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

作者&投稿:宫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分析。爸爸,妈妈,于勒叔叔,“我”。每个人各100字。要快!!!着急!!~

【于勒】

于勒是一个“冒险失败沦落为乞丐的形象”。其性格特征具有两重性。年轻时轻浮、
放荡,染上了“花花公子”的恶习,吃喝玩东,行为不正,糟蹋钱,花光了父母留给他的
遗产,并且还大大的占用了哥哥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因而遭厄运,被视为“坏蛋”、“流氓”,按当时的惯例,被打发到美洲去了。于勒到美洲后,做起了买卖,赚了点钱,租了一所大店铺,并且经营一种重要的买卖。于勒的本质是善良的,他被逐出家门、漂洋过海发了财后,开始自责反省了。他两次写信给菲利普说:
“希望能够补偿从前他造
成的损失。”“一到发了财,我一定回哈佛尔,现在希望这是一定不会过于长久的,并且
我们将来一定能够舒舒服服一块儿过活……”
然而,于勒的美好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经营的买卖失败了,沦落为流浪街头的乞丐。一位船长把他带回祖国,他因为欠了菲利普的钱,又怕继续拖累他们,不肯回到哥嫂身边,便在海上漂泊,贩牡蛎为生。苦难的岁月折磨得他又老,又脏,满是皱纹的双手不停地用小刀撬开牡蛎,双手奉送到贵人手中,以乞求一点施舍度日,一副忧愁萧索衰老可怜的脸,视线始终离不开手里的买卖。

于勒的悲剧具有典型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下层人物要想靠个人奋斗挤身于有钱人阶层是此路不通的,发财梦最终要破灭,命运注定要失败。

【“我”──若瑟夫】

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儿。他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小说的叙述者和线索人物,是一个比较天真单纯、入世未深的孩子。虽然他也希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中拯救出来,但当父母不把穷水手于勒当作亲兄弟看待时,他认为于勒还是“我的叔叔”。
在船上当他从父母口中得卖牡蛎的穷老人就是自己的叔叔于勒时,还去仔细观察:他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和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还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最后,还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付牡蛎
钱中多给了十个铜子作为小费给于勒叔叔。这与其自私冷酷的父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表示他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希望与理想。

【菲利普夫妇】

作者在这篇作品里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生动深刻的城市小市民
的典型形象。他们既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菲利普一家五口人,虽然都怀着与日俱增的发财欲念,然而他们的性格、气质与心
地却有着相当大(甚至对立性的)的差异。菲利普夫妇与他们的儿子若瑟夫就有很大的
差异;菲利普夫妇二人也有差异。若瑟夫虽然也渴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的境遇中拯救出来,然而他却没有父母那样利欲熏心,那样势利。
菲利普夫妇却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液毒透了的人。
他们自私、庸俗、贪鄙、冷酷。
尤其在爱慕虚荣上,这一对夫妇是那么的相象。如在游船上,手头本来很紧的菲利普由
于羡慕两位先生请他们的太太吃牡蛎的高雅风度,
所以竟也摆出十足绅士派头对自己的
太太、女儿们说: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从他妻子严厉的回话里可以证实他的“绅士派头”纯粹是打肿脸充胖子。他的妻子明明是反对他的建议(因怕花钱),却偏要掩盖实质,也来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回答:
“我怕伤胃”,那么是不是让作父亲的请三个儿女吃呢?她又找出了不让吃的理由,她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她的理由原来甚为荒唐──“别把男孩子惯坏了“。这么一来,她既维护了”我们也吃得起这玩意儿”的资产阶级面子,又省了两个人吃牡蛎的钱。仅吃牡蛎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
莫泊桑就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

菲利普夫妇毫无疑问是同一类型的小市民的典型,然而他俩的个性又是迥然不同
的。菲利普之妻远比她的丈夫来得精明、泼辣、有心计。菲利普多年来盼于勒回来只会
说那么一句慨叹的话,
然而他妻子对于勒的称颂言辞却甜得发腻。当在游船上发现于勒
是个穷光蛋的时候,这二人的表现也是有很大差别的──虽然本质上一样。丈夫
只会面色煞白、神色张皇、结结巴巴,只会向老婆讨主意(“咱们怎么办?”)、只会发出呓语般的嘟囔(“出大乱子了!”)。然而他的妻子却能作到遇乱不慌、指挥若定,一面发狠地骂着于勒是“贼”、是“流氓”,一面果断地带领着一家老小转移了“阵地”,脱离了“危险”。他的翻脸不认人的冷酷心肠,暴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的腐蚀与毒害
使人们堕落到何等地步!

