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求学之路是什么样的?

作者&投稿:桑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范仲淹的家庭状况是什么样的?~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先是那州(今陕西彬县)人,以后迁到江苏吴县(今江苏吴县)定居。他生父范墉,在宋太宗端拱初年作过武宁军节度掌书记,端拱二年(989)范仲淹就出生在徐州。他2岁时父亲去世,以后家境日益贫困,无法维持生活,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范仲淹改嫁到淄州长山(今山东邹县)姓朱的家里。范仲淹从此改姓朱,起名说,成为朱家的人。

1、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2、应当尊重老师。在老师面前应当恭敬,谦虚。 补充: 来源:百度知道 网址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u6I7gvf1m90QRNwvyxzHPrMUAI7NKS-6VrZdMr7jVBXD4Juz7gDMzJDdeTxT4LDqb0UdDVK8G4yF8TvffrY1Ba

麻烦采纳,谢谢!

范仲淹在朱家逐渐长大成人,他从小就有志向操守,刻苦好学。21岁时就读于淄州长白山麓醴悄寺、寒寺孤,环境特别艰苦,每天以粥和咸菜度日,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用在读书上,学业进步很快。23岁时,范仲淹得知母亲改嫁朱家的身世,就感伤地挥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朱家,去南京(今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求学。应天府书院,是宋朝著名书院之一。原先是著名儒士戚同文讲学的地方,真宗大中祥符初年,应天府富户曹诚在其地修建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朝廷赐额曰"应天府书院"。书院广招学生,延师讲授,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范仲淹入书院以后,不分昼夜地苦读,读倦了,就用冷水浇头,提起精神再读。




《三国演义》诸葛亮的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1]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

公冶长第五白话解释
既往不咎,予人以自新之路,故鲜少为人怨恨。 【章旨】 此章美伯夷、叔齐之德也。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白话解释】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鲁国人,素来以正直出名。微生高有一次与女子约会于桥下,女子不来,结果下雨淹大水,高守其信,抱桥柱不离去,最终溺死。当时之人...

我的忧愁 作文
十五岁的秋天,当花园里的最后一季玫瑰撒满了火辣辣的离愁,当最后一只南飞的大雁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哥收拾好行囊,踏上了德国求学之路。我特意去机场送他,当他乘坐的飞机消失再也看不见的时候,虽然说好不哭,但泪水仍沾满了衣襟:想到再也没有人和我一起玩游戏,追着喊我小淘气;想到再也没有...

故事大全
泽被埃及全土使得国境之内风调雨顺,岁岁平安,把人们从茹毛饮血的时代导向文明之路。奥西利斯的弟弟黑暗和沙漠之神塞特非常忌妒他,遂用计将他装入一个盒子中,流放到尼罗河中。这盒子流到了菲尼基的比布罗斯港,然后奥西利斯的妻子伊西斯带回埃及,就在看顾这盒子的期间她生下了儿子霍尔斯(鹰隼之神)。 塞特发现了...

关于希望作文高中5篇
荒芜的大山,贫瘠的土地让她早早地感知到了求学的学易,她明白知识就是希望,是她走出大山,改变大山的希望,风雨阻不住她求学的脚步,饥饿击不垮她追求的信心,大眼睛女孩是我奋力逐梦的力量源泉。 十几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在大学校园的道路上,阳光透过树叶筛出斑驳的倩影,映出一个自信前行的女孩,明澈的眼神依然是...

夏洛蒂.勃朗特的资料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范仲淹的小故事
1.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进士,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范仲淹政绩斐然,如安抚江淮的蝗灾、修建“范公堤”等,但由于喜欢给高层“挑刺”,仕途就像乘电梯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章献太后刘娥当政时,他一会儿指责仁宗赵祯不该率领百官给太后...

关于范仲淹的评价 100字左右
年代:宋 作者:范仲淹 作品:渔家傲 内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首句“寨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著名的故事
桃园结义、千里走单骑、舌战群儒、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九伐中原、三英战吕布、煮酒论英雄、刮骨疗伤、舌战群儒、三气周瑜、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空城计、木牛流马、吴下阿蒙、大意失荆州、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1、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黄巾贼出,天下大乱。中山靖王后刘备某日看到一招兵告示,忍...

以挫折为题写一篇论文1000
面对挫折 挫折使人生的必修课,是人生必经之路,是人生的财富.经过挫折的磨练,人就拥有坚强有力的翅膀,拥有灿烂辉煌的未来.英国诗人雪莱曾说;如果你十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再能够凌空飞翔.面对挫折,想想这挫折带给你的是不便还是困难,当你发现让你愤怒和沮丧的...

甘南藏族自治州18882058853: 范仲淹是怎么读书的
乔废甲磺: 如下: 简单一句话:精读经典,勤奋不已,专心致志. 详细如下: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诸如《诗经》、《尚书》、...

甘南藏族自治州18882058853: 范仲淹的故事主要内容写了什么补充:急急急
乔废甲磺: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少年时代刻苦学习的故事.主要写了只身求学、划粥割齑、拒绝佳肴、闭门不出四个小故事.

甘南藏族自治州18882058853: 范仲淹苦学内容分两个部分归纳 -
乔废甲磺: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另一版本: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至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甘南藏族自治州18882058853: 范仲淹能够成才的原因是什么 -
乔废甲磺: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端拱二年(989)生,两岁时父亲便死了,其母改嫁.少年范仲淹虽身世不幸,但却胸怀大志.他曾经在一座神庙里询问神灵:“我将来能当宰相吗?”神说不能.仲淹便道:“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虽说这一记载不甚可信,但这正是范仲淹济世救人理想的自然流露.正因如此,早年学习条件艰苦,人所不堪,他却能刻苦攻读,力学不懈,甘之如饴.大中祥符四年(1011),23岁的范仲淹告别母亲,来到了号称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他在书院读书异常勤奋,寒冬腊月,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浇浇脸,昼夜不停,整整5年就寝时未曾解衣.艰苦的求学生涯不仅使他掌握了丰富的学识,更重要的是磨练了他的意志品质.

甘南藏族自治州18882058853: 范仲淹的苦学表现在什么地方啊? -
乔废甲磺: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贫穷无助,改嫁常山朱姓男子,范仲淹张大点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的痛苦流涕,辞别母亲,到南都(不知道哪里)学习,昼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脱衣好好睡觉,如果晚上困了,就用水洗脸.往往粥都喝不饱,天黑了才开始吃饭,终于通晓六经等,志向远大,常常自言自语说:大丈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对父母的孝顺,感恩母亲的不容易,刻苦读书;勤奋的好学,吃苦的能力,心怀天下的志向,坚韧的性格

甘南藏族自治州18882058853: 范仲淹苦学 -
乔废甲磺: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长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脱去衣服上床睡觉过.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慷慨激昂地立下了造福(治理)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吟诵道:“读书人应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

甘南藏族自治州18882058853: 文言文《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在什么条件下学习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乔废甲磺: 范仲淹是在家境贫困的条件下学习的.告诉我们:在贫困条件下,在逆境中,不要怨天尤人,要克服困难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人才.

甘南藏族自治州18882058853: 求助:古文《范仲淹少年苦学》的大概意思. -
乔废甲磺: 你好!!!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

甘南藏族自治州18882058853: 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 -
乔废甲磺: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