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韩愈传 韩愈是如何为人和为学的?请结合原文改卷回答

作者&投稿:蔽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旧唐书 韩愈传~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好像是东北辽宁省)。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难道母亲也没了?韩愈在祭奠侄子韩老成死的祭文中没讲明白,说只能依靠兄嫂),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来诱导。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4)年间(因为其他年号都比较短),文坛风气是比较崇尚古文,模仿杨雄和董仲舒的议论文,而独孤及和梁肃被称为模仿的最好,赢得了知识分子的广泛尊敬。韩愈和他们的拥趸们交往,刻苦钻研和模仿,打算靠这个成为当时有影响力的人物。在考取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上交给多位国家重要行政长官,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很快就成了进士。
  宰相董晋到大梁去工作,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慕名请他去做下属。韩愈认为自己得到了承认,说话越来越直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去从事一些世俗的人情交际。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在后来升为监查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就是太监到市场上明抢,白居易的《卖炭翁》就反映了此事,曾导致一名太监被愤怒的农民杀死,因为这个太监不但要抢东西,还抢人家的驴子)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因为抢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用,德宗就是这样一个目光短浅,自尊心超强和喜好奸佞的一个混蛋,可以说他在位时期,极大地动摇了地主阶级的腐朽统治)。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从京官贬到连州(后来刘禹锡好像也被贬到这地方,好像属于广东省,当时属于不发达地区,很边远)山阳县做县令,后来又转到江陵府作政府科员。
  元和初年(唐宪宗年号,805年以后,唐德宗的孙子,他在位期间对不服从的藩镇手腕强硬,并取得了很多成绩,逐渐恢复了朝廷的威望,史称元和中兴),召韩愈去做国子博士,后来又任命为都官员外郎(大概相当于什么候补委员之类,宋代,员外干脆成了土地主的代名词)。但是华州刺史阎济美因为公事停止了华阴县令柳涧县令的工作,但还让他临时担任职员的工作。过了几个月,阎济美停职了,到公寓中去住,柳涧挑拨农民工去向他讨要前年为军队服劳役的工资。后来的刺史认为柳涧做事不妥,上报朝廷,朝廷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正好经过华州,听说此事后,认为俩刺史合伙欺负人,就上书朝廷替柳涧开脱,韩愈的奏章被留在了皇宫中没有处理。皇帝命令监察御史李某某考察这件事,发现了柳涧的罪恶,于是追加处罚,把柳涧贬到某处作尉官。朝廷认为韩愈在不清楚实情的情况下胡说八道,又把他恢复成原来的职位:国子博士。韩愈自己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丢在一边,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我安慰:国子博士早晨到学校,把学生们召集来,教导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大家赶上了好皇帝,都好好学习儒家经典,不要担心自己没有出头之日,还没说完,学生中有人笑起来,说,您这是糊弄我们呢,我跟了您很久,您学习六艺非常的投入,排斥不符合儒家精神的佛老思想,刻苦总结从古到今所有的经典,但您公众面前既没有威望,也没什么私人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动不动就被贬官,日子过得很清苦,头发掉了牙齿松了,不去考虑这些反而教别人和你一样?先生说了,你过来,我只是说你自己努力就行了,至于会不会受重要,那是宰相们的事情。孟子和荀子都很牛查,但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我现在虽然文章言论并不是很恰当,皇帝大臣没有收拾我,对我已经很眷恋了。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考虑到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可能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差不多吧,也是起草公文的)
