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是怎么死的

作者&投稿:解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恪怎么死的~

话说永徽四年的时候,年轻的新皇李治为了震慑宗室中那群辈分高而又蠢蠢欲动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两个大头出来杀鸡儆猴。而这两个不幸撞上枪口的,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李元景,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长子李恪。

李元景是死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无辜牵连的,因为李恪既不是被拥立的对象,也没有参与谋反。只不过因为李恪身为唐太宗的庶长子,这样的辈分在宗室中仅次于皇叔李元景,这才悲剧了。

李治登基后,曾将宗室中辈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时加封为三公——李元景为司徒,李恪为司空,然后为了永绝后患,在高阳公主、房遗爱等人谋反事泄后趁机借题发挥,将这叔侄二人一网打尽。当然,也有人认为想要除掉李元景、李恪的是长孙无忌,而不是李治,但事实上通观整件事的始末,就可以知道李治才是真正的主使者。

《册府元龟》上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李治曾召见房遗爱,并问他:“你身为皇亲国戚,为什么要谋反?”房遗爱则回答道:“我的行为罪该万死,但请陛下看在我告发了吴王李恪的份上饶恕我一命。”李治闻言便直接回了一句:“你现在才告发李恪,不是太晚了吗?”

甚至就在李恪等人被赐死后没过几天,李治就在观德殿里将这帮谋逆之人的财物分成五垛陈列出来,令诸位亲王大臣们举行射礼,然后又将新空出来的司徒、司空的头衔分别封给了徐王李元礼(李元景、李恪死后宗室中辈分最高者)与功臣李绩,以此给宗室立威。

不过李恪虽然是冤死,史官也称其是“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但实际上所谓的“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言罢了。比如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比如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比如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再比如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又比如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而且当时的人真的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吗?我们可以来看看唐人在提及此事时是怎样的态度。

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而且虽然有后世的史官拼命地为李恪挣同情分,又是说他“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又是说他的死“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但就史实而言却并非如此。

李恪曾在安州一地担任了十多年的最高行政长官,结果就在李恪被诬陷谋反后,且不说同样出身安州的许圉师与郝处俊这两位朝中重臣对此是未发一言;也不说安州境内著名的富商彭志筠,明明富有到都能够为朝廷的军队捐助大量的绢布了,却没想到要为自己“海内冤之”的父母官上表求情或出资减罪;单说事过境迁多少年后,朝中根本没有一人想过要请求皇帝将李恪被流放的儿子和幽禁的女儿给赦免了。

从民间地方到朝廷中央,都不见有人为这位“中外所向”“海内冤之”的吴王求过什么情,更没有人打着李恪的名号揭竿而起——就在李恪被杀的这一年,民间有位陈硕贞起义,却压根提都没提要为冤死的吴王李恪复仇;而章怀太子李贤死后,徐敬业举兵时就特地打出了李贤的旗号。

李恪死后过了7年,显庆五年时,李治想要显示一下皇恩浩荡,于是追封了当年谋反案的几个主谋,其中就包括李恪。虽然追封的只是从一品的郁林郡王,比原先正一品亲王降了整整两个档次,但好歹也算是有个爵位可以留给儿孙了。只不过李恪死后,他的4个儿子被流放岭南,女儿被幽禁献陵,所以继承李恪香火和郁林县侯一爵的,是与之毫无关系的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孙子李荣。直到又过了24年,光宅元年的时候,李恪的长子李千里遇到武则天的大赦终于能够重返京城,正好这时李荣因罪被贬,李千里作为李恪的长子,这才捞到了机会继承回这个从三品的郁林县侯。

等到李唐王室复辟后,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这些宗室时,只赠了一个司空的头衔给李恪,然后改葬一下就完事了,并没有将他陪葬昭陵。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没有记载,而且因为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再说回李恪的亲生儿女们。由于幼年即被流放或幽禁的经历,从其诸子诸女的经历及事迹来看,李恪的这些后代在心理上被父亲沦为政治炮灰的阴影所深深影响着,甚至4个儿子竟然没有一个是长寿之人。李恪的长子李千里更是堪称是宗室中的奇葩,武后时,李唐宗室中有气节的都选择反抗武后了,唯独李千里是一次又一次巴结讨好武后。

不过这也怪不得李千里,毕竟李千里流放岭南的时候不过7岁,整整31年的人生大好时光却不得不待在瘴气盛行的岭南不得回京,这漫长的大半生看尽人世冷暖,尝尽人间酸苦。所以好不容易光宅元年得到大赦后,李千里回京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进献吉祥的物品给武则天,再加上自身的确是“褊躁无才”,这才在宗室有才有德望者皆被诛杀的时候,捡回了一条命。不过也正因为在武后面前要各种卑躬屈膝强颜欢笑地讨好,所以内心压抑的李千里在面对下属时完全是另外一副暴虐模样。

根据史书的记载,李千里曾经从岭南带回一条大蛇,他用绳子绑住蛇嘴将它横放在门坎下边,下级官员前来拜访,因为只能向前看而不能上下乱瞅,所以往往会踏到蛇身上,然后摔倒在地上被大蛇紧紧地缠绕数圈,良久才松开。被惊吓的人失魂落魄,至死都不能恢复正常,李千里却借机取笑为乐。甚至有时李千里还会拿来龟和鳖,命人脱去衣服,然后怂恿龟鳖去咬对方的身体,而龟鳖一旦咬住人就一直不松口,直到自己死去,被咬的人疼得狂呼乱叫,而李千里就和姬妾们在一旁观看,以此来取乐开心。

后来李千里与节愍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结果却是不鸣则已,一鸣就身先死,失败被杀。李恪的次子李玮早早就郁卒而终;三子李琨也没能熬到李唐复辟的那天;四子李璄则受到李千里的牵连,贬为南州司马后郁郁而逝。

李恪的女儿信安县主,也是个深受其害的可怜人,5岁的时候因父亲被赐死而“陪奉献陵”,名义上是看守曾祖父李渊的陵墓,实际上就是过着幽禁的生活。结果这一幽居就是整整37年,直到42岁,信安才得以受封县主,嫁给灵昌县令元思忠做续弦。

也正因为自幼年起就过着这样漫长而暗无天日的禁闭生活,所以即便是后来能够如同普通妇人一般嫁人,信安心中的怨恨与执念仍无法诉说,无处可诉,更不能消散,只能在墓志上一再强调自己的父亲是“为权臣所疾,谗言罔极,非命而薨”的。想来必是李恪死于非命的模样在年幼的女儿心中留下了难以淡化的阴影,再加上将近40年的幽禁生涯导致信安的性格出现了无可避免的偏差,否则信安又何至于事隔60多年后,仍要带着如此深重的怨恨之情沉眠于地下?

