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何时有的谋反之心?一开始的他是忠臣吗?

作者&投稿:贸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司马懿一直都被冠上了谋权篡位这样的名头,很多人形容他的时候,甚至用上老谋深算,熬死曹家三代人这样的形容,但是要知道,司马懿怎么可能知道自己能熬死曹家的三代人?尤其是曹叡的时期,他年纪渐长,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死了,他怎么可能是所谓的,在曹操曹丕曹叡活着的时候没有表露出反叛之心,等他们死了之后才动手呢?但是司马懿也的确是反了,只是不知道,他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的谋反之心呢?

1.司马懿到底是忠是奸

一般人错认的印象是司马懿篡夺曹魏,若不就演义而就正史,忠奸相当可议。

首先是从现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证据。司马懿对内礼遇魏主及郭太后,对外建武功讨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诛杀曹爽党族为人所诟病外。不过曹爽不等于皇室,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并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于曹爽排挤司马懿。若说司马懿对同级辅政大臣的曹爽诬以犯上欺君,那为曹爽当初对同级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终其司马懿一生,君主曹芳并未失去魏国大位,硬说司马懿篡夺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夺汉室。事实上皆为子孙所为,不应责由曹操及司马懿,最后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

先看司马懿生平,本为曹魏帝国守护的方面。

以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再加上毌丘俭及诸葛诞合称淮南三叛,三次叛变皆被司马家所平定,不过那是后来司马师以后的事)。

内政方面,供应补给,使前线无后顾之忧,曹丕还认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司马懿有当年刘邦的萧何之风,比较起蜀汉向有粮尽退兵的传统,曹魏军事占尽优势的其中原因之一,后勤保持不断的功劳,首当其冲。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铁、灌溉国渠、引水广槽渠,建设晋坡及东南诸坡。结果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国家因此得到充实。

时间上,曹丕享年四十,曹叡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过七十又四,刚好多司马懿一岁。而司马懿光是从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学椽起算,至嘉平元年发动诛杀曹爽止,献身曹家长达四十一年,成就可归纳成「出将入相」。人生七十古来稀,若是司马懿七十岁就死去,就没有后来的诛杀曹爽之事,因此司马懿安内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该如何评价。

次看曹爽对魏主曹芳的忠诚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与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迁太后回永宁宫,分割郭太后与曹芳相隔两地。一方面又擅权独断,除了广布党羽,还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无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广纳诸妾,连曹叡的后宫佳丽都不放过,又使用皇家专属的技术员、乐队、还有武装禁兵,身为臣属却用君王节度,僭越之心,俨然以皇帝自居。虽然曹芳不是曹叡的亲生儿子,但是曹爽既占曹叡的才人,又用曹叡的师工、鼓吹、禁兵,曹叡生前还是魏国皇帝之尊,曹爽忝为辅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假意推辞在先,后来却又接受,不会是谦虚。曹操虽三辞丞相,但是后来还是接受成为汉相,但司马懿对丞相、九锡、郡公等,在世时侯,坚辞不受,若有野心的话,早就欣然接受。甚至于还上表呈现惶恐,万一四面八方的人会怎么评价为臣的议论。司马懿没有假辞而不受,放弃高官厚禄,终老一生。曹操虽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环境布置好,大翦汉室,将机会留给曹丕;而司马懿始终没有对曹家作出设计,魏国后来发生不少叛乱,司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说,尚且言之过早。

阴谋论者常以「南诸葛,北司马」并称,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权臣夺占,不如说是君失人心。

2.司马懿是什么时候有了谋反之心

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曹芳时代,司马懿在和曹魏宗室曹爽的明争暗斗中,演绎了老子所谓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表面的浮华最终抵不过司马懿的轻轻一击。曹叡死后,司马懿不满曹爽专权,暗地发动政变推翻曹爽。实际上,当时的曹爽在干什么呢?

