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北宋中期的政风之变

作者&投稿:东郭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评述北宋词风的三变~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张先等多位词人的推波助澜下,词至柳永,词风为之一变,即从艳丽之词变为歌者之词。柳永是北宋初期一位大力填词的“专职”词人。他长期出入于秦楼楚馆之中,恣情游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死后又一直被视为轻薄浪子。生活的艰辛、处境的坎坷、生命的不幸,使他的词走向了民间,成为真正的“歌者之词”。由此,柳永堪称中国词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首先,柳永词在内容上进行了“变革”。柳词虽然还残留了有许多依红偎翠、歌舞升平之作,但其中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词的新动向。

正变说指的是风雅正变,也叫变风变雅。原出自《诗大序(毛诗序)》。
正变说内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按照传统的观点,风、雅是指《诗经》的体裁,正、变是针对诗篇的内容而言的。然而关于风雅正变说的起源、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其存在的可能性,历代各家各派的学者却众说纷纭。

扩展资料:
传统的风雅是周王朝及管辖地区及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礼乐制度下的“正风正雅”最初并不是直接用以约束人的行为道德规范的,而是特定宴饮程序和意识下严格按照礼乐要求和规范进行的“娱神工具”。
在周代奴隶制社会下,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在各自的等级地位上安守本分,维持更高统治者“神”的威仪。
但在周王的暴虐统治下,《诗经》不再是被供奉在宗庙里娱神的酬酢有度的和美歌唱了,国家的动乱使得传统风雅中对现实的热情讴歌的理想状态被打破了。体现在《诗经》里的,便是“正风正雅”向“变风变雅”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变风变雅

宋初政治颇尚“无为”。
黄老思想在宋初虽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但长期以来,“士大夫以冲晦自养”,“相与养成浑厚老实之风”,使得“人人因循,不复奋励”。近人刘咸炘《史学述林-北宋政变考》有论云:“真宗以前及仁宗初年,土大夫论洽则主旧章,论人则循资格,观人则主禄命,貌以丰肥为福,行以宽厚为尚,言以乎易为长,文以缛丽为美,修重厚笃谨之行而贱振奇跞驰之才。”这一概括,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当时包括政治风尚在内的社会风尚。

南宋时朱熹曾论道,宋太宗、真宗朝“可以有为而不为”,太宗“不过写字作诗,君臣之间以此度日而已”,真宗则“东封西祀,糜费巨万计,不曾做得一事”。朱熹这番话,是近乎事实的。在清静无为、因循持重的政治气氛中,统治者虽然一意粉饰太平,但潜伏着的社会危机却在发展,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终于日益严重而暴露出来。天圣五年,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中,便以敏锐的眼光,察觉出一系列隐伏着的深刻危机:

朝廷久无忧矣,天下久太平矣,兵久弗用矣,士曾未教矣,中外方奢侈矣,百姓反困穷矣。朝廷无忧则苦言难入,天下久平则倚伏可畏,兵久弗用则武备不坚,士曾未教则贤材不充,中外奢侈则国用无度,百姓困穷则天下无恩。苦言难入则国听不聪矣,倚伏可畏则奸雄或伺其时矣,武备不坚则戎狄或乘其隙矣,贤材不充则名器或假于人矣夕国用无度则民力已竭矣,天下无恩则邦本不固矣。

历史的进程正如范仲淹所预料的那样,此后十数年间,成堆的问题就完全暴露出来了。这表现在:包括军队在内的国家机器庞大松散,效率低下,运转不灵;国家财政开支巨增,常年入不敷出;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演越烈,震撼了朝野;党项族势力在西北崛起,与宋关系紧张,威胁加剧。危机四起,内外交困的严重局面,是数十年来笼罩政坛的清静循默之风造成的必然结果。

嘉祐四年,翰林学士欧阳修上言指出:

国家自数十年来,士君子务以恭谨静慎为贤。及其弊也,循默苟且,偷堕宽弛,习成风俗,不以为非,至于百职不修,纪纲废坏。时方无事,固未觉其害也。一旦黠寇犯边,兵出无功,而财用空虚,公私困弊,盗贼并起,天下骚然。
这是有识者对北宋前期“恭谨静慎”的政风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的深刻检讨。

