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只有喀秋莎火箭炮?这款武器有多么的恐怖呢?

作者&投稿:茶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二战中,苏联的秘密武器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

如果说到“苏联喀秋莎”,可能很多人会想到当年从苏联传到中国的一首著名歌曲《喀秋莎》。其实“喀秋莎”俄罗斯文化里最早是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里面的,在被作成歌曲火爆之后,“喀秋莎”便成为了一个温柔贤惠女孩的代名词,是对女性的爱称。
当时苏联发明了一款威力巨大的火箭炮,开始为其命名,因为这款火箭炮上面有一个字母k,这与“喀秋莎”有着同样的起始发音,加上苏联红军中的武器控们对其威力极其沉迷,所以便于“喀秋莎”给这个火箭炮命名了。不过虽然它对于苏联来讲是“梦中情人”般的存在,但对于二战中的德国军队而言,“喀秋莎”却是一种恐怖大杀器的代名词,是他们心中一直挥之不去的梦魇。

襁褓中的“梦中情人”——历经千辛万苦,终究研制成功
喀秋莎火箭炮虽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才开始崭露头角,但其实在一战后,沙俄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了,而研究它最早的初心是为了应对航空武器火力的不足。
当时沙俄想要在航空器上装载上杀伤力更大的一些大武器,但是由于这些都后座力太大,使用在航空器的时候极度不稳定,所以沙俄也就放弃了加大航空器武力装置的计划,转而研究由航空火箭而搭载的武器,于是便有了研制“喀秋莎火箭炮”这种新式武器的想法。
不过尽管沙俄有想法,并且国内也不缺乏有进取心的航天与军事领域的科学家,但在沙俄时代这项研究依旧没有取得多大成果。而这主要是因为政治因素——当时的沙俄已经是强弩之末,内乱不断,压根无力筹集资金来研究军备。

苏俄建立后,选择退出了一战,甚至还承诺赔偿大量土地,为的就是能够安心搞建设。而得益于稳定的国际环境,这项耽搁已久的研究才正式重新开启,而经过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斯大林五年计划的升级后,苏联工业基础也已经跟了上来。
良好的工业基础,加上国家的政策支持,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了——于是在1933年,车载喀秋莎火箭炮终于是试制成功了,其射程也达到了5公里以上。
而在经过多年的测试与改进之后,在1939年,苏联制作出了16管132毫米,军用编号为bm-13-16的车载火箭炮,这次的改良能够将弹架进行180度调整,极大的增强了其机动性,减轻了原本运作起来的难度与负担,于是在几个月后,苏联军队便开始给自己的军团装备这款武器。但由于是新式武器,无法批量装备,所以在二战开始后,苏联才组建成了一个全部装备喀秋莎火箭炮的独立炮连。

怒吼中的“战争女神”——震慑敌人心理,成为德军梦魇
在二战时期,德军在欧洲可以说是横扫一切,早期对战苏联时期也如入无人之境——比如1941年6月底的时候,苏军的前线百万大军已经是完全溃败,还损失了1300多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德国纳粹似乎对战争已经掌握着绝对的控制权。
为了挽回败局,在7月苏联决定放开赌一把,于是将已经通过实战演练的喀秋莎火箭炮给投入了战斗。
当时在白俄罗斯的奥尔沙市,所向披靡的德军被苏联用喀秋莎火箭炮狠狠的摩擦了一次——事发当天苏军经过严密的计划潜伏,在短短的数10秒内向德国的军营倾斜了80发火箭弹。由于事发太过于突然,所以德军根本没有时间躲避,最终造成其死伤无数,成为战争转折的一个关键点。
当然,之所以能够有如此效果,首先我们不得不先提它的破坏力。

