古代攻城战时,守城的士兵晚上都住在哪儿? 是住在城头上吗?还是住在城中的军营里呢?

作者&投稿:舌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攻城战中,为何守城士兵不推翻云梯,而是选择砸石头射箭呢?~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在古代,最残酷的战争莫过于攻城战了,古人形容攻城战用了“蚁附”两个字,就是人像蚂蚁一样爬上去,然后又被敌人像捏死蚂蚁一样打了下来。
古时候的名将如姜太公、孙武、孙膑、韩信、诸葛亮这些人虽然进攻的敌人都有城池,但是他们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避免攻城战,而是寻求“运动中消灭敌人”,直接在野战中把敌人消灭,因为攻城战的损失太大了,一般情况下都是得不偿失,为名将所不取。


但是打仗毕竟是一件迫不得已的事情,有时候的条件没有那么好,为了达成目的,即使是蚁附攻城,也要去打,这时候攻城器具的准备就很重要了,弓箭、盔甲等常规武器自然不用说,最主要的还是“云梯”。
我们经常看到电视剧里面的攻城场景,数万士兵在下面依靠云梯往上面爬,而城池上可能只有几千士兵,在上面扔石头,射箭,倒“金汁”,或者直接把烧得滚烫的油倒下去,还有的则拿起短兵器把好不容易爬上来的士兵给杀下去。
不过比较奇怪的是,为什么很少看到电视剧里面守城的士兵直接把敌军的梯子推翻呢?推翻了梯子,敌人上都上不来,岂不是更好?我觉得,这其中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让守城的士兵根本不会去推翻梯子——守着梯子打才是最佳选择。

1 不推翻梯子,能最大限度杀伤敌军
一般敌人准备好攻城,他的军队至少是守城军队的数倍,兵法曰“十则围之”,所以对于在攻城战中的攻守双方,但就兵员数量对比来说,守城的一方肯定是弱势的。所以很多时候攻城的一方如果聪明一点儿,他不会很着急的去找守军厮杀,而是把守军围起来,慢慢的消耗守军的粮食和人员,一旦守军消耗殆尽,那么城池就可以不攻自破。
如果遇到了攻城一方拼命的蚁附攻城,守城的一方第一想法是什么?赶紧抓住机会尽可能的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这种别人在底下爬,自己在上面打的打法优势太多,只要努力坚守,就能一直大量的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守城一方后期争取更多的机会。
如果这个时候,你把梯子推翻,最多也就是让爬得高的人摔伤而已,他们的绝大多数有生力量并不会消耗,如果他们醒悟过来,换用这些有生力量去走地道进攻、偷袭、或者诱敌出城等其他方法攻城,那么对守城一方来说,这比用云梯攻城要危险得多。

而如果不推翻云梯,那些底下的将军看着有不少人都爬上去了,心里就多了一丝侥幸,杀红眼了的士兵看着自己的兄弟一个个死去,也就会更加奋不顾身地冲上去——实际上只是增加更多的无谓的牺牲。
对于守城一方来说,这才是最大化杀伤敌人有生力量的办法。
2 去推梯子,会变战术优势为劣势
在攻城方爬梯子,守城方射箭、扔石头的情况下,相当于攻城方把自己的完全置于一种承受攻击的劣势地位,而守城方则完全处于施加伤害的优势地位,所以说这时候守城方拥有巨大的战术优势,他们把自己遮挡好,冷不丁的就往下面扔一块石头或者放一支箭,绝大多数情况下敌人是“应声而倒”。

然而这个时候,如果守城方需要自己站起身子或者伸出手来去推翻敌人的云梯,那么在下面观望的敌军就可以对守城方进行施加伤害了,而去推云梯的士兵却一时间完全不能对攻城方施加伤害。而且由于守城方一般人数上处于劣势,这时候如果派出专门的人去推云梯,一定会减少守城方的火力强度,敌军趁此攻上城楼的概率也就大大增加。
所以守城方一定不会放弃坐在城头收割敌军的机会而去冒着更大的危险去推翻云梯。
3 云梯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好推翻
实际上很多电视剧在拍摄云梯攻城这个场景的时候是对云梯进行了简化的,其中有的简直简化到了完全不像云梯的地步,比如有的电视剧里云梯就是搭个梯子放上去往城池上面冲。如果真的是这样的“云梯”的话,我相信守城方一定会去把它推翻的——因为太好推了!

