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介绍一下甲申三百年祭这篇文章?

作者&投稿:钭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甲申三百年祭的创作背景~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甲申三百年祭的真正写作意图是保护周恩来,文中的李岩是隐喻周恩来。郭沫若是周的朋友,当时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饱受打击,郭是经过和南方局主要领导的协商之后才精心写作此文的,目的是提醒毛泽东,保护周恩来。前述‘为保护周恩来而作《甲》文’的观点缺少依据,《甲》文近二万字,有述有考有论,内容涉及明亡、闯兴、闯败。若有意断章附会,则可影射之人事极多,惟其所称‘以保护周恩来为目的而作文的商量’,却并无提供涉及此事的书信或谈话记录为证、亦未提供当事者在日后回忆录或著述中言及此事的证据,因此经不起推敲。 20世纪40年代初,郭沫若迷上历史剧创作,他把历史戏剧和历史研究结合起来,写剧本同时写史论文章,借古讽今,在进步人士中很受追捧。当时他偶然翻阅了乾隆年间的“禁书”《剿闯小史》,对李闯王身边的智囊李岩产生浓厚兴趣。书中说李岩提出了很多有益策略,帮助李自成获得胜利,但大顺朝建立后,李岩进谏不再起作用,反而遭奸人陷害被冤杀。其实,李岩此人是否存在是大有疑问的,但同为热衷政治的知识分子,郭沫若对李岩有相惜之情,他坚信这是历史上存在的真人,很想为他写部历史剧。他最终没有写出这部剧,而是应编辑之约写了近两万字的史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文章于1944年3月10日脱稿,郭沫若修改后交给董必武审阅。3月19日,《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4月,《群众》杂志也刊载了一组纪念明王朝灭亡的文章,有柳亚子的《纪念三百年前的甲申》,翦伯赞的《桃花扇底看南朝》,鲁西良的《明末的政治风气》等,配合《甲申三百年祭》,形成一股舆论风潮。国民党宣传机构对郭沫若的文章反应激烈,《中央日报》很快发表了题为《纠正一种思想》的社论,指责郭沫若“为匪张目”。社论说:“三百年前,蔓延于黄河流域及黄河以北的流寇,以李自成为首领,于外患方亟之时,颠覆了明朝。其所得的结果是什么?就是二百六十年的亡国局面。”所谓“蔓延于黄河流域及黄河以北的流寇”,在外敌入侵时颠覆政府,影射之意昭然若揭。起草社论的是《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国共两大笔杆子对阵,一时引发轰动。 从史学研究的眼光看,《甲申三百年祭》并无多少新颖观点,学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有数篇文章重新评价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肯定其革命精神。在基本史实上,《甲申三百年祭》错误百出,郭沫若把江湖手抄本《剿闯小史》视为史料来源,把李岩、红娘子、陈圆圆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当作确凿历史人物来写,甚至把他们写成决定李自成起义军成败的关键。郭沫若提出大量“假使”,以假设眼光看待历史,也是一种不学术的以论带史的写法。尽管《甲申三百年祭》远不是一篇合乎治学规范的文章,但这不妨碍它引起毛泽东的兴趣,并进而成为全党整风文件。郭文的核心论题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倾覆和李岩的悲剧命运,正如国民党宣传机构所斥:意在“影射政府”。在整篇文章中,写到李自成的段落只占很小一部分,然而这一部分是毛泽东真正关心的“文眼”,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胜利后的骄奢表现令他大感兴趣。1944年4月至5月间,毛泽东演讲中谈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正文:
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今年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纪念了。明朝的灭亡认真说并不好就规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祯死难之后,还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庆的永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六二)永历帝为清吏所杀,还经历了一十八年。
台湾的抗清,三藩的反正,姑且不算在里面。但在一般史家的习惯上是把甲申年认为是明亡之年的,这倒也是无可无不可的事情。因为要限于明室来说吧,事实上它久已失掉民心,不等到甲申年,早就是仅存形式的了。
要就中国来说吧,就在清朝统治的二百六十年间一直都没有亡,抗清的民族解放斗争一直都是没有停止过的。然而甲申年总不失为一个值得纪念的历史年。规模宏大而经历长久的农民革命,在这一年使明朝最专制的王权统治崩溃了,而由于种种的错误却不幸换来了清朝的入主,人民的血泪更潸流了二百六十余年。
这无论怎样说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在历代改朝换姓的时候,亡国的君主每每是被人责骂的。崇祯帝可要算是一个例外,他很博得后人的同情。
就是李自成《登极诏》里面也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①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不用说也就是"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雅化了。其实崇祯这位皇帝倒是很有问题的。
他仿佛是很想有为,然而他的办法始终是沿走着错误的路径。他在初即位的时候,曾经发挥了他的"当机独断",除去了魏忠贤与客氏,是他最有光辉的时期。但一转眼间依赖宦官,对于军国大事的处理,枢要人物的升降,时常是朝四暮三,轻信妄断。
十七年不能算是短促的岁月,但只看见他今天在削籍大臣,明天在大辟疆吏,弄得大家都手足无所措。对于老百姓呢?虽然屡次在下《罪己诏》,申说爱民,但都是口惠而实不至。《明史》批评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
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剧失措"(《流贼传》)。这个论断确是一点也不苛刻的。自然崇祯的运气也实在太坏,承万历、天启之后做了皇帝,内部已腐败不堪,东北的边患又已经养成,而在这上面更加以年年岁岁差不多遍地都是旱灾、蝗灾。
二年四月二十六日,有马懋才《备陈大饥疏》,把当时陕西的灾情叙述得甚为详细,就是现在读起来,都觉得有点令人不寒而栗:"臣乡延安府,自去岁一年无雨,草木枯焦。八九月间,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
其粒类糠皮,其味苦而涩。食之,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诸树惟榆皮差善,杂他树皮以为食,亦可稍缓其死。

