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魏国为什么留不住人才?魏人助秦国变的强盛

作者&投稿:暴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战国初期,魏国国力强盛,对周边诸侯国有着绝对的统治力。不过秦国进行商鞅变法以后,国力逐渐超越魏国,从而走上称霸之路。实际上帮助秦国崛起的商鞅,他原本是魏人,但后来选择转投秦国。当时很多具有才华的名将原本都是魏人,但他们并没有选择留在魏国,而是去他国求职,为什么魏国就留不住人才呢?无情、张仪、公孙衍等人都是魏国人,但最后却在别的国家发光发热,让魏国吃了大亏。
《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太史公曰: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
当时的魏国可谓人才济济,为什么逐渐衰落了呢?为什么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大才未能在魏国施展才华,反而入秦一举成名?
历史倪说认为可以归纳为两点:
其一,以用人者角度来看,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当权者对人才的态度有异;
其二,以求职者的角度来看,魏虽强,舞台却小,秦虽弱,可大有为。
以下分别论述:
一、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当权者对人才的态度有异
应该说,魏国至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时,国家昌盛日久魏国上下对人才的重视,尤其是对平民士子人才的重视与魏初魏文侯振兴魏国时的求贤若渴有天壤之别,致使治国大才未能进入当权者的视野,或者当权者已无鉴别大才与否的兴趣。
1、魏国占据晋国中部地带,向来以三晋正统自居,且自立国以来有一统三晋的宏愿。
魏文侯治国有方,国内实力蒸蒸日上,令各国羡慕不已;同时,在应对国际局势问题上,魏文侯出手有策,令韩赵折服,彰显了大国国君的风度,于战国之初一跃而成为诸侯国之首,雄霸天下。《资治通鉴》记载:魏于是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魏文侯一改诸侯列国世家贵族把持朝政的局面,以远见卓识,从决定国家发展的人才因素入手,大开方便之门,首开士子入居庙堂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各项事业的发展。
魏文侯作为魏国百年霸业的开拓者,在位期间礼贤下士,广泛延揽人才,不但请儒门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参与影响、塑造魏国,还任用李悝、翟璜为相治理魏国。最为重要的是在军事领域,魏文侯起用了乐羊、吴起为将,不但巩固魏国河山,还为魏国开疆扩土。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子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魏文侯此举开诸侯列国之先河,将引领诸侯列国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魏国崛起之前,魏文侯对人才的渴求,仅从其个人操守即可窥见一斑。
《资治通鉴》记载:文侯与群臣饮酒,乐,命驾将适野。大家正喝的高兴地时候,天降大雨,魏文侯突然外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资治通鉴》记载: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无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讲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魏文侯,作为大国之君,将信誉重视到如此程度,难怪他能够成就百年魏国霸业。其实,当领导的有这个权力,根本不需要自己亲自前往。如此小事随便派个人去告诉那个山林管理员,今天下雨了,约会取消,改日再约。从宴会现场群臣一脸疑惑的表情即能明白,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2、《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供职于鲁国期间,曾杀妻得以领兵御齐军,并一战成名。吴起在成为名人的同时,他之前的件件丑事立即成为攻击诽谤的工具,送到鲁君案头,于是逐渐疏远吴起。
当吴起意识到鲁国君有意疏远时,即萌生了投奔魏文侯的念头。其实,吴起早已进入魏文侯的视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了魏文侯与将军李克的一段对话: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李克的回答正是魏文侯想要的答案。果然刚到魏国的吴起就被魏文侯任用为将。吴起也未辜负魏国的期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魏文侯不拘一格起用鲁之弃臣,成为当时的佳话。
3、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终魏文侯一世,吴起深得赏识。但是魏文侯之后的魏武侯对吴起却不感冒。
吴起为魏国西河郡守,在当地施行仁政,深得民心,取得了很高的声望,久负盛名。当魏国初置相国时,吴起认为,魏国朝中无人能与其相提并论,相国之职志在必得。但是任命文件一宣布,他傻眼了,相国竟然是田文。吴起心里想不通,表面上更是不高兴。吴起被怒气冲昏了头脑,竟然去找田文理论。田文以一句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令吴起恍然大悟。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千方百计排挤吴起,最终令魏武侯疑之而未信。魏文侯朝思暮想而欲得的爱将吴起离魏赴楚。
4、卫鞅在入秦之前,曾经供事于魏国相国府,深受公叔痤赏识。多年相处,公叔痤深知卫鞅的能力足以入朝为相。《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当公叔痤病倒之后,他准备借魏惠王前来探病之机举荐卫鞅,并希望魏惠王愿王举国而听之。
俗话说,人将即死其言也善。魏惠王对公叔痤举荐卫鞅为相国,第一反应是王嘿然,最后的反应是,他跟左右谈及此事,竟然嘲笑公叔痤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公叔痤临别之际,望着眼前的卫鞅,仿佛看到了未来,他真为魏国的将来担忧。事情的发展也正如公叔痤担忧的那样,在不久的将来,正是这个青年让魏国不得安宁。
由此可见,魏国发展过程中三代君王,即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对人才的态度截然不同,完全在于此时之魏国相较于彼时之魏国已有天壤之别。
二、魏虽强,舞台却小,秦虽弱,可大有为
人才是否可以施展其才能,与供职国发展阶段有直接关系。百废待兴,思贤若渴,不拘一格;国富民强,千甄万别。
魏国通过改革在释放生产力,综合国力与日俱增的同时,社会管理日趋完善。魏国的富强吸引了大批人才的涌入,他们也被魏国派驻至各级行政部门,其中不乏谋国高手。
当国家管理逐步步入正轨,当权者已经习惯于既有体制,难以接受国家体制的再造,或提升。此时,为魏国而来的士子,能否在魏国青史留名,关键在于工作态度上,是否甘愿按部就班。
像卫鞅、公孙衍、张仪、范雎之类的谋国高手,岂能甘心按部就班,他们或许抱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心理西进入秦,或辗转至秦。
秦国百废待兴,或亟需完善,试验的机会远较相对成熟的魏国为多,正好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抱负的舞台。
《史记·商君列传》仅记载魏惠王听了公叔痤举荐卫鞅时,希望举国听用之,禁不住嘲笑其病甚,悲乎,再无任何相关记载,而卫鞅入秦之后可谓大费周章,三见秦孝公而留秦。
由卫鞅对秦、魏两国君王的态度,即对魏惠王一拒而离魏赴秦,对秦孝公一而再再而三求见,亦可感受到当此之时魏虽强,舞台却小,秦虽弱,可大有为。
魏国人才外流是魏国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魏国的衰落并非因人才外流,而是未能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对国内、国际局势做认真的判断,为国富民强而付出的努力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
当秦、齐崛起之后,魏国之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在于魏国上下缺少魏文侯当年振兴魏国的勇气与精神。


