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躬耕南阳还是躬耕襄阳

作者&投稿:苗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到底是在南阳还是襄阳躬耕?~

诸葛亮到底来自哪里?公元228年冬天,蜀国丞相诸葛亮统帅十万大军出征北伐,他们包围了魏国边境上的小城陈仓。当时,陈仓的魏国守军仅有一千人左右。
在兵力百倍于敌军的情况下,诸葛亮派人去劝降城内的守军,没想到遭到严词拒绝。
很快,惨烈的攻城战开始了。蜀军用尽了当时所有的攻城方法,昼夜攻打二十多天,伤亡惨重,却毫无进展。最终魏国主力前来救援,蜀军只好撤退回国。

十万大军居然攻不下一座千人守卫的小城,这是诸葛亮军事生涯中的一段真实历史。

很显然,这与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故事大相径庭。更令人惊奇的是,《三国演义》中所有关于他的传奇故事,诸如: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七擒孟获等等,在所有的史书中都找不到相关的记载。




那么,历史上的诸葛亮究竟是一位怎样的人物呢?如果上述所有的传奇故事都是子虚乌有的话,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所有的学者、政治家都对他推崇备至呢?




接下来,我们将讲述一个令你惊奇不已、却又荡气回肠的神秘历史人物——诸葛亮。




东汉末年,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宦家庭。阳都是个古地名,大约在今天山东沂南县一带。







阳都古城墙遗址



诸葛家族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但他们的祖籍并不在阳都,而且也不姓诸葛。据史料记载,诸葛先祖原本姓葛,在今天山东诸城的枳沟一带居住,大约在西汉初年迁徙到阳都。当时阳都已有葛姓家族,为了与当地的葛姓家族区别,诸葛亮的先祖就在“葛”姓前面加了一个诸城的“诸”字,以表示本家族的来历。从此以后,中国才有了“诸葛”这一姓氏。




这是沂南县政府在县城附近为诸葛亮修建的一座雕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地就是他的故居所在地。尽管诸葛亮在沂南生活了十多年,但他的故居至今也没弄清楚在哪里。当地甚至没有一处可以确定的、诸葛家族的故居遗址。但是据学者们推测,既然诸葛亮出生在官宦家庭,一般来说,他们家应该住在阳都城里。




汉代的阳都城在今天沂南县砖埠镇一带,现在这里建有诸葛亮的纪念馆。




据当地考古人士初步发掘,汉代的阳都城大致位于汶河和沂河的交汇处。这一带方圆几百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流经这里的沂河为阳都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由于水量充足,灌溉方便,这里历来是山东南部的鱼米之乡。




在河边,这段看起来像河堤的就是当年的城墙遗址,几年前,考古人士在遗址中发现了一处汉代的生活堆积层,也就是当年堆放生活垃圾的地方。从考古学上来说,这对于研究当时人们的食物结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可以想象,当时的阳都城应该是这么一个地方:城外大河奔流,灌溉着万顷良田。城内物资丰富、引得八方客商云集。这里的人们不用担心食物的匮乏,温饱有余而知书达礼。这里的孩子受秀美河川的滋润,而显得灵气十足。




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鲁国和楚国交界之地,齐文化的开放进取,鲁文化的注重礼仪,楚文化的浪漫与奋斗精神,都影响着这里的文人学子。自春秋以来,齐鲁之地就以儒学文化昌盛而著称。两汉时期,这里更是人才辈出。




西汉中期,诸葛家族出了个大名鼎鼎的人物——诸葛丰。诸葛丰在汉元帝时出任司隶校尉,这是一个相当于首都警备司令的重要职务。他以执法严格、为人刚直而著称于当世。




诸葛丰的道德风范和政治品格在他的子孙中世代传承,丰富发展,到了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突然大放异彩,英豪辈出,成为三国时期显赫一时的大家族。




这一辉煌肇始于诸葛珪和诸葛玄两兄弟。







沂南的诸葛亮故居遗址



诸葛珪是诸葛亮的父亲,当时在离家乡不远的泰山郡任郡丞。郡丞大致相当于行署副专员这么个职务。




诸葛玄是诸葛亮的叔叔,是一位交游广泛的名士。他既有名士的学识,也有名士的眼光,在他年轻时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位后来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就是大军阀袁术和刘表。




史书上记载:诸葛珪娶章氏为妻,生有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钧。在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