几个人那个竹竿或者铁杆远远地站着把这个梯子一切,重心偏离加上上面还有很多人在那里摇摇晃晃,一下子梯子就会倒下去,摔也要摔死不少人。更不用说这样一个长长的“云梯”,放上去都不容易,守城的一方完全可以用个长杆和攻城方举起来的梯子相互抵触,由于攻城方的梯子很长(城池最起码也有七八米高,梯子是斜着搭,至少10米),根本不好受力,梯子能不能够在守城方的干扰下放下去都是一个问题。
然而真实的云梯并不是一架简单的梯子。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
“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上立双牙,牙有检梯,节长丈二尺有四,桄桄相去有三尺……有上城梯,首冠双辘护,枕城而上,谓之飞云梯。”
实际上云梯根本就是一辆体型庞大的战车!它下面有车轮可以方便的移动,而梯子本身也往往有机械结构可以对其高度、倾斜度、伸出的长度进行调节,这样复杂的机器在古代比较落后的技术情况下,它的重量是非常重的。如果守城将士真的要推翻云梯的话,恐怕不得不派出几百人来一起推动它了——但是也未必推得动。

而且在守城方推云梯的时候,攻城方完全可以移动云梯,使得守城方够不着,那么推翻云梯的努力就算是白费心机了。
因此从这三方面来看,守城将士是绝对不会去冒着风险做推翻云梯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的,守着梯子收割敌军才是最佳选择。

古代攻城战中,一般在攻城方攻破城墙后,守军基本上就丧失了战斗意志,选择突围了,当然也有选择与城共存亡的,展开巷战,但是大部分情况守军选择的都是突围,这是为何呢?

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守城士兵贪生怕死,冷兵器时代,基本没有巷战成功的太少,更加重要的是冷兵器作战讲究的是战阵和团队作战,一旦被攻破分散军心就无法维持,成为溃军。很难和有组织有兵力优势一步步推进的进攻方抗衡。况且古代作战很考虑阵型,单兵作战根本无法应对成群的优势兵力,可以说来一个死一个,巷战会冲散阵型。没有做巷战所需要的准备以及工事的话巷战是没啥效果的。


再者守城需要将军队分散到各个方向,一旦城破,根本来不及组织起有效的防线。而冷兵器时代对战阵要求很高,没有列阵而战的一方基本是被屠杀的。围城一方本来就是占尽优势,攻破城墙后更是可以集中使用兵力,还可以在城中大肆破坏,守城一方在兵力劣势,调动困难,家眷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不是弃城而逃,就是被各个击破,即使展开巷战也不可能持久。

守城的本身兵力等实力就比较弱了,最大倚仗的城墙被人攻破会导致士气斗志衰弱。人心散乱根本组织不起来有效的反击,巷战很考验组织能力的。其实古代战争被围就等于相当于是巷战了,城墙就是唯一依靠。外墙一旦被破,在肉搏战的情况下,基本不可能像现代战争那样依托房屋进行巷战,因为古代打仗必须要面对面劈砍刺杀,精壮的都拉去守城了,既然城破,说明精锐已经败亡,依靠妇孺老人进行耗费体力的巷战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城墙的失守,对于守军的心理防线是致命打击。因为在这之前,他们面对敌军的时候工事坚固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是有心理优势,而他们的心理优势的来源正是完备的以城墙为中心的防御系统,失去了城墙就失去了依仗,而攻城部队消除了最大障碍,此消彼长,胜负已分。

古人用兵讲究围三阙一,攻城方一般会让守军感到有生的希望,削弱其抵抗意志,毕竟要的是城池,当守军心不稳时,除了突围,根本组织不起来有力的巷战。这也是心理战。再者,战前城内建筑都会被拆,送到城墙上给士兵砸人用,打得越久拆的越多,加上投石机砸的火烧的。打完就是一片废墟。走路都费劲再打架斗殴不是折腾人吗?城破后巷战的条件,必须有援军,以巷战拖延时间,依托街道的错综复杂节节抵抗,等待外围援军实现反包围,然后中心四面开花。如果只是孤军孤城,巷战并没有意义,与其困兽犹斗,不如视机突围,毕竟只有保存有生力量,失去的城池还可以夺回来。如果城毁人亡,那就一点翻盘的机会都没有了!

