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作者&投稿:郗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李四光是农村中一位穷教书先生的儿子。
他的祖父母更穷。他们是蒙古族,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在清朝光绪年间, 沿途乞讨,流落到湖北黄冈的回龙山旁。
回龙山,蜿蜒起伏,气象不凡。人们传说回龙山原有九条龙蛰伏在这里,后来 都乘着云雨回到龙宫去了,独有那第九条小龙,舍不得这个地方,又返了回来,后 来变成回龙山。它确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李四光的祖父看到这个去处靠山有水,不愿再四处流浪,就带着妻儿在一座破 庙里住了下来。
白天,他带着儿子李卓侯上山砍柴打草,换点粮食、零钱养家活口。晚上,他 带着儿子在灯光下读四书五经。
清朝的时候设有科举考试。李卓候在父亲的教诲下进府应考,倒也考上了一个 秀才,只可借家中无钱无势,因此也并没有得到什么出路,只得在离家比较远的另 一座破庙里,设了一个馆,靠着教几个农村的学生糊口。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在这回龙山下的下张湾里诞生,因为他是父亲李卓 侯的第二个儿子,父亲给他起名叫仲揆。
六岁,小仲揆跟着一位名叫陈二爹的老先生发蒙了,他学习很用功,经常受到 陈二爹的夸奖。
爸爸让他这么早就读书,也是抱着“早发蒙、早出息”的希望。家里虽然贫寒, 但是,他交代给小仲揆的妈妈,家里宁可少吃点油,每天晚上也要给孩子们一盏灯 油,让他们可以在晚上读点书。
那个时候农村里已经有煤油灯了,不过不是带灯罩的,只有一根灯论儿,插在 一根铁皮管盖上,就着瓶里的煤油燃烧着。这种灯,冒出来的火焰红红的,还带着 一股又黑又难闻的煤烟;它的火花,是一闪一闪的,飘忽不定。时间稍微长一点儿, 就会熏得人的鼻孔里和牙齿上都留下一层黑,脑袋也疼,眼睛也累。父亲怕把儿子 熏坏了,所以特地关照要给孩子点清油灯。
清油灯的优点比煤油枪子灯要强多了,它灯光清亮,轻烟不起,也没有怪味。
晚上,小仲揆和哥哥面对面坐在一张桌子跟前,他不忙打开自己的书包,却先 看了看油盏里的灯芯。妈妈在里面放了两根灯芯,小仲揆用拨灯很轻轻拨去一根, 只剩下一根。
“就点两根灯芯吧,孩子。”妈妈疼爱地说,“这是你爸爸关照过的,别省这 点儿油了。”
“不是这个意思,妈妈。点一根灯芯,我可以多学一倍的时间。哥哥,是吧?” 小仲揆说着,抬起头看了看自己的哥哥。
“挺好,其实也差不多一般亮。”哥哥同意。
妈妈也就不再勉强。小仲揆和他的哥哥就这样默默地读呀,写呀,谁也不打扰 谁,一直坚持到灯盏里的油点完。
妈妈坐在他们的桌子旁边,就着这一根灯芯所发出来的亮光,摇着她的纺车。 晚上纺点纱线,还能换得几个零钱,好买点火柴、油盐,也给孩子们买点读书用的 笔墨纸张。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高中作文,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的方向一点点把泥踩去,收获一根根完整的鲜藕。

