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字的资料

作者&投稿:岑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汉字的资料~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特点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一般也叫“方块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变成兼表音义的意音文字,但总的体系仍属表意文字。所以,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它具有独特的魅力。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终生的良师益友,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汉字往往可以引起我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给人美的享受。 王羲之书法
  1、非拼音文字 当今世界上使用的文字中,汉字和水书属于非拼音文字。在人类的历史上,比汉字更早的文字有两河流域的钉头文字和埃及的圣书文字,但是它们早已灭绝了,所以目前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各国使用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即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及拼音文字(其他文字)。有人说汉字是中国五大发明,是一个奇迹。 现今文字中,唯有汉字是我们祖先直接创造的。梵文字母传说是天神大梵天创造并授予人类,其他文字却都是从其他民族借用的。梵文字母用来拼写古代的梵文及现代的印度诸多的语言和尼泊尔语。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阿拉伯字母被称为世界三大字母体系。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使用拉丁字母,可见是从拉丁字母借用的;俄语、保加利亚语、塞尔维亚语等使用基里尔字母(或斯拉夫字母),是希腊字母改造而成的;拉丁字母也是希腊字母改造而形成的。阿拉伯字母的祖先——阿拉马字母(Aramaic)及希腊字母的祖先——迦南(Canaanite)字母也不是他们祖先直接创造的,而是借用了小方闪米特人(Semites)的文字(小方闪米特字母)改造而成的。这种字母借用了苏美尔人(Sume)的钉头文字,经过改造而成的。钉头文字是苏美尔人创造的,圣书文字是埃及人创造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少数民族创造的水书,它们都不是拼音文字。现在四者之中只剩下汉字和水书,其他两者都已经消亡了。 汉语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它的超方言特性及超语言特性。语言学家把中国各地的方言分为八大方言区。有人说,如果没有汉字,中国早就分裂成几十个国家了。欧洲的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之间的差别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得多,但是他们绝不愿意承认各自的语言是“罗曼语”的不同方言,因为它们都是独立的国家。 汉字也能超越国界。在历史上,越南、朝鲜和日本都曾经用汉字记录他们的语言。日本人至今还使用汉字和假名的混合文字。日本人使用汉字,还有另一项重大发明,就是写中国字,读日本词。只要其他国家愿意,他们也可以这样做。如果真是这样做了,汉字就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符号了,就像数学符号一样,只表意,不表音。 2、优点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据统计,使用汉字和汉语的人数达到15亿以上。 汉字是现在仍在使用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现在能看到而又能认读的最早的汉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这已是相当成熟、相当系统的汉字了。 汉字
  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字像汉字那样历尽沧桑,青春永驻。古埃及5000年前的圣书字是人类最早的文字之一。但它后来消亡了,有记载的古埃及文化也被深深埋藏起来了。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历史。但在公元330年后,它也消亡了。历史上衰亡的著名文字还有玛雅文、波罗米文等等。而汉字不但久盛不衰,独矗世界文字之林,还不断地得以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1.汉字是读音最动听的文字之一。 汉字一字一音,每个音又分为四个音调,因此读起来响亮清晰,婉转动听,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用这种语言写成的诗文,有铿锵锐耳、抑扬顿挫的美感,特别是诗,讲究平仄、对仗,所以,诗句可以特别整齐、节奏特别鲜明,琅琅上口。 由于汉字语音响亮清晰,没有轻辅音,所以汉字在“人机对话”方面占有明显优势。有人预言,21世纪是“汉字的世纪”。 2.汉字也是最优美的文字之一。 优美到什么程度呢?它已成为一种艺术——书法艺术。汉字的书法艺术是任何其它文字所无法相比的。 下列的古代书法作品已经成为无价之宝。 3.汉字好认。 人类的眼睛视野总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所以线性排列不易辨认;排成方块一目了然。拼音文字=线性文字;汉字=方块文字。汉字比拼音文字有更高的阅读效率。 4.汉字意思好懂,具有关联性。 请比较下面一组中英文的词: 汉字词 英文词 牛 ox 公牛 bull 母牛 cow 小牛 calf 牛奶 milk 这六个英文词,虽然意思都和牛有关,但写出来读出来却“风马牛不相及”,要认识它们,必须一个一个地学,一个一个地记,毫无规律可言 。而汉字词,只要认识一个“牛”字,就知道所有带“牛”的词都与牛有关了。又由于汉字构词能力很强,所以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就认 识了无数的词,即使有新词产生,也是建立在旧字的基础之上的,词义也容易理解。 缺点则是在数学物理等理科学科上,表达起来,非常的薄弱和繁琐,例如运算,只有借助阿拉伯数字和符号。 在机械建筑制图方面也只能借助符号。 七十多年前的时候,鲁迅先生说:方块汉字“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是愚民政策的利器” (《且介亭杂文/关于新文字——答问》)。所以“中国等于并没有文字,待到拉丁化的提议出现,这才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紧要关键”,“如果不想大家来给旧文字做牺牲,就得牺牲掉旧文字”。(《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中国近代史上的虚弱造就了国人对自己传统文化的不自信,纵使是鲁迅、胡适之辈,也不能免俗。 5.汉字特点,直观达意 汉字是象形文字,其显著的特点是字形和字义的联系非常密切,具有明显的直观性和表意性。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惟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只有中国的儿童,仍能读懂2500年前的《诗经》,朗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只有中国的教材,能把唐诗、宋词作为儿童必读的启蒙材料。而三四百年前的英文,除了专家之外,其他人很难读懂。可见,汉字更有利于读者形成“形-义”的直接联结。 汉字的表意性使汉字成为世界上单位字符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因此容易辨识, 利于联想,这也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极大的便利。 现代的快速阅读法,首先是在欧美国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他们的文字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表音的拼音文字,单个字母没有任何意义,只有若干个字母组合起来才构成单词。这样在阅读时,由于符合认知心理学的组块原则.所以有利于快速阅读的进行。而我们的文字却是与拼音文字截然不同的表意文字。那么,汉语和汉字构成的阅读材料能不能进行快速阅读呢?答案当然是非常肯定的:汉语和汉字不仅能进行快速阅读,而且更适合快速阅读。具体来讲有以下几大方面: 首先,汉字的表意性便于形意互见,为快速阅读提供了天然有利条件; 其次,汉字作为语素文字, 构词能力强,常用字集中,为速读提供了便利; 其三,汉字作为拼形文字, 同音异义字差别明显,也是快速阅读的有利条件; 其四,汉字的书写形式便于整体认知,也有利于进行快速阅读; 其五,汉字作为复脑文字,认读充分发挥了大脑两半球的功能; 最后,汉语语法的意合特点,使其言简意赅,容易意会神摄,便于快速阅读,直观达意。 汉字有着区别于世界其他各种语言的根本特点,这就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殊性即意合。无论是词组合成句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拢,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汉语语法的上述特点,有利于我们在阅读中运用意会的方式来进行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加快阅读速度就有极大的便利。 汉字的以上六个方面的特点,无疑会使其在阅读心理方面较拼音文字具有相当大的优势,使汉字的书面语在感知、理解的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速度和效率,能够实现阅读速度、理解速度、记忆速度的协调发展,快速阅读。 3、局限性 中文信息处理由于打字机键盘在设计时本身没有考虑汉字输入的问题,输入汉字往往比输入拼音文字困难。汉字没有经过中文打字机的普及,直接进入了电脑中文信息处理阶段。在电脑发明初期曾引起汉字能否适应电脑时代的问题,支持汉字拉丁化的学者甚至以此为理据。 随着各种中文输入法的出现,汉字的计算机输入、存储、输出技术得到了基本解决,大大提高了中文写作、出版、信息检索等的效率。目前中文输入法有上千种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输入和表形输入两类,也有两者兼之的。汉字的语音输入、手写识别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如收录数千字的GB 2312(中国大陆)、Big5及CNS 11643(台湾)、HKSCS(香港)、JIS(日本),以及收录两万多字的GBK(中国大陆)、国际标准Unicode、ISO 10646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技术及其他种种因素,在收录字数,及收录字体等方面或做不同层次的调整。 中国政府为了解决邮政,户籍整理等领域用字的迫切需要,于2000年实行了一个新的汉字编码的国家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 18030-2000,共收汉字27484个。并强制所有在中国大陆地区售卖的计算机产品必须使用这个新官方标准。 汉字编码系统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国标码(“国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简称)在中国大陆使用。GB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K收录20912个汉字,最新的GB18030收录27533个汉字。 BIG5码。收录13053个汉字。在台湾和香港使用的一字节或两字节编码。 Unicode并不被中国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国政府要求在中国大陆出售的软件必须支持GB18030编码。 在国际通信化和软件设计领域,CJK编码收集了汉语、日语、韩语中的汉字集。 4、传播 1.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础。 外国友人纹身
  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革体创造日文“平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 2.汉字对朝鲜文字的影响 朝鲜文字称谚文。它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朝鲜文化的一项重要成就。实际上,中古时期的朝鲜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朝鲜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 李朝初期,世宗在宫中设谚文局,令郑麟趾、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训民正音”,公布使用。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汉字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曾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
  字数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北京国安咨讯设备公司汉字字库收入有出处汉字91251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繁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但并不普及,只有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使用。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500个常用字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这、中、大、为、上、个、国、我、以、要、他、时、来、用、们、生、到、作、地、于、出、就、分、对、成、会、可、主、发、年、动、同、工、也、能、下、过、子、说、产、种、面、而、方、后、多、定、行、学、法、所、民、得、经、十、三、之、进、着、等、部、度、家、电、力、里、如、水、化、高、自、二、理、起、小、物、现、实、加、量、都、两、体、制、机、当、使、点、从、业、本、去、把、性、好、应、开、它、合、还、因、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那、社、义、事、平、形、相、全、表、间、样、与、关、各、重、新、线、内、数、正、心、反、你、明、看、原、又、么、利、比、或、但、质、气、第、向、道、命、此、变、条、只、没、结、解、问、意、建、月、公、无、系、军、很、情、者、最、立、代、想、已、通、并、提、直、题、党、程、展、五、果、料、象、员、革、位、入、常、文、总、次、品、式、活、设、及、管、特、件、长、求、老、头、基、资、边、流、路、级、少、图、山、统、接、知、较、将、组、见、计、别、她、手、角、期、根、论、运、农、指、几、九、区、强、放、决、西、被、干、做、必、战、先、回、则、任、取、据、处、队、南、给、色、光、门、即、保、治、北、造、百、规、热、领、七、海、口、东、导、器、压、志、世、金、增、争、济、阶、油、思、术、极、交、受、联、什、认、六、共、权、收、证、改、清、己、美、再、采、转、更、单、风、切、打、白、教、速、花、带、安、场、身、车、例、真、务、具、万、每、目、至、达、走、积、示、议、声、报、斗、完、类、八、离、华、名、确、才、科、张、信、马、节、话、米、整、空、元、况、今、集、温、传、土、许、步、群、广、石、记、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究、观、越、织、装、孙、算、低、持、音、众、书、布、复、容、儿、须、际、商、非、验、连、断、深、难、近、矿、千、周、委、素、技、备、半、办、青、省、列、习、响、约、支、般、史、感、劳、便、团、往、酸、历、市、克、何、除、消、构、府、称、太、准、精、值、号、率、族、维、划、选、标、写、存、候、毛、亲、快、效、斯、院、查、江、型、眼、王、按、格、养、易、置、派、层、片、始、却、专、状、育、厂、京、识、适、属、圆、包、火、住、调、满、县、局、照、参、红、细、引、听、该、铁、价、严、龙、飞。
  编辑本段造字
  起源
  汉字从仓颉造字到清朝光绪年间被王懿荣发现的甲骨文,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 甲骨文
  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物语”“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 安阳 殷墟的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外壁,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划,并有一定规律性,具备简单文字的特征,可能是我国文字的萌芽。 在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大汉口文化遗址晚期和良津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有更整齐规则的图形刻划,是早期的图形文字。 2O世纪8O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商周时期,通用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流行的青铜铭文(金文)虽有字数的增加,但形体并无大的变化。 春秋以后,由于诸侯割据,“文字异形”。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始皇帝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整理文字,以原秦国字为基础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稍后,程遍又依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简便的字体隶书,并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广为流传。 曹魏时,钟繇创立真书(楷书)。至此汉字的演化已臻完善。不仅如此,而且自东汉末年起,汉字的书写已成一种专门的艺术即书法。 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实际上,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应该有一个从发生、发展到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有人主张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推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2]。
  六书
  六书是汉字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等等。 形声: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形声是汉字里造字最多的方法和神韵,自大一点就是“臭”,“富”有田的人,“穷”靠用“力”打工,“贱”的繁体是“贱”,右边两个“戈”,为钱而争斗,自然是“贱”。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汉字有长达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大致是:商代之前为起源史,殷商甲骨文为成熟期。
此后出现一系列演化,特别是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历史就脱离古文字阶段进入隶楷阶段。
楷书到隋唐基本定型,在宋朝刻印的书籍中被美术化成为「宋体字」,后有模仿宋体字而来的仿宋体,大体就是我们今天所用字体。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发展的类型不一。悠久岁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卓越的文字文化。

