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谈《庄子》生死观

作者&投稿:栋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先秦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时期,虽然我们距离那个时期很遥远,而且经过了几千年的文明发展,我们似乎比当时的人们增加了许多的知识和智慧,但是关于生死问题,依旧是更接近于蛮荒时期的先秦智者们理解的更加透彻。在那个时期,各个国家的混战、各种残酷的刑罚,使得诸子们对于人及万物的生死产生了他们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是比较特殊的一位,他的身份是平民,而且没有做官的想法,也许是出于对统治者的绝望心理。他生活贫困,却不以为耻,有着儒家“君子固穷”的品质。在诸子们都亟不可待的将自己的观念推荐给君王的时候,庄子的思想重心却是在人民这里,这也是由于庄子出身下层平民的关系。庄子的著作也是和其他诸子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他人都是直接抒发自己对于人和国家的想法,而庄子是通过寓言故事,有些寓言故事在明确的写出了某一个道理的同时,也抒发了庄子自己的一种心态和理念。《庄子》一书是先秦诸子著作中谈论生死问题最多的,书中通过寓言及议论来诉说庄子的哲学理念,而在这些叙事议论中我们可以窥视庄子对待生命和死亡的看法。《庄子》在开篇就讲了大鹏的故事,“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的形体极大,飞行的时候所用的时间极长,此处的大鹏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我认为庄子在此处不仅是想表现大鹏与蜩、学鸠之间的大小差异,还想表现的是大鹏是自由的。大鹏扶摇而上,纵横天地,遨游四海的旷达也正是庄子想要追求和实践的。庄子正是以这样的视野和胸怀来直面生死,所以在《庄子》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同于其他诸子的一些特殊观点。因为庄子渴望自由,所以在对待生死观念的时候他有着不同于他人的旷达胸怀。《庄子》中出现了许多关于生死和时间的一些故事和词语,如《养生主》中的“终其天年”,《大宗师》中的“不生不死”,《田子方》中的“日改月化”,《知北游》中的“白驹过隙”,《庚桑楚》中的“日计不足、岁计有余”等等,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庄子对于生死观念的一种探索和重视。本人认为庄子的生死观念可以分为逐层递进的三类。第一类是认识并接受生及死的“不畏生,不惧死”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庄子把生与死看作平等的两个方面,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部分,生与死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无需担心畏惧。第二类是“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阶段,人们无需畏惧生死的原因是生与死本是一体,由生而死、由死而生是两个可以互相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以“气”为媒介,阴阳二气聚合而成人,人死又化为阴阳二气,这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第三类是“超越生死”的阶段,人与万物本是一体,在万物形成的初始阶段本没有生死之别,在得“道”之后也拥有了这种“物我合一”的境界,所以生与死便失去意义,便是真正的超越了生死。在做这些阐述的时候,庄子始终提及“道”这个概念,“道”是贯穿庄子生死观始终的纽带。

1. 不畏生,不惧死

      对于“生”,可以看出庄子是重视生命的。对于生者,庄子在“养神”和“保命”方面给出了意见。《刻意》中庄子提出“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人的“精”与“神”和水一样,都需要平静的保养才能达到最好的状态。关于“保命”这个概念,庄子在《养生主》中写道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告诉人们如何在乱世中得以生存,也体现了庄子对于生命的珍视。对于“死”,庄子并不避讳畏惧。在《养生主》中,庄子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老聃去世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当老子弟子质问秦失为什么哭几声就走了的时候,秦失解释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要顺应自然的轮回,生来无畏、死来无惧,在不能改变的命运面前才能用旷达的心态来平静的生活和死去。《大宗师》中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的约定“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这里是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写出庄子本人对于生死的态度,而四人的“相视而笑,莫逆于心”是庄子对这个态度的更加的肯定。在子舆生病了之后,他并没有因此伤心,反而要“浸假而化予之左臂以为鸡,予因以求时夜;浸假而化予之右臂以为弹,予因以求鸮炙。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因为“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庄子借寓言故事中的人物之口,说出了死生无需哀乐的道理,这也正是庄子提倡并想要广泛传播的生死观念。人应该尊重自然并顺应自然,所以在生及死的阐释上,庄子认同的是“顺从”,当生命到来的时候不应该为之喜,而当生命结束的时候,不应该抗拒,不要以之悲。庄子在《大宗师》中写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庄子在这里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待生死,身体在人活着的时候是受到苦楚的,而在常人看起来最痛苦的死亡可能是这些苦楚的终结,如果存在是一件好事,那么死亡也会是一件好事。《达生》中“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弃世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生命的来去都是非人为的,我们无法去改变和阻止这个进程,我们所能做到的是顺应自然、正视生死,在不可改变的整个过程中拥有相对多的自由度。只有正视这一切,才能正确的看待人世,才能看淡人世的无常,才能做到真正的“达生”,即通晓生命的意义。

