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峡之秋》课件【三篇】

作者&投稿:赖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 #课件# 导语】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求知欲,然而多媒体教学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的特点,下面是 整理分享的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峡之秋》课件,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学习课文,把握三峡景物在一天中的不同特点。

  2.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优美、清丽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写景抒情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文章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难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理解课文

  2.带领学生扫清字词障碍,积累美词佳句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三峡秋天的美重点难点了解三峡秋景的美,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秋天的神韵。

  二.初读课文,了解写作顺序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生自由读课文)谁愿意说说,作者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我觉得是美丽的。三峡秋天的美充满了什么气息?是一种什么样的美?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一种成熟的美。你从哪儿找到成熟这个词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的,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概括了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美,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通过哪些景物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齐来读读第一段。(生齐读课文第一段)第一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哪种景物,都写了它们的什么?重点写了橘柚树,写了橘柚树的叶子和果实。那绿得发黑的叶子,那由青变黄的果实都散发出秋天的成熟的气息。那三峡秋天的这种成熟美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体现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再来浏览全文,并画出相关词语。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时间词有早晨、中午、黄昏和夜晚。

  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三峡秋天的美景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再现了三峡秋天的美景,在一天的不同时段,三峡风光各异,各具特色。就让我们迎着晨光出发,来到三峡,你将看到怎样的景象呢?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三峡秋天的早晨有什么特点?自由读一读,并画出相关语句。我觉得三峡的秋天是明丽的。我从“透明的露水露水闪耀着“这句话感受到了一种明亮和美丽。我从“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感受到了。闪烁着阳光,特别明亮,而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当中感受到特别美丽。橘柚树上透明的露水,闪烁的阳光,绿色的叶子,金色的果实,正好构成了一幅明亮的三峡晨景,能通过你的朗读体现出来吗?(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其它时段的三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现在请你默读课文的3~5自然段,并画出相关语句。(生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中午的三峡是热烈的。我从“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感受到长江的热烈。这时的长江很有气势,波滔翻滚。在其它两个时段也有对长江的描写,你能找到吗?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自由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前两句运用了比喻,后一句是拟人。

  表现的景物的特点一样吗?不一样,第一句表现了长江中午的热烈,第二句表现了长江黄昏的平静,第三句表现了夜晚长江的宁静。同样是写长江,由于作者巧用修辞手法就表现出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长江中午的热烈,全班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三峡秋天很美。这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三峡秋天的美。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在其它两个时段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还描写了雾。雾给你一种什么感觉?朦朦胧胧的感觉。还有哪些景物?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还有过路的驳船。驳船的汽笛响起,岂不是打破了夜的宁静?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更突出了夜的宁静。这种写法叫做以动衬静。你瞧,那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多像长江朦胧的睡眼呀!能读出这种静谧的感觉吗?(生齐读第5段)这一夜正是中秋之夜,这样的夜晚有一样景色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现在请你听老师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边听边想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皎洁的月亮正从天边升起。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雾蒙蒙的山上挂了一轮圆圆的月亮。我仿佛看到了一轮明亮的月亮,月亮里的嫦娥仙子正在翩翩起舞。同学们可真有想像力,这么美的月色你想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呢?皎洁、美丽、神奇、神秘、陶醉-------把你们的感受融入到你们的读书声中,齐读“这时--------------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思考:⑴.在美读课文中我们尽情陶醉在三峡之秋的美景中,流连忘返。那么作者在字里行间传递了怎样的感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⑵.同学们想一想,结尾去掉行吗?为什么?(照应开头,具体说明作者观察到的三峡之秋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三峡渡过了一整天,回顾整个行程,留在你脑海中最美最深的画面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地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三峡之秋的美。(⑴。温柔的阳光,橘柚的清香,清新的空气,奔腾的江水。这里是世间桃源,人间圣地。⑵、这里有最神秘的夜晚,有奔腾的江水,有最清爽的早晨,这里是美丽的地方。中秋到,来三峡,来天堂。⑶、三峡风光无限好,浪花送你到巫峡。午后三峡静而缓,月光朦胧似流水。)

  五、作业设计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领略到的三峡美景介绍给爸爸妈妈。

  六、板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5、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三峡群峰秀丽、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你们可曾想到,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板书课题)

  二、交流所收集的有关三峡的资料,对三峡有个了解。

  本文写的是三峡秋景,那三峡在哪儿?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通过预习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介绍资料,教师概括性地对学生的介绍进行评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师生合作理解橘柚树、云母石、素锦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学生先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集体交流

