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不是编制20爵位吗?从小到大分别是什么?都有那些待遇?

作者&投稿:西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等肃毅伯是什么爵位~

清朝除宗室爵位(只对满族)、蒙古爵位(只对蒙古族)之外,还有针对广大异族异姓功臣的爵位,在王爵(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等)之下,还有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等肃毅伯属于第三等级伯爵。

  爵一般称爵位,是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多根据血缘亲疏或功劳大小来授给,长期不变,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世袭。
  战国时期各国的爵位有君、侯、卿、大夫等。执圭是楚国特殊的爵称。战国时的爵称大都与官职分开,有的只有爵称而无官职。
  诸侯列国的重要职官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徒治民,掌户籍;司马治军;司空管理土地、建筑、田赋;司寇掌管刑狱诉讼。
  战国之前,文武不分,所谓出将入相。但是这种制度是以家族政治和家族军队为基础的,随着战国时大量常备军的设立以及连年的战争,专门的武将开始现。燕、赵、魏、齐等国设立将军职位,统帅常备军,位次丞相。秦国则只有在发兵出征的时候才临时任命将军,平时以大良造为最高武职,以国尉次之。


  虽然官职的世袭制度被废除,但是爵位得到保留。齐、燕、赵、魏等国的爵位分卿、大夫两等,卿分上卿、亚卿,大夫分为长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这些爵位其实就是之前的官职名称,反映了之前周朝官爵不分的情况。秦国的爵位制度非常发达而特别,除少数爵位外,大部分爵位也是官职。秦国的爵位共设二十级:第一级公士,第二级上造,第三级簪袅,第四级不更,是相当於士的,第五级大夫,第六级官大夫,第七级公大夫,第八级公乘,第九级五大夫,第十级左庶长,第十一级右庶长,第十二级左更,第十三级中更,第十四级右更,第十五级少上造,第十六级大良造,第十七级驷车庶长,第十八级大庶长(卿),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彻侯,其中第十六级以下官爵合一。

20爵位是秦国的制度,战国各国都有军功爵制度。

《汉书·百官公卿表》所载爵名为:“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这与《商君书·境内》的描述并不相同,说明在商鞅变法到秦统一这一段时间内,秦政府对于军功爵制作过一些调整。

《商君书·境内》云:“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能攻城围邑,斩首八千以上则盈论。野战,斩首二千以上则盈论。吏自操及校以上大将尽赏。行间之吏也,故爵公士也,就为上造。故爵上造,就为簪袅。故爵簪袅,就为不更。故爵不更,就为大夫。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爵大夫而为国治,就为官大夫。故爵官大夫,就为公大夫。故爵公大夫,就为公乘。故爵公乘,就为五大夫,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五大夫,就为大庶长。故大庶长,就为左更。故四更也,就为大良造。皆有赐邑三百家,有赐税三百家。”“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爵位越高的人越富有、越有权力。 《商君书·境内》指出,军队攻城围邑能斩敌首八千,野战能斩敌首二千,即为全功。获全功的部队“吏自操及校以上至大将尽赏”。规定:“自公士至大良造皆赐爵一级,大将、参和御”赐爵三级“。”爵吏而为县尉,则赐虏六,加五千六百。“虏,《史记·李斯列传》索隐曰:”奴隶也“。这段话意为赐奴隶六人,钱五千六百。新选爵为”五大夫“的,”则税邑三百家“;故爵为”五大夫“的,”有税邑六百家,受客“。大庶长以上的高爵,”皆有赐邑三百家,赐税三百家“。不难看出,赐爵有着严格的等级界限。其中”五大夫“是个分水岭,五大夫以上赏重,五大夫以下赏轻。举凡”税邑“、”赐税“、”赐邑“、”受客“等重赏,都只有在获得五大夫以上的爵位以后才能享有。关于无爵者的赏赐,《境内》虽未明言,但其下文有云:”陷队之士知疾斗,不(而)得斩首五人,则陷队之士,人赐爵一级,死则一人后。“陷队之士就是敢死队,据《境内》载:每队由十八名战士组成。如果陷队之士斩敌五首,就赐给每人爵一级,假若队中有人战死,则以爵赐其子弟。这是对敢死队的格外照顾,因为敢死队总是承担着最艰巨最危险的战斗任务。至于一般士兵就得依”斩一首者爵一级“论功了。秦《传食律》是关于各级官员住宿传舍伙食供给标准的规定,其中反映了对于爵位高低不同的人的不同待遇。规定:”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 官士大夫是指第五级的大夫和第六级的官大夫,在此以上的爵位,才能享受有爵位人的供给标准。 《传食律》又规定:“不更以下到谋人,稗米一斗,半升,采(菜)羹,刍、各半石。宦奄如不更。”不更是四级爵,谋人即簪袅的别称,三级爵。有这两级爵位的人按照规定吃精米、肉酱和菜羹,他们的待遇和宦奄一样。 《传食律》还规定:“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无)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米一斗,有采(菜)羹,盐廿二分升二。” 从秦简的材料看,没有爵位的士伍、一级的公士、二级的上造,可以占有奴隶,比较富有,也可以是贫民。 《封诊式·告臣》记载某里士伍甲因为他的奴隶丙“骄悍,不田作,不听甲令”,要求把这个奴隶卖给县廷,并要求对这个奴隶施加肉刑,再服城旦刑。甲虽然没有爵位,对他的奴隶却有极大的权力。 《群盗》记载士伍丁、戊、已、庚、辛曾经抢劫了公士某的家,抢走万钱。最低爵位的公士家内居然有万钱之多,一定是比较富有的。 有一、二级爵位的人,也有比较贫穷的。《法律答问》:“上造甲盗一羊,狱未断,诬人曰盗一猪,论何也?当完城旦。”有二级爵位上造的人还偷一只羊,比起上述的士伍和公士实在相差太远。

