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为何要拼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呢?

作者&投稿:徐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元璋想要灭掉日本,为何刘伯温却要誓死阻拦?~

刘伯温主要是从地理原因、军队状况、国家财政、以及前朝准备歼灭日本而为未成功的教训这几个方面,来阻拦朱元璋消灭日本。

首先从地理原因来讲,日本距离中原较远,其间还要横渡大海。而日本盘踞在岛上容易防守。明军如果要攻打日本,光是路途遥远,后援不足这一点就决定了此战不宜进行。

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军队建设并不是很强大。此时需要修养而不是大动干戈,虽然明朝当时的海军很强大,但日本的海军也不弱。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对明朝来说实在是不划算。
而明朝建国之初国家还不够稳定,财政状况也不太乐观。普通百姓都不想要再发生战争。当时的财政状况也不允许国家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无法为军队提供充足的后勤补给,这对于远征作战将是巨大的问题。

在朱元璋之前,元朝就曾两次派兵攻打日本。虽然开始歼灭了数万日寇,但是后来由于日本台风的影响,是元军损毁了大量的战舰,军队也折损多半。姑且不说朱元璋的军队比元朝强多少,就台风这一点,即便刘伯温再怎么神机妙算,也不能左右天气。有了前车之鉴,自然不能轻易攻打日本。
攻打日本所得到的利益也十分的少。日本当时地处偏远,也并不是十分富有,即便攻打下日本,如此遥远,也难以管辖。稍微有一点经济头脑的人,都不会选择去啃这块没肉的骨头。

元朝末年在政府黑暗统治下,渐渐走向衰败,各地农民起义纷纷爆发,最后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朱元璋自此成为草根逆袭的代表人物。
明朝建立以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做到大统一,北方还有隐患。然而,一个依靠战争建立起来的王朝,更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给老百姓踹气的机会。


刘伯温剧照
此时的朱元璋并没有用军事手段解决邻国问题,而是利用外交手段游说他们与明朝建立友好邻邦,朱元璋的提议得到了邻国国王的大力支持,他们都很乐意向朱元璋俯首称臣。
朱元璋提出建立友好邻邦不久,邻国纷纷赶来朝见,唯独日本唱独角戏,朱元璋为了让日本臣事明朝,可谓是想尽一切办法,他先后几次派使者去游说日本,却都以失败而告终,日本人还把明使杀了,朱元璋不堪忍受此等屈辱,欲发兵日本,却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那么刘伯温为何反对用军事手段解决日本问题呢?


刘伯温剧照
(一)元朝的开国皇帝也想征服日本,却以失败而告终
从地图上看,日本跟中国唇齿相依、临海相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岛国让古代几位帝王伤透了脑筋,比如朱元璋、忽必烈、康熙,他们都想让日本臣事自己的国家,愿望却始终没能实现。
日本早在周代统治时期,就是周朝的朝贡国。到了唐代,唐军与日军大战于白江口,就是在今天韩国锦江入海口,日军惨败,唐军自此消灭了日本的野心,日本人此后几百年都不敢向大陆发兵,而且对唐朝很崇拜,还派出使者学习唐朝文化。
到了元朝,忽必烈推翻宋人的统治,建立元朝,忽必烈在灭宋之战中,可谓是屡战屡胜,自信满满的忽必烈开始把目标投向日本。
至元十一年,忽必烈派出军队一万五千人,战船900艘远征日本,初战获得了小胜,当元军继续进攻时,海面上突然挂起了台风,将元军大部分战舰破坏。后来加上元军连日作战,已是精疲力尽,无奈之下元军班师回朝。
忽必烈不死心,过了一年,他派出使者出使日本,元使一到日本后就惨遭杀害。元使被杀的消息过了五年才传到元朝,忽必烈一怒之下决定讨伐日本,不久开始征兵造舰,建立征东行省。
1281年,忽必烈为战争精心准备了一年,他派人兵分两路伐日,这一次他又失败了,虽然元军骑马射箭凶猛无敌,但是水战技术落后,自然难以取胜。


