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嘴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韩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沙嘴是指什么样的地形?~

  吉贝沙嘴地形,俗称沙尾,透过沿岸流与沿岸漂移的堆积作用,形成一条沿岸状似尾巴的低矮狭长沙滩由北向南延伸入海的沙洲地形。当海浪涌向海岸时,以一倾斜角度推进,会形成一股平行於海岸的海流,称为沿岸流,而水中物质受波浪及沿岸流的影响,跟随冲流以斜线登岸,再随回流直线退回海中。透过对吉贝沙嘴两侧与末端沿岸流流动的测量与观察,了解沙嘴的地形及认识形成海积地形的作用力与吉贝沙嘴周围海水流动的情形。

  壹、研究动机
  六上的自然课第二单元「大地的奥秘」曾经教过河流的堆积与侵蚀作用,也说到海洋也有相同的作用,但是因为天气变冷,而且风也慢慢变强了,要观察会很危险,所以就没有带我们去观察。现在正好天气慢慢热了起来,风也没有那麼大了,便要求老师带我们观察,於是我们就选定吉贝有名的「沙尾」来作观察的对象。

  贰、研究目的
  一、了解什麼是沙嘴地形。
  二、认识海积地形的作用力。
  三、观察吉贝沙嘴的沿岸流与沿岸漂移作用。
  四、了解吉贝沙嘴周围海水流动的情形。

  参、研究设备及器材
  电脑、数位相机、码表、皮尺、竹竿、宝特瓶、黑浮球、粉红浮球、保丽龙浮球、绳索、吉贝沙尾地图,长跳绳

  肆、研究过程或方法
  问题一:什麼是「沙嘴」?
  方法:图书馆图书查阅、网际网路资料查询
  结果:
  (一)在台湾省政府教育厅编印的「澎湖群岛之地质与地形」一书中说到:「沙嘴」也是沙洲的一种形态,多由沿岸流或海浪搬运泥沙,在海岬尖端或海岸之转折处沈积,形成一列高出海面的狭脊,一端与海岬或沙滩相连,一端则深入海中。
  (二)而我们也网路上查询,在中央大学应用地质研究所的地质名词检索与香港的「地理入门」网站找到了相似的解释,其中「地理入门」的网站中还附上了图片(图1),图上也可以看出,沙嘴延伸的方向和沿岸流的流向是一致的。不同的是,这两个网站对「沙嘴」的英文名词并不相同,地质研究所的是spit;而地理入门网站的是sand spit,这里我们采用地质研究所的英文名词。
  (三)在整理以上的资料后,我们把沙嘴地形的说明作成一张表格(表1)。


  图1:沙嘴示意图(取自地理入门网站)

  表1 沙嘴地形说明表
  沙嘴地形(spit)
  地形类别 海积地形,沙洲的一种型态
  堆积营力 沿岸流、沿岸漂移
  形成位置 海岬尖端、海岸转折处、湾口、海峡口、河口
  地貌特徵 一道沿岸的低矮狭长沙脊或卵石脊,一端与海岬或沙滩相连,一端伸入海中。

  虽然我们知道了什麼是「沙嘴」,但是我们却不了解什麼是「沿岸流」、「沿岸漂移」,所以我们又进行了另一次的资料搜寻。

  问题二:什麼是「沿岸流」?什麼是「沿岸漂移」?
  方法:网际网路资料查询
  结果:整理网路上的资料后我们得到以下的结果;此外,还在地理入门网站及一个外国网站找到相关的图片与动画(图2、3、4),但是因为动画没有办法直接表现在说明书里,所以请老师帮我们分解以后才放上来。
  (一)沿岸流(Longshore current):海浪涌向海岸时,以一倾斜角度推进,形成一股平行於海岸的海流。


  图2 沿岸流流向示意图(取自Malibu Makos Surf Camp / Safety Surf Camp / West Coast Ocean Safety Surf Camps网站)

  (二)沿岸漂移(Longshore drift):水中物质受波浪及沿岸流的影响,跟随冲流以斜线登岸,再随回流直线退回海中,就这样沿著岸边移动的现象,直到被地形或水深所阻而沈积。


  图3 沿岸漂移示意图(取自地理入门网站)


  图4 沿岸流与沿岸漂移动画分解图(取自Malibu Makos Surf Camp / Safety Surf Camp / West Coast Ocean Safety Surf Camps网站)

  从以上的资料以及图片来看,「沿岸流」与「沿岸漂移」这两个形成沙嘴地形的主要作用力,都可以从波浪前进的方向来观察:当波浪以不是垂直於海岸的方向前进时,会在涌上海岸时带动水中及海滩上的物质移动,也会形成一道沿著海岸流动的水流,而波浪的方向与「沿岸流」、「沿岸漂移」的方向是一致的。
  根据以上资料我们推论:由於吉贝沙嘴是从北往南延伸,而其延伸方向应与沿岸流流向一致,所以沿岸流的方向应是由北向南,而海浪也是往南斜冲上沙滩,带动水中物质与沙往南边移动。并由推论画出沙嘴两侧沿岸的「沿岸流」流向(图5)与「沿岸漂移」(图6、7)的模型。
  图5 沿岸流流向模型图 图6 西岸漂移模型图 图7 东岸漂移模型图

