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作者&投稿:孔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红与黑中于连的人物形象分析~

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生动地描绘了于连这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小说中于连第一次占有德瑞娜夫人的那个夜晚,作品揭示了于连灵魂深处最隐秘的矛盾情感,他的内心深处有对德瑞娜夫人的爱情,又有卑劣的占有欲和报复欲;既有火样般的狂奔热血,又有难以遏止的怯懦和畏惧。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所以成功,正在于他的人性深处的真情实感被展现出来了。

  于连分析
  一、于连的命运是其性格的悲剧 在小说《红与黑》第四节“父与子”中有一段对于连的肖像描写: 他的两腮红红的,两目低垂着。他是一个8岁到9岁间的少年,表面看来,文弱、清秀,面貌不同寻常。他的鼻子好像鹰嘴,两眼又大又黑。在宁静的时候,会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好像熟思和探寻的样子,但是在一转瞬间,他的眼睛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表情。 这段描写从某种角度可以说暗示了于连性格的悲剧,首先,这个年轻人长得十分清秀,这对他以后的命运有很大的影响。于连相貌清秀,身体瘦弱,但出生在木匠家庭,他身体不够强壮不能出色的干活,所以得不到父亲的喜爱反而得到的是父亲粗暴的拳脚;他拥有美貌,这成为跻身贵族及上流社会并于两位贵族女性发生恋情的资本,但同时也是铸就他命运悲剧的一个潜在因素。另外,他喜欢深思,探寻问题。他最爱读的书有两本:卢梭的《忏悔录》,从这本书里他领悟到人应该是有尊严的,但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尊严,他因之而痛苦着。另一本是拿破仑的《圣埃伦岛回忆录》,这本书是于连狂热崇拜拿破仑,觉得拿破仑给自己开辟了一条路,:出生低微的年轻人也可以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打拼出一番事业。可惜于连出生时,拿破仑的时代已经过去,于连不得不放弃穿上拿破仑军队红军装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红”与“黑”象征着当时年轻人的两条路。这段描写还写他在一转瞬间目光里常常显出一种仇恨的表情。于连是生不逢时的,内心有着仇恨,但在波旁王朝复辟与反复辟斗争中他必须掩盖住自己的仇恨,在表面上表现出很虔诚的笃信基督的样子,把他的聪明才智用于背诵拉丁文的《圣经》。这也是小说名字的另一种解释,“红”是于连性格中善良真诚的一面,“黑”是于连性格中伪善愤恨的那一部分,“红”与“黑”的交战,住在他的思想与行动,“红”与“黑”的抗争,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命运。 二、于连的性格及是柔弱的又是残暴的 小说中索黑尔父子相互敌视的紧张关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书中开始便写到老索黑尔和于连的冲突,由于老索黑尔叫了于连两三声没有得到回答,他就扑上去给了于连一拳一巴掌,直打得于连晕头转向、鲜血直流。即使到后来于连被判死刑关在监狱里,老索黑尔不但不悲伤,而且还要向于连收取“预付给他的膳食费和教育费”。从这些可以看出,索黑尔父子之间的人伦之情已丧失殆尽。按照荣格的“阿尼玛”理论,人类的心灵是双重的,不过一行的心理特征通常在人们身上不易被察觉到,它处在潜意识状态,只表露在梦中或投射到周围的某个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征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征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从小就生长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没有女人的温柔的环境里的于连,他身上羞怯、腼腆、柔弱等特点,并随着条件的变化和环境的改变,一旦遇到合适的理想中的女性,就会把内心中的女心里形象投射出来,从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里会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种勇敢、冷酷、残暴等充满征服欲和占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突现出来。因此,极端的温柔和极端的残酷的两极性格,就会统一在于连一人身上。 其实,荣格的这一观点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分析,就是我们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结”。于连对德·瑞那夫人的投射是以其母亲的形象为原型的。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终在感觉上把于连当成她的孩子。尽管二者在事实上并非有血缘关系,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着“俄狄浦斯情结”,从而导致“乱伦”的恐惧。