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治未病”出自哪篇文章?想要那一段原文!

作者&投稿:弭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医医无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出自哪篇文章?原文是什么?~

难经·七十七难>“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鶡冠子·世贤》 卓襄王(即赵悼襄王,赵孝成王子)问庞暖曰:“夫君人者,亦有为其国乎?”庞暖曰:“王独不闻愈跗之为医乎?已成治之,鬼神避之……王独不闻魏文侯之问
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为善?’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
文侯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间,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
《鶡冠子》相传为战国时人所著,因喜以鶡羽为冠,故名“鶡冠子”,张岱年《中国哲学
史史料学》云:“今本《鶡冠子》 不完全是伪书,也不完全是真书,”有一定参考价值。

文中的赵悼襄王于公元前244年至236年在位,魏文侯于公元前445年至396年在位。文中云扁鹊有兄弟三人,为其他史料所不载。扁鹊称其长兄治病能“未有形而除之”是治未病之上工,却不被世俗所推重。虽“渴而掘井;斗而铸兵”为世人所讥笑,但在治病上却常
待“病而后药之”“乱而后治之”不能防患未然,象桓侯讳疾忌医一样,往往延误治疗,
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庞暖身为策士谋臣,他所讲的这则故事未必实有其事。所以,笔者
认为,这则故事寓言的成分大而事实的可能性小,是根据扁鹊事迹或扁鹊论述有病早治等
有关思想改编的寓言。

原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的功能还没有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用药治疗,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进行调理,打一个比方,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不是太晚了吗?
出自《四气调神大论》,选自先秦佚名《黄帝内经·素问》。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自:《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实际是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之,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译文: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气有逆有顺,脉有盛有衰,针刺有它的大法,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伯高说:人体气行的逆顺,是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相应的;脉的盛衰,可以根据它来诊候血气的虚实及其有余、不足等情况;针刺的大法是,一定要清楚了解哪些病可以针刺,哪些病一时还不可以针刺,哪些病已经不可以施行针刺。

黄帝问:怎样诊候哪些疾病是不宜针刺的呢?伯高说:兵法上说:不可迎战士气非常高涨的敌军,不要出击阵容十分强大壮盛的部队。刺法说:不要刺热太盛的病人,不要刺大汗淋漓的病人,不要刺脉象浊乱的病人,不要刺病的外部表现与脉象相反的病人。

黄帝问:怎样诊候哪些病是可以针刺的呢?

伯高说:高明的医工,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给予针治,其次,在病势尚未大盛时就给予针治,再其次,在病势已经衰退时给予针治:不高明的医工,在症状叠发时才予以针治,或是在病势正盛时予以针治,或是在病的外部表现与脉象相反时予以针治。”

“所以,古医经上说:病势正盛的时候,不可施以针刺;等到病势已经衰退,再予针治,一定会有很好的疗效。所以古医经还说:高明的医工,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予以治疗,而不是等疾病发露于外才予治疗。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并不是由一个作者完成于一个短时间内,是多个作者跨越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集结而成:

一、先秦文体多韵语,而《黄帝内经》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韵语,这些章节可能是先秦时期的作品。

二、与1973年长沙马王堆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1972年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压药简牍、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盘”和“太乙九宫占盘”相比较,可知《灵柩》中有些篇章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有些成书于西汉更早。 

三、《黄帝内经》中引用的一些文献,如《上下经》、《睽度》等是战国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用的“黔首”一词,是战国及秦代对国民的称呼,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则是曹魏时期出现的官名。

五、《灵枢》中个别篇章晚出,如《阴阳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阳也”句,故可断定成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0 )颁布太初历之后。 

六、《素问》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纪年,而采用干支纪年是东汉之事。

《素问》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据其先师张公秘本补入《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实际上是另一部医书《阴阳大论》。

以其用甲子纪年,便可断定必在东汉汉章帝元和二年(085 )颁布四分历之后;以其曾被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时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张仲景之先。 