  问题三:沙嘴两侧海岸的沿岸流流向是否与推论相同?
  方法:实地观察并纪录
  说明:
  (一)我们在沙嘴上设定A、B、C、D、E、F六个点(图8),以在沙嘴捡到的黑浮球(图9)、保丽龙浮球(图10)及学校不用的粉红浮球(图11)与装水的宝特瓶(图12),分别投入海中,观察它们会往哪一边漂流,并记录其结果(图13)。我们将器材投入海中之后,除了保丽龙浮球看不出来以外,其他的都有慢慢向南流动的情形,但是快慢有所不同。


  图8 吉贝沙嘴观测点


  图9 沙嘴捡到的黑浮球 图10以长跳绳为绳索的保丽龙浮球


  图11 粉红色浮球 图12 喷上红漆、装9分满的水的宝特瓶


  图13 沙嘴两侧沿岸流流向纪录图
  (二)我们认为保丽龙球因为太轻了,与海水的接触面太小,不容易受到海水流动的影响而移动位置,而黑浮球因为太大太重,不容易投掷,所以我们舍弃了保丽龙浮球及黑浮球作为观察的工具。
  (三)为了了解在相同的风力与海浪状况下,各个器材随水流移动的状况,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试验,结果如下表(表2、3):
  (测试方法:把浮球丢到水里5分钟,然后测量流动的距离,再相除得到每秒的流动距离,距离越远,表示速度越快。)
  表2吉贝沙嘴东岸水流速度测试表
  东岸的测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浮球 52.10公尺 35.80公尺 39.20公尺
  速度 0.17m/sec 0.11m/sec 0.13m/sec
  装水宝特瓶 19公尺 9.87公尺 18公尺
  速度 0.06m/sec 0.04m/sec 0.06m/sec
  表3吉贝沙嘴西岸水流速度测试表
  西岸的测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浮球 38.50公尺 35.50公尺 35.80公尺
  速度 0.13m/sec 0.13m/sec 0.12m/sec
  装水宝特瓶 10公尺 18.80公尺 23.90公尺
  速度 0.03m/sec 0.06m/sec 0.08m/sec

  (四)1.测试结果表示:半浮在水面的粉红浮球飘流的距离大於沉於水面下的装水宝特瓶,我们认为原因应该跟风有关。粉红浮球因为半浮在水面上,除了会受到水流的影响外,还会受到风的吹拂,而装水宝特瓶因为沉於水面下,只有受到水流的影响,没有被风吹拂,所以浮球飘得会比宝特瓶远,也比较快。
  2.从图表中比较同一器材在东、西两岸的速度,也可以看出沿岸流的流速,经过计算:浮球在东、西两岸的平均速度分别是0.137m/sec与0.126m/sec;而宝特瓶在东、西两岸的平均速度分别是0.05m/sec与0.06m/sec。若再考虑试验的过程中,浮球会被冲上岸再被抛出所产生的误差,则东、西两岸沿岸流的流速应该是一样的。
  讨论:
  将粉红浮球与宝特瓶分别投入沙嘴东、西两岸的海水中后,皆有慢慢向南流动的情形,显示沿岸流的方向是由北方流向南方,对照之前所做的推论与模型,可以知道是一致的。另外,由测量器材随水漂流的速度试验,可以了解沙嘴东、西两侧沿岸流的流速相当。


  问题四:沙嘴两侧海岸沿岸漂移是否与推论相同?
  方法:实地观察并纪录
  说明:
  (一)我们先目测观察海浪是否以斜角冲上沙滩,发现在沙嘴东岸,海浪以由东北方向西南方的倾斜角度冲上沙滩,并垂直退回海中(图13)。而在沙嘴西岸,海浪以由西北方向东南方的倾斜角度冲上沙滩,并垂直退回海中(图14)。


  图13.吉贝沙嘴东岸海浪冲流图 图14.吉贝沙嘴西岸海浪冲流图

  (二)我们再将器材投入海中,可以发现在向南漂流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接近海岸,到最后会被冲上沙滩,冲上沙滩后,器材也会因受冲流带动而斜线上来,再被回流直线带回下降,并呈现逐渐往南方移动的情形。

  讨论:
  由对吉贝沙嘴东、西两岸沿岸漂移的观察,发现与资料所陈述的水中物质受波浪及沿岸流的影响,跟随冲流以斜线登岸,再随回流直线退回海中相符合。并与本研究的推论:沙嘴两侧沿岸物质的「沿岸漂移」作用方向为由北向南移动相同。

  问题五;沙嘴末端的沿岸流与沿岸漂移的情形?
  方法:实地观察并纪录
  说明:
  (一)为观察沙嘴末端沿岸流与沿岸漂移作用,我们将沙嘴末端设定为G点,同时以目测法将沙嘴末端海域分为东西两部分,将粉红浮球及宝特瓶由东侧抛入海中,发现器材会沿岸边流至G点前方海域,再将浮球及宝特瓶由西侧抛入海中,发现亦会随海流流至G点前方海域(图15)。


