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作者&投稿:宜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收集有关资料,结合《第一场雪》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冬雪是福,春雪是害!”

  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医药养生保健报》 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雪的保温作用

  积雪,好象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为什么物体里贮藏的空气越多,保温效果越强呢?

  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的缘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由于积雪里所能容纳的空气量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积雪的导热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

  雪蚀作用

  冰缘气候条件下积雪场频繁的消融和冻胀所产生的一种侵蚀作用。产生雪蚀作用的地区分布在没有冰盖的极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树线以上的高山带。那里年均气温为0℃左右,属于永久冻土带。雪场边缘的交替冻融,一方面通过冰劈作用使地表物质破碎;一方面雪融水将粉碎的细粒物质带走,故雪蚀作用包括剥蚀和搬运两种作用。随着雪场底部加深,周边扩大,山坡上逐渐形成周边坡度小的宽浅盆状凹地,即雪融凹地。其形态、成因和空间分布均不同于冰斗,但两者又有联系。当气候进一步变冷、雪线下降时,雪蚀凹地可发育成冰斗;反之,气候转暖、冰川消退时,冰斗可退化为雪融凹地。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雪蚀作用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在纬度较低、降水量大、年冻融日数多的地方,雪蚀作用速率较快,雪蚀凹地深、面积大。如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雪蚀凹地十分普遍。反之,在纬度高、降水量少、夏温低的地方,雪蚀作用就弱。地面坡度的影响是:坡陡>40°,雪场不易存在;平地上雪蚀作用极慢;30°左右的坡地上,雪蚀作用最为活跃。

选自散文集《秋色赋》,本文原题为《瑞雪图》。

作者峻青,1922年生。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县人、幼时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十三岁就到邻村一家工厂当童工。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从事创作。1941年写出了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以后又陆续写了《黎明之战》《马石山上》《小侦察员》等短篇小说,1944年任胶东《大众报》记者,新华社前线分社随军记者,敌后武工队小队长。1948年随军南下,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及编委。1952年从事专业创作。后调到上海作家协会工作。他的优秀短篇小说有《黎明前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老交通等》,他还写了大量的散文分别收集到短篇小说集《海燕》、《最后的报告》散文集《秋色赋》中。

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联想到了“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第一场雪》。




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化,再写下雪中的情景,然后写下雪后的壮美景色,最后写作者的联想。

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2点:
(1)描写细致,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2)在写雪景和人们活动后适当地展开了联想,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作者抓住了下雪时雪下得很大的特点从看到的和听到的两个方面写出了雪大的特点。
“鹅毛般的”“一会儿就白了”这是看到的,“簌簌”“不断”“咯吱”枯枝断了,这是听到的,这些词语都说明雪下得又急又密,。这段中作者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具体生动地写出了雪大。



作者主要抓住了雪后“美”的特点写的。雪后的景象是全文的重点。分雪后壮丽景色和人们活动二层意思讲的。
第一层中先概括地写雪后壮丽的景色。然后具体地描写了柳树、松树、柏树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二层通过描写人正踩在雪上发出的声音,孩子们堆雪人、掷雪球、发出的欢乐叫喊声,表达了大雪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这一段的描写,从整体到部分,由景物到人物,从静态到动态,运用了比喻和象声词,叠词等,有声有色,有诗情,有画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作者又从三个方面说明“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
1. 冬雪能冻死害虫。
2. 雪水能供应庄稼生长需要的水分。
3. 厚雪能保护庄稼过冬。
这一部分是作者的联想,通过联想议论,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这场雪的喜爱之情。
回答者: 木原正树 - 魔导师 十一级 11-24 09:54