作者对菲利普的两个女儿着墨不多,这是两个可供读者有更多想象余地的人物。那
样的社会,那样的父母,她们又都是作为男人附属品的女人,很难设想她们会不被熏染
成父母那样的人。

这几个人物在思想、性格、气质以及心地上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对于表现
作品的深刻的主题起了很大的作用。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唯利是图、势利、爱慕虚荣、嫌贫爱富

菲利普——虚荣、冲动、惊慌失措、没有主意、没有主见

菲利普夫人——小气、精明、临乱不慌、精明、强悍、刻薄、泼辣

求采纳

我家在哈佛尔。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可以和我们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哲尔赛的旅行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在卖牡蛎的,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父亲向船长了解到,这就是于勒,船长在美洲把他带回国。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我看了看于勒叔叔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的叔叔于勒原文

  菲力普那一成不度的老话说了几次?这和于勒的信有什么关系?可以看出菲力普什么特点?

  提问者: dan944 - 一级其他回答 共 3 条
  1.情节结构
  课文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于勒是个败家子,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受尽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是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于勒归来,“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见大船开来,菲利普总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二姐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为了二姐的结婚,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却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十多年来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为失望,乃至咒骂、怨恨,远远地躲开了。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2.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又如: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的表现:她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线希望,“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的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菲利普夫人终于按捺不住,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她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回答者: 第五瀛烨 - 一级 2008-11-30 20:30

  [编辑本段]情节分析
  1、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小说的情节分为四部分,并分别为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开端:盼望于勒
  发展:发现于勒
  高潮:证实于勒
  结局:躲避于勒
  2、思考:
  ①情节从什么地方开端?这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如何?
  ②于勒去美洲后,故事情节有了怎样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③船上巧遇是高潮。菲利普夫妇突然见到于勒,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
  1、 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 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 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 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 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 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 是菲利普夫妇的“嫌贫爱富”造成的。当于勒穷时他们又赶又撵,而对他富时,则是盼。
  8、 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点拨:说明他们的希望不过是个虚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场欺骗自己的白日梦。

  1.情节结构
  课文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于勒是个败家子,不仅挥霍尽自己应得的财产,还“大大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遗产。菲利普只好打发于勒到美洲去了。受尽拖累的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没想到于勒竟发了财,而且来信“希望能够赔偿”菲利普的“损失”,于是菲利普一家日夜盼望于勒归来,“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只要一看见大船开来,菲利普总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二姐还因为于勒的信,促成了婚事。为了二姐的结婚,一家人乘船去哲尔赛岛旅游,却在船上巧遇已经沦为穷水手的于勒。菲利普夫妇十多年来所向往的荣华富贵一下子成了泡影,希望变为失望,乃至咒骂、怨恨,远远地躲开了。小说的情节跌宕曲折,围绕着于勒贫富的变化,一步一步推向高潮。
  2.细腻的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菲利普认出卖牡蛎的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这是心里骤然紧张所致;“他向旁边走了几步”,是想躲开于勒的目光,怕他认出自己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是怕他们察觉出这个秘密。这里一系列行动描写,加上表情的描写,层次分明地写出了人物紧张、恐慌以致失魂落魄的心理状态。又如:菲利普夫人听丈夫说那个卖牡蛎的穷水手好像是于勒时的表现:她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这样一家人的梦想就会破灭了,于是“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线希望,“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等丈夫确认那个人真的是于勒时,她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菲利普夫人终于按捺不住,旧怨新恨一齐发作,破口大骂。她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二、问题研究

