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苏轼《教战守策》原文及翻译

作者&投稿:祖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苏轼

   原文

  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虽平,不敢忘战。

  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是以虽有盗贼之变,而民不至于惊溃。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议,以去兵为王者之盛节,天下既定,则卷甲而藏之。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岂不大治?惟其民安于太平之乐,豢于游戏酒食之间,其刚心勇气,销耗钝g,痿蹶而不复振。是以区区之禄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兽奔鸟窜,乞为囚虏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盖尝试论之:天下之势,譬如一身。王公贵人所以养其身者,岂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至于农夫小民,终岁勤苦,而未尝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今王公贵人,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凡所以虑患之具,莫不备至。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小不如意,则寒暑入之矣。是以善养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劳;步趋动作,使其四体狃于寒暑之变;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不出于闺门。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闻盗贼之名,则掩耳而不愿听。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见四方之无事,则以为变故无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国家所以奉西北之虏者,岁以百万计。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此其势必至于战。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所不可知者,有迟速远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于用兵,而用之不以渐,使民于安乐无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则其为患必有不测。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臣所谓大患也。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又挠以军法, *** 将不安,而臣以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未能去兵,则其一旦将以不教之民而驱之战。夫无故而动民,虽有小怨,然熟与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下屯聚之兵,骄豪而多怨,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习于兵,彼知有所敌,则固以破其奸谋,而折其骄气。利害之际,岂不亦甚明欤[2]?

   译文

  现在人民的祸患究竟在哪里呢?在于只知道安乐却不知道危难,能享受安逸却不能劳累吃苦。这种祸患现在看不出来,但是将来会看出的。现在不给它想办法,那以后就有无法挽救的危险了。

  从前先王知道军备是不可以放弃的,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敢忘记战备。秋冬农闲的时候,召集人民打猎借此教练武事,教他们学习前进、后退、跪下、起立的方法,使他们的听觉和视觉习惯于钟鼓、旗帜(这些军队的号令)之间而不迷乱,使他们的心意适于攻打杀戮的情形而不致恐惧。因此即使有盗贼的事件发生,而人民也不会惊恐溃乱。

  等到后代,采用迂腐的儒生建议,把解除军备当做君王的英明措施,天下既然安定了,就把装备武器收藏起来。几十年以后,装备武器都败坏了,人民一天一天地习惯于安乐生活;一旦忽然传来盗贼的警报,就彼此惶恐,传布谣言,不战就逃跑了。(唐)开元、天宝年间,天下难道不是很安定吗?就是因为那时人民习惯于太平生活的快乐,经常生活在酒食游戏里面,那坚强的意志和勇气逐渐减少以至于衰颓,(筋肉)萎缩僵化而振作不起来,因此小小的安禄山一旦乘机作乱,四方的人民就象鸟兽奔窜一样,求作囚犯和俘虏还来不及;国家分裂,而唐王朝当然因此而衰弱了。

  我曾试着论述这个问题:天下的形势譬如人的整个身体。王公贵人用来保养身体的措施,难道不是很周全吗?而他们平日常常由于病多而苦恼。至于农夫平民,终年勤劳辛苦却未曾生病。这是什么原因呢?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这是产生疾病的原因。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现在王公贵人住在高大深邃的房屋里,出门就坐车子,刮风就如穿皮衣,下雨就打着伞,凡是用来预防疾患的工具无不应有尽有;畏惧风雨寒暑有些太严重了,保养自己的身体也有些太过分了,稍不注意,寒暑就侵入身体了。因此,会保养身体的人,使自己身体能够安逸又能劳动,慢步快走活动操作,使自己的四肢习惯于寒冬炎暑的变化;然后可以使身体强健有力,经历艰险而不受伤害。人民也是如此。现在太平的时间长了,天下的人骄气懒惰脆弱,就象妇女小孩不出内室的门一样。谈论起打仗的事情,就吓得缩着脖子大腿发抖;听说盗贼的名字,就掩住耳朵不愿意听。而且士大夫也不曾经说起战争,认为这是生事干扰人民的生活,露了苗头不可以让它再发展:这不也是畏惧太严重而保养得太过分了吗?