出入车帐,府邸豪华程度和待遇不亚于帝王,曹爽专权,每每左右曹芳的意图,曹爽出猎,也时常带着曹芳,明着是尊重帝王,暗地里却是怕大权旁落。曹爽本身不是个好东西,专权欺压皇帝。

也有网友认为,司马懿本身没有谋反之意,甚至在高平陵的时候,宣王的本意也不是叛乱,而是清君侧,某种程度上算是效伊尹、霍光故事。

首先,当时并没有直接处理曹爽党羽;其次,当时行动至少在名义上也是奉了郭太后的诏书,这件事情如果不得到士族支持,肯定是不可能的,很明显士族不会支持他直接造反。

这个时间点最可能出现在高平陵之后。很短的时间里,根据各种当时的时局,他意识到,这次开弓没有回头箭。

也有人认为在曹丕之时就有了反心。司马懿自辅佐曹丕登上皇位之时就起反心,但他智比诸葛,但当时没有兵权。何况没有十足把握是不会轻易冒险还落个叛徒的罪名。

3.司马懿为何不称帝

关于司马懿在造反之后为什么没有称帝历史上说法众多,但大部分比较倾向于当时的时代影响。司马懿毕竟辅佐了曹家三代君王,其功不可没。虽然不能说绝对的忠诚,但是三代人的辉煌都有司马懿的功劳。在那个时代臣子造反当皇帝的例子很多。但司马懿和曹操却是独树一帜的。曹操完全可以顺应天命,登基称帝,但他却不想留下千古骂名,也许当时司马懿和曹操想法是一样的吧。

司马懿最后虽然造反,却是没有自己称帝,因为于当时的政治是不合情的。他做了一辈子魏臣,一旦造反就会给曹氏宗亲留下口实,会遭到天下人的讨伐和后诗人的诟病,司马懿也不愿意高调称帝。司马懿本身就是一个极度能够隐忍的人,他不急于一时称帝,与他来说自己称不称帝也是无关紧要的,掌握实权在手就可以了。所以他的后人登基称帝,世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汉代实行的是在儒教基础上的以礼治国,政治上强调正统和忠,伦理上强调孝与仁,忠、孝、礼、义这些观念经过反复不断地教育早已入心入脑。

汉末皇权跌宕,天子几次遭遇不测,但朝廷始终存在,所谓大而不倒,与这种深厚的思想基础不无关系。司马懿不称帝,内外部形势判断固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出于他们的内心,受过汉代的儒学教育,深得其影响。

都说司马懿窃国,但是在他还在世的时候并没有作出任何出轨的行为,而是一生勤勤恳恳地当了四代的辅政之臣。

司马懿志向远大,思维不拘于小节,讲究灵活多变、因地制宜。估计他知道自己死后儿子会造反。在他临死之前,还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床前,留下遗言说:我为魏国效忠多年,官至太傅,位极人臣。

别人都说我有异志,想要篡魏自立,我哪里敢这样做呢?我死之后,你们两人,也要好好侍奉主上,绝对不要有别的想法,玷辱了我的清白名声。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遗言,就是大不孝之人!

晋朝源于司马懿,始于司马懿,是历经三代努力而取得的基业。因此,后人总结天下尽归司马懿确实很有道理,这是世人的共识。司马老先生虽然作古了,但在其一身中如履薄冰,积善积德欲为但没表露出来的愿望在孙子手上得到了实现。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北伐全过程,别复制。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 诸葛亮司VS.马懿 魏军坚守不出,隔河对峙,后孔明病死退军 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魏延因与杨仪不和,谋反罪诛杀魏延。历史上诸葛亮北伐...

曹魏第一名将是谁,有勇有谋,他死后七年,司马懿才敢篡权?
在后三国时代,草尾镇全中最著名的将领就是曹氏家族的曹真了。也正是有曹真在镇守边境,在内帮助君主治理朝政,司马懿才不敢为祸作乱。在三国演义中一直把司马懿作为诸葛亮的对手,但是真正的历史上,在后三国时代一直是曹真在镇守着曹魏的边境,也是诸葛亮真正的对手。在三国演义和很多影视剧中把曹真...