  图15 沙嘴末端沿岸流流向图

  (二)在G点海域中,浮球会时而向东方移动,时而向西方移动。经观察发现,这是因为它会同时受到东西两侧海浪影响,而会有忽东忽西飘动的情形,更有时会因东、西两侧波浪同时撞击,而在原地浮动的状况。
  (三)在沙嘴末端,抛入海中的器材比在两侧沿岸更容易被冲上沙滩,但是因为同时受到东、西两侧沿岸流的影响,造成冲流的方向混乱,使得冲上沙滩后的移动情形也随著不规律,有时向东漂移、有时向西移动。

  讨论:
  站在沙嘴末端观察沿岸流的情形,此处正是东西方沿岸流的交会处,沿岸海水波动的情形较两侧杂乱,有时东、西向交杂,有时互相撞击,而沿岸漂移的情形也随著东、西方而来的沿岸流方向而有所改变(图15)。

  伍、研究结果
  ㄧ、吉贝的沙嘴地形,俗称沙尾,是属於海积地形,为一种沙洲的型态,透过沿岸流与沿岸漂移的堆积作用,形成一条沿岸以状似尾巴的低矮狭长沙滩由北向南延伸入海,另一端则与陆地相连。
  二、透过资料搜集、网路查询与实地观察,我们了解所谓沿岸流是一条平行於海岸的一股海流,而沿岸漂移则是一种水中物质沿著海岸移动的现象。这两种现象都是因为海浪涌向海岸时,是以一倾斜角度推进,造成冲流以斜线登岸,再随回流直线退回海中,就在这样一来一往的情状下,使得水以及水中的物质沿著岸边移动,故而形成沿岸流与沿岸漂移。
  三、吉贝沙嘴地形受到沿岸流与沿岸漂移的作用,其沿岸流的流向为由北向南流动,而沙嘴东岸的沿岸漂移是以东北朝向西南的冲流方向斜冲至沙滩,并以垂直直线回流至海中;沙嘴西岸的沿岸漂移是以西北朝向东南的冲流方向斜冲至沙滩,也以垂直直线回流至海中。这两种作用力使得沙嘴形状由北向南不断延伸。
  四、测量吉贝沙嘴东、西两岸沿岸流流动的情形,以了解水流速度是否影响沙嘴地形之形状。我们发现,东、西岸水流的平均速度大致相同。
  五、站於沙嘴末端观察沿岸流流动的情形,我们发现此处是东、西方沿岸流交会之处,海面的波纹十分混乱,海浪与沿岸漂移皆有时由东北向西南前进,有时由西北向东南前进,有时互相碰撞。

  陆、讨论
  一、观察过程中,我们发现沙嘴东、西两侧海岸的高度并不相同,东岸之斜坡较西岸陡斜,我们原本认为是沙嘴两侧海岸沿岸流流速有所不同所造成,但实地对两侧流速加以测量,测量出两岸流速差异不大,证明原本的假设是错误的,其原因仍不可知。日后可朝沿岸流之流速对沙嘴地形地貌之影响有更深入之探讨。
  二、观察过程中,会看见小型渔船在经过吉贝沙嘴时,会以接近末端的方式航行,表示此处的水深较深,而此深度是否会影响吉贝沙嘴地形未来向南延伸的长度,或是对吉贝沙嘴形状的影响,这都可以作为日后研究的方向。

  柒、结论
  在自然与生活科技课的单元中,虽然有简略提及河流的堆积与侵蚀作用,也说到海洋也有相同的作用,但对於沙嘴地形的形成,在研究的当初并不十分了解。沙尾的形成,透过沿岸流、沿岸漂移、风力、地形等各方面的因素配合而形成。经由资料、书籍的阅读、网际网路的搜寻与实地的调查,让我们对吉贝著名、特殊与美丽的沙尾有更深一层的了解。然而近年来大量观光客的足迹,已逐渐侵害了吉贝沙尾的面貌,吉贝沙尾只有一小片面积,且让我们共同来了解它、保护并维护它吧!


  参考文献
  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自然保育网 http://wagner.zo.ntu.edu.tw/reserve/wa/wa.htm [2003.May,10]
  张菀文(2002),淡水河口地形变迁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研究所硕士论文。
  基隆港务局(1997)海岸地形变迁及防护对策研究,淡水港第二期工程(含淡水港外郭防波堤兴建工程)环境影响说明书(定稿本)–附录三,基隆:基隆港务局,2-1~4-20、7-2~7-4。

