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作者&投稿:万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撰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谋,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巨都缄口不言。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寂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匆忙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英宗并非仁宗的亲生儿子,只是宗室而已。司马光料到他继位后,一定会追封他的亲生父母。后来英宗果然下命让大臣们讨论应该给他的生父什么样的礼遇,但谁也不敢发言。

司马光一人奋笔上书说:"为人后嗣的就是儿子,不应当顾忌私亲。濮王应按照成例,称为皇伯。"这一意见与当权大臣的意见不同。御史台的六个人据理力争,都被罢官。司马光为他们求情,没有得到恩谁,于是请求和他们一起被贬官。
司马光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坚持这种原则,被称为 “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说: "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
武汉大学近期有个精讲《资治通鉴》的课程,叫历史文化与领导韬略高级研修班 。

《资治通鉴》一书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小就喜欢读史书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从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酷爱史书。五司马光岁时就能熟练背诵《论语》、《孟子》等古文篇章,7岁时,听人讲解《左传》,就能理解它的基本思想,并且还能生动地讲给家里人听。除此之外,年少时,他就读了《史记》、《汉书》等史书,对于这些书籍,稍能了解文章大意,就手不释卷,甚至忘记饥渴寒暑。他热爱读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幼至老,嗜之不厌”。仁宗宝元初年,也就是司马光刚满20岁那一年,他考中进士甲科,授奉礼郎。司马光的这些早年的经历对他以后治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司马光在长期阅读史书的过程中,他对于中国古代的史书有着深切的感受,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史书虽然很多,可是由于没有一部书系统地记载从古到今的历史,所以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纲目不清,给研究历史的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不便。
所以,他决定要集采众家史书的长处,着手编写一部以年为经,以国为纬,有鲜明时间和空间特色的史书,方便后人读史,也使中国古代的历史记载不再由于朝代的更迭而被分割得支离破碎。
编写新的史书
而当时的皇帝宋英宗为了维护帝王的统治,也很想请那些学识渊博的大学士编写一部有关历代君臣事迹的书,供后世帝王借鉴和仿效。司马光把自己的一些设想和英宗的想法糅合到一起,就承担了这项工作,开始着手编写新的史书。
司马光采用《左传》编年记史的方法,从战国开始写到秦二世时期,起草完成了《周纪》5卷,《秦纪》3卷,总共是8卷的编年史,合称为《通志》。
到公元1066年,就把他作为样书呈送给英宗皇帝。结果,这部《通志》受到了英宗的肯定和支持。英宗鼓励司马光继续编写,并且还下令设置书局(在汴京城的崇文院),让司马光带领着一批历史学家如范祖禹、刘恕、刘颁等进行编写。这批历史学家根据各自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了不同的分工,与司马光密切配合,正式开始编撰从古至今的一部通史。
宋英宗去世后,继位的宋神宗也十分重视这部史书的编写工作,他建议把书名定为《资治通鉴》,还亲自为书作序,命司马光每日进读。“资治”就是帮助皇帝治理好国家,“鉴”是镜子的意思。“资治通鉴”就是这部书能够使皇帝借助历史这面镜子来分清是非功过和利害得失,以求作为统治阶级巩固封建政权的借鉴。
司马光在编写过程中,态度特别认真,史料记载说他在每次编写一个内容之前,都要先广泛收集史料,包括正史、杂史等,然后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考证史料的真伪,继而拟定总提纲和分目提纲,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比史料,删繁就简,咬文嚼字进行编写。
因为司马光是总纂官,所以他还要呕心沥血地修改稿子,手下的历史学家所写的每部书稿他都要亲自过目,据说当时经他修改过的书稿堆满了两间屋子,里面没有一个草字,写的都是楷书。
司马光为编写《资治通鉴》付出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从公元1065年开始,到公元1084年成书,前后共用了19年时间。他19年如一日,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
为了不使自己因过度劳累睡过了头,耽误写书的时间,他曾经专门请人制造了一个圆木枕。睡觉时,只要圆木枕轻轻一动,头就会落枕,把自己从睡梦中惊醒,这样他就可以早点起来继续写书,司马光的那个圆木枕就被人们称为“警枕”。司马光的这种勤奋治学、一丝不苟的精神广为人们称道。
司马光所编写的《资治通鉴》一书中记述了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总共1362年的历史,共294卷。完整地介绍了各个朝代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成就。还记录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事迹和思想。司马光编写《资冶通鉴》的目的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可是客观上,《资治通鉴》一书也继承和完善了我国史书中的编年体记史的体例,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故事及性格】
一、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二、功名早成

