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简介

作者&投稿:牛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郑燮简介~

郑燮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中进士后曾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
郑板桥以怪出名,他的“怪”,颇有点济公活佛的味道,“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每当他看到贪官奸民被游街示众时,便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作为围屏,以此吸引观众,借以警世醒民。

扩展资料郑板桥的艺术特点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
他题诗的形式变化多端,不守成规,不拘一格,自然成趣,达到书佳、行款得体,画亦随之增色。所谓行款得体,即是视画面的实际,进行构思,讲究构图的形式美,因而他将题画诗或长题于侧,或短题于上下,或纵题、或横题、或斜题、或贯穿于兰竹之间、藤叶之间,断断续续地题,观其形态,参差错落,疏密有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着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是郑板桥。他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他的兰、竹之作,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郑板桥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并随其父学画,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下荒凉吉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困窘生活。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机会,并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49岁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即七品县官),历时12年。在任期间,鞭笞奸吏,勤政于民,被百姓尊称为亲民之官。他对百姓关怀备至,有一年山东遭受严重自然灾荒,“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逃荒行》),“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思归行》)的饥馑情景,使郑燮目不忍睹。于是他据理为民请命,力争赈济,并在潍县开仓捐廉,救济灾民,深得百姓的感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燮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然而出于对灾民的关心,擅自开仓赈济,确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在他离职时,只有三条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可渭“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官场上的如此腐朽配和黑暗,促使郑燮下定了“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道情十首》)的决心,他愤然绝意宦途,重返扬州,以卖画为生。郑燮酷爱绘画艺术,用真情写画,不以贫寒以画谋利,作画决不“有求必应”,更不“求善价而沽之”,曾说:“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后来郑燮绘画和随手题句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成就越高,声望益大,索画者更是缠身,索性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书画润格为:“大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赔诸群子作无益语言也。”又附一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郑板桥在当时经济繁荣,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扬州,在各个阶层什么人都有索求的情况下,直言刚直爽快地提出自己对市场的尺价,不蒂为一种极为明智之举。郑板桥的文学作品多以民间疾苦为题材,文风朴素平实,并带幽默讽刺诙谐之趣,特别是诗歌,很少用典,常以描绘手法写诗,评者称其“诗近香山、放翁”。存世作品有《郑板桥集》一册。郑板桥书画印章,多出于高西园,沈凡民之手,多的不可胜计,以“板桥道人”、“十年县令”。“七品官”、“化血为炉,铸古今”、“畏人嫌我真”。“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二十年前旧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尤妙。许多皆切性、切地、切时、切事,发人深思妙趣无穷。艺术特色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用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改《鹤铭》,又融入兰竹笔意,遂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显现出这一独特书风。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是郑板桥。他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他的兰、竹之作,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郑板桥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并随其父学画,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下荒凉吉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困窘生活。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机会,并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49岁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即七品县官),历时12年。在任期间,鞭笞奸吏,勤政于民,被百姓尊称为亲民之官。他对百姓关怀备至,有一年山东遭受严重自然灾荒,“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逃荒行》),“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思归行》)的饥馑情景,使郑燮目不忍睹。