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书愤》

作者&投稿:锁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陆游的《书愤》全诗是什么~

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街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2、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匈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计划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兆河马,涉渭夜街枚”(《岁暮风雨的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嗟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
岁月不尽,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仅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沱胄起兵抗金,他还跃跃欲试。
3、《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书愤》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书愤》宋.
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
上天悔祸终平虏,公道何人肯散群?
白首自知疏报国,尚凭精意祝炉熏。
3.《书愤》宋.
陆游
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
剖心莫写孤臣愤,抉眼终看此虏平。
天地固将容小丑,犬羊自惯渎齐盟。
蓬窗老抱横行路,未敢随人说弭兵。
4.《书愤》宋.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5.《书愤》宋.
陆游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这首陆游的晚年之作,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激昂中透着悲怆。
诗文大意是:年轻时不知道世事艰难,满怀兵定中原之干云豪气。雪夜驾战船巡视瓜州渡,秋风驭铁马勒缰大散关。胸中自有万里长城,自认可以保疆卫国,恨不能仿效诸葛卧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白发照镜,国未复、民流离,壮志难酬!

这诗是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回看整首诗歌,但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

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赏析
作品同时由两个侧面组成: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两者相互激扬:愈是悲愤,他对理想愈是执着;对理想愈是执着,他的悲愤也愈是强烈。这使他的诗歌既热情奔放,又深沉悲怆。
就在陆游出生后第三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兵把徽、钦二帝及后妃、宗室俘虏北去,北宋灭亡。五月,当时在河北的赵构幸免于难,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这个重建的小朝廷就是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但可悲的是,赵构虽为皇帝,却是南宋初期投降派的首领,他惧怕与金朝打仗,所信用的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也都是些主张逃跑和屈膝投降的人。绍兴八年三月,宋高宗任命秦桧为右相,十月又把向金屈膝投降的事交给他专办,其他大臣不得参预。秦桧是中国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宋高宗和他沆瀣一气,于绍兴九年正月不顾一切,同金朝订立和议,向金称臣纳贡。宋高宗所求的只是制止金军的进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做金的属国也就心满意足了。
陆游《书愤》诗的“气”字解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我谁堪伯仲间。
新教材选入此诗,自能代表放翁一生的情怀与诗风。但笔者觉得教材对诗的第二句“气如山”中的“气”字的解释不妥,原注如下:“气如山:积愤如山之重。诗人目睹北方大片山河被金人占领,而南宋王朝不图恢复,故有此语。气,悲愤”(高中《语文》第三册,第30页)。笔者认为“气如山”之“气”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佳。下面试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从首联句子关系入手。单看诗歌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气”字可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全句解释为“北望中原产生决心恢复失地的英雄豪气如山”),也可解释成“悲愤”“积愤”“愤恨”等(全句解释为“北望中原因朝廷苟安而失地未复胸中郁结的积愤如山”)但是,倘若联系首句,情形便有了改观:“早岁那知世事艰”一句,虽暗写诗人晚年已知世事艰难并流露出愤激不平之意,但毕竟着眼点是“早岁”,诗人是在感叹自己早年不懂得世事的艰难。故而,下面承接的句子理当是首句不知世事艰难情况下的“果”(两句当为因果关系),作为“果”的“中原北望气如山”必然要体现出“那知”二字所含蕴的意味。仔细揣摩、涵泳,“气如山”的“气”当解释成“志气”“壮气”“豪气”等为是。
其次,从首、颔两联关系分析。诗歌颔联用了“列锦”手法(即意象直接组合),把分别表示军队、时令,地名的名词并列叠加在一起,构成了雄健激越的艺术画面:乘楼船,冒夜雪,奋战在瓜洲渡;骑铁马,顶秋风,激战于大散关。咀嚼这两句诗,洋溢着的是战斗的豪情,展示出的是报效祖国的雄心。联系颔联的意境内涵,诗歌第二句的“气”字只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更能与颔联昂扬之气、雄浑之境相“匹配”:首联为概述早年的豪情壮志,颔联是诗人恢复之志的具体化。这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的那样:“陆游虽然没有亲身参加这两次战斗,但那战斗的生活他是十分向往的,两次胜利曾使他兴奋鼓舞过。所以瓜洲渡和大散关便成了陆游回忆往事时印象最深、而形诸笔端时气壮如山的两个带有象征性的地点了。”(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再次,从全诗章法透视。律诗,在章法上颇讲究起承转合。就本诗而言,第二句中的“气”字唯有解释为“志气”“壮气”“豪气”等才能构成突“转”,使得诗歌前两联与后两联形成强度对比,吻合起承转合的章法。首联写早年胸怀收复中原的如山气概,是起;颔联回顾铁马秋风的战斗“经历”(或说向往铁马秋风的战斗生活),是承;颈联抒写壮志难伸的悲愤,是转;尾联于感叹无人可与诸葛亮比肩中流露出悲怆之情,却又不失豪壮之气,是合。特别是“塞上长城”典故的使用,诗人是以檀道济自况。这种比况,当有首、颔两联“英雄豪气”的奠基与辉映才能够使怀有满腔爱国热忱的诗人形象更加鲜明,更加丰满。倘若像教材的解说,“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为“悲愤”之意,就会使得“塞上长城”一语缺少了坚实的支撑点,给人一种“凌空”的轻浮不实之感。
最后,联系诗人的性情、诗论与诗风说明。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受爱国思想的熏陶。虽为官屡遭贬黜,却有不失恢复之志的性情操守。这种性情体现在诗论中,便是他的诗论标举“以气为主”:“某闻文以气为主,出处无愧,气乃不挠”(《傅给事外利集序》),“谁能养气塞天地,吐出自足成虹霓”(《次韵和杨伯子主薄见赠》)。这种“气”表现在诗中,便具有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巨大精神力量,这是陆游诗歌的内核,体现了他的诗歌风格。陆游诗中多次抒写了这种“气”。这些诗句中的“气”虽内涵不完全一致,但都是誓复中原的正气、壮气与豪气。这是陆游诗倍受后人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纵观陆游的性情、诗论与诗风,可以看出,《书愤》第二句“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字,当是具有阳刚与健美的英雄豪气,它集中反映了诗人早年的书生意气和志士愿望。正是早年这种意气的浓烈和愿望的宏大,才使得诗人在鬓发斑白的晚年因“塞上长城空白许”而倍感人生失意的无奈和壮志难酬的苦痛,于是胸腔中涌动出无法抑制的悲伤、怨愤之情。这种因心理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的失落与悲愤,凸现了诗歌的题目——“书愤”。
其实,诗人这种深沉的悲愤之情正是强烈的爱国情怀的曲折反映,这种情感在诗歌尾联也有着鲜明的体现:诗人引用诸葛亮的典故,除了感叹自己不能像诸葛亮一样实现“北伐”愿望而流露出失意、悲怆之情外,在与诸葛亮的相比中也体现了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腔爱国情怀。