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重点研究儒家经典,以孝顺而闻名。后来他避乱江东而被孙权重用,并逐步升迁到东吴的最高军事职务——大将军。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更是青出于蓝,一度在吴国总揽国政、权倾朝野。




诸葛亮的弟弟诸葛钧史书上记载甚少,只说他一直追随诸葛亮,后来当过蜀国的长水校尉。




诸葛亮有一位堂弟,名叫诸葛诞。他在魏国出任军政要职,位极人臣。其子孙也是人中豪杰,相继在朝为官。




由此可见,诸葛家族在这一时期,不仅仅是英才辈出,而且他们在三个相互敌对的国家中都执掌权柄。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而他们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诸葛亮就曾经在一所由儒学大师执教的学堂里就读,在这里,他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几年后,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的时候,他决定自立,并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




对此,记载三国历史最权威的史书《三国志》只有四个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也就是从事农业生产。至于他在何处躬耕,却只字未提。这样,它就为1000多年后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埋下了伏笔。




这是一桩名震海内外的笔墨官司。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均认为“诸葛亮的躬耕地”在自己的区域内。







诸葛亮的家乡山东临沂的诸葛后人



南阳的理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说得很明确:“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至于具体地点,史书虽无明确记载,但大约从唐代起,当地人就在紧邻南阳城的西面建了一座规模很大的武侯祠。今天的南阳人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就在武侯祠一带。




湖北襄阳方面则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应该在襄阳城西面的“隆中”。因为《三国志》在注释中专门引述了一本名叫《汉晋春秋》的史书记载:“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既然“隆中”当时属于南阳郡的邓县,诸葛亮说“躬耕南阳”只是泛指南阳郡,而并非在南阳城一带。所以,大约自南北朝时期,襄阳的隆中就建有武侯祠。今天这里更是湖北著名的旅游胜地。




两地的争论至今已有几个世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旅游宣传的需要,双方的论战大幅升级,他们大量地引经据典以批驳对方,其中观点已十分复杂,归纳起来可以出版一本厚厚的书。本片在此恕不一一介绍。但有一则道光年间的故事却很有必要介绍一下。




恭耕地的争论可能永远也不会有妥协者。但是当年诸葛亮只可能住在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必须比较幽静,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可它又不能离襄阳城很远,因为那里有他新结识的朋友和同学,更重要的是,襄阳当时是荆州乃至于全国的文化中心,这里有诸葛亮需要拜见的各门派的学者和老师。因此,襄阳城外二十里的小山村“隆中”是一处理想的地方。而距离襄阳约五百里之遥的南阳显然过于遥远。另外,南阳城外的那个诸葛亮躬耕地距离古南阳城西门也仅二三里远。史书记载,在诸葛亮躬耕陇亩的那几年里,南阳城一带经常发生战争,那么这个躬耕地似乎就太不安静了。




可能当年诸葛亮确实是在襄阳的隆中居住。今天,当我们踏访隆中时会发现,这里群山环抱,古木参天,山谷之中有良田数亩,山腰之上有古井清泉。是一处既可安心读书,又可躬耕陇亩的地方。




那么诸葛亮在这里究竟读了一些什么书呢?这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学子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换句话说,千古奇才诸葛亮的学问都是怎么来的呢?




这时南阳武侯祠里的一组泥塑,展示的是诸葛亮与朋友们会见时的情景。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学问,谈古论今,关注社会,洞察天下大势。




在诸葛亮四处交游的同时,他的家庭也悄悄发生着变化。




据襄阳地区的地方志记载,诸葛亮一家从江西来到襄阳后不久,他的大姐嫁给了襄阳有名的大家族蒯家。蒯家是刘表统治荆州的重要依靠力量,这个家族的多位成员都在荆州出任要职,诸葛亮的大姐夫蒯祺后来官居太守之职。大姐出嫁以后不久,诸葛亮的二姐嫁给了襄阳的另外一个名门望族庞家,姐夫名叫庞山民,而庞山民的父亲就是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大师级的人物庞德公。




这是隆中武侯祠里一幅表现诸葛亮拜师的壁画。因为亲戚关系,诸葛亮经常拜访庞德公,每次去他都恭恭敬敬地向这位长者行跪拜之礼。久而久之,庞德公就发现,这位年轻人不仅有礼貌,还有常人所没有的聪慧与涵养,从他的言谈之中能感觉到一种高逸超群的志向和清雅脱俗的品格。庞德公非常欣赏诸葛亮,于是就同意作为诸葛亮的老师,把自己平生所学全部教授给他。