  四、再读课文,初步感受三峡的美

  1、默读课文,想想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回答

  2、、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让学生再次浏览课文并回答。

  3、让学生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4、小结: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2、学生汇报:成熟

  3、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六、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峡的秋天来了,作者按时间顺序将三峡不同时间段的美丽用具体的语言来进行了描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美读具体的句子,感受三峡的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三峡之秋这篇课文按什么顺序描写了三峡不同的景色?告诉我们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早晨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从书上找一个词语来体现三峡早晨的特点(明丽)

  2、那哪些词语或句子能体现明丽的特点?说一说。

  3、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橘柚树——明丽)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

  4、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请大家像他那样美美的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5、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6、生汇报学习方法。(读-找-说-读)

  7、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并在书上用笔将描写的特点勾出来,一会儿进行汇报。

  中午

  1、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指名读文

  2、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写出了三峡中午的什么特点(热烈)?描写了哪些美景(阳光、长江),学生交流学习感受。

  3、学习比喻句,理解“呼啸”感受热烈的气氛,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指名读读文。

  4、这么热烈的气氛请我们男同学来读一读,女同学静静的听,感受感受我们男同学热烈的气势。

  下午

  1、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雾升起来了,长江平静了)学生汇报

  2、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怎么来处理这个拥字)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请女同学来读。

  夜

  1、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特别的宁静如沉沉欲睡、都像惊醒了一般)

  2、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指名读。

  3、三峡的夜是如此的宁静而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指名读第6自然段

  4、读得真不错,那么从这个自然段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5、在这个自然段的最后,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生造句

  6、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遐想连篇。在这部分,作者还用了几个动词,形象地体现了山的高耸、月的清冽,看看谁能先找到?(泻、飞降、挂)

  7、对了,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生读文,互相评价。

  8、这么美的月夜,请我们班朗读的的同学来范读一下,大家仔细听感受他读时的语调和语速。

  9、生齐读。

  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前面告诉我们时令是秋天,结尾在具体点明是中秋,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1、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2、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月神秘

  

篇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2、了解本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二)基本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德美育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体味课文的语言美。

  2、领略长江三峡秋天中的成熟、热烈的气息。

  学法指导

  •学生熟读课文,初步弄懂文章的结构层次。

  •采用讨论法,找出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段并分析其作用。

  •点拨法,学生对课文中的质疑部分教师可适当点拨。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课文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应用到写作中去。

  复习旧课

  说说《天山景物记》一文语言清新、优美、洗练,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

  教学步骤

  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描绘了中秋这一天从早晨到夜晚三峡景色的变化。作者以时间变化为写景顺序,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动静特点,并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起来,把三峡一天不同时间的景色,描写得生动逼真,富有特色。

  (二)作者简介

  方纪,原名冯骥,河北束鹿县人,现代作家。1919年生,1936年参加革命,1939年到延安,曾在文协、马列学院和《解放日报》社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解放战争时期,到前线任随军记者,在冀中文联,《冀中导报》等处工作。解放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市文化局长、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中篇小说《不连续的故事》,长诗《大江东去》,评论《学剑集》。散文特写集《挥手之间》。

  (三)背景介绍

  《三峡之秋》写于1956年10月,全文约一万字,主要写人事;而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这里节录的仅是开头几个自然段。

  (四)课文分析

  一、节录部分一开头,就点出“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作者接着抓住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写秋,橘柚树的叶子虽然还绿得发黑,然而枝头已经挂满了累累的果实,并且正由青变黄,散发出清香。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丰收的季节。用疏笔概写三峡之秋,使人领略三峡成熟的气息。

  课文写的是中秋这一天,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别用“早晨”、“中午”、“下午”、“夜”这些词语交代了时间,并且用这些词语作为段落的开头,划出了时间的阶段,明确地显示了文章的层次段落。

  1、早晨。作者在这个特定的时刻抓住了三件景物的特点去描写:露水——透明闪耀;峡风——徐徐清凉;太阳照耀下的橘柚树——绿叶金实,闪烁着阳光。三峡之晨的景色特点是明丽。此段中也有动态描写,如“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等。

  2、中午。主要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鳞)、水势(翻滚、呼啸、奔腾)和反光(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峭壁)。重点是动态描写,它所显示出来的三峡中午的特点是热烈。

