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 心经 讲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毓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的 心经 讲的是什么?~

此经乃大乘经,无上经,无等等经.含摄大部分般若六百卷之要义精华.
  教典中说:一切经中(般若经)最大.因为此经是彻底说透了宇宙人生.即万物的真谛,本来面目.所以最大.在佛说的一切经中,以大乘法为最高又以般若波罗密多最为精要.
  观世音菩萨所说:(般若)之心印,文字虽然简略,但其义丰富无缺,可以说八万四千法门之终归最后目的.不离此经心印,无论何宗何法.离此心印,则无三身四智之果.此经为成佛之指南.利生之法宝.特为大器之流.发大乘心者而说.无论何等法王,仁波且,诸古,高僧,在家大德居士,均宜研习领悟内含之谛,方为读经,识经,悟经,证经之本来面目.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还有句话曰“耽静反为静缚”,不知大家听过没。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在参悟此种心境。觉得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有意韵吗?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空即是色】
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
可以理解为:以物质为表象的世界其实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所谓"空无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例:人)的认识的--空即是色。

佛家心经?你是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还是以禅宗六祖慧能为代表的佛心宗?其实差别也不大,总的来说,佛家认为,世间一切用六识(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事物其实都是虚幻的,都是自心对外物的一种自然反应,并不是外物的本质(外物本身不是虚幻的,但是我们感知到的只是外物的表象或者说是部分特征)。“心如明镜,映照虚空”,镜中出现的事物只会是虚像,而非实体,所以功名利禄、七情六欲、荣辱得失都是虚幻的,就像若风在玩lol,不论这一局打的多么精彩,五杀六杀七杀甚至10杀,玩玩这一局之后,下一局仍旧是从零开始。虽然感知虚幻,但是心得体会是不会随一局游戏结束而消失的,这一场场游戏就似一次次轮回,我们可以享受游戏过程中的乐趣,但真正宝贵的是用心总结的经验教训。如果真有轮回(哥们已经先行觉醒,可以感知到一些灵异事物,我可以告诉你,轮回确实存在,灵魂一般是不灭的,在人间的过程就像一局游戏),那么唯一可以保留到下一世的便只有灵魂及铭刻在灵魂中的“心得”。“心得”并非记忆或者经验,而是能够使心灵升华,灵魂凝实的体悟,佛家称为”慧根“或是“般若”,高僧离世留下的舍利子即是这种体悟的“虚像”。
另外,其实人世间并无真正的善恶,若是真正的恶,又怎么会“投胎做人”?做恶只是因为情节需要,社会要发展,必须要有动力,善恶、正邪之争就像正反物质湮灭一样,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那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不正是为了给所有人以感悟和升华么?所以佛家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非世人认为的怙恶不悛。
总之,佛家认为,在人间只是一个历练的过程,为的是让你提升境界,凝练灵魂,所以不必拘泥于各种表象,好好活着,多多体会,勇于尝试,才能获得更多的体悟。