扩展资料:
从史学研究的眼光看,《甲申三百年祭》并无多少新颖观点,学界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有数篇文章重新评价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肯定其革命精神。在基本史实上,《甲申三百年祭》错误百出。
郭沫若把江湖手抄本《剿闯小史》视为史料来源,把李岩、红娘子、陈圆圆这些民间传说中的人物当作确凿历史人物来写,甚至把他们写成决定李自成起义军成败的关键。郭沫若提出大量“假使”,以假设眼光看待历史,也是一种不学术的以论带史的写法。
尽管《甲申三百年祭》远不是一篇合乎治学规范的文章,但这不妨碍它引起毛泽东的兴趣,并进而成为全党整风文件。郭文的核心论题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倾覆和李岩的悲剧命运,正如国民党宣传机构所斥:意在“影射政府”。
在整篇文章中,写到李自成的段落只占很小一部分,然而这一部分是毛泽东真正关心的“文眼”,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胜利后的骄奢表现令他大感兴趣。

1944年3月19日, 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并为建立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 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原因、经验教训作了总结。 全文大致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明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灾荒严重,崇祯昏聩,结果引起民变,弄出亡国之祸。第二部分叙述李自成起义队伍由小到大,终至推翻明朝统治,占领北京。其中特别详细考证了知识分子李岩的经历及其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说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不听李岩的主张,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忽略敌人,不讲政策,有些首领生活腐化,发生宗派斗争,最后终于失败。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该文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多次印成单行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如何正确评价《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注:在发表日期上作者搞错了公农历,明朝灭亡实为农历三月十九,合公元1644年4月25日。甲申三百年祭的真正写作意图是保护周恩来,文中的李岩是隐喻周恩来。郭沫若是周的朋友,当时周在延安整风运动中饱受打击,郭是经过和...

民国甲申年有什么事发生
民国甲申年是1944年,这一年抗战继续相持,部分地区开始反攻;这年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年是哪一年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申甲年是几几年??
1644年 (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李自成进了北京城,明王朝灭亡。吴三桂引满清入关。这个甲申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特殊意义的一年。1704年、1764年、1824年、1884年、1944年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2004年,也有一篇《甲申三百六十年祭》,不出名...

