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作者&投稿:涂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草原》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作品《草原》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草原》是现代作家、诗人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已选入人教版新课标(老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课和教育部统编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课。文章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这三幅生动的画面 。作者在最后引用“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他要把在白哈巴看到的一切美的素材,全部表现在一幅画面上,还要表现牧民家的生活,经过反复推敲,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在画幅的前面,表现一家三口早上的生活场景:标准的木屋家院,木屋上的烟筒,还冒着白烟,院墙是木棍栏杆做的,孩子的爸爸正在骑着马。
从木屋旁赶着一群牛,到屋后山坡一条河后的草原上放牧,草原后有白色蒙古包和松树,松树后远处是白雪皑皑的山,还有一条小马,在门旁的小山坡上吃草,孩子的妈妈,提着一桶刚挤完的牛奶,往厨房里走,孩子正背着书包去上学,整幅画面静中有动。
创作的第一幅,没有雪山,她又在原画的基础上,又画了一幅,后面加了雪山。最后她赋诗一首:
仰望雪山似冬寒,
俯瞰绿茵正暑暖,
同是一方水土地,
上冷夏热两重天。

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扩展资料:

一、作品后世影响

这个作品被选进了北师大版的四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的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冀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书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作者表达了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和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原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的人,鄂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象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没骨画那样,只用绿色渲染,没有用笔勾勒,于是,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与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象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紫塞,紫塞,谁说的?
这是个翡翠的世界。连江南也未必有这样的景色啊!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汽车走了一百五十华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至为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一条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一阵风吹来的,远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马疾驰,襟飘带舞,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马飞过了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我们约请了海拉尔的一位女舞蹈员给我们作翻译。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陈旗的人,鄂温克族。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我们用不着水晶花同志给作翻译了。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都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正是:
祝福频频难尽意,举杯切切莫相忘!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儿,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人的生活变了,草原上的一切都也随着变。就拿蒙古包说吧,从前每被呼为毡庐,今天却变了样,是用木条与草杆作成的,为是夏天住着凉爽,到冬天再改装。看那马群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马,也有高大的新种三河马。这种大马真体面,一看就令人想起“龙马精神”这类的话儿,并且想骑上它,驰骋万里。牛也改了种,有的重达千斤,乳房象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并非浮夸。羊群里既有原来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种的短尾细毛羊,前者肉美,后者毛好。是的,人畜两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气象之一。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老舍写草原的写作背景
老舍作品《草原》的写作背景: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

老舍草原的故事背景是什么
老舍的《草原》(已入选部编版教材)故事背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本...

《草原》作者及写作背景?
《草原》作者,老舍。幸福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1961年10月13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在文章中,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

《草原》作者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草原》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老舍在创作《草原》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族人民都在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努力。作者借此机会表达了对祖国边疆地区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向往。同时,《草原》也是老舍为中国人民谋求幸福生活的梦想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的一种体现。草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草原》作者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

草原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解放战争时期。根据查询江山文学网显示,《草原》的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草原》是老舍创作的一篇散文。

老舍在写草原的时候经历了什么
老舍作品《草原》的写作背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

《草原》作者及写作背景?
《草原》的作者是老舍,这是一篇以其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散文。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北京背景和对底层社会的深刻描绘而闻名。他在文学创作上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原则,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以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民生活的真实面貌。《...

老舍草原写作背景
老舍草原写作背景如下:这篇文章出自老舍的游记《内蒙风光》,全文收在百花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的《小花朵集》。1961年夏,老舍与一批作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歌唱家等二十来人,应乌兰夫邀请,由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文联组织,到内蒙古东部、西部参观访问八周。看了林区、牧区、农区、渔场、...

草原内容简单概括
草原的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2、...

弥勒县13933528814: 5年级课文草原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
帅舒替卡:[答案] 老舍作品《草原》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

弥勒县13933528814: 老舍写《草原》的写作背景 -
帅舒替卡:[答案] 老舍作品《草原》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 ...

弥勒县13933528814: 老舍的作品草原写作背景 -
帅舒替卡:[答案] 老舍记叙了自己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弥勒县13933528814: 老舍写《草原》的背景 -
帅舒替卡: 自幼就见过“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类的词句.这曾经发生过不太好的影响,使人怕到北边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

弥勒县13933528814: 老舍写《草原》的写作背景 -
帅舒替卡: http://wenwen.sogou.com/z/q854004118.htm

弥勒县13933528814: 小学《草原》分几部分小标题是什么 -
帅舒替卡: 《草原》可分为四部分,小标题分别是: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依依惜别.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主人欢迎远客.第三段(第4自然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的情况.第五段(第5自然段):讲主客话别. 《草原》这篇文章描述了老舍第一次到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字里行间有浓郁的草原气息:千里草原风光,马背上迎客、酒宴、道别的动人场景. 他盛赞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展示了蒙古同胞的淳朴和热情好客,以及蒙汉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老舍先生有意将对立与排斥的描写融合在一起,使语言简练而深刻,平实而富有哲理,把复杂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弥勒县13933528814: 写作背景. -
帅舒替卡: 写作背景说白了就是你为什么要创作,可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的触动,可以是某个人对你的启迪,一般以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作者在创作时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弥勒县13933528814: 老舍写的《草原》主要内容是什么呀? -
帅舒替卡:[答案] 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第一段(第一小节):大草原十分美丽,作者对此赞叹不已. 第二段(二~四小节):热情好客的主人接待了作者一行人. 第三段(第五小节):快要离开...

弥勒县13933528814: 《草原 》这篇课文老舍著作,那请问这篇课文的概括是什么?请用简单的话语描写.没那么简单、也不难. -
帅舒替卡:[答案] 文章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烈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充分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这是本文的主题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欢迎...

弥勒县13933528814: 老舍的<<草原>>那篇文章写作背景是什么
帅舒替卡: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777581.html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