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只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所以把刘禅写成了笨蛋,其实刘禅并不是等闲之辈,大家认为呢?

作者&投稿:璩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老师说刘禅其实不傻,只是装傻,我听不懂求解,而且还有乐不思蜀,听不懂啊。求解?~

你老师明白是因为了解了当时的时势、也了解了蜀汉的情况、更了解了后主干的事情
从当时的天下大势与蜀汉的实际情况出发,蜀汉之亡是失去荆州之后,必然的情况,和谁做君主没什么关系,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写的很明白: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天下三分,蜀汉却只有益州西南一隅,益州在汉代是个什么地方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是不毛,虽有天府沃野但是地方狭小、人口稀少、蜀道艰难,失去荆州蜀汉便失去了东出争霸的门户,也丢了长江的天险,蜀汉无地利;
蜀汉政权的势力说白了吧,有几波人:从前就跟着刘备的关张糜等旧部;刘备在荆州刘表处收买的荆州马氏家族、刘封、诸葛、黄氏等荆州豪强士族;第三波才是益州当地的土著比如李严等人。蜀汉丢了荆州之后三拨人都挤在了益州,而掌权的是诸葛一派的荆州集团,另外两拨人你觉得会舒服么,更别说当地的地头蛇益州豪强了,所以蜀汉无人和;
虽然北方中原久经战乱十室九空,但自曹丕继位,励精图治,有五子八虎、司马氏等守边,曹操、曹丕父子两代大力屯田,中原人口恢复,三国说白了两弱打一强微妙平衡,但丢失荆州之后刘备不听劝告执意与东吴决战,自夷陵大战之后,把主力给打没了,是孙刘的这场大战,给了曹魏修养的时间,所以失天时。但作为刘备而言他又不能不打,刘备以流浪的武装力量起家,大将被杀,荆州被夺,他若不复仇,之后便不会再有人拥护他。
再说人才,曹丕设九品中正收买士族人心,才能顺利代汉,没有遭到大的阻力,俗话讲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人心向背,而反观曹魏孙吴,薪火相传、人才济济。
蜀汉,天时、地利、人和、人才储备都没有,岂有不灭之理?难道诸葛亮不明白?正因为诸葛亮明白所以他才重典治蜀,六出祁山,因为对于蜀汉而言,只有天下大乱才有火中取栗的机会,蜀汉与曹魏相比是弱者,时间拖的越久实力差距就越大,不拼就是慢慢被耗死,拼一拼或许有一线生机,但同时蜀汉有打不起消耗战,越拼死的越快,所以诸葛亮要执意北伐,小说家言诸葛平身不弄险,可笑,诸葛六出祁山就是最大的险,不拼是死定了,拼或许有一线生机,但更大的可能是死得更快,但他没有选择只能去拼。但有不能和吴国翻脸,蜀汉再和东吴翻脸就更是必死无疑。
再看看后主刘禅做的事情,诸葛亮势大的时候,刘禅什么都干不了,所以他只能吃喝玩乐,只能把大权给了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死,刘禅立马清算诸葛亮势力,自己牢牢掌握权力;再看亡国之后,故作乐不思蜀,但是如果你对比一下吴国孙皓的下场就会明白,正因为刘禅乐不思蜀才能活的长久。
要说谁该为蜀汉之亡负最大责任,是关羽,与东吴交恶,兵败身死,失去荆州,从此蜀汉就陷入极度被动的局面

我感觉肯定是史书更真实可信啊,电视剧讲究的是和观众的胃口,对历史稍加改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那个《明心表》应该是诸葛亮写的,写这些书还是要尊重历史的嘛

不排除这种可能,看此文

刘禅,即蜀汉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幼年时多遭难,幸得大将赵云两次相救,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于公元223年继位为皇帝,在位四十年。期间拜诸葛亮为相父,并支持姜维北伐,在位后期宠信黄皓,致使蜀汉逐渐走向衰弱。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

一般人认为刘禅是弱智,主要三个方面。

第一,刘禅亲政后信小人远君子。但是,古代有哪个皇帝身边没有几个小人呢?

第二,不战而降,但不能说他就是个混蛋,中国皇帝不战而降的很多。当时,他跟不肯投降的儿子说了一段话:“现在大臣都说要投降,你却仗血气之勇,想要让满城流血吗?”诸葛亮挟少主以令蜀中欲称帝却无胆,刘禅正是利用诸葛亮这种心理而智斗周旋最终胜利,但并未掘其祖坟,这样看来,刘禅还是一个仁君。

第三,没心没肺。蜀国灭掉后,刘禅被带到了洛阳。司马昭招待他,而宴会上所演奏音乐舞伎跳舞蹈是蜀国的。但内容不怎么好,像当年韩信玩的四面楚歌。蜀国投降的大臣都痛哭流涕,刘禅却谈笑自若。换一个角度来讲,此时的刘禅已为“鱼肉”,“没心没肺”未尝不是一种明哲保身。他还是中华历史上唯一亡国之后善终的君主。