甲申三百年祭中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假使初进北京时,自成听了李岩的话,使士卒不要懈怠而败了军纪,对于吴三桂等及早采取了牢笼政策,清人断不至于那样快的便入了关。又假使李岩收复河南之议得到实现,以李岩的深得人心,必能独当一面,把农民解放的战斗转化而为种族之间的战争。假使形成了那样的局势,清兵在第二年决不敢轻易冒险去攻...

甲申一九四四目录
一、除夕夜的落寞与期待,情感交织在战争的沉寂中。二、开罗的远去,象征着国际视野下的战局转折。三、1月17日的就餐工作会,细微处见战略决策。混沌未分的时刻,历史的灵感与现实的挑战交织:四、远古的启示:《甲申三百年祭》揭示历史教训。五、帝国一号作战计划,战略部署在紧张的制定中。六、正面...

甲申三百年祭课文在高中哪一册
第四册。《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创作的一篇史学论述,1944年3月19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主要讲述了明朝灭亡的经过以及原因,供后人借鉴。经查询,这篇课文是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的思考和练习中有五段文言文其中郭老《甲申三百年祭》中有三段。

甲申三百年祭作者为什么把1944年作为纪念明朝失败的重要一年
因为明朝在1644年灭亡,1944年恰好是明朝灭亡300年

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碑的甲申殉国
崇祯十六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日,大同失陷,北京危急,初四日,朱由检任吴三桂为平西伯,飞檄三桂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六日,李自成陷宣府,太监杜勋投降,十五日,大学士李建泰投降,李自成部...

甲申记简介
它深刻描绘了农民起义中的"义"字精神,权力交替之际,各类人物如谋臣、忠臣、奸佞、君子与小人纷纷登场,短短四十多天,"义"字旗帜却反转为"贪"的符号,大顺王朝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明朝与大顺朝相继覆灭,清军随之入关,开启了满洲长达三百年的统治时期。《甲申记》不仅是一部历史剧,它还从历史和人性...

乐业县19320708691: 《甲申三百年祭》的作者和内容? -
孛顺解痉: 郭沫若

乐业县19320708691: 《甲申300年祭》——作者郭沫若,哪里有原文啊? -
孛顺解痉: 甲申三百年祭 郭沫若 甲申轮到它的第五个周期,今年是明朝灭亡的第三百周年纪念了. 明朝的灭亡认真说并不好就规定在三百年前的甲申.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祯死难之后,还有南京的弘光,福州的隆武,肇庆的永历,直至前清康熙元年(一六...

乐业县19320708691: 写书评该如何入手? -
孛顺解痉: 首先,要认真读一本书的“序”和“跋”.序、跋是一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了序和跋,可以大致知道书的内容.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自己写的,主要谈写书的宗旨和经过,有些书的“序”是作者请别人(多半是某方面的专家)写的,主要...

乐业县19320708691: 现在还有多少人信崇祯中皇太极之反间计的 -
孛顺解痉: 公元1644年,是中国传统六十年一甲子轮回计年习惯的甲申年.这一年也是大明王朝的崇祯十七年,清朝的顺治元年.三百年后同是甲申的1944年,后来成为中国文坛泰斗的史学家郭沫若发表了着名的历史评论文章《甲申三百年祭》.1644年的甲申之年,更多因素上是因为三百年后的这篇文章而闻名.

乐业县19320708691: 哪里有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全文下载 -
孛顺解痉: http://baike.baidu.com/view/397644.htm 这里有全文阅读的~

乐业县19320708691: 推荐朱自清的作品50字 -
孛顺解痉: 荷塘月色是一部经典作品,写于1927年7月,通过对月下荷塘的描写,写了当时政治剧变后,作者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之下的苦闷、彷徨寂寞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对未来的追求.这部作品大家可以读一读,也可以了解一下当时朱自清的感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