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吐哺的典故

作者&投稿:贲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周公,名曰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为武王伐纣做出贡献。本文是周公吐哺的典故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周公吐哺的典故1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卓越超群。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国政,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对周朝产生威胁,就和召公一起总摄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不然,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请人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2

  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需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并发誓辅佐太子姬诵继承王位、管理朝政,武王郑重地说:“那我就把姬诵拜托给你了。”说完便气绝身亡了。

  周公尽心国事,虽然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可他任劳任怨。一天,召公和姜太公向周公提出要到封地去。周公大吃一惊,忙问二人原因。二人答:“外面早已议论纷纷,说你独揽大权,只等有朝一日自立为天子。既然如此,我们还留在此地干什么?”周公一听,悲从中来,这话如果别人说,他可能只觉气愤,但是出自这二人之口,他就非常伤心了。他流着泪向召公和太公表明了心迹,第二天又为15岁的成王举行了“冠礼”仪式,然后将一切事情安排妥当,带着几名随从离开了镐京。

  纣王的儿子武庚见周室内讧,忙侍机做反叛的准备,和东夷首领以及一些边远小国加紧联系,周密筹划反叛之事。年轻的周成王得到消息不禁心烦意乱。也不凑巧,镐京一带连降暴雨,淹没了很多地方。无奈的成王决定到祖庙祈祷占卜。无意间,成王发现了周公藏在祖庙柜子里的那篇祷词,上面记录着他甘愿以自己的性命代替武王的性命、情愿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精力的话。成王感动极了,知道自己错怪了周公,忙将周公召回,请他重理朝政。

  对于此次叛乱,周公早有准备,奉命回王室后,他授权姜太公征讨所有不服周朝管辖的各个诸侯国,自己则带领一部分人马,对付“三监”和武庚。

  三年后,周公终于平定了叛乱并将武庚斩首。管叔鲜见大势已去,无颜见周公,上吊自杀。周公念蔡叔度、霍叔处无知,只把他们流放贬职。

  周公辅佐成王执政七年后,见朝政已稳,一天上朝时他便对众臣说:“我代理朝政已有七年,如今成王已长大成人,我已经完成了他父亲拜托给我的事情,了却了先王的心愿。从今天起,他要亲理朝政。如有不服者,从严惩处!”

  周公吐哺的典故3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著。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吐哺的意思】

  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周公吐哺造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的道理】

  周公位高权重,且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成王二十岁时,他功成身退,还政于诵。从政期间,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能之人,赢得了天下人的心,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典范。甚至还有人评价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耶稣的话,那么周公就是中国的摩西。周公的魅力与作为可见一斑。

  周公吐哺的典故4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卓越超群。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国政,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对周朝产生威胁,就和召公一起总摄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不然,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请人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5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领地在周,所以史称周公或周公旦。他贤能多才,周武王时参加了伐纣灭商的战争,功勋卓著。

  周初,周公受封于鲁,但他只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则留在镐京,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武王。伯禽临行时,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头时几次握着湿淋淋的头发跑出来,吃饭时几次把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就为了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要勤于政事,爱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时,周公非常焦急,因当时周刚刚建国,天下未定,百业待举,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周公来到祖庙,向先王祷告保佑武王身体康复,自己情愿代死。后来,周武王病危,当时太子诵才十三岁,他对周公说:“我担心诵(即周成王)过于年幼,把这样大的一个国家交给他,他没有办法治理。我考虑再三,在众多兄弟里面,只有你最有才干,我就把诵、把周国全部托付给你吧。”武王死后,年幼的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摄政,代行国政。

