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作者&投稿:潘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不要试卷)~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1、天气单元
科学概念: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风和气温。天气是不断变化着的,天气变化时可以观测和预测的,一些动物或植物可以作为我们的特殊“气象预报员”。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
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不同的云预示着即将来临的不同天气,云量的多少是区分晴天(小于1/4)、多云(7/10左右)和阴天(9/10以上)的标准。云分为积云(下小雨,棉花堆一样)、层云(扁平层状,下毛毛雨、大雨和雪)、卷云(纤细羽状,冰晶组成,不下雨)。
温度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单位是摄氏度0℃,测量一个地区的温度应该在室外、通风、阴凉处,一天中清晨6时左右温度最低,下午14时左右的温度最高。早上到下午14时这段时间中气温是逐步上升的,下午14时以后气温开始逐步回落。水结冰时,温度应在0℃以下。水沸腾时应该在100℃
风向标是测量风向的仪器,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有力量。风力等级表中把风分为13个等级,风速仪可以检测风的等级和速度,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天气日历中的风力等级也可以用简化的旗子来表示:无风、微风、大风。(风力等级表见科学书本第10页。)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降雨)多少的装置,检测一天24小时内的降水量(降水的开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雨量器的口径大小不影响数据准确度,10毫米以下为小雨,10—25毫米为中雨,25—50毫米为大雨,50—100毫米为暴雨,100—200毫米为大暴雨,200以上为特大暴雨。
科学实验:
1、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使用温度计的注意点:
把温度计的拿在手上约一分钟,直到液柱不再变化后,再正确读数。
读数时视线要平视温度计内液面顶端,不能俯视也不能仰视。
2、小组制作一份天气日历,以后进行一个月的天气观测并作记录。
天气日历应包括:云量、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用已学的天气符号)。日期不能少
简答题:
1、能用网状图表示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科学书本第3页)
2、用什么办法来划分晴天、多云、阴天、有雾等天气状况? (要画图)
3、你知道可以用哪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可以用文字或者画图表示)
4、会统计天气信息,并能够分析数据。如《科学作业本》第7页等。
5、会画气温变化折线图(曲线)或者柱状图,会分析图中数据。
2、溶解单元
科学概念:
溶解的特征:溶解是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把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水能溶解固体(如食盐、高锰酸钾等)、液体(酒精、白醋等)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等),如水里的动物和植物就呼吸溶解在水里的空气。
通过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的溶解。
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是一定的,并不能无限量地溶解下去,食盐能溶解在水里的多少与水的多少有关。一般100ML水中能溶解36克左右食盐。如果一杯浓盐水的底部有一些再也溶解不了的食盐可以通过加水的办法在增加溶解的食盐的量。
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
科学实验:
1、过滤实验
需要材料:方座支架、漏斗、滤纸、烧杯、玻璃棒
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指用水润湿后的滤纸应紧贴漏斗壁;
“二低”指①滤纸边缘稍低于漏斗边缘②滤液液面稍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指①烧杯紧靠漏斗下部 ②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边 ③漏斗末端紧靠烧杯内壁
2、怎样加快溶解?
(1)比较搅拌与不搅拌条件下要点:
材料:两份食盐、两个烧杯、玻璃棒、水
相同条件:水量、水温、盐量、观察时间一样
不同条件: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
(2)比较加热与不加热条件下要点:
材料:两份食盐、两个烧杯、水(热水和冷水)
相同条件:水量、盐量、观察时间一样,都不搅拌
不同条件:一杯加热、一杯不加热
(3)比较碾碎和不碾碎条件下要点:
材料:两份食盐(一份粗盐,一份细盐)、两个烧杯、水
相同条件:水量、水温、观察时间一样,都不搅拌
不同条件:一杯中加细盐、一杯加粗盐
3、液体与气体的溶解。
要点:注射器向外拉的时候气压减小,气泡析出(变大,变多)
注射器往回推的时候气压增大,气泡消失(变小直至消失)气体溶解入水中
4、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仪器准备:量筒、天平、药匙、玻璃棒、食盐、记录单
过程:1、用量筒取水100毫升。2、用天平分盐2克每份。3、放盐,搅拌加快溶解,溶解一份再放接下去一份。4、一直放,直至出现不能溶解,在数盐的份数,然后减掉不能溶解的那份。
结论:100毫升水中一般可以溶解36克左右的食盐。
5、分离食盐与水的实验。
实验仪器:石棉网(均匀受热)、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三角架(支撑)
析出的食盐不能品尝,检验的办法:析出的结晶可以再次溶解与水中则证明这个是食盐
6、使用酒精灯的的注意点:
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点。
熄灭的时候不能用嘴把火吹灭,而应该用灯帽盖灭,盖灭后再盖一次。
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简答题:
1、面粉溶解了吗?
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所以没有溶解。(用同样的办法回答食盐和沙子是否溶解)
2、海水怎么变成盐?
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就可以析出盐。
3、怎样把盐水中的盐和水分离开来?
蒸发或者暴晒(会写简单的步骤)
4、酒精和食盐都能溶解于水,请根据你做过的实验结果判断:它们都能无限地溶解在水中吗?
酒精能无限的溶解在水中,水也可以无限的溶解在酒精中,食盐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是一定的,他的溶解取决与水的多少,水多则溶解的多,水少则溶解的少,所以食盐并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3、声音单元
科学概念:
 音叉是一种发生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量音高。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的不同。可以借助其他物体的变化观察到物体的振动。人靠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音高的位置是赫兹。

