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二)

作者&投稿:枞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2天,2497字,累计19500字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基本态度的形成。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从出生到3个月)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最大的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这个时候婴儿还未对任何人(包括母亲)有偏爱。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这时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人的反应有所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此时婴儿还不怯生。

第三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2岁)

从6个月起,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一起,与她在一起时特别高兴,而当她离开时则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活。

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第四阶段: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后,婴儿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该考虑她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的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地交谈。

这类婴儿占65%~70%。

回避型依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也往往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

这类婴儿对母亲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情感联结。这类婴儿占20%。

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在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对于母亲的离开表现出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他们的大喊大叫。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比如对于母亲的拥抱,会生气地拒绝、推开。

这种依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焦虑型依恋”。这类婴儿占10%~15%。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既具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在家庭环境经历较大变化、母亲与婴儿的交往发生较大转折时,也可能发生变化。

不少婴儿在12~19个月改变了依恋的类型,有些在7个月前属于不安全型依恋的婴儿,19个月时转变未安全型依恋,也有约三分之一的婴儿在1岁时属于安全型依恋,7个月后转变未不安全型依恋。

婴儿依恋的性质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母亲的行为。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

因而在头3年里,虽然主要与其父母交往,但事实上也已开始了同伴间的交往,并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表现出自己与同伴在社交方式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差异。

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

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包括以下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婴儿的交往更多集中在玩具或物品上,而不是对方;二是简单交往阶段,婴儿已能同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经常企图去控制另一个婴儿的行为;三是互补性交往阶段,婴儿同伴间的行为区域互补,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交行为,相互间模仿已较普遍,婴儿不仅能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行动,而且还可以与同伴开展需要合作的游戏。

以客体为中心的阶段:

研究发现,婴儿大部分社交行为是单方面发起的,一个婴儿的社交行为往往不能引发另一个婴儿的反应。

简单交往阶段:

婴儿的行为有了应答的性质。婴儿在这个阶段,就是通过这种社交指向行为而积极的寻找自己的同伴的同时,也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

(“社交指向行为”指婴儿意在指向同伴的各种具体行为,婴儿在发出这些行为时,总是伴随着对同伴的注意,也总能得到同伴的反应。)

互补性交往阶段:

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持续时间更长,其内容和形式也更为复杂,出现了婴儿之间合作的游戏、互补或互惠的行为。比如你需要有伴时,我和你一起玩;你跑我追;你躲我找;两个人在一起搭一个东西。这个阶段婴儿交往最主要的特征是同伴之间社会性游戏的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转折点,之后,婴儿的社交性游戏迅速增长。2岁左右时,婴儿的社会性游戏在数量上绝对超过单独游戏,而其社会伙伴则更经常是同伴,与母亲的交往表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

研究也发现,从社会技能发展的角度,把婴儿早期同伴交往划分为简单社交行为、社会性相互影响、同伴游戏和早期友谊四个阶段。

在婴儿时期,自我的发展主要涉及自我知觉、自我认知方面的发展。

哈特提出了一个婴儿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模式,将婴儿自我认知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

(1)5~8个月。 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抚摸它,对它微笑。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是自己的像,自己与他人有差别,以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而,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认知。

(2)9~12个月。 婴儿表现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表现为他们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他们主动地引起自身动作与镜像动作相匹配,表明婴儿认识到自己是活动的主体。这个阶段婴儿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

(3)12~15个月。 婴儿已能区分自己做的动作和他人做的动作,对自己的镜像与自己的动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能够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有了明确的发展。

(4)15~18个月。 婴儿干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这反映了客体我的发展。

(5)18~24个月。 婴儿已具有了用语言标示自我的能力,如使用代词(“我”“你”)标示自我与他人。婴儿在此年龄阶段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中认识自己,用语言标示自己,表明婴儿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

刘凌对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做了深入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

自我认知能力在婴儿15~24个月时发生发展,视觉自我认知一般在婴儿17个月时发生;言语自我认知一般在婴儿21个月时发生,经历了从用名字表述自己到使用第一人称表述自己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二)
无戒学堂IP营打卡第12天,共计2497字,累计19500字。今日主题:《发展心理学》: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二)。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是否同母亲形成依恋及依恋性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婴儿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性格特征和对人交往的...

发展心理学婴儿期的心理发展
婴儿期是各种认知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首先是感觉中视觉和听觉的发展,然后是知觉中的手眼协调和试听协调。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在对婴儿知觉的研究中,吉布森运用了视崖装置,大家可以看书上的图和介绍,就是给婴儿制造一个悬崖,不过是视觉上的,不会真的让他掉下去,因为上面有钢化玻璃...

《儿童发展心理学》六、婴儿和学步儿的社会情绪发展
安全型依恋对儿童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包括更高的快乐水平、更好的社交能力、同情心、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安全的依恋关系使婴儿能够内化早期的关键关系,并将其作为后来各种关系认知筛选的基础。即使在婴儿期之后,父母的抚育质量和稳定性仍然对儿童的安全依恋起着重要作用,且依恋的...