李四光幼年的故事
从黄冈市向北走25公里,有一个云遮雾罩、丘陵环抱的小村子叫张家湾,这是李四光的家乡。20世纪初,李四光还只是个十多岁的孩子,当时的名字叫李钟揆。
钟揆十二岁时,跟父母亲提出想到省城里读书。李卓候早就存心送二儿子上学深造,只是忧虑家里收入不宽裕,学费、路费不好筹措。现在儿子自己提出了上学要求,他马上答应,第二天他求亲告友,凑了一些钱,母亲龚氏不识字,可她嫁给这样一个读书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读书上进是第一大事。她连夜给儿子缝了一件蓝棉袄,准备了简单的行囊。于是钟揆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村庄,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这个第一次出门的少年一路打听,终于找到省学务处,水路街守备衙门。这里门庭若市,拥挤着报名考学的人们,比过去的科举还热闹。钟揆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场面,明白这是决定命运的关头,心里非常紧张。到了报名处,人家递给他一张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贯、年龄等栏目,他是头一次拿到这东西,填写时心里慌乱,把年龄填到姓名一栏里,写了“十四”两个字。办事人员嘱咐不能再给表,不许填错,钟揆发现写错了,心里一惊。可是他灵机一动,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于是姓名成了李四,但他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抬头思索,眼光正碰到堂前的匾,匾上四个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后面加了个“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间的命名参加了入学考试,成绩很好,于是李四光被录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学堂(分东西南北中路)的西路学校。学生住宿、伙食和学习用品有学校供给,每月补贴六块大洋。
立刻给父母写信报告。一个从农村来的孩子,能有这样深造读书的机会多么可贵!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少,有读经、修身、算术、中文、历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当时称格致)。学校规定每月考试一次,前五名可以享受官费。保送到外国(英、法、德或者是日本)留学。李四光入学后三次考试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几次公布的保送出国留学的名单里却没有他。四光觉得奇怪,一个要好的同学悄悄地告诉他,“你是农村来的穷人家的孩子,一无门第,二无靠山,他们把你挤掉了。”四光听了少年气盛,一怒之下离开学堂表示抗议。一个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那里去呢?最后学校把他找回来,学堂的监督见了他竟斥责他说:“你要逃走吗?把学费交回来,二十一两银子!”李四光气愤得脸气通红,眼含泪水,质问到:“学堂规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出国留学,我三次考都是第一,凭什么不送我?”校方本想压制无钱无势的农村孩子,不料遇到李四光的抵制。他们极力狡辩,却也怕事情闹大。这时有位姓张的教师,做过李卓候的学生,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来说情,建议校方准许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争气,如果仍旧名列前茅,学堂理应按规定保送他出国留学。这也是关系学堂声誉的事。学校接受了这位教师的建议,在下次考试中李四光的成绩仍赫然列在第一名。1904年7月,李四光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破格选派赴日本留学。湖北省督抚致外事部的呈文中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上面,呈文称:“第二高等小学学生李四光……等,均堪有官费派往日本留学,以资造就。”与他一起被保送的武昌高小学生一共四名。李四光回黄冈家乡,辞别父母,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宴,欣然上路。这一次的出门是留洋。他到上海会同九名留日学生登上了赴日本的海轮。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李四光9岁那年,元宵节晚上有花灯表演,他和大人们兴高彩烈地去观看,很晚才回家。熟睡之中,突然有人大声喊起来:

"不好啦,河南大婆的屋子着火了,大家快去救火呀:"

李四光在梦中被一片嘈杂声吵醒,赶紧披上衣服,提着一只水桶也跑了出来。河南大婆家的茅屋火光冲天,李四光跑到池塘边装了多半桶水,踉踉跄跄地拎到茅屋前。火苗正从茅屋顶往外窜,可他怎么用劲,水也泼不到屋顶的火苗上。

李四光又拎着水桶转到房子后边,看见屋檐下正巧放着个梯子。李四光的胆子从小就大,爬梯子是经常事,这回又是救火,他三下两下就爬上了房,把桶里的水一飘一飘地向火苗泼去。火终于被大伙扑灭了,河南大婆也被救了出来。母亲四处找不到李四光,急得大喊起来:

"四光!四光!你在哪儿?"

"妈妈。我在这儿!"

妈妈一听,儿子的声音好像从天上发出来的。她抬头一看,只见儿子在房顶上拎着水瓢、,提着水桶,裤腿上还滴滴嗒嗒掉着水珠。

"快点给我下来,多危险!你是怎么上去的呀?"

"妈妈,房后有梯子,我是蹬着梯子上来的。"

邻居们赶紧跑到房后,从梯子上抱下李四光,并齐声夸赞他勇敢。这时,李四光看到河南大婆没有穿棉衣,便赶紧跑回家,把母亲的旧衣服拿来送给河南大婆。看到这一切,母亲感到很高兴,儿子已经懂事了。

提到衣服,李四光在上小学时,还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李四光上的是私塾,同学们都在校住宿。有一天夜里,天气特别的寒冷,大家把所有的衣服都压在被子上面。半夜里,一个小偷溜进学生宿舍,把一个同学盖在被子上的衣服给伤走了。那小偷正在溜出去时,碰倒了桌子,响声惊醒了一位同学,他见陌生人进来,便大声喊道:"有小偷,大家快起来抓小偷!"

同学们全都惊醒了,冲出院子去捉贼。不一会儿,小偷就被同学们抓了回来。只见那小偷一身褴褛,脸色腊黄。同学们你一拳、我一脚地把小偷打得鼻青脸肿。

"大家不要再打他了:"站在一旁一直没有动手的李四光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向同学们喊道。

同学们住了手,一齐望着他们最尊敬的老大哥。

李四光走上前对那位小偷说:"你以后再不能偷东西了。做了坏事,别人就要打你。你以后做个好人吧!"