2.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我认为庄子关于这一点的认知开始于他的“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在这里,庄子模糊了自己的身体,直接用意识来阐释梦,所以会不知自己是庄周还是蝴蝶。庄子从此处开始了他的视角转换,有些人把这种观念看做是不可知论,但这样的方法的确给出了一种后来用于解释生死的途径。之后《秋水》中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句中从三个视角出发,对同一个事物进行阐释,虽然并没有得出让人十分信服的结果,但是庄子以此开发出了一种以不同角度看事物的方法。庄子经常做这样的视角转换,为他之后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对于生死的视角转换做了准备。庄子的妻子死后,庄子“鼓盆而歌”并解释为“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在这里,庄子认为人的生死与四季的循环是一样的,都是一个轮回的圆圈,生不是尽头,死也不是尽头,所以自己的妻子死了并不一定是坏事,她离开了这个痛苦的人世,回到了产生她的最原始的“气”,然后再经历下一个轮回。也是因为这样的一个观点,在庄子将要离世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厚葬他,而是“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的天葬,足可以看出在对于生死的态度上庄子的通达。庄子对于“气”的概念源自老子的“道”,不同的是“道”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气”是一种有实体的具象。《知北游》中“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用“气”来解释生命,生是由“气”变化而来,死后又化作了“气”,又进入了另一个循环,所以以“气”为媒介,生与死相互连接、相互转化。庄子在《达生》中又做了这样的叙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阴阳二气的结合形成了生命,而死亡使有形的生命又回归到了无形的阴阳二气。活着的时候要与自然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身形达到最高的统一,反之亦然,只有精神汇集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才能和自然相辅相成。庄子从老子“贵生重死”的浅显的朴素的生死观发展到生与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对道家理论的完善,也是庄子本人对于人世生死探究的结果。

3. 超越生死,“心”为大

      庄子对于生死问题的探究,在老子的基础上更进了一个层次。老子的著作的读者群体是各个国家的君王,所以其中所写的多是如何治国和成为圣人的,他的侧重点多是关于生者的。庄子作为一位平民思想家,所抒发的是自己最纯粹的个人想法,因此在《庄子》书中对于生死的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阐释。也可以说成是老子执着于生者,而庄子超越了生死的界限。人,无论生死,终究只是一个个体,人死之后,化为气,便看不见摸不到了。怎么样才能逃过这个过程,使人的精神、思想得到永生,怎样才能超越生死?《田子方》中庄子借仲尼之口给出了答案:“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换句话说,只要“心”不死,真正的死亡便不会来临。《庄子》中对于“心”这个概念描写得略少,我认为“心”与庄子所说的“气”是可以等同的,庄子的“气”源自老子的“道”,如果可以得“道”,便可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大宗师》中女偊诉说自己得“道”的经过“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得“道”之后便能达到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道”便是超越生死的钥匙。把一切事物道理都向回推,让世界回到万物的最初始的状态,“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在这个时候,一切都归于虚无,也就没有生死的区分。想要得“道”便是要进入万物初始的混沌状态,使“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让身体与万物相融,精神脱离身体这个枷锁,与万物共生并存,生死也就“无谓”了。庄子在《寓言》篇中也说到了得“道”的过程:“自吾闻子之言,一年而野,二年而从,三年而通,四年而物,五年而来,六年而鬼入,七年而天成,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九年而大妙”,“道”是不能通过教学来传授的,所以只能靠自己的天赋和悟性,才能达到忘却生死,物我合一的境界。

