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渊为什么敢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他的底气是什么?

作者&投稿:照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孙子,是左将军公孙康的儿子。早在董卓之乱的时候,公孙渊就趁机占领了整个辽东,成为了辽东侯。公孙度死后是让把权位给了他的儿子公孙康,但是公孙康死的时候两个儿子还太小,所以让给了他的弟弟,公孙渊之后夺权是从他的叔父中手中夺来的。

公孙渊之所以敢于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底气首先来自于其家族势力。公孙度在位期间,大肆拓展地盘,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南取辽东半岛,甚至跨过胶州半岛在其北部占领了不少州县。公孙度还广招贤才,开馆设学,招揽了不少流民,人口和土地在公孙度执政时期大大拓展,有了跟中央分庭抗礼的资本。

公孙渊对魏国的不忠,早有迹象显露出来,在太和年间公孙渊就向东吴的孙权称臣,跟东吴眉来眼去,还被孙权封为燕王,但是鉴于曹魏大军离自己太近,还是杀了东吴的使者,戏耍了孙权一把。让公孙渊自信心膨胀,敢于脱离魏国的很大原因在于景初元年的一场战争。魏国派出毋丘俭,发大军讨伐公孙渊,结果被公孙渊一举击溃。公孙渊开始自立为燕王,封设百官,还给鲜卑可汗授予权位,怂恿其骚扰曹魏的边境。公孙渊太自大了,欺负曹魏无人。没想到之后的魏明帝曹叡派出了司马懿,很快将辽东一举拿下,公孙渊父子都被杀了。

三国鼎立的格局,尤其是南方蜀汉和东吴政权对曹魏的牵制使得公孙渊更加有恃无恐。的确是南方的两个政权牵制了曹魏的大军,从司马懿率大军征辽东的军队人数就可以看出来,40万大军只能抽调4万人来出征。在公孙渊自立为王之前,蜀汉曾五次发威,导致魏军在雍凉一带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再者,魏国也得防着东吴,在淮南一带也是安排了不少兵力。公孙渊严重低估了魏明帝曹睿的实力。曹叡作为一个自负的皇帝,是绝对不允许公孙渊自立为王的。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在三国时期,虽然主要是魏蜀吴三方之间的较量。但是,实际上,在魏蜀吴三国之外,还存在公孙渊这一势力。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公孙康死时,因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等年纪尚小,众人于是拥推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对于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来说,早在董卓篡夺东汉朝廷的大权后,公孙度就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从而成为汉末群雄之一。等到了公孙渊即位之后,先是向曹魏称臣,后又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那么,问题来了,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他的底气是什么呢?

首先,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魏明帝曹叡不听刘晔劝告,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由此,在公元228年,公孙渊名义上臣服于曹魏,或者可以称之为曹魏的附庸了。不过,公孙渊并不满足于向魏国称臣,在他执掌大权后,就开始与吴国往来。太和七年(233年),公孙渊企图向吴称臣,以其为外应。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等人都劝谏孙权,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


不过,张昭等人的真知灼见,并没有被孙权采纳。对于固执己见的孙权,遣张弥、许晏等,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在此背景下,公孙渊经过一番抉择之后,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叡。对于孙权来说,这显然是被公孙渊戏耍了一次。

在公孙渊做出示好的举动之后,魏明帝曹叡非常开心,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到了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发兵,在辽隧阻击毌丘俭,并与之展开激战。毌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退兵。不久之后,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给周边的游牧民族加封晋爵,并促使鲜卑人去侵扰魏国的北方。


并且,公孙渊又再次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外援。由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曹魏实力强大,但是,公孙渊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还是选择了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一方面,这是因为公孙渊刚刚击退了魏国大军的讨伐。在公元237年,毌丘俭等人率军进攻公孙渊,结果无功而返。对此,在笔者看来,公孙渊很可能认为曹魏已经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士了,于是,逐渐失去畏惧的他,选择自立为燕王,想要和魏国、蜀国、吴国这三国平起平坐。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公孙度的孙子,是左将军公孙康的儿子。早在董卓之乱的时候,公孙渊就趁机占领了整个辽东,成为了辽东侯。公孙度死后是让把权位给了他的儿子公孙康,但是公孙康死的时候两个儿子还太小,所以让给了他的弟弟,公孙渊之后夺权是从他的叔父中手中夺来的。

 

公孙渊之所以敢于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底气首先来自于其家族势力。公孙度在位期间,大肆拓展地盘,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南取辽东半岛,甚至跨过胶州半岛在其北部占领了不少州县。公孙度还广招贤才,开馆设学,招揽了不少流民,人口和土地在公孙度执政时期大大拓展,有了跟中央分庭抗礼的资本。