宋仁宗宝元初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考中进士甲科,可谓功名早成。然而,他却不以此自满自傲,而是豪迈地提出:"贤者居世,会当履义蹈仁,以德自显,区区外名何足传邪。"这一席话反映出青年司马光不图虚名,立志以仁德建功立业,成圣称贤。此后,他也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司马光历来朴素节俭,不喜欢奢侈浮华的东西。考中进士后,皇上赏赐喜宴,在宴席上只有他一人不戴红花,同伴们对他说:"这是圣上赏赐的,不能违背君命。"这时他才插上一枝花。这件事,到了司马光晚年,被他写进家训来教育他的儿子司马康要注意节俭。

此外,司马光对双亲特别孝顺。他被任命为奉礼郎时,他的父亲在杭州做官,他便请命要求改任苏州判官,以便离父亲近些,可以奉养双亲。

司马光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担任并州通判时,西夏人经常入侵这里,成为当地一大祸患。于是,司马光向上司庞籍建议说:"修筑两个城堡来控制西夏人,然后招募百姓来此地耕种。"庞籍听从了他的建议,派郭恩去办理此事。但郭恩是一个莽汉,带领部队连夜过河,因为不注意设防,被敌人消灭。庞籍因为此事被罢免了。司马光过意不去,三次上书朝廷自责,并要求辞职,没得到允许。庞籍死后,司马光便把他的妻子拜为自己的母亲,抚养庞籍的儿子像抚养自己的亲兄弟一样,当时人们一致认为司马光是一个贤德之人。

三、经世致用

《资治通鉴》内页
步人仕途后的司马光仍然潜心学习,力求博古通今,他通晓音乐、律历、天文、数学,而对经学和史学的研究尤其用心。 当时北宋建国近百年,己出现种种危机,具有浓厚儒家思想的司马光,以积极人世的态度,参与政事,力图拯救国家。

1•直谏忠臣

司马光秉性刚直,在从政活动中亦能坚持原则,积极贯彻执行有利于国家的决策方略。而在举荐贤人、斥责奸人的斗争中,他也敢触犯龙颜,宁死直谋,当廷与皇上争执,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仁宗得病之初,皇位继承人还没确定下来。因为怕提起继位的事会触犯正在病中的皇上的忌讳,群巨都缄口不言。司马光此前在并州任通判时就三次上奏提及此事,这次又当面跟仁宗说起。仁宗没有批评他,但还是迟迟不下诏书。司马光沉不住气,又一次上书说:"我从前上呈给您的建议,马上应实行,现在寂无声息,不见动静,这一定是有小人说陛下正当壮年,何必马上做这种不吉利的事。那些小人们都没远见,只想在匆忙的时候,拥立一个和他们关系好的王子当继承人,像“定策国老”、“门生天子”这样大权旁落的灾祸,真是说都说不完。仁宗看后大为感动,不久就立英宗为皇子。

英宗并非仁宗的亲生儿子,只是宗室而已。司马光料到他继位后,一定会追封他的亲生父母。后来英宗果然下命让大臣们讨论应该给他的生父什么样的礼遇,但谁也不敢发言。

司马光一人奋笔上书说:"为人后嗣的就是儿子,不应当顾忌私亲。濮王应按照成例,称为皇伯。"这一意见与当权大臣的意见不同。御史台的六个人据理力争,都被罢官。司马光为他们求情,没有得到恩谁,于是请求和他们一起被贬官。
司马光在他的从政生涯中,一直坚持这种原则,被称为 “社穆之臣”,宋神宗也感慨地说: "像司马光这样的人,如果常在我的左右,我就可以不犯错误了。"

2•高谋远略

司马光经常上书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大致是以人才、礼治、仁政、信义作为安邦治国的根本措施。他曾说修心有三条要旨:仁义,明智,武略;治国也有三要旨:善于用人,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司马光的这一主张很完备,在当时有一定积极意义。
朝廷下诏在陕西征兵二十万,民心大乱。司马光认为此举不妥当,便向掌管军事的韩琦询问。