声音以波的形成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它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质。真空中没有空气所以只能看见振动但不能听见声音,所以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耳道传递声音到内耳,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到内耳,耳蜗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经常用MP3等物品会损伤耳朵,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出现听力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器官。
小常识:
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
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
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4、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5、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小的。
6、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快的。
7、在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中,哪些是指音高?哪些是指音量?
答: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科学实验:
1、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的实验。
(1)、先预测音高的变化及理由,(2)实验,确定尺子伸出桌面不同长度下的音高变化:如:高、较高、较低、低等,(3)记录每次的音高变化,(4)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2、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
(1)、先预测声音在哪种物质中传播的快,(2)实验,仔细倾听和感受音叉的振动,(3)记录数据,(4)整理收集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3、控制发声罐的声音。
变响的方法:加大音量、发声物体接近发生罐
变轻的方法:减小音量、发声物体远离发生罐、用物品盖住发声罐、用手捂住等
简答题:
1、土电话和听诊器分别是利用什么来传播声音的?
答土电话是通过拉紧的棉线传播声音的、听诊器是通过连接着的胶管声音到耳朵里的。
2、人们控制噪声的方法?
控制发声物体的音量、植树、做防护屏

3、1号、2号、3号、4号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请你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高 较高 较低 低
4、填图

5、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个振动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把振动传递给耳蜗,耳蜗把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听觉神经在把信号传递给大脑,这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4、我们的身体
科学概念:
人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有特殊的功能。在进行生命活动时,保个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的。
人体外观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身体的肢体运动由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完成,不同的运动形式会涉及不同的骨骼、关节和肌肉。骨骼起着支撑身体和保护内脏的作用。
人的呼吸实际上是进行着气体的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知道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横膈膜。我们的呼吸平静时一般为每分钟20次左右,心跳为每分钟80次左右
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养分和氧气。
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
人体运动需要的能量来自消化器官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肠和大肠。
食物在口腔中会被消化部分淀粉,然后经过食管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并消化掉部分蛋白质,大部分的营养在小肠里被吸收,然后转入大肠中,食物在大肠吸收少量的水分和纤维素然后排出体外。
口腔是食物消化开始的地方,是由牙齿、舌头、唾液共同完成的。牙齿按形状给牙齿分类,可分为门齿(8个)、犬齿(4个)、臼齿(20个)。老人们常说