  这篇小说主题是什么?有以下看法:
  1.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这是比较流行的认识,主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货币既然能使互相对立的人亲密无间,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镳。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这篇小说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2.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也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在西方文化中,私有制是社会的基础,这点要注意到),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看来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按照人们当时的习惯(注意,西方人有到海外淘金的习俗),菲利普把弟弟送上去海外的轮船(不然怎样对付于勒这个游手好闲的败家子呢?养他一辈子吗?)。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于勒也知道自己愧对哥哥一家,所以不肯回家),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用第一人称讲述菲利普夫妇在意外遇到于勒时各自的言行神态,探讨他们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对菲利普夫妇的做法有什么评价。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心理,理解小说的主题。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见解。
  用第一人称讲述,要在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像、补充。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有多方面: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骨肉关系也要以金钱来衡量;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其他原因,等等。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得出结论。
  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要实事求是,从生活实际出发,是评价而不是批判。
  二、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从多种角度,梳理一下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结果(逻辑)
  期待—→破灭(心理)
  开端—→发展—→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结局(技巧)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发展的因素。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三、这篇小说在选做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手法的效果。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
  四想像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试写成二百字左右的短文。
  此题意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探究。

  回答者: 紫独角狮 - 三级 2008-12-9 19:40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求施舍。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舍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我觉得有点惊奇。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可怜的人使我想起一段往事,这段往事我一直念念不能忘怀。下面我就来讲给您听。
  我的家庭原籍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是勉强度日罢了。我的父亲做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的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的父亲身上。这个可怜人这时候总做出一个手势,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我体会到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日用品和店铺里铺底的存货。姐姐们自己做衣服,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时还常常要在价钱上争论半天。我们日常吃的是肉汤和用各种方式做的牛肉。据说这又卫生又富于营养,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别的东西。
  我要是丢了钮子或是撕破了裤子,那就要狠狠地挨一顿骂。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防波堤上去散步。我的父亲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套着手套,让我母亲挽着胳膊;我的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悬万国旗的海船。姐姐们总是最先打扮整齐,等待着出发的命令;可是到了最后一刻,总会在一家之主的礼服上发现一块忘记擦掉的污迹,于是赶快用旧布蘸了汽油来把它擦掉。
  于是我的父亲头上依旧顶着大礼帽,只穿着背心,露着两只衬衫袖管,等着这道手续做完;在这时候,我的母亲架上她的近视眼镜,脱下了手套,免得弄脏它,忙得个不亦乐乎。
  全家很隆重地上路了。姐姐们挽着胳膊走在最前面。她们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所以常带她们出来叫城里人看看。我依在我母亲的左边,我父亲在她的右首。我现在还记得我可怜的双亲在星期日散步时候那种正言厉色、举止庄重、郑重其事的神气。他们挺直了腰,伸直了腿,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着,就仿佛他们的态度举止关系着一桩极端重要的大事。
  每个星期日,只要一看见那些从辽远的陌生地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我的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从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就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
  我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是全家惟一的希望,而在这以前曾经是全家的祸害。我从小就听家里人谈论这位叔叔,我对他已是那样熟悉,大概一见面就能立刻认出他来。他动身到美洲去以前的生活,连细枝末节我都完全知道,虽然家里人谈起他这一段生活总是压低了声音。
  据说他当初行为很不端正,就是说他曾经挥霍过一些钱财,这在穷人的家庭里是罪恶当中最大的一种。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喝玩乐无非算是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呼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
  虽然事情是一样的事情,这样区别开来还是对的,因为行为的好坏,只有结果能够决定。
  总之,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减少了我父亲所指望的那一部分。
  按照当时的惯例,他被送上一只从勒阿弗尔开往纽约的商船,到美洲去了。
  一到了那里,我这位于勒叔叔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在我的家庭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好人,有良心的人,达夫朗什家的好子弟,跟所有达夫朗什家的子弟一样公正无欺了。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他已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
  我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是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一次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的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的。我希望为期不会太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一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内于勒叔叔没有再来过信,可是我父亲的希望却在与日俱增;我的母亲也常常这样说: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个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向上空喷着蜿蜒如蛇的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的时候,我父亲总是重复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就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
