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的评价是什么?

作者&投稿:吕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评价: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2、启示:

启示我么面对困难、挫折与不幸,我们应豁达、旷达,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苏轼面对困难是豁达的、乐观的,面对被贬的遭遇,仍怀有希望,仍坚强乐观生活。

《赤壁赋》正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宋神宗时,保守派的苏轼因为不满王安石的变法而被调任到湖州,在湖州的他给宋神宗上了一封折子,不料被他人断章取义,污蔑苏轼诽谤朝廷以及皇帝,最终被贬到了黄州。

在诗歌中,他认为从不变来看,世间万物都是永恒的,我们也是永恒的。一番解答与劝慰,最终使同行人又恢复了快乐的心情。

扩展资料:

《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中心思想: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前赤壁赋全文
轼盖不欲以博览上人,故权词以答,古人谦抑如此。明代版本将“共食”妄改为“共适”,以致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误从至今。 53.肴核:菜肴、果品。 54.枕藉:相互靠着。《赤壁赋》赏析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

读书札记|《苏东坡传》第十六章 赤壁赋
在黄州,苏轼作为农人,衣食足堪自给;作为诗人,有闲暇,有美景和美酒激发他的想象。这样对苏轼来说就是神仙般的生活了。说他是神仙,外在,拿他自己的话说是“轼近颇知养生,亦自觉薄有所得。见者皆言道貌与往日殊别。更相阔数年,索我阆风之上矣。”内在,是他的精神安然自在、内心宁静欣悦。

《赤壁赋》
用的是对比的手法来描写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无穷 蜉蝣是昆虫的一科,若虫生活在水中一年至五、六年。成虫有翅膀两对,尾部有丝状物两条或三条。成虫常在水面上飞行,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作者以此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粟是一种禾本科狗尾草属一年生草本的粮食、又称谷子、小米、狗尾粟。古称粟为粱,...

当代文人对苏轼的评价
当代文人对苏轼的评价:1、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是: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

八年级《赤壁赋》语文教案
读为“风月无边”,是盛赞此地之美的。我们在上节课疏通了《赤壁赋》的文字基础上,今天要鉴赏的《赤壁赋》,就是借咏无边风月而抒怀的。的作者是苏轼。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全文,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乐——悲——乐 三、解读赏析: 1、因何而乐?(...

苏轼最好的文言文
5. 赤壁赋 苏轼 文言文 《赤壁赋》出自于北宋大文豪苏轼之手,而苏轼先后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现录如下:一、前赤壁赋 原文内容: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苏轼是什么朝代的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为杭州通判。迁...

赤壁赋优秀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先看一组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沧海一粟 遗世独立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取之无尽 用之不竭 水光接天 成语是我们民族语言的瑰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如此多的成语竟然出自同一篇文章《赤壁赋》,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生命力之旺盛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篇文章 二、诵读 1、让我们在朗朗书声中走进文本要求标画出体现...

文言文《赤壁赋》全文的翻译
《赤壁赋》原文:【作者】苏轼 【朝代】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高一《赤壁赋》教学设计
引导语: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以下是我整理的高一《赤壁赋》教学设计,欢迎参考阅读! 【教学目的】 1、了解“赋”这种文体的特征,鉴赏音韵美和意境美。 2、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 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赤壁赋中对苏轼的人生态度的评价, -
韩刚盐酸:[答案]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思想过程,表现了苏轼他身处逆境仍适意自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在极端失意时难忘怀得失,处之...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在《赤壁赋》中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
韩刚盐酸: 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赤壁赋》品苏轼人生赤壁赋体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 -
韩刚盐酸:[答案] 我觉得苏轼描写的首歌就是自己的人生'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如何看待《赤壁赋》中苏轼的人生态度 -
韩刚盐酸:[答案] 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客观评论下苏轼以及苏轼的《赤壁赋》 -
韩刚盐酸: 说苏轼是文学小青年的 我想问你读过几篇苏轼的作品…… 《赤壁赋》表达的是一个人从感情的激荡出发 最终升华到哲学观点的思考与认识 客观上说 苏轼由于谗臣的诽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对他来说必然是深感不幸的所以文段一开始表达了一种消极的虚无的思想…… 但作者经过景色的感染 顿悟了人生的得失进退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化作尘埃 认识人在世界中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 在社会中人的得失似乎很重要 但对于自然而言 人什么都不是 天地运化有道 人事更迭依理…… 从而升华成一种豁达明亮的感情虽 从一种感情过渡到另一种感情 但已是两重天地 ……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名人评价苏轼的句子. -
韩刚盐酸: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对《赤壁赋》中作者的人生观有和看法 -
韩刚盐酸: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对作者在《前赤壁赋》一文中所表现的人生观有何看法. -
韩刚盐酸: 作者刚刚开始对人生持悲观态度(客的态度),但是后来以变和不变两方面给自己说理,最终由忧愁、悲观走向了欢喜、乐观,是对人生看法的一次突破.全文表现的人生观是乐观豁达的,这也是我们认为苏轼是兼容佛道两种宗教优点的有力依据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如何评价诗歌 -
韩刚盐酸: 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社会的混乱,政局走向逐渐崩溃,宦官专权、藩镇跋扈以及牛李两党的激烈斗争,严重地削弱了唐王朝中央政权.在这样的政权中,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虽然仍眷念朝廷、关心朝政、怀抱希望,但已经失去信心,他们中的不少人对于政局、对于历史的思索,表现出这个时期特有的忧郁感.

张家港市18568968776: 古今中外名人对苏轼的评论 -
韩刚盐酸: 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字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跋蒲传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