  再说天下本来就有意想不到的祸患。愚昧的人看到四面八方太平无事,就认为变故无从发生,这也是不对的。现在国家用来奉送给西夏、契丹的财物,每年的财物,每年以百万来计算。奉送的财物是有限的,而索求财物的人是无满足的,这种形势必然导致战争。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从我方开始,便从敌方开始,不发生在西方,便发生在北方;所不知道的,只是战争的发生有早有迟有远有近,总之,战争是不可能避免的。国家如果免不了用兵,而用兵不凭着逐步训练,却使人民从安乐太平的环境中,一下子投身军队走向生死决斗的战场,那他们的祸患必定有不可估计的危险。所以说,天下的人民只知道安乐而不知道危险,能够安逸而不能劳累吃苦,这是臣所认为的最大的祸患。 臣想使士大夫崇尚军事的勇敢,讲述演习兵法,对在官府服役的平民,教他们学会列队布阵的法度,对那些负责缉捕盗贼的差役,教授给他们扑击刺杀的方法。每年年底就 *** 在府城里,象古代考试武艺的办法,评定胜负,有赏有罚;等实行的时间长了,就又按照军法部署办事。然而议论的人(持不同意见人)一定认为无故调动人民,又用军法困扰,那百姓将会不安定;可是臣认为这才是安定人民的好办法。国家果真不能去掉战争,总有那么一天将驱使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平时召集百姓进行训练,虽然有些小的恐慌,可是跟突然让那些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上战场的危险相比,又怎么样呢?

  现在国家驻扎在地方上的军队,骄横又有怨言,欺压百姓,向他们的上司邀功,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天下懂得作战的只有他自己罢了。假如使一般百姓都对军事熟习,他们知道还有对手存在,那么一定能够打破他们的坏主意又压下他们的骄气。利和害的界限,难道不是很明白吗?

  [ 注释 ]

  1.豢:(huàn)安养

  2.刈:(yì)

  3.钝g:(mào)迟钝,昏聩

  4.微:衰弱

  5.平居:平日,平素

  6.渍:浸泡

  7狎:亲近

  8毒:危害

  9.重屋:重檐的高屋

  10.袭裘:加穿皮衣

  11.御盖:用伞。盖,伞

  12.狃:习惯

  13.出身:投入,献身

  14.行阵:军队

  15.节:节度

  16.挠:扰乱,阻挠

  17.陵压:欺压

  18.明:明白

  [评析]

  本文的议论就是从常见的事实中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

  此篇不见于原本古文观止。校以四部丛刊影宋版《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十七。




“制策”是什么类型的考试?为什么入三等仅两人?哪里可以找到关于“制策...
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而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说的通俗一点,“策”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时事论文。--- 可百度苏轼的著名策论《教战守策》

文言文侯的意思
——《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第六、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第七、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

苏轼在诗词创作上有哪些艺术成就
黄州词,是苏词的奇观;黄州文,则是苏文的高峰;《赤壁赋》是其高峰之巅。黄庭坚曾批评苏轼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陈岩肖说:“坡为人慷慨疾恶,亦时见于诗,有古人规讽体。”陈师道说:“苏诗始学刘禹锡,故多怨刺,学不可不慎也。”一、诗风 苏轼工诗,与...

有哪些文言文,最好10个以上
《千家诗》《诗经》《孝经》《易经》《论语》《礼记》《尚书》《春秋》《战国策》《老子》《庄子》《韩非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鬼谷子》 《大学·中庸》 《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吕氏春秋》《楚辞》《忍经》《金刚经》《资治通鉴》《菜根谭》《围炉夜话》《小...

祝贺人生日的文言文表达
《归去来兮辞》:“乃瞻衡宇,载~载奔。” ②<;动>;感到高兴。《兰亭集序》:“当其~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7. 奔[bēn] ①<;动>;跑;急跑。《促织》“虫景怒,直~,遂相腾击。” ②<;动>;逃亡;出走。《肴之战》:“杞子~齐,逢孙、杨孙~宋。”《教战守策》:“四方...