忽必烈画像
(二)日本人是怎么触怒了朱元璋?让老朱下定决心灭日?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很多邻国都不知道,于是他派出使者带着国书去通知附近的邻国,告诉他们中国已经改朝换代,现在是他统领天下,并希望邻国前来朝贡,接到通知的邻国纷纷赶来朝见,只有日本不理睬。
日本人不但不朝见,还落井下石,趁大明建国之初,根基不稳派人骚扰沿海地区。朱元璋曾经的手下败将竟然与日倭(日本海盗)狼狈为奸,在沿海地区越发猖狂,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伤害。
朱元璋为了维护沿海地区安宁,派兵增将镇守沿海一带。随后,老朱再次派出使者向日本示好,表示愿与之建立友好邻邦,日本人仍然不理睬。


倭寇剧照
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出七位使臣出使日本,斥责日本倭寇骚扰沿海地区一事,要求日本尽快解决,倭寇要是不解决,明、日两国将要开战。
朱元璋对日本的形式并不了解,此时是日本国内分裂时期,史称日本南北朝,他派出的使者没有将国书交给日本天皇,而是送到了怀良亲王手中,怀良亲王只不过是日本地方的首领,不能代表日本天皇。
怀良亲王看到明朝国书以后,非常生气,误以为朱元璋要发兵攻打日本,一怒之下杀掉明使中的五位,将剩下的使者放走,让他们回去报信。朱元璋知道情况以后大怒,自己国家怎么能受此屈辱,于是朱元璋下定决心用军事手段解决日本,却遭到刘伯温的反对。


刘伯温剧照
(三)刘伯温为什么誓死保护日本?
征讨日本一事遭到刘伯温的强烈反对,他认为大明建国不久,需要休养生息,穷兵黩武是大忌。刘伯温反对的理由看似简单,笔者认为有三层含义。
第一、忽必烈曾经为了让日本臣服,不惜任何代价先后两次伐日,每次都惨败而归。远征他国谈何容易,更何况还是跨海征讨,千里奔袭不但粮草难以供给,士兵也容易疲劳,更不用说跨海征伐,元朝几次惨败后,国力开始下滑。
如果是陆地作战,元军自然不会以完败而告终,有了元朝的前车之鉴,刘伯温自然知道跨海作战的难度,想要拿下日本可能性很小,如果惨败会给根基不稳的国家带来无穷的伤害。


朱元璋剧照
第二、朱元璋灭元以后,元顺帝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往北逃亡,建立北元政权,自此元朝结束了对中原的统治,但是元朝的残留势力依然存在,这股势力虎视眈眈,一直想东山再起,对明朝造成巨大的威胁。所以刘伯温反对的理由之二,他认为明朝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消灭元朝残留势力,而不是盯着日本不放。
第三、朱元璋是通过长期的战争才夺取的天下,可以说是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经历了长期战争,国家需要休养,老百姓渴望和平。当一个政权建立以后,首先要做的是对百姓的安抚,毕竟老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
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样快速恢复农业生产,修内政。战国时期非常有名的政治家管仲曾经说过,内政不休,就对外用兵,不会成功,想要称霸就要先修内政,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内无优惠,外无强敌的国家。


朱元璋剧照
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取消了对日本的军事行动,放弃征讨日本,并将日本列入“不征之国”。如果朱元璋执意讨伐日本,说不定会步元朝的后尘,选择量力而行、发展经济才是王道,穷兵黩武会把国家推向万丈深渊,让百姓苦不堪言。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天下四方初定,前元余孽尚存,为了扫平四海,朱元璋派遣徐达等多位大将东征西讨,终于将天下各个反抗势力平定。中原大地基本是平定了,但是海外诸多小国也依然在蠢蠢欲动。为此,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恩威并施,最后终于迎来了四方来朝。国内外局势一片大好。

不过就在这样所谓的大好形势来临之前,有一个国家却没有与大明朝有太好的外交往来,关系一直处的都不太好,它便是——日本。这是为何呢?