  简直就像是马上可以看见他手里挥着手帕叫喊: “喂!菲利普!”
  叔叔回国这桩事十拿九稳,大家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于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在安古维尔附近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我的父亲是不是已经就这件事进行过商谈。
  我的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她们还没有结婚,全家都为这件事十分发愁。
  后来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一个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年轻人下决心求婚,不再迟疑,完全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的缘故。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婚礼之后全家都到哲尔塞岛去小游一次。
  哲尔塞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地点,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外国的土地上,因为这个小岛是属于英国的。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钟头,就可以到一个邻国去看看这个民族,并且研究一下在大不列颠国旗覆盖下的这个岛上的风俗。
  哲尔塞岛的旅行成了我们朝思暮想、时时刻刻盼望、等待的一件事了。
  我们终于动身了。我现在想起来还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轮船靠着格朗维尔码头生火待发;我的父亲慌慌张张地监视着我们的三个包袱搬上船;我的母亲不放心地挽着我那未嫁姐姐的胳膊。自从二姐出嫁后,我的大姐就像一窝鸡里剩下的一只小鸡一样有点丢魂失魄;在我们后边是那对新婚夫妇,他们总落在后面,使我常常要回过头去看看。
  汽笛响了。我们已经上了船,轮船离开了防波堤,在风平浪静,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坦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看着海岸向后退去,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的父亲高高挺着藏在礼服里面的肚子,这件礼服,家里人在当天早上仔细地擦掉了所有的污迹,此刻在他四周散布着出门日子里必有的汽油味;我一闻到这股气味,就知道星期日到了。
  我的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撬开牡蛎,递给了两位先生,再由他们传给两位太太。他们的吃法也很文雅,一方精致的手帕托着蛎壳,把嘴稍稍向前伸着,免得弄脏了衣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喝了进去,蛎壳就扔在海里。
  在行驶着的海船上吃牡蛎,这件文雅的事毫无疑问打动了我父亲的心。他认为这是雅致高级的好派头儿,于是他走到我母亲和两位姐姐身边问道: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我的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位姐姐马上表示赞成。于是我的母亲很不痛快地说:
  “我怕伤胃,你买给孩子们吃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她又说:
  “至于约瑟夫,他用不着吃了,别把小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我母亲身边,心里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很不公道。我一直望着我的父亲,看见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老水手走去。
  先前的那两位太太已经走开,我父亲就教给姐姐怎样吃才不至于让汁水洒出来,他甚至要吃一个做做样子给她们看。他刚一试着模仿那两位太太,就立刻把牡蛎的汁水全溅在他的礼服上,于是我听见我的母亲嘟囔着说:
  “何苦来!老老实实待一会儿多好!”
  不过我的父亲突然间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着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突然他向我们走了回来。他的脸色似乎十分苍白,眼神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我的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
  “哪个于勒?”
  我的父亲说:
  “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的母亲也怕起来了,她结结巴巴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我的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
  “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她站起身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都是皱纹,眼睛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我的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
  “我看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缠上咱们!”
  我的父亲赶紧去了,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我心里感到异常激动。
  船长是个大高个儿,瘦瘦的,蓄着长长的颊须,他正在驾驶台上散步,那不可一世的神气,就仿佛他指挥的是一艘开往印度的大邮船。
  我的父亲客客气气地和他搭上了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与他职业上有关的事情,例如:泽西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如何?土地性质如何?等等。
  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们谈论的至少是美利坚合众国哩。
  后来终于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船“快速号”,接着又谈到船员。最后我的父亲才有点局促不安地问:
  “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看上去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人的底细吗?”
  船长最后对这番谈话感到不耐烦了,他冷冷地回答:
  “他是个法国老流浪汉,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国。据说他在勒阿弗尔还有亲戚,不过他不愿回去找他们,因为他欠着他们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什,或者是达尔旺什,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曾经一度阔绰过,可是您看他今天落魄到了什么地步。”
  我的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嗓子发哽地说:
  “啊!啊!好……很好……我并不感到奇怪……谢谢您,船长。”
  他说完就走了,船长困惑不解地望着他走远了。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神色是那么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一屁股就坐在长凳上,嘴里结结巴巴地说道:
  “是他,真是他!”
  然后他就问:
  “咱们怎么办呢?……”
  我母亲马上回答: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约瑟夫既然已经全知道了,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千万要留心,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我的父亲好像吓傻了,低声嘟哝着:
  “真是飞来横祸!”
  我的母亲突然大发雷霆,说:
  “我早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早晚会再来缠上我们!倒好像一个达夫朗什家里的人还能让人抱什么希望似的!”
  我父亲用手抹了一下额头,正如平常受到太太责备时那样。
  我母亲接着又说:
  “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赶快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再被这个讨饭的认出来,在这船上可就有热闹看了。咱们到船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站了起来,他们在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以后,就走了。
  我的两个姐姐等着父亲不来,正在纳闷。我说妈妈有点晕船,随即问那个卖牡蛎的: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我真想喊他:“我的叔叔。”
