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作者&投稿:敞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佛学大词典》对“自觉觉他”的解释是:大乘菩萨自己觉悟所修之法,又能令其他有情觉悟之。大意是说,大乘菩萨不仅自己对所修的佛法有所觉悟,而且能使其他众生获得觉悟。

而《佛光大辞典》注释“自利利他”时说:自利,乃利己之意,即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产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为己利,而为救济诸有情而致力行善。用通俗的话来理解,自利就是以利己为主的修养;利他则是以对他人有利为目的的行为。

由此可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行为是一种大公无私的表现,一种崇高的品行。对此,南怀瑾先生认为,从佛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的大公无私,即“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仔细想来,要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又岂是轻而易举之事?佛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具有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和救济苍生的深远目标。

所以南先生说:“佛在这个世界上,以师道当人的师表,教化一切众生,救渡一切众生,渡完了,他老人家就说‘再见’,不来了。”

看似南先生只是一味地在赞美佛的无私,羡慕佛的博大胸怀,实际上,南先生是在劝诫我们,人生路上,应该向佛学习,培养自己救济苍生、帮助他人崇高目标和大公无私的博大胸怀,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据说,有一天晚上,七里禅师正在诵经。忽然,灯苗攒动,一个蒙面人跳进七里禅师的房间,拿着一柄长剑对着禅师的后背,恐吓说:“把你的钱财都给我,不然我捅死你!”

禅师依然诵着经,不理会强盗,头也不回地说:“不要打扰我诵经。钱财都在壁柜里,你自己去取吧。”

强盗听完,立即把壁柜里的钱财都装进自己的袋子里,匆匆忙忙正准备离开的时候,禅师镇定地说:“你不要把钱财都拿走,留一点我明天买花果供奉佛祖。”

强盗一听,觉得禅师的要求很在理,于是,就解开袋子留下了些许银两。强盗又担心禅师使诈,于是,急忙系上袋子准备离开。

这时候,禅师又说话了:“你收了别人的钱财,也不说声谢谢吗?”

强盗有些惭愧,于是对着禅师鞠了一躬,郑重地说了一声“谢谢”,便头也不回地去了。

后来,这个强盗又因为盗窃而被捕入狱,在搜查强盗的家时,官府查到禅师的东西,于是派人请禅师去确认并领取失物。结果,在确认的时候,禅师却说:“此人并非强盗,这些钱财是我送他的,他曾诚心地向我表示了谢意。”

听到这话,强盗非常感激。当他刑役期满,重获自由的时候,便遁入佛门,皈依于七里禅师。

这是七里禅师用自己的修行觉悟成功影响强盗的一个真实例子。正是因为七里禅师心胸宽阔,有自觉觉他、自利利人的品行,所以才会说强盗不是强盗。也正是因为禅师能自觉觉他、自利利人,最后强盗才会选择皈依于七里禅师、遁入佛门,而不是皈依于歪门邪道。

由此可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行。

所以,南先生暗示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个大公无私、心胸宽阔的人。能如此,也便能做一个自觉觉他、自利利人的人了,进而也能与人为善了。对此,南先生本身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南先生初到台湾的时候,日子过得很清贫。尽管如此,他还是时刻想着要帮助别人。当时,台湾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普遍都很拮据。当南先生得之邻居家已经穷到揭不开锅的地步时,就把自己仅剩的米偷偷地放在了邻居家门口。

后来,每当有人向南先生求助的时候,他总是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拿出来,竭尽全力帮助别人。

对学生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也总是建议自己的学生,要乐于助人,并且告诫学生,不要等到发财之后才说要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可以从点滴做起,要从现在开始。

帮助别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南先生惯常的习惯。南先生不仅将这样的品行付诸实践,也教导自己的学生要做乐于助人的人,这不就是自觉觉他的表现吗?而南先生用自己辛苦赚得的钱帮助别人,不正是自利利他的表现吗?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如南怀瑾先生一样做一个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人,不断培养和铸就自己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博大胸怀和大公无私的品行。如此一来,也便能够成为一个拥有博大胸怀、与人为善的人,也便能与人友好相处。




学佛信佛与素食实无关系
    精进修道,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以您的智慧方便,去度化身边的受苦众生,以报释迦牟尼世尊的无上慈恩。佛语中的自觉自利与觉他利他有多少可以悟道与悟到?比如:很多学佛得道者对佛误解中有很深的误解,总认为学佛就是信佛,把释迦牟尼当作神而不是人来看。其实我翻过很多佛经论辩...

佛陀所说的“自利利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有外在的追求,无论是物质还是感情,终其目的,不都是为了让我们的内心感到快乐吗?而人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让自己快乐。但我们都误以为让自己快乐是自私的,让别人快乐才是正事。殊不知,自己不快乐,怎么可能让别人快乐呢?即使2500年前开悟的佛陀,也教导我们“自利利他”。自利是在利他之前的。这...

自利利他的意思
勇于担当时代与社会对中国佛教与禅宗少林的期待。6、“学术化、教育化、艺术化、科学化、生活化”,强调自利利他,于是佛法从山林进入现代社会,变得亲切而阔大。7、我弘图寺也积极顺应和践行人间佛教这一现代佛教发展之大势,要求全院佛教徒应积极入世,努力阐扬和实践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精神。

如何更好的自觉觉他?
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都会同时自动产生;只要正见稳固,八正道的其他要素——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也就可以顺利增长。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八正道还是六度,在修行上的基本道路是一样的,都是戒定慧的共同完成。只有坚持正确的见解和思维,才可以做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家里有婴儿应该供什么神仙或者菩萨 可以让小孩好带些
佛菩萨不是神仙,是世间万法真相的证悟者,自觉觉他,自利利他。要宝宝好带,重点也不在外,在自己的内心。关键是自己要怎么带,能否依靠佛教教育,首先自己做到了知因果,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在慈爱宝宝的基础上,合理呵护,不过度溺爱,作为家长也要管好自己的品行,因为是有示范性的...