于是他据理为民请命,力争赈济,并在潍县开仓捐廉,救济灾民,深得百姓的感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燮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然而出于对灾民的关心,擅自开仓赈济,确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在他离职时,只有三条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可渭“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官场上的如此腐朽配和黑暗,促使郑燮下定了“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道情十首》)的决心,他愤然绝意宦途,重返扬州,以卖画为生。郑燮酷爱绘画艺术,用真情写画,不以贫寒以画谋利,作画决不“有求必应”,更不“求善价而沽之”,曾说:“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后来郑燮绘画和随手题句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成就越高,声望益大,索画者更是缠身,索性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书画润格为:“大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赔诸群子作无益语言也。”又附一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郑板桥在当时经济繁荣,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扬州,在各个阶层什么人都有索求的情况下,直言刚直爽快地提出自己对市场的尺价,不蒂为一种极为明智之举。郑板桥的文学作品多以民间疾苦为题材,文风朴素平实,并带幽默讽刺诙谐之趣,特别是诗歌,很少用典,常以描绘手法写诗,评者称其“诗近香山、放翁”。存世作品有《郑板桥集》一册。郑板桥书画印章,多出于高西园,沈凡民之手,多的不可胜计,以“板桥道人”、“十年县令”。“七品官”、“化血为炉,铸古今”、“畏人嫌我真”。“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二十年前旧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尤妙。许多皆切性、切地、切时、切事,发人深思妙趣无穷。艺术特色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用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改《鹤铭》,又融入兰竹笔意,遂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显现出这一独特书风。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扬州八怪”中最受人们称道的画家是郑板桥。他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他的兰、竹之作,遍布世界,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郑板桥幼年家贫,丧母,赖乳母教养,并随其父学画,早年便在扬州以卖画为生,经常过着“下荒凉吉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的困窘生活。后由朋友资助,才得到读书机会,并应科举而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49岁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即七品县官),历时12年。在任期间,鞭笞奸吏,勤政于民,被百姓尊称为亲民之官。他对百姓关怀备至,有一年山东遭受严重自然灾荒,“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逃荒行》),“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思归行》)的饥馑情景,使郑燮目不忍睹。于是他据理为民请命,力争赈济,并在潍县开仓捐廉,救济灾民,深得百姓的感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燮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然而出于对灾民的关心,擅自开仓赈济,确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被诬告罢官。在他离职时,只有三条毛驴,一是他自己乘坐,二是驮他的书籍、阮琴,另是他仆人乘的。可渭“两袖清风”、“一官归去来”。官场上的如此腐朽配和黑暗,促使郑燮下定了“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道情十首》)的决心,他愤然绝意宦途,重返扬州,以卖画为生。郑燮酷爱绘画艺术,用真情写画,不以贫寒以画谋利,作画决不“有求必应”,更不“求善价而沽之”,曾说:“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人也。”后来郑燮绘画和随手题句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成就越高,声望益大,索画者更是缠身,索性郑板桥在一幅画中题书画润格为:“大幅六两,半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亦不能赔诸群子作无益语言也。”又附一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郑板桥在当时经济繁荣,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的扬州,在各个阶层什么人都有索求的情况下,直言刚直爽快地提出自己对市场的尺价,不蒂为一种极为明智之举。郑板桥的文学作品多以民间疾苦为题材,文风朴素平实,并带幽默讽刺诙谐之趣,特别是诗歌,很少用典,常以描绘手法写诗,评者称其“诗近香山、放翁”。存世作品有《郑板桥集》一册。郑板桥书画印章,多出于高西园,沈凡民之手,多的不可胜计,以“板桥道人”、“十年县令”。“七品官”、“化血为炉,铸古今”、“畏人嫌我真”。“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二十年前旧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等尤妙。许多皆切性、切地、切时、切事,发人深思妙趣无穷。艺术特色郑板桥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学徐渭,石涛,八大的画法,擅长水墨写意。在创作方法上,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阶段论。郑板桥特别强调要表现“真性情”、“真意气”。他笔下的竹。往往就是自己思想和人品的化身。他的墨竹,往往挺劲弧直,具有一种弧傲,刚正,“倔强不驯之气”。在艺术手法上,郑板桥主张“意在笔先”,用墨干淡并兼,笔法疲劲挺拔,布局疏密相间,以少胜多,具有“清癯雅脱”的意趣。他还重视诗、书、画三者的结合,用诗文点题,将书法题识穿插于画面形象之中,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将书法用融于绘画之中,画竹是“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画兰叶是“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进一步发展了文人画的特点。郑板桥的书法与绘画一样,亦具“狂怪”意趣,他的字初学黄庭坚,后改《鹤铭》,又融入兰竹笔意,遂自创出一种“六分半书”。其特点是:以真、隶为主。揉合真、草、隶、篆各体,并用作画的方法来写,其用笔方法变化多样,撇,捺或带隶书的波磔、或如兰叶飘逸,或似竹叶挺劲,横竖点画或楷或隶、或草或竹,挥洒自然而不失法度;结体扁形,又多夸张,肥瘦大小,偃仰欹斜,呈奇异狂怪之态;章法也很别致,疏密相间,正斜相揖,安排得错落有致,主次有别,人有“乱石铺街”之喻,他存世的许多作品,都显现出这一独特书风。