  网站http://91.phc.edu.tw/~cpps/everypoint/3/32/335/1.doc

哇~~~悬赏分好高哦~~~ 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昼夜现象是指由于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对应的另一半黑暗的现象.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使地球产生的白昼与黑夜以一个太阳日(24小时)为周期的交替现象.而昼夜长短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转引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除赤道外的各纬度昼夜长短产生周年变化的现象. 2.节气与季节节气是根据天气和物候的演变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15°为划分标准,一个回归年有24个节气.季节,是根据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情况确定的,以太阳在黄道上运动90度为划分标准;二者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一年中寒来暑往及物候的变更情况. 3.气温递减率与地温递增率前者表示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而逐渐下降的变化率.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后者表示常温层以下一定深度内,地温随深度逐渐增高的变化率.平均每深100米,温度增高3℃. 4.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常数太阳辐射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太阳向宇宙空间发射的电磁波和粒子流.太阳辐射强度是一个物理变量,指每平方厘米的地球表面每分钟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大小随纬度、太阳高度和时间而变.而太阳常数是一个物理常量,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地球大气上界太阳高度角为90°时的太阳辐射强度.其数值为8.16焦/厘米2·分. 5.海陆风、季风与季风气候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才是季风气候. 6.气象、天气与气候气象是表明大气特征的物理状态和物理现象的总称.包括气压、气温、温度、风、云、降水等要素.天气是指短时期某地大气中的气象变化情况.它是由各种气象要素综合表述的大气物理状况.气候则是指一地区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天气是多变的,而气候则较为稳定. 7.水体与水圈水体是指由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水的存在体,如海洋水、河流水、湖泊水、大气水等;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总称,是一个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8.径流与径流量径流是指大气降水到达地面以后扣除蒸发量等损耗沿地表、地下运动的水流.径流量则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某一河流断面的水量,单位:立方米/秒. 9.汛期与洪水期汛期是指江河由于流域内季节性降雨或冰雪融水引起定时水位上涨的现象.洪水期则指江河湖泊中水位超过正常水位达到洪峰水位及其以上的时期. 10.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1.矿物、矿产与矿床矿物是形成矿产和矿床的物质基础,矿物不等于矿产,只有当有用矿物富集起来达到工农业利用要求时才称为矿产.有矿不一定就叫矿床,只有矿产的富集地段才称为矿床.矿产是岩石形成过程中形成的,矿床则在一定地质作用下才能形成. 12.地质作用、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地壳运动仅是内力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而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基本上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和证据. 13.断裂与断层断层是岩石在断裂变形阶段产生的,只有当岩石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移动时,才能称断层.形成断层,岩石必定断裂,但岩石产生断裂,未必一定形成断层,关键在于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位移. 14.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而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15.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而侵蚀是在较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 16.热带雨林与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热的赤道地区,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热带季雨林不连续分布在热带雨林外围干湿季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由旱季落叶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季雨林与雨林相比,外貌有明显的季相变化,群落组成种类和结构比较简单. 17.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而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18.森林覆盖率与林木蓄积量前者是指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面积的占有情况.后者则指森林面积上生长着的林木的材积总量,是测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总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19.草原、草地与草场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0.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一次能源为没有经过加工的天然能源,属于自然资源.而二次能源是经过人为加工转换后得到的另一种形式的能源,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沼气与人工沼气、煤与煤气、核能与核电等都是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的关系. 21.大农业与小农业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繁殖,通过人工培养和养殖,来获得农产品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其中大农业是指广义的农业概念,主要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而小农业是指狭义的农业概念,专指种植业(耕作业). 22.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耕作制度是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复种指数是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而垦殖指数则是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和开发的程度. 23.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工业分布是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24.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前者是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后者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作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的变动.二者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有较长时间变动居住地. 25.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量前者是对污染物而言,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而后者是对人口而言,指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 26.领土、国土与国土资源领土和国土都是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指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但领土是国家享有完全排他性主权的部分.国土除领土外,还包括国家享有管理和使用权利但不具有绝对占有权的海洋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部分.国土资源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资源的总和.广义的国土资源是指国家的全部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 天文类小行星:分布在火星和木星之间绕太阳运行的小天体,有人认为是大行星粉碎后的残骸,也有人认为是太阳系的半成品. 彗星:太阳系中呈云雾状的小天体.它在狭长的椭圆轨道上绕日运动,当接近太阳时增温升华形成云雾状的彗头和彗尾,瓦解后形成流星体,是地球上流星雨的源泉. 流星:彗星、小行星等的碎块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所观测到的现象.大量出现在同一区域时称流星雨.降落到地面上的称陨星. 极光:地球两极地区的地磁极上空的大气中的彩色发光现象.它是太阳高能粒子流使高空大气的原子、分子激发或电离而发出的光线. 闰年:凡公元年数被4整除者,公元年数后两位为0时被400整除者为闰年,在2月加上一天,有2月29日. 地质矿物: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天然单质和化合物,是组成岩石和矿石的基本单位. 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岩浆岩在成分上与岩浆的区别在于:岩浆富含挥发性成分而岩浆岩没有. 沉积岩:曾称“水成岩”指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先成的岩石的风化剥蚀产物,生物作用的产物和火山喷发的碎屑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其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层理,并含有生物化石,在地表分布面积达75%以上. 风化作用:处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的破坏作用.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沉积作用:岩石风化和剥蚀产物在搬运途中因搬运力的减弱或物理化学作用下沉堆积的现象.分流水、风力、冰川沉积. 地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地面的震动的现象.主要有断裂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人类活动引起.