出的意思文言文
《张衡传》:“永和初,~为河间相。”《琵琶行》:“予~官二年,恬然自安。” ⑥<;动>;发出,发布。《屈原列传》:“每一令~,平伐其功。” ⑦<;动>;出产。《捕蛇者说》:“殚其地之~,竭其庐之入。” ⑧<;动>;出现,发现。《教战守策》:“战者,必然之势也。……不~于西,则~于北。”《醉翁亭...

苏东坡生平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之代词文言文
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⑾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⑿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2. 初中文言...

(之)字在古文中的所有词意都有什么
助词: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助词: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苏轼的人生经历
苏轼的论说文包括奏议、进策、经解、杂说等,其中重要的是史论和政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教战守策》是论述居安思危、教民武备战之文,作者针对北宋苟安的现状,提出战守策略,非常切中时弊。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山水游记和亭台楼堂记等。数量虽不多,却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具独创性,碑传文代表...

大悟县18914342253: 教战守策 苏轼提出了什么见解?表达了苏轼什么思想感情? -
衷店盐酸:[答案] 在《教战守策》中,苏轼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见一、当政者需要当心承平日久的隐患,不应该因为目前天下太平就放弃战备,应做到有备无患;二、当政者不能居安思危就意味着祸患不久将至;三、提倡“天下共知武”,也就是让百...

大悟县1891434225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教战守策     苏轼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 -
衷店盐酸:[答案] 小题1:C 计:打算,谋划.小题2:D (两个“之”都作结构助词“的”来解;A 表转折/表并列;B 判断句中,表提顿/代词,的人;C“以”都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介词,把)小题3:D (②是作者所说的“腐儒...

大悟县18914342253: “农夫小民,盛夏之作.”什么意思? -
衷店盐酸: 原文: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由生也.农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其筋骸之所冲犯,肌肤之所浸渍,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译文:农夫平民,夏天最热的时候奋力耕作,冬天极冷的时候还在野外劳动,他们的筋骨经常冒着烈日严寒,肌肤被雨雪霜所浸渍,使得他们轻视霜露,不畏风雨,所以寒冬炎暑不能够给他们造成病害.出处:【宋】 苏轼 《教战守》

大悟县18914342253: 苏轼曾在一篇政论文中提到“不可涸泽而渔”,那篇文章是什么?
衷店盐酸: 《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留侯论》、《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教战守策》

大悟县18914342253: 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 -
衷店盐酸: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很有感慨,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答应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

大悟县18914342253: 苏轼的《教战守策》属于奏议中的
衷店盐酸: 对策

大悟县18914342253: 苏轼的译文 -
衷店盐酸: 有的文字的意思要考究,我没有参考,只有意译欧阳文忠公曾经说过:有一个人生病了,医生问他得病的原因,病人说是乘船受了风寒,忽然得了兵.医生从船夫多年握的舵把手上流下的汗渍上刮出粉末,混合着丹砂,符神之类的东西让病人...

大悟县18914342253: 文言文翻译!!急急 -
衷店盐酸: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伯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水汇集在城下,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败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

大悟县18914342253: 苏轼 文章翻译 -
衷店盐酸: 【答谢民师书 苏轼原文】 近奉违,亟辱问讯,具审起居佳胜,感慰深矣.轼受性刚简,学迂材下,坐废累年,不敢复齿缙绅.自还海北,见平生亲旧,惘然如隔世人,况与左右无一日之雅,而敢求交乎!数赐见临,倾盖如故,幸甚过望,不可...

大悟县18914342253: 文言文翻译 -
衷店盐酸: 二十一日 别灯, 二十一日 和灯(人名)告别离去 从龛后小径直跻汉阳峰. 从佛龛后面的小径直接登汉阳峰. 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顶. 攀抓着茅草拉开荆棘(前行),走了二里,到达峰顶. 南瞰鄱湖,水天浩荡. 向南俯瞰鄱糊,湖水天色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