喀秋莎火箭炮其实有点迫击炮的味道,但它与普通的迫击炮的区别就是可以在短短的10秒钟内发射一整车火箭弹,作用远比普通的迫击炮要大的多——因为喀秋莎的设计之初就是利用火箭作为发动机承载的炸弹来弥补航空武器火力上的短缺,所以喀秋莎载弹量更大,特别是单位时间内的发射量很大。
如果要是传统大炮的话,首先射程没办法和喀秋莎火箭炮相比,而且若想打完16发炮弹,需要将近一小时的时间。但很显然,喀秋莎火箭炮并不需要。而有了这些作为依托,自然造成的破坏性也会更大一些。
正是这种威力,它给德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是一种完完全全的心理震慑。
据苏军司令叶廖缅科回忆:“喀秋莎火箭炮齐射,威力很大,我军在目睹其威力后,甚至也吓退回来。”
这威力甚至连自己人都吓跑了,更别说敌军了——不过据了解,其实喀秋莎火箭炮虽然威力巨大,但远没有到那种毁天灭地的程度,之所以会这样,主要还是因为它覆盖面太大,动静太大了。

异常神秘的“魔鬼杀器”——让人无从了解,令纳粹胆寒
德军之所以在这武器上吃了亏,还有一点颇为重要,那就是对这个大杀器没有丝毫的了解。
在当时,面对如此强大而且突然的火力打击时候让德国的军官是完全摸不着头脑了。如果按照普通的炮击来看,如此的火力密度完全需要要一个大编制的炮兵不对,但是经过他们搜寻根本没有发现苏军炮兵的部队,只是发现了几辆小卡车的踪影。
德军方面当时有报告声称:“我们遭到了不明型号火炮的攻击,损失惨重。”
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他们对这个“魔鬼杀器纳粹完全是一无所知,捉摸不定,所以准备不足,吃了败仗。

但即便是吃了这个亏,后来的德军军团对这个武器依旧没有招架之力。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苏联军队为了防止喀秋莎火箭炮落到德国人手中,在每辆火车前炮上都装上了炸药(一旦沦陷敌手当即销毁),所以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费了很大的代价也没有得到多少有关喀秋莎火箭炮的资料。
别说得到了,当初的纳粹甚至见都没见过多少喀秋莎火箭炮的面。
这是因为它有着极高的机动——喀秋莎火箭炮性个体比较小,单位时间内的发射量比较大,单个体的载弹量比较多,所以在发射之前的隐蔽性还是比较好的。由于对于运载车辆要求不高,所以其运载车辆本身也都会有着较强的机动性,完成打击后即可“立马逃逸”,等德军军队反扑过来的时候,早已逃得无影无踪。
不过德军也不蠢,虽说搞不到一些有关喀秋莎火箭炮的资料,但多次见识到了其威力后,也会做出一些针对性质的调整方案,比如找到其缺陷,进行规避。

也确实,喀秋莎火箭炮本身也是存在着不少缺点的——比如喀秋莎火箭炮为了降低了对于运载车辆的要求,基座设计的特别简单,这样虽然只要是能跑的大马力机动车就可以装上喀秋莎火箭炮。但由于缺乏完美的转向功能,导致喀秋莎在发射火箭的时候瞄准完全需要通过车身瞄向来实现定位,而因为没有精确的方向制导,也就造成了喀秋莎命中率非常低。
但好在苏联及时找到了办法,那就是用多台火箭炮进行火力覆盖,这样大批量的进行火力打击,命中率低的问题就解决了。而且,除了解决了这个致命缺陷之外,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一直在与时俱进,优化自己的一些小缺陷,随着战争的发酵,在后来还衍化出了其他款式的喀秋莎火箭炮来适应各种形式的战争,比如山地型喀秋莎。
总之,德军完全无从了解下一场战役苏联的喀秋莎火箭炮会是啥样式,啥口径。逐渐的,在多次被打压之后,德军听到这款武器就如失了魂一般,已经输了一半。

总结
其实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与莫斯科保卫战之所以能够胜利,喀秋莎火箭炮火箭炮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它对纳粹的打击并不仅仅是单纯表面上的伤害,更是对其军队士兵心理防线的杀伤。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喀秋莎火箭炮这种武器,也仅仅是在二战前后那段时间才能够造成如此大的杀伤,到后来对战场局势已经起不到决定性作用了。因为喀秋莎火箭炮不管如何优化,有一个弊端会一直存在,那就是发射完炮弹后它会很脆弱,因为发射完毕后会出现大片白烟,暴露视野。
二战后,各国越来越注重空备力量的发展,战机性能越来越高,喀秋莎火箭炮就如同是高性能战机眼中的案板鱼肉,仍由宰割。