在《第一场雪》的教学中,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较透彻地领会文章内容,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呢?笔者认为用"感悟法"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初读全文,感悟美景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雪是什么样的吗?说说看。""作家峻青于1962年写了一篇有关雪的散文--《第一场雪》(板书课题)。他笔下的雪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对这场雪作家又怀着怎么样的感情呢?"开篇揭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后,教师即出示" 初读感悟"的目标及"感悟"的有关程序:拼拼,读准生字中的字音。读读,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读懂课文。想想:1、课文主要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围绕第一场雪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2、作者用哪些佳词美句来描写第一场雪的?议议,小组交流各自读悟的收获。
通过读通课文、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来初步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形成对"第一场雪"的完整印象。

二、切入重点,精读感悟
课文主要描写了雪后景色的美丽,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喜悦、赞美之情,需要学生深入领悟、理解。在这一点上,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把握住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反复研读,细细揣摩、领悟。在充分读、认真思的过程中力图读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及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因此,在精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段时,学生要能解决:(1)雪后景色有什么特点?哪句话概括地写出了这一特点?(2)哪些词句写得好,说说你的想法。(3)这一段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想象和情感,潜心揣摩、领悟这一段语言文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抓住关键,导读领悟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必有一部分内容学生能自读自悟,也会有一部分内容学生悟得肤浅,甚至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导读导悟。当学生抓住了重点段内容精读品悟后,为了使学生更深入、更透彻地领悟文章的内涵,教师还要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指导。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课文,都好像置身于那雪后的美景之中。"嗬!好大的雪啊!"
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流露出作者惊讶的心情。
生:是惊奇。
师:只是惊讶、惊奇吗?再仔细读一读,注意这句话的标点符号,悟一悟。(学生再细读这一段课文,通过充分感知、反复习染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生:是又惊又喜。
生:是喜悦和赞叹。
师:"我"赞叹这……
生:雪下得真大啊!
生:雪后的景色真美啊!
师:作者还赞叹什么?
生:小孩、大人是多么高兴啊!
师:是啊,这一"嗬"字饱含了作者的喜悦和赞叹之情,为雪大而喜,为雪美而赞,为人欢而叹,我们应如何通过朗读来表达这一情感呢?(学生练习朗读)

运用"感悟法"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提高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并能使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发表自己独特的、新颖的见解,逐步提高自读自悟的能力。

◆[2004-11-25]




《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先写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化,再写下雪中的情景,然后写下雪后的壮美景象,最后写作者的联想。

本文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一是抓住这场雪的特点,通过这场雪来得快、下得猛、时间长、积雪厚等几个方面,把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结合起来,具体生动地写出了这场雪的大;二是通过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和联想议论,充分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作者写雪美很有层次。首先整体写:“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具体写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在写雪景美的基础上,写人的活动,“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枝上的积雪震落下来。”通过孩子们的欢乐,表达了人们无比喜悦的心情。

作者喜雪、赞雪的思想感情,除了蕴含在下雪和雪后美景的描写中抒发外,还通过对有关冬雪农谚的联想和诠释表达出来。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可以从学生经历的下雪情景或播放下雪情景的录像导入新课。导入后,让学生充分地自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还要根据“预习”要求自读自悟。然后,组织讨论交流“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这场雪的,写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2�围绕“思考·练习”第一、二题的要求,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精读体会。让学生自己默读找出写雪大的段落,边读边想象语言文字描述的情景,说一说从这些句、段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站在作者的角度,用有感情地朗读,夸一夸雪大,赞一赞雪美,表达作者的喜悦心情。这样处理,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到了,表达方法领悟到了,课文重点语句段落也读熟了。朗读中要注意引导品味文章用词准确、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如,“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作者写得是否真实,赞一赞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遣词造句的绝妙。

作者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写这场雪,是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教学中可选择适当的时机向学生简要地介绍当时的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课文中第六、七自然段是作者由雪引起的联想。他联想到了我国的农谚“瑞雪兆丰年”和“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并把它们联系起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这部分内容从表达感情上讲,是对这场雪的直接赞美,预言它将带来丰收的年景;从内容上讲,里面含有雪的作用及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知识,还有对两条谚语的诠释。教学时,除强调学生读熟外,还可让学生说一说冬雪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或解释“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