      从前读《庄子》的时候只是观其表面,这次又重读时才略窥其中的一些哲理。庄子一生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缚,无论是“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的大鹏,还是《山木》中“浮游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的主张。他把这一理念贯彻到了他的整体思想之中,所以庄子的生死观念也带有这种超脱物外的洒脱。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两位哲人对于“生”都是异常重视的,但是到了庄子这里,他不止重视“生”,而且重视“死”,他把前辈的哲理发展得更加的完善,从大家都看得到的“生”拓展到了人们认为神秘且未知的“死”。他参悟出了生与死本没有区别,相反是一个完整的循环。这一点仿佛又与佛家的生死轮回相似,但是他们的相似之处也就只限于这一个方面。佛家在于教化,他所重视的是来生的苦乐,而道家讲求的是现世的保身。庄子从现世出发,在以“养神”和“保命”为主的重“生”的同时,也阐释了无畏“死”的看法。生死轮回,没有尽头,身体死了,只要精神境界还在就不算真正的死亡。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所阐述的便是这样一个观念。庄子把生死从一种正常的自然生理现象上升到了一种哲学上的概念,让生死这种概念与其书中的其他概念,诸如“道”、“气”等一同组成了庄子整体的哲学体系。现在学界都认同《庄子》一书并非庄子一人所写,而且由多人执笔,我认为此书的中心理念没有被偏离,想表达的诸多概念都没有前后矛盾,比如生死观,是一个逐层递进的概念,所以我把《庄子》一书当做一个整体来分析,并没有只分析其中的某些部分。总体说来,庄子的生死观念是以庄子的自由思想为前提,顺接了老子的重“生”意识,使“生”、“死”处于等同的地位,以“道”的无欲无求的状态来最终达到超越生死的境界。

http://www.jianshu.com/p/4971991827d4


读《庄子》,有3个好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和价值观是什么,我建议你可以去读《庄子》。相信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你会慢慢领略到庄子如何给你讲述生命的意义。02 什么是《庄子》?《庄子》这本书,是道家经典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性经典之一。这源自它的价值非常高。因为《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的巨著,更是一部...

读《庄子》:绝圣弃智
一日不读经典,思绪杂乱;一周不读经典,周身懈怠;一月不读经典,心灯湮灭。让经典的思辨、智慧和慈悲充盈自己的思想,让亲近经典的行为规范自己以自律心田的繁盛,让点滴感悟随想落成雕刻一己之心的痕迹。功成不妄期冀,功力必不唐捐。构建内心的戒律,持守纯心的原则,追求真心的寄托。诵读、感悟经典,...

说理散文《庄子》
他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阐述深邃的哲理,例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和井底之蛙等,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鲜明生动,寓言背后隐藏的哲理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口耳相传的经典之作。在语言表达上,庄子的文笔独具匠心,如在《养生主》中对庖丁宰牛的描绘,从动作到神情,再到声音,都细致入微,使人物跃然纸上,生动...

品读经典:庄子本书目录
接下来,深入理解《齐物论》,庄子提出万物平等,世间万物并无高下之分,以此挑战人们传统的认知观念。《养生主》则是关于生命的理解和保养,庄子主张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在《人间世》中,庄子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理想的人格状态和处世哲学。《德充符》则关注道德的真谛,强调内在品质的...

yesuo简读经典||庄子
yesuo简读经典||庄子 作者||yesuo 《庄子》是庄子及其弟子所述论文合辑,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共33篇,内篇共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所著。古代论文虽不同于现在的论文,但也都是用论据来说明一个论点,比如内篇第一篇《逍遥游》就分五个章节,各章既独立成篇又似为说明论点服务。33篇文章,其实每篇都有...

