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卷12君道篇诗解1君子法原原清流清

作者&投稿:暴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荀子》卷12君道篇诗解1君子法原原清流清

题文诗:

君乱国乱,君正国正,国本无乱,乱君乱之;

国有治人,无治之法.羿法非亡,羿不世中;

禹法犹存,夏不世王.法不独立,类不自行;

得其人存,失其人亡.法者治端,君子法原.

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国无君子,

则法虽具,失先后施,不应事变,足以乱矣.

不知法义,而正法数,法文虽博,临事必乱.

故明主者,急得其人,身佚国治,功大名美,

上王下霸;而暗主者,急得其势,身劳国乱,

功废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

休于使之.合其符节,别契券者,所以为信;

上好权谋,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欺.

探筹投钩,所以为公;上好曲私,臣下百吏,

乘是后偏.衡石称县,所以为平,上好倾覆,

臣下百吏,乘而后险.斗斛敦概,所以啧齐;

上好贪利,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苛与,

无度取民.械数治流,君子治原.官人守数,

君子养原,原清流清,原浊流浊.上好礼义,

尚贤使能,无贪利心,下綦辞让,致其忠信,

谨于臣子.虽在小民,信公平啧.民劝非赏,

民服非罚,事治不劳,俗美令简,百姓安乐.

藉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固非饰,

刃劲非凌,敌诎非征,民一非令.是谓至平.

  【原文】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1>,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2>,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3>,类不能自行<4>;得其人则存<5>,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6>;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不知法之义而正法之数者,虽博<7>,临事必乱。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故君人者,劳于索之,而休于使之。《书》曰<8>:“惟文王敬忌<9>,一人以择<10>。”此之谓也。

〔注释〕   <1>羿[yì 音义]:夏代东夷族有穷氏(居于今山东德州市南)的部落首领,故又称夷羿、后羿,善于射箭。 <2>禹:传说中的贤君,夏后氏部落的首领,夏王朝的创始者。 <3>立:建树。 <4>类:与“法”(规范>同义,但它与“法”字相对使用时,则指法的类属,即依规范类推出来的具体准则。 <5>其人:指理想的人选。此指上文的“治人”。 <6>遍:与下文“乱”相对,指普遍得到治理。 <7>博:多闻。 <8>以下引文见《尚书·康诰》。但荀子断章取义,以此来说明选择宰相的重要性,所以文字、涵义均与原文不同。 <9>惟:思。 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朝时周部落的领袖,周武王之父,以贤明著称。 <10>一人:指代天子。择:今本《尚书》作“怿”,与此文含义不同。

〔译文〕

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有治理国家的人才,没有自行治理的法制。后羿的射箭方法并没有失传,但后羿并不能使世世代代的人都百发百中;大禹的法制仍然存在,但夏后氏并不能世世代代称王天下。所以法制不可能单独有所建树,律例不可能自动被实行;得到了那种善于治国的人才,那么法制就存在;失去了那种人才,那么法制也就灭亡了。法制,是政治的开头;君子,是法制的本原。所以有了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足够用在一切方面了;如果没有君子,法律即使完备,也会失去先后的实施次序,不能应付事情的各种变化,足够形成混乱了。不懂得法治的道理而只是去定法律的条文的人,即使了解得很多,碰到具体事情也一定会昏乱。所以英明的君主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愚昧的君主急于取得权势。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就会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绩伟大而名声美好,上可以称王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不急于得到治国的人才,而急于取得权势,就会自身劳苦而国家混乱,功业败坏而声名狼藉,国家政权必然危险。所以统治人民的君主,在寻觅人才时劳累,而在使用他以后就安逸了。《尚书》说:“要想想文王的恭敬戒惧,亲自去选择人才。”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

  【原文】 

 合符节、别契券者<1>,所以为信也;上好权谋,则臣下百吏诞诈之人乘是而后欺。探筹、投钩者,所以为公也;上好曲私,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偏。衡石称县者<2>,所以为平也;上好倾覆,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险。斗斛敦概者<3>,所以为啧也<4>;上好贪利,则臣下百吏乘是而后丰取刻与以无度取于民。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原也<5>;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投钩而公,不待衡石称县而平,不待斗斛敦概而啧。故赏不用而民劝,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事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故藉敛忘费<6>,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7>,兵刃不待陵而劲<8>,敌国不待服而诎,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诗》曰<9>:“王犹允塞<10>,徐方既来<11>。”此之谓也。