4�“思考·练习”中“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写你觉得写得好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这两项要求都强调语言积累和表达方法的领悟。教学时应留出充裕的时间,切实地让学生背诵、抄写和谈感受。这应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5�要重视字、词教学。生字中下列字应注意正确读音:“茸”读róng(在“毛茸茸”中,“茸”读rōng),“枕”读zhěn。学习目标中列出的词语应该让学生认真地读一读,写一写。下面的词语解释供教师参考。

骤然:突然,形容变化来得特别快。

彤云密布:阴云布满了天空。

粉妆玉砌:用纯白的脂粉装饰,用洁白的玉石砌成。文中形容雪下得大,积雪笼罩了一切。

蓬松松、沉甸甸:文中描写雪落在簇针放射状的松柏叶上显得很疏松,因为积得厚又显得沉重的样子。

瑞雪兆丰年:瑞雪,下得及时对农业生产有好处的大雪。兆,预示。及时的冬雪或春雪预示着丰收年景的到来。

6�学习本文正值隆冬时节,可结合本课学习,酌情开展下雪天的观察练笔活动。

(1)按照“思考·练习”中的建议,收集有关资料,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2)仿照课文描写雪景的方法,写一写自己观察到的雪景。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谚语、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瑞雪兆丰年。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有关冬雪的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家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1.看录相,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的这段录相,描绘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呢?(大雪纷飞时的景象)。的确,在我国的北方,每当冬季来临,那漫天的飞雪,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思,无限的喜悦,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场雪》。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的,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的。

2.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及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呢?

学生甲:我来为大家介绍本文的作者峻青的有关资料。峻青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自幼家贫,只读了几年小学,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这篇文章写于1962年。1960年—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困难。人们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呀!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就写下了这篇散文,收录在散文集《秋色赋》中。

二、预习课文。

1.读准字音。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画出难以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自己试着解决。

三、交流自学效果。

1.掌握字音。出示幻灯片投影,指名带读。



2.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茸:本音读“ ”,在“毛茸茸”中读“ ”。指又短又密又软的毛发。

甸:本音读“ ”。在“沉甸甸”中读“ ”。

骤然:突然,忽然。

凛冽:刺骨的寒冷。

寂静:没有声音,很静。

谚语: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想一想,作者分哪几个方面来写这场雪的?

2.指名分段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描写这场雪的。

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联想

(2)你能试着分段吗?

雪前(1—2自然段)

雪中(3自然段)

雪后(4、5自然段)]

联想(6、7自然段)

3.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你的同桌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雪后美景。

2.体会作者情感及作者的表达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雪不仅能给人带来欢乐,还能给农民们带来丰收。让我们跟随作者共同去体验一下吧!

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你还记得吗?

板书:雪前——雪中——雪后——联想

二、理解课文内容

(一)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各具哪些特点呢?请你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画出重点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二)抓住重点语句深入体会。

我们就用读的形式汇报。

1.雪前

(1)学生甲:雪前的特点就是天气变化大。

(2)学生分别读句子、谈体会。

①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

从“骤然”这个词体会到天气由暖变冷,变化特别突然。

②空中布满了钻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雪来。

铅色的阴云说明天阴得很沉,预示着大雪即将来临。风很刺骨。呼呼地刮着。

(3)教师小结:作者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大雪前气象的变化:阴——风——雪。

(4)谁愿意把这种变化读出来呢?请学生练读后汇报读。

2.雪中

(1)按照雪前一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

学生甲:雪中的特点是雪下得很大。

(3)谈重点句的体会。

①开始下雪时还伴着小雨,不久就只见鹅毛般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飘落下来,地上一会儿就白了。

鹅毛般的雪花表明雪片很大。

一会儿就白了,也说明雪下得很大。

②冬天的山村到了夜晚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簌簌地”“不断”表明雪下得又大又急。