  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提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科员期间,荆南节度使(省级军政长官)裴均对他很好,裴均的儿子裴锷很平庸俗气,最近裴锷回家看望父亲,韩愈作了一篇序文送行,称呼裴均的字(好像古代不兴对儿子称呼父亲的字,具体搞不懂)。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8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军是行政单位,和州一级,水浒上害宋江的黄文炳,家住无为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赐给韩愈金紫的衣服。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12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因为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刑部副部长,定额好像是两位),命韩愈编写平淮西碑碑文,这篇文章中韩愈多数突出裴度的事迹,而当时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应该是李愬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跑到皇宫中上告碑文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李愬的父亲是李晟,功劳很大,娶的老婆好像是公主),皇帝下令取消韩愈写的这篇碑文,让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编写并刻石。
  长安附近的风翔,有法门寺,法门寺中有座护国真身塔,塔中珍藏了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传说这个宝贝三十年开启一次,每次开启会保佑庄稼收成好,人民幸福和谐。元和14年(819年)正月,皇帝让太监某某帅三十个人,去迎接佛骨,要在皇宫中保留三天,再送到各个寺院。无论是大臣和老百姓们,都跑去施舍(毕竟三十年才一次,人生有几个三十年?乱世之中求个平安吧),唯恐落在后面,老百姓就有因此而导致破产的,甚至烧掉头发烧灼胳膊去赶这个时髦,韩愈一向不喜欢佛教,于是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参见我另一篇文章)。
  宪宗看了这篇文章十分生气,过了一天出示给大臣们看,将要严厉处置韩愈。裴度和崔群说:韩愈虽然让您生气,应该判罪,但也是因为他内心很诚恳,不怕被您处置,否则他干嘛这么吃力不讨好?请宽恕他以显示您的大度,这样会鼓励其他上书言事的人。皇帝说,韩愈说我过度信仰佛教我可以宽容,他干嘛说东汉之后皇帝信佛的都短命,这岂不是太荒谬了,作为臣子如此狂妄,不能原谅!于是大家都吓得不敢说话,以至于其他官员都认为韩愈罪有应得,随便找了个借口把韩愈贬官为潮州(今广东潮汕吧?当年鳄鱼泛滥成灾,想必也是蛮荒之地)刺史。
  韩愈到了潮阳,又上表给皇帝说:...
  宪宗对大臣们说,昨天看了韩愈的表章,想起他劝谏我不要接纳佛骨的事情,我发现他还是很爱我滴,我怎么会不知道呢?(宪宗属于一惊一乍的人物),但是韩愈作为臣子,不该说我信仰佛教就会短命,我是因为这个讨厌他的随便)宪宗打算重新启用韩愈,所以先跟大臣们打个预防针,想看看大臣们如何反应。宰相皇甫镈讨厌韩愈的刚直,恐怕他被重用,第一个跳出来回答,韩愈终究是狂妄粗心,把他调到一个好一点的州郡吧,于是授予韩愈袁州刺史。
  开始,韩愈得了潮阳,开始办公,问到老百姓关心的事情,都说,本地西边的湫水中有很多鳄鱼,体型巨大,把老百姓养的家畜将近吃光,所以老百姓都很穷。过了几天,韩愈亲自去看了一下情况,命令判官某某抱着一个猪一个羊,投到湫水中,并作了一篇祭鳄鱼文,让鳄鱼们滚蛋,如果不听就派人收拾它们,不要后悔。祝愿完毕的那天晚上,湫水中忽然刮起了狂风,伴随着打雷,几天之后,湫水全部干涸,从此潮州人再也不用担心鳄鱼。 袁州的风俗,男女到别人家做仆人的(估计是少男少女的家长借了富户的钱,把儿女作为抵押),如果超过期限不还钱,则做工的人就永远做富户家的仆人。韩愈到袁州之后,增设了相关法律,赎出那些未成年人,还给他们的父母,改变从前的约定,禁止富户这种抢男霸女的行为。