我们知道,在朱元璋登基之后,为了得到日本国的承认,曾经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朱元璋此举并不是想征服日本,而只是简单的通知一下日本国,元朝已经灭亡了,大明帝国新立,让日本国改变一下外交的对象而已。当然了,朱元璋也是想让使者去看一下海外是否还有前元余孽。

而我们要知道的是,日本这个时候,正处于镰仓时代和战国时代的过渡时期,一个日本国就有两个一南一北的天皇。当时的日本国,战乱不断,所以在当时,日本还有很多人驾着小船到我国沿海地区谋生。不过,这些人谋生方式,也比较直接,那就是当强盗,主要抢劫海上的一些商船。

对于日本人这样的行为,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朱元璋来说自然是不能被允许的,所以在朱元璋给日本国带去的国书中,言论也比较简单,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面对这样内容的国书,日本国的怀良亲王非常生气,于是便下令将朱元璋派遣的使者都给处决了,最后只留下了一个回去报信的人,日本当时大概的意思是:你大明朝不是很强吗?那有本事你就放马过来,咱们日本不怕你。

使者回朝之后,便将此事的前因后果说与朱元璋,朱元璋听后勃然大怒,两国交战,还不斩来使呢?这小小的日本国竟然如此狂妄,必须将它给彻底征服。

朱元璋盛怒之下,准备举兵征讨日本。但就在这个时候,刘伯温及时站了出来,劝朱元璋说,千万不能冲动。

刘伯温之所以要劝阻朱元璋对日本发兵,归结下来有以下两个原因:一者、明朝刚刚建立,各地势力也并非全部清除干净,前元的余孽和一些地方割据武装尚未得到清除,如果这个时候发兵去攻打日本的话,那么无疑是给自己国家增加困难。所以征讨日本的事情不能着急,而需要从长计议。

二者、日本虽然只是弹丸小国,但是其地理位置特殊,是远在海外的岛国。元朝时期,忽必烈几次派兵去攻打,便宜没捞着,还都被那所谓的“神风”给阻挡了。而这就是前车之鉴,这个时候如果冒险去东征的话,显然是很不划算的,也不一定就能占到优势。即便是占到了一定的优势,但是相较于东征耗费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说,收获就太小了。再者来说,如果打败了还好,要是打输了,这对于新朝来说,影响会非常之大,所以就没必要打。

最后在刘伯温的劝说之下,朱元璋便打消了征讨日本的念头,对于使者被杀一事,则只用了“不知王朝兴替”几个字,就敷衍过去了。不过在次年的时候,朱元璋还是再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让日本国知道此时的大明帝国兵强马壮,国运昌盛,让他们进贡来朝。

碰巧的是,明朝的使者有一次遇见了这个怀良亲王,虽然这一次他没有杀掉明朝使者,但是在给朱元璋的回信里,言辞却很果决:

“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亡,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弈,有何惧哉?”

简言之就是:要打就打,我们不怕你!

按理来说,上一次朱元璋忍下来了,也以不知王朝更替的理由敷衍过去了,但是这一次,使者已经将明朝的现状说得很清楚了,但是日本国还是不买账,朱元璋再不发兵征讨,那就说不过去了。但这一次,还是受到了刘伯温的劝阻!

最后,朱元璋只能看着怀良亲王的回信,感叹良久。这一次,他再次为了国家发展大局忍下来了!



这是因为日本离我们比较远,如果要对日本作战,需要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发展。

因为日本远在海外,刚建立的明朝没有足够的力量可以灭掉这个岛国。

因为当时日本只是一个小国,成不了气候,而明朝新立百废待兴没有多余的兵力去攻打日本,此时和日本开战会大大削弱自己的力量,不如慢慢的,积蓄力量以后再说。

因为刘伯温认为当时攻打日本并非最重要的事,处理北方的蒙元和西南边陲的动乱更为重要。


太师刘伯温是瞎子吗 刘伯温为什么要斩龙脉
也可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为臣之道吧,以刘伯温的机智,在朱元璋对自己的奏表置之不理的时候,他就已经有这个觉悟了,希望以自己的死来劝解朱元璋,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事以愿为,朱元璋还是残害功臣。 在英雄杀当中,玩家也都是叫他刘瞎子,我觉得这是对古人的侮辱,他们的英明和惊艳到了我们这些无知的面前,...

求一个关于朱元璋的老电视剧名字
刘伯温认为龙飞九天之时到了,找来徐达和常遇春,让二人请重八出山,却遭重八以要陪明霞为由婉言拒绝。 第27集 佩瑶与明霞在成衣店巧遇,虽已不认得她,却对她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陈友谅因而召自称叫春香的明霞进汉王府随侍已成为汉王妃的佩瑶。明霞为让重八去做大英雄,为民造福,毅然离开他,进了汉王府,明霞无意...