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郑板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希望能帮助你

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 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着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郑燮的故事及简介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17...

燮字含义
燮字含义:调和;协和。(Xiè)姓。汉字的简介: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ㄗˋ),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

龙燮的人物简介
燮父名龙应鼎(1614—1688),字禹九,乐善好施,明末以贡生为南通州海门县教谕,清初弃官归里。应鼎生有七子,长名光,次即为燮,均出于嫡妻朱氏。龙燮少颖异,“有圣童之誉”。六岁与兄共师事怀宁吴廷楷,“楷具史才,郡邑前后以修志交聘”。在良师的指导下,龙燮十岁便熟记经史古文“数...

竹石的作者简介?
石竹的作者是郑板桥。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

周夷王姬燮简介周夷王姬燮在位时间多长
周夷王生年不详,华夏族,姬姓,名燮。周懿王之子,周孝王侄孙。中国西周第九代天子。但是你知道周夷王是什么时候继位的不?周夷王又是在位时间有多长,这些你都知道不,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想知道的都跟小编来吧。周夷王,姬姓,名燮,西周第九代国王,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孙。史记称他为夷王,西周青铜器...

周夷王姬燮生平经历简介周夷王是怎么死的?
周夷王姬燮简介 姬燮,周夷王,姬姓,名燮,西周第九代国王。出生地楚国丹阳今湖北荆州,在位时间前895年至前880年。姬燮在位时期,周王室处于衰落阶段,因此诸侯有的不来朝贡,而且互相攻伐。周夷王曾听信谗言,烹杀齐哀公;出兵讨伐太原之戎,攻至俞泉,获一千匹马。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去世,其...

申仁燮个人简介
以下是申仁燮的个人简介:申仁燮是一位来自韩国的足球运动员,他的粤语名字也被称为申仁燮。他出生于1989年6月1日,故乡是韩国首尔。在身高方面,申仁燮拥有175.0厘米的体格,体重保持在70.0公斤,这为他在球场上的表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职业足球生涯中,申仁燮曾为多个俱乐部效力过。目前,他...

李允燮简介
随后,李允燮在2002年至2007年期间加入了蔚山现代老虎队,这一阶段的他展现了强大的竞技水平,成为了球队不可或缺的一员。他的表现赢得了球迷的热烈支持和认可。在2007年至2009年间,按照韩国的服兵役规定,李允燮暂时离开了职业赛场,为国家履行义务。这段期间,虽然没有在公开赛事中亮相,但他的足球...

金谊燮个人简介
金谊燮,全名Kim Eui-Seob,出生于1987年9月22日。作为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他在场上的位置是前卫。他的身高为168厘米,体重维持在66公斤,显示出良好的身体素质。在球场上,金谊燮习惯使用右脚进行攻防转换。尽管金谊燮在国家队的表现尚未得到充分展现,到目前为止,他已经为国家队出场0次,没有进球...

周朝皇帝列表
周夷王姬燮简介 周夷王继位期间诸侯国叛乱不断 周夷王姬燮,生卒年不详。周懿王子,周孝王侄孙。孝王死后继位。在位30年,病死,葬处不明。姬燮对诸侯十分感激,一改以前天子站在堂上受诸侯礼拜的惯例,变为朝见时步下堂来和诸侯相见,天子的威严了就大为下降。他在位朝间,被穆王迁居太原一带的犬戎不断地反叛...

林州市19196108984: 郑板桥(清朝学者、书画家) - 搜狗百科
移昭君尔: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xiè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今山东潍坊)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

林州市19196108984: 郑燮的简介加上郑燮写竹石时的背景 -
移昭君尔:[答案]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

林州市19196108984: 郑燮是哪朝诗人?
移昭君尔: 郑燮(1693~1765),中国清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林州市19196108984: 郑板桥的简介 -
移昭君尔: 郑板桥:清代著名画家.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693.11.22-1765.1.22, 卒年七十三 )

林州市19196108984: 谁能告诉我于谦和郑燮的简介 -
移昭君尔:[答案] 摘录的: 于谦 详细请参考: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政治家、军事家.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 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明史》有传. 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

林州市19196108984: 清朝诗人郑燮 -
移昭君尔: 清朝诗人郑燮: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扬州八怪”之一.历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以请臻饥民忤大吏,乞疾归.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人称三绝.有《板桥全集》.

林州市19196108984: 郑板桥又叫什么,他的作品有什么 -
移昭君尔:[答案]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 代表作品有:《难得糊涂》、《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拄石干霄图》、《丛兰荆棘图》、《画竹留赠图》.

林州市19196108984: 诗人李贺于谦郑燮的资料
移昭君尔: 郑燮 即郑板桥(1693—1765)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