 

公孙渊对魏国的不忠,早有迹象显露出来,在太和年间公孙渊就向东吴的孙权称臣,跟东吴眉来眼去,还被孙权封为燕王,但是鉴于曹魏大军离自己太近,还是杀了东吴的使者,戏耍了孙权一把。让公孙渊自信心膨胀,敢于脱离魏国的很大原因在于景初元年的一场战争。魏国派出毋丘俭,发大军讨伐公孙渊,结果被公孙渊一举击溃。公孙渊开始自立为燕王,封设百官,还给鲜卑可汗授予权位,怂恿其骚扰曹魏的边境。公孙渊太自大了,欺负曹魏无人。没想到之后的魏明帝曹叡派出了司马懿,很快将辽东一举拿下,公孙渊父子都被杀了。

 

三国鼎立的格局,尤其是南方蜀汉和东吴政权对曹魏的牵制使得公孙渊更加有恃无恐。的确是南方的两个政权牵制了曹魏的大军,从司马懿率大军征辽东的军队人数就可以看出来,40万大军只能抽调4万人来出征。在公孙渊自立为王之前,蜀汉曾五次发威,导致魏军在雍凉一带布置了大量的兵力。再者,魏国也得防着东吴,在淮南一带也是安排了不少兵力。公孙渊严重低估了魏明帝曹睿的实力。曹叡作为一个自负的皇帝,是绝对不允许公孙渊自立为王的。



三国(220年-280年)是汉朝与晋朝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国家。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汉朝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在三国时期,虽然主要是魏蜀吴三方之间的较量。但是,实际上,在魏蜀吴三国之外,还存在公孙渊这一势力。


公孙渊是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公孙康死时,因其子公孙晃和公孙渊等年纪尚小,众人于是拥推其弟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对于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来说,早在董卓篡夺东汉朝廷的大权后,公孙度就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继则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越海取胶东半岛北部东莱诸县,开疆扩土;又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威行海外,从而成为汉末群雄之一。等到了公孙渊即位之后,先是向曹魏称臣,后又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那么,问题来了,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他的底气是什么呢?

首先,太和二年(228年),公孙渊逼夺叔父公孙恭之位。魏明帝曹叡不听刘晔劝告,拜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由此,在公元228年,公孙渊名义上臣服于曹魏,或者可以称之为曹魏的附庸了。不过,公孙渊并不满足于向魏国称臣,在他执掌大权后,就开始与吴国往来。太和七年(233年),公孙渊企图向吴称臣,以其为外应。孙权打算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东吴自丞相顾雍、辅吴将军张昭等人都劝谏孙权,认为公孙渊必败,因此反对孙吴对公孙渊的支持。


不过,张昭等人的真知灼见,并没有被孙权采纳。对于固执己见的孙权,遣张弥、许晏等,携金玉珍宝,立公孙渊为燕王。公孙渊没想到孙权会如此看重自己,认为东吴远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讨伐,又垂涎东吴送来的珍宝。在此背景下,公孙渊经过一番抉择之后,于是诱斩吴使,并将其首级献给魏明帝曹叡。对于孙权来说,这显然是被公孙渊戏耍了一次。

在公孙渊做出示好的举动之后,魏明帝曹叡非常开心,于是拜公孙渊为大司马,封乐浪公,还让他继续持节任辽东太守,统领诸郡。到了景初元年(237年),魏明帝曹叡派幽州刺史毌丘俭等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公孙渊闻讯,立刻发兵,在辽隧阻击毌丘俭,并与之展开激战。毌丘俭见形势对己不利,便退兵。不久之后,公孙渊于是自立为燕王,改元绍汉,并设置百官,遣使持符节,授予鲜卑单于印绶,给周边的游牧民族加封晋爵,并促使鲜卑人去侵扰魏国的北方。


并且,公孙渊又再次称臣于吴,希望得到外援。由此,在笔者看来,虽然曹魏实力强大,但是,公孙渊基于以下几点原因,还是选择了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一方面,这是因为公孙渊刚刚击退了魏国大军的讨伐。在公元237年,毌丘俭等人率军进攻公孙渊,结果无功而返。对此,在笔者看来,公孙渊很可能认为曹魏已经没有能征善战的将士了,于是,逐渐失去畏惧的他,选择自立为燕王,想要和魏国、蜀国、吴国这三国平起平坐。

另一方面,蜀汉、东吴对于曹魏的牵制,也是公孙渊敢于背叛魏国的重要原因。在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之前,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五次北伐中原,这促使曹魏逐渐在雍凉一带集结了大量的兵马。当然,对于曹魏来说,也不能忽视东吴的存在,在淮南等地,曹魏同样驻守了大量的兵马,以此防备东吴的进攻。所以,非常明显的是,蜀汉和东吴的存在,牵扯了曹魏的大部分兵力。对于曹魏来说,如果只派少量兵力的话,很难彻底消灭远在辽东的公孙渊。


