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鲁先生,读懂已是中年人”带你认识不一样的鲁迅

作者&投稿:恭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

这是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的一段话,上高中学习这篇文章已是30多年前的事了,虽然这段话一直深藏在记忆深处,却很少想起,直到东京奥运会结束后,一个作者用鲁迅先生的笔法仿写了一篇文章,才重新唤起我对先生的回忆,也就有了我与《鲁迅:大先生,小日子》的相遇。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一个读者C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东京奥运会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吧;很多人就很爱看你写的文章” 。

《鲁迅:大先生,小日子》的作者历时五载,深入挖掘鲁迅史料,从历史深处打捞各种细节,还原了鲁迅的本来面目,带我们重新认识鲁迅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读来酣畅淋漓,倍感亲切,更加佩服作者的有心。尤其本书的序言部分,读来让人欲罢不能,运用幽默风趣的手法,瞬间引起了我的兴趣,恨不能马上一口气读完。

读完本书,我有感而发,对鲁迅先生的形象也有了新的认识。

在上海生活,穿时髦衣服的比土气的便宜,如果一身旧衣服,公共电车的车掌会不照你的话停车,公园看守会格外认真的检查入门券,大宅子或大客寓的门丁会不许你走正门,所以,有些人宁可居斗室,喂臭虫,一套洋服裤子却每晚必须压在枕头下,使两面裤腿上的折痕天天有棱角。

这是鲁迅先生对衣着重要性的见解,之所以有这番言论,其实是他有感而发。

马珏形容鲁迅时,是这样说的 “看他穿了一件灰色长衫,一双破皮鞋,又老又呆板,并不同小孩一样,我觉得很奇怪,鲁迅先生我倒想不到是这么一个不爱收拾的人”。

这大概是对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吧,影视剧中的鲁迅先生也是这样的装扮。

鲁迅先生不爱穿新衣,为此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譬如,他在厦门时,拿着支票去取款,工作人员看他穿得邋遢,就带着怀疑的眼神问支票是不是他的?鲁迅先生抽着烟,给工作人员一个白眼,实在没办法,银行只能打电话给厦门大学,证实鲁迅先生的真实身份后,才给予取款;

鲁迅先生去见一位英国朋友时,电梯的伙计毫不客气地把他从电梯里赶了出去,鲁迅只好爬了七层楼,走的时候,英国朋友送他坐电梯,电梯的伙计一脸疑惑;去上海拜访朋友,酒店的看门人打量一番后,不让他走前门,让他走后门,这种饭店的后门一般是给“下人们”用的。这些以貌取人的事情发生得多了,鲁迅先生有了结论: 穿着不能等闲视之 。

即便如此,鲁迅先生的衣着并没有改善,依然是我行我素,自在自由。

自己对于衣着不讲究,并不代表鲁迅先生没有审美眼光。萧红来访,鲁迅先生可以说上一大套,从衣服颜色到衣服款式,到搭配的鞋子,再到胖人瘦人如何穿,鲁迅先生是个 “妥妥的时尚行家”啊!

大概现在流行的说法“胖人不要穿横格衣服,要穿竖条纹,不要穿白色衣服,瘦人不要穿黑色衣服……”这些最早就来源于鲁迅先生吧?

这样的鲁迅先生,虽然自己不讲究衣着,可是对于服饰、审美却有自己独到的眼光,这样的结果,就造成视觉上的鲁迅显得更加老成,被人说成是个老头儿。

“在成人的世界里,他是一个拿着砍刀和斧头的作家,所过之处,即便是密不透风的原始丛林,他都可以用凌厉的刀锋劈出一条路来,但转到小孩子的世界里,它却是柔软地像一团温暖的棉花,爱意随时弥漫开来。”

这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一段描述,鲁迅的童年读了很多有意思的书,于是他曾反复强调,要给孩子们提供有营养、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为此,他不遗余力地进行翻译和创作。