  他回答:
  “两个半法郎。”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把找头递回给我。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贫困衰老的脸,满面愁容,疲惫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半个法郎的小费,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先生!”
  说话的声调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声调。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
  两个姐姐看我这么慷慨,觉得奇怪,仔细地端详着我。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我父亲,母亲诧异起来,问:
  “吃了三个法郎?……这不可能。”
  我用坚定的口气宣布:
  “我给了半个法郎的小费。”
  我的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望着我说:
  “你简直是疯了!拿半个法郎给这个人,给这个无赖!……”
  她没有再往下说,因为我的父亲望望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塞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号船,以免再遇见他。我的母亲一肚子心事,愁得了不得。
  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于此。
  开端:盼望于勒
  发展:发现于勒
  高潮:证实于勒
  结局:躲避于勒
  2、思考:
  ①情节从什么地方开端?这时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如何?
  ②于勒去美洲后,故事情节有了怎样的发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③船上巧遇是高潮。菲利普夫妇突然见到于勒,态度又有怎样的变化?
  1、 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 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 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 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很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 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 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 是菲利普夫妇的“嫌贫爱富”造成的。当于勒穷时他们又赶又撵,而对他富时,则是盼。
  8、 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求施舍。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舍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我觉得有点惊奇。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可怜的人使我想起一段往事,这段往事我一直念念不能忘怀。下面我就来讲给您听。
我的家庭原籍勒阿弗尔,并不是有钱人家,也就是勉强度日罢了。我的父亲做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的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她常常找出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一些含蓄、恶毒的责备话发泄在我的父亲身上。这个可怜人这时候总做出一个手势,叫我看了心里十分难过。他总是张开了手摸一下额头,好像要抹去根本不存在的汗珠,并且总是一句话也不回答。我体会到他那种无可奈何的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日用品和店铺里铺底的存货。姐姐们自己做衣服,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时还常常要在价钱上争论半天。我们日常吃的是肉汤和用各种方式做的牛肉。据说这又卫生又富于营养,不过我还是喜欢吃别的东西。
我要是丢了钮子或是撕破了裤子,那就要狠狠地挨一顿骂。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防波堤上去散步。我的父亲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套着手套,让我母亲挽着胳膊;我的母亲打扮得五颜六色,好像节日悬万国旗的海船。姐姐们总是最先打扮整齐,等待着出发的命令;可是到了最后一刻,总会在一家之主的礼服上发现一块忘记擦掉的污迹,于是赶快用旧布蘸了汽油来把它擦掉。
于是我的父亲头上依旧顶着大礼帽,只穿着背心,露着两只衬衫袖管,等着这道手续做完;在这时候,我的母亲架上她的近视眼镜,脱下了手套,免得弄脏它,忙得个不亦乐乎。
全家很隆重地上路了。姐姐们挽着胳膊走在最前面。她们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所以常带她们出来叫城里人看看。我依在我母亲的左边,我父亲在她的右首。我现在还记得我可怜的双亲在星期日散步时候那种正言厉色、举止庄重、郑重其事的神气。他们挺直了腰,伸直了腿,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着,就仿佛他们的态度举止关系着一桩极端重要的大事。
每个星期日,只要一看见那些从辽远的陌生地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港口,我的父亲总要说他那句从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就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
我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是全家惟一的希望,而在这以前曾经是全家的祸害。我从小就听家里人谈论这位叔叔,我对他已是那样熟悉,大概一见面就能立刻认出他来。他动身到美洲去以前的生活,连细枝末节我都完全知道,虽然家里人谈起他这一段生活总是压低了声音。
据说他当初行为很不端正,就是说他曾经挥霍过一些钱财,这在穷人的家庭里是罪恶当中最大的一种。在有钱人的家里,一个人吃喝玩乐无非算是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呼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家庭里,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儿,那他就是一个坏蛋,一个流氓,一个无赖了。
虽然事情是一样的事情,这样区别开来还是对的,因为行为的好坏,只有结果能够决定。
总之,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减少了我父亲所指望的那一部分。
按照当时的惯例,他被送上一只从勒阿弗尔开往纽约的商船,到美洲去了。
一到了那里,我这位于勒叔叔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这封信在我的家庭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好人,有良心的人,达夫朗什家的好子弟,跟所有达夫朗什家的子弟一样公正无欺了。
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他已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
我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是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一次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的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的。我希望为期不会太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一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内于勒叔叔没有再来过信,可是我父亲的希望却在与日俱增;我的母亲也常常这样说:
“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个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向上空喷着蜿蜒如蛇的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的时候,我父亲总是重复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就在这条船上,那会多么叫人惊喜呀!”
简直就像是马上可以看见他手里挥着手帕叫喊: “喂!菲利普!”
叔叔回国这桩事十拿九稳,大家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于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在安古维尔附近置一所别墅。我不敢肯定我的父亲是不是已经就这件事进行过商谈。
我的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她们还没有结婚,全家都为这件事十分发愁。