面对“天下弊事极多”的形势,宋王朝再也不能照老样子继续混下去了。朝野士人不得不作出新的思考和判定,要求改革弊政的呼声因此强烈起来。他们怀抱儒家“王道”的政治理想,呼望君为尧舜之君,民为尧舜之民”,志切救世,情思愤悱,“言政教之源流,议风俗之厚薄,陈圣贤之事业,论文武之得失”,沉闷的政治空气从此被打破而活跃起来。在野者如李觏,因科场失意而长期羁居山岩,“诵味经籍,窥测教意”,撰写了大量探寻改革之道的政论文章,依托《周礼》等儒家经典,要求进行彻底而全面的政治经济改革,以达成“先王之治”。李觏之论对当时逐渐开展起来的新政运动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代表了思想潮流和政治风尚的重大变化;得到了范仲淹等人的高度称赞。对政风之变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正是庆历新政的领导者范仲淹,《宋史》本传说他:“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历尚风节,仲淹倡之。”朱熹也曾论道:“祖宗以来,名相如李文靖、王文正诸公,只恁地善,亦不得,至范文正时便大厉名节,振作士气,故振作士大夫之功为多。”政风的变化是北宋中期儒学复兴思潮激荡的必然结果,范仲淹的活动正是这种变化的真实体现。

天圣三年四月,官卑位低的范仲淹上《奏上时务书》,纵论当今之务,倡言“兴复古道,厚其风化”;要求朝廷广开言路,实施变革。他说“傥国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乱于上,风坏于下,恐非国家之福也。”矛头直指守旧的执政大臣。他的上书,揭开了仁宗时期新政运动的序幕。天圣五年,丁忧中的范仲淹又陈《上执政书》,力言变革之道。他说:“圣人设卦观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非知变者,其能久乎?”并尖锐地指出:“今圣人在上,老成在右,岂取维持之功而忘磐固之道哉?”又云:“务因循而重改作,岂长世之策哉?”再次对旧日派势力发起了挑战。在这篇洋洋七八千言的上书中,他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明国听”等具体建议,初步形成了十多年后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中的基本构想。天圣八年,他再次上书,公开批驳了道家的处世哲学,表达了与朝廷保守势力绝不两立的决心。这是他对在“清静无为”的烟幕下实行苟安政治的又一篇檄文。

景佑三年,时任天章阁待制、权知开封府的范仲淹,对权倾一时的宰相吕夷简再一次发起攻势,进献政治论文四篇,从理论的多角度上对“清静无为”政治和保守官僚集团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从根本上否定了弥漫朝廷数十年的无所作为的苟安局面。同时,他再次驳斥了黄老之道主张的无名无欲思想,高唱儒家名教说,提倡献身社会的思想作风。

天圣年间,刘太后听政,事多徇情。晏殊于五年正月、范仲淹于七年十一月、曹修古等于九年十一月,均因抗章忤太后意旨被贬外任。论者谓奋发于庆历之时的直言之风,实胚胎于此时。太后死后的明道二年四月,范仲淹任右司谏。这年年底,皇后郭氏因无子被废,范仲淹,孔道辅等十人伏阁谏诤,并斥吕夷筒辅佐无方,有损君德。此事引起朝论哗然,结果范仲淹又被贬责。

吕中《大事记》云:“谏官伏阁,乃祖宗美意也,而夷筒实沮之。此夷简入相之初,而国论为之一变也。”也正如吕祖谦所论:“至范仲淹空一时所谓贤者而争之,天下议论相因而起。”范氏虽迭遭贬斥,而名望益高。从此舆论大起,政治气氛趋于活跃而一改旧观,一时群臣纷纷上言,要求延引忠直敢言之士,在政治上改弦易辙。

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宋仁宗亟欲摆脱困境,不得不启用新锐之士,使朝政有了新的气象。庆历三年三月,吕夷简罢相,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在此前后,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新派人物纷纷被进用。石介作《庆历圣德颂》诗,欢呼一时的盛况。蔡襄等人上疏,历数吕夷简误国的罪行。欧阳修作《朋党论》,公开为“君子党”正名。此时,持循默态度的官僚已难以立住脚跟了。

宋仁宗统治中期的政治风尚与宋初以来的情况相比较,变化是非常明显而重大的。北宋前期庙堂安靖,形象庄重。而后矛盾暴露,静极而动。议论蜂起,朝野动荡,侈谈理想,倾言改革,一发而不可收拾了。在这种剧变中,我们不应忽视如下两个因素对于推动政风之变所起的积极作用:一是制科考试的复置,二是谏臣地位的提高。