他翻译了爱罗先珂的童话集《天明前之歌》、荷兰作家望·蔼覃的长篇童话《小约翰》、一口气创作了三篇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他创作的《故事新编》也接近于童话,这些作品都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除此之外,鲁迅还经常为周作人收集儿歌。

幽默的鲁迅先生可是个“宅男”,想让他出门,那可不是一般的难,许广平、萧红,她们都曾建议鲁迅去游公园,鲁迅却给公园下了这么一个定义“公园的样子我知道的……一进门分作两条路,一条通左边,一条通右边,沿着路种着点柳树什么树的,树下摆着几张长椅子,再远一点有个水池子。”仔细一想,我去过的公园还真是这样,鲁迅先生先生也太有趣了吧!

听音乐,鲁迅先生把二三十年代流行的一首歌《毛毛雨》说成“绞死猫儿”;为一句话和徐志摩叫板;为了一棵相思树,他会和猪决斗;和许广平的通信,鲁迅会撒娇;面对理发师的马马虎虎,他也马马虎虎;理发师认真对待,他也较起真来,让理发师哭笑不得……这样的鲁迅先生简直是可爱、幽默、有趣的化身,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

一直以来,对鲁迅的印象都是《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记》等,能写出如此冷峻现实的鲁迅一定也是严肃、刻板的,可是,这本书却刷新了我的认知,见识了一个不同以往的鲁迅,感谢作者如此有趣地激发了我重新开始读鲁迅先生作品的兴趣,我想,每个人都需要不断更新对已知作家的认知,多一些了解,再多一些喜爱,让他们的人物形象再次丰满起来,重新喜欢他们的作品,这应该是每一个作者最高兴看到的事情吧。


鲁迅朝花夕拾经典语录 鲁迅朝花夕拾经典语录
自然是读者,读着,强记着,——而且要Bei出来。《五猖会》记叙了作者少年时一次看Wu猖会时发生的波折,写“我”对五猖会的精Cai内容心驰神往,而父亲却要“我”背出“一Zi也不懂的”《鉴略》的内容,“背不出,就Bu准去看会”,表现了家长与儿童在心理上的Ge膜,控诉和批判了封建家长和封建教育制度Dui儿童天性的...

鲁迅小时候的资料
随着年龄增长,小小孩的顽皮也就逐渐发展成少年人的鬼脑筋,甚至是恶作剧。三味书屋里有一项必修的功课,叫作“对裸”,老师出一句“红花” ,让学生按照词义和平仄,选相对的两字枣譬如“绿叶”、“紫荆”来回答。鲁迅的对课成绩相当不错,屡次得到塾师寿镜吾先生的称赞。有一回,一位姓高的同学偷看了...

鲁迅的历史背景
先生外家为安桥 头鲁姓,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 《社戏》中所描写者,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正月,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对于功课并不温习,而每逢考试辄列前茅。 课余辄读译本新书,尤好小说,时或外出骑马。 一九零一年 二十一岁 十二...

朝花夕拾主要讲什么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

有关读书的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

鲁迅的介绍
时有先生亦将不免之说,或阻其行,先生不顾,出不带门匙,以示决绝。七月,《文学》月刊出版,先生为同人之一。十月先生编序之《一个人的受难》木刻连环图...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

求10篇250字的读书笔记范文
还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觉眼睛润湿.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寒假终于...

二十篇读书笔记 先是好词,好句,越多越好。然后是主要内容,感想。
记得在我孩童时,曾读过一些鲁迅的小说,可能那时年幼,看不懂它们,近几天,我重读了《彷徨》,让我深深地感到先生那种深沉、愤慨,犹如匕首投枪,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复杂心情。 《彷徨》收录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离婚》等,共11篇。《彷徨》虽然反映了...

水浒传的读后感怎么写?
总算把瓦勒赶走,将明英宗救出。谁知明英宗回来后,因为于谦在其间又立了个明代宗,再加上宦官的挑拨,明英宗竟杀了于谦。通过这些事,我觉得在古代尤其是奸臣当道、君主昏庸的年代,那些大忠臣往往都会被陷害而亡。从战国的商鞅到宋代的岳飞,再到明代的于谦,无一不是被奸臣害死的!