诸葛亮家乡山东沂南的诸葛亮纪念馆



后来,诸葛亮还认识了庞德公的好朋友、大学者司马徽。当时,学者们讲究对古代文献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考证,搞得很复杂、很繁琐,而这些知识对于治国安邦则毫无用处。司马徽则非常注重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务求领略古人学说中的精髓。这种治学方法对诸葛亮的影响很大。史书上说他读书是“独观其大略”,也就是看个大概。这决非不求甚解,相反,他很善于领会书中的实质内容,而且勤于思考、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他曾经广泛地学习过诸子百家的经典。




在名师的指点下,诸葛亮读书迈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这是诸葛亮结交的一位很特别的朋友,名叫黄承彦。他很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位丑女儿,头发黄、脸上黑,不过她的才干倒是与你相配。诸葛亮听后居然同意了这门婚事。




隆中武侯祠里有一组木版画展示了这桩著名的婚姻。这就是黄承彦的女儿,名叫“黄月英”。诸葛亮选择一位丑女为妻,不仅在当时被传为笑谈,就是到今天也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人们觉得很奇怪,史书上说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加之他学问又大,人品又好,简直是“钻石王老五”。中国人历来讲究“郎才女貌”“英雄美女”,当时的周瑜与小乔、吕布与貂蝉,都是传颂千古的标准姻缘,为什么诸葛亮非要娶一位丑女为妻呢?




据传说,他们夫妇婚后的生活很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里辛勤操持家务,抚养孩子成长。传说这位女士还绝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会磨面的木头机械人,后来,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发明的。




尽管黄月英既聪明又贤惠,但她毕竟长得有点难看。古往今来,总有不少人替诸葛亮感到遗憾。不过,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当地人为这位才女修建的庙宇里,她可一点也不难看,当地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当地人:“黄月英小名阿娇,长得花容月貌。听说诸葛亮学识人品俱佳,就很倾慕他,于是托父亲主动提亲。她请父亲在诸葛亮面前说自己很丑,看他是不是一个以貌取人的凡夫俗子。没想到诸葛亮很爽快地答应了。结婚那天,黄月英头上盖着一块红布,她想试探一下诸葛亮是不是真的心甘情愿,毫不犹豫地去揭红盖头。没想到诸葛亮真的二话没说就揭了盖头。面对花容月貌的黄月英,诸葛亮以为弄错了。这时一脸喜气的新娘才道出了原委。据说,后来人们结婚,姑娘的红盖头就是从黄月英那儿学来的。”




结婚后,诸葛亮突然发现岳父一家的社会关系非常复杂。岳父和刘表是连襟,当年,荆州首屈一指的实力派人物蔡瑁把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也就是说,刘表现在不仅仅是诸葛亮叔叔的好朋友,还是自己妻子的姨父,关系更进了一步。而在荆州担任重要军事职务的蔡瑁则成了诸葛亮妻子的舅舅。




不过,有了黄承彦这层关系,诸葛亮与荆州政界和军界人士的接触就更进一步了。通过这些渠道,身居隆中的诸葛亮能够更迅速地了解时局的发展、朝廷和诸侯等各类人物的政治动向以及当时各政治集团的内幕活动等情报信息。这些情报信息对于正在密切关注时局、分析时局发展方向的诸葛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拿出的那份著名的策划案《隆中对》,就是他此前对天下形势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正确分析之后而形成的一整套战略思想。

十年左右 公元197年,诸葛亮17岁,便开始了在南阳一带的“躬耕”生活。公元207年,诸葛亮仅27岁。这一年他遇到了知音贤主——刘备“三顾茅庐”,从此生涯经历了一个大变化。