三国演义后二十回全部的内容情节概述,不要分回目,就总和的。还要读后感...
辽东公孙渊起兵造反,司马懿率兵前去平定,斩了公孙渊,辽东平定。曹睿身死,曹芳即位。司马懿用计除掉了曹爽。姜维乘魏国内乱而伐魏,却被郭淮、陈泰用计击败。马懿病卒,司马师、司马昭掌管魏国大权。吴主孙权亡,孙亮继立,司马昭乘机伐吴,掌握吴国兵权。吴国大将军孙綝废吴主孙亮为会稽王,另立...

曹操老谋深算,最后为司马懿做了嫁妆,他算到这一点没有?
在最开始的时候,郭嘉就已经看出来司马懿志向非凡,有一股野心。所以,在临死的时候,就告诉了曹操,认为司马懿是能人志士,会对魏国有危险,需要杀掉他以绝后患。后来,曹操也确实动了要杀司马懿的心。不过,司马懿感觉到不对劲之后,立马就和曹操表决心,认为自己不会谋反,没有意图之心。这才使...

朱元璋的政治改革措施
1380年,朱元璋又借胡惟庸谋反案,对中央机构进一步改革,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一职,由六部分理政务,听命于皇帝,在政治上增强中央集权。军事上,朱元璋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在全国设立卫所制度,将军权也集中于上。在司法上,设立大理寺,都审院,刑部合称三法司主管刑狱之事。通过这些改革,朱元璋集大权于一身,有利于...

读三国演义有感1000字7篇
如在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两大战斗中,诸葛亮事先实地观察地形,调查对方兵力部署,根据地形和客观实际情况,制定了有利的作战方案,才“轻松”击败了敌人。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用“空城”,就是因为他对敌方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

三国演义中重要事件(包括战争等)
马懿仍因大雨而脱险,此后双方转为长期相持234年 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塬,54岁 吴大举进攻魏合肥235年 曹睿封司马懿为太傅237年 辽东公孙渊造反,自立为燕王238年 司马懿平辽东,杀公孙渊239年 曹睿驾崩,曹芳即位241年 曹髦出生242年 满宠去世246年 曹奂出生248年 司马懿受封丞相249年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大...

张春华死前和司马懿说了什么
马懿的内心是忠于大魏的。当年幼的曹芳上台后,辅政大臣曹爽不仅罢免了司马懿的军政大权,还差点要将其置于死地,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仍没有谋反的心思。然而司马懿的退让却换来曹爽的步步紧逼,连自己的儿子司马师也被下狱,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也因此一病不起。在临终之前,张春华希望能见到司马...

朱元璋简介
结果,那位马县令不但没有晋升反而被“黜降”了。类似的事很久以前就发生过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后,朱元璋召儒臣谈论治国之道,大家畅所欲言,只有国子学官李思迪和马懿沉默不语。朱元璋极不高兴,把他们给贬了。之后,在下发给国子监的“通报”中说:身为人师,应该“模范其志,竭胸中所有,发世之良能...

三国前十大谋士
司 马懿,生于公元一七九年,死于公元二五 一年,三国时魏国大将。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熟悉兵法,多智谋,善于玩弄权术。曾多次出师与诸葛亮斗兵法。曹芳任皇帝时,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遗诏辅政,后乘曹爽出城游 猎时,发动政变,杀了曹爽,代为丞相,封晋王,执掌国政。死后被孙子司马炎追尊为晋宜帝。田丰,...

海城区19759012600: 司马懿什么时候有反心 -
尹紫清凉: 其实,个人感觉:1,司马懿并没有篡曹之心 有句古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这里为何仅仅提及司马昭,而非司马懿甚至连司马师都没提到? 曹睿在位时,仅因流言罢了司马懿的官,而为了对抗诸葛亮又不得不启用司马懿,但是司马懿可谓...