后来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他是一个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年轻人下决心求婚,不再迟疑,完全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的缘故。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婚礼之后全家都到哲尔塞岛去小游一次。
哲尔塞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地点,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外国的土地上,因为这个小岛是属于英国的。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钟头,就可以到一个邻国去看看这个民族,并且研究一下在大不列颠国旗覆盖下的这个岛上的风俗。
哲尔塞岛的旅行成了我们朝思暮想、时时刻刻盼望、等待的一件事了。
我们终于动身了。我现在想起来还像是昨天刚发生的事:轮船靠着格朗维尔码头生火待发;我的父亲慌慌张张地监视着我们的三个包袱搬上船;我的母亲不放心地挽着我那未嫁姐姐的胳膊。自从二姐出嫁后,我的大姐就像一窝鸡里剩下的一只小鸡一样有点丢魂失魄;在我们后边是那对新婚夫妇,他们总落在后面,使我常常要回过头去看看。
汽笛响了。我们已经上了船,轮船离开了防波堤,在风平浪静,像绿色大理石桌面一样平坦的海上驶向远处。我们看着海岸向后退去,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感到快活而骄傲。
我的父亲高高挺着藏在礼服里面的肚子,这件礼服,家里人在当天早上仔细地擦掉了所有的污迹,此刻在他四周散布着出门日子里必有的汽油味;我一闻到这股气味,就知道星期日到了。
我的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撬开牡蛎,递给了两位先生,再由他们传给两位太太。他们的吃法也很文雅,一方精致的手帕托着蛎壳,把嘴稍稍向前伸着,免得弄脏了衣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喝了进去,蛎壳就扔在海里。
在行驶着的海船上吃牡蛎,这件文雅的事毫无疑问打动了我父亲的心。他认为这是雅致高级的好派头儿,于是他走到我母亲和两位姐姐身边问道:
“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我的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位姐姐马上表示赞成。于是我的母亲很不痛快地说:
“我怕伤胃,你买给孩子们吃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她又说:
“至于约瑟夫,他用不着吃了,别把小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我母亲身边,心里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很不公道。我一直望着我的父亲,看见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老水手走去。
先前的那两位太太已经走开,我父亲就教给姐姐怎样吃才不至于让汁水洒出来,他甚至要吃一个做做样子给她们看。他刚一试着模仿那两位太太,就立刻把牡蛎的汁水全溅在他的礼服上,于是我听见我的母亲嘟囔着说:
“何苦来!老老实实待一会儿多好!”
不过我的父亲突然间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着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突然他向我们走了回来。他的脸色似乎十分苍白,眼神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
“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我的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
“哪个于勒?”
我的父亲说:
“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的母亲也怕起来了,她结结巴巴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我的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
“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她站起身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都是皱纹,眼睛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我的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
“我看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缠上咱们!”
我的父亲赶紧去了,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我心里感到异常激动。
船长是个大高个儿,瘦瘦的,蓄着长长的颊须,他正在驾驶台上散步,那不可一世的神气,就仿佛他指挥的是一艘开往印度的大邮船。
我的父亲客客气气地和他搭上了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与他职业上有关的事情,例如:泽西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如何?土地性质如何?等等。
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们谈论的至少是美利坚合众国哩。
后来终于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船“快速号”,接着又谈到船员。最后我的父亲才有点局促不安地问:
“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的,看上去倒很有趣。您知道点儿这个人的底细吗?”
船长最后对这番谈话感到不耐烦了,他冷冷地回答:
“他是个法国老流浪汉,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国。据说他在勒阿弗尔还有亲戚,不过他不愿回去找他们,因为他欠着他们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什,或者是达尔旺什,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曾经一度阔绰过,可是您看他今天落魄到了什么地步。”
我的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嗓子发哽地说:
“啊!啊!好……很好……我并不感到奇怪……谢谢您,船长。”
他说完就走了,船长困惑不解地望着他走远了。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神色是那么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
“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一屁股就坐在长凳上,嘴里结结巴巴地说道:
“是他,真是他!”
然后他就问:
“咱们怎么办呢?……”
我母亲马上回答:
“应该把孩子们领开。约瑟夫既然已经全知道了,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千万要留心,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我的父亲好像吓傻了,低声嘟哝着:
“真是飞来横祸!”
我的母亲突然大发雷霆,说:
“我早就知道这个贼不会有出息,早晚会再来缠上我们!倒好像一个达夫朗什家里的人还能让人抱什么希望似的!”
我父亲用手抹了一下额头,正如平常受到太太责备时那样。
我母亲接着又说:
“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赶快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再被这个讨饭的认出来,在这船上可就有热闹看了。咱们到船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她站了起来,他们在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以后,就走了。
我的两个姐姐等着父亲不来,正在纳闷。我说妈妈有点晕船,随即问那个卖牡蛎的:
“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我真想喊他:“我的叔叔。”
他回答:
“两个半法郎。”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把找头递回给我。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贫困衰老的脸,满面愁容,疲惫不堪。我心里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半个法郎的小费,他赶紧谢我:
“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先生!”
说话的声调是穷人接到施舍时的声调。我心想他在那边一定要过饭。
两个姐姐看我这么慷慨,觉得奇怪,仔细地端详着我。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我父亲,母亲诧异起来,问:
“吃了三个法郎?……这不可能。”
我用坚定的口气宣布:
“我给了半个法郎的小费。”
我的母亲吓了一跳,瞪着眼睛望着我说:
“你简直是疯了!拿半个法郎给这个人,给这个无赖!……”
她没有再往下说,因为我的父亲望望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远地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塞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号船,以免再遇见他。我的母亲一肚子心事,愁得了不得。
此后我再也没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今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于此。