湖北襄樊更名襄阳被指为诸葛亮躬耕地之争
  诸葛亮的出师表,千古留名,冠盖中华:“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明白吧?这是诸葛亮亲自口述的他的躬耕地在南阳的直接证据,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疑案,还有有什么比这样主人公肯定的的更过硬的说明。
  中国历史上,在诸葛亮的躬耕地南阳卧龙岗上建的诸葛亮祠,是中国建祠最早,文物最丰富的诸葛亮祠,里面有当年民族英雄岳飞夜宿诸葛亮一挥而就写的气壮山河的后出师表,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的卧龙岗,西晋的蜀国大将身为南阳郡太守在诸葛亮的故居为诸葛亮建了全国第一座的祠庙,自此南阳诸葛亮躬耕地的诸葛亮祠天下闻名,自古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之说。
  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初见于正史,陈寿注《三国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南阳现存明嘉靖七年的碑文《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对南阳说的内容有清楚描述。
  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
  南阳说的证据还包括后来每个朝代派人修缮诸葛祠的文字记载。
  古代一些诗人莫不肯定南阳为诸葛亮出山之地。李白在《南都行》中感叹:“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杜甫的《武侯庙》:“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刘禹锡在著名的《陋室铭》中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既然诸葛亮躬耕地证据凿凿,那为什么后来却出现了南阳与襄阳千年之争的故事?说来有趣,历史的真相对于后人有多少误解,就有多少怪诞的故事,东晋时期,在南阳诸葛亮耸立二百年后,在现在的襄阳出生了一个狂悖的文人,此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习凿齿,他现在被称为东晋时著名的襄阳史学家、文学家,号称“诸葛亮的异代相知”。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这样写道“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意思是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邓县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
  尽管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没有说“躬耕于隆中”,支持习凿齿的人还是说:隆中在汉代属于南阳郡。就这样喜欢诸葛亮的这个习凿齿把诸葛亮没有自己承认的躬耕地隆中硬塞给诸葛亮。
  北京有名的研究诸葛亮的学者说,正是这一位襄阳史学家,硬生生地把本属于南郡的隆中塞给了南阳郡,给后世留下了这个争吵千年的话题。有了东晋的习凿齿,才有了今天襄阳的诸葛亮。而正史《三国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和西晋惠帝时,为纪念先贤,曾命令镇南将军荆州刺史刘弘与李兴一起到诸葛亮故宅祭祀。这些历史确凿的证据,在历朝历代襄阳文人的争执与现代经济利益下,却被一再淡化。
  关于习凿齿,《晋书·习凿齿传》有如此文字:“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虽为一家之言,但显示了习凿齿也曾被人诟病。
  1988年11月,邮电部门开始发行《三国演义》系列邮票,第一组发行后,计划于1990年发行第二组邮票,其中包括一枚“三顾茅庐”和一张“隆中对”小型张,在审查通过样稿的过程中,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再度掀起波澜。
  最后因为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议,“隆中对”邮票未能发行。
  但是接下来,襄阳取得优势。2003年春季,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编的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第22课为《隆中对》,第23课为《出师表》。课文中的“隆中”的注解是:“隆中,山名,在现在湖北襄樊”。《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南阳”的注解是:“南阳,郡名,在现在湖北襄阳一带”。
  历史的真正证据与面目,历史的真相,就这样被闲杂文人张冠李戴,南阳与襄阳关于躬耕地之争陷入地方政府经济利益的困顿之中。南阳可能是名人太多,诸葛亮躬耕地的证据太多,或者是欠缺经济效益意识,而不屑与襄阳进一步对诸葛亮躬耕地的争夺,在现代经济利益驱使下,被动防守,而造成步步被动。
  南阳对与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含义,已经不限与经济利益之争,已经不限于地域之争,它是中国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反映。
  目前我们要做的是,以正史耸视听,以历史的面目与证据为研究的唯一对象,在躬耕地之争的定位上地方政府不要再做进一步火上浇油的举动,要知道,然后鄙视历史的经济利益下的研究得出来的结论都是笑柄,是短命的。所以中国政府教育部过去单方面教科书的不科学的内容必须改变,我们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让诸葛亮躬耕地之争,仅限与学术行为,这样才能够对我们的后人有所交待!

是躬耕于南阳,不过古代的南阳与现在的南阳不一样,古南阳指南阳郡,包括襄阳和宛城,今南阳只是古宛城,但那时候宛成是曹魏地盘,而刘备是不可能跑到曹操地盘去三顾茅庐的,所以准确的说是躬耕于南阳郡的襄阳,所以可以说躬耕南阳和襄阳都是没错的,只是古南阳非今南阳这点要清楚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著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樊这片大地上。
你去看看 南阳市的百科 根本就没有说诸葛亮在南阳躬耕 所以诸葛亮应该就是在现在的襄樊市古隆中 隐居躬耕 专业的历史学家 很早就得出结论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郡名,在今襄阳城西一带。古荆州也不是指现在荆州,古襄阳也不今天的襄阳,古南阳肯定又不是今天的南阳。说诸葛亮躬耕在南阳的朋友们,好好去学学历史。别的就不多说了。

据《出师表》记载,在诸葛亮的自述中是这样写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应该是南阳


Help!!!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 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 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学识 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关于诸葛亮的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东汉末年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蜀汉(季汉)丞相,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发明家及散文家。隐居隆中,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刘备三顾始见之,为备画据荆益、联孙权、拒曹操之策,佐备取荆州,定益州,遂与魏、吴成...