城防体系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防体系由城墙(包括箭楼、角楼、敌台等附属建筑)、护城河和驻守部队组成。

明朝时,在京师及其周围地区常驻的部队称京军(或称京营),分为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皆创建于永乐朝[5]。三营又分为七十二卫,被编为中军、左掖军、右掖军、左哨军、右哨军等“五军”[5]。京军主要驻扎在德胜关外(即元大都土城健德门遗址)之西,部分部队驻扎在京畿近郊,如南苑、通州、卢沟桥、昌平皇陵和居庸关等地[5] 。明英宗土木之变后京军覆没,于谦改为从诸营中选取精兵约十万,编为十营团练(明宪宗时改为十二营),其统帅机关分别设在内城的东官厅和西官厅,并在内城和外城设多处教场,供驻扎及操练之用。皇城和宫城的守卫工作亦由五军、三千、神机三营担任,后增设锦衣卫、腾骧卫,指挥官包括“锦衣卫大汉将军”、“红盔将军”、“明甲将军”、“把总指挥”等名目,在皇城内设置“红铺”,驻兵拱卫。明制,城门晨启晡闭,城门关闭之后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玉泉山水车除外)。夜间城内街道上有巡城兵丁,禁止庶民犯禁闯夜,一些主要街道上还设栅栏阻断交通。城墙上平时不驻扎军队,遇敌军来袭、兵薄京师城下时,方登城守卫。[5] 明朝中叶以后,蒙古和后金军队多次攻抵北京城下,京师多次宣布戒严,关闭城门,严禁人员出入。[6]

清朝时期,北京驻军主力为骁骑营(旗营),分区驻扎于北京内城(满城),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黄旗在德胜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各旗均拨有官厅、营房和堆拔房(哨所)。除骁骑营外,北京城防驻军还包括前锋营、护军营、步军巡捕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咸丰十一年设)、虎枪营[7] 此外,自雍正朝起,在圆明园至香山一带设有圆明园八旗护军营,以拱卫御园。[3] 内城九门中,除正阳门外的八门也按照这一分布由八旗士兵各自防守,由满洲、蒙古和汉军士兵分值。但是城门领(负责城门守卫工作的军官)则由其他旗的军官担任:安定门首领为正蓝、德胜门首领为镶蓝、东直门首领为镶白、西直门首领为镶红、朝阳门首领为正白、阜成门首领为正红、崇文门首领为镶黄、宣武门首领为正黄旗人。正阳门由八旗轮值。外城七门中,镶黄旗汉军值东便门,正黄旗汉军值西便门,正白旗汉军值广渠门,正红旗汉军值广安门,镶蓝、镶白二旗汉军值左安门,镶红旗汉军值右安门,正蓝旗汉军值永定门。[3] 雍正六年,在内城各城门(除正阳门外)建八旗值房,每座城门均为营房四百六十间、守门班房九十间、更房十五间,共计三千六百八十间。此外在城外还有一万六千间营房供八旗兵丁居住,每旗分配两千间,满洲兵一千五百间,蒙古兵五百间。此外在内城城墙上还设有堆拔房一百三十五所,其中一百零六所内贮旗帜、火炮、火药、火枪。[3]乾隆十年,在内城九门城楼附近又增盖房屋二百四十一所,每所三间。外城城墙上,原有外城巡捕三营官兵的自建土坯住房,乾隆时期多已倾塌,因此在乾隆十年增设外城堆拔二十八处、八旗营房三千六百一十六间。[8] 清朝时期,骁骑营八旗守军一般不在城墙上居住,而是居住在城门内外,以便防守。只有皇帝出宫前往圆明园、天坛等地时方登城扈卫。惟宣武门上常驻守城兵丁,每日午时发射信炮(午炮)[7]

明清城池的守卫武器包括火炮、火铳、弓箭等。在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队攻打北京、以及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围攻北京时,城墙上的明朝守军都曾发炮还击[注 2]。清朝时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因北京城防森严,已进抵京北德胜门至安定门一线的英法联军放弃攻打北京城的企图,转而攻打圆明园和海淀。在1900年8月13日至15日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的战役中,北京城池也体现了极强的防御作用。根据联军记载,清军守城部队凭借满城(内城)城墙高大宽厚的优势,在墙上居高临下向攻城军队射击。俄军和日军试图用火棉炸毁东直门、朝阳门的城门,但试图点燃引信的士兵多次被墙上守军击毙[9]。此外,北京城池的瓮城、敌台、角楼在此役中也协助清军构建了多处强大的火力阵地,例如8月13日夜间,俄军虽然攻破东便门箭楼城门,但在瓮城内仍遭到清军火力夹击,无法前进,直至14日上午援军到来才夺下东便门城楼[10]。甚至在联军攻破外城和内城后,皇城城墙和城门仍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8月15日清晨美军用火炮轰击天安门城门,竟未将其轰开,最后用日军工兵送来的云梯登城,方将其夺占[10]。 此外,在1937年7月25日的“广安门事件”中,驻丰台的日军一个大队(营)以“护侨”和“保护东交民巷使馆区”为由开入北平城,在其车队进入广安门时,防守城门的20余名中国军队用机枪居高临下对其予以狙击,迫使日军放弃进入北平的企图,证明北京城池在现代战争中仍有重要的防御意义。