〔注释〕   <1>符节:古代出入门关时的凭证,用竹片做成,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双方各存一半,验证时两片合起来完全相符,才可通行。 契券:契据证券,是古代的一种凭证。古人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刻好后剖为两半,双方各留一半,验证时将两半相合,契合的便有效。 <2>衡石:对衡器的通称。衡,秤;石,古代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县:同“悬”。称县:称量。 <3>斛[hú 音胡]: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 敦[duì 音对]:古代量黍稷的器具,形状似盂,一敦为一斗二升。 概: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的木板。 <4>啧[zé 音则]:通“□”,整齐,划一,指标准统一。 <5>原:古“源”字。 <6>藉:进贡。 敛:赋税。藉敛:纳税。或解为“征税”,则“藉”是“使……进贡”的意思,也通。 <7>饰:同“饬”,整治。 <8>陵:通“凌”,冰,引申为冷却,此指淬火。 劲:强,坚硬。 <9>引诗见《诗·大雅·常武》。 <10>王:指周宣王,公元前827年—前782年在位。 犹:后又写作“猷”,道术。 允:的确。 塞:充满。 <11>徐方:族名,亦称“徐夷”“徐戎”,古代分布在淮河下游。一说诸侯国名,地处地处今安徽泗县一带。这两句诗指王道广大充塞宇内,因而远方的国家也来归顺。

〔译文〕       

对合符节、辨认契券,是用来造成信用的;但如果君主喜欢搞权术阴谋,那么大臣百官中那些搞欺骗诡诈的人就会乘机跟着搞欺诈。抽签、抓阄,是用来造成公正的;但如果君主喜欢偏私,那么大臣百官就会乘机跟着搞偏私。用衡器来称量,是用来造成公平的;但如果君主喜欢偏斜颠倒,那么大臣百官就会乘机跟着邪恶不正。各种量器量具,是用来造成统一标准的;但如果君主热衷于贪图财利,那么大臣百官就会乘机跟着去多拿少给以致于没有限度地盘剥老百姓。所以各种有助于治理的器物与方法,只是政治的末流,并不是政治的源头;君主,才是政治的源头。官吏拘守具体的方法条例,君主则保养源头。源头清澈,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清澈;源头混浊,那么下边的流水也混浊。所以君主如果爱好礼义,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没有贪图财利的思想,那么臣下也就会极其谦让,极其忠诚老实,而谨慎地做一个臣子了。像这样,即使是在卑微的老百姓之中,也不等对合符节、辨认契券就能做到有信用,不等抽签、抓阉就能做到公正,不靠衡器来称量就能做到公平,不需要各种量器量具就能做到标准统一。所以不用奖赏而民众就能勤勉,不用刑罚而民众就能服从,官吏不费力而事情就能处理好,政策法令不繁多而习俗就能变好;百姓没有谁敢不顺从君主的法令、依照君主的意志而为君主的事情卖力,而且对此感到安乐。所以,民众在纳税时不觉得破费,为国家干事业时忘掉了疲劳,外敌发动战争时能拼死作战;城墙不等修整就坚固,兵器的刀口不用淬炼就坚硬,敌国不等去征服就屈从,天下的民众不用命令就能统一行动。这叫做极其太平。《诗》云:“王道真大满四海,徐国已经来朝拜。”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啊。


翻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原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

求《荀子》第十二章君道的英文翻译
只能意译下:So, the governor won't gain the people's respects and supports if he didn't care about and make profits for his people. Moreover, it is impossible that the people are willing to do anything or even to die to for the governor if he didn't care about and love...

荀子·君道的介绍
《荀子·君道》是《荀子》之中的一篇。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文言文君道的中心道理
《君道》出自战国时期荀况的著作《荀子》。阐述封建帝王治国的基本理念与统治权术,其核心内容是儒家所倡导的"仁政"、"仁义"原则。《君道》的主要方面是:屈己纳谏 任贤使能 君道不只是由君主来完成与发展执行,而是在君臣共理的情况下,由君主为代表而施行的统治理念与权术,它是整个统治阶级最高层...