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内部是比较稳定的,板块边缘和接缝地带是最活动的地带,是发生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主要场所.板块可以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板块在大洋中脊生长,在深海沟俯冲消亡. 地貌洪(冲)积扇:在沟谷发育过程中,间隙性(经常性)洪流于山麓沟口形成的扇形堆积体,规模一般较大,顶部与沟口相连,形成一扇形的倾斜面,逐渐过度到山前平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很广,其他地区也有分布. 河谷:河流流经的狭长的槽形凹地.平原地区一般宽浅,山区则窄深. 河口三角洲:河口地区由沙洲,沙咀等发展而成的冲积平原.河流到海或湖盆的入口时,因流速降低、水流扩散原因,其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起来形成的.一般顶指着陆地,底边为其外缘.地势低平、河网密集是重要的农业区. 峡谷:V 形谷的一种,是狭而深的河谷,多发育于地壳抬升的山区,河流强烈下切而成. 分水岭:高出邻近地面的河流或水系的分水地带,其降水沿着两侧斜坡注入不同的河流或水系. 岩溶地貌:也称喀斯特地貌,是水对可溶性的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分流水侵蚀和沉积作用.中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贵州的省区. 峡湾: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狭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曲折、岸壁陡峭,世界最深的峡湾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亚海岸,还有挪威的西海岸. 雅丹: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与垄岗组成的崎岖破碎的地面.通常发育在干旱的湖积平原上由泥质岩层经定向风沿裂隙不断吹蚀形成.以新疆罗布泊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 半岛:深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陆地,三面环水,一面与陆地相连. 大陆岛:原来是大陆的一部分,后来与大陆分离了,可能是陆地下沉,海水入侵,也可能是由于断裂,海水淹没了断裂凹地.大陆岛的地质构造,生物界都与原来分离的大陆相似.如格陵兰岛,台湾岛,海南岛等. 火山岛:由火山自海底喷发而形成的岛屿.一般面积小,高度较高.如:夏威夷群岛、亚速尔群岛,冰岛,阿留申群岛,斐济岛等. 冲积岛:又称“堆积岛”“沙岛”一般位于大河流的出口、平原海岸以外由河流的泥沙或海中的泥沙堆积而成.如“崇明岛” 珊瑚岛:热带或亚热带浅海中,珊瑚虫死亡后石灰质骨骼积累下来,常年累月堆积在水下形成珊瑚礁,地壳上升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岛. 构造山:地壳构造变动所形成的山体.分褶皱山很断块山. 丘陵:山坡平缓,山顶浑圆,高低起伏的低矮山丘.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是由山地和高原经外力作用长期侵蚀而成. 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上,顶面起伏很小,面积较大,边缘较陡的高地. 山区:泛指山地、丘陵以及崎岖的高原地区. 盆地:四周被高原山岭环绕,中间为平原、丘陵的盆状地形.按成因可以分:构造盆地(断陷盆地、向斜盆地)和侵蚀盆地.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起伏较小的广大而平坦的地形.按成因可以分:构造平原、侵蚀平原、堆积平原. 气象气候太阳辐射总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总量.它的大小取决于:天文辐射量(太阳高度角、日地距离、日照时间)、云量、大气的透明状况(海拔、污染等). 日照:太阳的照射以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来表示,用日照计来测定.日照因纬度而不同,同一纬度又随季节而变化,同一时间内,同纬度各地的日照又因天气、地形等条件的差异而不同. 高压脊:大气中气压比同高度上两侧气压高的狭长区域.等压线朝低处突出,高压脊区域是气流向外流动的辐散区,天气晴朗. 低压槽:与高压脊相反. 风:空气的水平运动.来向为风向,运动速率为风速.风向风速用“风玫瑰图”表示.风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一种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 气象要素:表明某地点在某一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的气象变量和现象,如:气温、湿度、气压、风、云、雾、降水、雷电等. 湿度:表示空气中含水汽多少的量.有绝对湿度(单位容积空气中所含的水汽质量单位为克/立方米)相对湿度(空气中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蒸发:当温度低于沸点是由液态水变成气态水.它与蒸发面的温度、性质、形状、空气的湿度以及风速、气压等因素有关. 凝结:由水汽转变为液态水的过程.当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或过饱和,并有凝结核存在即发生凝结过程.水汽凝结的种类有露、霜、雾凇、雾、云、雨凇等盛行西风带:纬度35-65的纬向地带,从地面到高空终年盛行偏西风,北半球冬季南移,夏季减弱北移动,南半球25-60纬度之间的海面稳定、强劲,被称为“咆哮西风”. 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温低于秋温,年日较差小,相对湿度大,云雾多,降水丰沛且季节分配均匀.大陆性气候相反. 气温日较差:一日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与纬度、季节、地表性质、天气状况有关.高纬大于低纬,中纬夏季大于冬季,海洋小于陆地,阴天小于晴天.山顶小于谷地.(年较差类似)逆温:对流层内,下层气温低于上层气温称为逆温现象.它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降温,空气平流运动如(冷锋),山地空气下沉等原因形成.在城市中逆温的出现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 无霜期:指一年中终霜之后到初霜之前的一段时间.一般在我国由南向北,沿海向内陆逐渐缩短,它与生长期(作物生长的时期)的长短呈正相关. 积温:日平均气温高出某一特定的温度期间的温度的累积总和. 降水变率:表明降水平均变化情况的量.以各年降水量的距平数与多年平均降水量之比的百分数.降水变率越大表示降水量不稳定,旱涝频率越高. 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在密度较大的大气下层,长波太阳辐射被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到达地表的主要是短波太阳辐射.穿过大气的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光,一部分被地表反射,一部分被地表吸收.地表因吸收短波辐射而被加热提高温度,再以长波向外辐射.地表的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吸收.同样,大气吸收辐射能后被加热,也以长波向地表和天空辐射.于是,很大一部分辐射能又返回地表.大部分长波辐射能被阻留在地表和大气下层,从而使其温度增高.这种现象同温室中的相似,故称为温室效应. 陆地水水系:在一定的集水区域内,大大小小的河流构成脉络相通的地表水流系统.如果有湖泊与河流相通也应包括在水系之内. 流域:一条河流的集水区域.相邻河流以分水岭相隔.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的流域称外流域,分布于封闭的内陆盆地最终不能流入海洋的流域称内流域. 上中下游:上游:河谷窄,比降大,流速大,水位变幅大;中游:河槽逐渐变宽,比降较小,一般无急流瀑布,流量增大,出现浅滩和沙洲;下游:河谷宽阔,比降流速较小,流量大,河道弯曲,多汊流. 河口:指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入口处. 水位:河流水面的高程.流量:单位时间流经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 洪峰流量:一次洪水通过某一断水面是流量的变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过程,洪水的最大的流量就称为洪峰流量. 含沙量、总输沙量:单位浑水体积内所含泥沙的重量称含沙量;一定时间内通过河流过水断面的悬沙的总量称总输沙量. 地上河:河底高于两侧地面的河流.我国黄河在河南和山东境内的下游河段. 淡水湖、咸水湖:前者一般有河流流入并流出.后者一般有流入不流出. 径流的调节作用:在河流上兴建水库后,将丰水期的部分径流蓄积起来,在枯水期逐渐排放出去,从而改变天然径流的分配过程. 沼泽:地表经常过湿或具有停滞的水分,上面生长着沼泽植物,并有泥炭形成和积累的地区. 冰川:在高纬度及寒冷的山区,由固态降水积累经过积压和重新结晶的冰川冰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沿地表运动的天然冰体. 雪线:年平均固态降水量恰好等于融化和蒸发量,永久积雪冰川的下限. 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及格铃兰.特点是分布面积大,巨厚分布不受下覆地形的限制,呈盾形中间厚四周薄.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高山区,规模远小于大陆冰川,运动受地形的控制. 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的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潜水面的绝对标高为潜水位.潜水面至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的埋藏深度.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可直接补给潜水,故潜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及中亚一些地区的山前的倾斜洪积平原地带,是干旱地区开采潜水的一种特殊的水平巷道式集水工程. 承压水:充满上下隔水层之间的无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静水压的地下水.当承压水位高于地面高程时形成自流水. 自流盆地:由承压含水层参与构成的向斜和构造盆地.在自流盆地的补给区,含水层出露地表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潜水的补给,在承压水位高于地面时承压水自行流出地表形成上升泉. 海洋水洋流(oceancurrents):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又称海流.洋流既可以出现在海洋表层,也可以出现在海洋深层;既有水平方向的洋流,又有铅直方向的洋流,后者又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按照成因分类: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盐度:单位质量海水所含的溶解盐类的质量比例,通常用千分数来表示. 领海(territorialsea):邻接一国陆地领土及其内水,并处于该国主权下的一定宽度的海域.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 专属经济区(exclusiveeconomiczone):沿海国在其领海以外邻接其领海的海域所设立的一种专属管辖区.在此区域内沿海国为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的自然资源的目的,拥有主权权利.此外,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还有在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管辖权.专属经济区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19