“细嚼慢咽”的道理是牙齿将食物磨碎,以利于食物在体内消化。
科学实验:
选择一个活动会用气泡图表示有哪些部位参与了这个活动。见科学书本65页
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示描述人体器官的协同关系。 见科学书本78页和79页。
简答题:
1、为什么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增加?
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呼吸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氧气。
2、为什么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心跳次数会增加?
伴随身体运动量的增加,人需要更多的氧气,心跳也逐渐加快,以便输送出更多的新鲜血液。
3、写出运动对我们身体的一些好处?
经常运动心脏会变得强壮,肺活量会增大,能为身体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增强体质、
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更加灵活等
4、举例说明人体各器官之间存在的联系。
呼吸器官提供氧气给运动器官和消化系统,消化系统提供养分给运动器官和呼吸器官
如果食物在体内消化得好,我们就会吸收更多的营养,为骨骼、肌肉的生长提供养料。如果牙齿不好,消化就会受到影响,还会影响整个身体的运动。消化食物时,也会消耗氧气的。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单元计划及教案2010-08-2911:07:10|分类:默认分类|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单元计划及教案一、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本单元尝试通过指导学生认识我们居住的星球,让学生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知道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并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开展比较完整的探究活动的能力。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学生们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一是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方面:在6年级,我们应该为学生提供参与完整的和部分探究过程的机会。在完整的探究过程中,学生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数据、构造原有问题的答案、交流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在部分探究过程中,培养他们探究过程某些方面需要的能力和理解力。二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方面:我们通过本单元的活动,力图让学生知道地球仪、地图的主要标志及作用,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二、活动分析和建议在开展本单元教学活动时,可能还会碰到新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研究教学活动这样设计的意图,根据我们活动的设计意图来确定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向,避免教学目标的偏移。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绘制我们自己的地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给予学生合理的引导。包括从他们的选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研究的原理数据、整理分析、交流汇报等。虽然看似是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的完整过程,其实在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小学生毕竟还不能很好的开展完全自主的探究活动。在整个单元的研究活动中,我们不要忘记这个单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生活的结合,我们只有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个基础出发,我们的探究才能真正开花、结果!二、学情分析:三、教学措施1、强化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促进自主学习。2、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3、建立科学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帮助、研讨中学习;4、给学生提问和假设机会,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寻找证据进行验证,经过思维加工,自己得出结论,并把自己的认识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5、充分运用各类课程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四、课时安排:1、我们的生长发育1课时2、地球2课时3、地球仪2课时4、地图2课时5、建立“地球档案”2课时自由研究2课时1我们的生长发育教学目标:1.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2.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2.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3.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二、新授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4)提问:(1)从身高、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归纳: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以前,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4.认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几个阶段?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按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第二课时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2.教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认真。(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4.教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5.出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稻谷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6.教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什么发现?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11.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三、课外延伸: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一期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2地球(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1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教学准备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教学过程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2.学生分组交流。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3地球仪(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2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2.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3.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⑴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⑵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⑶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⑷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⑸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4地图(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3课)教学目标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8.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三、综合运用。1.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2.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四、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5建立“地球档案”(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4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构造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知识3.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教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2.学生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研究地球的构造。(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5)学生交流讨论。(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3.建立“地球档案”。(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三、拓展延伸举“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