“当敌人的火箭弹炸响在阵地上时,许多战友因为无法忍受刺耳的轰鸣声,竟然精神失常了……”一名被俘的德军士兵如是说道。而这款让德军士兵痛恨且退避三舍的武器,就是喀秋莎(Katyusha)。那么,为何一款搭载在卡车上的移动火箭发射车,能在战场上如此招‘仇恨’,并成为纳粹德国士兵挥之不去的梦魇呢?其实,其实,有以下四点。



▲事实证明,长时间的炮击、轰炸,对于在一线上奋战的步兵来说,无论是心理还是精神,都是种巨大的摧残。
第一点,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喀秋莎火箭炮乃是一项苏军的“秘密武器”。在许多苏军高层人士看来,就这样一款‘卡车带发射器’的脆皮玩意,根本不值得一提。然而,当这些高官们在测试厂上,亲眼目睹了喀秋莎的咆哮后,立刻便被它恐怖输出所折服。以至于当时的苏联国防部长塞米恩·季莫申科(Semyon Timonshenko)当场质问兵工署的官员:“有这样强大的武器,为什么你们不向我汇报?!”有意思的是,直至1941年6月21日,也就是德军入侵苏联的前一天,斯大林才为这些秘密武器开了绿灯,允许其进入量产阶段。作为秘密武器,在战争初期时,每一辆喀秋莎上都安装了炸药,以防止这些输出机器落入敌手。而使用喀秋莎的单位,也被称之为“近卫迫击炮团”(Guards Mortars),以此来迷惑德军。



▲季莫申科本人(1895-1970),其先后参加过一战、苏俄内战、苏波战争以及苏芬战争。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以苏联元帅的军衔担任国防部长,1941年7月被调往斯模棱斯克前线作战。在莫斯科保卫战后因指挥不利,被斯大林免除了国防部长职务,成为名誉上的总指挥。1970年去世。
第二点,苏军对于喀秋莎的官方称呼为“BM-13”,而在喀秋莎的使用上,更是小心翼翼。1941年7月14日,首支装备喀秋莎的部队,在其指挥官伊万·费洛夫(Ivan Flerov)的指挥下,率先投入到白俄罗斯的奥尔沙(Orsha)地区。对于德军来说,奥尔沙的火车站乃是一个巨大的转运场。而在这里堆放的物资,更是成百上千。而在奥尔沙地区的首战,也超出了苏军高层的预期:上百吨德军的弹药、物资尽数被呼啸而至的火箭弹炸了个稀巴烂!从当时的国防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的日记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斑:“敌人首次在东线投入了不知名的新式武器,位于奥尔沙的火车站遭到了突如其来的‘火焰风暴’。所有的军事物资都被毁于一旦。”正是‘不知名’这一效果,才能使得喀秋莎能扬名立万。






▲咆哮着倾斜‘火雨’的喀秋莎火箭炮群。
第三点,灵活与猛烈的火力打击,也是喀秋莎的一大特点。比起常规火炮,使用16管的喀秋莎虽然精确度较差,但只要有1发火箭弹击中目标周边区域,其破坏性也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在进入1942年后,苏军开始大规模采用美式的“斯图贝克”(Studebaker)卡车作为BM-13的底盘。机动性强的它,能够在德军展开反扑之前,就迅速消失的无影无踪。因此,被德军称之为“斯大林的管风琴”的它们,也与波波沙、莫辛纳甘一样,成为了二战中苏军的代名词。