由沿岸河流或海浪搬运泥沙,在海岬尖端或海岸之转折处沉积,透过沿岸流与沿岸漂移的堆积作用,形成一条沿岸以状似尾巴的低矮狭长沙滩由北向南延伸入海,另一端则与陆地相连。沿岸流是一条平行於海岸的一股海流,而沿岸漂移则是一种水中物质沿著海岸移动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都是因为海浪涌向海岸时,是以一倾斜角度推进,造成冲流以斜线登岸,再随回流直线退回海中,就在这样一来一往的情状下,使得水以及水中的物质沿著岸边移动,故而形成沿岸流与沿岸漂移。

扩展资料

沙嘴的分类:

具有单一形态向海延伸的沙嘴,称为箭状沙嘴,末端受其他动力作用改造而发生弯曲的沙嘴,称为弯曲沙嘴。如在港湾海岸的沙嘴,由于潮汐作用可使沙嘴尾端发生弯曲。在原沙嘴末端或内侧又形成新沙嘴的堆积体,称为复合沙嘴。

海岸后退,沙嘴的位置也随之改变,在沙嘴的内侧出现一些弯曲的小沙嘴,它们是老沙嘴尾端的残部。沙嘴如被侵蚀破坏,残留的沙嘴在海中成为孤立沙体,称飞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沙嘴



