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修行的过程中去除种种障碍?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修行?

作者&投稿:伯牙吾台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普通大众修学佛法要有什么心态~

普通大众修学佛法要有什么心态?

海涛法师开示:再来,我们要发两本讲义给各位,一本是谈戒杀放生的,各位都知道,海涛法师怎么会这样,一直放生,政府讲了也不听(指台湾渔政、环保部门对放生有不同意见),但是这个放生是佛讲的,常住之法。所以我们要救命,这放生也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某人长寿福报。要减低这个社会众生的杀业,我想这是责无旁贷,大家都应该去不杀生、吃素、放生。进一步修悲心。

另外一本,是本来今天要讲的慈心、悲心、菩提心。所以这里面有一些修行的重点。我们预计到四点半,四点半以后,他们说还有一点要加持,今天难得,这么多尊贵的法师到现场,最好今天办办盂兰盆法会,大家共僧,平等心共僧,好不好?这样功德最大。所以大家要大做功德,我们大乘佛教要积极,累积功德资粮,净除业障,这个功德资粮,回向法界众生,所以要这样才能够早成佛道。所以学佛目的,就是为了离苦得乐。要离苦得乐,首先就是要有福报。能够对三宝生起一个究竟不退转的信心,所以忆念三宝,佛陀说了你以百千万亿劫在世间做大布施的功德,都不如一念忆念三宝,念一句阿弥陀佛的意思,功德一样。所以我们天天要三皈依,忆念三宝。第二个,忆念三宝以后,我们就要深信因果,所谓深信因果,佛陀讲的,持戒、布施、生天之道。所以愿大家,特别在家菩萨守五戒,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修十善业,再来供养三宝,帮助贫穷,持戒、布施,能够圆满人天福报。第三个,我们要追求佛法的基本目的,解脱轮回的苦。所以这个世间三界如火宅,万法都是变化无常的,苦空无我的,所以如果你没有一个世间的厌离心,你永远没办法离苦、执着。所以各位要了解世间皆苦。所以五蕴无常,无我。所以一切的存在,刚刚讲的,无常就是真理,变化就是真理。所以这个世间没有不会坏、不会臭、不会烂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永恒的爱情,永恒的名望地位,永恒的生命,不会生老,不可能。所以你这个世间没看清楚,被骗了。所以我们皈依佛,就是要,不要被骗了。用真理的镜子去看清楚一切。所以你要有厌离心。为什么别人没有办法离苦得乐?因为我们有迷惑、无明,看不清楚真相,执着有一个我,所以有这个迷惑,就会生起贪、瞋、痴的烦恼。烦恼所以造业,造业所以轮回苦。所以就一直在生、老、病、死,所以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消除贪,皈依法消除瞋,皈依僧消除痴,我们要消除贪、瞋、痴,身、口、意,五戒、十善,所以除了信三宝,信因果,再来各位就要解脱生死。这个叫出离心。

  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行就是把自己错误的行为修正。
  谓从事自利利他、弘法利生、传教传法、清净和合、随缘自在、伦理纲常、勤劳自给、合理净化、正命正知、正信正业等生活。

  谈到修行,难免会有人把它和参禅打坐,念经念佛,行善积德等事联想在一
  起,其实那只是修行的形式,不是它里面的意思。修行,应该是一种心性的锻炼,
  一种透过观照的工夫,去防非止恶,开发一切善法,达成圆融的、究竟的精神世
  界的方式。不论你如何称呼修行的名相,亦不论用何法去修行,如它的结果相同
  就可以了。

  但身为一位修行者,在刚起步之前,必先认清一些基本的观念:

  (1).我为什么要修行?
  (2).我应抱持怎样的心态?
  (3).如何拣择修行的方法?

