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六)

作者&投稿:右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陕西茶商在明代创造了中国茯砖茶的始祖文化
明清以来“泾阳茯砖茶”一直独霸西北市场,也是民族地区特需商品。西北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就是其真实写照。这里我们透过“泾阳茯砖茶”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地位,来揭示其背后那种深厚的中国茯砖茶始祖文化。
(一)明清时期陕西商帮商垄断了西部地区的边茶贸易。
陕西商帮在明代指来自紧相邻接的西安府的三原、泾阳县和渭南韩城等地的商人。明清时期,中央政府为了巩固边防,在陕西实行“食盐开中”、“茶马交易”、“布马交易”等特殊的经济政策。当时的陕商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挥独有的地域和物产优势,输茶于陇青、贩盐于川黔、鬻布于苏湖、销烟于江浙,形成了以泾阳、三原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为势力范围的西部商业资本集团。以财雄势宏被尊为“西秦大贾”或“关陕商人”。
边茶转输是陕西商帮从事的大宗商品流通领域之一。明清时期政府实施茶马交易,率先立茶马司于陕西等处,将西北边茶作为军事物质专营;成化五年明政府放宽政策,部分茶叶进入商品流通;弘治三年推行了“开中边茶”,由官收官销改变为官督商销,西北边茶进入了大规模商运商销的阶段。自此陕西商人尽占边茶贸易的天时地利人和,垄断了西北边茶贸易。明清时期泾阳县经商者特多,其中从事长途贩运的商人结成帮会,即“泾阳帮”,常从湖南等省购入茶叶。为便于长途运输,将茶叶经过炒制,加工成砖茶,用牲口驮运到青海、新疆、内蒙,卖给当地牧民。据清道光年间,卢坤撰《秦疆治略》文中提到:泾阳县,官茶进关……另行检做。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由此可见当年茶叶生产规模之大,管理之严。据查计:泾阳县经营甘引者五十四家,陕引者三十二家,共八十六家,每年过境砖茶数量多在二百万斤。西南边茶亦称汉藏边茶,当时明代边防的重点在西北,西南边茶政策稍宽,陕商从事西南边茶贸易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明代输茶入藏的四川南路边茶贸易也操纵在陕商之手,由陕商把康定由一个小山村变为番夷总汇,当时茶棉绸大字号多为陕籍,陕西街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街。据《西康纪要》载陕商泾阳人刘兴义在雅安开设的“兴义茶庄”每年的利润不少于16万两,王桥的于家利润10万两以上。
陕西商帮西部边茶贸易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使占地理交通之便的泾阳成为了明清时期西北地区茶叶加工中心、销行西北的茶叶集散转运中心。
(二)早期的茯砖茶是明初陕西商帮以陕南茶为原料筑制的一种紧压茶
茯砖茶出现的时间,在茶学界有争议。很多学者认为茯砖茶出现于明末清初,一般解释为:1644年前后,陕西泾阳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在伏天手工筑制砖茶,故称“伏砖茶”;以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我想这种说法只是学者们对原料来自湖南的茯砖茶的解释。茯砖茶在陕西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发展的过程,远远早于以湖南黑毛茶为原料的茯砖茶。
茯砖茶的出现最早应追溯到明朝初年。陕西茶叶的生产从明初到1470年有一段“榷茶时期”,洪武四年规定民所收茶官给价,令有司收贮,这样民不得其利,私茶难禁。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边茶贸易利润丰厚,西北地区“一块茶(五斤)换一只肥大的羯子,四块茶可换一头牛,八块茶可换一匹马”,西南地区“茶一斤换一羊,十斤易一牛”,边茶一封(18斤)换羊毛100斤是经常的事,边茶的利润一般是50%-300% 。边茶贸易的丰厚利润,促使了陕商从事边茶贸易的队伍壮大。据明代杨一清的《茶马疏》的“为修复茶马旧制第二疏”提及陕西茶事云:“汉中府产茶州县……官课岁用不过十之一二,其余俱为商贩私鬻之资”。明王朝颁布了极其严厉的刑法,如私茶出境,斩;关隘失察要处以极刑等。《明太祖实录》、《明英宗实录》还载有走私边茶的“职务犯罪”。但“茶禁愈严,则茶利愈厚。利之所在,趋者澜倒”。走私的边茶因价钱低廉而充实市场,致使政府大量边茶积压。据杨一清“茶马疏”披露:“三茶马司现贮之茶……洮河可足三年之用,西宁可足二年之用,其商私课茶,又日增月益之,以致积久腐烂”。可见当时陕商走私边茶的盛行。