但是,如果征调大量兵马的话,曹魏就会在存在防御空虚的问题,这很可能会给蜀汉或者东吴以可趁之机。在公孙渊暂时危害不到曹魏腹地的背景下,曹魏确实没有必要承担风险来征讨辽东。当然,对于公孙渊来说,还是低估了魏明帝曹叡,作为曹魏历史上非常骄傲甚至自负的皇帝,魏明帝曹叡对于公孙渊的背叛,无疑是难以容忍的。而这,自然也成为公孙渊最终败亡的重要原因。

最后,对于公孙渊来说,之所以自立为燕王,其底气也是因为辽东一带远离中原之地,曹魏想要征讨自己的话,不仅需要调集重兵,后面的粮草供给压力,也是比较大的。景初二年(238年),魏明帝曹叡召回太尉司马懿,令其率兵四万讨伐公孙渊。对此,在笔者看来,对于拥有40多万兵马的曹魏,只能派出4万兵马来讨伐公孙渊,这也确实说明曹魏因为蜀汉、东吴的牵扯,无法投入更多的兵力来征讨辽东。不过,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对于公孙渊来说,这一次面对的不是毌丘俭,而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面对司马懿率领的大军,公孙渊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公孙渊派将军卑衍、杨祚等率步、骑共一万多人驻守辽隧,在周围挖壕沟二十多里。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正巧当时连日大雨,三十多日不停,辽水暴涨,司马懿的运输船可以从辽口直驶到辽隧城下。雨一停,司马懿立即在城周围堆起土丘,造望楼,准备了大量的石头,用弩弓直向城中发射。没多久,公孙渊全军溃败,他与儿子公孙修带着数百骑兵向东南突围而逃。在公孙渊败退之后,司马懿没有放虎归山,而是在后面穷追不舍,终于成功斩杀了公孙渊父子。在此基础上,司马懿成功平定了辽东、带方、乐浪、玄菟等郡。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曾评价道:“度残暴而不节,渊仍业以载凶,秪足覆其族也。”此外,在笔者看来,因为公孙渊建立的燕国存在时间太短,也即只有1年左右,所以在相关史料中,自然没有资格和魏蜀吴三国相提并论了。



因为当时他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并且拥有着很多的部队。所以敢自立燕王。

不自立也是等死,还不如拼一把


曹叡力排众议也要征讨公孙渊的原因是什么?你怎么看?
果然,要想辛苦讨好扩张,辽东是绝对不优先的。 公孙渊之所以敢于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 潜力首先来自那个家族的势力。 公孙度统治时期,扩张地盘,东征高句丽,西征乌桓,南征辽东半岛,越过胶州半岛在其北部占领许多州县。公孙度还广泛聚集人才,进行开馆学究,吸引了大批流民,公孙度统治时期人口与土地扩张巨...

品读《资治通鉴》[692]| 孙权与张昭“堵门”,最搞笑的君臣“游戏”_百...
张昭说:“孙渊背叛魏国,害怕被讨伐,从远地而来求援,称臣绝不是他的本意。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打算向魏表明忠心,我们的两位使节不能返回,那不让天下人取笑吗?”孙权反复和张昭辩论,张昭越发坚持己见。孙权下不了台,按着佩剑恼怒地说:“吴国士族之人入宫则参拜我,出宫则参拜您,我敬重您已...

被曹丕视为心腹的司马懿,能窃夺曹氏江山是因为哪两件事?
在三国里,诸葛亮是个悲情的军师,他一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他在辅佐刘禅期间,六出祁山伐魏,但结果都功亏一篑,导致北伐不成功的原因虽然很多,但其中有重要一条就是诸葛亮在伐魏过程中遇到了一生中的“苦手” 司马懿。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东汉以来...

介绍一下三国时期的夏侯霸?
个l人j档案 个f人i资料 生卒 ? — 477 终属 公7孙度 籍贯 并州太d原祁县[今3山x西祁县] 官至 大b将军 相关人l物 公2孙渊 杨祚 司马e懿 胡遵 夏侯霸 夏侯威 曾效力g过的势力w 公3孙度 魏 [编辑本段]历a史概况 公3孙渊大t将军。渊反7,自号燕王m,改元i绍汉元h年,并遣大w将军...