早年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警钟霜鬓一线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① 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二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
② 用典:“塞上长城”,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皇帝要杀他时,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出师一表”,当初诸葛坚持北伐,名满天下。诗人以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以此自勉,并以此贬斥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
③ 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

  表达技巧也称艺术特色。
  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

  其一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书愤》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反衬 烘托 用典 (说诸葛亮 和其他一哥们的塞上长城)


古诗默写: 《书愤》南宋·陆游
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陆游)的诗意
《书愤》赏析1 陆 游 收复中原,雪洗国耻,是陆游的毕生心愿;然而南宋政权的主和误国,错失时机,使统一大业终成渺茫,他只能暮年书愤,抱憾不已.本篇表现的就是这种爱国志士的强烈悲愤.全诗感情悲壮,气势沉雄,是放翁七律中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爱国主义诗歌的名篇.�诗从早岁豪气,壮年经历的往事回忆...

陆游书愤翻译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二、原文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三、出处 《剑南诗稿》...

陆游<书愤>的赏析
2006-12-17 陆游书愤鉴赏 26 2008-12-25 <书愤>的赏析 288 2013-12-07 求陆游的书愤赏析 3 2007-01-25 陆游《书愤》评析 160 2013-11-01 陆游《书愤》赏析鉴及体会 1 2009-07-17 陆游的《书愤》赏析 754 2018-01-09 陆游《书愤》的赏析是什么?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书愤》全诗因何事而愤?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书愤》全诗愤的根源如下:1、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陆游在诗中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失望和不满,认为朝廷中的官员们贪污腐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顾自己的利益。他感叹自己的一腔热血和爱国之情无处可报,只能独自愤慨。2、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的担忧:当时,南宋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

书愤的作者陆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 空有爱国之情,报国无门之愤 2 奸臣当道,佞人作梗,理想落空之愤 3 有心讨贼,无力回天之愤 4 年老垂暮,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

陆游的《书愤》原文注释。
原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释: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②早岁:早年,年轻时。③楼船:一种大型战船,于三国魏发明。④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当时是边防重镇。⑤大散关...

《书愤》宋 陆游 带拼音
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书愤(其一)陆游 诗人在诗中“书”了哪些“愤”
北京王嘉化妆学校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书愤》陆游一诗作者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书愤用的典故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用是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原文如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

靖西县19436558227: 陆游的《书愤》书写了那些事? -
钊解富马:[答案]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该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已六十二,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

靖西县19436558227: 陆游的《书愤》全篇 -
钊解富马: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靖西县19436558227: 陆游的《书愤》赏析,从3个方面感情基调:文中主要意象及其特点分析:分析景物特点: -
钊解富马:[答案] 书愤 年代:【宋】 作者:【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

靖西县19436558227: 《书愤》原文! -
钊解富马:[答案] 1.《书愤》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书愤》宋.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剧盗曾从宗父...

靖西县19436558227: 陆游的【书愤】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钊解富马:[答案] 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

靖西县19436558227: 《书愤》陆游 全文 -
钊解富马: .《书愤》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书愤》宋. 陆游 山河自古有乖分,京洛腥膻实未闻. 剧盗曾从宗父命,遗...

靖西县19436558227: 陆游《书愤》的意思 -
钊解富马: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靖西县19436558227: 陆游 - 书愤的典故是什么意思 -
钊解富马:[答案] 《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五首七言律诗,其中第一首是作者的经典作品之一.典故: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是追述25年前的两次抗金胜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南下,企图从瓜州渡...

靖西县19436558227: 书愤陆游 -
钊解富马:[答案]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

靖西县19436558227: 书愤 赏析 哲理陆游书愤每一句的意思赏析以及它所包含的哲理 -
钊解富马:[答案] 介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