”法者,治之端也。”是我国哪位思想家的名言?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俱,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

从荀子哲学中看古代封建君王之道,你怎么看呢?
君王是封建时期一个国家的最高领袖,君王之道指的就是君王在管理国家的过程当中需要遵循哪些规则和方法,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又需要怎样做才能使国家江山永固,永世长存。《荀子.君道》篇中有专门关于君道的阐述,但也不仅仅限于此,有关于君主之道的内容在《荀子》中其实涉及非常宽泛;比如《富国》、《...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句话谁说的?
在人性问题,荀子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在天道观方面,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对礼很重视,宣扬儒家的王道思想,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荀子.君道》简介: 《荀子·君道》是《荀子》之中的一篇。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周朝战国...

礼法之间:《荀子》本书目录
"仲尼篇"论述君子应顺应时势,适时屈伸,儒效篇则阐述了治国理念,主张在通达时统一天下,困厄时保持独立,追求尊贵的名望。"王制篇"强调公平和中庸,是公正与和谐的准则。"富国篇"主张节用和公正的政策,以惠及民众。从"王霸篇"到"君道篇",再到"臣道篇"和"致士篇",荀子深入剖析了君臣关系与...

荀子解说本书目录
《仲尼篇》中,荀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反思和继承,儒学的脉络得以延续。《儒效篇》至《王制篇》关注的是社会制度和国家治理,探讨如何实现富国强兵。《富国篇》与《王霸篇》涉及经济与外交策略,《君道篇》和《臣道篇》则讨论君臣关系的准则。《致士篇》和《议兵篇》关注人才选拔与军事策略,显示出荀子...

荀子的三大思想主张是怎么样的?
(三)从《礼论》、《王制》等篇看荀子的社会道德观。隆礼重法、人而能群、分等级而治是荀子的又一重要思想主张,其中,“隆礼”最为突出。荀子认为人之性恶需要用礼义法度来加以制约,这在《荀子》的《礼论》、《王制》、《强国》、《天论》、《非相》、《君道》等篇中皆有论述。如:《礼...

汶上县13538577883: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意思是指,法制是国家安定太平的起点,而君子... -
梅雪参芪:[选项]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汶上县13538577883: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 -
梅雪参芪:[选项]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汶上县13538577883: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中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治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追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 -
梅雪参芪:[选项] A. 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 法律应当由进德高尚的君子制定 C. 执法者素质是有效实施法治的关键 D. 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

汶上县13538577883: 《君道》中治理国家的办法是什么?如何获得
梅雪参芪: 《君道》中治理国家的办法是: 1、治国需要有法,但更需要君子.君子是法的本原,也是国家得以治理的根本保证.所以为君之道在于任用君子、尚贤使能,做出好的表...

汶上县13538577883: 法不能能独立,类不能自行 -
梅雪参芪:[答案] “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荀子 语出《荀子·君道篇第十二》第一节:“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

汶上县13538577883: 有乱君无乱国 的古文翻译 -
梅雪参芪: 1、翻译:有搞乱国家的君主,没有自行混乱的国家;2、出处:《荀子·君道》是《荀子》之中的一篇3、原文:(1)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

汶上县13538577883: 《荀子·君道》 -
梅雪参芪: 因为 《君道》 的文是在说明人的视听有限——围墙之外眼睛就看不见,一里远就听不见,君主管理的百官无论远近都应该清楚他们做什么,所以为了能知道他们做什么的方法就是给自己增加“耳目”即为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而推行郡县制度,加强地方控制先不说形成地方割据,当说郡县制度本身就与论点君道偏离了,郡县制是说明一种管理制度,而不是行政方法.

汶上县13538577883: 简答题简述先秦儒家法自君出的立法观 -
梅雪参芪: 先秦儒家法自君出的立法观,简而言之,就是正名,法先王,并反对公布成文法.在儒家法律观念中,“先王立法”确立了作为现实法合法性根据的理想法的立法主体,那么“法自君出”则是确立了现实法的立法主体.在先秦儒家看来,现实法...

汶上县13538577883: 文言文君道 -
梅雪参芪: 君 道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齐宣...

汶上县13538577883: ...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君道》... -
梅雪参芪:[答案](1)人治比法治重要;强调治国者的素养;注重权力监督.(4分,答出2点得3分,答出1点得2分) (2)原则:分权制衡;民主法治.(4分)影响: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基础;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