读懂庄子
庄子是战国中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庄子是百家(法、儒、墨等)之一,儒道释的道派代表人物。曾经生活在南花山,在唐代时期,唐玄宗称其为“南花山人”。《老子》《庄子》是道家经典。老庄在哲学界是思想家,在另外一个角度又可以看作是文学家。读了庄子的文章,就觉得很优美,洋洋洒洒,恣意汪洋,...

《庄子》的读后感怎么写?
描写思路:以《庄子》这本书内容作为主题,真实得描述读后感受,正文:庄子名周,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为道家的经典。在阅读《庄子》这本书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它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文想象力丰富,文风汪洋恣肆。作者运用了形象生动的寓言故事...

《庄子》注评内容提要
研究中国哲学,它的身影不可或缺,研习中国文化,它同样举足轻重,探索中国文学的深度,更是《庄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每个欲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人必须阅读的经典著作。这部著作原分为五十二篇,但现今流传下来的版本为三十三篇,被划分为三个部分:内篇(包含七篇)...

有关庄子的典故及故事含义
庄子,又名庄周,是先秦七子之一,道家的代表人物,其著作《庄子》又称为《南华真经》,被誉为文学与哲学兼顾的经典名著,其中蕴含了很多寓意深刻的道理,如果能够读懂,那么不为俗世所扰,自然能过得恣意潇洒。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小故事,希望能给你一点启发。1、自由之龟 在《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中文经典100句:庄子内容简介
在《中文经典100句:庄子》中,我们精心挑选了部分内容,力求以简洁的方式解读庄子的核心思想和艺术特点。作者建议,阅读《庄子》时,最好直接阅读原文,摒弃急于求懂的心态,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去感受,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这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对庄子的思想产生深入的理解。

义乌市13485627005: 庄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你赞许庄子的生死观吗?儒家和道家生死观很不同,谈谈你的理解. -
兆昆省盐酸: 庄子提倡苦生乐死,直面生死,他认为死后什么也不用管、没有烦忧是快乐,但是绝不是庄子提倡轻生,他反对自杀,我很欣赏庄子的生死观,直面生死以达逍遥是非常好的,我不是很喜欢儒家的生死观,他们避讳死这个命题,为死而过度悲伤,不好,

义乌市13485627005: 结合至乐谈谈庄子对生死的看法 -
兆昆省盐酸: “至乐”是首句中的两个字,符合《庄子·外篇》大部分以首句非虚词二字命名的规律,意思是最大的快乐.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呢?篇文的内容就在于讨论、回答这样的问题.作者认为“至乐无乐”.生老病死都是人们不可躲避的苦恼,作者以几个寓言说明死亡、疾病都是自然的变化,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不值得为之忧伤了.在生活中排除了这些引人忧伤的事,顺其自然,也就可以得到最大的快乐了.

义乌市13485627005: 庄子是如可的笑谈生死? -
兆昆省盐酸: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

义乌市13485627005: 老子思想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兆昆省盐酸: 精神不灭,天地永存

义乌市13485627005: 古代文人的生死观 -
兆昆省盐酸: 生和死,是永恒的哲学命题.有人谈生因之苦恼,有人论死为之色变,也有人三缄其口不置可否.叔本华在他的《悲观论集卷》中开篇就指出,人生来只以受苦为目的,因此死亡似乎是脱离悲惨世界的一种不错的方式,苦难“直至死亡才结束”...

义乌市13485627005: 古人谈及生死,为什么将死放在生之前? -
兆昆省盐酸: 几千年来,儒家思想是中国人的思想基础,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儒家重视品德修养,追求人生的福祉.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中说的“五福”就是指:寿、富、康宁、攸好德(立德)、考终命(善终).活着的时候能健...

义乌市13485627005: 郑州雅思学校 -
兆昆省盐酸: 郑州大华雅思学校.这里转述一个在郑州大华雅思学校学习雅思取得高分的一个高中生的自述: 我的雅思8分旅程 : 我是来自开封的一名高中毕业生,因为我要去英国读大学,所以我要参加雅思考试,我的雅思要求是学术性雅思6.5分.我是...

义乌市13485627005: 明清经典小说重读(关于明清经典小说重读的简介)
兆昆省盐酸: 1、《明清经典小说重读》作者徐扬尚.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