尤其是当德·瑞那夫人的孩子突然病倒时,两人顿感乱伦必遭惩罚的恐惧。为了避免导致“娶母”的结局,于连只得处处逃避,向索福克勒斯笔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样,为了逃避神示的应验而逃亡异乡。正当于连和玛蒂尔德的恋情将要达到“高潮”时,德·瑞那夫人便出面干预了。虽然她对于连母子式的恋情难以实现,但嫉妒之心决不允许她把于连推到别的女人的怀抱里,于是她便采取了最为卑鄙的手段,写信告发了于连,失于连功败垂成。于连感到异常恼怒,表面上看是德·瑞那夫人的出现破坏了他即将到手的锦秀前程,实际上于连前程的断送意味着他将重新回到德·瑞那夫人身边。当于连认识到“娶母”的结局将无可挽回时,他只得采取枪杀德·瑞那夫人的办法。对德·瑞那夫人刺杀的不成功宣告了于连逃避的失败,也宣告了他对玛蒂尔德小姐的最终抛弃。但于连实际上又怕德·瑞那夫人真的死掉。他处在既爱又怕的矛盾交织中。当他得知德·瑞那夫人没有死时,他先是惊喜与他所爱的人并没有死,随之担心的娶母结局将最终难免,于是,于连考虑到既然不能把德·瑞那夫人杀死,那就只好把自己杀死。所以当法庭判他死刑时,他拒绝任何可能生存的要求,甚至承认法庭的判决是“公正的”: 我不抱有任何幻想,死亡在等待着我,它是公正的。我竟然企图杀害最值得我尊敬和钦佩的女人。德·瑞那夫人曾经像慈母一样对待我。我的罪行是残酷的,而且是有预谋的。 ……在结束以前,于连又回过头来谈预谋,谈他的悔恨,谈他在那些比较幸福的日子里对德·瑞那夫人怀有的尊敬和儿子般的无限热爱…… 这是于连对德·瑞那夫人恋情的真正告白。于连所认为的判决的公正性,已不再是法律的,而是道德的。并且于连只能选择死,这是他对乱伦的最后逃避。 三、于连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他的理想 仔细比较司汤达的生平与于连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司汤达不幸的童年、军旅生涯、政治生活,都和于连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说,《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实际上就是司汤达本人,通过于连这一形象,不但表达了作者童年被压抑的欲望,而且还体现了他一生屡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经历;通过于连和德·瑞那夫人的优美爱情抒发了他的恋母情结;通过于连壮烈的死,完成了他对死亡的好奇和体验。至于于连最后在法庭上精彩的演讲,则更是作者一生中遭受政治迫害的直接表现,于连的全部人生阅历不过是读了卢梭和拿破仑的两本书而已,于连对社会的认识是幼稚和肤浅的(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肤浅的),这样富有政治见解的精彩讲演与其说演讲者是于连,不如说是司汤达本人。可以说,整部作品就是作者全部内心世界升华的结果。 四、于连性格中的来复线 小说中,德·瑞那市长要聘请于连去他家里做家庭教师,于连的父亲老索黑尔在薪水、吃、穿、住等一系列问题上与市长讨价还价,老索黑尔关心的只有一样东西――金钱,而于连关心的是他和谁一起吃饭,是和主人还是仆人。也就是说如果和主人一起吃饭,他就可以去。他的这种自尊心背后掩盖着相当严重的自卑。由于自己出身比较低微,所以他的这种自卑表现得非常明显。我们在他生活中看到这样一个来复线,就是瞬间的自卑马上激起自尊的反抗,这种反抗如果得到了某种胜利的满足,这个来复线周期就完毕了。但接着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感到瞬间的的自卑,他又会激起一个自尊的反抗,然后再获得一种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自尊的反抗――胜利的满足――瞬间的自卑…… 比如有一天在花园喝茶的时候,傍晚天色有点黑了,于连不小心碰了一下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对于一个贵妇人,这是修养使然。但于连马上产生一个念头:德·瑞那夫人瞧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一下子就抽回去了。这样一种自卑的意识变成自尊的反抗,他想:“无论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经过很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他下了很大的决心,把德·瑞那夫人的手抓住了。由此开始两人的爱情。当天晚上德·瑞那夫人非常兴奋,觉得自己的生活揭开了新的一页,甜美的爱情降临了。而于连只是感到一种胜利,感到一种胜利的满足,因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所以那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和德·瑞那夫人完全不同。五、小结 最后我们来看看于连的结局,于连死了,他也只能这样选择。他的悲剧是一场典型的性格悲剧,无论他性格中近乎于女性的柔弱、腼腆与男性的暴戾、野心之间的瞬间转化,还他前半生颠沛辛苦的追求和生命最后一刻对于死亡的平静向往,都是他性格的极端和偏执造成的必然结果。生命原本是平衡的,当生命的一种状态达到巅峰乃至于近乎崩溃之后,随之而来的必然不会是平和与安宁,而是另一个极端。 于连必然走向死亡,他的命运里包含着伟大的自然法则。