小偷点了一下头,眼泪扑簌簌掉了下来。有的同学围上来埋怨李四光:"他偷了别人的衣服,也想偷你的,你为什么要帮助他?"

李四光说道:"你们看他穿得那么单薄,又被打了一顿,实在可怜,放了他吧。我想他今后会改的。"

小偷被放走了,临走时,他向李四光深深地鞠了一躬。

李四光简介:

李四光教授是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教育家和伟大的爱国主义者;1889年诞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私塾教师家庭,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学造船。1907年在东京加入孙中山先生创建的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革命。辛亥革命后,因不满袁世凯、黎元洪篡夺革命果实的行径,辞去政府高官,于1913年再次出国留学,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师从包尔顿教授学习地质,从而与地球科学结缘,走上了艰巨而又光辉的科学道路。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也有一说是1889年11月18日)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兼地矿系主任。1952年,再次应李四光之邀回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工作。

3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奇怪的大石头

李四光,(1889-1971),蒙古族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人家。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在填写报名单时,他误将姓名栏当成年龄栏,写下了“十四”两个字,随即灵机一动将“十”改成“李”,后面又加了个“光”字,从此便以“李四光”传名于世。


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点评,就知道宋朝对外战争为何失败呢?_百度...
司马光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之一,也是宋仁宗时代中后期最重要的大臣。司马光能让后人赞誉并牢牢记在心中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和他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书《资治通鉴》。宋仁宗 不过,一些人对司马光的政治理念和为人却不怎么看好。在历史上,司马光处世的原则...

中国古代小英雄的故事都有哪些,比如司马光砸缸这种类型的简短一点的
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比一般小伙子大。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4.突围搬兵的荀灌 这是晋朝时的故事。 襄阳城被敌军包围了。城里的粮食快吃完了,箭也快用光了。主将荀崧几次叫人突围出去请救兵,都被敌军堵了回来。

历史典故司马光砸缸,其中被救的小孩子是谁呢?
而司马光小时候的这个感人的故事则来自于元朝人编撰的《宋史》中。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受到忽必烈的嘱托,当朝宰相脱脱主持《宋史》的编写工作,后来阿鲁图又从他那里接手,继续完成该书。正因如此,司马光的故事才被录入其中。《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在清朝的时候,被录入《四库全书》中,从而...

谁知道些科学家的故事呀?急急急急急200字左右!!!
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 (故事1)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讲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故事是这样的: “昨天,”爱因斯坦父亲说,“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

讲朽木露琪亚小时候故事的集数
朽木露琪亚小时候的故事在第1话「成为死神的这天」、「死神的工作」、第2话「死神のお仕事」、「死神的工作」、第3话「兄の想い、妹の想い」、「哥哥的回忆 妹妹的思念」、第4话「被诅咒的鹦鹉」、「呪いのインコ」、第5话「狂殴看不到的敌人!」、「死闘!一护VS 改造魂魄」、第6话「变为布娃娃的魂...

关于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
1827年(3岁)由于母亲要照顾年幼的弟弟,所以法布尔从3岁一直到6岁,都寄养在玛拉邦村的祖父母家;这里是个大农家,有许多比他年长的小孩。他是个好奇心重,记忆力强的孩子,曾自我证实光是由眼睛看到的,并追查出树叶里的鸣虫是露螽。睡前最喜欢听祖母说故事,而寒冷的冬夜里则常抱着绵羊睡觉。1...

银魂回忆是哪几集?讲小时候的故事的
关于松阳老师和银时的小时候 第61话,从16分开始是高杉的回忆中有他们四个人在学校时候的场景。第180话,开头是松阳捡到坐在尸体上吃饭团的小银,10分钟开始,小银开始回想老师背着小银回家的场景。发飙对地雷亚说他没有做师傅的资格。

詹天佑小时候的故事
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于1861年4月26日(农历3月17日)出生在广东南海县,他的父亲詹洪原是一个茶商,因英、法帝国主义的侵略而破产,只能靠种田维持一家生活。 詹天佑从小就从大人那里听到许多关于反抗英法侵略的故事,也看到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詹天佑七、八岁的时候,被送到私塾里...

古人小时候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等,还有那些类似的故事?
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5、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孩子听到的恐怖故事,竟是我童年的日常!
晚上给儿子讲故事,他非要听说我小时候的故事。小时候的事情基本都忘光了,反复讲,脑袋里也没有几个故事,在他的反复央求下,给他讲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在家的故事。那年秋天我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没多久。我傍晚放学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家,问邻居家的大娘,她说爸爸妈妈去姥姥家,帮忙秋收去了。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