答:唐太宗去世后,长孙无忌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李恪自缢,年仅34岁,成了大唐三百年最悲情的王子。吴王李恪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 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 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 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 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 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 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 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 恪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肖己, 欲立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文德皇后的哥哥)的反对。长孙无忌看到外甥承乾、李泰都完了,想立另一个外甥即太宗第九子李治。后来,无忌辅立李治后 ,就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数李恪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却死于冤狱。 从太宗立李治为太子以后赐吴王恪书可以看出,太宗逝世之前,他都还是很有野心的,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若吴王恪是个太过于本分的人,太宗也不必如此费尽苦心地告诫他。 还有一样东西是不得不提。 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主要原因他是隋炀帝的外孙,所以,人们担心残暴的隋朝会卷土重来,所以就算他如何有文武才,又如何善骑射,在当时也不可能让他当上皇帝。 至於之后他能当上司空,我觉得是李治和长孙无忌的一种政治伎俩。挑个在皇帝上头最大的兄弟封赏,安定人心。李治岂是无能,他知道他的三哥就是他当皇帝最大的阻碍,只有除了他,他才能安枕无懮。长孙无忌更不是不忠或什么奸诈的,只是他是随李世民南征北伐才打下大好江山,当然不会拱手将皇位送给这个隋炀帝的外孙,吴王李恪。吴王恪是唐太宗的第三子,乃太宗与隋帝之女所生,集隋唐两代皇室血统.生平事迹并不多,但是被太宗看成是"英果类我", 十四个儿子中,只有吴王恪才有此论. 以至最后被长孙无忌所害,海内皆冤之.而本人实感遗憾.如果太宗可以立李恪为太子,可以想像,另一个贞观之治可以再现,唐朝就不用武周之乱,使江山易手他人.但是其难度有多大,一为庶出,二为其外祖父为千古暴君隋炀帝. 但人不可能蹋进两条河里面.这种假设也只不过是个人愿望而已。宋朝的新唐书编制者欧阳修及司马光等对李恪怀怜悯之心.唐朝一族中的后裔,最有才能者莫过于吴王恪之后.四子皆有名于史,四个曾孙皆官至宰辅.十一世孙唐末之太子太傅李道,在照宗迁都洛阳中,是照宗的几位心腹之臣.说出唐祚将逝,叫各宗亲各奔前程.明太宗关于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文授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门下:体国经邦,资懿亲而作屏;设官分职,俟方岳以宣风。用能式固本枝。克隆盘石。前安州都督吴王恪等,并识量明允,体业贞固。礼高彝器,望重维城。学艺之誉日新,忠孝之风早茂。分命有典,佥议攸归。可依前件。 史书关于太宗第三子的记载甚是寥寥,仅留给后世人一个模糊笼统的印象。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系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若论这些王子的母亲,则三子李恪的母亲最尊。 《旧唐书.太子诸子传》记载:恪母,隋炀帝女也。”《新唐书》中也记载:“(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从史书的记载看,李恪身上有着隋唐两代皇族的血统,可谓是大唐最尊贵的王子。 李恪不仅身份尊贵,且“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资质通鉴》所记与此相同,并综合评论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 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文武兼备,刚毅坚强。因是庶出,一生都摆脱不了陪衬的命运。他的母亲是前隋公主,他就是前隋皇帝的外甥,这个身份却注定要受到打击排剂的命运,长孙无忌当权,岂会看着自家外甥的王位被外人夺走?李恪成为一个悲情的人物,最终一无所获,在那个时代也就在常理之中了。尽管唐太宗曾出“英果类我”的评语,可见对这位三王子的喜爱之情致深。 唐太宗在立皇储这件事上做出了错误的决定。毛泽东在《新唐书》读书 笔下了这样的批语:“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看看这些,我觉得李恪是最初败在唐太宗的失误,最后败在太过急躁,不会韬光养晦,这是他失败的最大原因。如果李恪不想当皇帝,李恪没有野心,那他就不是李恪了.他虽没有成为大唐的皇帝,但在人们的心里他永远是一代英雄王子---李恪。 李恪有那么沉重的心事,偏偏有那么单纯肆意的笑容;暗使心机手段,却又那么冲动血性。集冷酷与多情,坚强与脆弱,复杂与单纯……种种矛盾于一身。看他在颉利大营的明锐英发,在老师面前的孩童心性,在对手面前的凌傲不逊,在爱人面前的诚挚深情……。最打动我的,是他那满含悲痛、凄凉、无助、绝望的一双泪眼。呵呵,真的很没办法,这种神态太具蒙蔽性了,很容易让人原谅他的种种不好,而生出强烈的怜惜之意,恨不得不惜一切代价给他想要的一切。大唐王子李恪从一出生,就注定了他的悲情命运。帝王之家的身世,不仅没使他终其富贵颐养天年,反而使其命运多舛英年早逝,成为大唐史册上最悲情的王子。 李恪,这个唐太宗李世民与隋朝公主所生的儿子,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孙,继承了两代帝王的血脉,是两个朝代兴衰荣辱的见证。诚然,李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名望素高,欲立为太子,”(《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但李恪却有天生无法改变的血缘,他的母亲是隋炀帝之女,他的身上永远摆脱不了隋朝的阴影,朝堂上的官员既是大唐的功臣,也就是隋朝的叛臣,李恪的血统会让朝臣们忌惮,李恪敏感的身份,注定他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这虽然不是历史的必然,但却是历史的选择,无论是哪个朝代,都无法容忍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王子成为储君,哪怕他是最优秀的,是融合了两代帝王血统的。