扩展资料:
历史上用过的文字: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
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文字史

「汉字」是记录汉语(中文)的形意文字。汉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唯一流传至今的形意文字,推估可追溯至4,000年以上。汉字也被日文与朝鲜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东亚多国语言借用。

汉字一词本身可能为日语传回汉语的回归词,但时代已久。在清朝前期,政府官方文字是满文,当时已用汉字一词称呼中国传统的文字。更之前的古代中国,因为没有与他国区分的必要,多称呼为「字」或「文字」。直到目前为止,台湾负责文字政策的教育部,仍不使用汉字这个词,而称之为「国字」,例如《国字标准字形表》等。不过在民间以及其他非文字政策掌管单位的民间机构,已逐渐使用汉字一词。此外也有「中国字」这样的称呼。

汉字的特点有以下几项:
字根组字:以本身即有意义的869个声母及265个形母的象形字为字根(大陆称部件),组成各种汉字。参考汉字的字形与编码第三页
表意:承上,字根本身表义,多个字根合成新义,且空间的配置对字义有影响。(朱邦复先生的字易即是探讨此)
兼容并蓄:各语言、各领域应用可以六书基本规则,可贴近自身领域、地域所需组出所需要之字。
书同文:汉字本身不完全表音,不同方言、甚至语言,仍可书同文,以文意、字义来互相了解。
独有的文化如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等。

甲骨文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划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划。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河南贾湖距今8000年前龟甲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意音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划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很少,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可以更精准的表述,以及因应随历史发展不断增加的新事务,就以字根组合的方式,来细化组出大量的字出来,使得文书上可以可记载的越来越精密。例如说,最早海上的交通工具就只有:「舟」一种;但演化到现在,除了舟以外,还有「舨、艇、船、舰」等不同小大规模与形制的「舟」,这使得记载为文时,只要看一个字,我们就知道指的是那一种「舟」,这样辨识理解的效率非常高;反过来,以组词的方式就还要看过前后文(或短或常)才能判断正确的意义,较缺乏辨识效率,但方便口语沟通(汉字同音字太多,听觉不易辨识,解法一为组词,二为如韩日语数音为一字:「里」发音为海
里 )。
造字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应时代需要不断地增加,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于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呎)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港、澳、台等地仍可见到。

现代汉字形成
小篆笔划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形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体等字形。

造字原理
六书是汉字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礼中就有提到了六书,只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这个汉字构造原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之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现在的造型。

指事
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形声
此乃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这个字也可为一个字根,结合不同的属性字根,可合成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样的发音(也有的只有声母一样),表达不同的事物。但形声字,也因古今语言音韵变迁,不少古代同类形声字在今天的官话已无共同音素了。