  元和15年,上调韩愈为国子祭酒(国立大学的校长),转去做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正赶上镇州乱兵杀死了州长田弘正,推举王廷凑代理军政长官。朝廷让韩愈去安抚人心。韩愈到了之后,召集军民,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造反。慷慨陈词,王廷凑在一边听了对韩愈很敬畏。后来又改任韩愈为吏部侍郎(国家劳动部人事局副局长)。后来又改为京兆尹(首都长安市市长),兼任御史大夫(言官,负责向皇帝建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因为韩愈不太去指定地点上班,,被御史中丞(根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早先御史中丞这个官是御史大夫派去到皇宫中和皇帝做沟通的官)李绅(谁知盘中餐的作者)弹劾。韩愈没有被查办,不服气,还是不去上班。李绅和韩愈都是脾气性格急躁走极端的人,于是互相吵闹,别人怎么劝也不听。于是皇帝各打五十大板,派李绅作浙西观察使,韩愈改任兵部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等到李绅要去浙江之前,跑到皇帝面前哭诉,唐穆宗(很贪玩的一个皇帝)可怜他,于是让李绅作兵部侍郎,韩愈作吏部侍郎。长庆(穆宗年号,白居易有白氏长庆集)四年12月死去,时年57岁,追认韩愈为礼部尚书(教育部部长),谥号为“文”,所以后世经常称他作韩文公。
  -------------------
  这里,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讲解2:韩愈传

以下内容摘自山夫小唱的网易博客:
韩愈《论佛骨表》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後汉时始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後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年,书史不言其寿,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至中国,非因事佛而致此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後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後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信,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识见不远,不能深究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尝恨焉!伏惟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以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别立寺观。臣当时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於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信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微贱,於佛岂合惜身命?所以灼顶燔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唯恐後时,老幼奔波,弃其生业。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臠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於境,不令惑於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以入宫禁!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膨祓除不祥,然後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膨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後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於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
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

谏迎佛骨的故事

著名的佛教名刹法门寺位于陕西扶风县北崇正镇的中央,雄伟壮观的“大圣真身宝塔”树于法门寺之中,因此人称“因塔而建寺,寺因塔而著名”。
传说古天竺(印度)国王阿育王异常笃信佛法,他在释伽牟尼灭度(死)后,要把佛法发扬光大于整个世界,因之在全世界修造了八万四千塔,分葬佛(释伽牟尼)的舍利。因为有神力役使鬼神劳动,所以这八万四千塔能在同日建成,其中就有扶风这一塔,绕此塔而筑之寺初名阿育王寺。文献记载,此寺(包括寺塔)始建于东汉天竺佛教沿丝绸之路东来中国之际,已有两千年历史了。
传说在这座宝塔的底层埋藏着释伽牟尼灭度后的一节手指骨,即佛的真身,梵语叫“舍利”,所以此塔一向被尊为“圣冢”,或旌为“大圣真身宝塔”。