自利利他,同聚一颗心,拧成一股绳,是什么意思?
自利利他,同聚一颗心,拧成一股绳,是什么意思应该是:利益自己与他人,使自己与他人觉悟真理。这些指的都是度众生的事业。

观世音的师傅是谁?
观世音菩萨是以能观之智,来观所观之境。能观之智是自性智慧,所观之境是众生的音声。是苦是乐,是悲是愁,包括种种声音。菩萨,梵语为菩提萨埵,菩提,译作“觉”,萨埵,译作“有情”。菩萨是能觉有情,也可以叫有情觉,即有情中的觉悟者。因菩萨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上求佛道以...

大乘菩萨如何将烦恼变成自利利他的?
自觉,觉他。尚未自觉,无能转烦恼。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但愿嘉宾尽念佛 只缘极乐是君家 ---印光大师 祝六时吉祥,福慧圆满。南无阿弥陀佛

济群法师:学佛的意义
生命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人生幸福,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命从不健康的、充满烦恼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智慧的、觉悟的人生。另一方面, 我们还要积极地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使更多的人走向光明的解脱之路。所以说,人生的意义还在于,你能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同样是人,对世界、...

佛菩萨的境界是什么?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些什么,他们以什么为乐?_百度...
菩萨 这也是梵文的翻译 它的全称是菩提萨缍 菩提的意思就是觉悟 萨缍是有情 如果当时翻译成觉悟有情 那就一点味道都没有了 采用梵文的音 简译成菩萨 所谓的觉悟 觉悟什么呢?就是佛的境界也就是所谓自利利他 自觉觉他的这个觉悟 借用孟子的话 以先知觉后知 就是先知先觉的人 教导后知后觉的人...

团风县15335212892: 六波罗蜜中五度波罗蜜是不是第六波罗蜜基础啊 -
涂生伊痛: 六波罗蜜即六种修行的角度方向,所以说六度,也就是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犯;忍辱度瞋心;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智慧度愚痴(邪见).其中并没有谁更重要的区别,无论是大乘小乘,无论是八正道还是六度,在修行上的基本道路是一...

团风县15335212892: 成语弘法沧海的意义是什么? -
涂生伊痛: 所谓弘法,指得是僧人内修外弘之法,一边内修体证,一边外弘以资大众踏上解脱之路,乃至于了脱生死.作为一个出家人,主业就是内修外弘.也可泛指与宗教有关的传播,推广.也可以是“自觉觉他”的“觉他”或是“自利利他”的“利他”.沧海:指大海 僧人内修的外弘如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团风县15335212892: 佛教三宝是指什么?
涂生伊痛: 佛宝、法宝、僧宝佛教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 我现在已经不再是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太子,而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利、利他...

团风县15335212892: 去除邪恶的佛是什么? -
涂生伊痛: 您好,佛佛道同,佛法皆同一味,同趣涅槃.佛皆以戒定慧成佛.以清净心成佛.清净心皆可辟除邪bai恶,戒定慧皆可去除邪恶.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善知识若识佛心,du当依佛语,去除贪嗔痴,勤修戒定慧,自利利他,自觉觉...

团风县15335212892: 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
涂生伊痛: 玛欣德长老佛法: 问25:当我们过去所造的恶业在成熟时带来果报,可以通过拜忏或大礼拜来使重报轻受,或者能消业障吗? 答:在这里我想解释一下什么是“业障”.根据上座部佛教的说法,业障是所造下的业已经构成了修行的障碍,...

团风县15335212892: 无所往而生其心,心实无所生 -
涂生伊痛: 听者何人?所有发正等正觉的菩提心的众生,能够有所发心,就是未来的菩萨.生者何心?以经上说是无所执着而生其心,这个心以法而言,是指菩提心觉悟心解脱心,也就是佛法的本质核心.说无所住,并不是说随意.不是说只要随意发心就...

团风县15335212892: 菩萨之名如何得的? -
涂生伊痛: 菩萨:是巴利文 Bodhisatto 的音译“菩提萨埵(拼音:duǒ)”的简称, 梵文是 Bodhisattva, “菩提”汉译是“觉悟”,“萨埵”汉译是“众生” 或 “有情”(一切有感情的众生),全译是“觉有情”,它包括自觉和觉他两层意思,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觉悟的众生”,又是以觉悟他人为己任的有情.菩萨,是由于实践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于实践了菩萨之行而得果.菩萨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萨道的结果;要成佛,必须行菩萨道,行了菩萨道,必定成佛.

团风县15335212892: 何为佛法小乖法与大乖法 -
涂生伊痛: 佛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佛教的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教派和宗派,它们共同构成了辉煌的佛教文化.接触佛教,经常可以听到或看到“大 乘 佛教”、“小乘佛教”这样的名词.那么,究竟什么叫大乘佛教、什么叫小乘...

团风县15335212892: 大愿法师:为什么说诸菩萨不受履 -
涂生伊痛: 不对 应该是 诸菩萨不受福德 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诸菩萨不受福德 诸菩萨众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觉悟者.他已经在内是深达我空而不执著于我,所以没有修福德的我相.在外是深达法空,所以无福德被我修,无能无所、无内无外、不贪不求,在法性中无住而住,修一切善法而无我人四相、无我人四见,所以说诸菩萨不受福德.按照经文来说为什么后面这位菩萨只是对《金刚经》有体悟,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他的功德就胜前菩萨呢?因为,这位菩萨不受福德,所以就福德殊胜.这个不受福德不是不要福德,也不是不修福德,而是不贪著福德,不执著于福德之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