▲由美军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的大批斯图贝克卡车,成为了苏军填补缺口的最佳车选。
第四点,难以仿造。虽然德军也搞过同种类型的火箭发射车(Nebelwerfer),但是比起喀秋莎,德军的火箭发射车多为6-10管,火箭弹口径虽然大,但射程远不如喀秋莎。同时,在空中射击时轨迹明显,很容易被航空器追踪到,生存堪忧。而直至二战结束,德军也未能仿造出与苏军类似的火箭发射架。



▲喀秋莎可使用的火箭弹,包括80毫米、132毫米,300毫米不等。



▲德军的42式火箭发射车彩绘。比起喀秋莎,产量少,射程有限的它并未能给德军带来最终胜利。

1945年4月28日,苏德柏林巷战已到最后关头,坚守兰德维尔桥头堡的德国掷弹兵在希特勒的号召下誓死保卫元首,而苏军方面则投入了200个师团,250万人的巨大兵力分两个方向对隐藏在柏林巷道内负隅顽抗的纳粹德军发起猛烈的攻击。

战争初期苏军一路势如破竹很快进站到了柏林郊区,然而,随着苏军向内纵深的推进,德军士兵凭借着手中先进的铁拳反坦克火箭筒并借助巷道掩体优势给苏军的坦克机械化部队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恼羞成怒的苏联军事委员会统帅斯大林命令军部调集几十台异常恐怖的攻城利器驰援前线,当德国士兵无数次以铁拳反坦克火箭筒打退兰德维尔桥头堡疯狂进攻的苏军坦克集群后,一名德国老兵在炮队镜中发现对岸的苏军坦克群开始仓皇撤退,几十个庞然大物在拖拉机和坦克抢救车前拉后推下一字排开。


“大家赶快离开!快!我们跑不掉了!”见识过这种“怪物”的德军老兵绝望中发出了阵阵疾呼,此时的军中早已乱作一团纳粹德军四散溃逃,就连党卫军督战官连杀数名逃兵后也无法阻挡住洪水般的溃逃大军。

而正当德军士兵四散逃跑之际,一阵山崩地裂的呼啸声像撕裂空气般向德军阵地袭来,霎时整个阵地上泛起万丈火光,巨大的爆炸让兰德维尔桥头堡转瞬从地球上抹平,烈火的烧灼声和爆炸的冲击波响彻方圆几十里,德军阵地宛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

“钢铁在燃烧,大地在颤抖”,这是劫后余生的纳粹士兵心有余悸的描述,从德军士兵后来的讲述情况来看,貌似德军阵地遭遇到了喀秋莎火箭炮的袭击。然而,在苏军内部除了拥有喀秋莎火箭炮这样惨绝人寰的魔鬼级武器,其实,苏军还有着一种被敌手纳粹德军称之为“斯大林之锤”的恐怖性的武器,这个武器就是大名鼎鼎的“B4榴弹炮”。而德军在此次阵地攻防战中所遭遇的致命性打击就是B4榴弹炮的杰作。

B4榴弹炮,苏联红军使用过的最为怪异的大口径重型火炮。这种火炮于1930年11月由列宁格勒的波尔舍维克兵工厂制造,该炮口径203毫米,总重15.8吨,炮管长度5087毫米,最大射程17500米,炮口初速度更是达到惊人的607米/秒。


说这种火炮的“怪异”在于该火炮是在斯大林的亲自督导下由苏联国防委员会批准而开始着手研制。当时的斯大林极度偏爱大口径火炮,并强调“大火炮”作战思想指导意图,因此,在他的亲自授意下,布尔什维克工厂开足马力组织科研人员立即进行火炮的设计和生产。

从1928年1月火炮设计图纸完工到1930年11月完成组装B4榴弹炮的出产历经波折,然而,此时的B4榴弹炮尚处于试验阶段,苏联炮兵设计局也对此作出了多达146处的修改仍存在不少缺陷。但在斯大林的严厉督促下,布尔什维克工厂开始了成批量的生产,而在1931年至1941年间,B4榴弹炮由于体积过于笨重且未经实战检验,因此更多是在例如莫斯科、列宁格勒、基辅和哈尔科夫等诸多阅兵式中充当“门面”。