因为塔内藏有佛的真身“舍利”,所以被认为是极为灵应神圣的宝塔,古传“三十年开视迎取一次舍利佛骨,则岁岁丰收政通人和。”
武则天自诩“朕即如来”,因感激后梁僧人昙无谶所译的《大云经》中有“女主威伏天下”的宗教预言,所以在登皇帝位后,不但多次表扬此经“以合符命”,而且更加推崇佛教,于天授二年把佛教诏推为诸教之首: “今后释(佛)教直在道法之上,缁服(和尚的黑袍)处黄冠(道士的装束)之前。”这还不算,她又于天授四年迎奉法门寺佛骨至东京(洛阳)明堂供养,并赐绢三千疋修葺寺塔。
她的儿子中宗崇佛更胜武则天一筹,于景龙四年表彰塔寺为大唐圣朝无忧王寺,题舍利宝塔为“大圣真身宝塔”度僧七七四十九人,至此寺内“僧徒济济,几百共众;梵字(庙堂殿宇)嗽嗽,数千其多”,俨然已为宇内的名刹大寺了。
中宗的从孙肃宗更胜他祖宗数倍,于上元元年迎奉无忧王寺佛骨至宫内道场供养,并赐金玉佛像、金银用具及宝石念珠一挂,还有更为珍贵的金栏袈裟一袭,成为自唐以来的最丰厚的赐予。
到了肃宗的玄孙宪宗时,迎佛骨,就更是无以复加了。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正月,宪宗命令太监杜英奇率宫人三十持香花前去扶风法门寺迎舍利佛骨。杜英奇一行来到法门寺真身宝塔下,焚香烧烛,顶礼膜拜如仪后,开启了塔底,只见塔底深有数丈,修筑精致,里边金碧相映,水银为池,池中央浮一黄金之船,船内置一硕大的金莲花,金莲花中心放一琉璃水晶透明匣,匣内葬着佛指。旁边放着唐肃宗上元元年赐的那袭金栏袈裟!看到这里,杜英奇不由得暗暗倒吸了一口气; “啊!想不到如此排场富贵!从金栏袈裟推及,池中之水银、水银池中之金船、船上之金莲花、莲花上之琉璃水晶透明匣,可能全是安史之乱后‘中兴之主’肃宗赐予的吧!……”
中使太监杜英奇领着由数百夫役抬着的安置着佛骨的金珠宝刹进入长安开远门时,只见自开远门安福楼,夹道迎佛骨的士女,僧众、军卒等,人山人海,不可胜数!呼佛礼佛之声振耳欲聋。原来,早在下令迎佛骨之初,宪宗已下诏,令京城及沿途府县之民于路傍垒土为香刹,高一二丈,全部用金翠彩缎装饰,上列金佛玉炉,名香红烛。仅长安城内,这样的香刹就有数万。而京城土民早在三更未明时就拥上街道,看到数以万计的金幡、华盖,旌旗仪仗队,不可胜数的宝帐香舆,人们已惊愕感叹不已,再看到仪仗队后那数百人抬着的黄金空刹里那盛着佛骨的琉璃水晶透明空匣时,众人的礼佛情绪便达到了高潮!不时还有军卒抽佩剑砍断自己的左臂、用右手捧着,一步一礼,鲜血洒地地献于佛骨香刹前;至于匍地肘行,咬断指头,截断头发的人就更多了。更有一些虔诚和尚,把艾绒贴在秃头顶上用火点燃,起名曰“炼顶”。火灼至头皮,痛不可耐,于是摇头呼叫。看到的人无不哂哭。
还有一些街市上的大贾豪富,也在争相举行无遮斋大佛会,整个通衢大街上结彩绸为楼阁殿台,或者用水银灌池,用金玉扎成树,争着招集和尚僧众,到处都摆设上金银佛像,只听僧众们吹螺击钹之声不绝于耳,灯烛辉煌不绝于途……为了向佛骨表示虔诚,不惜倾家荡产、献儿献女、割残肢体!人群中有一位中年人他便是唐代著名的诗人韩愈,看到人们为一朽骨发狂示诚,他要向宪上奏谏阻,谁知宪宗并不早朝!
原来佛骨被迎到了大明宫中,宪宗李纯一直亲自供奉了三天,这三天内不理朝政,不管国事,一心礼佛。
韩愈便向宪宗上了一封奏章《论佛骨表》谏阻。上奏宪宗,极论不应信仰佛教,列举历朝佞佛的皇帝"运祚不长","事佛求福,乃更得祸"。韩愈认为,"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应该将这骨头"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世之惑"。韩愈最后极为恳切地说:"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表示愿负得罪佛祖的一切责任。
唐宪宗接到谏表,大怒,要处死韩愈,当时大臣裴度、崔群出来说情,说韩愈"内怀至忠",应该宽恕,以鼓励忠臣提意见。宪宗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太过分,还可以容忍;他甚至说东汉以后,奉侍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怎么能说这荒唐的话呢?韩愈作为人臣,竟然狂妄到这个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最后决定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潮州后,写一谢表,向皇帝表示悔过、谢恩。
韩愈在匆忙中离开长安万里赴任,不幸在蓝关道上因雪迷路,正在危难之中,他的侄孙韩湘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猛见亲人,他不胜感慨,不由得即兴吟诗一首,以赠韩湘,这就是首有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原来韩湘幼年便学道出走,家人、亲戚都不知道他的踪迹,只是民间传说八仙中的道童韩湘子便是他,但谁也投有见过!谁知今日他突然出现在蓝关道上!因而韩愈诗中、说:“我知道你从远处来到这里见我,必定有什么意思吧!”