这个最像唐太宗的隋唐之子上台,只能再次揭起隋唐之间的旧疤新怨。 血缘的关系纠缠不休,那些功臣们又打出了另一张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礼制,君王立太子,不是优胜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上疏谏曰:“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虽然李世民发动玄午门之变,废掉李建成,迫使李渊禅位于他,但他也没敢逾越出立子以嫡的宗法制度。所以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李恪再优秀,也挣脱不了庶出的背景,只能望着皇位郁闷了。 但是,以唐太宗李世民的睿智和魄力,何以不知继承人的选择关系国家社稷安危呢?何以分辨不出几个皇子的高低优劣呢?其实,李恪的身世和身份在李世民的眼里根本不是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李世民的确有所忌惮和隐忧。他忌惮李恪的对立面,那些世族士大夫。以士族集团为基础的统治阶级左右着大唐的国家政权,长孙家族出现了辅政达三十多年的长孙无忌和正宫娘娘长孙皇后,成为打着封建礼制的幌子誓死保卫嫡子继承权的庞大势力,触动这些人或集团的利益,必将影响李氏江山的稳定性和延承性。李世民这个靠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的大唐皇帝,在打破封建礼制之后,又伪装封建卫道士,竭力避免诛杀手足兄弟的残酷事实重演。是以,尽管李世民英武绝伦,但他不敢轻易拿政权开玩笑,立子以庶。是以,李世民只能冲长孙无忌发发火:“公岂以非己甥邪?” 电视剧在塑造李恪人物形象时,解读他雄心壮志,有才能,有智慧,做事雷厉风行,但也浓墨重彩地突出了李恪急功近利,行事卤莽等特点,甚至子虚乌有地勾画了他强奸太子妃一幕。似乎只有这样的人物性格缺欠,才为李恪不能接掌皇权开释了理由。但人无完人,与李世民残杀同胞兄弟,李治截留父亲的嫔妃,李隆基强占儿媳妇相比,李恪的这点过错反而使人物丰满可爱,欲恨不能。论智谋,李恪远胜于太子承乾,论学识,他不逊于魏王李泰,论胆识,他更胜过晋王李治。他出众如斯,却偏偏逃不过命运的掌控。若他平庸如其他王子,也许可以善终,做一世的闲散宗室。然名望如他,出色如他,心高气傲如他,却注定以悲歌作为生命的终曲。所以,唐太宗去世后,长孙无忌借口“谋反案”杀李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李恪自缢,年仅34岁,成了大唐三百年最悲情的王子。 其实,李恪的悲情,不在于他奇特的身世和复杂的背景,那只是放弃选择的诘口,更不在于他融天地精华,木秀于林,风必吹之的孤傲。究其根源,在于封建王朝几千年的迂腐固执,在于封建制度的最高维护者李世民权衡利弊、弃英选庸的冠冕堂皇,无论其为了遵从封建礼仪,立太子以嫡,还是搞政治平衡,求得天下太平,他最终要维护的还是士族大夫的利益,因此立李治不立李恪在当时可能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但在历史上却是最大的遗憾。毛泽东对此评价说:“李恪英物,李治朽物,而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一世英明,一时糊涂。”可惜历史不能重来,后人只能为一个有才之士的冤屈而扼腕叹息。 李恪这一代的皇位之争实在不如他们老子那一辈玩得惊心动魄,如果李恪野心大一些,索性再发动一次玄武门事变,那唐朝的历史必将要改写了。或许就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会有著名的开元盛世,不会有安史之乱,一切或许有更好的发展,或许有更糟的结局。然而,历史没有那么多假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李恪终究没能象父皇一样通过争夺战登上皇位,施展雄韬伟略。 李恪,这个败于时运的悲情王者,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皇子,注定只能在我们追忆大唐的时候用“盛唐之殇”来唏嘘感叹了。 恪公墓志恪字厶,陇西狄道人也。太祖武皇帝之孙,太宗文皇帝之第二子也。弗遵大训,侮慢彝则。譬以周德休明,管蔡为文王之子;汉邦隆盛,胥旦为武帝之男。爰自髫绮,早纡宠命,封汉中郡王。太宗龙德既升,帝业方远,康建茅社,式固磐石。进封蜀王,仍授大都督益简绵嘉邛隆六州诸军事益州刺史。纶绂已行,輶轩未驾。大开盛府,高选僚属。第优游于未邸,又育景于宸扃。改授都督秦成渭武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乃拥旆梁岐,驱马岍雍。度关山而明月,逾陇首而吟箫。跨蹑尽于华戎,刺举穷于河渭。七年,还授都督齐淄青莒莱密七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居鲁卫之亲,任侯伯之重。春秋鼎盛,血气渐刚。傅相怀赐罢之忧,官司申切责之言。改封吴王,徙授潭州都督。不行,转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十一年,又与诸王同(缺一字)诏代袭安州刺史。天爵弥厚,逸情转纵。逞骛豊凌践稼穑。扼青芜于云泽,褫文豹于平林。大马悠悠,掩旬弥晦。主相之奏屡间于丹陛,士师之请频造于青蒲。天子鉴前王之辙迹,念姬德之仁厚。虽王赫斯怒,物皆无妄。而思贷之言,恕以更新。自是颇修外迹,怀卷凶戾。今上以大明纂位,敦序九族。饫赐加等,荣望益隆。()拜司徒,徙授梁州都督。寻又重授都督安随温沔复五州诸军事安州刺史。任控方隅,位升台辅。履霜弗灭,坚冰转积。遣构之恶情灭于人理,干纪之衅罪拯于常刑。皇帝冤旒常宁,思八辟而兴念。公卿进执,三刺而无舍。春秋三十有五,以永徽四年二月六日薨于有司之别舍,呜呼哀哉。积恶数稔,自贻灰灭。虽行父之志,鹜鹰鹯而不已;姬文之泣,寔有怆于宸衷.乃下诏曰:恪等性各凶愚,识皆庸鄙.苞祸心于睥睨,彰逆节于家国..虽不义所(),旬人之制难亏.深衷所悼,私亲之情何已.以其年四月十五日优赐国公.葬于高阳之原也.()涂夙启,遣()宵溢.悼精魄之离散,闵生灵之永毕。导陇路之超远,望松()之萧瑟。卷()雾于()(),()愁云于豊()。负深衅于重壤,背休明之白日。庶千载而申鉴,纪凶德于泉室。其铭曰:……地纪(效)灵天枢(表)庆宗文祖武光临宝命帝喾才子姬昌公姓玉叶载敷金柯以映(诞)维凶泪赤叨嘉福(属)系(璇)景气不青陆接萼文昭连华武(捭)照曜光宠声明事服拥万里锡壤千城履危忘惧(招)湍(处)辚辚车马靡靡旃旌(丘)驰原陆骋须(尘)(尘)(乾)鉴匪谌临下有赫警无妄肃敛凶(迹)大明载纂重滋宸泽(变)衮台衡董司方伯履霜既积祸淫斯着清问靡辞金(科)有附三千莫比八辟奚恕(敛)(耘)明刑甘心泉路圣慈恻隐(庸)被哀荣蜃慌宵引悲笳夜惊凄凉原野(寂)漠坟墓勒铭申(试)永志佳诚图片