一个满老的古装剧 关于朱元樟的
明霞发现被算计,大骂佩瑶后又在郊外与重八等人擦肩而过,幸得伯温先生及时赶回救了她和腹中孩儿。徐达和常遇春被郭子兴拒之门外,罚重八禁闭三日。马秀英给重八送食被郭天绪捉住,要杀重八,秀英一时情急说出二人早要婚约,正在此时,王宝宝率军攻打濠洲,重八主动请缨,带领千郭家军与徐达、常遇春联手对敌王宝宝。 ...

朱元璋手下有那些名将?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

"长平战骨烟尘飘,岁久遗戈金不消"的出处
那成千只马蹄与车轮溅起的黄土粉,漫天狂舞,左右两路大军如踏云行空,要把所有敢于阻拦前路的人和物一举歼灭。秦军在以难以置信的高速度压近,转眼间,那遮天箭雨先到一步,放倒一批赵兵。奔袭而来的战车带着肆无忌惮的矛钺,连同车兵狰狞的面孔,马鼻喷出的的白气,厉若狂飙,以密集的阵型卷杀而来,车左兵舞矛罩护住...

迁西县17598968332: 刘伯温尽志无悔的故事 -
生聪奈平: 一、刘伯温尽志无悔的故事 1360年(至正二十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

迁西县17598968332: 明朝刘伯温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有好多预言都成真了? -
生聪奈平: 刘伯温是元末明初的军事谋略家,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使国家安定而驰名天下.

迁西县17598968332: 刘伯温被传为神一样的人物,他到底有什么非凡的政绩功劳?
生聪奈平: 刘基,字伯温,是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的第一谋士,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民间对刘伯温非常敬仰,遂留下一大批纪念刘伯...

迁西县17598968332: 谁可以告诉我刘伯温有没有帮朱元璋一统天下? -
生聪奈平: 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迁西县17598968332: 刘伯温之死? -
生聪奈平: 对于刘伯温为人,《明史》中说「基虬髯,貌修伟,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画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称帝后,刘伯温见天下已定,便告老还乡了.由于刘伯温嫉恶如仇...

迁西县17598968332: 千古奇人刘伯温究竟是怎么死的 -
生聪奈平: 刘伯温的死因,历来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被丞相胡惟庸毒死;二说朱元璋是毒死刘伯温的主谋;三说系病死.其实从情理上思考,刘伯温当时已经患病,而且又不是当权派,朱元璋和胡惟庸又何必要多此一举?胡惟庸毒死了刘伯温的传闻之所以流行,完全是后来朱元璋为除掉胡惟庸,有意给其罗织了一条新罪名.但他没有想到,后世同情刘伯温遭遇的人,不以揪出胡惟庸为满足,又怀疑到他自己头上,这真是一种讽刺.

迁西县17598968332: 孤灯人刘伯温是谁 -
生聪奈平: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迁西县17598968332: 功成名就后刘伯温是如何逃脱朱元璋诛杀的 -
生聪奈平: 作为智者,刘伯温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因此,于洪武四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但回到家乡的刘伯温,仍被政敌胡惟庸所陷害.为表明心迹,刘不得不回京向朱元璋谢罪.洪武八年,朱元璋派使者护送重病缠身的刘伯温回青田老家.回家不久,内心忧郁不已的刘伯温便离开人世,终年65岁.

迁西县17598968332: 人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真有那么高的功劳吗?那为什么史书上关于他的事都是一笔 -
生聪奈平: 这个刘伯温在民间确实吹的比较多,正如上一个人回答你的,小说和正史是不同的.小说脱胎于说书艺人,这些人很少有官方正统史学基础.(史学一般由官方垄断,毕竟开国的总有一点污点)那他们就难免用上野史和吹牛了,什么最容易吹……鬼神!演义就是吹,不管人物事件对不对得上,怎么牛逼怎么吹,全凭个人想象,艺术发挥,诸葛亮也好,刘伯温也好,他们都是辅佐看上去不咋样,但真就牛逼了的人物,自然需要鬼神之说来解释,什么吊的名头安什么但实际上也就那么回事.

迁西县17598968332: 诸葛亮与刘伯温谁的智谋高 -
生聪奈平: 朝代不一样,后世对两人的事迹也都进行了神化,不太好比较,不过有一点很明确,刘伯温辅佐朱元璋统一了乱世,诸葛亮的极限也不过是三分天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