综上可见,爵位有军衔的作用,但并不仅仅是军衔,这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社会权利的象征。爵位越高的人越富有、越有权力。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中国古代爵位制度

[size=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五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但参照甲骨、金文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详,商制细节难明,只有西周至战国时期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称与爵序。

商制,文献所记有侯、甸、男、卫、邦伯,均属地处王畿之外的“外服诸侯”。殷墟甲骨资料表明:殷邦境外的“多方”或“多邦方”,常常是商王国征伐的敌国。它们的君长被称为“方伯”或“邦伯”,如人方伯、羌方伯、盂方伯、周方伯等。殷邦边境和邦境内的君长,被分别称为侯、伯,如杞侯、犬侯和井伯、宋伯等。它们是商王国的屏藩,常受商王之命征伐多方,商王亦往往派兵助征。方伯和侯、伯称号的不同,反映了这些君长与商王关系的亲疏差别。

有的学者认为,商代甲骨文(或金文)中的“田”和“子”、“男”也是爵称,目前尚无定论。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王。在周王朝辖区内,王是指周天子而言。另有个别并非天子的王者,如■王、吕王、丰王等,都属戎狄首领。春秋金文中的称王诸侯,仍限于同周室关系较疏的蛮夷君长,即徐、楚、吴、越四国。

公。身居高位的天子重臣称公,所见有周公、召公、毕公、明公、井公、毛公、芮公等。可以肯定的称公诸侯,有宋公戌(宋平公)、宋公差(宋元公)、宋公■(宋景公)、宋公得(宋昭公)。

侯。西周春秋时代行用最普遍的爵称是侯。金文所见主要是周初始封的周姓诸侯,如■(燕)侯、鲁侯、康侯、邢侯、蔡侯、滕侯、虞侯、荀侯、曾侯等。称侯的异姓国君,除与周室关系非同寻常的姜齐以及取而代之的田齐外,大都是周初褒封的前代帝王之后,或者早已存在的“先封”之国,有铸、陈、纪等。

伯。西周时代称伯的诸侯,多为文献记载较少的小国之君,有的是畿内封君,如荣伯、井伯、杜伯、单伯、散伯、徵伯、过伯、夷伯等。春秋时代明确称伯的国君,主要有郑伯和曹伯。

子。金文中的子明确属于爵称的,主要有北子和沈子。文献中其他诸子,尚无金文印证。

男。《春秋》所见男爵仅有许国。1967年陕西长安县马王村出土一件西周晚期的■(许)男所作铜鼎,证实许国国君的爵称确为男爵。

战国时期除楚国和越国早已称王外,魏、齐、赵、韩、燕、中山等国也在战国中期相继称王,突破了西周以来的诸侯爵称。各国又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统治,并推行与之适应的爵制。三晋和燕、齐的爵秩等级,大体仍为卿和大夫。楚的最高爵位叫执■,情况较为特殊。秦则从商鞅变法以后,实行奖励军功的二十等爵:公士、上造、簪■、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秦二十等军功爵,累积爵级至关内侯(十九级)、彻侯(二十级),即可食租税或食邑;自大庶长以下至公士十八等爵,“则如吏职”。