http://hiphotos.baidu.com/principality/pic/item/bcac064e32a38c0fb2de059e.jpg大唐故左金吾卫大将军广益二州大都督上柱国成王墓志铭并序王讳千里,字仁,陇西成纪人也。神尧皇帝之曾孙,高宗天皇之犹子;实长吴嗣,别封郁林。尔乃导灵源于圣仙,格神功于天地。彤弓旅矢,受言藏之;青社白茅,宠章纷若。固已图分石室,事郁金板矣。王总气冲和,资灵峻极,黼黻言行,鸾龙符彩。年在总角,职委荒隅;亟环星纪,载康夷落。终能礼蟠于地,声闻于天,中朝嘉焉,征为岳州别驾。伯舆应海岱之召,子春受荆河之辟;昔唯人表,今特宗英;黑帻既临,彤襜无协,俄而高宗晏驾,太后循机,天子居房陵之宫,奸臣纵昆山之火。王隐若敌国,虑深属垣,畏涂叱驭,焦原跟趾。怀社稷之良策,挫风云之逸气;通变不羁,轮辕适用,乃授使持节襄、庐二州诸军事二州刺史。沉碑著绩,捧檄征才,汉池凝化,江浔偃德。累迁许、卫二州刺史。入夷仪而按部,临浚水而凭轼。韩崇之缉化,卫文之和人,不之能尚。初,孝和之在桐宫也且廿年,鼎命将迁者数矣。王稍见亲近,永怀兴复;献纳之际,恳至尤深。丕业之未沦,繄王是赖。终能协谋宰辅,升闻禁掖,开鹤錀之严扃,展龙楼之旧礼。鬼神勋植,于是获安,改牧蒲坂,用加恒授。长安晚岁,孽竖弄权,阴兴篡夺之心,将肆虔刘之虐。王传会平勃,竟兴明命,圣期千载,功业一匡。大建土宇,为唐室辅;允膺典册,光启于成。仍授左金吾卫大将军、兼广益二州大都督兼五府大使,上柱国,王如故。若乃金吾戒道,玉节临藩,洒时雨于西蜀,播仁风于南海。统兼要害,秩冠戎竟,夤亮一人,声华万里。呜呼!履霜有渐,赴火不息,汉戚崇奢,曲阳增怒,晋人言反,庚氏犹存。武三思因后族之亲,叨天人之位,罪浮于梁冀,谋深于霍禹,忠良钤口,道路以目。王志协青宫,精贯白日,虑彼鸩毒,斩兹枭镜。而萧墙伺隙,椒掖回天,翻闻戾园之祸,更甚长沙之酷。神龙四年七月五日遇害,春秋六十有二。呜呼哀哉!唯王位兼文武,器隆栋干,鹏激谈津,猨吟射圃。驾驷马而激藻,入三雍而献乐。全于危难之际,非为身也;赴于宗稷之急,由安上也。存非苟合,故昌运以之兴;勇非虚殉,故逆节由其沮。允所谓立功立事,远而不朽者欤?皇上入纂绝业,芟荑丑正,体国经野,庸勋昨亲,制复旧班,用加新宠,仍使膳部郎中李敏监护丧事。荣哀所加,幽明知感。以大唐景云元年岁次庚戌十□月戊申廿五日壬申,葬于京兆郡之铜人原,礼也。孙瓘,业绪文昭,慕深王父,易苴经于锦带,备刍灵于黼翣。凄凄薤路,先掩润于朝曦;膴膴荼原,永埋芬于厚穸。旌节仍旧,忠贞不泯;俾甄实录,用纪泉庭。铭曰:赫赫宗凉,巍巍巨唐;资英诞秀,烛代辉梁。象贤吴国,镇俗蛮方;别乘伊赖,分符允臧。夷庚复辟,司隶归章;寄深中尉,锡重南阳。后戚方侈,天衢未康;权倾吕禄,势溢梁商。誓旅诛逆,提戈耀芒;白沙流衅,青纸贻殃。帝猷玄感,宝历重光;棣萼增戚,芝泥考祥。宠优麟□,礼备龙慌;澻接银海,川临玉潢。铭开见日,气静冤霜;未集玄燕,先悲白杨。图芳琬琰,以助旗常.说说李恪争气的儿子和孙子话说李恪被长孙老儿整死之后,冤是冤了点,但百年之后,李恪就能在棺材里笑醒了,因为,他可以很豪气冲天地说,“老子没当上皇帝,但老子的儿孙们都很给俺争气!”不信听说我细细说来。 1.李仁(李千里), 李恪的大儿子。父亲死后,四个儿子被流放到岭南,苦是苦了点,好歹留了条命。武则天当政后,李仁哥几个被赦免了,于是袭了爵位,上江左做官去了。后来武则天听说这个侄儿挺廉洁奉公,于是就派人去当地看望慰问了一下,并送上六个字“儿,吾家千里驹”,李仁一激动,干脆就把名字改成李千里了。后来,武则天大杀李唐宗室,但惟独没动李千里。 中宗李显复位以后,封李千里为成王。当时,武三思在朝廷兴风作浪,他的儿子武崇训娶了大名鼎鼎的安乐公主,李显立了后宫所生的三儿子李重俊为太子,武家人对他很不满,于是对重俊多加羞辱,并密谋废掉他。李重俊忍无可忍,于是带着羽林军冲进武家,杀了武三思、武崇训等人,又冲进宫欲杀安乐公主和韦皇后,但是很快被镇压。当时做左右金吾大将军李千里也参与了这次行动,太子兵败后也被诛杀了。睿宗即位后被平反。 2.李玮,李恪的二儿子,死的早,留下个儿子过继给李恪的胞弟蜀王李愔了。 3.李璄,李恪的四儿子 官做到宗正卿(就是宗正寺的最高长官),后来受因为受李千里牵连,贬为南州司马。 4.李琨,李恪的三儿子,老三这一支不得了,个个人才,还出了个宰相。是谁哩?一会再说。 李琨在武则天时期历任六州刺史,每一任工作都干得很漂亮。圣历中,被武则天封为岭南招慰使,上岭南招抚反臣。死后,赠张掖郡王。到唐玄宗时,大儿子李祎功成名就,父亲也跟着沾光,李琨又被追封为吴王。 5.李祎 李琨的大儿子。李恪的孙儿。这个人很了不起。从小就有大志,品行又非常好,李祎的母亲死的早,他把继母当亲生母亲一样孝顺。对异母的弟弟李祗也照顾有加,两人关系很好。到了该袭爵位的时候,李祎坚持要让弟弟继承父亲的爵位,这让中宗皇帝赞许不已,于是便格外开恩,封他为江王。到玄宗时,又迁为信安郡王。在各州做刺使,为官以严洁著称。最后,做到了礼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 当时,唐朝最大的边患是吐蕃,石堡城是吐蕃驻守的要塞,玄宗派李祎率河西、陇右大军冒死深入,一举攻破了石堡城,并拓地至千里。玄宗皇帝大喜,更号其城曰振武军。后来,契丹牙官可突于叛乱,玄宗派忠王李亨为元帅前去讨伐,李祎为副将。忠王不会打仗,于是李祎率诸将北出范阳,击二蕃,大破之,生擒了酋长胜利归来,又立了大功,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就是位同“三司”的一品头衔)。 但是,李祎功劳越大,嫉恨他的人就越多。不久,李祎迁兵部尚书,为朔方节度大使。但后来就获罪被罢为衢州刺史。天宝初年,又被加以太子少师。第二年,升至太师,但是还没上任就死了。 李祎不但为官严格,治家也严,教子有法度,教出了三个好儿子。李峘、李峄、李岘哥仨后来都做凭自己的本事做了大官,而且做的比父亲还棒! 6.李祗 李琨的二儿子,李恪的孙儿。前面说过,李祎把世袭的爵位让给了异母的弟弟李祗。李祗袭爵之后做了东平太守。后来,赶上安禄山造反,河南、陈留、荥阳、灵昌等地相继失守。李祗在当地招募士兵,抗击反贼。这一义举得到了玄宗的大力赞扬和支持。李祗后来在朝廷历任太仆、宗正卿,官做的也不小。 7.李巘,李祗的二儿子,李恪的曾孙。李祗死后,哥哥李岵得罪,所以李巘袭了父亲的爵。官做到宗正卿,检校刑部尚书。死后,加封太子少保。李巘性介直,常常当面指责他人的过错。历官清白,住的房子竟然都不能避风雨。但他还收恤家贫的甥侄,慈爱过人,家里也没什么积蓄,死后还是亲戚朋友们凑钱给他下的葬,这好象有点夸张,但他确实是一个非常耿直清廉的人。 8.李峘 李祎的大儿子,李恪的曾孙。 9.李峄 李祎的二儿子,李恪的曾孙。 10.李岘 李祎的三儿子,李恪的曾孙。 这兄弟三人当时在朝廷居然都位居显赫,老大刚开始袭父亲的爵封赵国公。但是杨国忠当政,排挤与自己政见相左的人,李峘便自考功名做了睢阳太守,弟弟李岘也做了魏郡太守,兄弟俩夹河治郡,都以理行著称。十四年后,李峘调到中央,做了武部侍郎,兼御史大夫。 安史之乱很快爆发了,安禄山攻入长安,玄宗带着亲信仓皇逃往四川,李峘也陪在左右。到成都后的一天夜里,郭千仞夜起兵谋乱,李峘与陈玄礼等带兵平定叛乱,因功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马嵬驿兵变后,太子李亨被玄宗丢在北方,他便逃往灵武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太上皇。李峘的弟弟李岘当时为凤翔太守,留在肃宗身边辅佐他。安史之乱中,兄弟俩各自护主,都立下了大功。长安收复后,肃宗和玄宗都相继回京。李峘升为户部尚书,李岘升为御史大夫,兼京兆尹,封梁国公。俩人竟然都封了国公。 老二李峄没有另两个兄弟显赫,但也身居要职。当时,李峘为户部尚书,李岘为吏部尚书、知政事,李峄为户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兄弟三人同住长兴里第,门列三戟,两国公门十六戟,一、三品门十二戟,荣耀无人可比。(根据唐制,三品以上官员可以门前立“戟”,以示尊贵。) 当然,要说这哥仨里最强的,当数老三李岘,这个人乐善下士,长于吏治。宽政惠民,爱民如子,勤政廉洁,为百姓办了很多的实事,深受万民拥戴。所到之处,政绩都非常突出。但是,因为经常跟宰相杨国忠对着干,杨国忠对李岘深恶痛绝。 天宝十三年,当时李岘任京兆府尹(就是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长安连着下了六十多天的雨,杨国忠便把雨灾归咎到京兆尹李岘头上,把他贬为为长沙郡太守。李岘在任时,由于治理有方,宽政惠民,粮价低而稳,深得人心。李岘走后,京城的粮食价格飞涨,百姓们都说:“欲粟贱,追李岘”,就是说要想使长安粮食价格低廉,最好是把李岘追回来。仅仅这六个字,就足以见得李岘的人品、才能和政绩。 安史之乱后,李岘又回到京城做官。乾元二年, 拜李岘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做了宰相,当时的宰相还有吕諲、李揆等人,但李岘名望最高,所以军国大事,诸公莫敢言,都由李岘决断。但此时,宦官李辅国乱政,残害忠良。李岘直言上书弹劾李辅国专权乱政,肃宗半信半疑,只下令制敕归中书省管,李辅国因此与他结怨。后来,李岘又因为直言上书得罪了肃宗,在李辅国的教唆下,肃宗把他贬为了为蜀州刺史。 唐代宗即位以后,李岘又回京做了礼部尚书,兼宗正卿。不久,拜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次做了宰相。永泰二年七月病死,时年五十八。 关于李岘兄弟三人,新旧唐书都有很详细的传记。大家可以自己去找。 旧唐书评价说,“峘循良,匪躬立事,始终无玷者,宗室之英也。”“岘之刚正才略,有足可称。初为国忠所憎,终沮朝恩之势。处群邪之内,坚独正之心,是不吐也;活东都之命,是不茹也。庶几乎仲山甫之道焉!” 唐朝宗室出了不少贤才,而且历代皇帝任人不疑,对宗亲贤者也不避闲。唐朝宰相中有九人出自宗室,而且大多都都表现出了相当的才干,号贤宰相。旧唐书说,这其中最贤者,还数李岘。 所以说,不管李恪生前多么的不得志,死得又是多么的冤,但儿子孙子出了这么多贤才,也算是倍感欣慰了。