郭家传在三国志的哪一篇
孙渊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欲征之而难其人,中领军杨暨举豫应选。臣松之案:暨字休先,荥阳人,事见刘晔传。暨子肇,晋荆州刺史。山涛启事称肇有才能。肇子潭字道元,次歆字公嗣,潭子彧字长文,次经字仲武,皆见潘岳集。乃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会吴贼遣使与渊相结,帝以贼众多,又以渡...

三国末期吴国一个著名将领叫陆什么来的?
《辨亡论》裴松之:逊虑孙权以退,魏得专力於己,既能张拓形势,使敌不敢犯,方舟顺流,无复怵惕矣,何为复潜遣诸将,奄袭小县,致令市人骇奔,自相伤害?俘馘千人,未足损魏,徒使无辜之民横罹荼酷,与诸葛渭滨之师,何其殊哉!用兵之道既违,失律之凶宜应,其祚无三世,及孙而灭,岂此之馀殃哉! 《三国志·...

为什么东晋后中国经济中心会向南偏移?
二三八年,司马懿灭孙渊,统一了中国整个北方。二八零年,晋武帝用兵二十余万,进攻吴国,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灭掉了吴国。 司马氏统一了全国,建立了西晋。这一历史变革是和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全国统一、盼望和平生活的愿望相一致的。客观上,西晋统治者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政治措施,为完成国家统一和恢复久遭破坏的社会...

三国杀曹睿阵亡台词 三国杀 曹睿台词
\/富我Da魏,扬我国威! 明鉴:你我Tui心置腹岂能相辅?\/孰忠孰奸,朕、上能明Bian。 兴衰:百年兴衰皆由人、Bu由天!\/聚群臣而嘉勋,隆天子之气运! Zhen亡:悔不该、耽于逸乐,只由今日…… 1、Ji本信息: 《三国杀》是由北Jing游卡桌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边锋Lian运的一款热门的桌上游戏,该游戏融合了...

舒兰市15386487402: 公孙渊(关于公孙渊的基本详情介绍)
允褚米力: 1、公孙渊(?—238年),字文懿.2、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3、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4、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5、太和二年(228年),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6、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遣甲士万人携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送吴使首至洛阳,明帝拜其大司马,封乐浪公.7、景初元年(237年),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等后叛魏,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8、公元238年(景初二年),司马懿带兵击败公孙渊,并在襄平城的东南面杀死了公孙渊父子,随后攻破辽隧城.

舒兰市15386487402: 三国话题:曹魏王朝,为什么始终没有占据辽东? -
允褚米力: 三国时代, 魏明帝派司马懿平定辽东; 是曹魏平定了. 以下为详细资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一直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曹叡震怒,派荆州刺史毋丘检出...

舒兰市15386487402: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
允褚米力: 孙权因公孙渊向他称臣,派张弥、许晏两人到辽东任命公孙渊为燕王.张昭劝谏说:“公孙渊北叛曹魏,害怕受到攻击,所以才大老远地向我们求救,说明这并不是他本来的意愿.如果公孙渊改变主意,反过来想向曹魏表明心迹,那么我们派去...

舒兰市15386487402: 三国时期公孙渊的势力最后被谁吞并了? -
允褚米力: 公孙渊(?-238),字文懿, 幽州辽东襄平人,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首领.魏明帝太和二年(228),渊夺其叔公孙恭位,割据辽东,明帝拜渊扬烈将军、辽东太守.渊又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后明帝拜渊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

舒兰市15386487402: 有关孙权的小故事 -
允褚米力: 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

舒兰市15386487402: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
允褚米力: 原文:权以公孙渊称籓,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昭谏曰:“渊背魏惧讨,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欲自明於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於天下乎?”权与相反覆,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刀而怒曰:“吴国士人入宫则拜孤,出...

舒兰市15386487402: 东汉末年是怎样统一的天下? -
允褚米力: 诸葛亮死后,司马昭杀了曹操的儿子,夺取了魏国,然后刘备儿子那熊样..蜀国也被吞并,接着孙权老当义壮,就是不死,他几个儿子都等不下去了,于是刺杀了孙权,然后他3个儿子又争王位,...

舒兰市15386487402: 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 司马懿这一番话是什麽意思?有何历史背景? -
允褚米力: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去到那里用100天,回来用100天,攻打(公孙度)用100天,在用60天休息,1年拿下(公孙度)足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

舒兰市15386487402: 司马懿的故事作品生平作文 -
允褚米力: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

舒兰市15386487402: 三国中谁智慧最高? -
允褚米力: 诸葛亮大智若仙(有的形容其是大智近妖); 司马懿大智若怯,其有一统江山的怯懦. 三国争持了几十年,人才辈出, 最后竟被司马懿一统天下,不能不叹一句! 司马懿的谋略上可料敌谋国,下可领兵攻战,是最全面的谋略家.司马懿的谋略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