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土怎么一分为二的?中间隔了一个韩国,后来有没有调整...
但是在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后,魏国被秦国逐步压制,一直就没抬起过头来。直到最后被灭亡。惠成王五年(前366),魏为了巩固其在渭南的疆土,于是在武堵(都)(今陕西华县东) 筑城,但仍被秦国所败。因此时秦为献公执政,通过一些改革,秦国力已由弱转强。同年,秦又败韩、魏联军于洛阴,该地也当为秦...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这么强大还没有统一中国呢?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收复南蛮,七擒孟获,得到了强大的战力。有了强大实力不还是不行的,毕竟军人都是要吃饭的,于是诸葛亮效仿了曹魏的屯田,在无战事的时候,士兵同时也充当农民,这样一来,粮食的问题便得以解决了。吴国的陆逊虽然在人口的发展上没做过多少贡献,但是却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在石亭战役中...

战国时期的魏国,为何给人以“留不住人才”的印象呢?
魏文侯时期,曾经励精图治,用李悝以变法,使魏国脱颖而出。可惜魏文侯之后的国君,走了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让一个个搅动天下的人才,白白奉送给敌国。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国君昏庸不识人才 最典型的就是商鞅的流失。商鞅的才华,早就被公叔痤看出来了。这个公叔痤虽然忠心,但却很自私,...

魏国曾经风光无限,为何会留不住高端人才
战国时期的魏国曾经风光无限,连续击败秦国、齐国、楚国等大国,一度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那么这么强大的国家为何会留不住高端人才?一 首先,就第一点来说,则是因为魏国人才太过丰富,乃至于出现了外溢的情况。三家分晋后,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

战国时期魏国那么好的人才资源,为什么会亡国呢?
这时魏文侯展现出了自己用人不疑的态度,继续用乐羊攻打中山国。而乐羊也没辜负魏文侯对他的信任,自己的儿子被做成肉羹送到自己面前时,强忍悲痛,硬是吃了下去,并灭了中山国。当乐羊回到魏国时,一副骄傲自满的态度,这时魏文侯将状告乐羊的一大堆书简放到乐羊面前时,乐羊立马下拜,不断地承认自己...

三国时期,魏国为什么会会被晋国取代?
以为当时三国鼎立只是生在魏国的司马懿因生性聪慧,权利渐渐变大!到三国中期成为魏国唯一一个能和诸葛亮斗智的人!因而得到魏帝重用的人!实力大增!到三国后期司马氏在魏国的实力已经达到了连皇帝都拿他们没办法的地步!所以才有:“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据话,但是却没人能拿他们怎么样!所以...

春秋战国时期,原本能做老大的魏国为何一步步走向灭亡?
可这种不错和魏国的敌人们一比,那就稍显逊色了!魏国喜欢宗室贵族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对触及自身利益的深度变法表现的特别反感,这不仅不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更让一些很有上进心的治世之才纷纷投入了敌国的怀抱。看电视的时候,坏人经常说:“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哈哈哈……”我想,要是...