陕西茶商在明政府严查、路途遥远、人背马驼的条件下,既要躲过重重关卡,又要多带茶叶,谋求更大的利润,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尽量减小茶叶体积。精明的陕西商人参照团茶的制作工艺,对茶叶进行再加工,制成茶块,然后秘密运往西北地区销售。对茶再加工的过程中,陕西商人们就总结出了一套精湛的制作工艺,为茯砖茶风靡西北奠定了基础。
早期的茯砖茶是以陕南茶为原料。自唐以来,由于少数民族习惯饮用陕南茶,加之地理毗邻运输方便,陕南茶一直是朝廷以茶易马的首选。明朝廷鉴于边境烽火绵绵,敌国又善骑射,加大了扩军备战的力度,使汉中茶作为间接的“国防资源”又升了级别。《明史》载:“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可见当时汉中茶价之昂贵。茶的产供销完全成了政府行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在陕南茶区有“其民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壮观记载。茶叶产量大幅提升,年产量“有至500万斤者”。当时昂贵的汉中茶成为陕西茶商争相贩卖和走私的商品,据杨一清《茶马疏》说:汉中一府,岁课不及三万(斤)而商贩私鬻者百余万(斤)以为常。可见陕西商茶和走私茶贸易占据的份额之大。因此早期的茯砖茶以陕南茶为原料完全可信。
自“茶马交易”以来,当时只有陕南、四川一代的茶由政府控制,成为“官茶”。而湖茶属于私茶,不能随意边销。但湖茶滋味浓厚醇和、量多价廉,陕西商人转移到湖南采购茶叶,掺于汉中茶中以次充好,从而有了“商茶低伪,悉征黑茶”的记载。明万历二十三年,御史李楠请禁湖茶,言:“湖茶行,茶法、马政两弊,……原报汉、兴、保、夔者,准中。越境下湖南者,禁止”。御史徐侨言:“汉、川茶少而值高,湖南茶行之引,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於酥酪为宜,亦利番也。但宜立法严核,以遏假茶。”后来“户部折衷其议,以汉茶为主,湖茶佐之” 。从上面这段记载可以看出:1、明代时期湖南黑茶以价格低,以民间贸易的方式冲击到了官茶市场;2、湖南黑茶的主要途径是商人到湖南私贩,主要是先贩运到川陕,甚至以川、陕茶名义,进行走私交易;3、湖南黑茶明代中期还是川、陕茶的补充。明末清初由于陕南茶农受官、商双重盘剥,造成“民不聊生,利不胜害” ,导致陕南茶叶生产极大破坏。陕西商帮只能从湖南贩茶运至泾阳,加工成砖茶后贩卖西北。这时才正式出现了以湖茶为原料的茯砖茶[39]。
(三)泾阳茯砖茶独特的加工工艺曾经创造了“三个不能制”的神话
泾阳茯砖茶之所以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缘于其具有的“金花”成分。所谓“金花”,就是在原料的加工中通过一道特殊的“发花”程序,专门在“砖块”中培养“冠突散囊菌”,有化腻健胃、御寒提神的饮用功效。特别对游牧民族而言,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等,缺少蔬菜水果,长期饮用茯砖茶,能够帮助消化,有效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起着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作用。数百年来,茯砖茶以其独特的功效,与粮、奶、肉并列,成为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少数民族群众探亲访友、过年过节相互馈赠的首选礼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西北少数民族生命之茶”。
泾阳茯砖茶作为黑茶中的娇子,长期以来 “三不能制”的说法,给它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茯砖茶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一是离了泾河水不能制;二是离了关中气候不能制;三是离了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也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直到1953年,在陕西茶工、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在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的指导下,经过三年时间的反复摸索和试验,才实现了在湖南安化砖茶厂所谓“移地筑制”的神话。
茯砖茶是陕西省在茶叶流通中重要地位的见证,是陕西茶人千百年、几十代人奋斗的结果,是陕西省传统民族手工业的骄傲,是陕西人的历史资源和财富。