守城的士兵是住在城头上的,其他的士兵是住在城中的军营里的

守城的士兵晚上守夜的是不能睡的,不守夜的士兵是住在城楼下的,方便及时增援。

守城兵将是要换防的,轮班休息,住各自营帐。

猜想下 兵临城下作为守城士兵一般是24小时警戒 要是累了可以轮班倒替;或者是直接守城士兵轮换就地休息这样就不可以回大营;


为什么守城士兵宁可费力用石头砸,也不推倒梯子?
这种攻城云梯是在战国之时,由工匠始祖鲁班创造,它整体上呈一个战车状,下部安装着可以用来移动的车轮,在攻城的时候可以由士兵手持盾牌,推着向城墙靠拢。因为这种攻城的云车完全用实木进行制作,重要更是多达几吨,十几名士兵一起才能勉强推得动。因此在战争中守城的士兵想要推动的话基本上不可能,这...

古代攻城战难打吗?十万大军攻五千人城池,一天能拿下吗?
十万大军攻打守城的五千士兵,看起来是20:1的比例,实际上攻城战是冷兵器时代所有战争中最难打的,即使是十万大军面对五千人驻守的城池,别说一天时间,一年时间拿不下都实属正常。比如赤壁之战后紧跟着发生的南郡之战,周瑜、刘备率领的5万孙刘联军攻打曹仁仅数千兵力驻守的江陵城,虽然不断有曹军南下...

古代攻城战,为何总有人愿意冒死第一个爬上云梯?
在古代的攻城战中,攀登云梯十分危险。他们要冒着城墙前方,斜上方,斜侧上方,正上方4个方向的火力。正面他们还会遇到手拿着刀剑的敌人,还会面临着滚石,金汁等东西的洗礼。其中金汁最让攻城的人深恶痛绝,它是由粪便和毒药制成。守城的人用烈火把这个煮沸,然后装在罐子里往下泼,只要沾掉一点就会...

古代打仗攻城时登城墙第一批士兵明知道要死,为什么还是要上呢?_百度...
古代战争不会轻易攻击大城市,攻击方清楚,一旦攻击大城市,有可能将已方优势消耗在攻城战中,只有关乎战争命运的战略要地才会不惜代价攻打。如都城、长安、潼关、洛阳、襄阳、徐州、合肥等,刘秀守昆阳、哥叔翰守潼关、吕文焕守襄阳、王坚守钓鱼城、袁崇焕守北京、太平军守安庆,都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守城...

古代守城时士兵不是集中在城楼吗,那如此长的城墙如何守的?
而城墙在古代一般都是十分坚固并且高大的,所以说要想从城墙上面攻破就要建造云梯,但是这种进攻方式是特别容易的被城墙上的士兵给阻止的,因为云梯一推就会倒,所以说这种方法在真正的战场上是不实用的。古代的城池一般都有护城河,然后唯一可以出入的道路也是被守军给控制住的,所以说在攻城战中守军是有...

古代城门都是木门,为什么攻城时不直接放火烧?
里面出不去外面进不来,就算烧掉木头城门也没用。另一方面,对于战争的防御方来说,能不能守住城门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所以城门是兵力最密集的地方。想正面进攻城门一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对于进攻方来说非常不值。所以,我们看到在古代战场上,士兵们都是有木柱子撞城门或搭云梯、翻城墙攻城。

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怎么靠几千人的兵力守住一座城?
守城军队并不需要很多,因为城墙的容纳有限。通常,士兵会轮换防守,而且守军擅长使用各种防御武器。在攻城战中,人数过多不一定有利。进攻方往往需要分散兵力去攻打不同的城门,而且攻城时,真正投入的兵力也有限。很多时候,攻城战实际上变成了资源的比拼。如果进攻方资源不足,可能会选择撤退。守军通常是...