③偶尔咯吱一声响,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

“压断”说明积雪很多,枯枝承受不住厚厚的积雪,就被压断了。

(4)教师小结:这一段雪中的景象作者就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描写。不仅写了样子——“鹅毛般的雪花,”,颜色——“地上白了”,而且写了声音——“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偶尔压断枯枝“咯吱一声响”,因此,这部分内容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序。

(5)练习有语气地朗读。

3.雪后:

(1)雪整整下了一夜,雪后的大地是什么样的呢?板书:景色壮丽

(2)大家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出来的?请你默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作出记号,用读的形式进行汇报。

(3)学生自学。

(4)讨论后交流。

①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

粉妆玉砌,指用白粉打扮,用玉石砌成。用在这里,说明雪后世界变成了白色,非常壮丽。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

这句话作者用了比喻,把积雪的柳条比作“银条儿”,把堆满雪的松柏枝叶比作“雪球”,描写出了雪后树木的形态、十分好看。

③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这里作者写出了两种色彩:玉屑似的五光十色的彩虹。阳光和雪花互相辉映所产生的瑰丽色彩。

(5)教师小结:作者即写出了雪后的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雪景图。那么,雪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带来了欢乐。孩子在堆雪人,掷雪球,欢乐的叫喊声使我们体会到人们的欢乐。)

4.看到场大雪,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瑞雪兆丰年”。)

5.什么是“瑞雪兆丰年”?这么说有根据吗?请同学们把有关的语句划在书中,再作交流。

6.学生汇报。

学生甲:“瑞雪兆丰年”指的是这场雪下得正是时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

学生乙:这么说是有科学依据的。积雪可以冻死害虫,雪化后可以促进庄稼的生长。

学生丙:农民们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有经验的农民都知道积雪可以保护麦苗安全过冬。

7.作者由“第一场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甲:表达出作者对雪的喜爱和赞美。

学生乙:表现了作者的满腹喜悦。因为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连年的自然灾害使人们企盼着丰收。看到这场瑞雪,人们必然联想到来年的丰收,所以人们的心情万分激动、欣喜。作者正表达了这种情感。

8.带着这样的情感,把这部分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

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自由朗读全文,想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在“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方面很有特色。作者无比喜爱这场瑞雪,把这种感情蕴含在对雪中、雪后景色的描写上,也直接通过联想表达了出来。)

2.你认为文章的哪部分写得好?好在哪儿?

3.围绕重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1)有序:按时间的顺序,按下雪的过程写。

(2)有物:从写景到写人,再联想到来年的粮食丰收。

(3)有情:为雪景而欢乐,为来年的丰收而喜悦。

四、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看录相资料,再次领略雪的美丽壮观。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练习朗读。

3.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积累在《采蜜集》本上。

五、作业

1.读课文。

2.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短文。

雪能蓄水抗旱。大雪降到田间,成为一个天然的覆盖层,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雪融化时,雪水又渗入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而且能够满足作物返青后对水分的需求,起到了蓄水抗旱的作用。雪能防寒、保温。刚降到大地的雪松软、空隙多,空隙中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从而使土壤中的热不易散发,同时还阻止了寒气侵入土壤,因而雪可防寒、保温,保护作物免受更低的温度侵害,有利于作物的安全越冬。雪能生成氮肥。雪可吸附空气中大量的游离气体,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氮化物,当雪融化时,这些氮化物便随雪水渗入土壤中,从而增加了土壤肥力。雪能消灭虫卵。积雪阻塞了地表空气的流通,可使一部分在土壤中越冬的害虫窒息而死,使农作物生长时的虫害大大减少。雪能增加产量。用雪水浸种、浇灌和进行叶面喷洒各种作物时,都有增加产量的效果。用雪水浇灌的粮食和果类都会明显提高作物的品质。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冬雪是福,春雪是害!”

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医药养生保健报》 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雪的保温作用

积雪,好象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为什么物体里贮藏的空气越多,保温效果越强呢?