  当初,周公在辅佐周武王时,与武王关系也很融洽,而且睿智过人,才能出众,处理起政事来得心应手。为安定国家,他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和余子分封制,还制定了周礼,对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娶、殡葬时的仪式等都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武王死后,周公摄行天子职务时,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人们都纷纷称颂他,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贵族的猜忌。因此就传出流言蜚语,说周公企图篡夺王位,谣言传遍京城镐京,连周公的弟弟召公也产生了怀疑,留在殷都的“三监”更是怀疑,甚至产生了不满。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机串通管叔、蔡叔,并联合东夷(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发动了饭乱。面对如此复杂的形势,周公引用商代历史,说明辅政大臣摄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辅政大臣为保治殷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伊尹辅佐成汤,到甘盘辅佐武丁,莫不如此。自己一定会效法伊尹、甘盘,效忠周室,竭诚辅助成王,这才消除了内部的误会,稳定了周王室。对外,周公毅然率军东征,经过三年苦战,终于杀死了叛乱的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并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摄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他,自己仍尽心辅佐,并精心创立了周朝的礼乐典章制度。

  后来,人们根据周公对伯禽“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言论,引申出“周公吐哺”这个成语。

  ——《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吐哺的意思】

  形容在位者礼贤下士。

  【周公吐哺造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三国魏曹操《短歌行》)

  【周公吐哺的道理】

  周公位高权重,且多才多艺。文王在时,他以孝仁而异于群子;武王即位,则以忠诚辅翼武王;成王二十岁时,他功成身退,还政于诵。从政期间,他礼贤下士,重用贤能之人,赢得了天下人的心,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公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成为后世从政者的典范。甚至还有人评价周公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之一。如果说孔子是中国的耶稣的话,那么周公就是中国的摩西。周公的魅力与作为可见一斑。

  周公吐哺的典故6

  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辅助周武王消灭了商纣。周武王死后,周成王还是个婴儿,他又辅佐成王管理天下。

  周朝把鲁地封给周公,周公派自己的儿子伯禽前去管理。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要中断洗澡,多次吐出口中的饭,赶快出来迎接来访的客人,就是这样还害怕让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鲁国,不要以自己的地位骄人。”

  “周公吐哺”形容礼贤下士。

  (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原文]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周公吐哺的意思是:《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

  周公吐哺的典故7

  周公吐哺文言文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①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②终,成王少,将以成周③,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翻译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少,正在襁褓中。周公唯恐天下的人听说武王驾崩而背叛,于是登临天子之位,代替成王处理国政。管叔和他的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便向太公望、召公表白心意说:“我之所以不回避而代成王摄行国政,是恐怕天下反叛周室,那将无法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王为天下忧劳已经很久了,到了今天才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少,为将来完成周的大业,所以我才这样做。”于是始终辅佐成王,而让他的儿子伯禽代替他到鲁国就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整个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了。但是我常常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频频起身接待贤士,还怕失掉了天下的人才。你到鲁国之后,要谨慎处事,不要因为有封国而傲慢待人。”

  成王长大,能临朝听政了。于是周公就将国政交还给成王,由成王亲自处理朝中大事。周公面朝北,处在臣子的位置,态度恭敬谨慎,像是有所畏惧的样子。

  【周公吐哺的典故】

  典出《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弟弟。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因此被称为周公。他的父亲周文王在世时,他就以孝行著称,在兄弟中显得十分突出,卓越超群。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即位,他又尽心竭力辅佐武王,完成了灭商兴周的大业。

  周武王把鲁地封给周公,但他没有去鲁地就封,留在朝中继续辅佐武王。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成王继位。当时,成王的年龄很小,无法执掌国政,加上天下刚刚平定,周公怕有人发动叛乱,对周朝产生威胁,就和召公一起总摄国政,管理朝廷中的一切事务。

  周公为了代成王管理好国家,励精图治,兢兢业业,国家也一天天强盛起来。然而,劳苦功高的周公却受到其他兄弟的猜忌。受封于殷地的管叔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对召公和太公望姜子牙说:“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成王管理国政,是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我决无异心。不然,我如何向先王交代。再过几年,成王成年,我便会还政于成王。”

  于是,周公不顾流言蜚语,继续摄政,而让自己的儿子伯禽代自己去鲁国就封。伯禽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受命辅政,可以说是天下举足轻重的人物了,可是,我却常常在洗头时,三次握起头发;吃饭时,一顿饭有时要三次吐出吃在口中的饭食,匆忙起身,去接待来访的人,生怕错过了天下的贤士。因为人才是治国的根本。你到了鲁国以后,一切都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拥有封国,就傲慢而不尊重人才。”