心经》是佛教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一部。“因为六百部的般若经可以浓缩为一部《金刚经》五千字;五千字的《金刚经》可以浓缩为一部《心经》二百六十字。所以这一部《心经》就代表了六百卷的般若,是如来一代时教的精华,摄无不尽。”可见《心经》在佛教中的地位。 《心经》对于不同地区有各种译本,我国广泛流传的,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没错,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啊)。而值得一提的是,玄奘在翻译这部经的时候,采用了不同寻常的方式,什么方式呢?通常,佛经都具备通用的“三段”格式,即前面一段,要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这样的开头,这是一个“序分(证明分),而玄奘所翻译的版本,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译本的不同,只有正文的二百多字。 能够这样前无古人地处理翻译《心经》这样重要佛典,足见玄奘法师的开拓与革新精神,他没有按照成规全文翻译,为了突出心经的核心思想,抛却经文固有的格式,使得这一部《心经》成为流传下来的佛学精要。传说玄奘得到这部《心经》的原文,还有一段传奇: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对证一下,但是李世民觉得大师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不肯放他出国。用现在的话,他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困难重重,回国时跟著的人几乎死光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途中走到一个地方,他正赶路,突然听到有人呼叫的声音,他找到一个庙,看到一个人生病了,长了一身癞,正在呻吟,他就给他医治。本来他要赶路去取经,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经的事暂时搁下,照顾这病人。这个病是传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顾他,他把这个病人照顾好了,病人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大师就一路念这个经。念经免难有很具体的实况。一次走到一个河边上看到很热闹,正是外道婆罗门举行祭祀的时候。婆罗门有九十五种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甚至是很野蛮的。这种外道就是野蛮的,他们相信河神,并且每年拿一个活人扔到河里,就象中国河伯娶妇一样,都是极端迷信。这时玄奘大师碰到他们,正是他们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扔到河里去。这个人有家眷,他要与家里人死,自己也哭,家里人也哭。正在这极度悲伤的时候,突然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大师)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家属都很高兴,把玄奘大师用绳子捆起来,要把他往河里丢。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无理可喻,也就无话可说了。只是有个要求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经》就念。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给他磕头。于是玄奘大师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循原路去找;不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感觉当初所遇不是世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大师手里的经过。玄奘大师翻的是这部经,我们念的也就是这部经。玄奘大师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威力无穷。 从《心经》认识玄奘大师,还真是与西游中的形象有很大出入: 1.玄奘大师应是一个治学严谨的学者(感觉翻译的不好,就千里寻经); 2.具有冒险和叛逆精神:皇帝大哥不同意,他就偷渡出国(看来小说里描写他吃的苦比现实的还要差多了); 3.敢于革新:不拘于传统格式要求,翻译经文勇于革新。 ◆◆2 《心经》的白话文翻译 http://hi.baidu.com/coolapp/blog/item/e52db4382432b7c3d562250c.html 白话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通往智慧的彼岸) 反观内照而心得自在的菩萨深入的修行时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具有空性,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形相不异乎空间,空间不异乎形相,所以形相等于空间,空间等于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一样的。 舍利子呀,一切法则都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去除了眼睛所能识别的界限而超脱了眼界,直到去除了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而超脱了心识界,没有不能了解的,也没有“不能了解”的本源,直到没有老和死,也没有“老和死”的根源,没有各种痛苦,也没有各种痛苦的因缘,没有得道后的寂灭,也没有修行证道,没有智慧的(主观)概念,所以也没有得失的(主观)概念。 由于没有得失的幻扰,菩萨这时已经开悟,于是菩萨恒于菩提、精进勇猛、求欲速证,依照心经修行,达到心中没有挂念和障碍,由于没有挂碍,所以没有恐怖,远离世俗人颠倒的梦想 ,最后达到离苦得乐彼岸。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依照心经修,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三种佛果,所以说心经,是变幻莫测的咒语,是神光普照的咒语,是无上的咒语,是最高的咒语,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所以说这是能通向智慧彼岸的心经的咒语,咒语曰: 揭谛 揭谛 波罗揭谛 波罗僧揭谛 菩提萨婆诃 (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所有人历经一切快去智慧的彼岸!修成正果!)

全称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摩诃是大,般若是智慧;合起来说便是大智慧,亦就是无为心了。波罗密是到彼岸的意思。多是梵文的语尾之词,对题意无关重要。心是心要,即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中心所在、总要之处。经是契串历程之义;就是集言说,贯串成义指要。以智慧到达彼岸,达成目标,这种智慧是人人都有的。初修行者,起心观照般若,发菩提心。因此,勇猛精进能够“千处祈求千处应”。从观照智慧,修行而证得圆通;能施十四大无畏,能现卅二应身;救渡众生,这是因为行者从闻而修,闻性修行。修的是什么?是修般若心,修大智慧心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佛法中”心经”的内容是?
解伊优哒: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佛教中的《心经》是什么?
解伊优哒: 佛教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奉经之一,亦称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等.经文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皆空的佛教义理,而归于“无所得(不可得)”.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佛祖的《心经》的内容是什么?
解伊优哒: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心经全文讲述了什么?
解伊优哒: 《心经》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多个字,但是其中却浓缩了佛教中的精华.普巴先生开创了科学说菩提的先河,每年专-门开办公益性-论坛“科学说心经”100场,为我们开启心经的智-慧大门,重新用科学的方法为我们诠-释了心经.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心经是什么意思?
解伊优哒: 心经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普巴先生揭开千年心的秘密,用科学方法来剖析宗教,他的《科学说心经》对心经有独到的见解,帮助大家深层次的领悟心经.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心经》有哪些人生启示?
解伊优哒: 看破人世 《心经》原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般若心经的解释,通俗的?
解伊优哒: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或简称《般若心经》、《心经》,是佛教中一部举足轻重的经典. 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揭示宇宙、生命之真相和奥秘的学问.佛学是释迦牟尼佛将人类的智慧加以总结、升华的最...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佛经中的心经全文是什么说的是什么意思?
解伊优哒: 心经唐 三藏法师 玄奘 译 中国佛学交流论坛 制作--------------------------------------------------------------------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讲解一下《般若波罗蜜心经》
解伊优哒: 《心经》,主要分为显说般若和密说般若两大部分. 在显说般若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应该说是《心经》中最难理解的部分. 这四句话大家都熟悉,也都能背.可是,怎么去理解?特别是如何正确地去...

昂昂溪区15066638639: 心经说的是什么
解伊优哒: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