会意
这个造字法,是将两个字根组合起来,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过去所言;有信,就是这个人都很遵守自己说过的话。

转注
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怎么说呢?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诗经的《大雅‧??朴》亦云:「周王寿考。」。苏轼的《屈原塔诗》也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一语。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别注意的是,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前述的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只是这三种说法有人认为不够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根)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帚和妇」与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
这法简言之,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是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闻,本意是用耳朵听东西的意思。例如《大学‧第七章》中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但后来被假借成嗅觉的动词(不过也有人认为这是错用)。

总结以上六书,前四项,「造字法」也;后两项,「用字法」也。这六个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其所含汉字构成法则,是长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个人独创的。

汉字的结构
汉字由一个或以上的字根、在特定的空间、配置在一个正方块内而组成,因此有方块字的别称,从结构上来看,汉字有以下特色:
单一字内就有很高的信息密度,在表达同样的事物时,可比表音文字用更短的篇幅表达同样的讯息,所以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
一个汉字乃由四百多个表意象形字母为基本字根,如金、木、水、火、土等,像积木一样组合而成。
一个未知文字的含意,可拆字,从组成字根以及空间的配置推断出其字义。当时代演进出现新事物难以词的方式来表达时,也能以字根组合原则,合成出新字来用,例如中文的铀字,就是近代为了表现一种新发现的化学元素而新造的字。

汉字组成的字根空间配置对字义有影响:如同样是「心跟亡」的合体,左右排是「忙」,上下排是「忘」,排列不同,导致不同含义;文字右边有「乂」这个字的部件,这表示右手(手的左偏旁表示左手)持某物对左边字根作某事(金文、甲骨文考古的发现),如果右手上面拿东西就变成「攵」,有这个字根的,几乎都是攻击性或是用暴力达成某件事,例如攻、败、敲、收、散、政、牧、敕等等。

字形(汉字书法)
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形不一样。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笔」、「尘」;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回」;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划。
书写汉字时,笔划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读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有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有同一字多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不同方言中有一定差别,但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没有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一命)「呜呼」、「哈哈」大笑等。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该国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自汉朝到20世纪似乎没有经过多少变化,汉字没有直接表现汉语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发音为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类似今日的韩、日语。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原因来自中国不同时期传入日本的发音。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受日本影响,其他汉字使用国后来也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仍在使用,一般人也明了其意思。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韈」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文组成的最小单位。
语素是汉文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于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于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I」。现经白话文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百个基本象形字,可以合成表示天上地下的各种事物的上万汉字;几千个常用字,又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而从古文的角度来看,用字本义,比起五四白话文运动以降过度依赖词语,会来的精确且有效率,例如朱邦复先生就提畅精确使用汉字的复古作为。

汉字的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复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复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目前最大的汉字编码是台湾的国家标准CNS11643,目前(4.0)共收录可考证之繁简、日、韩语汉字共76,067个,但并不普及,只有在户政系统等少数环境使用。台港民间通用的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GB
18030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最新的内码字集,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而早期的GB
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亦高达七万多字。
初期的汉字系统字数不足,很多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的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学习的困难,单一汉字能表示的意义有限,于是有许多单一的汉语意义是用汉语词语表示,例如常见的双字词。目前汉语书写的发展多朝向造新词而非造新字。

汉字的影响
衍生字
汉字书写体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源文字之一,在汉字的影响下,还产生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古壮字(方块壮字)、古白字(方块白字)、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字喃等文字。但它们都因各种原因而消亡,而汉语中的女书,如今也无几人能识。日语的假名(仮名)在创制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字字形的影响。

此外如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等也是在汉字书写方式和书写工具的影响下,将从右向左书写的源自阿拉米文字的书写方式改为从上到下书写,文字的结构也随之有所变化。
汉字文化圈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甚至语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在古代日本、朝鲜和越南,汉字都曾是该国正式文书的唯一系统,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文明的传播分享有着重要作用。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统一的汉族——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起了主要的作用。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在日本和朝鲜半岛,汉字被融合成它们语言的文字「汉字(かんじ)」和「汉字(한자)」。直到现在,日语中仍然把汉字认为是它们书写体系的一部分。在朝鲜,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汉字;在韩国,汉字的使用在近几十年来也越来越少。但是由于朝鲜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并且重音现象严重,所以在需要严谨表达的场合时仍然会使用汉字。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人名、公司机构名称等均使用韩文书写,不过大多数的人名、公司机构均有其对应的汉字名称。

日本
汉字于公元3世纪经朝鲜半岛辗转传入日本。二战后日本开始限制汉字的数量和使用,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及《人名用字表》等,其中简化了部分汉字(日本新字体),不过文学创作使用的汉字,并不在限制之列。日本除从中文中传入的汉字外,还创造和简化了一些汉字,如「辻」(十字路口)、「栃」、「峠」(山路)和「広」(广)、「転」(转)、「働」(劳动)等。详见:日本汉字。

朝鲜半岛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1444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发明了谚文与汉字一起使用。现在的大韩民国虽禁止在正式场合下使用汉字,并停止了在中小学中教授汉字,不过汉字在民间仍在继续使用,且可以按照个人习惯书写,但是现在能写一笔漂亮汉字的韩国人越来越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48年废除了汉字,仅保留了十几个汉字。详见:韩文汉字。

越南
公元1世纪汉字便传入了越南,越南语也曾完全使用汉字做为书写用文字,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字喃,但是由于书写不便,汉字仍是主要的书写方式。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汉字,使用了称为「国语字」的拼音文字。现在的越南文已经看不出汉字的痕迹了。详见:字喃、字儒

汉字民俗
中国许多民俗都与汉字有关,例如:
射虎:就是猜灯谜,也叫打灯虎,与汉字有着密切关系。旧时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人射虎,谜面深奥谜格复杂多样谜底多为四书五经中的原句;一类是市井灯谜,谜面谜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合体字:中国民间常将一些带有吉祥含义的短语合写为一个字,以祈求吉祥,常见的合体字如「招财进宝」、「双喜」等。

合体字「孔孟好学」谐音字:华人喜欢利用汉字的同音特点用谐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蝙蝠的「蝠」谐音为幸福的「福」,走兽的「兽」谐音为长寿的「寿」。
九九消寒图:中国北方地区的一项民俗在每年数九的季节写下「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字,这九个字每字九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根据天气为一个笔划填充颜色,到数九结束完成全图。

花鸟字:一些民间艺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鸟的图案拼写成汉字,近看细节是一些花鸟划,远看整体却是一幅字,这种字划结合的艺术形式被称作花鸟字,是一种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在中国,只有在春节庙会中,和一些节日集会中才可以看到。花鸟字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也成为一种街头艺术。早期的鸟字划大多写的是一些吉祥话语,以祈求吉利,现在在庙会见到的鸟字划则以书写顾客的姓名为主,购买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逐渐转变为猎奇。

汉字艺术

梁启超的书法作品汉字独特优美的结构,书写的主要工具——毛笔有多样的表现力,因而产生了中文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而篆刻是和书法相关的艺术,用刀在石材上雕刻出篆字作为印章。

组字
汉字历史上是不断在组新字的,目前所见的各种汉字必非一口气完成在某一年代,而是应时代需要渐渐发展成今的面貌。例如:「人」这个字商朝就有了,凹凸这二字则是在唐朝的时候才出现。

此外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用字需求因而组字。例如传统国乐在记谱上会用到减字谱、工字谱,台湾政府各专门机关也有各自的特有用字:如户政用字等等。
组字往往比组词在表意上更有效率,但组字组的太复杂又适逢变成常用字的话,就会衍生简化的努力。
简化
楷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汉字书写复杂;传统印刷更复杂。所以自古以来就已经有许多的简字,但多半是人民私下使用,正式的文书仍然是用正体字,而虽然活版印刷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汉字的结构特性,活版印刷帮助有限。