  伯禽连连答应,动身而去。

  不久,管叔、蔡叔勾结武庚,发动叛乱。周公兴兵伐罪,平定了叛乱。七年后,周公实践自己的诺言,还政于成王。

  后来,“周公吐哺”这一典故,用来形容执政大臣求贤若渴,招请人才。

  周公吐哺的典故8

  武王在临终前愿意把王位传给有德有才的周公,并且说这事不需占卜,可以当面决定。周公涕泣不止,不肯接受,并发誓辅佐太子姬诵继承王位、管理朝政,武王郑重地说:“那我就把姬诵拜托给你了。”说完便气绝身亡了。

  周公尽心国事,虽然属于自己的时间很少,可他任劳任怨。一天,召公和姜太公向周公提出要到封地去。周公大吃一惊,忙问二人原因。二人答:“外面早已议论纷纷,说你独揽大权,只等有朝一日自立为天子。既然如此,我们还留在此地干什么?”周公一听,悲从中来,这话如果别人说,他可能只觉气愤,但是出自这二人之口,他就非常伤心了。他流着泪向召公和太公表明了心迹,第二天又为15岁的成王举行了“冠礼”仪式,然后将一切事情安排妥当,带着几名随从离开了镐京。

  纣王的儿子武庚见周室内讧,忙侍机做反叛的准备,和东夷首领以及一些边远小国加紧联系,周密筹划反叛之事。年轻的周成王得到消息不禁心烦意乱。也不凑巧,镐京一带连降暴雨,淹没了很多地方。无奈的成王决定到祖庙祈祷占卜。无意间,成王发现了周公藏在祖庙柜子里的那篇祷词,上面记录着他甘愿以自己的性命代替武王的性命、情愿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精力的话。成王感动极了,知道自己错怪了周公,忙将周公召回,请他重理朝政。

  对于此次叛乱,周公早有准备,奉命回王室后,他授权姜太公征讨所有不服周朝管辖的各个诸侯国,自己则带领一部分人马,对付“三监”和武庚。

  三年后,周公终于平定了叛乱并将武庚斩首。管叔鲜见大势已去,无颜见周公,上吊自杀。周公念蔡叔度、霍叔处无知,只把他们流放贬职。

  周公辅佐成王执政七年后,见朝政已稳,一天上朝时他便对众臣说:“我代理朝政已有七年,如今成王已长大成人,我已经完成了他父亲拜托给我的事情,了却了先王的心愿。从今天起,他要亲理朝政。如有不服者,从严惩处!”

  周公吐哺的典故9

  今天我读了一篇使人记忆深刻的小故事——《周公握发吐哺》这篇小故事,使人难忘,值得我们学习。

  《周公握发吐哺》讲的呢,就是:在西周初期,有一个叫“周公姬旦”的杰出政治家,曾为攻伐殷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周公这个人呢,他有一个极好的优点,那就是“敬业”,据说,有一次,周公他在洗头发时,有个人要求见于他,他便握着湿淋淋的头发出去会见这位客人,洗了一半,又有客人来见,他便又握着湿头发出去了。不仅如此,周公在吃饭时也常常会有人来求见,那时,他便会把自己的口中的饭菜吐出来,只要有客人来访,他必定会如此做。再加上,那时的周公被朝廷委任着重任,所以在周公一顿饭的功夫,至少会有三位客人来求见他,他便要连吐三次饭菜,真是太不容易了!但也正是因为周公的贤能、才干与敬业,周王朝才得以昌盛。

  读完了这篇故事,我不禁心中感慨万千,我想对周公说:“周公;你真敬业!是你的贤能、才干与努力造就了周王朝的兴盛。你做了无比的贡献,你那种忠于职守,不辞辛劳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些后人所敬佩及学习。”




周公吞吐威震四方是谁
释义: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

周公吐哺的同源成语
同源典故 一饭三吐 三哺 三握发 吐哺周公 吐哺握发 吐捉 吐握 周公下士 周公吐哺 周公发 哺应为吐 握周公发 发一握 发握三 周公吐哺,成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

周公吐哺的完整翻译
后来武王驾崩成王年少正在襁褓中。周公唯恐天下的人听说武王驾崩而背叛于是登临天子之位代替成王处理国政。管叔和他的弟弟在国内散布谣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便向太公望、召公表白心意说“我之所以不回避而代成王摄行国政是...