沙嘴地貌属于海岸堆积地貌。根据外海波浪向岸作用方向与岸线走向之间的角度不同,海底泥沙有作垂直岸线方向移动和平行岸线方向移动两种状态,前者称泥沙横向移动,后者称泥沙纵向移动。这两者会形成两种海岸堆积地貌。沙嘴地貌就属于后者。
海岸沙嘴是沿岸漂移的沙砾绕过突然转折的岸段,一部分沙砾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一端衔接海岸,一端沿着漂移方向伸延入海的狭长堆积地貌。随其进一步增长,在堆积地形与基岸间形成海湾。沙嘴宽度取决于波浪的大小,波浪愈大,在折射后其能量储备愈大,沙嘴周缘沉积加强,宽度也更大。泥沙来源一旦中断,沙嘴根部受冲刷,沙嘴增长速度也不断减小。沙嘴形成的边界条件以湾口、海峡口、河口和凸岸为最佳。由于泥沙来源不同及波浪方向和大小的变化,会出现形态不一的沙嘴。

在波浪作用下的沿岸沙砾流,由波能较高的岸段向波能较低的可形成沙嘴。如岬角与港湾相连的岸段,因波浪折射,岬角被侵蚀的碎屑物质向港湾移动,在沙砾流容量减小的地点,沙砾沉积而形成沙嘴。苏联学者В.П.津科维奇认为,沙嘴的形成及其延伸方向,主要取决于沿岸泥沙的供应量和波峰线与海岸线的夹角。夹角为45°时,波浪对泥沙的搬运能量最大;夹角偏离45°时,波能对泥沙的搬移能力随之减小,泥沙沉积形成沙嘴。在不同的岸段上,沿岸漂移的沙砾数量不同,则分别在湾口、湾中或湾顶形成沙嘴。沙嘴向海伸长的速度随水深增大而变慢。它的末梢因受来自外海的波浪作用,向陆弯曲。在岬角被侵蚀和后退过程中,伴生复合状的弯曲沙嘴。此外,在河口也常有沙嘴发育。  在陆地与岛屿之间的波影区内,泥沙在波影区内堆积,形成由陆朝向岛屿、由岛屿朝向陆地,或者由两者结合的单、双连岛沙洲,如中国山东芝罘岛的连岛沙洲。


"离岸地貌"是泥沙横向还是纵向运动产生的
泥沙横向运动可形成的水下沙坝。水下沙坝不断加积或海平面下降,露出水面后就成为海岸沙坝。海岸沙坝的另一个成因是它也可以由泥沙的纵向运动形成,如沙嘴可发育成沙坝。此外,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沉,也可使原来的沿岸堤与大陆分离而成为离岸堤。 即横向流和纵向流都可以形成离岸地貌。

海岸地貌及堆积物
海岸地貌(coastal landform)是海洋地貌研究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直接观察,便于研究,而且是记录第四纪海平面波动的重要证据。根据海岸地貌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图 8-3)。 (1)海岸侵蚀地貌 海岸侵蚀地貌(coastal erosional landform)是由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发育在基岩海岸的岩石中...

海岸地貌解译
海洋与陆地的交互地带称为海岸带。它由海岸、潮间带和水下岸坡组成。海岸地貌有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泥质海岸、红树林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基岩海岸在遥感图像上地形起伏小,山坡冲沟发育,水系呈树枝状或网状,海岸台地平坦,台面微微倾向海面,色调较深而均一,有时有斑点状纹影。当岩性软硬相间时,形成锯齿状...

五河大巩山黑石嘴的传说
黑石嘴位于五河县牟庄偏南约500米,以石色发黑一飞来石叠加如嘴状而得名。相传约5万年前,我们五河、凤阳一带为东海深处,连日本、朝鲜等岛屿均未出现。后因地壳运动,太平洋位移才呈现的地理地貌。黑石嘴即是海底世界的一座小山丘,由于地壳运动,加之日月风化,形成现在的黑石嘴,黑石嘴上的飞来石更是...

海岸带地貌及其沉积物
(一)海岸带侵蚀地貌 海岸带发育的侵蚀地貌主要有如下类型(图9-10)。 图9-10 岩石海岸的海蚀地貌 1.海蚀穴 海水面与陆地交接处,由波浪的冲蚀作用或海水的溶蚀作用形成凹穴。 2.海蚀崖 为海蚀穴不断扩大时其顶部基岩失去支持而发生重力崩塌,海岸不断后退形成的陡崖。 3.海蚀平台 海蚀崖不断后退的过程中,在崖...

河口区域的地貌类型有哪些
河口拦门沙 口门附近堆积地貌的统称。它包括水下浅滩、河口沙岛、口内沙坝以及航道上阻碍航行的水下堆积地形。①在河流径流作用为主的河口,河口水流的扩散主要受惯性力、摩擦力和浮力的影响。在惯性力起支配作用的河口,水流扩散的展开角小,泥沙的横向扩散和沉积被限制在一狭窄的区域内,形成狭窄的后坡...

五种河流地貌及形成原因
三、溯源侵蚀:上游多为山区,落差较大,河流速度快。四、洪积-冲积: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较快,携带大量泥沙和砾石。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洪(冲)积扇地貌。洪(冲)积扇不断扩大而...

海岸堆积地貌的封闭地貌
泥沙的沿岸运动造成的隔断水体的堆积体。包括海湾沙洲和连岛沙洲。海湾沙洲 一种封闭海湾水体的堆积体,又称拦湾坝。按出现的位置可分为:湾顶沙洲、湾中沙洲和湾口沙洲。这种地貌大多是海湾沙嘴不断生长最终封闭海湾水体而形成。连岛沙洲 把岸外岛屿与陆地相连,或把两个岛屿相互连结起来的堆积体(图2 ...