主要可以做两个实验:1、高锰酸钾溶解:器材:高锰酸钾、小勺、烧杯、水。结论:紫色液体云雾状散开。2、酒精灯的使用:步骤:打开灯帽,用火柴自下而上斜点灯芯,在外焰加热,完后用灯帽盖灭,拿起再盖。
四年级科学上教学要点:(教育版)
天气
1、 天气符号:(太阳)晴、(云、半个太阳)晴天多云、(一朵半云)阴、(一朵半云下面斜点)雨;风:(小旗下垂)0、(小旗飘起来一点)1、(小旗飘起来)2 。
2、 温度:用°C表示摄氏,用°F表示华氏。
3、 温度计的使用:轻拿轻放;液泡朝下;平视。
4、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更准确。
5、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小草、小纸片飘向的相反方向就是风向。)
6、 八方: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7、 风向标的制作:把硬纸剪成箭头箭尾,插入吸管两头固定,用大头针穿过吸管中点插到铅笔的橡皮擦上。
8、 雨量器的制作:在纸条上按10毫米间距刻上刻度,将纸条固定在透明的玻璃杯上。
9、 把雨量器放在阳台上测量(天):10毫米:小雨,25毫米:中雨,50毫米:大雨,100毫米:暴雨。
10、云分三类:积云、层云、卷云。
11、积云像棉花,低黑下雨;层云多满天,灰暗下雨;卷云棉拉丝,冷天出现。
12、天气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天上钩钩云,地上水淋淋;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
溶解
13、能溶解的物质有:盐、糖、醋、酒精、胶水(慢)、高锰酸钾等。(可蒸发分离出来)
14、不能溶解的物质有:面粉、沙子、食用油等。(可过滤出来)
15、固体、液体、气体:有部分可溶解和会沉浮。(空气可注入到水中)
16、加快溶解的方法有:搅拌、摇动、粉碎、加热、加大溶剂。
17、高锰酸钾溶解现象:紫色液体云雾状散开。(实验:烧杯、高锰酸钾、小勺、水)
18、酒精灯的使用:打开灯帽;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燃灯芯;在外焰加热;用灯帽盖灭,拿起再盖。(实验:酒精灯、火柴)
19、喝生态水比喝纯净水、矿泉水安全健康。
声音
20、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1、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叫振动。
22、声音的强弱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3、声音的传播:在固体中传得最远,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近。
24、耳朵的结构:外耳:耳郭、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耳蜗、听觉神经。
25、呼吸系统:鼻孔、气管、肺。
26、声带:女性短,音尖高;男性长,音粗低。
我们的身体
27、人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
28、成人骨骼有:206块,其中:头:29块,躯干:51块,手臂:64块,腿脚:62块。(婴儿骨骼更多)
29、骨骼作用:支撑保护;关节作用:灵活动作;肌肉作用:帮助运动。(人体有600块肌肉)
30、体育运动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
31、运动会加快心跳和呼吸。(因为需要更多的氧气)
32、消化系统:口腔、食道、肝胃、小肠、大肠、肛门。
33、器官联系:空气、呼吸器官获得氧;食物、消化器官获得养分;帮助运动。
34、运动之后应多喝水。

很多,如:正负电


四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投石机怎样强化
为了强化投石机的性能,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材料选择:选择坚固、耐用的材料制作投石机,如木材、金属等。确保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以提高投石机的使用寿命和精度。结构设计:根据杠杆原理,合理设计投石机的结构。确保投石机的平衡和稳定性,以减少投射过程中的摇晃和误差。杠杆调整:调整投石机的杠杆长度...

谁有简单的科学小实验的材料 详细一点,适合小学四年级.
学了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后,先估计一个鸡蛋的质量,然后用天平进行测量,看你估计的是否准确.再用天平称出10个鸡蛋的质量,算出每个鸡蛋的平均质量,与你估计的值进行比较. 2. 做惯性实验,有惊无险 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张硬纸片,再在纸片上放一个鸡蛋,用手把硬纸片突然弹出去,鸡蛋会安全地掉进玻璃杯...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
空气中的各种声音,不管它们具有何种形式,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所引起的:敲鼓时听到了鼓声,同时能摸到鼓面的振动;人能讲话是由于喉咙声带的振动;汽笛声、喷气飞机的轰鸣声,是因为排气时气体振动而产生的。总之,物体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根源,发出声音的物体称为声源。声源发出的声音必须通过中间媒质才能...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水里有什么实验
8.交流实验结果,整理对溶解的新认识记录在科学笔记本上。(提醒学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教学后记:第二课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溶解是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如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科学探究: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知道科学已经...

四年级科学常识手抄报
1. 四年级科学作业常识 四年级科学作业常识 1.四年级(上册)科学小知识 简单易学的科学小知识 自动旋转的奥秘 思考:装满水的纸盒为什么会转动? 材料:空的牛奶纸盒、钉子、60厘米长的绳子、水槽、水 操作: 1、用钉子在空牛奶盒上扎五个孔 2、一个孔在纸盒顶部的中间,另外四个孔在纸盒四个侧面的左下...

四年级科学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四、简答题 1、学习了《饮食与健康》一课后,你认为怎样做才有益于我们的健康?2、冬天,暖气是怎样使房间变暖的?五、实验回顾 1、在做热传导的实验时,将铜片固定在铁架台上,在铜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间加热铜片,观察蜡融化的方向。实验现象是。实验结论是。2、在做瓶“吞”鸡蛋的实验时...