  我觉得,于连是一个很让人言说的人,我在看《红与黑》的时候,感觉看不太懂,感觉很那个什么,觉得于连很会利用别人来满足自己,对他的印象不是很好。

《红与黑》塑造了法国复辟时期下层青年个人奋斗者、社会反抗者、少年野心家于连的形象,具有高度典型意义。出生在法国复辟的时代,有着迥异的出身,但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人生目标——“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于连原本是一个真诚、纯朴、善良的青年,但黑暗的时代、曲折的经历以及心理状态和性格发展都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特征,反映了一个以金钱、权力为主宰的充满竞争角逐的社会的种种必然现象。

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志向远大、聪明能干、意志刚强、敏感高傲,有发财致富、向上爬的野心。他的性格主要特征是以个人名利为前提,满怀为了出人头地、敢于冒险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他对现实社会的反抗和妥协,这反映了平民既反抗贵族大资产阶级,又与之相妥协的两重性。于连的形象既给予我们当代人正面的启示意义,即青年人一定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为自己的理想目标不懈努力;同时于连的形象还给予我们高度的反面警示意义,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不要轻易被物欲迷住了眼睛,步入歧途,要坚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于连是一个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寻求自我价值突破的年轻人形象。是一个底层民众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期望自身获得尊严与地位平等的一个年轻人。他的这一形象的对立面,则是当时法国社会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于连的身上代表广大底层热血青年的觉醒,他们在与社会进行抗争,与封建势力进行抗争......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而且于连最后的死亡,其实也喻示了仅靠个人力量与封建势力去做斗争,结果必然会失败,真正的胜利应该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给觉醒,都能够为自己的利益去斗争,为社会的公平公正而斗争,只有这样才不会迷失在自我成功的狭隘思想中,也才不会有于连那样的悲剧。“献给少数幸福的人”就是司汤达对读者的祝福,对所有能理解于连这个形象的人的祝福!


红与黑 讲的事什么,各中人物关系?
在这种情况下,于连怒气冲冲的将枪开向了特·瑞那夫人。虽然没有死,但由于于连在法庭上发表了对贵族存有挑衅化的言论,及其从前结下的怨恨等原因,最终惨获死刑。《红与黑》中的人物关系: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与侯爵的女儿有了...

<<红与黑>>的作者是谁?
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

《红与黑》讲的是什么
红与黑这本书讲述了什么?

红与黑读后感
写作思路:读后感的写作重点在于感受,把红与黑这部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思想表述出来即可。《红与黑》一书中重点刻画于连·索黑尔这一重要人物,书名中“红”是于连性格中善良真诚的一面,“黑”是于连性格中伪善愤恨的那一面。“红”与“黑”的交战,住在他的思想与行动中,“红”与“黑”的抗争,注定...

红与黑读书考试题
66.作者斯汤达是(19世纪人)。作者是法国人.67.于连没有读过的书是(《神曲》)。68.于连喜欢的书除(《可兰经》)。69.于连能够倒背如流的书是(《圣经》)。对于连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圣经》)。70.于连刚进市长家的心情是(恐惧\/心惊胆战),夫人(羞怯万分)。71.于连在市长家...

红与黑经典语录
——司汤达《红与黑》然而谁又会想到这如姑娘一般白皙、温柔的容貌背后竟会隐藏着一种宁可死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的坚如磐石的决心。——司汤达《红与黑》在热情的激昂中,灵魂的火焰才有足够的力量把造成天才的各种材料熔冶于一炉。——司汤达《红与黑》假如没有...