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的缘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由于积雪里所能容纳的空气量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积雪的导热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

冰缘气候条件下积雪场频繁的消融和冻胀所产生的一种侵蚀作用。产生雪蚀作用的地区分布在没有冰盖的极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树线以上的高山带。那里年均气温为0℃左右,属于永久冻土带。雪场边缘的交替冻融,一方面通过冰劈作用使地表物质破碎;一方面雪融水将粉碎的细粒物质带走,故雪蚀作用包括剥蚀和搬运两种作用。随着雪场底部加深,周边扩大,山坡上逐渐形成周边坡度小的宽浅盆状凹地,即雪融凹地。其形态、成因和空间分布均不同于冰斗,但两者又有联系。当气候进一步变冷、雪线下降时,雪蚀凹地可发育成冰斗;反之,气候转暖、冰川消退时,冰斗可退化为雪融凹地。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雪蚀作用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在纬度较低、降水量大、年冻融日数多的地方,雪蚀作用速率较快,雪蚀凹地深、面积大。如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雪蚀凹地十分普遍。反之,在纬度高、降水量少、夏温低的地方,雪蚀作用就弱。地面坡度的影响是:坡陡>40°,雪场不易存在;平地上雪蚀作用极慢;30°左右的坡地上,雪蚀作用最为活跃。

雪的作用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医药养生保健报》 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雪的保温作用

积雪,好象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为什么物体里贮藏的空气越多,保温效果越强呢?

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的缘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由于积雪里所能容纳的空气量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积雪的导热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

雪蚀作用

冰缘气候条件下积雪场频繁的消融和冻胀所产生的一种侵蚀作用。产生雪蚀作用的地区分布在没有冰盖的极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树线以上的高山带。那里年均气温为0℃左右,属于永久冻土带。雪场边缘的交替冻融,一方面通过冰劈作用使地表物质破碎;一方面雪融水将粉碎的细粒物质带走,故雪蚀作用包括剥蚀和搬运两种作用。随着雪场底部加深,周边扩大,山坡上逐渐形成周边坡度小的宽浅盆状凹地,即雪融凹地。其形态、成因和空间分布均不同于冰斗,但两者又有联系。当气候进一步变冷、雪线下降时,雪蚀凹地可发育成冰斗;反之,气候转暖、冰川消退时,冰斗可退化为雪融凹地。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雪蚀作用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在纬度较低、降水量大、年冻融日数多的地方,雪蚀作用速率较快,雪蚀凹地深、面积大。如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雪蚀凹地十分普遍。反之,在纬度高、降水量少、夏温低的地方,雪蚀作用就弱。地面坡度的影响是:坡陡>40°,雪场不易存在;平地上雪蚀作用极慢;30°左右的坡地上,雪蚀作用最为活跃。
瑞雪兆丰年
冻死细菌.虫害
春天雪化了可以灌溉庄稼.
。《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雪的作用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所以古人有“草木之花多五出,度雪花六出”的说法。雪花多么美丽而轻盈呀!我越来越喜欢雪花了,如果能够再次目睹大地白雪皑皑,绿树披银装,真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趣事。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雪对人体健康的作用

《医药养生保健报》 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雪的保温作用

积雪,好象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为什么物体里贮藏的空气越多,保温效果越强呢?

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的缘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由于积雪里所能容纳的空气量变化幅度较大,因此,积雪的导热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