七、《素问》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论》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论》,在王冰次注《素问》时已是有目无文,宋刘温舒著《素问入式运气论奥》时却将该二篇作为《素问遗篇》陈列于后。可以认为这两篇系唐宋间的伪作。 

综合论之,《黄帝内经》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其笔之于书,应在战国,其个别篇章成于两汉。至于王冰之所补与刘温舒之所附不应视为《黄帝内经》文,但依惯例认为属于内经亦无不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帝内经




“上医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原文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即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

“上医治未病”--扁鹊自评

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医术最好呢?”
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吃惊地问∶“你的名气最大,为何反长兄医术最高呢?”
扁鹊惭愧地说∶“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本乡里。而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觉得他水平一般,但在医学专家看来他水平最高。”
这就是所谓的“上医治未病”。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主要说要防患于未然
“重视营养”对身体的最大作用也就在于防患于未然。

《黄帝内经.灵枢经·逆顺》: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之,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译文
黄帝问伯高说:我听说气有逆有顺,脉有盛有衰,针刺有它的大法,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伯高说:人体气行的逆顺,是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相应的;脉的盛衰,可以根据它来诊候血气的虚实及其有余、不足等情况;针刺的大法是,一定要清楚了解哪些病可以针刺,哪些病一时还不可以针刺,哪些病已经不可以施行针刺。
黄帝问:怎样诊候哪些疾病是不宜针刺的呢?
伯高说:兵法上说:不可迎战士气非常高涨的敌军,不要出击阵容十分强大壮盛的部队。刺法说:不要刺热太盛的病人,不要刺大汗淋漓的病人,不要刺脉象浊乱的病人,不要刺病的外部表现与脉象相反的病人。
黄帝问:怎样诊候哪些病是可以针刺的呢?
伯高说:高明的医工,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给予针治,其次,在病势尚未大盛时就给予针治,再其次,在病势已经衰退时给予针治:不高明的医工,在症状叠发时才予以针治,或是在病势正盛时予以针治,或是在病的外部表现与脉象相反时予以针治。所以,古医经上说:病势正盛的时候,不可施以针刺;等到病势已经衰退,再予针治,一定会有很好的疗效。所以古医经还说:高明的医工,在疾病尚未表现于外时就予以治疗,而不是等疾病发露于外才予治疗。正是说的这个意思。

“未病”一词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内经》中出现“治未病”一词的还有2篇。
《素问·刺热篇》说:“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且又较轻的阶段,类似于唐代孙思邈所说的“欲病”,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发现,早期诊断治疗无疑起着决定性作用。
《灵枢经·逆顺》篇中谓:“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两篇均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把握时机,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方无尚也,垂经论焉
不知道对不对


何为上医和下医?
2、清·程秀轩《医述》二引《干金方》:“古之医者……上医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二、第二种说法:1、”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谚语,意思是上等医生能医治国家的弊病,中等医生能医治人的弊病,下等医生能医治身体的各种疾病。2、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

求养生对联,店名是上善养生会所
上医治未病防微杜渐,善者习养生正胜邪销。阴阳平衡为佳 (上医治未病 一、问:"上医治未病"是什么意思?答:此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最高明的医生治疗还没有发生的病,中等的医生治疗将要发生的病,而普通医生治疗...

古人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对医者言真矛盾啊!
原文无非是魏文王问扁鹊他们兄弟三人谁的医术高明,扁鹊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却不管他是谦虚还是实话实说,这里面道出了一个《皇帝内经》里的医学道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简而言之,即是未病先防是上医、已病防变是中医、重病防复是下医。各位看官,如今我们很多人...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什么病?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据《鹖冠子·世贤第十六》记载魏文侯求教于扁鹊:魏文王说:你兄弟三人,哪一个最擅长医术。扁鹊说:我大哥最擅长,二哥其次,我最不擅长。魏文侯说:为什么?愿闻其详!扁鹊说:我大哥看病,发现病害没有形成就消除了病因,所以他的名声传不出家门;二哥...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实力打造上海第一中医馆
上海锦医堂中医馆以《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上医治未病”理念为核心,致力于成为上海第一中医馆。他们深刻理解这一理念,即优秀的医者不仅在疾病发生后治疗,更在于预防疾病于未然,通过早期干预和调理,预防疾病的发生。为了让更多人受益于中医的健康保健,锦医堂秉持着“治未病”的职业精神,同时兼顾...