正是由于斯大林对B4榴弹炮的狂热和偏爱,B4榴弹炮自出产后立马被编入由中央直辖的直属预备队炮兵营,可见斯大林对该火炮的喜爱。

B4榴弹炮虽然体积笨重在战场上难以及时有效躲避敌军的炮击,但后来设计师根据B4榴弹炮机动性能缺陷严重的情况给B4榴弹炮加装了履式炮架。该炮架重11吨,采用的是“共产国际”重型履带式拖拉机的地盘,炮架尾部装有辅助轮用于牵引,牵引时速大约为15千米/小时,这对于总重15.8吨的庞然大物来说机动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种火炮虽然存在着体积笨重的致命缺陷,但在其它方面堪称火炮中的经典大口径杰作。比如B4榴弹炮采用特殊的双重驻退复进系统。所谓“双重驻退复进系统”就是第一部分采取与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后坐装置,第二部分则在于B4榴弹炮的炮床可沿炮架的滑轨手动自由滑行,这样就便于火炮在作战射击的过程中能根据敌军阵地的转移作出相应的角度调整。

正是因为有这样独特的射击B4榴弹炮的高低射界可达-2至+60度,而左右方向射界可延伸至30度。开炮时其底盘后段会向下调低姿态,同时将车尾驻锄插入地面,形成稳固的射击平台。

为了使B4榴弹炮发挥出最佳恐怖威力,B4榴弹炮在射击之初就采用5087毫米长的炮管,而其中刻有膛线的炮管就长达3981毫米,内壁膛线多达64条,光炮管重量就高达5.2吨,说这样的火炮配备是“怪兽级”的显然丝毫不为过。


除了本体发射装置的“高配”,苏联人同时也为B4榴弹炮设计了两种著名型号的高爆弹,一种是以铬钒合金制造,长度达1米左右的尾翼稳定炮弹,这种炮弹的材料密度非常高炮弹弹体装有厚重的弹壳,弹体末端有4片弹簧收缩精钢弹翼,并以外筒包裹。当炮弹自炮口发射出来后,外筒自动脱落,4片弹翼靠弹簧机构的作用自动展开,从而使弹道能维持稳定,弹头依照惯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贯穿4米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而另一种炮弹就是混凝土穿透弹,这种炮弹的最大作用就是专门对付厚实的高标号水泥修建的碉堡,只要炮弹命中水泥建筑瞬间化为灰烬。德军对B4榴弹炮因此还有一个“来自死亡的咆哮”的惊悚称呼。

由于炮弹长度在1米左右且非常笨重,显然依靠人力输弹根本无法完成一次炮击过程,因此布尔什维克厂还给B4榴弹炮量身定制了以T-18坦克地盘为原型的装弹车,这种装弹车的出现就很好解决了B4榴弹炮的装弹问题。

正是由于苏联装备了B4榴弹炮这样恐怖级的大杀器,使得苏军在此后的哈尔科夫、柴科斯基、柯尼斯堡和但泽等苏德攻坚战中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将纳粹德军杀的尸横遍野、残肢断臂。而也是因为苏军依仗着手中的“斯大林之锤”才彻底轰碎了德意志第三帝国的狂妄,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提前结束。


然而,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落幕,维持了4年之久的B4榴弹炮生产线全面宣告停产,取而代之的2B1自行榴弹炮登上了军事舞台。但B4榴弹炮却以其独有的方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为人类迎来了一个祥和、美好的明天,在这一点上B4榴弹炮的历史功绩永远无法抹杀。现今陈列于圣彼得堡中央炮兵博物馆的B4榴弹炮似乎在诉说着人类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让人类明白了只有珍爱、携手共进方能拥有来之不易的和平岁月。




俄罗斯“喀秋莎”火箭炮
俄罗斯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火箭炮是苏联在二战时期,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自行火箭炮。相较于其他火炮,喀秋莎能迅速将大量炸药倾泻于目标地点,并在遭到反攻炮火前迅速离开。结构解析 喀秋莎火箭炮由汽车部分和发射部分组成,汽车部分通常是美国援助的雪佛兰G7100卡车,或者苏联自行生产的吉斯6型和吉斯151型卡车等。

喀秋莎火箭弹是何物
喀秋莎火箭弹是苏联在二战期间使用的一种多管火箭炮系统发射的火箭弹。喀秋莎火箭炮,也被称为BM-13,是苏联红军在二战期间的重要武器。这种火箭炮的设计特点是多管发射,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和维护。每个发射管可以同时发射火箭弹,从而在短时间内对大面积目标进行密集的火力打击,具有极大的杀伤力。喀秋莎火箭弹...