制科是用以“待非常之才”的非凡之选,宋人谓之大科。宋初以来,时置时罢,应者殊少。景德二年七月,诏复置“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六科。四年闰五月,宋真宗强调说:“比设此科,欲求才识。若但考文义,则积学者方能中选。”因此要求“策问宜用经义,参之时务”。天圣七年二月又诏复置,于是增损旧名,为“有官者”设置了六科,为“未仕者”设了三科。由于贡举考试内容在庆历前基本袭唐之旧,而制科考试受诗赋和经义注疏的束缚较少,注重针对现实问题的策论,故一些土人非凡看重此科。《邵氏闻见录》卷九载:“富韩公初游场屋,穆修伯长谓之曰:‘进土不足以尽子之才,当以大科名世。’”范仲淹天圣五年《上执政书》中曾说唐代“常设制科,所得大才将相非一”,建议予以施行。天圣八年他上《议制举书》力言:“斯文丕变,在此一举。”建议“命试之际,先之以《六经》,次之以正史,该之以方略,济之以时务”,引导士人“翕然修经济之业,以教化为心,趋圣人之门,成王佐之器”,以达到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张方平以进士中茂才异等科,后又中贤良方正科,对制科的作用深有体会。他说:“自设六科以来,士之翘俊者,皆争论国政之长短。二公既罢,则轻锐之士稍稍得进,渐为奇论以撼朝廷,朝廷往往为之动摇。庙堂之浅深既可得而知,而好名喜事之人盛矣。”张方平在政治和思想学术上的观点立场比较保守,故而不满新风溢于言表。制科之设,导致士人了解国情政事,指陈得失。这在旧派官僚看来,不免形成下重而上轻,自然感到世道时风在变坏了。

谏臣地位日重,也是宋仁宗以来朝政中的一个重要变化。章如愚《山堂考索》续集卷三六谓:“天禧之广谏员,明道之置谏院,所以重其职也。”据《长编》载:明道二年十二月,宰相任命张沔、韩渎二人为台官,有人指出:“台官必由中旨,乃祖宗法也。”仁宗也说:“宰相自用台官,则宰相过失无敢言者矣。”遂出二人,“仍诏台官有缺,非中丞、知杂保荐者,毋得除授”。宝元二年十二月,鉴于中丞孔道辅举其姻亲王素为台官,仁宗下令:自今御史缺员,“朕自择官令举人”。又庆历四年八月,诏“自今除台谏官,毋得用见任辅臣所荐之人”。仁宗之意,显然在于以台谏的纠弹来牵掣辅臣的权势,这样便使台谏官的作用大大重要起来。正如苏轼所言:“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又王夫之论云:“自仁宗之为此制也,宰相与台谏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庆历三年三月,王素、欧阳修、余靖被仁宗任为谏官,为改革派大壮声色。张方平曾述谏官势力的增长说:“其始也,范讽、孔道辅、范仲淹三人,以才能为之称首。其后许公免相,晏元献为政,富郑公自西都留守入参知政事,深疾许公,乞多置谏官,以广主听。上方向之,而晏公深为之助,乃用欧阳修、余靖、蔡襄、孙沔等并为谏官。谏官之势,自此日横。”事实上,台谏之职已成为仁宗中期推动政治改革,抨斥保守势力的一个阵地。
宋仁宗即位以来政风及政坛的变化,给庆历新政的出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作好了思想舆论上的预备。大批具有新型思想的革新派人物被推到了政治舞台的前列,演出了宋代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幕。


关于诗人的背景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个盛世? 又有多少个著名的治世?
清朝统治者对政风一直不大重视,很少真心想法保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勤政。康熙时代企图通过皇帝亲作表率,宣传理学说教提高政治队伍的道德素质。雍正则以务虚的态度,一方面妄图通过养廉银减轻腐败,另一方面采取严刑酷法,惩治贪官污吏。这些措施在当时都收到了极差的效果。 康熙时代,宰相明珠,索额图所贪污钱财远超号称明朝最...

我爱我的祖国 演讲稿怎么写?
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华民族同时又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

定都在河南的朝代有哪些?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金朝。1、洛阳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国建城最早,建都积年最长的城市。先后有105位帝王在此定都。洛阳是十三朝古都,乾隆也曾...