近代,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但亦有不少人鼓吹放弃使用汉字。这些鼓吹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汉字落后论」,内容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因为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书写,而必须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铅字,也就是说汉字已成为教育及信息化上的瓶颈。就此,许多使用汉字国家以政治推行的方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本的完全使用假名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1月28日发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5月审定通过《简化字总表》,1986年经少量修订后重新发表,一直在中国大陆使用至今。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布「二简字」,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于简单且混乱而于1986年正式宣布废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发布了同《简化字总表》相同的简化字表。

日文、朝鲜文也有各自的汉字简化。
拉丁化
近四百年来,西方人和华人本身都提出了很多汉字的拉丁化方案,主要包括:
威妥玛式拼音(1867年)
邮政式拼音(1906年)
国语罗马字(1928年)
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
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
粤语拼音(1993年)
通用拼音(1998年)
现在,汉语拼音方案是使用最广且被联合国接受的汉字拉丁化方案。
「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异体字整理

除了造字以外,另外还有许多异体字。他们是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但写法不同的字。有的是因为历史缘故,有的是名人造字,如“和”与“龢”,“秋”与“秌”和“龝”等。
中国大陆于1956年公布整理异体字表,废除了大量异体字,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恢复了部份异体字。如“於”曾被当作“于”的异体字废除掉,但在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又恢复成为规范字。另外,不同地区对异体字的取舍有所不同,例如:韩国就以汉字各种异体字中最早出现的样式为标准写法。所以,在韩语汉字的标准中,取“甛”而不取“甜”、取“幇”而不取“帮”、取“畵”而不取“画”。

在台湾,也有所谓的异体字,例如“台”与“台”、“体”与“体”,此外还有数字的异体字:一、二、三、四相对的是:壹、贰、叁、肆(后面这4个用在票据书写用途,以提高人为窜改的困难度)。

出土于战国魏安厘王墓的《逸周书·尝麦解》说:“昔天之初,〔爰〕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这《建典》该不会是口头约定罢?更不会是春秋时才盛行的歃血为盟!它应该是以书面形式记录的中国最早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律文书。我们看看它所记录的内容吧,《建典》规定:居住在东部的炎族与居住在西部的黄族实行民族分治。“二后”一个指赤族的蚩尤,世代掌管军权,驻守在山西汾河一带;另一个是轩辕氏,居住于陕西,黄河中上游。这“二后”也就是赤帝辖下的“二卿”。“赤帝”就是“炎帝”。这从《史记》与《大戴礼纪》得到证明。都描写“阪泉之战,司马氏就说打败炎帝榆罔,而后者则记打败赤帝榆罔。
文字究竟发源于何时何地?这也算一条线索吧。
另从我破解的十个甲骨文都出于《甲骨文编》有兴趣的朋友可到那里去查。
黎明堂敬上
古汉字的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
古老的汉字生生不息,从形成,发展,到成为文字体系的甲骨文,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延绵至今,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汉字的书写方式——书法,也成为独立的艺术形态。伴随“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重新审视“视觉”这一认识事物的工具,以期通过视觉的形式和方法探悉事物的本质,获得知识,那么,当我们用眼睛去打量汉字古老的历史的时候,又能“看”到什么?当“看到”的时候,是不是又能“看懂”呢?汉字形成的过程及视觉外显对于信息时代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汉字的起源
汉字形成的社会背景
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汉字从原始萌芽到成熟的甲骨文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到战国这段时期。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再到夏、商、西周,汉字形成了比较完备成熟的甲骨文体系。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和巫筮等都对原始的文化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老的文明形态合而不分,错综复杂。商周时期生活中的祭祀、征战、田渔、出入、收成、风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结果、应验情况等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面。因为多是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称“卜辞”或“龟甲”文字。
古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影响比较大的有:结绳说、刻契说、八卦说、原始图画说、起“一”说等。现代的研究普遍认为,汉字起源是多源的,即汉字符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符号、结绳、八卦、算筹、契刻等原始记事方式中分离、转化而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汉字的形成是自然而又必然的历史的选择
先秦时期文字的载体、形态和特征
文字载体:岩石、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
文字形态:依类象形。甲骨文是刀刻而成,刀的锐钝、骨质的硬软使文字的笔画粗细不一,笔画的连接处有所剥落,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字形刚劲瘦硬。金文则将字刻于泥模上,浇铸而成,故笔画粗圆,形体也较方正。
汉字的视觉外显与教育价值
教育回归生活——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现代科学使得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工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教学理论也越来越多。艺术、技术、人文在教育中独立发展而又相互分离,个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三者在生活中的统一共合。教育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又高于生活,指导生活,而生活却不应该游离于教育之外,“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文字的诞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需要使汉字符号形式趋于统一,又加快了汉字体系的成熟。古汉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但对客观事物加以认识再现,而且图腾崇拜、占卜求神等生活的内容也出现在古汉字的形态里,成为汉字的来源,知识传达的工具形式生活化,从汉字“教”和“学”的来源即可窥见一斑。“爻”字甲骨文由两个“五”构成。“学(学)”字金文从子从 从 (五五六,相当于八卦中巽卦 ),象小孩两手摆弄一个八卦形,甲骨文则偏旁各有省略。“教”字金文作从学从攴的会意字“教学”二字的构形中采用了原始八卦数卜符号作为构字偏旁,表明在远古时代筮占是小学生教学的内容,从事教育者当为巫师。
体味历史——人文情感教育
现在是过去的继续,现在的发展是过去的否定之否定,故去的物态必定隐含着真理的内核。历史延伸至今,物非人非,如果仅凭文学或史事记载等对历史进行再现,历史失之于形象与生动,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现实物象的束缚和历史认识的缺乏,甚至会使历史失去客观与真实。
先秦时期的古汉字载体——古穆狰狞的青铜器与残破暗白的龟甲兽骨,仅从文字书写的外在形式上就给人从眼睛到心灵的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冲击力,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以精神物化的载体得以真实重现。远古时代的蒙昧与杀戮,祖先对于血和火的简单认识和崇拜反映于甲骨刻板上文字的涂朱填墨,中华民族“尚红取黑”的久远传统由是一脉相承。
古汉字再现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时空的千差万别造就了人存在的唯一,所谓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实现或许只是为了追求本真的自我,人们总是在现在与过去的比较,历史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找着自身存在的意义。
艺术价值
夏商周是书法艺术的初期阶段,甲骨文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已显示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等文字形态已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趋完美,特定的原生态环境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的特殊地位。久远的历史在艺术上留下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和谐中的和谐造就了艺术美的丰富意义。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启迪
现代教育技术是建立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下,在传播学、信息论、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内在根本理念的不同,也决定了教育形式和教育实践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教育技术有不相同的理解。历史的积淀对于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今天信息时代的教育有什么启迪意义呢?
传统历史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融合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媒体的使用密不可分。如何利用现代电声、影象技术使其为教育服务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任务。影视技术具有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将传统的历史课程与影视技术整合,通过直观形象而又丰富生动的视觉呈现进行历史教育,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
多媒体技术不外乎声音与图象或者二者的结合体,汉字却恰恰统合了音、形,传达信息与意义,同为统合的整体,目的俱是为了传达信息,二者具有内在相通的必然性,这就为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认识,教育技术也必能从中汲取合理的实践和理论的养分。
“观物取象”与视觉思维
电视、电影、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视觉思维的概念在时代发展的呼唤中凸显,人们是怎样通过视觉获取知识的呢?“观物象形”究竟暗涵了什么样的视觉规律?汉字的造字理据是“观物取象”,又不只是停留在具体的表象,而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抽象化的过程,“立象而尽意”。汉字传播过程中的简化、统一等因素造成了汉字的符号化,“能指”与“所指”相分离,古老的甲骨文却是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能反映事物客观特征的形象思维的产物。汉字形成的规律对于视觉思维理论的再建构和延伸将会具有极丰富的意义。
知识可视化表征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双重编码理论”为知识可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今语言文字已经符号化,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流传下来。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对知识的视觉化表征,对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表示。汉字构形取象具有视觉直观性,造字理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事物象的组合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观物取象”又“立象尽意”。汉字象的不确定性、概括性、写意性,又使之具有人文意义的延伸。汉字几千年的绵延,大浪淘沙,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视觉表征资源,完整的知识视觉化表征实践和理论体系建立将大有可能。 对汉字从知识视觉化表征的角度去研究,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相比之下国外就没有这种优势。
结语
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形态如历史长河中磨砺的珍珠,历史的积淀只会使其更为耀眼!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定会沿着历史的轨迹,接受历史的选择,我辈后人须倍加努力,继往开来!