喀秋莎火箭炮:横空出世,战争之神,二战中的“斯大林管风琴”
在人类战争史上,喀秋莎火箭炮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存在。这种由苏联首次研制成功的火箭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展现了其强大的实战能力,成为战争中的“斯大林管风琴”。尽管她的名字听起来优雅,但她却是敌人心中的噩梦。她的出现,常常意味着一场战役的胜利已经倾向于苏联一方。在1941年7月,德国军队在苏联...

金刚川里的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当时“喀秋莎”多次发射,由于装弹时间长所以绝对不是一架火箭弹,推测至少有三架“喀秋莎”火箭炮。3、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喀秋莎”可以装在卡车上,这样一来就变成了移动炮台,灵活性机动性大大提高,可以很好地打击敌方。而“喀秋莎”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换弹时间长、精度较低。

喀秋莎BM-13火箭炮概述
苏联的传奇武器--喀秋莎火箭炮,承载着一段炽热的历史篇章。它的名字源自两种动人的传说:一种是纪念一位名叫喀秋莎的英勇苏联姑娘,她在二战中为抵抗德寇而战,牺牲后,她的英勇成为了火箭炮的代名词;另一种则源于其研发初期的保密需要,取了一个具有苏联女性特点的名字。在二战期间,喀秋莎系列火箭炮共...

喀秋莎火箭炮到底有多厉害?能进战壕躲吗?
二战结束后苏联依旧大力发展火箭炮,从遍布世界的BM-21火箭炮再到集团军直接指挥的9K58“龙卷风”火箭炮再到一次齐射消灭一个村庄的TOS-1喷火坦克,苏俄对火箭炮极其重视,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二战喀秋莎火箭炮的影响,因为后者实在是太成功了,相比于苏俄,西方则不太关注火箭炮,因为他们倚仗的是空军发射的各种精确制导武器。

喀秋莎火箭炮:横空出世,战争之神,二战中的“斯大林管风琴”
从训练到实战,也就只有短短的一周多时间。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们都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实名字。最初的喀秋莎火箭炮, 尽管杀伤力十足,但是机动性不强的缺陷,让费列洛夫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为了避免德军的炮火报复,费列洛夫在第一次亮相后,匆忙撤出了阵地,之后又在西线的斯摩棱斯克、叶尔尼亚等地...

如何评价喀秋莎火箭炮?
M-13喀秋莎的单位时间投射密度很大,远强于同时期的牵引、自行火箭炮 。喀秋莎的M-13可以十秒钟内发射24-26发132mm火箭弹,射程达到了8-12公里,能覆盖很大一片区域,而德国的150mm牵引式火箭炮虽然威力更大,但是一次齐射只有6发,且射程不如BM-13。 所以说喀秋莎是当时火箭炮的佼佼者 。

喀秋莎火箭炮还在服役吗 喀秋莎火箭炮很有名吗
喀秋莎火箭炮很有名吗喀秋莎火箭炮是很有名的,因为喀秋莎火箭炮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它已经服役了83年。它是一种车载自行火炮。在服役期间,为苏联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朝鲜战争中表现突出。想更好的了解喀秋莎火箭炮很有名吗的可以接着往下看。喀秋莎火箭炮的具体介绍 1、喀秋莎BM-13火箭炮车长6.40米...