  3、下午。主要写长江在黄昏中的色彩(青色)和江面上的倒影(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上江心)以及长江的流势(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三峡黄昏的景色特点是平静而轻缓。这一部分中,“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两岸峭壁的倒影”、“一条明亮的小溪”都是静态描写。不过这里的静态描写却能给人动态的感觉,而作者写的动态景物又能给人以静态的感受。例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作者却写作“一齐拥上江心”,化静为动;“江面”本处于动态,作者却把它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又给人以静感。静中有动,动中含静,动静结合,作者描写的景色有立体感。

  4、夜。这一部分作者写了两个自然段,前一自然段扣着“夜”写了三种景物:渔火灯标接连亮起;长江眨着眼睛沉沉入睡;驳船的汽笛惊醒长江。后一自然段也紧扣住“夜”写景,一写这里山高、谷深、天小、月升得迟;二写两种对比得异常明显的景物;月光、山影给人的特殊感觉,令人激动,感人至深。三峡夜间的景色特点是宁静。

  文尾用一句话点明了这一天“正是中秋”,呼应了开头。

  二、《三峡之秋》节选部分重点在写中秋之日一天四时景色的变化,描写景色的特点,除抓住景物在特定时刻的特点外,作者把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交互结合使用,时而呈现静态又时而表现为动态,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自然段,三峡晨景作者主要是采用静态描写,如橘柚树的露水像“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写出了静态中景物的色彩、形态,显示出“明丽”的特点。但这静态中又有动态,如从“露水闪耀着”到“露水消逝了”,从“太阳出来”到橘柚树上“闪烁着阳光”,都显示出露水和太阳的变化。第三自然段主要是动态描写,如“阳光在水面上的跳跃”,长江“像一条锦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写出了长江流水的动荡、激烈,从而显示出“热烈”的特点。

  本文中更为巧妙的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紧密结合,表现在写静态的景物给人以动的感觉,写动态的景物又给人以静的感觉,从而更加突出景物的某种特点。如“两岸峭壁的倒影”本来处于静态,却写成“一齐拥上江心”,具有动态;“江面”本来处于动态,却写成“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呈现静态。这样就写出江面变得窄小是由于倒影拥挤的结果,从而突出了黄昏中峭壁的高大和长江流水的平静。再如,山是静止的,却“仿佛就要扑跌下来”,月光也是静止的,却像瀑布飞降,像素锦挂起,都是把静态写成动态,这样反倒衬出了长江流水的动态。

  相关知识

  1、对方纪的评价

  方的才气很大,也外露。他的文章,不拘一格,文无定法,有时甚至文无定见。他常常是党之所需,时之所尚,意之所适,情之所钟,就执笔为文,洋洋洒洒。

  文如其人,对方来说,尤其明显。他的散文,视野很广阔,充满真挚和热烈的感情。他的文字流畅而美丽,给人以淙淙流水的音响。(孙梨《方纪散文序》)

  2、关于《三峡之秋》

  《三峡之秋》写与1956年10月。同年,还写过《长江行》、《枇杷山公园即景》等跟长江有关的文章。《三峡之秋》约万字,分三个部分,主要是写人事,写秋景只是一个“引子”,由秋景引出人事。但这个引子有相对的独立性,选为教材,也很完整。

  3、补充注释:

  (1)累累,音lěilěi,这里是指果实叠加在一起的样子。

  (2)云母石:矿石,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白色、黑色,带有深浅不同的褐色或绿色。耐高温,不导电,能分裂成透明的可以弯曲的薄片,是重要的电气绝缘材料。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有哪些学生实验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如何指导学生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推断实验结论 具体是那个实验,比如热水的降温这个实验,每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第一次是58.摄氏度,第二次是53第三次是49,现象:温度越来越低,结论:降温速度先快后慢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怎样才能省力教案 导学目标 1、设计3种以上拔图钉的省力方法。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1)师: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但我发现各组的小车快慢不一样,请你们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推测:用手拉缆绳,使小车动起来,先估计最少用多少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再推测拉力大小怎样影响小缆车的运动,把推测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3)小组讨论,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把一个文具盒放在手上后,会感到文具盒对手有一个 的压力,这个力就是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 。2、由于摩擦,物体运动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 。3、我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 时辰,每个时辰合现在的 小时,子时是...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有哪些学生实验
有:物体的沉浮,橡皮泥的沉浮,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液体、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热的传递,摆的快慢和什么有关,等。

有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吗(科教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课时安排表 单元 课题 周次 课时 备注 第一单元 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 1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2 1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2 1 4 造一艘小船 3 1 5浮力 3 1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4 1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4 1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5 1 ...