茶祖三湘红品牌发布会昨在岳阳召开
其中,“茶祖·三湘红1号”的种植基地位于海拔800米的石门西山垭,自然环境优良。在会上,茶祖印象(湖南)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成植详细介绍了“中国名茶汇”项目,该项目是株洲市茶陵县“中华茶祖文化产业园”的一部分,计划投资20亿元,旨在挖掘茶祖文化,建设产业基地,发展茶叶交易和旅游,构建一个集...

在澜沧县召开普洱市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旅游项目茶祖雕塑形象讨论_百度...
从9月14日开始,澜沧县景迈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多个平台发布了征集活动,邀请包括王亚伟、徐勇良等在内的知名雕塑设计师,截止10月15日,已经收到了初步的设计方案,并对雕塑的高度、形态和材质提出了具体要求。李小平强调,作为云南省的重要文化旅游项目,打造边三县茶祖文化系统是市政府的首要任务。

茶文化的介绍
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世界上第一部专论茶汤与水质关系的专著——张又新的《煎茶水记》,也成书于唐代,均在世界文化史上...

有关茶文化的资料……
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录》、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明代钱椿年撰、顾元庆校《茶谱 》、张源的《茶录》,清代刘源长《茶史》等。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茶不但对经济起了很好的作用,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且逐渐形成了灿烂夺目的茶文化,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颗明珠。

关于写蒙顶山的作文250字
我国种茶的地区主要有四个,它们是江北茶区、江南茶区、西南茶区、华南茶区。 说说茶祖和茶圣。茶祖吴理真是我国第一个种茶的人,他就是明山县人。湖北人陆羽写了《茶经》,是第一个记录茶文化、研究茶的人,他被称为茶圣。 还要说说品茶的方法。品茶有很多方式,从煮茶、吃茶起,一直到我们现在的泡茶。唐代人...

茶与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上)
南宋时,日本荣西禅师两次来到中国,到过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赠他“千光法师”称号。荣西禅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南宋开庆年问,日本佛教高僧禅师来到浙江径山寺攻研佛学,回国时带去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

茶文化微探之云南人的“茶祖”孔明
在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中,茶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自古以来,茶叶的使用已经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而在云南,这片普洱茶的发源地,茶文化更是独特,有着祭祀茶祖的传统。令人意外的是,这里的茶祖并非陆羽,而是被尊称为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与云南的茶文化有着深远的联系。每年春茶采摘季,无论是哈尼...

很想了解有关茶文化的知识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荣西掸师不仅对佛学造诣颇深,对中国茶叶也很有研究,并写有《吃茶养生记》一书,被日本人民尊为茶祖...相传我国最大的茶馆是四川当年的“华华茶厅”,内有三厅四院。成都茶馆设有大靠背椅,饮茶聊天或打盹...

论中国茶叶之复兴
论中国茶叶之复兴这是一个繁荣的时代,这是一个衰落的时代。茶,这片原始而古老的树叶,数千年来春秋枯荣、历久弥新,它早已被裱上厚厚的文化;被委以倾国的重任;被背负利益的大梁;被套上重重的枷锁。在这个不那么

中国茶文化中的“道”缘
中国的茶,中国的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滛着道教精神和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最先使用茶,是作为解毒的方子。“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本草经》)。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

防城港市19693661720: 茶叶最早发现是哪个朝代 -
傅斌乳癖: 茶叶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至今,茶越来越让人们喜欢,成为了现今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可见茶叶的发展多么的好.那么茶叶最早发现的时代是哪个,那个时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 一、神农时代:(炎帝时代) 1、《世本帝系编》说:“炎帝...

防城港市19693661720: 陕西主要产什么茶? -
傅斌乳癖: 陕南产的比较著名 平利胶骨蓝 紫阳富硒茶

防城港市19693661720: 陕西官茶的历史?及由来?急用 -
傅斌乳癖: 陕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陕西关中地区的茯茶可追溯到公元1368年,当时因为生产、购销由官府严控而亦称“官茶”.陕南位于秦巴山区,是国内茶树原生地、优生区之一,是中国最早种茶和生产贡茶的地方,距今已有...

防城港市19693661720: 茶叶的起源,发展,及各种茶叶的由来(如:铁观音,明前龙井,毛峰等)还有茶叶的好坏,如何区分. -
傅斌乳癖: 茶圣陆羽《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是茶之经典著作,书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明确肯定神农氏作为中华茶祖的历史地位.《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

防城港市19693661720: 中国茶文化有哪些? -
傅斌乳癖: 首先,是要研究中国的茶艺.所谓茶艺,不仅仅指是点茶技法,而包括整个饮茶过程的美学意境.中国历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饮艺术的,讲究选茗、蓄水、备具、烹煮、品饮,整个过程不是简单的程式,而包含着艺术精神.茶,要求名...

防城港市19693661720: 蒙顶山又被评为文化圣山的理由是什么?
傅斌乳癖: 蒙顶山又被评为文化圣山,国内外专家给出了六个理由:(1)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种下了七珠茶树,是人工种茶的始祖,世界茶文明由此发祥.(2)从唐玄宗天宝元...

防城港市19693661720: 陆羽与茶经读后感400字 -
傅斌乳癖: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陆羽《茶经》有感 (1) 饮茶一瓯,浩如虚舟---读《茶经》,悟茶道(1) 平生所爱,读书喝茶. 书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一个人,清风悄悄吹过,凉凉的空气中,屋子收拾清爽,临窗而坐,喝一杯下午茶.旧青色花纹的...

防城港市19693661720: 介绍一下中国的茶文化50字 -
傅斌乳癖: 茶文化的定义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 ,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