三国时期,魏国为什么不主动进攻蜀国呢?
汉中之战使曹魏看到了蜀汉在山地战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汉中地形复杂,入蜀道路艰难,易守难攻。曹操亲自统兵在汉中都铩羽而归,曹丕,曹叡就更没有短时间内消灭蜀汉的信心了。蜀汉的优势在于山地战,汉中地形险峻,山地连绵,当年曹操与刘备打汉中之战,历时两年,定军山一役,曹军主帅夏侯渊被黄忠斩杀...

在战国时期,魏国和齐国的霸业为何会逐渐衰落?
富不过三代,是一个中国俗语。是由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演变而来。完整句子为“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对于“富不过三代”来说,不仅可以用在个人和家庭上,也体现在古代历史上的诸侯国中。就战国时期,魏国、韩国、赵国、齐国、秦国、...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这么强大还没有统一中国呢?
魏国的确非常强大,曹操本人雄才大略,又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麾下智囊团奇谋迭出,号称良将千员、大军百万,统一了北方,是三国时期最强大的势力。如此强大,为何没能实现统一呢?宏观上是由于孙刘联盟的存在,另外地理因素也是重要的一环。孙权、刘备任何一方都不是曹操的对手,但是两人联合一起...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战国时代,魏国出的人才最多,为什么就自己留不住 -
牟金参芪: 留不住人才多半是因为君主无能,既不认识人才,也不知道建立制度推荐人才.这样的国家往往很悲哀,国君无能的时候,身边的臣子就会各种坏心思,总怕地位得到动摇,我一直很奇怪,公叔痤为什么不早点推荐商鞅呢?很有可能,公叔痤是...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战国的魏国自从魏慧王以后人才为什么开始流失? -
牟金参芪: 当时魏国是战国最强大的国家,强大后魏惠王就自恃老子天下第一,一天想着收拾这个,收拾那个,对人才团队建设不够重视,最终导致吴起,商鞅,孙膑等人才流失.望采纳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战国时期魏国为何大起大落 -
牟金参芪: 然而魏国又是一个留不住人才的国家,人才的大量流失使魏国很快走向衰落,最终灭亡.我分析了一下,在整个战国时期魏国流失的最主要人才有以下六位,而这六位都是战国时期鼎鼎大名的人物.下面以时间先后顺序分别介绍. 一 吴起 吴起...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魏国为什么会衰落最后被吞并? -
牟金参芪: 战国初期,魏国是七雄中的最强者,但到惠王以后,霸业丧失而逐渐亡国.魏国的兴亡盛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才的得与失.它由一个大夫封邑而迅速发展成为诸侯强国,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原霸主,其主要原因是魏文侯用贤任能,重用人才,变法改革,使魏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人才中心之结果.到魏惠王时,不善用人,排斥人才,使大量优秀的人才流失,导致了魏国的衰落和敌国的强盛.通过“人才得失与魏兴亡”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战国前期强大的魏国为什么后来会衰败 -
牟金参芪: 第一,魏国改革不是很彻底,只是军事体制和财政政策改革 第二,魏国没有任用人才,如商鞅、孙膑 第三,魏国四处树敌,没有联合和斗争 的策略.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战国初期,魏国若坚持重用吴起、庞涓为将,孙膑为相,魏国是否有力量兼并诸国? -
牟金参芪: 有的,魏国人才众多,是华夏文明中心,百家争鸣都要到魏国;经济高度发达,大梁是战国初期第一大城市;魏国民众团结勇武,是优秀的战士. 事实上魏国也在秦孝公初期几乎灭掉了秦国,可惜继承者没有识人之能,可叹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战国时期什么因素决定魏国必将走向面王?? -
牟金参芪: 春秋末期,魏赵韩三分晋国,初步奠定了魏、赵、韩、齐、楚、秦、燕七国并立的战国局面.战国初期,魏国政治、军事、经济实力强大,为三晋之首,地形险要,大有称雄天下之气势...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战国初期人才为什么都往魏国跑
牟金参芪: 魏国承诺国民待遇,解决户口,解决三居室,解决副局级待遇......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三国志12战国七雄魏国 -
牟金参芪: 魏国相性是曹操阵营,但曹操阵营的猛将(如曹仁,夏侯惇,夏侯渊,张辽,文央等等)都在晋阳,一开始录用不到.初期出虎豹,相当于比周围任何一国均多出至少20统帅,可占据对所有势力的绝对优势.而且,大梁等两个初始城市除了韩国...

和田地区17014287759: 三国时期,为什么魏国人才济济,而其他两国却差很多 -
牟金参芪: 因为魏控制的地区是华夏汉族发源地,最成熟的地区,从炎黄到夏商周再及秦汉,一直如此;南方的发展开化,除了早期的吴太伯,还有楚国自成体系,其他都是汉代征岭南、晋室南迁逐步开始的. 对照三国400年前的七雄时代,你可以发现除了楚有部分地区是吴国、蜀国控制的,其他六国+楚北方地区都是魏的地盘. 这样籍贯是魏国的人才最多,考虑曹操善于用人,流动到蜀吴的魏地人才毕竟是小比例,所以自然是魏的人才多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