如何看诸葛亮?
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 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 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学识 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我眼中的诸葛亮
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学识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什么意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评价诸葛亮!!!快!!在线等!!!
十分精彩,也连带地似乎不太费力而给读者一一介绍了请葛亮 的几位好友与岳父黄承彦、弟弟诸葛均。 《三国演义》中的“茅庐”,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称为“草 庐”。《出师表》中有这么几句话:“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 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地位卑微,学识 鄙陋),猥自枉屈,三顾臣于...

对诸葛亮的评价
还是诸葛亮早有安排,并留下锦囊妙计,才有马岱砍下魏延首级之举。知道其有谋反之心,还要用之,如走钢丝一般,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惧怕之心还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在其造反之前杀之,又让将士们寒心。只有在其身边埋下伏兵,待其反时一举杀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

关于诸葛亮的故事
(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诸葛亮故事吃瓜留子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

三国演义小故事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诸葛亮年表
初平三年 192 12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二年 195 15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建安二年 197 17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定居在隆中草庐,开始了躬耕于卧...

文峰区18725921659: 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是在南阳还是襄阳? -
恭底通脉: 南阳 出师表里诸葛亮自己的话“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文峰区18725921659: 诸葛亮到底躬耕与襄阳 还是南阳 -
恭底通脉: 话说“日本、韩国、俄罗斯都在争夺海岛”,我们却在争夺虚名……你觉得“襄阳、南阳”这个意义很大吗? 建议采纳为最佳!

文峰区18725921659: 诸葛亮“躬耕”的地方是襄阳还是南阳?
恭底通脉: 诸葛亮躬耕于隆中,而隆中这个地方是属南阳还是襄阳一直有争议.其实隆中地理位置在襄阳城外二十里,行政区域属于南阳郡的邓县,所以说,襄阳、南阳都对!之所以世人多认为是南阳是因为《出师表》里有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因此南阳是多数人普遍的观点.

文峰区18725921659: 其实三国演义里搞错了,诸葛亮是隐居襄阳,而不是南阳? -
恭底通脉: 一、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演变规律的学科分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谭其骧先生所著的《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表明:今日襄阳之隆中在当时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该事实被《汉晋春秋》《蜀记》《三国志注》...

文峰区18725921659: 诸葛亮躬耕在南阳还是襄阳?
恭底通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诸葛...

文峰区18725921659: 诸葛亮到底是在南阳还是襄阳躬耕? -
恭底通脉: 是在南阳 是不会错的 级数低 哥哥帮帮忙吧.

文峰区18725921659: 诸葛躬耕地,到底是在我襄阳还是在南阳? -
恭底通脉: 这个历史上有争议,因为各朝行政区界不定.不过,按当时的辖区,应是南阳隶属于襄阳.

文峰区18725921659: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还是襄阳?
恭底通脉: 其实是襄阳城郊,但当时行政上属于南阳,只是离襄阳城比较近 补张图给你,三国时期南阳是个大郡,与襄阳城搭界,诸葛亮躬耕的地方属于南阳但离襄阳城更近,而今天这个地方就是属于襄阳的

文峰区18725921659: 襄樊的隆中与河南南阳哪个诸葛亮躬耕之地?有权威论证吗? -
恭底通脉: 诸葛亮山东人.河南南阳在三国时期名叫宛城,《出师表》一文中说指的南阳为东汉的南阳郡,非今天的南阳市.诸葛亮学习与出山之前在襄阳隆中,旁边不远处就是卧龙岗,这是事实,是经过史学家考证了的.对历史或《三国志》有过研究的...

文峰区18725921659: 诸葛亮到底是在襄阳还是南阳? -
恭底通脉: 诸葛亮出生在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而诸葛亮的躬耕地尚有争议,一说在南阳卧龙岗,另说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但是后世更多的人相信是在襄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