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出处

作者&投稿:弭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的出处是哪里?~

“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出处】《荀子·儒效》。
【大意】听说过而没有亲眼见到,虽然听得很多,必定会有许多是错误的;见到了而不能理解,虽然记住了,必定会有许多是虚妄的;知道了而不去施行,虽然知识丰富,也必定会遇到困扰。

【提示】在古人看来,耳闻、目见、心知、力行,是认识事物的四个途径,但以“力行”最为重要。因为“力行”不仅可以检验通过前三种途径所获得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原文】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它道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
故人无师无法而知则必为盗,勇则必为贼,云能则必为乱,察则必为怪,辩则必为诞。人有师有法而知则速通,勇则速威,云能则速成,察,则速尽,辩则速论。故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无师法者,人之大殃也。
人无师法则隆性矣,有师法则隆积矣,而师法者,所得乎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独立而治。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情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
故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旦暮积谓之岁。至高谓之天,至下谓之地,宇中六指谓之极;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故人知谨注错,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纵性情而不足问学,则为小人矣。为君子则常安荣矣,为小人则常危辱矣。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故唯君子为能得其所好,小人则日徼其所恶。《诗》曰:“维此良人,弗求弗迪;维彼忍心,是顾是复。民之贪乱,宁为荼毒。”此之谓也。
【大意】本段强调师、法的重要。师和法是人们去除恶习、收束本性、不为世俗所染的重要保证,不断地向师、法学习,增加知识,就可成为圣人。反之,放纵本性、不向师法学习者,就是小人,必遭危辱。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
出处:《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作者: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会稽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28岁中进士后在京师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并主考山东乡试。后因弹劾宦官刘瑾,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背弃朱熹向外穷理的格物致知说,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

内容:《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摘自《传习录》

[原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译文]: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



出自《传习录》

翻译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行是知之始,那么“行是知之成”是谁说的呢?
有一天,苏东坡灵感来了,写了一首五言诗偈:李嘉诚掉进水垢的一块硬币要亲自捡起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名人事例:陶行知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用了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知事行之始下一句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指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意思是说,知是行的开端,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之前,必先有知,行者必以知为前提。再浅显些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2021-03-22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我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这种情况,自己有一些事情总是做不好,自己的朋友或者家人给自己提醒,自己就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结果去做的时候还是做不好。这其实就是只知道“知”,但没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知不是知。知而不行是不知。又设想...

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是什么意思
知行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哲学命题。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提出了“学而知之”的思想,倡导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南宋时,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强调“知先行后”说。王阳明反对朱熹把认识和行动脱离开来的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我们学校是个大专。学校校训是“崇德尚能,知行合一”这是什么意思?_百 ...
“尚能”,即重视能力培养和提高,要求教职工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各种能力。“知行合一”,语出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行合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统一,意在要求全校师生...

学思用,知信行什么意思
知行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哲学命题。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提出了“学而知之”的思想,倡导学思并重的认识理论。南宋时,朱熹认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强调“知先行后”说。王阳明反对朱熹把认识和行动脱离开来的观点,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 怎么读
知乃行之始,行乃知之成 zhī nǎi háng zhī shǐ ,háng nǎi zhī zhī chéng

知行合一是谁提出的?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工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内容3000字
但王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强调心性,与程颢有所不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出自学生记录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干部敢于担当作为,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对于干部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别管往事有...

沙雅县15289323635: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出处 -
歹筠中宝:[答案] [原文]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译文] --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圣人的学问只有一个功夫,知和行不可以分开看作两样事情. ——摘自《传习录》 ◎ 《传习录》 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

沙雅县15289323635: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什么意思? -
歹筠中宝: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意思是: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知识必须从实践中取得,从而获得真知;而要取得成就,则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这两句出自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

沙雅县15289323635: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意思是什么?我想听听大家对这句话更深刻地理解是什么? -
歹筠中宝:[答案] "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

沙雅县15289323635: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什么意思? -
歹筠中宝: 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

沙雅县15289323635: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意思是什么? -
歹筠中宝: "知行统一"——就是要根据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切忌学而不用."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以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同样,以行验证的知才是真知灼见,脱离行的知则是空知.因此,知行统一要注重实践:一是要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边实践、边学习、边积累.二是躬行实践,即把学习得来的知识,用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

沙雅县15289323635: 把"知是行之始"这半句格言补充完整 -
歹筠中宝: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陶行知

沙雅县15289323635: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意思是什么?
歹筠中宝: 这句话意思其实有种相辅相成的感觉哦就是知道了一些事情的人他都是从脚下的路开始的人他都是从脚下的路才是从脚下的人他都是成就的

沙雅县15289323635: 行知合一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
歹筠中宝: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