《发展心理学》: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一)
是指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分离焦虑的产生和三方面重要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关,即提取记忆的能力、比较过去和现在的能力、预期可能在最近发生事件的能力。其次,也与婴儿应付情景...

《发展心理学》:婴儿的气质
婴儿气质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俗话所说的“秉性难移”,即是指气质的稳定性。气质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其在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作用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改变的。三、气质对早期教养和发展的意义 研究表明,一方面,气质对儿童生理发展有重要影响。比如,容易型及混合型气质的婴儿体重...

儿童发展8阶段(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
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婴儿的主要发展是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在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信任、安全,反之,婴儿对周围环境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这一阶段婴儿的生活完全依赖于成长,需要成人的照顾,当感到饥饿、寒冷、不舒服而啼哭时如果能够及时得到...

筑基课发展心理学第五讲:婴儿的言语发展
1. 婴儿的发音发展 - 简单发音阶段(0-4个月):婴儿开始发出ei、ou、ai、e、ou、m、h等简单音节。此时,父母应多与婴儿交流,即使婴儿可能听不懂,也要用温和的语气与婴儿说话,以增强婴儿的安全感。- 连续音节阶段(4-9个月):婴儿开始发出ba~ba、da~da、na~na等连续音节,并开始结合情境...

筑基:发展心理学第4讲:婴儿期的心理发展(一)
婴儿期,是一个人来到人世间睁眼看世界的重要时期。婴儿期的年龄范围是0-3岁,是儿童心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开始逐步建立较为稳定的依恋关系,开始形成亲社会行为和攻击性行为。       所以,这个时期需要悉心照料和丰富营养,否则欠孩子的债是早晚要还的,欠...

《发展心理学》第四章 婴儿期的生理发展
婴儿期发展的4个原则。刚出生时婴儿的头偏大现在有些不协调,这是支配发展的4个主要原则之一的一个例子。1头尾原则是指身体发展所遵循的模式是先从头部和身体上半部开始,然后进行着身体的其他部分同为发展原则,意味着视觉能力的发展,先于走路的能力。2远近原则是指发展从身体的中央部位进行着外围部位...

《儿童发展心理学》六、婴儿和学步儿的社会情绪发展
婴儿期以后,父母抚育的质量和稳定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安全性和不安全性依恋受今后环境影响也很大。❤️气质和情绪。适应是双向的,父母要适应孩子的活跃度,孩子也要适应父母的期望和约束。孩子与其所处的环境能够相互契合,才会健康成长。孩子和父母的特征并不一定要相配才能很好的契合。&...

防城区18115379111: 心理健康的婴幼儿社会性和情绪的发展是怎样的?
经砍槐角: 出生后的一个月内婴儿就能对人声有反应,对人脸也特别注意. 2个月左右,当照料者亲近他或满足了他某种需求的时候,婴儿可对其发出社会性的微笑,这跟与生俱来的...

防城区18115379111: 小孩认生反应在心理学上是什么概念 -
经砍槐角: 这是发展心理学中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婴儿从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一开始就从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即社会化得历程.婴儿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

防城区18115379111: 有谁知道《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1,2.3.4章的作业答案啊? -
经砍槐角: 第一次作业(1-2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分,共 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0—6岁学前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纵向研究 :对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的系统特...

防城区18115379111: 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是谁呢?
经砍槐角: 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一)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1.快乐快乐是人类最早体验到的基本情绪之一.对婴儿来说,快乐有着巨大的意义,快 乐的笑容是有效的和最普遍的社...

防城区18115379111: 适合5 - 10岁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书有哪些? -
经砍槐角: 1、《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 是美国塞尔玛·弗雷伯格所著一部有关幼儿心理健康的书籍.作者是美国幼儿心理健康和发展精神卫生治疗领域创始人之一,著名儿童精神分析专家,《魔法岁月》是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本书将孩子...

防城区18115379111: 什么是婴儿气质? -
经砍槐角: 婴儿时期是一个特殊时期,其身体、心理和行为的发展既是其他时期发展的开端,又较其他时期为快.婴儿期的发展如何对将来各期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人提出情绪对婴儿的生存、生活和心理、行为发展具有比其他年龄更大的作用.随着对婴儿...

防城区18115379111: 儿童情绪发展趋势 -
经砍槐角: 儿童情绪发展的趋势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一、情绪的社会化(一)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非社会性微笑减少,社会性微笑增加(二)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学前儿童的情绪反应,...

防城区18115379111: 浅析情绪情感对婴幼儿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
经砍槐角: 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有别于认识活动,它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显著的身体-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行为.情绪和情感两个词常可通用,在某些场合它们所表达的内容也有不同,但这种区别是相对...

防城区18115379111: 什么是幼儿社会性发展 -
经砍槐角: 什么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列举西方许多学者的一件,例如心理学者齐格勒强调人的社会性主要包括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通过社会知觉,人们觉察他人的想法,向他人表达行为的动机和目的;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人们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害耿愤际莅宦缝为俯力从而能够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美国一位影响颇大的心理学家墨森则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等.

防城区18115379111: 婴幼儿的情绪发展顺序是怎么样的?
经砍槐角: *婴幼儿的情绪发展顺序:满月前后:出现社会性微笑(愉快和满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