一种观点认为刘禅虽然不是一个聪明有为的君主,也不是一个完全懦弱无能的人,他起码拥有中等的智慧,那一顶"扶不起来的阿斗"的帽子,实在应该给他摘掉。理由是:

刘禅从公元223后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台,称帝在位公41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动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 。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29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

《三国志》记载,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有这么一段话:"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射君是谁已不可考,但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白:诸葛亮对射君称赞刘禅的智慧,射君又将这赞辞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予以勉励。诸葛亮当不会是阿谀奉承之人,刘备也颇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见刘禅非鲁钝之人。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一位被中国历史扭曲的大气君主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着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的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不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的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了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诏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炎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对于姜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时,后主并没有委过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喝的。”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的多,不失于第二代领导人的风范和气质。

乐不思蜀

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对于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三国志集解》引于慎行的话说:"刘禅之对司马昭,未为失策也,……教之,浅也。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闻也……左右虽笑,不知禅之免死,正以是矣。"同样是投降后宣布退位的皇帝,刘禅得一做了八年的安乐公后寿终正寝,东吴的孙皓则被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赐毒酒杀了,其中道理大概在此吧。



历史上的刘禅可不傻。
诸葛亮死后,刘禅的蜀国还坚持了几十年呢,甚至还一度反攻过魏国。
只不过当时的时代是门第社会,皇帝说话不算数,而底下的士大夫家族说了才算。
蜀国连年征战导致国内积贫,刘禅手下的蒋琬、费祎一直致力于休养生息,安抚蜀中的士大夫,不过他们一死,就没人能够管得住士大夫了,士大夫决定要投降,刘禅也没办法。

读三国志你会发现,刘禅并不是笨蛋,反而在复杂的朝局中表现了很好的政治手腕。

只要老百姓没有受到伤害,老百姓是认可他的,那他就是一个好皇帝。

刘禅要是真笨的话,在诸葛亮去世后,没多少时间就会下台的,实际234-263,又在位这些年,亡国后,263-271,才去世,还是有点水平的。


风流倜傥不输周瑜的将干,为什么三国演义中成了跳梁小丑?
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才能,才丑化了周瑜的形象。《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体现了一个思想,就是忠君爱国,罗贯中为了突出这个主题把支持汉朝的刘备树立成了一个正面的形象,一切帮助刘备的人就是在帮助汉朝,就是在实现作者心中的那个正义。为了突出刘备的正面形象,把刘备手下的第一个大功臣诸葛亮也塑造成了一个...

《三国演义中》打仗总是由双方将领大战几百回合开始,那底下士兵都是观战...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这种打仗方式还是在先秦春秋时期流行,因为那个时候青年壮丁少,是为了保护劳动力,所以才出现这种打仗方式的。随着国家强盛之后,这种打仗方式就慢慢消失了,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只是小说为了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并不是真实情况。《三国演义》里几乎都是双方将领单挑,事实上古时打仗不是这...

为了突出关羽的形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他虚构了哪些事件呢?_百 ...
一、桃园结义《三国演义》中,刘关张三人不仅是君臣,更是兄弟,桃园结义的故事也为后人所称道。不过在《三国志》中,只提到刘备和关羽、张飞感情极好,“恩若兄弟”,没有说他们真正结拜为兄弟。当然了,历史上的关羽虽然没有和刘备结义,但忠心程度不比演义中差。二、温酒斩华雄演义中,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中曹操送给荀彧一个空盒子,荀彧就自杀了,那空盒子是什么意思...
因为其官拜尚书令,所以后世多称其为“荀令君”。在三国演义中,荀彧是被曹操赐毒酒而死的。而历史上荀彧真的是被曹操所害死的吗?其实不然,三国演义这样描写只是为了突出曹操的残暴不仁,疾贤妒能。真实真正的情况是这样的,话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十万大军征讨孙权,荀彧作为谋士随军。由于荀彧不适...

三国演义的虚构部分
1 怒鞭督邮:刘备所为,而演义中为了突出其仁君形象,将此举写作张飞所为。2 温酒斩华雄:实华雄死于江东猛虎孙坚的军队,《三国演义》把孙坚写成是华雄的手下败将,这对孙坚太不公平了。3 三英战吕布:虚构。不仅史料未提及,以情景度之则刘关张根本不可能有与吕布单挑的机会。4 吕布戏貂蝉:...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一:《三国演义》读后感_550字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翻开了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呢?
但三国演义终究只是一部小说,有其艺术性需求,更是为了突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东汉末年原本是四国鼎立,罗贯中却故意将东汉末年第一个称帝的人抹去、第一个国家抹去。翻阅正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里,在华夏大地上上演的其实是四国鼎立的“大戏”。而这个被罗贯中所抹去的...