  这三个问题看似易解,仔细研究却又十分模糊,如果不弄明白,一定会陷在
  修行的泥沼里,卒至万劫不复。


  贰、我为什么要修行

  假如一个人生活十分优裕,所求所愿,无一不遂,那他想修行的动机应该是
  最少的。因为耽于享乐,不知人生有痛苦,就无法感受修行的重要性。假如一个
  人的生活不但贫病交迫、三餐不继、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那这人的修行机
  会也是很少的。因为食苦成习,已经不以苦为苦,同时日日与生活搏斗,根本自
  顾不暇了,那有心思想到修行的问题。因此,一个人会走上修行之路,或者说会
  认真去探讨人生的种种,必定是他看到了人生百态有生有死、有苦有乐、有贫有
  富、有贵有贱、有寿有夭的相对,发现到自然界的生养万物及毁灭万物,也体悟
  人类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却又为人类带来更大的灾害。于是从观察、
  思考,到亟欲设法解决人生的痛苦,这整个研究和实践的过程,形成了所谓「修
  行」的意思。这是从理论上来说的,至于从事相上分析的话,情况就很复杂了。
  有人说:「我身体孱弱,想藉著修行来恢复健康。」有人说:「我从小命歹,灾
  祸频仍,想改变命运,转祸趋福。」也有人想用修行来安定心神,或使事业成功,
  家运腾达。没错!一个虔心修行而持续不断的人,大多会有某些特异的福报,其
  实这只不过应了一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而已,如果修行的内涵就是
  这样,我们称它叫人天福业,这只要依十善业的法门去修持就能成办。但从另一
  方面看,假如永远把目标订在那里,毕竟还是生死轮回,还是魔王的子弟兵,而
  且也因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对于佛法不甚了了,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后,就立刻退
  缩不前,或者是刚开始感觉效果还不错,到最后愈来愈无效,甚至还原到未修行
  的状况,使你慢慢地失望,慢慢地减退精进心,卒至放弃为止。

  基于此,我们必须深切探讨修行最真确的动机,也可以给想从事修行的人一
  个正确思考的方向,那就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四圣谛。要了解四圣谛,首须了解
  佛教的创觉者释迦牟尼佛对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感受。释尊未出家前,曾有四次出
  城郊游的经历,第一次在城里见到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见到一位
  因痛苦而呻吟不已的病人,第三次见到了一具尸体,这使他觉悟到人自出生以后,
  都要经过痛苦的折磨,然后走向衰老、死亡,这是谁也不能避免的。于是他又回
  忆童年时代,曾经随著父王去农村举行春耕祭典,见到农夫犁田的时候,从土中
  翻起了虫蚁,立即被蛙类争食一空,转眼之间,蛙又被花蛇吞噬,花蛇又被凌空
  而下的巨鹰□食,这弱肉强食的景象,使他感受众生的可怜可悲。如此苦难的人
  生,假如不寻求一个解脱的办法,那人生还有什么希望呢?为了获得最后的答案,
  又作了第四次的出游,这一次他见到一位神态安详的沙门,他深深地感动,同时
  也领悟了自己应该走的路,那就是了生脱死,没有痛苦、衰老、情欲,争夺的路。
  而当释尊坐于菩提树下,以敏锐的智慧,从中道缘起观,完成圆满的正觉以后,
  又从大悲心中流露出对一切众生的关怀,于是把生命的现象予以归纳分析,把修
  行的方法和修行的终极目标制定成一合理的诠释,这样它就完成一个世间和出世
  间的因果关系--(1).苦谛,是世间的果。(2).集谛,是世间的因。(3).灭谛,
  是出世间的果。(4).道谛,是出世间的因。

  修行.是一个找错误的过程,把世人的错找出完善自己,在用自己的力量改善世人.以达
  圆满!

何谓业障?贪嗔痴慢疑是也。如何除业障?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菩提心去修行。

南无阿弥陀佛

用平和的心.要做到不大怒不大喜不大悲

让心平静如水吧,心态不放平,任何的问题与修行都是无谓的

明心见性 无所住心 若认识得心 大地无寸土
这是圣人说的

依佛的戒律来摄心。以正知正见来修行。

你自己说了,心态是了却生死大事。
修行能除障碍,念佛、参禅、金刚萨埵除障法等等


修行人要放下这六种畏惧
大树要想成材,如同修行人想成佛证道,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助缘来助你成道。即使是你已开悟,也仅仅是修行的开始。 你需要在世间与众生的交往中去证,去检验你悟得真理。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不是一帆风顺的,也需要一个长期的磨性和渐修过程。因此,有过失是正常的,无过失倒非正常,而且不可能没有过失。而十全...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那个前生注定?
不必执着于每个细节,重要的是在过程中发现自我,享受生活的奇妙。丁元英的佛偈提醒我们,“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强调的是法无定法,适合自己的就是真理,而非被外在的标签定义。修行并非追求所谓的因果定论,而是通过个人实践来理解生命的意义。若认为一切都是前生注定,那修行的目标何在?众生皆...