o


《我的叔叔于勒》原文
在勒阿弗尔的原籍,约瑟夫·达弗朗舍的回忆中,一段贫困的往事如同画卷展开。他慷慨地给予一个乞讨者五法郎,那是他对过去的沉思,也是对那个曾经挥霍家产、一度成为全家希望的于勒叔叔的怀念。达弗朗舍一家,贫穷却怀揣着梦想,每周日全家人衣冠楚楚,沿着熟悉的街道散步,期待于勒叔叔的归来,他的信件仿佛照...

《我的叔叔于勒》全文
这个可怜的人使我记起了一个故事,现在我就可以告诉你;这件事我一直没有忘记过。你听我说吧。我家庭原是住在勒阿弗尔的,并不富裕。靠大家想法子应付罢了,没有旁的办法。父亲在外工作,定要到天晚才从办公室回家,而收入并没有什么大了不得。当时我还有两个姊姊。我母亲因为我们生活得不宽裕很感...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 于勒叔叔形象鲜明,他是个贪婪、狡猾、虚伪的商人。 在小说中,他利用亲情诈骗,将自己伪装成富翁,企图谋取家族财产。 他的伪善面具在船上与家人相遇时被揭穿,展现了其真实面目。 于勒叔叔的形象反映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性的丑恶与虚伪。 抢首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马克吐温:《我的叔叔于勒》原文
《我的叔叔于勒》详细记叙了主人公与叔叔于勒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示了家庭中亲情与金钱的复杂交织。以下为节选段落:“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影子,那就是我的叔叔于勒。在我童年的印象中,他总是携带着一股不可捉摸的魅力。”开头便奠定了故事的基调,为读者展现了一个...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分析是什么?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作品主题:小说中刻画的几个人物,都...