  汉字,是用于书写汉语的文字,也可被借用于书写日语、朝鲜语(韩语)等语言。是中国唯一的官方文字,也是新加坡的官方文字之一。目前确切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在日本语中与平假名、片假名混合使用。汉字也曾经是李氏朝鲜的官方文字之一(15世纪朝鲜世宗发明谚文,亦称朝鲜语(韩语),目前韩国只在需要汉字标记以避免词义不明的情况下使用,朝鲜则全部采用谚文拼写。
  汉字又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由汉族发明并改进,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汉字是世界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汉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史前符号,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草书,行书。

小狼弟 初入江湖 二级(300) | 我的提问 | 我的回答 | 我的消息(1/1) | 个人中心 | 退出 资讯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百科 帮助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快到期问题
• 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性发展
• 老师用的语文教材
• 德蕾莎电影观后感
• starlit个人版上的征文
• 请问大学里面学的大学语文教材是哪种,可以在书店买到吗
更多>>

订阅该问题
汉字屏-深圳三元晶液晶显...
专业从事汉字屏、液晶显示屏(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
www.lcmlcd.com

香港信利汉字液晶模块四川...
四川明纬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电源解决方案及香港信...
www.cdmw.cn

北京舒文科技大量批发汉字...
订购热线:010-82628405 静/动态字符叠加器:1进2出,4进8出,8...
www.shwit.com

智能汉字量热仪 国家科技...
鑫泰高科仪器生产的智能量热仪荣获国家科技部重点推荐产品,有全...
hbyqgs.cn.alibaba.com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
如要投诉或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待解决
有关汉字的资料
悬赏分: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2 天 0 小时
提问者:qiuxinsheng - 魔法学徒 一级

答复共 5 条
出土于战国魏安厘王墓的《逸周书·尝麦解》说:“昔天之初,〔爰〕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这《建典》该不会是口头约定罢?更不会是春秋时才盛行的歃血为盟!它应该是以书面形式记录的中国最早的《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律文书。我们看看它所记录的内容吧,《建典》规定:居住在东部的炎族与居住在西部的黄族实行民族分治。“二后”一个指赤族的蚩尤,世代掌管军权,驻守在山西汾河一带;另一个是轩辕氏,居住于陕西,黄河中上游。这“二后”也就是赤帝辖下的“二卿”。“赤帝”就是“炎帝”。这从《史记》与《大戴礼纪》得到证明。都描写“阪泉之战,司马氏就说打败炎帝榆罔,而后者则记打败赤帝榆罔。
文字究竟发源于何时何地?这也算一条线索吧。
另从我破解的十个甲骨文都出于《甲骨文编》有兴趣的朋友可到那里去查。
黎明堂敬上
古汉字的历史价值与教育意义
古老的汉字生生不息,从形成,发展,到成为文字体系的甲骨文,其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延绵至今,承载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汉字的书写方式——书法,也成为独立的艺术形态。伴随“读图时代”的来临,人们重新审视“视觉”这一认识事物的工具,以期通过视觉的形式和方法探悉事物的本质,获得知识,那么,当我们用眼睛去打量汉字古老的历史的时候,又能“看”到什么?当“看到”的时候,是不是又能“看懂”呢?汉字形成的过程及视觉外显对于信息时代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
先秦时期的社会背景与汉字的起源
汉字形成的社会背景
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汉字从原始萌芽到成熟的甲骨文主要经历了原始社会到战国这段时期。从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再到夏、商、西周,汉字形成了比较完备成熟的甲骨文体系。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和巫筮等都对原始的文化形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古老的文明形态合而不分,错综复杂。商周时期生活中的祭祀、征战、田渔、出入、收成、风雨、疾病等都要占卜,并且把占卜的时间,占卜者的姓名,占卜事情的结果、应验情况等用刀刻在龟甲或牛骨上面。因为多是与占卜有关的文字,因此甲骨文亦称“卜辞”或“龟甲”文字。
古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影响比较大的有:结绳说、刻契说、八卦说、原始图画说、起“一”说等。现代的研究普遍认为,汉字起源是多源的,即汉字符号系统是在原始图画符号、结绳、八卦、算筹、契刻等原始记事方式中分离、转化而来的,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出于记载和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汉字的形成是自然而又必然的历史的选择
先秦时期文字的载体、形态和特征
文字载体:岩石、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
文字形态:依类象形。甲骨文是刀刻而成,刀的锐钝、骨质的硬软使文字的笔画粗细不一,笔画的连接处有所剥落,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字形刚劲瘦硬。金文则将字刻于泥模上,浇铸而成,故笔画粗圆,形体也较方正。
汉字的视觉外显与教育价值
教育回归生活——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再认识。
现代科学使得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教学工具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教学理论也越来越多。艺术、技术、人文在教育中独立发展而又相互分离,个人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三者在生活中的统一共合。教育来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又高于生活,指导生活,而生活却不应该游离于教育之外,“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
文字的诞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的需要使汉字符号形式趋于统一,又加快了汉字体系的成熟。古汉字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不但对客观事物加以认识再现,而且图腾崇拜、占卜求神等生活的内容也出现在古汉字的形态里,成为汉字的来源,知识传达的工具形式生活化,从汉字“教”和“学”的来源即可窥见一斑。“爻”字甲骨文由两个“五”构成。“学(学)”字金文从子从 从 (五五六,相当于八卦中巽卦 ),象小孩两手摆弄一个八卦形,甲骨文则偏旁各有省略。“教”字金文作从学从攴的会意字“教学”二字的构形中采用了原始八卦数卜符号作为构字偏旁,表明在远古时代筮占是小学生教学的内容,从事教育者当为巫师。
体味历史——人文情感教育
现在是过去的继续,现在的发展是过去的否定之否定,故去的物态必定隐含着真理的内核。历史延伸至今,物非人非,如果仅凭文学或史事记载等对历史进行再现,历史失之于形象与生动,而人们头脑中固有的现实物象的束缚和历史认识的缺乏,甚至会使历史失去客观与真实。
先秦时期的古汉字载体——古穆狰狞的青铜器与残破暗白的龟甲兽骨,仅从文字书写的外在形式上就给人从眼睛到心灵的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冲击力,历史的厚重与沧桑以精神物化的载体得以真实重现。远古时代的蒙昧与杀戮,祖先对于血和火的简单认识和崇拜反映于甲骨刻板上文字的涂朱填墨,中华民族“尚红取黑”的久远传统由是一脉相承。
古汉字再现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时空的千差万别造就了人存在的唯一,所谓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实现或许只是为了追求本真的自我,人们总是在现在与过去的比较,历史的共性和个性之间寻找着自身存在的意义。
艺术价值
夏商周是书法艺术的初期阶段,甲骨文书写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已显示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追求。商、周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帛书、竹(木)简等文字形态已具有初步的审美意识,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从幼稚阶段逐趋完美,特定的原生态环境奠定了其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的特殊地位。久远的历史在艺术上留下了自然的鬼斧神工,不和谐中的和谐造就了艺术美的丰富意义。