韩琦说想用突然增兵二十万来吓唬敌人。司马光认为这只能欺骗一时,而且庆历年间征兵戍守边地,已经把老百姓吓怕了。韩椅说他不会用老百姓戍边,司马光表示不信。不出十年,事情果然如司马光所料。

仁宗(赵祯一○二三--一○六三,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一○三八—— 一○四○)初中进士,英宗(赵曙,一○六四—— 一○六七)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一○六八—— 一○八五)熙宁(一○六八—— 一○七七)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赵煦,一○八六—— 一○○)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西塔+ 奇塔 还有 卢比+ 博古

鸡鸣狗盗助孟尝
秦王听说孟尝君田文贤明,便派泾阳君到齐国当人质,邀请孟尝君来秦国。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孟尝君带着一些门客,到了秦国都城咸阳。秦昭襄王亲自出宫迎接孟尝君,见孟尝君的门客前呼后拥,不由得更加仰慕。孟尝君向秦王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袍作为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用名贵的银狐皮做的,十分得意,在宫中美人面前夸耀了半天。然后,他把袍子脱下来交给太监,让他们收起来。
大臣们怕秦王重用孟尝君,便在背地里商量怎样排挤他。秦昭襄王想选个吉日,拜孟尝君为丞相。大臣们纷纷对秦王说:“田文是齐国人,手下的人又多。现在,他当了丞相,一定会替齐国打算的。要是他利用丞相的权力暗中为害我国,我国不就危险了吗?”秦昭襄王说:“你们说的也是。看来,还是把他送回齐国去吧。”大臣们说:“他在我国已经住了不少日子,我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都知道了,哪能轻易放他回去呢?”秦昭襄王听了,深觉有理,就把孟尝君软禁起来。
泾阳君为了形成自己的势力,在齐国时就跟孟尝君交上了朋友。如今,听说秦王把孟尝君软禁了,忙替他想办法。泾阳君带了两对玉璧,送给秦王最宠爱的燕姬,请她帮忙。燕姬说:“我跟大王说句话倒可以,只是别的谢礼我都不要,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子。”泾阳君把她的话告诉孟尝君,孟尝君为难地说:“我只有一件银狐皮袍,已经送给秦王了,哪还能要回来啊?”有个门客听了,对孟尝君说:“这事不难,我有办法。”这个门客立刻去跟宫中管
衣库的人聊天,先摸准了门路。当天晚上,这个门客从狗洞爬进宫中,到衣库去偷那件皮袍。他正在开门的时候,看库的人惊醒了,那个门客忙装狗叫,“汪汪汪”地叫了几声,看衣库的人便又放心地睡着了。门客进了衣库,打开箱子,拿出那件银狐皮袍,又从狗洞钻了出来。孟尝君将这件皮袍送给燕姬,燕姬十分高兴。她甜言蜜语地劝秦王把孟尝君放回去,秦王便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回齐国去。
孟尝君得到过关文书,带着门客急匆匆地往函谷关跑。他怕秦王反悔,派人来追他回去。他还怕把关的人刁难他,就想更名改姓。门客中有个专会假造和挖补文书的人,把过关文书上的名字改了。他们到了函谷关,正是半夜时分。按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鸡叫头遍时才许开关放人,他们只好在关里等着天亮。孟尝君急坏了,怕秦王派人追上来。孟尝君正发愁时,有个门客捏着鼻子,学着公鸡叫起来了。他这一叫,有好几只公鸡都应和打鸣。紧跟着,关里的公鸡全都叫起来了。守关的人见公鸡叫了,便打开城门,验过孟尝君的过关文书,就让孟尝君一行出关了。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 年),孟尝君逃回齐国。齐王拜他为相,主持政事。

典地葬妻


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书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主编和主要执笔人司马光(1019...

事无巨细 皆有回应什么意思
成语繁体:事无巨细。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事无巨细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近义词:事无大小 成语解释: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事无大小,莫不关掌。”...

司马光幼时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司马光的生平: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是北宋中期的重要人物,历任秘书省校书郎、著作郎、直秘阁、起居舍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龙图阁直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等职务。司马光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这是我国古代最...