为什么说《红与黑》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意识?
小说原名《于连》,后改为《红与黑》。其中的“红”指法国士兵的红色军服,代表资产阶级革命力量,“黑”指复辟时期僧侣的黑衣,代表封建教会势力,这一书名本身暗示了两大对立阵营的尖锐冲突;斯汤达把“1830年历史纪实”作为小说的副标题,意在突出小说的时代精神。小说围绕着于连短暂的一生,从外省小城到...

这句话出自??
yeesh朋友,你好。“真实,令人难堪的真实”这句话出自斯汤达的名著《红与黑》。这句话是此书第一章的题记。这是斯汤达引用哲学家丹东的话。

《红与黑》主要讲了什么?
红与黑这本书讲述了什么?

19世纪法国文学的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一瞥
在小说方面,斯汤达(Stendhal,1783-1842)的《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以写实主义的严谨结构,细腻地描绘了情场浪漫情节以及俊男美女们追求恋爱自由的微妙内心世界,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动人恋曲;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的那部由九十多篇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La Comédie humaine,1841)巨著...

乌审旗19526314664: 分析司汤达《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特点
芝弦消眩: 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妥协-反抗的曲线(具体情节不说了).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最后,他在狱中彻底的反思,明白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原来毫无意义,也彻底看清了上等人的真实面目,最终他拒绝了拉莫尔小姐的搭救,以死宣布和这个虚伪,罪恶的社会决裂.

乌审旗19526314664: 分析小说《红与黑》里面的主人公于连的形象 一千七百字 -
芝弦消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红与黑》这本书来了个全方位的接触,并碰出了火花.从此,我便被这本书所吸引,尤其对书中漂亮、勇敢、敢于攀登的小说主人公——于...

乌审旗19526314664: 给某个人物的评价.
芝弦消眩: 于连是个人奋斗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有着复杂的心理特征,体现在他野心勃勃地追求名利的过程中,这个过程表现为反抗-妥协-反抗的曲线(具体情节不说了).虽然为追逐名利他以虚伪为信条,但同时也有真诚善良的一面,他的内心总是矛盾的,每当他在功利的道路上前进时,他的心又总是在谴责他的虚伪,使他始终无法与上流社会的人苟合,这就决定了他要反抗.一定程度来说也就是这种个性最终铸成他的毁灭.最后,他在狱中彻底的反思,明白了自己一直追求的原来毫无意义,也彻底看清了上等人的真实面目,最终他拒绝了拉莫尔小姐的搭救,以死宣布和这个虚伪,罪恶的社会决裂.

乌审旗19526314664: 红与黑里的于连是个什么主义的人
芝弦消眩: 于连是一个自我主义和拜金主义的人

乌审旗19526314664: 对《红与黑》这本书的见解?对主人公于连的看法? -
芝弦消眩: 司汤达冷静客观地描写了于连这个不服从命运安排,孤军一个与整个社会作战的青年所走的人生历程,对法国复辟时期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向黑暗的社会现实提出了强烈的抗议

乌审旗19526314664: 于连是那本书的主人公?作者是谁? -
芝弦消眩: 于连是《红与黑》的主人公,作者司汤达(1783—1842年) 《红与黑》主要讲述一个木匠的儿子于连·索黑尔的故事.于连个性倔强顽强,精通拉丁文,被委任为当地市长德·瑞那的家庭教师.他与市长夫人发生了恋情,事情败露后,他来到...

乌审旗19526314664: 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分析 -
芝弦消眩: l点两下就可以

乌审旗19526314664: 司汤达《红与黑》如何体现时代特征 -
芝弦消眩: 体现了他所处时代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 于连基本上就是司汤达本人的缩影,于连的父亲则是贪图利益的小人的缩影.

乌审旗19526314664: 红与黑读后感初一话题作文500字
芝弦消眩: 《红与黑》是国外著名作家司汤达的著名作品,进述了一位受过较好教育的穷人少年于连经历了大起大落后,幡然醒悟,用死亡揭露了权力的丑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