古时候的守城士兵,真的要用石头砸云梯上的敌人吗?
但是也正是因此,让人们心中都产生了一个疑惑,那就是在许多的攻城战中守城方都不去选择,直接将敌人的云梯推倒,直接将进攻方攻城的渠道给断绝,而是去费力气用石头砸,这是让许多人都感到非常疑惑的一点,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我们要知道的是,云梯的结构是非常的牢固的,想要...

在古代的战争中,常用的攻城器械都有哪些呢?
可见当时投石车的威力。6、抓钩,一端连着绳索,甩到城墙上,士兵便可攀上城墙,不过风险很大,爬到半截,被敌人发现,一刀砍断绳子,人就摔了下去。抓钩一般用于夜间奇袭战。攻城机械基本就这么多了。所以,看到好莱坞剧中的眼花缭乱的攻城器械时,我们要相信在古代同时代时,我们早就有了。

古代发生攻城战时,为何守军不把梯子推倒?
虽然进攻方会选择用特制的大锤来进行撞门,但是防守方会百般阻挠,而且很多城池都是非常坚固的,所以要想尽快攻城,士兵们还是得依靠云梯。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都会看到战士们翻墙攻城的镜头,而真正的战争要远比这惨烈数百倍!对此,相信很多人都非常好奇,为什么守城的士兵们不推倒梯子呢?其实这点进攻...

靖安县19630435090: 古代守城,是怎样做到靠几千兵力就守住一个大型城池? -
钟离卖倍他: 古代编队是5人一小队设伍长,5000兵力就是1000个小队,战时只需要在角楼之间巡逻随时示警,一小队负责一大段完全没问题,在夜间,基本上是伸手不见五指,潜入几个还可以,攻城方组织进攻不太现实. 城墙也不像现在随处可见的城墙...

靖安县19630435090: 关于古代出征的问题 -
钟离卖倍他: 士兵晚上是在帐篷睡的,皇族或者皇上出征也是在帐篷的,只不过大了很多而已.不过附近有行宫的话,就在行宫,或者是驿站吧

靖安县19630435090: 守卫长城的士兵在哪休息啊 -
钟离卖倍他: 你问的是古代还是现在?古代住风火台,现在住军营.

靖安县19630435090: 古代战争打仗的时候战士如果有大小便,都是怎么解决的?
钟离卖倍他: 古代军队怎么上厕所对于守城、行军来说,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守城有茅房,行军的话路边就可以了.战场上更好办,短兵厮杀时,人会下意识地控制住排泄,哦,吓尿了的不算...最麻烦的是野外扎营.古代战争中,双方一对峙就有可能几个月...

靖安县19630435090: 长城城墙上台子的构造特点是 ?. - . -
钟离卖倍他: 在城墙上每隔200 300米筑有一座高出城墙顶面1米左右的台子,突出于迎敌方向的墙身以外.外侧砌有垛口,战时居高临下,从侧翼射杀架梯登墙的敌人.

靖安县19630435090: 古代攻城的时候很难吗? -
钟离卖倍他: 攻城通常不太容易 古代冷兵器时代的城,常有高达2米以上的城墙,城墙或土质或砖墙,城墙之外还会挖护城河或者堑壕防止攻城器具(如冲车)接近城墙. 通常攻城要么围城以消耗城内粮草,坐待其自毙,要么直接仰攻城池. 围城的话,由...

靖安县19630435090: 古人攻城时是否会留一生门?
钟离卖倍他: 不是给百姓留的生门,有两种情况:一、如果守城方发现没有退路,会尽最大努力守城,这样攻方损失就会较大,如果守方知道自己还有退路,就不会拼死抵抗.二、是一种计策,可以在守方撤退路上伏击.

靖安县19630435090: 试解释古代的士兵晚上睡觉时为何常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枕戈待旦) -
钟离卖倍他: 解答:答:敌人的马蹄声音可以通过地面和空气进行传播,但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故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靖安县19630435090: 为什么在打仗时关于让士兵躺在竹筒上睡觉??急 -
钟离卖倍他: 古代士兵用竹筒做枕头、睡地铺易听到夜袭敌军的脚步声或马蹄声.原理:声音在地里传播得快且远,利用竹筒贴近地面使地面的声音和振动能较快的传导至耳中.另外,竹筒还有类似音箱放大音量的作用.古代还有在地里埋个罐子听声音的侦测办法.

靖安县19630435090: 古代士兵晚上睡觉时为何常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 -
钟离卖倍他: 因为声音在固体(大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要快,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可以快点听见马蹄声和脚步声,以便快速做出反应,利于作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