箜篌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

作者&投稿:宥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箜篌是一种什么乐器,有什么特色?~

第一,这里说的古代箜篌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魏晋之前的卧箜篌,一种是魏晋之后的竖箜篌。竖箜篌其中也包括“凤首箜篌”。而现在我们经常见到的一般都是后者。之所以存在两种箜篌,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的变迁。卧箜篌为先秦时期华夏民族的传统乐器,类似于琴瑟,于宋代后失传。而东汉末年,中原大乱,礼乐崩塌,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中原人民渴望摆脱儒家礼教的束缚,崇尚西北少数民族的豪迈,这时来自西亚地区的传统乐器竖箜篌经由西域波斯流传入我国。而作为一个分支,凤首箜篌最早由印度传入。

第二来说说这三种箜篌的构造。箜篌属于拨弦乐器,起源于我国的卧箜篌根据唐代杜佑《通典》 中的描述,可以得知,卧箜篌形似琴瑟,有7根弦,跟琵琶有一样的通品装置,弹奏的手法也类似于弹奏琵琶。而竖箜篌形状小巧,可便于人们环抱怀中。竖箜篌的共鸣箱在上方的曲木上,而凤首箜篌以其独特的凤首造型得名,区别是它的共鸣箱位于底部的横木,而上方是轸,有紧弦的作用。

第三说说它的声音。箜篌不仅外形优美,其声音也是极具穿透力并空灵之美。它的音域宽广,通常用于独奏和伴奏及和旋。按专业音阶的角度说,箜篌是属于七声音阶定弦的,比大多五声音阶定弦的乐器旋律要多得多,所以用箜篌弹奏出的音乐犹如在透明的水面上轻轻撩拨,声音空灵清亮,连水面都在轻轻地颤动,如高山上的空谷幽兰般令人为之沉醉。
最后,箜篌它不仅仅是一件乐器,也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它在不同的朝代展现出了不同的时代魅力,是汉代少女必备的一种“技能”,它独特的音色使帝王为之着迷,这也是历史所能赋予它的灵魂。

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

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箜篌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史记.封神书》:“於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此属琴瑟类的卧箜篌。从甘肃省嘉峪关魏晋墓砖书看,其面板上没有品柱。竖箜篌,汉代自西域传入,后被称为“胡箜篌”。《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之乐器。”
从古代大量演奏图像中所绘的竖箜篌和日本奈良正庵院保存的我国唐代漆箜篌和螺箜篌残件看,它的音箱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凤首箜篌形制似与竖箜篌相近,又常以凤首为装饰而得名,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于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箜篌(拼音:kōnghóu),是一种拨弦乐器。

竖头箜篌,又名胡箜篌,约在汉灵帝时由西域传入。箜篌高三尺许,形如半边木梳,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5根弦,最多的25根弦,竖头箜篌经过隋唐至明时期数代的的发展和改进,配合本土的音乐文化习惯,创造出了唐箜篌,明箜篌等新式箜篌。在龟兹石窟的壁画中,曲项琵琶与竖箜篌常配组出现在佛说法图、涅般图、因缘故事和伎乐天人的供养图中。

唐代以后的箜篌专指竖箜篌。琴弦一般系在敞开的框架上,用手指拨弹。箜篌与琵琶、五弦、筝合称隋唐俗乐中的丝弦。明代燕乐制度中箜篌直长4尺8寸,并柄上雕龙头,20弦。

日本奈良正仓院保存有唐代漆竖箜篌残件,有槽、颈、脚柱、响板、梁等部分,据残件与相关图像,音箱当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下方横木供系弦之用。

自唐以后,演奏箜篌的人越来越少。明清之后,逐渐失传。1930年代有箜篌复制工作,1959年,北京乐器研究所研制明代的箜篌。

扩展资料:

特点——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声音阶降C大调定弦——虽然七声音阶弦列跨度较大,在弹奏音高变化大的旋律时可能比五声音阶弦列微微费时,单手最大音程也小一些,不如五声音阶弦列在表现五声音阶旋律时流畅,但在七声音阶弦列上可以单手直接弹出五声音阶旋律;

而在五声音阶弦列上要弹出七声音阶旋律必须有左手的配合,更会大大限制灵快。七声音阶旋律毕竟要比五声音阶旋律多得多。音域方面,大型的专业用箜篌超过六个八度,甚至达到七个八度。不过一般的箜篌仍然是五个八度。

