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出身韩国贵族,和项家关系很好,为何不辅佐同样出身贵族的项羽?

作者&投稿:柳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第一,刘邦比项羽先认识张良,张良虽然认识项伯在刘邦之前,但项伯并不是项羽,可以说,在辈分上,项羽应该算张良的晚辈。刘邦虽然出身市井,对张良的建议谋划都能心领神会,并接受。这让张良有得遇明主之感。第二。张良是韩国旧贵族,一直有个复韩的理想,可是项羽杀死了韩王成,使张良相韩的幻梦彻底破灭。 张良彻底和项羽决裂,投奔刘邦,明代李贽曾评论此事说:项羽此举,“为汉驱一好军师。”的确,项羽杀韩王成客观上帮了

一、张良收留项伯

张良获得《太公兵法》后,理论联系实际,偶尔到街头、城外回忆书中的内容,猜摸其中的道理。通过观察各色路人,通过他们的举止,猜测每人的性格、才能。

项伯为逃避杀仇人之祸,投奔下邳的友人不遇,走投无路之下,与漫步街头的张良偶遇,求其借水一喝,张良观其举止不凡,暗想或许对方是义士,将其带回家中招待。

言谈中张良得知对方是楚将军之子,便邀请其住于家中,项伯知道张良是昔日韩国相之子,加上对张良曾经策划刺杀秦王义举十分钦佩,交谈中两人结为患难朋友,项伯直言:今日援助之恩,他日必定报答。

这里、张良先结识项伯,但张良是作为给与方,一个落难的项伯,是不会让张良有投奔之心的。

二、张良偶然结识刘邦

无巧不成书,本打算投奔景驹的张良和刘邦与梁伯三人在留县相遇了。此时三人聚坐一起,谈起各自的打算时,刘邦直言景驹部下秦嘉人品不好: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不可相交。

此时刘邦也急需扩充人员,就邀请张良一起共事,推翻秦王朝,张良通过观察和几日的相交,发现刘邦对他的建议都能言听计从,心领神会,对刘邦的好感也是节节攀升。张良就跟好友项伯说道:暂且与沛公合兵也好,以后再找机会与项将军联系。项伯对此也表示赞同。至此,张良就跟着刘邦,开始负责兵马事宜。

张良原本与项伯有旧情,按理来说,在和刘邦只是第一见面的情况下,应该选择更为熟悉、信赖的人合兵,可是张良为何选择刘邦呢,分析应该有以下两点:

1、张良不忘国仇,暂时没有打算跟任何一方长期合兵,时机合适就会复立韩国。2、张良观察刘邦,心胸开阔、豁达大度,比较仗义,跟他暂时共事,进退有路; 而曾经有过患难之交的项伯,则是给自己留的一条后路。

其实,这时候的张良就像做风险投资,他把大头压在刘邦身上而已,但张良最想做的是复国复家。项羽后来杀了韩王成,算了彻底断了张良复国的幻想,也彻底把张良推到了刘邦阵营。



因为张良十分聪明,看出了项羽并不是一个能够统一天下的人,所以他寻找了另一个人刘邦。

因为项羽杀死了韩王,而且刘邦和张良认识的更早一些。

因为当时张良并不是打算投效任何一方,只是暂时依附于刘邦,然后借机复立韩国。并且通过和刘邦的接触之后,张良认为刘邦能够成功的概率要比项羽大一些。

因为当时项羽过于年轻气盛和自大,让张良感觉不能成大事,所以就选择了跟随刘邦。


张良是儒家的人么
不是。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

子房,那么应该是自称良,还是自称子房
全名:张良子房 (姓张,名良,字子房)秦末的著名反秦谋士张良,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姓姬氏。其祖父姬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其父姬平,相王、悼惠王。这是一个五朝元老的贵族家庭。悼惠王二十三年,姬平去世;又二十年后,秦灭韩。当时子房还很年轻,没有来得及做韩国...

《史记》中为什么萧何、张良入世家,而韩信入列传?
韩信剧照 首先我们先弄清楚“世家”和“列传”的概念。 世家就是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史记》中“世家”取名的依据就是"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是诸侯的爵位和封邑世代相传,不曾断绝。而“传”则是记述帝皇以外的一些对当时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事迹(世代相传的人除外),司马迁在《史记》...

历史上带良字的名人?
1.张良 (前262—前186)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伟大的谋略家、政治家。传为汉初城父(《史记.索引》引《后汉纪》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

花看半开,酒饮半醺
—— 在贪念面前停下脚步,急流勇退 人要有控制欲望的能力,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张良是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著名的“汉初三杰”之一,他出身于战国时的韩国贵族,曾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一举成名。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张良给刘邦出谋献策,辅佐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这样的一个开国功臣,拜...