我的叔叔于勒的原文是什么
法国·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去哲尔赛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不同态度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内容简介: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流氓...

以于勒的角度来改写我的叔叔于勒
以于勒的角度来改写我的叔叔于勒,内容如下:我是于勒,一个平凡的人,有一个平凡的家庭。我的叔叔,他是我心中最特别的人。他的故事,我的叔叔的故事,或许有些平凡,但对我们全家来说却是意义非凡。叔叔他是个朴实的人,从不多言多语,总是默默地为我们家付出。他的双手,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是...

《我的叔叔于勒》故事梗概?
哥哥、嫂子一见大为惊慌,深怕被这个倒霉的弟弟看见,在新女婿面前出丑,更怕他再回家来吃他们。“希望”破灭了,于勒重又成为他们的“恐怖”。他们急急忙忙躲开了日夜盼望的“福音”,带着幻灭沮丧的心情溜回家去。小说是用菲利普的小儿子自述的口气写成的,所以用“我的叔叔于勒”作题目。

马克吐温:《我的叔叔于勒》原文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如下:我小的时候,家在勒阿弗尔,我们家的生活很拮据。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将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干净后,还占用了父亲的一部分。所以人们把他送到美洲去了。不久他便写信回来告知我们他赚了点钱,并希望能够...

天峨县14769226931: 我的叔叔于勒 - 搜狗百科
师葛氟米: 《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平淡而极精巧的、值得玩味的文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我的叔叔于勒读书笔记400字,欢迎大家阅读!我的叔叔于勒读书笔记400字这...

天峨县14769226931: 用30至50个字,简要概括《我的叔叔于勒》这个故事的内容情节.麻烦速度点,,一定要在字数之内啊 -
师葛氟米:[答案] 约瑟夫一家在游船上偶遇叔叔于勒,于勒本因挥霍而使全家厌恶,后来信称赚了钱而使全家期盼,而遇见时于勒成了个游船上卖牡蛎的落魄老水手,得知真相的父母对其恨而避之不及,眼里只有钱没有亲情,唯有约瑟夫同情叔叔.

天峨县14769226931: 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 -
师葛氟米: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我”一家人在去哲赛尔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划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

天峨县14769226931: 我的叔叔于勒 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 -
师葛氟米:[答案] 历尽磨难,饱经沧桑,穷困潦倒,境遇悲惨,狼狈不堪,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于勒又很可怜. 小说中用这样的一段文字来介绍... 一个人从小应该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更不应该“行为不正,糟蹋钱”.这也是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教师应...

天峨县14769226931: 说说《我的叔叔于勒》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
师葛氟米:[答案] 小说的故事虽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但作品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于勒只是小说中的一个陪衬性人物,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作者着意刻画菲利普夫妇.于勒的状况变了三次,他们的态度也变了三次,通过对菲利普夫...

天峨县14769226931: 《我的叔叔于勒》的人物性格以及形象特点急用 -
师葛氟米:[答案] 《我的叔叔于勒》,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最著名的小说名篇之一.这篇文章主要通过“我”一家人在去哲赛尔岛途中,巧遇于勒经过,刻划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

天峨县14769226931: 我的叔叔于勒800字作文 -
师葛氟米: 《我的叔叔于勒》改写在圣玛洛号上,父亲将“福音书”撕成了碎片,像扔那牡蛎壳一般抛进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坐在船上的人不多.为了躲避暴风雨,船提前出航. 父母亲坐在甲板的一个角落,阴冷的海风吹得母亲瑟瑟发抖,父亲布满血丝...

天峨县14769226931: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概括 -
师葛氟米:[答案] 年轻时于勒大肆挥霍,人财两空,被看成是“祸水”,落得扫地出门的地步.既至美洲,赚了小钱,两年后又发了大财,成为大家的“福星”.菲利普一家渴盼有钱的于勒归来.二姐也因此找到了未婚夫,一家人都很高兴,出国到哲尔赛岛...

天峨县14769226931: 我的叔叔于勒文章写了怎样一个故事 -
师葛氟米:[答案] 《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小说集,《羊脂球》所收的小说中的一篇.在《羊脂球》所收集的作品中,有的描写法国人民在普法战争中的热情,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怯儒无能以及人们当时的因为钱而扭曲了自己的观念;有的真实再现了法国中下层人民的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