境随心转与修行
对于修行者来说,心若动荡不安,那么更应该慎思慎言,修行不易,不要起了妄心妄念。心未知足常乐时,不要动不动就冲着修心去了。什么是修心,那是进道路上的过程 。没得道,修的都是妄心罢了。希望修行者慎思之。总而言之,要明白生活中烦恼来自何处,自己做主,莫要人云亦云,修行岂能是儿戏。难...

佛教网释迦摩尼佛为,何在印度降世!
印度古老的婆罗门教是众多修行人皈依的教派,通过婆罗门教的教法修习禅定已经可以真实的看到上至天道下至地狱的六道轮回实际景象,而看到却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这样的问题是婆罗门教法不能解释的,所以,高层次的修行人用真诚心祈求答案,感得佛陀用降世、弃贵、修行、觉悟、成佛的过程来引导修行...

如何修行呼吸念佛
为什么呢?不是法门不灵,因为它是八万四千法门之外,佛陀为末法福浅、业重、障深这些众生而专门开辟的一条高深、易学、难信之法,只有用念佛的方法可以带业往生,可当生见佛成佛。这个法门为什么能够带业往生?十地以上的大菩萨们也不知道它的道理何在。既然如此奥妙的法门,为什么我们同修往生者少?...

“满天饱风雪”的出处是哪里
“满天饱风雪”出自宋代胡仲弓的《念昔游四首》。“满天饱风雪”全诗《念昔游四首》宋代 胡仲弓昔游虎邱山,满天饱风雪。毡帽骑款段,瘦岭衰草歇。下马独支筇,十步八九蹶。石呼古木僵,铁花露土骨。生公何在许,空堂挂明月。衲僧九十余,持戒常精洁。讲经石点头,奇哉广长舌。我来欲参请,云...

一步一个脚印,不枉此生,便是最好的修行
三毛说,“我没有认真的年轻,等我明白时,只能选择认真的老去。”时光匆匆, 生命本是一场漂泊的旅行,也是一场自我完善的修行。所有的经历,无论悲喜,都是为了走好人生这一步步行程。从孩童到垂暮,经历数载春秋,欣赏不同季节的风景,任世事沉浮。只要不枉年轻,不惧衰老,且行且珍惜便好。生命,...

文珠法师:《佛教对中国文化之影响》一书的简介
(《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卷下)“同利等彼己,所有与人共。”(《长阿含经》卷十一)等自利、利他的思想佛教自利、利他的思想。所以作为社会工作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思想理念,利他的思想不仅仅在基督教中有所说明,在佛教中也有很好地体现和阐述。最后,佛教的善恶思想。佛教在中国发展两千余年,对民族道德风尚...

为什么修佛?目的何在?
佛没坏,不用修。端正自己的心态即可,现代人多半浮躁,所以这就要我们不要想太多,平常心是道。我们习禅就是为了能放下一切妄念,有目的就违背了我们习禅的初衷,有目的就永远也成不了“佛”。“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要做的就是透过现在已被尘埃包裹的心发现自己的“波若本性”!山...

关于佛祖的几个问题
冲动是本能之一,也正因如此,所以在不断的生灭相续中存活,而清净的解脱者不喜,追求无为法的圣者不喜。小孩子顽皮是本性,但这不是拒绝长大的理由,您说呢?四 是非对错,皆为生灭法。佛度有缘人,度的是厌离生灭法、以无常为苦的人。这里面没有勉强,更没有强迫,否则释迦牟尼就不是一个真正...