52五年级下册科学《热是怎样传递的》教案教科版
本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中的第6课。本课内容与前后几课有着很强的联系。其探究内容是是对前一活动内容的继续深入,即在学生研究了“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从“用酒精灯给金属条加热,一会儿金属条会变得很热、很烫”这个现象出发,提出“热是怎样传递的...

求小学教科版本五年级下册语文日积月累
第五单元日积月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第六单元日积月累:没有的说。第七单元日积月累: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怎样移动重物
《怎样移动重物》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的前半部分“认识杠杆”,我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也很容易理解杠杆的三个作用点:阻力点、支点、动力点。其中,对于书中介绍的几种工具,学生自行找出它们的三个作用点,有利于学生对这三个部位的熟悉,也有利于后面...

小学五年级下册英语单词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PEP五年级下册四会单词词汇表 Unit 1 do morning exercises(晨练) eat breakfast(吃早饭) have english class(上英语课) play sports(进行体育运动) eat dinner(吃晚饭) when(什么时候) evening(夜晚;晚上) get up(起床) at(在……点钟) usually(通常;一般) noon(中午) climb ...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激光》
激光钻孔的原理:光束聚集,使金属表面焦点温度迅速上升,每秒可达100万度,可使金属汽化,留下小孔。 4.研读课文第6自然段,了解激光在测量方面的应用 指名读课文第6自然段,思考并回答怎样应用激光来测量远距离的? (先利用激光制作测距仪,然后说怎样测量) 5.研读课文第7自然段,了解激光的其他用途。 指名读课文最后...

芦溪县13713317575: 谁有五年级教科版下册语文三峡之秋的段意?? -
秦堵协新: 第一段,概括写三峡秋天总的特点,成熟第二段,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第三段写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第四段,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透明第五段写了三峡宁静而神秘

芦溪县13713317575: 小学五年级,课文三峡之秋中有那三峡? -
秦堵协新: 巫峡、西陵峡、瞿塘峡 你好,本题已解答,如果满意 请点右上角“采纳答案”.

芦溪县13713317575: 5年级下三峡之秋生字组词3个词以上 -
秦堵协新: 脊梁,脊椎,脊柱,莞尔一笑,莞然,莞蒻,锦旗,锦绣,锦标,姹紫嫣红,姹女,嫣然一笑,嫣红,应接不暇,闲暇,目不暇接,偏颇,颇为,颇久.

芦溪县13713317575: 《三峡之秋》的主要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 -
秦堵协新: 三峡之秋 方纪 时令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树和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耶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

芦溪县13713317575: 五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走进西部的三峡之秋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怎么写 -
秦堵协新: 读完三峡之秋后,我觉得三峡的整个秋天每一天都是那样美丽,那样壮观,那样雄伟.“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这句话使我似乎闻到这种气息,感觉很美很美.“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这一段介绍了三峡秋天的早晨的美丽景色,我仿佛已经看到了这副美丽的图画.“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这句话用了拟人句和比喻句,分别把太阳比喻成人,把长江比喻成一条金鳞巨蟒.

芦溪县13713317575: 六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三峡之秋阅读题答案 -
秦堵协新:[答案] 1: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早晨的(明丽 ) 中午的(热烈 ) 黄昏的(明亮) 夜晚的(朦胧) 2.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3: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

芦溪县13713317575: 济南市趵突泉路小学四年级都有哪些同学? -
秦堵协新:[答案]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 语文 第七册目录1 趵突泉2 卢沟桥的狮子课文3 古诗两首望天门山题西林壁4 三峡之秋积累·运用一5 十里长街送总理6 倔强的小红军7 秋天的怀念8 古井9 峨眉道上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积累·运...

芦溪县13713317575: 小学六年级上册阅读的《三峡之秋》的三峡秋天总的特征是什么?
秦堵协新: 特征:气象万千

芦溪县13713317575: 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左眼视力突然降到0.25 -
秦堵协新: 先去医院查一下眼睛的基本情况,孩子平时用眼过度,容易近视,坐姿不良等,容易单眼近视,先去医院查查是不是近视,还是其他的情况.

芦溪县13713317575: 急求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文目录(2006 - 2007学年度) -
秦堵协新:[答案]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教科书 语文 第七册 目录 1 趵突泉 2 卢沟桥的狮子 课文 3 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4 三峡之秋 积累·运用一 5 十里长街送总理 6 倔强的小红军 7 秋天的怀念 8 古井 9 峨眉道上 从内容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