李恪是冤死的。

因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神龙元年,李恪平反昭雪,追赠司空、并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李恪(619-公元653年)唐朝宗室,祖籍陇西狄道,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排行第三。武德三年六月,封长沙郡王;八年,改封汉中郡王。贞观元年,晋封汉王。次年,改封蜀王,予益州大都督。十一年,封为吴王,安州都督。永徽元年,官拜司空,授梁州都督。

扩展资料

武德 三年(620年)六月,时年李恪两岁,以唐皇孙身份封长沙郡王;武德八年(625年),改封汉中郡王。

贞观元年(627年),李恪以皇子的身份从汉中郡王(从一品)晋封为封汉王。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十岁的李恪被改封蜀王,并被太宗授予益州大都督的要职,都督益绵简嘉陵雅眉濛犍邛八州军事(府治今四川成都),并都并督巂、南宁、会都督府共计三十六州,却以年纪幼小为由没有赴任。

参考资料:李恪-百度百科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其出身也颇有传奇色彩,其母杨妃乃是隋炀帝之女。如此说来,他与隋唐两朝皇室都有密切的血缘关系,称天潢贵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他一生的命运确是不幸的,因为毕竟不是嫡出,再加上其隋朝宗室身份,想在激烈的宫廷权力斗争中安身立命谈何容易。

  据史料记载:从《新唐书》的“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和《旧唐书》的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可以明显看出,李世民对于这个宝贝儿子还是赞赏有加的。在李世民的儿子中,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也最有文韬武略,且在大臣、百姓中威望最高。

  由于李承乾、李泰等太宗诸子为了争夺太子的名分而两败俱伤,此时李世民曾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了大臣长孙无忌的反对,最后在长孙无忌的周旋下,太子的名分最终落在了名不见经传的晋王李治身上,这对于当雄心勃勃的李恪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

  因此有了太宗赐恪书的以下一段对话:

  “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这段话似是劝告,更像是警告。至于当时的太宗皇帝的心理,外人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看的出,他对于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是有一定的怜爱之心。而编剧就凭这句话而把李恪写的如此不堪让我等不能接受。

  由于李恪有隋朝宗室的这一层特殊身份,其难以被朝臣们接受。想想也是,在当时那个封建礼法至上的时代,文武朝臣们当年跟随李渊父子历经生死打下来的江山,又怎能让唐朝的皇帝宝座重新回到隋炀帝一支?