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启迪
现代教育技术是建立于西方现代教育理论下,在传播学、信息论、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西方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对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内在根本理念的不同,也决定了教育形式和教育实践各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教育技术有不相同的理解。历史的积淀对于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汉字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对于今天信息时代的教育有什么启迪意义呢?
传统历史教育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融合
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媒体的使用密不可分。如何利用现代电声、影象技术使其为教育服务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任务。影视技术具有穿越时空,呈现历史的传统教学工具所不具备的优势,将传统的历史课程与影视技术整合,通过直观形象而又丰富生动的视觉呈现进行历史教育,可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甚至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历史。
多媒体技术不外乎声音与图象或者二者的结合体,汉字却恰恰统合了音、形,传达信息与意义,同为统合的整体,目的俱是为了传达信息,二者具有内在相通的必然性,这就为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认识,教育技术也必能从中汲取合理的实践和理论的养分。
“观物取象”与视觉思维
电视、电影、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视觉思维的概念在时代发展的呼唤中凸显,人们是怎样通过视觉获取知识的呢?“观物象形”究竟暗涵了什么样的视觉规律?汉字的造字理据是“观物取象”,又不只是停留在具体的表象,而是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加工,抽象化的过程,“立象而尽意”。汉字传播过程中的简化、统一等因素造成了汉字的符号化,“能指”与“所指”相分离,古老的甲骨文却是具有抽象性与概括性、能反映事物客观特征的形象思维的产物。汉字形成的规律对于视觉思维理论的再建构和延伸将会具有极丰富的意义。
知识可视化表征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双重编码理论”为知识可视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当今语言文字已经符号化,古老的象形文字只有汉字流传下来。汉字的最初形态是对知识的视觉化表征,对事物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加以表示。汉字构形取象具有视觉直观性,造字理据是对客观世界的描摹,事物象的组合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观物取象”又“立象尽意”。汉字象的不确定性、概括性、写意性,又使之具有人文意义的延伸。汉字几千年的绵延,大浪淘沙,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知识视觉表征资源,完整的知识视觉化表征实践和理论体系建立将大有可能。 对汉字从知识视觉化表征的角度去研究,我们有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相比之下国外就没有这种优势。
结语
渊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形态如历史长河中磨砺的珍珠,历史的积淀只会使其更为耀眼!教育技术的发展必定会沿着历史的轨迹,接受历史的选择,我辈后人须倍加努力,继往开来!
回答者:弦之月NONO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11-9 20:09

汉字的起源

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上古黄帝时,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景物创造了汉字。图为仓颉像。

仓颉造字虽只是传说,但据考证,仓颉可能是对汉字进行整理和规范的第一人。图为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台

中药里的惊世发现

相传1899年,中国学者王懿荣在他吃的中药"龙骨"里发现了距今3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图为王懿荣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甲骨文,是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汉字。

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探寻汉字之源

还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汉字吗?让我们来探寻汉字的起源。汉字产生前,中国先民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但是,语言不能传到外地,也无法留存后世。于是,先民们想出了多种记事方法。

八卦: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由符号"-"和"- -"组成的八种图形,分别代表不同的事物。

结绳:在绳子上打不同的结,记录不同的事情。今天,象征着吉祥如意的中国结就是从上古的结绳演变而来。

可以读的图画

文字产生前,原始人常利用图画来帮助记忆、传递信息。图为云南新石器时代原始村落岩画。

新石器时代彩陶缸上的图画:鹳鱼石斧图

至今仍有生命力的图画文字--纳西文《东巴经》

图画是人类文字的共同起源。看看世界上几种最古老的文字,你会发现它们的原始字形都是图画性的。

原始汉字何处是?

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些符号就是原始汉字吗?

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7000--8000年)中发现的契刻符号

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4000--5000年)中发现的陶器刻符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年)中发现的陶器刻符

丁公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4000多年)中发现的陶器刻符

最早的汉字在哪里?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而破解这个谜底的人,很可能就是你。

汉字起源于中东——兼论甲骨文起源之文化读解

一.从“西来说”说起

假如想真正破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就必须首先打破一切思想障碍,解放思想,尤其是放弃以往所谓“中国文明独立起源”的过早“定论”。据说截止今天,中国文字的起源尚无定论,其实是连一点眉目都没有。我认为所有的人在探索汉字起源的时候都被“中国文明独立说”给误导了,所以才延滞100多年的时间也没有头绪。因为所有的人都在“独立说”的阴影下在中国境内打转转,起码近几十年是这样。假如我们肯把目光投向广阔的外部世界,一切豁然开朗,变得非常简单。

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来说”许多人不了解它的起源,也不了解它的覆灭,所以任何有嫌疑支持“西来说”的言论或发现都会显得冒天下之大不韪,汉字起源更是越不过这个槛。所以我认为,重新认识“西来说”,认识我的“全球文明同源”是解开汉字起源的关键。否则,汉字起源揭迷永无可能。

考古学对于中国是门年轻的学科,只有不到100年的历史,并且它是由一个叫安特生的外国人开创的,并且这个人是个业余爱好者,当时他在中国的正式职业是工程师。这个起源似乎宿命一般预示了其他的一些东西,中国的历史是如此紧密地与西方人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个人根据中国仰韶文化的彩陶特色正式提出了“西来说”这一概念。这是发生在80多年前的一件事情。有必要指出的是,“西来说”中的“西”与今天的“西方”概念并无联系,它是指地理上的“西”,具体指中亚和西亚地区。

史前史的研究有自己的规律,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发掘与更新,各种不同的结论随时被推翻改写是很正常的。“西来说”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命运。但不同的是,“西来说”这一可能牵涉到中国人情感的研究恰好碰到了上个世纪复杂的政治运动,反对“西方”在某些时候成为明确的政治任务,在谈“西”色变”的年代里,伴随着本身的局限与弱点“西来说”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就这样不出人意外地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独立说”悄然成为“定论”。

诚然,“独立说”并非没有道理,比如中国自己的学者在中国广大的区域内发现越来越的相互之间可以印证关联的文化,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解释这些文化之间的联系时似乎在做着A=B,所以B=A,B=A=C=D的一连串封闭游戏,转晕了头的中国学者竟然认为中国的文明源头应该就在这些A、B、C、D之内了。完全无视中国新石器时期起源晚于西方这个大前提,也不看中国之内存在着大量的不能解释的“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的东西方经过文化交流的证据,“独立说”就这样“定论”了。怎么样定论的,谁定论的,谁都不清楚。大概是一种旧时代最常见的“引公一言,终成定论”吧。

应该说这个“西来说”不了了之既有考古与历史学界内部的原因,也有当时中国学术环境的外部原因。但是它最直接说明了中国学术界科学观念的脆弱,在没有肯定的证据之下中国学术界就仓促地做出了“中国文明独立”说,并且灌输进所有中国人的思想之中。假如有人说他是中国历史“多元论”者,千万不要弄错,他的意思是说在中国地区之内的“多元”,比如有中国西北说、中国黄河说、以及长江说、中国东部与西部说,这与中国部分自生与其他地区文明输入并列的“多元说”根本不一回事。 在中国国内,任何大规模公开试探文明起源的行为都受到了这一“定论”的无形压制,或者说只能在这一前提之下才能探索,否则就被看作歪门邪道。

殷墟大墓中的玉石来自新疆的喀拉昆仑山,这是我看到的近年来最为大胆的一次探索,因为他们的视点差点就出界到“西来说”所指的中亚地区了。今天人们普遍接受了新疆确实与商朝时期的中原是有联系的,因为那些玉石明白无误地告诉了这个事实。我用米尺丈量了一下,从新疆到中国腹地与新疆到埃及的罗马其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并且从地理气候条件看,从新疆到中国腹地的道路更为艰险困难一些。这些条件说明了很多问题。假如我还不能证明商朝与古埃及有直接联系的话,那么我们已经可以推论,殷商人与古埃及的联系通过新疆地区的沟通根本不成为问题。或者说新疆人与古埃及人发生联系是肯定的。并且,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的新疆人就拥有大量来自中国东南沿海的贝币,这个距离之迢遥已经足可以换取新疆人跑到中东的任何地区了。