把箜篌和竖琴的音色对比一下:竖琴的声音好像是从水下发出的,整块水吸收了一些散射的能量,比较清纯、柔和、稳定;箜篌的声音好像是从透明的水上发出的,连水面也在微微的震动,比较清亮、浮泛、飘忽。把箜篌和古筝的音色对比一下:古筝更醇厚幽远,更容易融合,溶溶如荷塘绿水之夜;箜篌更清越空灵,更鲜明一些,泠泠似雪山清泉之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箜篌



箜篌: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 东汉之时,由波斯(今伊朗)传入我国一种角形竖琴,也称箜篌。为避免与汉族的箜篌混同,称竖箜篌,或“胡箜篌”。 竖箜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亚述、巴比伦以及埃及、希腊等十分流行的一种叫做竖琴的乐器。现在,古代的箜篌实物虽已不存,但汉魏壁画上多见到弹奏箜篌的人像,如敦煌莫高窟431窟弹奏的就是竖箜篌,它们完全与亚述浮雕上所见的竖琴相同。 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的曲木上,并有脚柱和肋木,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 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传到东北和朝鲜。汉代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诏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候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候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说的就是种属于琴瑟类的卧箜篌,卧箜篌虽然与琴瑟形似,但其长形共鸣体音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相异的主要特异。辽宁辑安(今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所弹之乐器即是卧箜篌。 卧箜篌曾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我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在日本卧箜篌因由当时的百济国(高丽、百济都为朝鲜古称)传入,称为百济琴。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连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今新疆克孜尔古窟38窟晋代思维菩萨伎乐所奏乐器即为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唐德宗(78O~805)时,从骠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这是项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作“缅甸竖琴”。而在国内,凤首箜篌在明代后失传。 20世纪80年代初由沈阳音乐学院张琨设计、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承制了箜篌新品种--雁柱箜篌。1981~1984年又先后设计并制成可转7个调的雁柱箜篌和全转调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借鉴了竖琴的弦列设计,吸收了韩其华(沈阳乐器厂)的“双排弦压颤”结构原理,共鸣箱为立体式双面琵琶形,采用筝式柱马,琴弦有72根(两弦同音),按C大调音阶排列,音域由A1~a3,达 5个八度,音色明亮、与古筝相似,泛音效果犹如古琴,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琶音、和弦及复调旋律,演奏揉、滑、按、颤音效果更佳,从而形成雁柱箜篌特有的音响效果与民族风格。最适于独奏、重奏、为歌舞和其他乐器伴奏或加入民族管弦乐队演奏。雁柱箜篌是我国民族乐器改革中的成功之作,它标志着我国古代乐器箜篌不但复苏,而且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1981~1984年又先后设计并制成可转7个调的雁柱箜篌和全转调雁柱箜篌。全转调雁柱箜篌是一架大型弹弦乐器,高2米,宽90厘米、重42公斤,双排尼龙琴弦共有88条,音域由bB2~“#C4,达六个八度零两个音,转调后各音阶、音程关系准确,性能优越,既可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演奏一切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同度,等于两架竖琴。弹奏泛音效果尤其显著,它的揉、滑、压、颤等音响,可完美表现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这是古代箜篌和现代竖琴所无法解决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弹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在目前还未能达到的。




广西乡镇教师姐妹传承千年箜篌,箜篌是一种什么乐器?
引言:5月22日有媒体爆料,位于广西某乡镇的姐妹花老师,传承千年箜篌,并且拿出自己的家底免费教孩子学习。尤其很多吃瓜网友,并不知道箜篌究竟是什么样的乐器,接下来就带大家简单了解一下。一、什么是箜篌?箜篌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弹弦乐器,最早出的时候是供宫廷乐使用,当然在民间也有所流传。...

何为箜篌,属于什么乐器?
箜篌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弹拨乐器,属于弦乐器类别。箜篌,又称坎侯或空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汉代,甚至更早。箜篌的音色悠扬而深远,能够表现出丰富的音乐情感,因此在古代深受人们的喜爱。这种乐器在构造上有所特殊,通常有多个弦轴可以调整音高,演奏者通过弹拨弦来发出...

箜篌是什么样的乐器(古人是怎么演奏的)
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凤首箜篌自印度传入,用於隋唐燕乐中的天竺乐,至宋代隋炀《乐书》中仍绘有当时存在的多种形制的箜篌,明代以后失传。竖箜篌状如半截弓背,曲形共鸣槽,设在向上弯曲...

箜篌有什么特点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又称拨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乐使用外,在民间也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从十四世纪后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特点 箜篌按十二平均律七声音阶降C大调定弦——虽然七声...