  至于当时的国舅长孙无忌,更是视其为眼中钉,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

  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江夏王李道宗。

  史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自尽,年约三十四岁。

  至此,长孙无忌由此扫清了独揽朝政的一切障碍。至于后来武则天当权后,如法炮制,陷害国舅长孙无忌谋反,那是后话,不再细说。

  唐朝的宫廷可谓是血雨腥风,只要和权力沾上点关系,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史书记载:

  《新唐书》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改王吴,与魏、齐、蜀、蒋、越、纪六王同徙封。授安州都督。帝赐书曰:“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坐与乳媪子博塞,罢都督,削封户三百。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善骑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永徽中,房遗爱谋反,因遂诛恪,以绝天下望。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四子,仁、玮、琨、璄并流岭表。显庆五年,追王郁林,为立庙,以河间王孝恭孙荣为郁林县侯以嗣。神龙初,赠司空,备礼改葬。光宅中,仁遇赦还,适会荣以罪斥,故得袭郁林县男,历岳州别驾,爵郡公。尝使江左,州人遗以金,拒不内。武后遣使者劳曰:“儿,吾家千里驹。”更名千里。自天授后,宗室贤者多株剪,唯千里诡躁不情,数进符瑞诸异物,得免。中宗反正,改王成纪。未几,进王成。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千里与其子天水王禧率数十人斩右延明门以入。太子败,诛死,籍其家,改氏“蝮”。睿宗立,诏还氏及官爵。玮蚤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礻玄,出继蜀王愔。开元中,以傍继国改封广汉郡王,迁太仆卿同正员,薨。

  《旧唐书》

  吴王恪,太宗第三子也。武德三年,封蜀王,授益州大都督,以年幼不之官。十年,又徙封吴王。十二年,累授安州都督。及将赴职,太宗书诫之曰:“吾以君临兆庶,表正万邦。汝地居茂亲,寄惟籓屏,勉思桥梓之道,善侔间、平之德。以义制事,以礼制心,三风十愆,不可不慎。如此则克固盘石,永保维城。外为君臣之忠,内有父子之孝,宜自励志,以勖日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高宗即位,拜司空、梁州都督。恪母,隋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有子四人:仁、玮、琨、璄,并流于岭表。

  寻追封恪为郁林王,并为立庙。又封仁为郁林县侯。永昌元年,授襄州刺史。不知州事,后改名千里。天授后,历唐、庐、许、卫、蒲五州刺史。时皇室诸王有德望者,必见诛戮,惟千里褊躁无才,复数进献符瑞事,故则天朝竟免祸。长安三年,充岭南安抚讨击使,历迁右金吾将军。中兴初,进封成王,拜左金吾大将军,兼领益州大都督,又追赠其父为司空。三年,又领广州大都督、五府经略安抚大使。节愍太子诛武三思,千里与其子天水王禧率左右数十人斫右延明门,将杀三思党与宗楚客、纪处讷等。及太子兵败,千里与禧等坐诛,仍籍没其家,改姓蝮氏。睿宗即位,诏曰:“故左金吾卫大将军成王千里,保国安人,克成忠义,愿除凶丑,翻陷诛夷。永言沦没,良深痛悼。宜复旧班,用加新宠,可还旧官。”又令复姓。

  后世评价:

  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毛泽东

  《新唐书》600多字专门写李恪,很大篇幅是说他“封官的经历”:先是“长沙王”,后来又封“汉王”,没多久,又叫“蜀王”,然后是“吴王”,最后死了,还被改封“郁林王”,一生大部分时候是在京城外地转,也所谓“王运多舛”。为什么会这样呢,李世民对臣子们说出了实话,“不是我不想常常见到李恪在身旁,但太子皇位早已有主了,让他在外地当官,这样即使我死后,他们兄弟间也不会自相残杀。”(帝谓左右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

  这话里看出了李世民是比较喜欢李恪的,甚至一度认为他很像他自己,是心目中比较完美的接班人,《旧唐书》说“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新唐书》里不仅认为“恪善骑射,有文武才”,也记载了李世民对长孙无忌说的话,“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你长孙无忌是不是不把李恪当作你外甥,其实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啊,将来说不定也能像对待亲舅舅一样对待你,保护你的。)

  但这番话并没有打动长孙无忌,李世民最终也没有选择李恪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而是让他的嫡子,也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长孙皇后生的李治当了皇帝,这注定了李恪后来的悲剧所在。

  李世民临死前,长孙无忌成为托孤大臣,自然对他的亲外甥——高宗李治格外关照。关照的一个具体行动,就是帮李治镇压反叛、清除异己。李治当皇帝的第四年,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和总给他戴绿帽子的老婆,也是李世民真正最宠爱的女儿——高阳公主试图谋反被朝廷察觉,长孙无忌借题发挥(叫“因遂诛恪”),不仅杀了房遗爱、高阳等几个人,顺带着荆王李元景和“时任”吴王的李恪也一并干掉了,“以绝天下望”(就是让那些希望李恪当皇帝的人彻底死了这份心)。李恪当然不服气啊,“临刑呼曰,‘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意思是诅咒长孙无忌不得好死,全家死光光。后来这话果然应验了,长孙无忌因当初阻止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结果事后被武则天逼得上吊自杀,还好家族成员只是流放边疆,没有灭族而已。

  这史书上除了说李恪的优点和不幸遭遇外,有没讲他的坏处或者说真正想篡位的野心呢?也有,《新唐书》载,李世民曾经给李恪写过信,告诫他要遵循礼制、守本分,不要胡思乱想。(“汝惟茂亲,勉思所以籓王室,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外之为君臣,内之为父子,今当去膝下,不遗汝珍,而遗汝以言,其念之哉”),这说明李恪确实曾经表露过想当皇太子,继承皇位的端倪。相比懦弱无能的李治,文武双全又很得父皇欣赏的李恪有这样的念头并不奇怪,怪就怪他没有一个像长孙无忌那样的好舅舅罢了。

  至于有些朋友考证出五代十国时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就是大词人、南唐后主李煜他爹)就是李恪的几世孙,并追尊李恪为“定宗孝静皇帝”,终于一圆李恪的皇帝梦,这实在有些误会,因为李昪追认的这个祖宗是唐宪宗李纯的第四个儿子李恪,并不是李世民的儿子李恪。

  吴王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 恪天然帝王的资质,又深得太宗的器重,仅仅是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爱女,他便只能与皇帝的宝座失之交臂。恪慢慢地对这一点看得很深也很透彻,所以他才能当机立断,决意清心寡欲,远离长安这权力的中心,在偏远的江南做他天高皇帝远的吴王。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褥冤枉地连坐于房遗爱的谋反案件。

  史书里描述恪是“甚为物情所向”的性情中人。

  恪是宫廷里孕育出来的一个温文尔雅的伟岸的男人,他身上流淌着极尽奢欲的隋炀帝的血,他是天生的王孙贵族。他拥有最最非凡的气质。 他的唯一把柄是和他的妹妹,高阳公主过从甚密,最后这段情感的暧昧竟被长孙无忌专权的政治所利用,所以新、旧《唐书》都大大地为吴王李恪鸣不平,说长孙的诛戮李恪是“以绝天下望”,是“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李氏家谱》称这支李氏为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李恪之后,且附有李世民敕封李恪为吴王的水诰(诏书),并列有李恪自唐至民国末期的后世子孙46代,纲目清楚,演变迁徙代代有据。因此,谱中尊李恪为这一支李氏之始祖。

  李恪何人?对历史无多大兴趣的人自然不甚了解。应该说,李恪是大唐一位极卓越的王子。

  李世民共有十四子,《旧唐书.太宗诸子传》开列得清清楚楚:

  长子:恒山王 李承乾;
  次 子:楚王 李宽;
  三 子:吴王 李恪!
  四 子:濮王 李泰;
  五 子:庶人 李佑;
  六 子:蜀王 李郑?
  七 子:蒋王 李恽;
  八 子:越王 李贞;
  九子:唐高宗 李治;
  十 子:纪王 李慎;
  十一子:江王 李嚣;
  十二子:代王 李简;
  十三子:赵王 李福;
  十四子:曹王 李明

  李世民这14位王子,系皇后及九位嫔妃所生。若论这些王子的母亲,则李恪母亲最尊。李恪母杨妃是隋朝末代君王杨广之女。杨妃与李世民共生二子,即三子吴王李恪、六子蜀王李 。也就是说,李恪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血统。

  按照封建传统,君王立太子,是立嫡不立庶。这样,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李世民的正宫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因此长

  子李承乾八岁即已被立为太子。但李承乾后来欲谋杀父王而“抢班夺权“,濮王李泰密谋夺太子位,兄弟二人双双败露,一废为庶人,一贬徙郧县。惟一有资格继承大统的便只有李治了,后来他果然继承李世民成为唐高宗。

  但在当时,李世民知他为人怯懦,怕他挑不起大唐这副重担,便寄希望于他最钟爱的儿子—吴王李恪。

  《旧唐书.太宗诸子传》记李恪:“司空、安州大部督吴王李恪母,随炀帝女也。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其类已。即名望甚高,甚为物情所向……”《资治通鉴》所记与此相同,并综合评论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皆以才高辩悟 为长孙无忌忌嫉,离间父子,遽为豺狼……”

  李世民认为李恪具文武才很像自己,并欲立他为太子。也因此,对李恪格外厚爱,在《旧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唐鉴》等典籍中记载颇多。摘其要者介绍如下:

  贞观十年二月乙丑日,李世民将其六位弟弟,六位儿子在王位之外加封为各州部督后,将他可信赖的弟弟李亢景和寄予愿望的两个儿子李恪、李泰留下单独谈话:“……汝等位到藩王……当须自克励使善事日闻,勿欲纵肆情,自陷刑戮。”

  不久,贞观十一年正月辛卯日,李世民又将李恪由潭州都督改派为安州都督。李恪将赴任时,李世民专写了一封语重心长,情深意切的信告诉他:“……汝宜自励志,以最日新,方远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故诫此一言以为庭训。”

  李恪尽管聪颖非常,但那皇子的骄恣和父亲的备加宠爱却使他这年冬季惹了祸:他频繁外出射猎,使安州百姓的禾稼很受了些损失。李世民知道后大怒,立即下令免去李恪官职,并削去食邑三百户!爱之切而责之重,李世民正国为对李恪寄予厚望,所以对他的过失也绝不姑息宽贷。李恪免职回京后,李世民于日理万面中找李恪单独作了一次语重心长的谈话:“父之爱子,人之常情,非待教训也。子能忠孝则善矣,若不遵诲诱,忘弃礼法,必自致刑戮。父虽爱子,将如之何?”

  巍巍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繁华的国家,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越巴尔卡什湖,南涉南海,北到兴安岭,辽阔之极
  !
  这么大的国家,该有多少大事亟待李世民处理?何况他共有十四子,又有多少“家事”需人决断。但他竟然能对一个庶出的李恪如此关注,挤出时间,父子促膝,动之以父子真情,晓之以治乱之理,申之以法不容情之规,娓娓道来,语重心长。他该对这个庶出却非常像自己的儿子寄予多重的期望啊!

  假若李世民传位于李恪的构想得以实现,那么“贞观之治”后的大唐在李恪经营之下,必有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可异,历史不能假设,怯懦的李治继承了大统,又为武则天所专权,使李唐王朝的子孙遭受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而李恪也因才高于世,名倾四海而被权臣、李治的舅父长孙无忌诬陷而杀。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打个深深的漩涡!

  李恪被冤杀后,从宗室、朝臣到民间都认为冤屈。迫于舆论压力,唐高宗封李恪为懋林王并为其立宗庙。他的四个儿子皇孙一样被流放岭南之外,但终因李恪属影响至大而未被加害,且后来封王加爵,有的历任五州刺史,有的历任六州刺史。李恪的孙子及曾孙辈也是代有名臣。

  李恪家族之出类拔萃,另有两则史料可证:
  一是《旧唐书.太宗诸子传》中,太宗十四子中惟李恪名下附注“子成王千里,孙信安王”,越王李贞名下附注“琅邪王冲,”其余十二皇子,即使继承李世民皇位的唐高宗李治名下都未注子孙及爵位。
  二是李恪之孙李讳被封为信安王“居家严毅,善训,诸子皆有令名(美名),三子恒、峄、岘皆至达官(显赫官位)”。《旧唐书》作者后晋刘昫对人才辈出、名臣如云的大唐人物以苛记得眼光挑选写传上,居然为李恪的三位曾孙李恒、李峄、李岘分别立传。这为史书所罕见。
  综合上述,可以说,李恪是大唐出类拔萃的栋梁之材;李恪的家族是大唐卓越优秀的家族。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最受太宗喜爱,母亲杨妃是隋炀帝之女,因此李恪不但是庶出,也是隋炀帝的外孙,有隋朝的血统。身世的微妙使他不可能成为唐朝皇位的继承人,更使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李世民废黜,太宗欲改立吴王李恪,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而作罢。此事成为李恪与国舅长孙无忌不协的起点。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借“房遗爱谋反案”冤杀了吴王李恪。

“房遗爱谋反”事件:
指房玄龄次子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唐高宗即位以后,高阳公主和驸马房遗爱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妻为唐高祖第十五女丹阳公主)、柴令武(柴绍子,妻为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发动政变,废掉高宗,拥立荆王李元景(高祖第七子)为帝,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与高阳公主最亲近的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被当街斩首,李元景、李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在家中自尽,当时丹阳公主已死,不再作追究。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被缢杀
公元653年,高阳公主对付房遗直,却被其揭发了造反的计划,为了活下去的房遗爱在长孙无忌的胁迫下指控李恪造反,使得李恪白白蒙冤,最终被缢杀。


李恪怎么死的
李元景是死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基;而李恪可以算得上是被无辜牵连的,因为李恪既不是被拥立的对象,也没有参与谋反。只不过因为李恪身为唐太宗的庶长子,这样的辈分在宗室中仅次于皇叔李元景,这才悲剧了。 李治登基后,曾将宗室中辈分最高的李元景和李恪二人同时加封为三公——李元景为司...

在武媚娘传奇中李恪是第几集死的
吴王李恪的结局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话说永徽四年的时候,年轻的新皇唐高宗李治为了震慑宗室中那群辈分高而又蠢蠢欲动的皇叔皇兄,特地挑了两个大头出来杀鸡儆猴。而这两个不幸撞上枪口的,一个是唐高祖李渊的庶长子李元景,一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庶长子李恪。李元景是死有余辜,因为高阳公主等人试图谋反就是为了拥立他登...