考古专家陈星灿先生说:“关于中国古代文明解释的变化,除了中原中心的传统中国史观和民族主义的影响之外,更直接的原因,是考古材料的变化,一切解释都要随材料的变化而变化。张光直先生在许多个场合这样说过:过去考古学的经验告诉我们,‘新材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现,而建立在老材料上的假说一定会坍毁’。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也正是如此。”我认为这一认识是客观正确的。今天恰好是“老材料上的假说坍毁”的时候到了,因为从“西来说”被否定的30多年前到今天积累已经够多了。当然,首先要感谢许多默默无闻的考古工作者和历史学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尽管他们许多人立场上依然坚持“中国文明独立说”,但他们小心翼翼故意避开给“西来说”可能支持的材料还是给我找到了“西来说”的一些准确数据,比如一些重大遗址的发掘,人种方面几乎都避而不谈。

二.两个分期分层

我认为中国史前史阶段大致分层为6、7千年前起源的仰韶文化和大约4000年前起源的夏商周文化这两个大的阶段,之所以集中说这两个阶段是因为他们的特征明显,其他的暂且不提。他们两者之间衔接在4千年前左右这个时间。又由于他们本身来源于一个大的文明系统——中东,所以可以说衔接得严丝合缝,几乎难解难分。偶尔甚至会有人说,他们有直接的承续关系。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彩陶,其宗教符号以半坡的双鱼为主。其发展区域主要在中国西北地区,分布于青海、甘肃、陕西,以及部分山西、河南,其发展态势明显由西向东南倾斜,其来源通道可以考虑从新疆进入,也可以考虑从南亚跨越青藏高原进入青海。古代两河流域的天文学非常发达。双鱼崇拜很可能来自天文上的双鱼座崇拜。双鱼星座与春分这个节气有密切的联系。

仰韶时期的文字符号主要应考虑中东地区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与楔型文字,其主要依据为甘青以及半坡彩陶之上的符号。两河地区的象形文字除了一般的象形文字特点之外,其主要特征还有许多圆点符号的排列,中国的几种古牌,比如牌九上面的黑红圆点排列,以及麻将上面的“筒牌”符号等都可以考虑为其某种继承。一个应该引起有关研究者注意的是,牌九这种似乎只有中国传统里才存在的古老赌具其实今天在距离两河很近的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民间依然存在,比如也门这个国家。两河地区的象形文字研究不多,但是由于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从两河继承来的,其他方面可以参考古埃及的情形。以陕西的半坡文化为主的陶器文字符号以及三角形演化而来的形状,应该着重对比两河流域后期的楔型文字——它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当然了,由于双鱼座本身就是三角形状,也有可能仰韶文化出现的大量三角形是对于双鱼座这一天文星象的两重描绘而已。三角、六角都是双鱼座的符号,双鱼座还经常抽象为类似“H”的形状以表示“西鱼”与“北鱼”之间的联系,这一图形在仰韶彩陶里都可以找到对应(配图)。在最新的一次人口普查中,据说发现中国人有姓“H”的,假如可能的话对他们做出族源追溯或许会有些意外收获呢。许多专家曾经对彩陶上的符号做出过“鱼”与“三角符号”之间的过渡渐变关系,我也认为他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这种有机联系。

太阳崇拜是整个中东地区新石器时期最主要最普遍的信仰。无论两河流域还是红海沿岸的古埃及以及腓尼基人和希伯莱人,全部遵循了这一传统。以前在正统的历史读本里畅行的“中国的万字符号来自佛教”的“定论”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中国在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万字符号,它是太阳崇拜的痕迹,中国上古时期不仅有“万字”,而且有太阳符号的其他各种变体。这一崇拜不仅出现于中国的仰韶文化,还出现于中国的夏商周。

但中国的夏商周文化显然有别于仰韶文化,其特点为善青铜和玉石雕刻,陶器并非他们所长。这些都符合古埃及及其周边国家的特点。中东的两河流域尽管在大约5千多年前已经有了青铜,但是由于缺石的这个地理特征遏止了他们玉石以及青铜的工艺发展,陶器反而成为其专功首善,这一点也符号仰韶文化的特点,更何况他们两个地区的陶器如此相象,从造型到颜色再到花纹无一不是如出一个娘胎。夏商周尽管也有龙山文化的陶器,但明显可以看出他们与仰韶文化不一个特点,并且在制陶方面不如仰韶文化发达。从殷墟发掘看,他们的陶器主要是灰陶而不是红陶 (也就是彩陶),并且纹饰也截然不同。夏商周的发源地应着重考虑北非一带,并且他们在中国的登陆地点尽管不排除与仰韶人一样从西部而来的可能,因为“玉石之路”的探索似乎已经说明了这样的可能。但是同样有一个可能不能忽视,例如殷人很可能就来自海上,并且是在山东附近登陆,然后发展壮大后开始向夏人发难。也有可能夏从西部进入,后来夏商东西汇合于中原。许多专家提到中国境内的几个文化层之间关系犹如“叔侄关系”,既统一又有区别,这个特点可以从中东几个地区之间的关系读解中得到启示,尤其是拙作《向东向东再向东》的提示,即便其中描写的不是历史的确切再现,但是那种复杂关系已经给中国境内文化的复杂联系做出了合适的类比。夏商周器皿上的宗教符号明显呈现出与古埃及的全面一致性,除了太阳崇拜同样外,牛、羊、猛兽、鸟、蛇是古埃及与夏商周两地共同敬仰的神灵。

假如说后世12星座的起源与流行代表了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力的话,那么以双鱼为代表的这个12个星座系统很可能在中国的三代时期转化为了12属相。假如事实如此,说明了中东南部地区的埃及文化在中国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个在中国地区的文明转化也符合中东地区的历史发展。两河流域从大约4000年前后将最强大的文明古国让位于古埃及。两河流域至少在4000年前就有了12星座的占星术。其操作符号与代表是: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称座、天蝎座(又叫摩羯座)、射手座、山羊座、水瓶座、双鱼座(2月20-3月20日)。中国的12属相则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一转变标志着具有辉煌天文历史的两河流域文明在中国的式微,代之而起的是古埃及的农业文明。另外,这12属相清一色陆地动物(包括两栖动物如蛇、龙);双鱼、宝瓶等标志着两河的符号彻底从主流社会消退,中国人从夏商周开始不再如仰韶人那样重视天空的精彩。其实,这可能还反映了另外更多的信息,天文星座的抛弃说明大规模的人类全球迁徙活动基本上就要结束了,各个地区的国家民族基本到位就绪。以上两个系统的特点在仰韶文化与三代时期各有表现,所以可以看出古代彩陶以及礼器的雕刻符号,多与天文和信仰体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八迁”至河南腹地的商朝与临海的山东之间有着种种的神秘联系。“东夷”之“夷”尤可怀疑与“埃及”之“Egypt”的可疑联系。同时,戎、狄、蛮、夷中的其他三者当也与族源有莫大关系。甚至我们是否可以将这四个中国古代的民族划分与今天大家熟知的人种划分粗略对应呢?假如夷是黄种蒙古人,狄是白人,戎是红人,则蛮可以是黑人。当然这个划分是很主观的,但是古代民族的区别一定主要与人种有关,所以也是可以从这些方面做些考虑的。戎人与夏的联系只能说明他们可能西来的通道,并不能说明他们就与商人之间有截然不同的族源联系。一般认为“夷”字“从弓”,我倒是认为可疑解释为“从蛇”。无论在古埃及还是中国古代,都有蛇缠人或蛇缠绕太阳的图案,皆此谓也。“东夷”为“东方人”是来到中原之后人们对他们的称呼,但是还有一个可能,这些人当初曾经在大约3900年前后其祖上曾经到达美洲,后来部分人不知出于何故重新回到中国并落脚在山东这里,所以他们看起来也符合“东夷”的含义。

无论如何,毫无疑问夏商周整体上最终融合了仰韶文明,不管是友谊还是战争,总之,中国人就在这两重文明之上诞生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正如文字一样,不是全部照搬,而是逐渐的接纳整合的一个过程,最后形成了自己具有鲜明色彩的独特文明体系。可以说他们有继承,也有在中国本土的自生独创。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一个过程。