资治通鉴考异的收录
侯在其所著《通鉴学》中,又考证出所引书目达322种。”近年学者考证,又超出了张氏之数。这些书籍,后多亡侠,全赖司马光的征引,才得以保存下来。因此,仅就保存文献资料而言,亦应为司马光记上一功。在《考异》中司马光对采摘与鉴别史料还提出了一种主张。在给范组禹的信中,他写道:“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

从司马光击瓮的事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告诉了我们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同时也要向司马光学习。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宋史·司马光传》译文:司马光7岁...

“事有迷误并”的出处是哪里
“事有迷误并”出自宋代司马光的《春同范景仁宋次道太常致斋韩廷评见过阍人不》。“事有迷误并”全诗《春同范景仁宋次道太常致斋韩廷评见过阍人不》宋代 司马光端居太常署,寒日淡孤清。取酒呼诸友,谈笑方纵横。韩君士林秀,四海依高名。家袭钟鼎贵,身无簪组萦。逍遥风尘外,万物秋毫轻...

英字开头的诗句有哪些
——《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李白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马光主编。2.求以英字开头的诗句 以英字开头的诗句:英髦既包括,豪杰自牢笼。——《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李隆基 英声振名都,高价动殊邻。——《赠崔司户文昆季》李白 英王受庙略,秉钺清南边。

晨读:《资治通鉴》[442]第五伦上书谈外戚——人身依附与不市恩_百度...
马太后的兄弟、虎贲中郎马廖以及黄门郎马防、马光,终了汉明帝一朝官位也没有得到升迁。汉章帝即位,任命马廖为卫尉、马防为中郎将、马光为越骑校尉;这回马氏兄弟终于风光起来了。他们开始热衷于结交宾朋;于是坐车的、戴冠的趋之若鹜,正所谓“冠盖相属于道”。有鉴于此,第五伦上疏:“《尚书》...

王宗沐的著作
所著有《敬所文集》30卷、《奏议》4 卷、《宋元资治通鉴》64卷、 《江西大志》8卷、《海运志》2卷、《海运详考》1卷以及《 十八史略》、 《巡视三边纪略》、《撄宁语录》等若干卷。《江西大志》分赋书、均书、 藩书、溉书、实书、险书、陶书七目,各目均关民生大计,清代编《江西通志》...

关于英的诗句开头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马光主编 2. 有英字的古诗词 《侠客行》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

上虞市15790244854: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
大庆科芬:[答案] 【人物故事及性格】一、司马光砸缸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

上虞市15790244854: 司马光在什么情况下写《资治通鉴》 -
大庆科芬:[答案] 历史背景 宋神宗熙甯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疏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

上虞市15790244854: 简介司马光的生平及他是如何完成《资治通鉴》一书的? -
大庆科芬:[答案]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

上虞市15790244854: 司马光是怎样写成<资治通鉴>
大庆科芬: 宋神宗即位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

上虞市15790244854: 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原因?简练,PLEASE! -
大庆科芬:[答案] 著史,也是司马光从政治国的一种方式.1071年,王安石为相,在政见不同、难于合作的情况下,司马光请求担任西京留守御史台这个闲差,退居洛阳,专门研究历史,希望通过编写史著,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提取治国的经验. 早在仁宗嘉佑年间(公...

上虞市15790244854: 资治通鉴10个故事概括. -
大庆科芬:[答案] 语出《资治通鉴》,是作者司马光的议论.司马光在《通鉴》周显王十年(前359)叙述卫鞅(即商鞅)变法之后,有一段关于守信用的议论,在议论过程中提到了四个历史故事,即“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

上虞市15790244854: 司马光如何编撰《资治通鉴》? -
大庆科芬: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chì)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十九年,自英宗冶平三年,公元一○六六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一○八四).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

上虞市15790244854: “脚踏实地”“呕心沥血”的历史故事 -
大庆科芬: "脚踏实地"成语的来源 司马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在史学方面的成就是辉煌的.他主编的《资治通鉴》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学史上的两颗明珠,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起战国周烈王、下至五代周世宗的...

上虞市15790244854: 资冶通鉴故事梗概(50字) -
大庆科芬: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上虞市15790244854: 《资治通鉴》司马光用了几年时间编著而成? -
大庆科芬:[答案]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