李恪是怎麽死的?
李恪(619年—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太宗爱子也。族谱言其字“为德”,又说“德”,虚实待考;墓志此处留白。母杨妃是隋炀帝之女,有同母弟蜀王李愔。其子四人:李仁(李千里)、李玮、李琨、李璄。 生平履历 武德三年(620年),封长沙郡王,根据《职官志》所载,此为“恩进”; ...

慕容恪怎么死的?
慕容恪怎么死的?1个回答 #热议# 网上掀起『练心眼子』风潮,真的能提高情商吗?校易搜全知道 2023-09-06 · 专注互联网信息分享。校易搜全知道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在历史上的鲜卑族慕容是一个非常奇怪的族群,原本是当初慕容先祖檀石槐座下中部大人的后裔。后来发展到了魏晋时期就雄踞辽东,有着一支非常强大...

北魏宣武帝元恪简介 元恪是怎么死的
四月一日,孝文帝驾崩。四月十二日,元恪在鲁阳即皇帝位,是为宣武帝,改年号为景明。宣武帝居丧期间,政柄委任给左右宰相。四月二十四日,追尊母亲高照容为文昭皇后。八月初五日,遵照孝文帝遗诏,将孝文帝三夫人以下的嫔妃全部回家。元恪怎么死的 延昌四年 (515年)正月初十日,宣武帝患病。正月十三...

武媚娘传奇中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第85集,李恪因高阳谋反被牵连被杀,被杀的镜头没给出,只给出了旁边。希望能帮到你,截图不易,望采纳!

诸葛恪 的结局?
以霍光的忠诚与谨慎,以霍光对大汉的彪柄功业,尚且不能保全霍氏家族的一个婴儿,功业不及霍光的诸葛恪,身死族灭,并不希奇。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利斗争的残酷规律。只是如果吴太子孙登能够多活几十年,或者已经成年的孙和能及时继承皇位(诸葛恪的外甥女是孙和的妻子),诸葛恪的家族都可能免于灭族的...

和硕敦恪公主简介 和硕敦恪公主是怎么死的
和硕敦恪公主是怎么死的 四十七年五月嫁过去,四十八年十二月就死了。 本身体质就不好,水土不服,加心情抑郁吧,清史上没有详细记载,不像她姐姐那样因为难产而有明确的记载。 敦恪公主和她同母的哥哥,十三格格,加上生母年寿都不算长,估计是因为遗传的原因体弱; 清朝很多公主嫁过去都活不长,...

北魏宣武帝是怎么死的
是病死的 北魏宣武帝(483~515年),即元恪。或称拓拔恪。北魏皇帝。公元499~515年在位。鲜卑族。孝文帝次子。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即帝位,时年十六,由咸阳王元禧、尚书令王肃等六人辅政。景明二年(501年)亲政。疏远宗室,委事外戚。在位期间,朝纲不振,财力日乏,政治腐败,崇盛佛教。吏...

慕容鲜卑之死
他当时说,慕容恪太牛了,他不死,不能北伐。慕容恪病死后,他北伐把鲜卑慕容打得一败涂地。于是慕容向秦求救,说唇亡齿寒。秦燕联手打败了桓温,并且慕容垂追杀,杀伤晋很多部队。从此,晋最精锐的荆州军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北上了。这件事情之后,秦看出来,鲜卑慕容并不可怕。这时正好,慕容垂和...

江山市15864696229: 李恪怎么死的 -
杜贞磷霉: 李恪是被勒 死的 653年(永徽四年)年初,因高 阳 公 主告房遗直对自己无 理,从而引发了初唐时期最大的一桩政 治 冤 案.房 遗 爱为活 命想效法纥干承基,遂长孙无忌心意而诬告李恪谋 反,致其遇害,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 禁之内被缢 杀,年约三十四岁

江山市15864696229: 李恪是怎么死的 -
杜贞磷霉: 历史上有3个李恪 唐太宗第三子李恪:长孙无忌,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唐宪宗第五子李恪:唐朝人,唐宪宗第五子,封建王.五代时南唐三主是他的子嗣.病死的 明代李恪:明朝人,字俨思,别号梅岑,云南安宁人.工诗文,善书.隐大姚普淜山下.卒年逾八十.有梅岑诗集.《安宁州志》《云南通志》

江山市15864696229: 吴王李恪是怎么死的?
杜贞磷霉: 李恪临刑时大呼:“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李恪被冤杀后,“海内冤之”,“绝天下望”!勇气改变一切李恪死了,充满悲情地死了!从表面上看他的死在于他无法改变的隋朝血统和非嫡出的身份,可从深层次上看,他的死是因为当时李唐江山外戚势力的过度膨胀,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中嫡尊庶卑的观念

江山市15864696229: 唐太宗的儿子李恪怎么死的? -
杜贞磷霉: 贞观十七年,因齐王李佑谋反案犯纥干承基的反咬,揪出了太子李承乾谋反,太子李承乾被废,此时李世民“阴许”立魏王李泰,但因长孙无忌“固请”立晋王李治,并且因为“太宗面加谴让.承乾曰:'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

江山市15864696229: 唐太宗的儿子李恪是怎么死的?(20字以内)
杜贞磷霉: 太宗之后长孙无忌掌权,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

江山市15864696229: 李恪是因为高阳上吊而死才自刎还是因长孙无忌的陷害而死的? -
杜贞磷霉: 吴王李恪确因长孙无忌的陷害而牵连被杀! 此事可见于《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作者并在其传记之尾的“史评”中提及从事,为吴王李恪的冤死不平,并认为长孙无忌报复和陷害李恪一事是他一生中的污点!

江山市15864696229: 唐朝唐太宗三儿子李恪是怎么死的? -
杜贞磷霉: 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母乃隋炀帝之女. 郁林王恪,始王长沙,俄进封汉.贞观二年徙蜀,与越、燕二王同封.不之国, 久乃为齐州都督.帝谓左曰:'吾于恪岂不欲常见之?但令早有定分,使外作籓 屏,吾百岁后,庶兄弟无危亡忧.”十年...

江山市15864696229: 历史上的吴王李恪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杜贞磷霉: 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时追赠李恪为司空,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也没有记载,而且因为一同谋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江山市15864696229: 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李恪如何被冤死的?
杜贞磷霉: 《贞观长歌》聂远饰演的李恪《新唐书》中记载:“(恪)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

江山市15864696229: 隋唐中李恪怎么死的 -
杜贞磷霉: 历史上有3个李恪唐太宗第三子李恪:长孙无忌,假如不是他当时强烈反对李恪当太子,恐怕唐朝的历史都要改写.等到李治登基,长孙无忌掌权,后来的事态发展就越来越朝着不利于李恪的形势发展,后来其凭借手中的权势,先谋立太子李忠,后又相继冤杀了吴王李恪以及流放江夏王李道宗.唐宪宗第五子李恪:唐朝人,唐宪宗第五子,封建王.五代时南唐三主是他的子嗣.病死的明代李恪:明朝人,字俨思,别号梅岑,云南安宁人.工诗文,善书.隐大姚普淜山下.卒年逾八十.有梅岑诗集.《安宁州志》《云南通志》望及时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