果然让韩愈言中了,韩湘来是想趁叔祖被贬的时候,劝其弃官和他一起去修道,但任凭韩湘说得口舌生花,还是被积极入世的韩愈拒绝了,因为韩愈既反对佛教,也反对道教。好在韩愈没有被韩湘说动,要不然八仙将变成九仙了。
韩愈没能阻挡宪宗迎佛骨,还险些丧命。受此挫折以后,韩愈做事特别谨慎,深伯得罪人,觉得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无力回天。但是,韩愈思想的影响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韩愈的谏迎佛骨表当时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但他敢于据理力争,铮铮铁骨,已冲击了许多人的心灵。第二年"奉佛太过"的皇帝就一命归西,重复了历史上"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悲剧,证明了韩愈"佛不足信"的论断。再加上韩愈讨究儒术,弘扬道统,文斥异端,情理并茂,"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新唐书·韩愈传》)韩愈的学生李翱、李汉、皇甫湜、孟郊、张籍、贾岛、刘义,都成为当时有名的文学家。韩愈卒于长庆四年(824),过了二十一年,到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秋七月,诏天下佛寺僧尼并勒归俗"。这是佛教"三武之难"的最后一次大劫难,又称"会昌之难"。前两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诏令灭佛的法难。会昌之难,时间很短,到第二年五月,新上台的唐宪宗皇帝就"诏上京增置八寺,复度僧尼"。佛教极盛时,与官吏、百姓矛盾很深,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佛教受到严重打击,元气大伤,从此再也不能重现当年盛况。可以说,韩愈的谏迎佛骨为唐武宗灭佛作了舆论准备,对宋明时代也有深刻的影响。
1987年4月3日,经历了1113年的漫长岁月,法门寺地宫发现佛祖真身指骨舍利和大唐数千件供佛珍宝,引起世界瞩目,根据陕西省政府部署,组建了法门寺开发建设团队,负责项目开发建设。景区一期工程斥巨资打造(25亿元),占地约1300亩,由曾主持设计台湾中台禅寺及目前全世界最高摩天大楼“台北101”等著名建筑的台湾著名建筑设计大师李祖原主持设计。景区由山门广场、佛光大道、法门寺寺院、合十舍利塔,以及众多艺术佛像、园林雕塑小品等组成,是陕西省强力推出的十大文化旅游工程之一,是陕西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重大举措,并致力打造“世界佛都”、继兵马俑之后的“陕西第二个文化符号”,世界佛徒朝拜中心,旅游圣地。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韩愈传中 1“寻”登进士第寻的意思__ - 2愈“素”不喜佛的素______3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华性右旋:[答案] 1.寻登进士第的"寻"字义为─过了不久的意思.例如.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一段句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那个"寻病终"意思是过了不久就病死了.2.韩愈素不喜佛的"素"字作"一向.向来"解...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韩愈传中 1“寻”登进士第寻的意思 - - - 2愈“素”不喜佛的素------3韩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华性右旋: 1.寻登进士第的"寻"字义为─过了不久的意思.例如.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一段句子: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那个"寻病终"意思是过了不久就病死了. 2.韩愈素不喜佛的"素"字作"一向....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而颇能诱厉后进 馆之者十六七 虽晨饮不给 怡然不介意 翻译 -
华性右旋: 韩愈非常能帮助和激励后进,在很多人到他家吃饭或者住宿,虽然不给伙食费,他也并不介意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历史上韩愈是一个很矛盾的人,25岁中进士,29岁登上仕途,却在功名与仕途上屡受挫折.怀才而不遇只是自圆其说.韩愈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华性右旋: 他是一个爱国爱民、爱文学、爱教育事业的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怀才不遇不等于他毫无政绩,那只是政治黑暗的表现.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旧唐书 韩愈传 -
华性右旋: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来.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自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知 宰相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为其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zd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山阳令,量移江陵府掾曹.知 酰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韩愈坚持的“道统是什么?韩愈坚持的道统”是什么?
华性右旋: 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在思想上,他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韩愈所生活的唐代中后...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韩愈传》中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 -
华性右旋: 这是我查到的: 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韩愈是怎么的一个官. -
华性右旋: 韩愈的仕途比较坎坷 ,十年努力,终于为官,却不久被贬,后又几起几落.他为官时忠君,勤政,爱民,敢于直谏,可谓好官一个.但他在文学上的造诣更为突出,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师说韩愈 - 在《师说》中,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在他的心目中,?
华性右旋: 韩愈有关“师道”的主要思想在《师说》一文的开头就有明确表达:1.古之学者必有师;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全文围绕这个主题思想开展议论,批评了“师道之不传亦久矣”的种种错误表现,表彰了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的好作风. 韩愈关于“师”的标准就是“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道”.什么是“道”?“道”就是学问、知识.《师说》中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可见他是把“道”与“术业”相提并论的.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737415290: 求读韩愈的读后感 -
华性右旋: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这是文章开篇的话.《古文观止》在这句后面批云,“一篇大纲领,具在于此.”好象这话就是本文的文眼.但在文末的总案里,吴家的这哥俩又说,“通篇只是吾师道也一句”,好象文眼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