雪蚀作用

冰缘气候条件下积雪场频繁的消融和冻胀所产生的一种侵蚀作用。产生雪蚀作用的地区分布在没有冰盖的极地和亚极地以及雪线以下、树线以上的高山带。那里年均气温为0℃左右,属于永久冻土带。雪场边缘的交替冻融,一方面通过冰劈作用使地表物质破碎;一方面雪融水将粉碎的细粒物质带走,故雪蚀作用包括剥蚀和搬运两种作用。随着雪场底部加深,周边扩大,山坡上逐渐形成周边坡度小的宽浅盆状凹地,即雪融凹地。其形态、成因和空间分布均不同于冰斗,但两者又有联系。当气候进一步变冷、雪线下降时,雪蚀凹地可发育成冰斗;反之,气候转暖、冰川消退时,冰斗可退化为雪融凹地。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的雪蚀作用方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在纬度较低、降水量大、年冻融日数多的地方,雪蚀作用速率较快,雪蚀凹地深、面积大。如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雪蚀凹地十分普遍。反之,在纬度高、降水量少、夏温低的地方,雪蚀作用就弱。地面坡度的影响是:坡陡>40°,雪场不易存在;平地上雪蚀作用极慢;30°左右的坡地上,雪蚀作用最为活跃。

瑞雪兆丰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农谚。在北方,一层厚厚而疏松的积雪,像给小麦盖了一床御寒的棉被。雪中所寒的氮素,易被农作物吸收利用。雪水温度低,能冻死地表层越冬的害虫,也给农业生产带来好处。所以又有一句农谚「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著馒头睡。」
雪的作用很广,但雪对人类有很大的好处。首先是有利於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越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於施了一次氮肥。用雪水餵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雪对人有利也有害处,在三四月份的仲春季节,如突然因寒潮侵袭而下了大雪。就会造成冻寒。所以农谚说:「腊雪是宝,春雪不好。」
医药养生保健报》 冬季,大雪纷飞,苍茫无际。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之时,往往忽视了雪的作用。雪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本草纲目》早有记载,雪水能解毒,治瘟疫。民间有用雪水治疗火烫伤、冻伤的单方。
经常用雪水洗澡,不仅能增强皮肤与身体的抵抗力,减小疾病,而且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如果长期饮用洁净的雪水,可益寿延年。这是那些深山老林中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之一。
雪为什麼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作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像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搜集有关香港澳门资料。
香港简称“港”,面积1074平方公里,人口591.9万,其中华人占97%,大部分是广东籍;外籍人士占3%。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主要语言是广东话\/英语,主要货币是港币,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回教、基督教等。“动感之都”香港是一颗名副其实的集经济,金融,贸易,购物,娱乐,...

《毕业赠言》六年级教学设计
1笔ι互相交流所搜集的与本课相关的资料。2碧父惺埽师激趣:同学们,时光易逝,日月如梭。一转眼,你们就将小学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别和你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了,在离别之际,一定会有许多内心的`话要倾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先生给学生的《毕业赠言》。3苯姨猓读题。二、读悟结合...

中央集权制度有关资料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二者之间的联系。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

有关狼的资料
为现生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狼这个物种曾是地球上分布地区最广的哺乳动物,包括北美和欧亚大陆,但如今在西欧、墨西哥与美国大部分地区已然绝迹。狼是社会性的猎食动物,狼群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有时也包括收养的未成年幼狼。狼属于典型的食物链上层掠食者。

...传说,有哪些描写太阳的精彩片段,整理相关资料,写一篇《颂日集_百度...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 那里。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

战龙四驱的有关资料
TRACK4(基本):片集资料介绍 《战龙四驱》全片由二维动画及三维动画串合而成,人物场景方面主要以二维方式表达,迷你四驱车的比赛过程,主要以三维方式表达,声轨以SRS(O)混音技术处理,可输出环回立体声音效,节奏强劲,具临场感,特别适合本片的内容的气氛表达。 本片分上下二辑,共64集: (其他正在制作) 第一辑:...

陶渊明简介
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的资料!
7.同学们,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话---(齐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万语千言只为大家谨记(齐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三、练习设计:1.说一说:结合课文内容及你了解到的相关知识,说一说为什么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2.写一写:结合课文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自己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

如何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语文
例如学习《月球之迷》时,课前让学生在网上查找并下载有关月球的资料,并用简练的话概括整理信息。课上首先交流资料,初读课文,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浏览老师制作的教学网站《月球之迷》,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浏览并结合课文自主学习。最后组织学生交流探索,汇报。引导学生探索,到相关网站浏览...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案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炎黄飞天梦》,并结合课文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五...