河口地貌及堆积物
波浪作用对河口区的地貌发育也有很大影响。泥沙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取决于波浪作用方向和泥沙量等因素。(二)河口分带及地貌特征 根据水文、地貌特征,河口区可划分为近口段、河口段和口外海滨段(图9-22)。图9-22 河口分带示意图 (据H.B.萨莫依洛夫改绘)1.近口段 即从潮区界到潮流界(...

老虎尾的特殊地貌
所以堆积的速度就会减慢;夏季,从海洋吹向陆地的东南风则会加快堆积的速度。老虎尾沙嘴从大约8000年前开始形成,以后,这种作用还会继续延续,当达到一定程度时,沙嘴和陆地连接,呈现封闭状态,就会形成泻湖。老虎尾沙嘴形成这样的规模就用了8000年的时间,所以要形成泻湖的过程应该也是非常漫长的。

江东区19265246518: 什么离岸地貌?它是怎样形成的?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
尹享活心: 毗岸地貌:顺岸分布、内侧与基本海岸相毗连的泥沙堆积体. 在近岸处,由于水浅,波浪便形成激浪流,激浪流携带泥沙向岸边推进,回流时由于速度减小,将大量粗粒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海滩. 离岸坝是指水下堤增高而露出海面的堆积体. 在...

江东区19265246518: 海湾是如何形成的? -
尹享活心: 主要原因有:①由于伸向海洋的岩海岸带性软硬程度不同,较软的岩层会因为受到侵蚀而向陆地凹进,逐渐形成了海湾;坚硬部分向海突出形成岬角.②当沿岸泥沙纵向运动的沉积物形成沙嘴时,会遮挡住海岸带一侧,从而呈凹形海域.③当海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海洋水流向陆地,岸线变曲折,凹进的部分就会形成海湾.海湾由于两侧岸线的遮挡,在湾内形成波影区,使波浪、潮汐的能量降低.沉积物在湾顶沉积形成海滩.当运移沉积物的能量不足时,这些沉积物会在湾口、湾中形成拦湾坝,分别称为湾口坝、湾中坝.

江东区19265246518: 河床的形成的过程? -
尹享活心: 河床地貌 河床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各种形态的总称.包括河型、河床侵蚀地貌和河床堆积地貌.河床又称河槽,为平水期河水所淹没的河谷底部. 河型 即河床的类型.河床是在不断演变的,纵向输沙平衡的破坏,会引起河床的纵向变形,河床...

江东区19265246518: 太湖是怎么样成型的?
尹享活心: 太湖的水域形态就像佛手,作为江南的水网中心,太湖蕴藏了丰富的资源并孕育了流... 使当时的长江三角洲不断向大海伸展,从而形成了沙嘴.以后沙嘴又逐渐环绕着古太...

江东区19265246518: 地理学 - 地貌学请学习过地貌课程的前辈们帮忙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试
尹享活心: 回答楼主: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楼主说的是“海岸泥沙运动及形成的地貌类型”就是海岸堆积地貌.什么是海岸堆积地...

江东区19265246518: 地理的沿岸漂移是什么? -
尹享活心: 沿岸漂移是江河搬运沉积物的一种形式,沙嘴 沙嘴是一道沿岸的低矮狭长沙脊或卵石脊,一端和海岸相连,另一端则伸向海中,经常见於曲折海岸的湾口、海峡口、河口及凸岸处.当沙嘴横伸到湾口时,其向海的一端或许会受深水区的波浪影响...

江东区19265246518: "老虎尾巴"是什么 -
尹享活心: 老虎是最大的猫科动物,也是最大型的陆生食肉哺乳动物.老虎最近的近亲是狮子,但是非洲从来没有过老虎. “虎狮”是公虎和母狮生下的,而“狮虎”是公狮和母虎结合的产物. 据估计,在上个世纪,老虎的数量锐减了95%. 作为行动迅猛...

江东区19265246518: 地貌学原理岩溶地貌是怎样形成的 -
尹享活心: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

江东区19265246518: SOS 急切求解:什么是沙质海岸? -
尹享活心: 沙质海岸 陆地岩石风化或河流输入的沙砾堆积在海边形成了沙质海岸.海沙在海浪和海流的作用下按着一定规律运动,堆砌成各种秀丽多姿的堆积地貌体.最常见的有沙嘴、坝岛滩尖、连岛沙洲、沿岸沙堤等. 沿海岸漂移的沙砾绕过突然转折...

江东区19265246518: "离岸地貌"是泥沙横向还是纵向运动产生的 -
尹享活心: 泥沙横向运动可形成的水下沙坝.水下沙坝不断加积或海平面下降,露出水面后就成为海岸沙坝.海岸沙坝的另一个成因是它也可以由泥沙的纵向运动形成,如沙嘴可发育成沙坝.此外,由于海面上升或陆地下沉,也可使原来的沿岸堤与大陆分离而成为离岸堤. 即横向流和纵向流都可以形成离岸地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