晋·葛洪《抱朴子·逸民》为什么要引用周公吐哺这一典故?表达了...
成语典故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

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情被称为“管鲍之交”,两人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他们之间的友情深厚,相互扶持,鲍叔牙甚至将国家大政托付给才能更胜一筹的管仲,成为千古佳话。3.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出自《韩非子·五蠹》。故事讲的是齐宣王喜欢听竽,一个不会吹竽的人混进乐队,假装会吹竽。这个典故用来...

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2. 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春秋时期的两位贤臣,他们之间的友情非常深厚。管仲曾评价鲍叔牙:“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后来,“管鲍之交”成为形容朋友交情深厚的成语。3. 滥竽充数 这个典故出自《韩非子·五蠹》。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中充数。后来,乐队要求每个人都要露一手,南...

历史典故有哪些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辅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3、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
“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意思是: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鲁周公世家》。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求才心切。原文为: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周公...

周公吐哺成语典故
这就是成语「握发吐哺」典故。周公无微不至地关怀年幼的成王,有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很焦急,就剪了自己的指甲沉到大河里,对河神祈祷说:"今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如果要死,就让我死把。"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周公归政于成王,自己回到大臣...

周公之礼、周公吐哺是什么典故,周公是谁?
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姬旦派长子伯禽(又称禽父)去管理鲁地(鲁国是周公姬旦的封国,而鲁国的第一任国君是伯禽,姬旦没有去封国做国君),临行时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三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

肥城市14755911638: 周公吐哺(汉语成语) - 搜狗百科
衅律复方:[答案] 周公吐哺,成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典源《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其后武王既崩,...

肥城市14755911638: 周公吐哺的故事. -
衅律复方: 周公吐哺,成语,典出《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指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典源 《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

肥城市14755911638: 短歌行中 周公吐哺 用了什么典故?用典的意旨是什么 -
衅律复方: 用了“周公吐哺”的典故. 意旨: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殷情地接待人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意思是: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于我! “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是突出地表现了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肥城市14755911638: 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中吐哺指什么,典故的含义是什么 -
衅律复方:[答案] 周公吐哺是说周公在广纳人才时,他经常在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便来不及嚼咽下嘴里的食物,把东西一吐就赶紧去接见来访者,后用此典故比喻求贤若渴!

肥城市14755911638: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衅律复方:[答案] 希望人才都来归我,确切地点明了本诗的主题.“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

肥城市14755911638: “周公吐哺”的典故是怎样的?
衅律复方: 曹操的《短歌行》中,引用了 “周公吐哺”的典故.“周公吐哺”说的是周公“礼贤下士”•的故事.据说,周公洗一次头,要停下来三次按住头发来接待客人;吃一顿饭,要三次把吃到嘴里的食物吐出来,好回答士人的问题.这个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尺.'”•曹操《短歌行〉中巧妙引用该典故,此后用为在位者求才殷切、礼贤下士之典实.

肥城市14755911638: 周公吐脯是什么典故? -
衅律复方: 史书记载周公“一饭三吐脯,一沐三握发”,说他即使正在吃饭或洗头,听见有政事要处理,也会吐出吃到嘴里的东西,挽起头发接见来人

肥城市14755911638: 周公诫子里面一沐三握发,一饭吐哺,犹恐先天下之士就是什么的典故 -
衅律复方:[答案] “然吾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哺,口中所含食物.意谓洗发时多次挽束头发停下来不洗,进食时多次吐出食物停下来不吃,急于迎客.后遂以”周公吐哺“等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形容礼贤下士,求才心切.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

肥城市14755911638: 周公吐哺的故事.简单的能省略就省略.急急急!!!!!!!!!!!!!!!!!!!! -
衅律复方: 周公就是周文王的弟弟.他对上门拜访的人,即使是刚饭刚吃进口里也要吐出来.迎接宾客.这就是周公吐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