为什么说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你怎么看?
这是出自《黄帝内经》的一句话。《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句话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治未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

上医治未病上医治未病
深入解读《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王国玮倾力之作《上医治未病》为您揭示保健养生的精髓。本书由南海出版社于2008年1月1日出版,共计190页,字数丰富,达100,000字,是一本关于中医保健的详实指南。书中详细探讨了中医理论,主张预防胜于治疗,提倡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时候就开始维护身体,避免疾病的发生...

上医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它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医术最高明的医生并不是擅长治病的人,而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扁鹊答魏文王的故事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魏文王问名医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扁鹊答说:“长兄最好,中兄次...

张国玺谈中医养生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的理念源远流长,以《皇帝内经》的“上医治未病”为基石,它强调预防与调养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人体生命客观规律的遵循。张国玺教授,这位拥有二十多年中医养生研究经验的专家,将传统养生精华如人体养生、生活养生和四季调理等融为一体,融入现代科学理念,形成了一套系统且实用的养生方法。养生...

上医治未病内容简介
中医的健康理念“治未病”源远流长,源于古代医家对瘟疫防治的深刻理解与实践。这个理论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中医学独特的健康策略,旨在维护人类健康,提前预防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一理念,它强调,医术最高的境界并非治疗疾病,而是预防疾病的发生。这表明,中医...

阜阳市15238466006: “上医治未病”出自哪篇文章?想要那一段原文! -
秦杨奥力: 出自:《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所作,实际是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气有逆顺,脉有盛衰,刺有大约,可得闻乎?伯高曰: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也;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

阜阳市15238466006: “上医治未病”这话的出处和扁鹊有关还是和华佗有关?我说的是扁鹊.我爸说是华佗三兄弟. -
秦杨奥力: 扁鹊.这句话出自《皇帝内经》.

阜阳市15238466006: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文章 -
秦杨奥力: 《魏文王问扁鹊》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

阜阳市1523846600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哪篇文章.” -
秦杨奥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阜阳市15238466006: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是鲁迅在哪篇文章里说的?“无主名”是何意思? -
秦杨奥力: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出自鲁迅《我之节烈观》一文,本意指参与虐杀妇女的种种社会力量的集合体.所谓“无主名”就是说你指不出一个名字说...

阜阳市1523846600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
秦杨奥力: 《劝学》荀况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

阜阳市15238466006: “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句话出自陶行知哪篇文章第几页 -
秦杨奥力: 挂羊头卖狗肉

阜阳市1523846600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哪篇文章 -
秦杨奥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孟子评论墨家的“兼爱非攻”时说的.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第一个'老'字是动词'赡养'、'孝敬'的意思,第二及第三个...

阜阳市15238466006: “少年强则国强”是出自哪篇文章? -
秦杨奥力: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1900年 一百多年前,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反思中的梁启超写下了上面这段话,把中国强盛的希望放在了青年人身上.

阜阳市15238466006: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出自哪篇文章?作者是谁 -
秦杨奥力: “青出于蓝”又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自《荀子·劝学》篇.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著名的思想家叫荀况,著有《荀子》三十二篇(后六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其中《劝学》是较为著名的一篇.内有这样一段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意思是说:青色是用蓝色调成的,但比起蓝色来却更悦目;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但比水要冷.这是荀子用青与蓝、冰与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如果能用功研究学问,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比他的老师更有成就.由于荀子这几句话形象深刻,通俗易懂,便为后人所常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