刘复生的主要作品
《图强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1989年。《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僰国与泸夷——民族迁徙、冲突与融合》,巴蜀书社2000年。《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插图本)》,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西南史地与民族:以宋代为重心的考察》,巴蜀书社,2011年12月。

古代选拔提拔官吏叫什么
作者记述这段故事的本意,是想说明吕相国政风廉洁,儿子进京应举,照样遵守制度,和其他举子一样履行档案公证的手续,我们则因此见识一个办理公证的实例。 《齐东野语》卷十一里,也记有一则有关书铺公证的故事,略谓秦桧做穷秀才时,到某富家打秋风,在富家当家庭教师的曹泳也是秀才,惺惺相惜,送他两疋绢。秦桧很感激...

宋代财政支出的特点
宋代财政史研究的重点有如下三个方面:其一,宋代是传统历史中第一个开始全面推行以两税法为标志的财产税的王朝,而且这个王朝其它的各种赋税也都不同程度地处在向财产税转化的过程之中。其二,自唐代中期以后府兵制瓦解、募兵制登上历史舞台,到宋代,国家正规军几乎完全由招募的雇佣军兵所构成,军队的...

李白的诗句
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隋末迁居中亚的碎叶城。李白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玄宗统治的盛唐即开元、天宝年间度过的。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篇诗中,大部分鲜明的表现了他对封建贵权的轻蔑,对腐朽政治的揭露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同时也由于封建统治思想的严重...

有哪些经典名著书籍推荐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 3.有哪些经典名著书籍推荐 《山海经》先秦佚名——中国...

中国历史上白痴皇帝除了晋惠帝和刘禅还有谁?
结果,不仅荒废了政事,而且败坏了政风。 戏迷皇帝。第一个戏迷皇帝当推秦二胡亥。他登位后沉湎于歌舞声色。他命人在“傩”的基础上将曲谱配管弦,填上词,发展成有情节的戏曲,成为后来陕西 “秦腔”的前身。他令设立专门的戏曲音乐机构“乐府”,专为宫廷服务。他成日听歌看戏,竟不知宫外已天下大乱。唐明皇不仅是少...

根河市15923105316: 评述北宋词风的三变 -
辉中胸腺: 北宋词是宋词发展的重要阶段,按时间,可以初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在三个时期分别出现了三位对词“改朝换代”的词坛星宿———柳永、苏轼、周邦彦.词到了他们手里,分别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一北宋初期,在经过宴氏父子、...

根河市15923105316: 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
辉中胸腺:[答案] 北宋中期自仁宗赵祯起,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主要有:对辽和西夏屡战屡败,岁币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剧增;冗官冗兵过多,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不振;土地兼并,赋税不均.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赵顼继位,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

根河市15923105316: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什么会造成冗官冗兵冗费 -
辉中胸腺: 冗官冗兵冗费 ① “分化事权”为防止文官武将专权,结果形成冗官. ②募兵、养兵造成兵员剧增,扩编后的军队素质低下,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③冗官、冗兵造成国用大增,辽和西夏又要大量银绢,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

根河市15923105316: 北宋初期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北宋初期,宋太宗,真宗,仁宗都采取了什么措施,导致了北宋中期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
辉中胸腺:[答案] 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的:改革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①解除石守信等禁军主将的兵权,继而又削减节度使实权,使其徒有虚名.强化中央集权 集中军权 ②分统禁军,直接对皇帝负责.又设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统领军队;...

根河市15923105316: 北宋中期面临怎样的社会状况?这一状况的根源在于什么 -
辉中胸腺:社会状况:北宋中期,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根源:统治者实行“不抑兼并” 、 “田制不立” 的政策

根河市15923105316: 王安石推动北宋中期的什么运动 -
辉中胸腺:[答案]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

根河市15923105316: 960年历史 -
辉中胸腺: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把一件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这就是“陈桥兵变”.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经过十几年时间,北宋陆续消灭其他割据政权...

根河市15923105316: 古代宋朝什么时候建立的? -
辉中胸腺: 宋朝(960~1279年)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为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真宗、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

根河市15923105316: 为什么王安石要变法? -
辉中胸腺: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到后来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官僚机构膨胀,军队开支过大等.到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常常入不敷出.而不限制兼并土地的政策,更是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根河市15923105316: 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
辉中胸腺: 应选A因为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进行的改良.主要用以调节封建国家与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而实行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