海城区19759012600: 司马懿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起的反心 -
尹紫清凉: 司马懿自辅佐曹丕登上皇位之时就起反心,但他智比诸葛,但当时没有兵权.何况没有十足把握是不会轻易冒险还落个叛徒的罪名.但曹氏三代对他皆有戒心,曹丕临死在他身边安插亲信,并嘱咐后代用之慎心.但司马家族还是逐渐拥有兵权.时间长,曹氏渐渐解除戒心..司马家族趁机一举夺权.

海城区19759012600: 司马懿何时有谋反之心?为何有? -
尹紫清凉: 司马懿是被逼出仕的 内心肯定很不爽 曹操多次要修理他 全靠曹丕周全 他们家里有好几个兄弟都是曹丕门下的人 再说他又是太子四友 谋逆之心恐怕没有 只是不爽而已 你的上司整你你是背后骂他咒他呢还是准备杀他啊 谋反之心恐怕是从被曹睿起复后产生的 我想他只是准备而已 曹睿一死 曹爽的能力无法控制大局 司马就想有所动了 据说 司马暗中准备了三千死士用来谋逆 你想想三千人要隐藏起来有多困难 就这样 司马懿的二儿子司马昭竟然不知道 只有司马师了解这一切 高平陵前一夜 司马师鼾声如雷 司马昭惊喜交集一晚上没睡 这老家伙心思缜密 精神极为坚韧 权利欲很强 曹家那几块料不是对手

海城区19759012600: 司马懿为什么要谋反 -
尹紫清凉: 额,司马懿并没有谋反,谋反的是他的孙子司马炎.司马懿有极大的野心,在三国时期曹操就极力的压制司马家的势力,但曹操死去后曹丕曹睿等魏皇为了统一中国不得不用司马懿,因此司马家的势力越来越大,到司马昭时已经是只手遮天,也就是说司马懿和司马昭为了司马炎当上皇帝打了非常大的基础.

海城区19759012600: 司马懿谋反 -
尹紫清凉: 司马懿在历史上褒贬评价皆有,他一开始辅佐夏侯一族,后来野心渐渐勃大起来,才有了谋反的心思.也不能说他不正义,毕竟曹家的皇位也是夺来的,各司其职.

海城区19759012600: 司马懿是什么时候有篡位之心的?
尹紫清凉: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海城区19759012600: 三国中,司马懿早就有谋反曹操的意思吗? -
尹紫清凉: 是的,早有谋反之心,只是曹操在世,有所顾忌而已.

海城区19759012600: 司马懿有反叛之心吗? -
尹紫清凉: 司马懿的反叛之心并非是天生就存在的..对于很多野心家来说,并不是 一投靠一个企业 一开始就想要取代他们的老板.. 而对于司马懿来说 他的性格是趋向于独立 自己当老板的这种思想..他当初被曹操强行拉出来 的时候 只不过是为了这一辈子能够...

海城区19759012600: 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夺权的历史是? -
尹紫清凉: 曹魏中后期,世族代表人物司马懿的地位日益显要,明帝时官至太尉.明帝卒,司马懿与魏宗室、大将军曹爽共执朝政,政治矛盾日益尖锐.曹爽将司马懿转为闲职,明升暗降,剥夺其军政大权,又安排心腹何晏、丁谧等人执掌机要,竭力排斥...

海城区19759012600: 三国里的司马懿到底有没有反心 -
尹紫清凉: 司马懿没有反心,只是有野心而已,曹操为什么那么防着他,因为他知道司马懿是和自己一样的人,野心极大,用好的话,司马是佐世栋梁之材,用不好镇不住的话,曹魏后人就是当初的汉献帝.耐何继曹操、曹丕之后,曹氏家族没有再出现有此雄才大略之人,加之外患不绝,终让司马氏坐大,但直至最后,司马懿都没敢篡位,就如当初曹操没敢篡汉一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