箜篌的类型介绍
”唐代杜佑《通典》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说的就是种属于琴瑟类的卧箜篌,卧箜篌虽然与琴瑟形似,但其长形共鸣体音箱面板上却有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

什么是箜篌乐器啊?
张着20多条弦,竖抱于怀,从两面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同时弹奏,因此唐代人称演奏箜篌又叫“擎箜篌”。《通典》记载:“竖箜篌,胡乐也,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二弦,竖抱于怀中,而两手齐奏,俗谓‘擘箜篌’”。根据古代壁画和文献记载,竖箜篌的弦有23根、22根、16根、7根等数种。

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一种弦乐器。箜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乐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通常由共鸣箱和琴颈组成,使用弦振动发声。这种乐器在世界各地的古代文明中都有出现,但具体形式和演奏方式可能有所不同。箜篌的音色独特而优美,可以演奏出旋律优美的乐曲,给人以宁静、悠扬的感觉。在演奏时,演奏者通过拨弦或使用...

篌怎么读?什么意思?
篌拼音:hóu,声母:h,韵母:ou,声调:第二声。意思:古代弦乐器,分卧式、竖式两种,弦数因乐器大小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根弦。篌 拼音:hóu,部首:竹,笔画:15,繁体:篌,五笔:TWND。释义:见〔箜篌〕组词:箜篌、竖箜篌、卧箜篌、箜篌引。笔顺 ...

箜篌是什么
凤首箜篌是东晋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的,四百年多以后,唐德宗(公元780一805年)时,从强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通典》云:“凤首箜篌,颈有轸。”这是颈有辖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在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缅甸竖琴。凤首箜篌在隋唐用于天竺乐、高丽乐中。古代描写箜篌的...

箜篌是什么乐器
箜篌是一种弦乐器。箜篌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下面将对箜篌这种乐器进行详细的解释:1. 定义与起源:箜篌是一种弦乐器,起源于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它通常通过弹奏弦来发声,产生优美的音乐。关于箜篌的具体起源地和时间尚存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它在多个文化和地区都有出现,...

滦平县13865159901: 孔雀东南飞里面的箜篌是一种什么乐器 -
范独养心: 箜篌( kōnghóu) 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

滦平县13865159901: 孔雀东南飞中的箜篌是什么乐器拨弦乐器,和击弦乐器之中选其一, -
范独养心:[答案]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一种弹弦乐器,样子很像西方的竖琴,但是两面琴弦,可以一只手按弦,另一只手弹另一侧琴弦做出滑音效果.

滦平县13865159901: 箜篌是一种什么乐器? -
范独养心: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古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 仅供参考

滦平县13865159901: 箜篌是什么乐器,箜篌和竖琴的区别 -
范独养心: 一、外形上: 竖琴单排弦,箜篌双排弦: 竖琴长匣形共鸣箱,箜篌琵琶形共鸣箱: 竖琴共鸣箱侧面光秃,箜篌共鸣箱的左右两面各有一行雁柱: 竖琴琴柱是圆柱,箜篌琴柱一般是方柱. 另外作为一种装饰,琴柱顶端有凤凰首的一定是箜篌....

滦平县13865159901: 十五弹箜篌,箜篌是A、拨弦乐器B、击弦乐器 -
范独养心:[答案] 是拨弦乐器 ,音质一般,是古代的一种乐器.

滦平县13865159901: “箜篌”是一种什么乐器?
范独养心: 箜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坎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箜篌的雏形.盛唐时期,箜篌的演奏技艺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达到了相当高...

滦平县13865159901: 唐诗《李凭箜篌引》中的箜篌指的是什么乐器 -
范独养心: 首先,李凭箜篌引中所指的箜篌,从诗句中对琴弦数量的描述,以及音色的表现来看,应指形如竖琴的“竖箜篌”.箜篌有两个主要的种类:其一为卧箜篌,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出现,而在汉代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录入了《清商乐》,...

滦平县13865159901: 箜篌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箜篌是一种什么样的乐器?
范独养心: 箜篌是中国古老的一种弹拨乐器, 名称来自古代西域的译名,流传至今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弦数因乐器大小 而不同,最少的五根弦,最多的二十五 根弦,分卧式和竖...

滦平县13865159901: 孔雀东南飞里的(箜篌)是一种什么乐器
范独养心: 拨弦乐器 十分古老的弹弦乐器,最初称“坎侯”或“空侯”,文献中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箜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古代除宫廷雅乐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现常用于独奏、...

滦平县13865159901: 箜篌是我国独特的一种大型的管乐器,它是靠________发声的笛子是靠什么发生的 -
范独养心:[答案] 都是空气柱(震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