刘邦56万大军被项羽3万人击败时,韩信和张良在哪呢?
那么张良为什么没有跟随刘邦入蜀呢?我认为这是认知上的一种偏差,因为当时项羽灭秦以后,天下大定。张良觉得已经是没有仗可打了,至少没有那种除灭暴秦的仗可打了。接下来的工作,那就是辅佐韩王成,把韩国好好建设好。毕竟张良是韩国贵族,世代都深受韩国国君的厚恩。再说了,跟着刘邦去了蜀地,真...

刘邦项羽起义有多少是六国的贵族
韩王韩成,统治韩地,建都阳翟;韩成韩国宗室。秦朝末年,汉高祖刘邦占据沛县起义时,韩成在去投靠项梁的途中,遇到张良,他们便一起去投靠项梁。后来,五世相韩的张良,请求项梁立一位韩国宗室后裔,令韩国复国,选韩成为王。项梁将数千士兵借予韩成,韩成遂于颖川一带与秦军展开游击战,但攻下数座...

鲁人欲之越出自和作者
韩非子,这位战国末期的杰出人物,其著作《韩非子·说林上》流传至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他出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在公元前280年,而他的生命在秦王政十四年画上了句号,即公元前233年,是韩国公子,出身贵族,身为韩国(今河南省新郑)的本土学者。韩非子以他的哲学、思想、政论和散文...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的主要内容是怎样的
其中有田齐法、阴阳、兵、名等家,并在争鸣中相互影响;咸阳之学《吕氏春秋》,反映百家趋于融合;秦帝国建立,标志百家争鸣结束。也包括五大地区文化:鲁文化(或邹鲁文化)、楚文化、晋文化、齐文化、秦文化。探求春秋战国思想发展规律,进而说明意识形态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作用。在论述时以百家争鸣...

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游侠,与小说、电视中所呈现的有何不同?
根据司马迁和其他学者对"侠"的生存环境的界定,刘邦尽管贵为大汉朝的开国之君,但早年的他也被归结于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游侠"阶层——没错,在战国时期乃至到汉初,"游侠"已经俨然成了一个被民众所承认的社会阶层。跟刘邦一起起事的那些人,除了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以外,其余的也大都是出身...

鄂州市19543515827: 张良与范增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
关阁喘安: 两位都是谋士 张良原本是韩国人,后来成为刘邦的谋士,可以说是首席的 范增原先就跟项羽的叔叔项梁,后来项梁死了就跟项羽了 跟项家关系很深,另外也因为年纪很大,如楼上所说,地位很高,项羽尊称他“亚父”. 在鸿门宴中,两人都是为自己主公做事的,范增想杀刘邦,张良想办法救刘邦.

鄂州市19543515827: 张良的人生经历简介 -
关阁喘安: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 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

鄂州市19543515827: 鸿门宴忠范增为什么要等张良 -
关阁喘安: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是他为刘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是他为刘邦作了精...

鄂州市19543515827: 张良是韩国申徒,为什么会帮刘邦,而不是项羽,也不是韩王? -
关阁喘安: 张良先祖原为韩国颖川郡贵族其祖三代为韩丞相本姓韩.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

鄂州市19543515827: 张良范增在鸿门宴中的地位 -
关阁喘安: 范增是二当家.他的位置仅次于项羽 张良是小跟班.只能“张良西向侍”没他的位置

鄂州市19543515827: 春秋战国时期的张良是谁? -
关阁喘安: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元勋,张良 [1]史称“汉初三杰”之一.至今,安徽庐江、陕西汉中、河南兰考、张家界,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等都说有张良墓,令人真假莫辨.

鄂州市19543515827: 张良在什么地方行刺秦始皇 -
关阁喘安: 张良,韩国人,祖父、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公元前230年,秦将内史腾率兵攻破韩国都城,韩王安被俘虏,韩国贵族也遭到秦军的杀戮.此时,年轻的张良还没有在韩国朝廷做官,侥幸逃了出来.此后三年,他变卖家产,离开家乡,到处结...

鄂州市19543515827: 张良献计是何计 -
关阁喘安: 张良,居汉初三杰之首,是刘邦的"划策之臣".刘邦曾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出身于韩国显族,其先人曾为五世君主之相韩复仇和恢复韩国是他一生最大的心愿.早年他与力士在博浪沙谋刺秦始皇未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