两汉汉初,在二十等爵外,又先后分封异姓、同姓为王。诸王封爵,带有浓厚的分封制色彩,与中央集权制相■格。文帝、景帝,特别是武帝奉行削藩政策,限制并削弱诸王权力,诸王遂不得领民亲政,惟衣食租税。同时,列侯(原名彻侯,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也与二十等爵相分离,与王爵共同构成封爵制度。自关内侯以下,为赐爵制度。封爵优于赐爵的主要权益是:享有封国或食邑;置官属;爵位世袭;衣食租税;具备崇高的政治地位。

两汉封爵的爵级主要是王、列侯两等,此外还有公主汤沐食邑。王、列侯官属数量因爵之高低而多少不等,但任用权却在中央。汉初定制,“非刘勿王”(后演变为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王的封授对象是皇子,列侯主要封授异姓功臣,诸王庶子所受推恩爵亦是列侯。诸皇子王初以区域立国,跨州连城,形成尾大之势。汉武帝推行推恩析国政策,诸王遂以郡立国。东汉初,汉光武帝刘秀曾废王爵,封九皇子为国公,旋即复旧。两汉除王莽、曹操以权臣称王外,异姓功臣只能封为列侯。列侯,西汉时多以县立国,也有食乡亭者,但并无乡侯、亭侯之称。至东汉,列侯正式分为县、乡、亭侯。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东汉中期以后,政治腐败,遂出现大量的外戚侯、宦者侯、恩泽侯,虽有悖于“非功不侯”的原则,但县、乡、亭侯的爵称爵序并未因此发生变化。

封爵传袭,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庶子、庶孙一般不具备袭爵权。无嫡子袭爵,则削除封国,这就是所谓的“无子国除”。皇亲和重要功臣“国绝”时,为示优宠殊遇,也可由庶子庶孙袭爵,这就是所谓的“绍封继绝”。绍封者权益低于正常袭爵,仅食国之半租。此外,公主汤沐食邑也可由公主之子承袭,但并不普遍。

汉代封爵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诸如诸侯不与政事、惟得衣食租税,非皇子不王,非功不侯,无子国除,绍封继绝等重要原则,均在不同程度上为以后的王朝所沿用。

两汉十九等赐爵,爵称与秦同。凡赐爵皆可“有罪以减”,无爵者则为士伍。十九级爵中第九级(五大夫)以上为高爵,亦称吏爵,具有免役特权。获得吏爵的主要途径是凭借军功吏■。第八级(公乘)以下至第一级(公士)为低爵,又称民爵,获得民爵的主要途径是因特典、灾异而诏赐天下民爵。法制规定,民爵高于第八级时须转让亲属,故除非有特殊原因,民爵一般不能升至吏爵。获得吏爵、民爵的另一途径是买爵。汉文帝刘恒实行入粟拜爵,开卖爵先例。汉武帝特设武功爵十一级,标价出售,以缓解财政困难。以后屡有卖爵诏令,赐爵趋于猥滥。东汉末年,赐爵已成“空设文书”,不再为时人所重。魏晋南北朝时期,赐爵制遂废弃。

魏晋南北朝魏晋之际,设置五等封爵,东汉以来的王、列侯二等封爵,变为王、五等封爵、列侯三大层次封爵。北朝取消列侯,王、五等封爵成为主要的封爵爵称。

诸王封爵。西晋设国王、郡王(分大、次、小)、县王,各有多少不等的食邑户数。东晋南朝,仅禅代前期的异姓篡代者封国王,如刘裕封宋王,萧道成封齐王。一般情况下,皇子才能封郡王(亦分大、次、小三级)。北魏前期,异姓多封王,但袭爵者即降为公。孝文改制,唯宗室封王,并按亲疏远近分为一藩王、二藩王、三藩王,亦为郡王。北周末年,在郡王之上,又设国王,封授对象是皇子。诸王政治权益,因王朝而异。西晋王国按大、次、小可分别置三军、二军、一军,自选官属。其他王朝,则无置军和自选官属权。但诸王可参政入仕、领兵出镇,却是这一时期各王朝的普遍现象。骨肉相残因此时有发生,构成诸王干政、乱政的政治格局。