三.文字的产生过程

两河流域到红海沿岸甚至地中海东部地区,他们皆在一个大的文化环境之中,相互之间一直有着密切的交往。一般认为古埃及文明来自两河流域。所以在中国境内发现仰韶文化与夏商周之间有文化联系是很正常的,但更重要的是要承认他们之间确实也是有区别的,这才构成意义。同时夏商周之间尽管有更进一步的族源联系,但是参考《向东向东再向东》的分解模式不难看出,这几个家族本来属于一个大的家族,后来又分化为几个小的家族,他们之间有着一些扯不清的恩恩怨怨,再牵涉到时间的先后,他们也有一定的差别和对立是可以理解的。

从现有的仰韶彩陶上看,其符号与两河流域的象形文字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最基本载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先人结绳造字带我们一步步走向文明,不容易.由于自然\社会等诸多因素制约,古代历史上识字人本不多而尤足珍贵.毫无疑问,识字人是相对聪明的,理应担当社会进步的主角,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传播承接的使者,故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遗训,进而形成贯穿几千年的学业理念------"学而优则仕".这是说明学习(识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们今天要聊的是现代社会的识字.识字的人越来越多,是好事;竞争随之日趋激烈,也不是坏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追求人生理想或事业成功而忘记学习\忘记识字,其实,识字是文明人和文明社会发展的最先决条件!遗憾的是现代社会环境里衍生出好些似乎并不需要相当文化,甚至是基本识字能力的"行当"------比如眼面前的"歌唱"\"广告"\"演讲"等等.

今天写上述文字的动因是为早晨听了一首<月满西楼>的歌曲而引发的.网络上署名"米线"的歌手演唱了由我国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填的<一剪梅>改编的曲子:"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曲子谱调宛然动听!歌手的声音也清丽圆润!问题就出在这"词"上了------词中首句出现了个"簟"字,字典里注解是质量上好的"竹席",音读做"dian"(”店”音).歌手第一句就唱作了”潭”,继而在第二段出现该字是又唱作”潭”.我不免有些伤心,这么美的曲调,音质也相当的不错,怎么能因为一个字的两次明显的音误而大倒胃口!想想这”错”也不一定就在歌手,那音乐的制作应该是一群文化人的作为,于是感到不能理解和通融---恕我龌龊,俗话有”一泡鸡屎坏缸酱”,此所谓也.

1998年3月5日,在纪念周恩来诞辰一百周年的大会上,江博士在台上发表讲话,在回忆周总理生平业绩中,当讲到”第一次反围剿”时,正在看电视直播的我耳朵一炸!不会吧?!我的耳朵明明听到博士把”围剿”读作”围chao"了.因为在单位收看电视还有其他人在,我没敢出声,但在出现”第二次反围剿”时,博士依然读作”围chao”!我坐不住了,就说”他已经连续两次读错了字!”.在随后读到的”第三次反围剿”时,我清楚地记得他改正过来了---我相信应该有人在提醒!博士的身份毕竟太特殊,这在古代的中国天下都得跟着说”围chao".字典中的”剿”字的确是一字多音,有读作”chao",比如”剿说”;但”围剿”断不可以读作”围chao”,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各位看官,相信我不会信口雌黄,那段会议录象永也不会再作播放了.

上至九五之尊,下到黎民百姓,汉字在当代实在是演绎了诸多笑话.十几年前,连云港市灌云县医药公司新大楼开张营业,由于大楼的招牌是用繁体字,开张之日有市民拿着酱醋瓶子去”打酱油”!呵呵,”医药”写成了繁体字和”酱菜”差不多形状,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那是一家”酱菜公司”!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即便有”立地书橱”之谓的当代学者余秋雨,最近在裁判一次电视歌手大奖赛时也读错了”仁者爱山,智者乐水”.错之有不足为鲜,但公众人物不能轻易语误,因其影响波及深远;再则就是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而无论其身份\场所.

其实,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遇有难解深奥或者模棱两可的字词应该及时去查字典,这在公众人物尤当牢牢记取.我们在即兴发言时,如遇不认识的字应该虚心不虚荣,当场请教学究或直接坦白---不仅仅不丢人,相反会得到赞许和尊重.汉字太多,冷字不备而出,特别提醒影视歌曲制作表演者要重视学习识字,毋以贻笑大方.

我更要加紧学习识字,好多的字不认得,博客中屡见错别字察觉到立即改正,不能发现的请朋友们指点!则如沐春风也.


有关汉字历史的资料,请告诉我吧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笔划多的叫做繁体字,笔划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划多,有的写法笔划少。一般笔划少的...

关于汉字的资料100字 汉字的资料介绍
3、非汉语体系中,日本将部分汉字自行作简后成为现在的日本新字体,韩国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鲜汉字使用规范;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汉字现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规范地位。4、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原始文字是上古时代的石刻字符,可识的成熟汉字...

关于汉字的资料--简短!!!
汉字的历史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

汉字的有关资料
2012-04-30 关于汉字的资料 3034 2013-11-24 有关汉字的资料 6 2011-10-28 关于汉字的资料50字 2869 2010-11-22 汉字来历的资料 12435 2006-11-10 汉字的有关资料 226 2006-11-02 关于汉字的资料 522 2010-12-05 有关汉字历史的资料 622 2017-11-27 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7 更多类似问题...

关于汉字的资料有哪些?
汉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号:ㄏㄢˋ ㄗˋ),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除极个别汉字外(如瓩、兛...

关于汉字的资料有哪些 汉字相关资料
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国在历史上都深受汉文化的影响,甚至其他语言都存在借用汉语言文字的现象。在非汉语体系中,日本制定了《常用汉字表》,韩国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础汉字》,而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现今已废弃汉字。

有关汉字来历的资料 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的有趣
通过系统考察、比对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共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自现在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但一切没什么简单。由于各处...

有关汉字的资料
有关汉字来历的小故事 汉字的由来50字 其他类似问题 2009-11-26 有关汉字的资料 161 2007-12-08 谁知道有关汉字的资料 128 2008-11-09 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67 2006-11-10 汉字的有关资料 226 2007-11-02 关于汉字有关的资料! 11 2010-11-14 关于汉字的资料 332 2011-12-09 有关汉字的资料...

关于汉字的资料是什么?
汉字是世界历史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汉字发展至汉朝隶书时被取名为“汉字”。汉字的演变过程是:史前符号,商朝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汉代的隶书,唐代的楷书(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草书,行书。

关于中国汉字的资料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中文字有独体字与合体字的区别。只有独体字才是纯粹的记号文字。合体字是由独体字组合造成的。从构造上说,合体字比独体字高一个层次。最早刻划符号起源于图画。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

静乐县17173741210: 汉字(起源于中国的世上最古老文字之一) - 搜狗百科
慈丹普威: 汉字的起源 远古时期,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要生存,就必须聚居在一起,相互协作,共同劳动.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语言就产生了.初始的语言只是通过人们之间的口耳相传来表达,但随着人们交流范围的扩大、内容的丰富,初始形态的...

静乐县17173741210: 关于汉字的资料简单 -
慈丹普威: 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华夏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目前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

静乐县17173741210: 汉字的有关资料 -
慈丹普威: 1汉字的构造:古代有所谓的“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和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2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汉字自产生以来,不断地演变和简化,出现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另外还有草书和行书.3汉字的美:形态美、结构美、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统一.汉字作为一种书法在纸上飞扬的时候,随意之间的流动都是一种结构的美,线条的美,图画的美,气度的美.

静乐县17173741210: 关于汉字的资料,50字就够啦
慈丹普威: 汉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静乐县17173741210: 汉字的历史资料(关于汉字的历史资料的基本详情介绍)
慈丹普威: 1、所以说.2、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3、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静乐县17173741210: 汉字的历史和资料 -
慈丹普威: 汉字历史:甲骨文—金文—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静乐县17173741210: 中国的汉字历史 -
慈丹普威:[答案]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

静乐县17173741210: 对中国汉字的了解 -
慈丹普威:[答案]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

静乐县17173741210: 汉字的来历,起源,发展 -
慈丹普威:[答案]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