有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西方名言3则 我阅读关于我所不懂的题目之书籍时,所用的方法,是先求得该题目的肤表的见解,先浏览许多页和好多章,然后才从头重新读起,以求获得精密的智识。我...

勉县18555461734: 为什么说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 -
惠姚去痛: 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这句话可反过来理解,那就是少年时多读胡适,老年时再读鲁迅不迟.鲁迅是一位独特的作家,他的尖锐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刻薄的用语,苍凉的情感,都是常人难以比肩的.年迈之后,再读这样的文字,会有更为深切的体味,也会有更为独到的心得.”其实,读这本书,有这一段话也就收获不小了.鲁迅深刻而绝望,胡适平易而葆有希望.少年多读胡适,易养成健康的心理;老年多读鲁迅,则减少暮气.

勉县18555461734: 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下一句是什么? -
惠姚去痛: 1、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也是曲中人. 2、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初闻只知词中意,再听已是词中人. 3、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年少无知太仓促,一起走上平庸路. 4、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年少无知太任性,往后余生不将就. 5、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初闻不明劝退意,再闻已是悔中人. 6、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初听此曲仍年少,再听此曲已白发. 7、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初看不知剧中意,再见已是剧中人. 8、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年少不懂父母心,长大方知父母爱. 9、年少无知不懂事,懂时已是当事人;初见不知片中意,再见亦是片中人.

勉县18555461734: 闰土的人物介绍?鲁迅笔下的人物分析一个性格 -
惠姚去痛:[答案] 少年闰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一个十足的小英雄形象.他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现收录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7课《少年闰土》.文章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但毕竟是文...

勉县18555461734: 鲁迅看到中年闰土如此的巨变,我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
惠姚去痛: 会觉得闰土是那么的陌生 少年闰土 少年闰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对生活充满了希望,一个十足的小英雄形象.他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现收录于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17课《少年...

勉县18555461734: 分析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
惠姚去痛:[答案] 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为什么他在少年时就能有所感而又形容得出.现在却形容不出了呢?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但“不懂事”的时候是一个活泼泼的人,现在“懂事”了,却成了一个...

勉县18555461734: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有哪些人到中年才看懂的隐喻? -
惠姚去痛: 周末,我去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黑暗的影院里,眼中泪水不断,有些是笑的,有些是哭的,而心底柔软一片,全是暖的. 犹记得1979年的《哪吒闹海》,哪吒一袭白衣,举剑向颈的镜头,漫天孤勇的悲凉,至今让人心痛. 40年过去了,...

勉县18555461734: 少年不懂曲中意,听懂已是曲中人的全诗句是什么? -
惠姚去痛: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听曲中曲.曲中轻忆梦中人,梦醒时分叹红尘.曲终人散梦已醒,何处再寻梦中人.梦中合唱凤求凰,梦醒独奏离别赋.即知曲人存于梦,何故执于曲外人.多少痴梦多少等,难诉痴情曲中人.一萧一页红尘事,一弦一曲了人生.既然已是曲中人,何必再悟曲中意.不愿再做曲中人,奈何越听越沉沦.曲中曲,人中人,曲散人终离,曲终人散早成空.

勉县18555461734: 闰土代表了什么样的人
惠姚去痛: 闰土 鲁迅小说《故乡》里写的“闰土”是一个典型人物,但所取之材,不少来自一个... 闰土是一个质朴老实的少年,那时候他给鲁迅讲捕鸟的法子,讲沙地里动物和植物的...

勉县18555461734: 年少不知画中意,再看已是画中人 -
惠姚去痛: 年少不知画中意,再看已是画中人的意思是,年少看画时,不知道画中的含义,再看画时,自己已经成为画中的人物,自己也变得凄苦哀怨了.原句是: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也就是说等领会画的含义,看画的人已经年纪很大了,有过画中的经历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