五等封爵。曹魏有乡公、亭伯等爵称。咸熙元年(264),即将代魏的司马氏设立五等封爵。五等封爵,采《周礼》中公、侯、伯、子、男之名,每等又分大、次二级,共五等十级。每级封爵都有封疆里数和户邑数,以方五里和邑二百户为差,井然有序。五等封爵官品在第二以上,名位低于诸王,却有高于列侯的“禄奉礼秩”,其中公、侯可置一军。东晋南北朝,五等封爵不再划定封疆里数,大、次两级合二而一,皆以郡或县立国,并在爵称前冠以“开国”字样。伯、子、男三级封爵,品秩也由第二分别降至第三、四、五。北周后期,滥封无度,遂在郡公之上常设国公,以封柱国大将军等重要功臣。时五等封爵的爵序是: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

列侯。魏晋有县、乡、亭侯,品秩在五等封爵之下。东晋南朝,县侯与五等封爵中的“侯”合一,仅存乡、亭侯。北朝无列侯爵。

列侯之下,尚有属于赐爵的关内侯、关中侯、关外侯等爵。

就创新而言,这一时期有“分食制”和“虚封制”。“分食制”指诸侯按一定食租率提取食邑户的租税。如西晋诸侯三分食一;东晋南朝九分食一;北魏王二分食一,公三分食一,侯伯四分食一,子男五分食一。“虚封制”,是指无封国食邑、不食租税的封爵。它与赐爵制的区别就在于可以世袭。典型的虚封制是北朝的散爵,如散公、散侯、散伯等等。北周初年,因租税有限,开国封爵“虽锡以茅土,而未给租赋”。保定二年(562),周武帝诏令诸国公(邑万户),可寄食他县,收其租赋。寄食户数仅是原食邑户数的十分之一。这种封户为虚、寄食户为实之例,为以后的虚实相结合的食租税方式提供了借鉴。

建议你去看看商鞅变法中关于爵位的改革 一切OK

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是商鞅变法时所建立的,其实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和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至少有以下五点不同:一、一级以下还有三级;二、二级以上至大良造只有十六级;三、有爵者有乞庶子的权利;四、不受限制的逐级晋升爵位和受赐田宅;五、低级爵位有树墓权.以上五点显示商鞅所建立的秦国早期军功爵制,比较重视低级爵位的利益,高爵与低爵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低爵也享有很多权利,而秦汉二十级军功爵制,高爵与低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低爵仅成为荣誉头衔,权利大大缩小.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几个五年...
第十四个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于2020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商周时期军队中一个师的兵力是多少
;后者是驻守在洛邑的,用以镇慑集中于此的商朝贵族。师的编制员额,有的学者认为每师一万人,也有人认为每师3000人。即使以每师3000人计,当时周天子掌握的军队也已达到五万余人,是一支巨大的军事力量。诸侯国也有军队,但数量不得超过周天子规定的限额。据记载,方伯可设二师,诸侯可设一师。

为什么建国后军制就没有了旅了呢
建国前,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我军只有二个军的编制,而人数却不断扩大,所以,指挥链条搞的极长,主要是收编伪军、土匪时可以让这些伪军和土匪头目不会因为官太小而不愿接受收编,同时也由于当时我军指挥官能力较强,有些王牌部队的班都可独立作战,所以就根据任务需要,把不同人数编制成大小不同...

中国特种部队少校有可能是20岁吗?
还把少校与岗位相搭配来表示一种固定的职位,如“基地少校”“门卫少校”等。世界各国的军衔体系中均设有少校,为校官中最低的一个级别,一般为副营长的编制军衔,有的国家也规定为营长或特种兵连长的编制军衔。中国军衔制历史中,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有设立少校军衔。

我国军力分配.是多少?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规模不断扩大,武器装备明显改善。1948年11月,全军实行统一的编制,纵队改称军,军之上设兵团,其下统一按师、团、营、连、排、班序列和“三三制”原则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在部队编制上,按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

二战时日本建制师团旅团相当于中国的什么建制?
人员:丙种师团的编制人员在不同时期变动极大,一般情况下,步兵旅团约为5100人,独立步兵大队为1270人,总计全师团约为11980人。37制标准师团:辖2个旅团,每个旅团辖2个联队,每个联队装备41式山炮4门,37炮4门,92步炮6门,重机枪24挺。1个炮兵联队,48门炮,其中36门38式75毫米山炮,12门100毫米炮。共计25375人。

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的人员编制与装备
另外中国远征军也使用英式 .303备用弹袋(BANDOLEER),但使用方法不同于大英国协军的背挂方式,而是喜欢将此弹袋缠于腰际上来使用。 单兵水壶套件: 驻印军所使用的水壶为英式37型水壶,此型式的水壶在一战时期就有类似的款式在使用,而37型水壶仅是沿用以往所惯用的壶体,而在其它的配件稍作修改而成。 全壶为马口铁...