赞皇县15512433627: 如何克服修行中的障碍 -
辉杨百咳: 佛法告诉我们,修行如一人与万人敌,当然会有障碍.因为修行是改变原有习惯,对我们这颗混乱的心进行重新管理,全面整治.但无始以来,生命已形成巨大惯性,很难真正脱离原有运行轨道.这就必须发起出离心,也就是对五欲六尘的出离...

赞皇县15512433627: 如何在修行的过程中去除种种障碍?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修行? -
辉杨百咳: 何谓业障?贪嗔痴慢疑是也.如何除业障?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以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之菩提心去修行.南无阿弥陀佛

赞皇县15512433627: 如何消除修行中的违缘障碍 -
辉杨百咳: 你得说下你遇到了什么样的违缘障碍吧.修行佛法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有的事情的解决,须要动点脑筋,用点方法.好比一个人在家念佛,受到家人的极大反对.那他就得想点其他的办法.比如我知道有个居士,他老婆反对他修佛.他就自己在他家小区旁边的小区,租了个小房子.每天下了班,先去那小房子里把功课做完再回家.

赞皇县15512433627: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障碍 17 -
辉杨百咳: 现代的修炼者多是在世俗的环境中修炼,“色魔”、“嫉妒”、“忿怒”这三关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人都难以一次性闯过的. “色魔”是修炼的天敌. “嫉妒”是修炼的大敌.妒火焚神.而嫉妒之心人皆有之.若不修德修性,此关万万难过 “忿怒”则是有权有势的修炼者精进的拦路虎.动则发怒,心躁神离.虽然守戒,并不停地积累功德,但来五去八

赞皇县15512433627: 如何对治修行中的违缘障碍 -
辉杨百咳: 远离即可.《佛学大词典》违缘 指违逆于吾人身心之事缘,如盗贼、水、火等灾难.又作逆缘.与'顺缘'对称.又指将恶师、恶友等遮难(障碍)与诱惑,及诽谤正法等逆事,视作入道之缘者.〔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法华经卷六常不轻菩萨品、观经散善义传通记卷一〕《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违缘(术语)违于吾心之事缘.如盗贼水火之难等.往生要集上本曰:'遇诸违缘,数被残害.'又思虑他事也.辅行五之三曰:'心无异缘.《藏传佛教辞典》离五种违缘(不顺因缘)即:制缚盗贼、防护疾病、治疗麻风、求晴阻雨、防护死厄.

赞皇县15512433627: 修行人为什么会遇到魔障,该用什么办法克服 -
辉杨百咳: 无魔障,哪里来的劫!!无劫,哪里成得了仙?!!!用心克服,唯有至痛,方可涅槃!!!

赞皇县15512433627: 如何忏悔业障? -
辉杨百咳: 明一法师一、忏悔的意义:我们不管是做什么佛法的修行,最初进入的时候,乃至任何一次修行活动的开始,首先都要忏悔业障.忏悔业障是一种很有效果而且是很有必要的修行方法.普贤菩萨有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

赞皇县15512433627: 怎么用佛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
辉杨百咳: 修行必须事理圆融,修行人在学习理解佛法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学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对治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痛苦.由于无始以来积累下来的贪嗔痴烦恼习气种子的影响,只要还是习种性的修行人,都会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很多的烦恼,往往还...

赞皇县15512433627: 想要好好学佛修行,但是总是战胜不了内心的障碍,怎么办? -
辉杨百咳: 同修你好,你所遇到的所有的问题都是正常的,佛说学佛一切走中道,而你可能又进去另外一个误区了,佛说无我,是让你多为别人考虑,但是不是让你做到失去自我.你可能把佛说的很多都想运用到现实,但是你却没有把佛说的波若波罗密用到现实生活中,没有波若波罗密的辅助,你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把佛法运用的自如的.你所遇到的一切的一切归结起来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还有就是你需要把6波若密更加灵活的相互渗透的运用起来,

赞皇县15512433627: 修行人如何应对世间烦恼 -
辉杨百咳: 有人认为修行、学佛,心性不能保持长久.在修行的过程中都会生起烦恼,更严重时甚至想放弃修学,像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因为人生的轨道,生生世世都在不断地重复着,就如老、病、死、苦,还有无始的习气.如果我们不修行,不学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