四年级上册科学制作我的小乐器怎么做
四年级上册科学制作我的小乐器做法如下:1、首先我们把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2、接下来把饮料瓶,瓶口处用剪刀把覆盖的部分剪下来。3、接着分别再其中两个瓶子内,分别把石子装进里面,或者可以用家里面的粮食代替,比如:黄豆,绿豆,红豆,玉米粒等等。4、再用一个空瓶子和装有石子的瓶子,瓶口对瓶口...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中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描述
的水变红了 搅拌后高锰酸钾的状态 看不见紫色的颗粒,逐渐的分散到水中去了,紫色均匀了。高锰酸钾水溶液的状态 溶液是均匀的,不会自行沉降 溶解过程描述 先往下沉,再向周围扩散,颗粒消失。这个是小学四年级科学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过程描述。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这么写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内容:测量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3课《跳动起来会怎样(一)》 执教教师:雷宜武 执教时间:2011-4-17 单位:四川省开江长岭中心校 课题:跳动起来会怎样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认识到运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和心跳,心跳和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 实验重点:知道运动会使人的呼...

孟州市13439387521: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2单元水里有什么实验 -
言度生脉:[答案] 第一课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一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 观察和描述食盐、沙、面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现象...

孟州市13439387521: 四年级科学实验有哪些 -
言度生脉:[答案] 1.3温度与气温1.4风向和风速1.5降水量的测量1.6云的观测2.1水能溶解一些物体2.2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2.3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2.5溶解的快与慢2.6 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2...

孟州市13439387521: 小学四年级科学问题,如下:准备材料:1杯可乐,一颗牙齿(可以用猪、牛、羊等动物的牙齿).实验方法:将牙齿放到盛可乐的杯里,将杯放在室内(常... -
言度生脉:[答案] 原因:可乐中的化学物质和牙齿发生了化学反应,造成了牙齿的腐烂.

孟州市13439387521: 小学四年上册科学实验教科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
言度生脉:[答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

孟州市13439387521: 人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中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描述 -
言度生脉: 高锰酸钾属于盐类,进入水中后,会发生电离,释放出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但该物质有很强的氧化性,会合水中的一些物质反应而变质,具体怎样变质,要看水中的成分而定.

孟州市13439387521: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 -
言度生脉:物质震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的传递进入耳膜,在内耳中声波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 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中传播,也可以通过空气或其他气体传播.随着声音的传播,空气中的分子被挤压在一起,接着被分开,然后又被挤压,再被分开,如此反复,就产生了声波.声音可以是高音调的,也可以是低音调的.音调的高低依赖于声音的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声音的强弱依赖产生这个声音的振动的大小.振动大,声音就强;振动小,声音弱.声音的大小是以分贝为单位来度量的.

孟州市13439387521: 小学生暑期学习乐园四年级科学P19给你一脸盆水和2个铃铛,请你设计能说明气体、液体、固体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我的“气体能传播声音”的实验:我的“... -
言度生脉:[答案] 气体能传播声音:把铃铛放在离耳朵一定的距离处,晃动铃铛,可以听见响声,说明气体能传播声音! 液体能传播声音:把铃铛放在水里,晃动铃铛,可以听见响声,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固体能传播声音:把一个铃铛放在耳朵处,用另一个铃...

孟州市13439387521: 小学四年级科学1.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 )或( )溶解的. 2.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 中的肥皂溶解的快.在这个实验... -
言度生脉:[答案] 1.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 )或(化学 )溶解的. 2.把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肥皂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热水) 中的肥皂溶解的快.在这个实验中,只有(水温)可以不同,其他所有条件都要(相同 ). 3.一杯...

孟州市13439387521: 小学科学实验课有哪些内容?小学科学实验课从几年级开始,每年级有哪些内容 -
言度生脉:[答案] 科学课一开设就有了,学生的学具里也有实验用的器材,至于自己要安排实验课,那得看学校条件,三年级开始就有了,我担任的是四年级的科学,该年级的科学课相关的 实验内容可参考下: 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科学实验 1、会用1个小灯泡、一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