喀秋莎火箭炮不愧为强国重器
喀秋莎火箭炮不愧为强国重器 喀秋莎火箭炮也叫喀秋莎多管火箭炮,正式编号为喀秋莎BM-13火箭炮,喀秋莎BM-13火箭炮是苏联最先研制成功火箭炮,并首先用于实战。在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象前苏联那样投入人力、财力去研究各种火箭装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威名远扬的自行火炮——喀秋莎系列就是苏联多年不懈努力...

赤坎区13927117107: 喀秋莎火箭炮载弹量是多少
重鸣杰宾: 苏联在1921年,专门研制火箭的第2中央特别设计局成立.经过不懈努力,苏联设计师先后研制出了可以稳定飞行400米的固体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弹,以及РС-82毫米和РС-132毫米航空火箭弹. 1938年10月,火箭炮车载实验正式开始....

赤坎区13927117107: 喀秋莎火箭炮有那么强吗 -
重鸣杰宾: 苏联火箭炮部队以师旅级为作战单位,而德国主要是以营团为作战单位. 苏联火箭炮最少是16管以上,每个德国火箭炮发射装置最多是10管,

赤坎区13927117107: 哪款苏制武器最能代表苏联人的暴力美学 -
重鸣杰宾: 如果要这么说的话,我觉得喀秋莎火箭炮算得上典型吧.首先这种兵器是苏联人原发,其它什么A47、RPG都有国外原型,其次粗糙的弹道猛烈的打击能力非常苏联.铁与火的投放量就是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能力.最后,喀秋莎这个名字,不是非常苏联吗?

赤坎区13927117107: 喀秋莎和斯大林的风琴这两种火箭炮哪个威力更大?
重鸣杰宾: NO,种地学者搞错了,喀秋莎和斯大林风琴是两回事. 喀秋莎火箭炮 Katyusha rocket 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

赤坎区13927117107: M13是什么型武器? -
重鸣杰宾: 喀秋莎火箭炮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系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M-13,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直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坎区13927117107: 喀秋莎的中文意思
重鸣杰宾: 喀秋莎最早是指一个苏联传说中一个美丽的女人. 喀秋莎火箭炮 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火箭炮的流行名称. 系由沃罗涅夫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 取共产国际俄文第一个字母K命名并印在炮车上. 喀秋莎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 这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 ,一次齐射可发射直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 最大射程8.5千米,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 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 一次齐射仅需7--10秒钟.运载车时速90千米. 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大面积消灭敌人 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和摧毁敌防御工事的有效武 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赤坎区13927117107: 二战苏联好用的武器 -
重鸣杰宾: 1、120MM 38年型迫击炮,由于德军自身没有这种口径的武器2、T34坦克3、IL2攻击机4、喀秋莎火箭炮 轻武器方面,德军很喜欢使用缴获的苏联军PPSH41转盘冲锋枪、PPS43冲锋枪、SVT40半自动步枪,甚至DP机枪,德什卡机枪等等.

赤坎区13927117107: 二战时苏联喀秋莎火箭炮名字的由来 -
重鸣杰宾: 苏联火箭武器的研制可以追溯到沙俄时代.一战爆发后,苦于飞机装备的武器威力不足,俄国人便想在飞机上安装大威力的航空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研制成功后,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据说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来源于发射筒上的英文标志“k”字.看见发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朴,善良,是一位才华显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喀秋莎还是一首歌曲,这首歌曲,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被广泛传唱.后来就把这种火箭炮铭名为“喀秋莎”

赤坎区13927117107: 志愿军装备多少苏联武器抗美援朝
重鸣杰宾: 抗美援朝初期志愿军火力弱 难以打歼灭战1949年7月,出于解放台湾岛的需要,中国向苏联提出购买战机的要求,随即苏联向中国出售了几百架拉11歼击机.1950年2月14日情人节,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了改善解放军...

赤坎区13927117107: 喀秋莎火箭弹诞生于什么年代?成名再什么战役? -
重鸣杰宾: “喀秋莎”火箭炮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由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组织生产的.因为“共产国际”这个词的俄文写法,第一个字母是“K”,所以就在大炮上印上了一个“K”字,作为该厂的代号.这种火箭炮6月生产出来,7月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