荀彧是怎么死的?
荀彧是服毒自杀的。在建安十七年,曹操想要进爵国,并加封九锡。但荀彧认为曹操不应该这样,于是惹恼了曹操。在曹操征伐孙权时,故意让他到谯县劳军,并将其留在军中,封为光禄大夫。后来,曹操派人给荀彧赠送食物,但器中空无一物,荀彧也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于是被迫服毒自杀。荀彧是曹操称霸天下的...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其能力是被贬低还是提升了呢?
在演义中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功绩,刻意的贬低了周瑜,这导致周瑜变成了一个小肚鸡肠的人,虽然有才,但总是比诸葛亮差那么一点。甚至作者还给周瑜安排了一个极其卑微的死法——活活气死,后来有人还添油加醋,觉得周瑜当时在棺材里装死,结果诸葛亮在吊唁时把棺材盖给拍实惠了,周瑜被活活闷死。上文...

三国演义为什么这么精彩绝伦?
1、《三国演义》创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一些主要人物,无不个性突出,形象鲜明,有血有肉。曹操、关羽、诸葛亮,之所以被称之为“三绝”,从艺术上来说,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性特征是非常突出的。通过才智相当的人物之间的较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是《三国演义》重要的艺术手法。例如在...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历史上有〔空城计〕这件事吗?为什么 -
右枝杞菊:[答案] 《三国志》里并没有记载!根据有些历史学者的分析,考证,确定在当时是不可能有的.《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只是作者为了迎合读者的心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赤壁之战中英雄很多,为什么苏轼只写周瑜? -
右枝杞菊: 三国的历史里赤壁之战中最英雄的人物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把很多功劳都给了诸葛亮,比如草船借箭是吴孙权的计策,在三国却成了诸葛亮战胜周瑜暗算的计策.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既生瑜何生亮,周瑜真说过这句话? -
右枝杞菊: 这句话来自三国演义,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抬高诸葛亮捏造的. 三国演义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褒蜀,抑魏,贬吴的文学作品.自《三国演义》之后周瑜形象以及在世人心中的历史功绩大打折扣,而诸葛亮成为了一个近乎于神的传说.“既然...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三国演义小说为什么要把周瑜丑化 -
右枝杞菊: 这是小说,不是正史,带有作者罗贯中的主观思想.他为了正统,所以神化了诸葛亮.将刘备写得无比仁义.关羽无比忠义.曹操十分奸.所以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只好靠周瑜来对比咯.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比如周瑜在赤壁赋和三国演义这2部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形象这可以理解成是文学形象中的个人形象吗 -
右枝杞菊: 三国演义 个人看法认为是作者借周瑜烘托出诸葛亮的才能.据说有种说法是,作者因为在现实中怀才不遇,所以在小说中寄托于诸葛亮,诸葛亮遇到明主充分发挥了才能.赤壁赋就是实际的类似感叹周瑜英年早逝,天妒英才之类的吧,当然也有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见解.小白,说错了别见怪.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既生瑜何生亮下一一句./. -
右枝杞菊: 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以其经典名言“既生瑜何生亮”为演义党所不齿.原因很简单,因为其没有正确的心态.面对一个才能和智谋都高过自己的人他不是去讨教,而是选择了嫉妒和想方设法的与之争斗甚至陷害,这种要不得的心态终究使自己心愿难遂下英年早逝.这是三国演义为了凸显出诸葛亮高大形象所虚构的一句话,历史上的周瑜心胸宽广深受孙权及文武百官乃至后世英雄的敬重与怀念.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公瑾在演义中是不是作者为了突出诸葛亮而被歪曲了其历史形象?
右枝杞菊: 不错,历史中的周瑜是一个大度的人,并且,周瑜是病死的,他到死时都没见过诸葛亮,他死后,蜀国去吊唁的还是庞统呢!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三国演义到底是夸诸葛还是贬诸葛 -
右枝杞菊: 三国演义的主旨是尊刘贬曹,诸葛亮作为刘备集团的主心骨,当然是从出场扬到谢幕.其实有很多事迹并不是诸葛亮做的,但是为了神化诸葛亮,就都扣在他头上了.不过后世对三国演义的解读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就看过很多网上的观点,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想为自己建功立业,他根本不考虑蜀国的国力能不能支撑他长期的征战.所以你要说贬诸葛亮,也就这一点而已,还是后世之人自己想出来的,罗贯中肯定没这么想.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诸葛亮真的那么神?
右枝杞菊: 诸葛亮亊实上没有那么神,但他确实才华,在帮助刘备打天下.搞政治立过不少功劳.因为他人格高尚,刘备又为汉室正统,所以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人物,就把帮助正统汉室,且高风亮节的诸葛亮神话了!

杭锦后旗19294718804: 是既生瑜何生亮,还是相反的? -
右枝杞菊: 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周瑜几乎就成了陪衬. 其实周瑜的军事实力肯定要在诸葛亮之上的,诸葛亮几乎没有什么军事实力,他是政治家和策略家.只是各有所长而已,三国演义完全神话了诸葛亮,如果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军事家的话,那么他肯定还是气象家(借东风)、天文学家(看星象)、阴阳家(用七星灯增加寿命)、科学家(木牛流马,而且是永动机,汗!). 所以三国演义里很多东西是不能信的,你就记住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蜀汉,所以可以这么看,凡是说曹魏方面的优点绝对是真实的,凡是说到蜀汉方面的缺点也绝对是真实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