国民党军衔与职务对照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全体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

请问 我们国家一个排,连,营,团,旅,师军各标准建制是多少人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规模不断扩大,武器装备明显改善。1948年11月,全军实行统一的编制,纵队改称军,军之上设兵团,其下统一按师、团、营、连、排、班序列和“三三制”原则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新阶段。在部队编制上,按集中统一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原则,...

新时期国土规划的功能与思路
问:新时期国土规划的编制与实施面临哪些问题? 答: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投入大量人力开展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可惜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果。最近几年,又启动了新一轮国土规划的试点,虽然取得了不少有益经验,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基本性的问题尚待解决。如社会各界对国土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尚未取得共识,国土规...

藤县13378046043: 战国时期赵国有执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吗? -
赏欣盐酸: 有,战国时期爵位制度非常发达而特别,除少数爵位外,大部分爵位也是官职.秦国的爵位共设二十级:第一级公士,第二级上造,第三级簪袅,第四级不更,是相当於士的,第五级大夫,第六级官大夫,第七级公大夫,第八级公乘,第九级五大夫,第十级左庶长,第十一级右庶长,第十二级左更,第十三级中更,第十四级右更,第十五级少上造,第十六级大良造,第十七级驷车庶长,第十八级大庶长(卿),第十九级关内侯,第二十级彻侯,其中第十六级以下官爵合一.

藤县13378046043: 战国时期官阶表 -
赏欣盐酸: 秦的各级官吏制度,根据<商君书>记载,共分20级:1、爵位:公士2、爵位:上造3、爵位:簪4、爵位:不更5、爵位:大夫6、爵位:官大夫7、爵位:公大夫8、爵位:公乘9、爵位:五大夫10、爵位:左庶长11、右庶长12、爵位:左更、13...

藤县13378046043: 古代封爵的依据? -
赏欣盐酸: 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它是历代君主为巩固其统治地位,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 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爵位是表示贵族或功臣身份、地位的称号,分为不同的等级,有些爵位可以世袭.受 爵后通常可得到食邑或相当...

藤县13378046043: 战国时期赵国有执行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吗? -
赏欣盐酸: 秦国才用二十级军功爵制.书上没说赵国的具体军制,只说了胡服奇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分裂的局面.秦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秦孝...

藤县13378046043: 大秦有20级的爵位,武安君白起是哪一级? -
赏欣盐酸: 秦朝共20级军功爵位,分别是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良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大良造是秦国传统爵位的第十六级,是最高爵位中囊括军政实权的实际爵位,其上的四级爵位基本上是虚衔.在战国秦的历史上,只有卫鞅和后来的白起做了赫赫大良造.战国后期军政分权,大良造爵位便成为荣誉虚衔,以至最终消失.

藤县13378046043: 秦朝的爵位 -
赏欣盐酸: 秦朝爵位是二十等爵(秦朝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藤县13378046043: 官阶 - 求:春秋时期的官阶及官位名称谢谢,谢谢
赏欣盐酸: 春秋时各国官职名称都不相同,不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晋国等中原各国官职除小部... 秦的各级官吏制度,根据 记载,共分20级: 1、爵位:公士 2、爵位:上造 3、爵位...

藤县13378046043: 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号\爵位主要为哪些? -
赏欣盐酸: 国诸侯的爵位始于各国第一位国君,是建国的时候周王封的,比如说描写这一时期的史书上说:宋公、齐侯、郑伯、楚子、许男,说明在周初分封的时候宋国国君的爵位是公爵,齐、郑、楚、许依次是侯爵、伯爵、子爵和男爵,确切地说这五等只是代表地位和当初为周建国所立的功劳,并不是官职.史家记载不同国君时都称他的爵位以区别高低,是为了符合“礼“. 还有你说的“公子资”、“公子成”表示他们是公族,也就是说他们是国君一族的,有资格继承国家权力,并不是“子爵”,爵位只能给国君,而且世袭.

藤县13378046043: 春秋战国时期军队的军职 -
赏欣盐酸: 楼主战国之前文武官职是不分的,我下面都列出了那些官职,有些内容你得看看不是我说废话... 战国之前,文武不分,就是现在所谓的出将入相. 但是这种制度是以家族政治和家族军队为基础的,随着战国时大量常备军的设立以及连年的...

藤县13378046043: 东周时期,秦的爵位是什么 -
赏欣盐酸: 古时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直到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并不强大.商鞅变法时,国君为秦穆公,之前有秦孝公.这是秦开始强大的时期,因此,之前的爵位应该是公以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