武义县18359327195: ...今晚就要 快急 3Q1.讨论:课文是怎样把这场雪的“大”写出来的?从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悦之情?2.抄写好的语句,并说说好在哪里.3.收集有... -
毓熊地榆:[答案] 雪能蓄水抗旱.大雪降到田间,成为一个天然的覆盖层,可以有效地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雪融化时,雪水又渗入土壤中,增加了土壤的水分.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而且能够满足作物返青后对水分的需求,起到了蓄水抗旱的作用.雪...

武义县18359327195: 第一场雪的课文内容的解析 -
毓熊地榆: 作家峻青写的一篇文章《第一场雪》.这篇文章是从峻青写的《瑞雪图》中节选的,它既写了实在的景物,又有自己的联想,语言文字非常优美.本文写于1962年.1960年至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欠收,国民经济遭到了暂时的困难.人们是多么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啊.1962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这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悦,写下了这篇散文.文章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大雪,讲述了“瑞雪兆丰年”的科学道理,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 按文章脉胳将内容分为两部分:下第一场雪的经过及联想;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分为四段: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下雪的好处.)

武义县18359327195: 课文中引用" , "这句谚语进一步说明 . -
毓熊地榆:[答案] 1.汉语家园 [板块说明] 本板块由《第一场雪》《橡树》《虎猫对饮》三篇文章构成.分别以美丽的景色 、生动的故事为载体,向我们展现了谚语、成语、歇后语的无限语言魅力.学生 不仅是在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解读曲折、丰富的故事,更是在感受...

武义县18359327195: 小学语文课文《第一场雪的课文标注求课文第一场雪》的解析和课文?
毓熊地榆: 你也是金牛座的哦!先给你找了一个第一场雪内容你看看是不是?然后后面有教案,教学目标.看看你要的是这个不?要是不是的话,你告诉我你要解析什么和标注什么,...

武义县18359327195: <<第一场雪>>课文中引用" , "这句谚语进一步说明 . -
毓熊地榆: 1.汉语家园 [板块说明] 本板块由《第一场雪》《橡树》《虎猫对饮》三篇文章构成.分别以美丽的景色 、生动的故事为载体,向我们展现了谚语、成语、歇后语的无限语言魅力.学生 不仅是在欣赏优美的语言文字,解读曲折、丰富的故事,更...

武义县18359327195: 《第一场雪》课文内容是什么? -
毓熊地榆: 前天,气象台发布了西伯利亚来的寒流即将南下的消息;昨天,强大的冷空气就侵入了胶东半岛. 前些天还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昨天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黄昏...

武义县18359327195: 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
毓熊地榆: 雪的作用 雪花是一种美丽的结晶体,它在飘落过程中成团攀联在一起,就形成雪片.单个雪花的大小通常在0.05——4.6毫米之间.雪花很轻,单个重量只有0.2——0.5克.无论雪花怎样轻小,怎样奇妙万千,它的结晶体都是有规律的六角形,...

武义县18359327195: 《第一场雪》的第4自然段主要是写的什么? -
毓熊地榆: 《第一场雪》是作家峻青1962年在胶东半岛农村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棉歉收,人们都企盼丰收年的到来.文章通过写胶东半岛入冬以来下的第一场雪及关于雪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

武义县18359327195: 第一场雪节选 - 的阅读答案
毓熊地榆: 峻青《第一场雪》写作特点文章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先写下雪前天气骤然变化,再写下雪中的情景,然后写下雪后的壮美景色,最后写作者的联想. 写作特点主要有以下...

武义县18359327195: 《第一场雪》 课文 -
毓熊地榆:第一场雪 早晨,我伫立在栏杆前向远处辽望,四周的群山,覆盖着或多或少的雪,像一条条沉睡中的白龙;九龙山下,那白雪覆盖着曲折迂回的玉带——连岗公路,以它蜿蜒的美姿伸向远方;四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