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

作者&投稿:钮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课堂和谐气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

  和谐的课堂气氛对于课堂教育教学非常重要。生物这门学科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教材中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中要获得生物知识,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
  如:本人在教学“鸟的生殖和发育”这节课时,对观察鸡卵的结构,采用了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组织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准备好所有用到的材料,包括一生和一熟的鸡蛋。课上请一位同学打开熟鸡蛋讲解各部分的结构名称,让另一名同学打开生鸡蛋,认识胚盘、脐带等结构,最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并总结各部分的功能。
  又如:讲授“认识生物多样性”这个章节时,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本人充分利用学校天然条件,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 大自然,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认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搜集资料、筛选资料和 运用资料。这比教师讲授和学生接收要管用得多,在实际活动中掌握真正的技巧和能力。实践证明,一节课下来,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风光中掌握了应学的知识,即在快乐中达到求知的目的。
  教师有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要想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课前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并且要尽量多地设计或创造让学生活起来的机会。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才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潜能,才能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如:在食物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用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将学生直接地带到了食物链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的 学生感到原来食物链就这么简单我也能学会,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在生态系统教学中教师用大雁南飞、蜜蜂跳舞两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将学生引进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 递中,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致别提有多高啦。寻找生活细节中的闪光点,引发学生共鸣,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的同时以快乐的心态进入新课。
  教学中教师采用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动画制作、讲故事等灵活使用,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很多中学生对生物课感兴趣是因为生物课讲述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或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理过程,他们希望老师能带领他们遨游在生物学海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多媒体的应用不但充实了学科内的知识而且促进和提高了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使一些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了,激发和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对于没有电脑等设备的学校,教师可以采用自制的图片、模型来模拟。总之不管应用什么方法,只要教师自身善于动手、动脑才有可能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与过去相比,生物新课程在理念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提出了四项课程理念:一 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二是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四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四大理念的实现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完成。例如在食物链这节中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后总结什么是食物链,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在自学总 结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请各组代表发言总结,并由其他组补充,这样经过自主——合作——探究一连串的学生活动之后,学生也彻底理解了食物链,然后通过一个非常实际的生活问题“大家中午吃了什么食物?根据你中午所吃的食物写出相应的食物链来”,这个问题的提出既是对全体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检验,同时也很自然的把问题又引到了食物网上。这样教学既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也教给了学生要学以致用。 三、充分利用教学中实验,让学生动起来

在21世纪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和现代思想早就被广大教师所认识。但是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独立思考能力差,因而如何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并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使其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引导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人自制一个圆柱体容器,上课时教师指导学生操作,拿自制的圆柱体容器装满沙子往圆柱体容器里倒,当三次装满时,老师提一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圆锥的体积应当怎样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推得出:高圆柱体的体积是圆锥体体积的3倍;那么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体积的1/3.从而学生自己推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锥=1/3Sh。
二、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数学难理解”的畏难情绪,对数学不感兴趣。其主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注意到激励学生的参与动机,而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没有根据小学生既好奇、又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个让学生参与的情景,争做学习的主人。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发挥学的主体作用。教师就应该恰当地运用教材,结合学生的心理,创设数学情景,激励学生的参与动机。
三、创造条件,参与机会
让学生自己实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例如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测量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学生边操作边探索测量的方法,结果学生自己找到了多种不同的测量方法,既可以用“0刻度线”对准起点,也可以用“1”、“2”等其他刻度线对准起点。
四、分层教学,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优等生智力发展快,后进生智力发展较迟缓。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和提问注意上、中、下兼顾。难度较大的题,让优秀生回答,以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用他们的思维去启迪其他学生;较容易的问题,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让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使全体学生在各自“临近思维发展区”都得到相应的发展,人人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强烈的主动参与的欲望。在知识的掌握上,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12×4”一题,要求学生掌握其中最基本的一种计算方法即可,而对优秀生则鼓励其不断探索,发现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使其不断体验成功。
五、改变评价,学生参与
发挥长处,积极评价。教学中小学生的闪光点主要在课堂回答中表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发言时,无论回答得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千万不能讽刺、嘲笑,而要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保护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8+3”一题时,大部分学生想到了用加法,可有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老师,我还可以这样算:把3分成1和2,8+1=9,9+2=11。”我首先肯定他的想法,表扬他肯动脑筋,使其心理上产生成功感,然后引导其发现这并不是最佳方法。
六、坚持启发,发挥主体
教学应充分体现以学为主体,实施素质教育。预提到数学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各种合理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勤于动脑,积极思维,自觉努力地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力,以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研究问题,发现规律,提出见解,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七、优化教学,体现主体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接着老师指导地设问:我们能不能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来计算?然后让学生操作进行割补,把平行四边形转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老师引导提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讨论、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学生讨论、推理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这一过程既让学生掌握了转化的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课间,如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习规律的展示过程,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问题。
总之,在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数学教学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尝试成功的愉快。真正让学生手、口、脑并用,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使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生物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显然,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生物课堂教学也就突破不了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相对封闭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地位不落实,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由此可见,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落实是制约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瓶颈”。因此,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和推进新课程改革,大面积提高生物学教学效果的角度考虑,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发挥学生主体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各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目前,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认知内驱力的作用,越来越强调以“了解和理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的价值。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的奖励所左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目的有关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对生物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即对生物知识感兴趣,有好奇心,对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感觉到奥秘无穷、富有探索性,对生物知识感到与人类的生活、生老病死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现代文明紧密相连,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感到会极大的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极大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总之,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科自身的认知价值和特有的魅力,去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主动学习,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从学习中获取学习的动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呢?

1.1生物知识要密切联系社会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高度,让学生明确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生物教学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之中(而不是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和接触到与生物学相关的真实的社会问题,将生物学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使他们树立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学的雄心壮志。在每一节生物课里,应尽可能的把社会问题或社会普遍关注的事引入课堂,并和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国际粮食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当今世界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数;人口增殖到2030年的估计数字及粮食要求数,预计尚需增加粮食产量30℅。让学生感到光合作用与人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探究光合作用机理的积极性。在“遗传和变异”的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识外,思维的触角更应延伸到遗传育种的研究、新植物品种的开发等对解决粮食短缺的重要作用。在植物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及所需的生活条件,更应指出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应向学生介绍由于对森林的滥砍滥伐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等。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优生学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生态农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生物资源的问题等。总之,从世界到我国到地区的社会问题、社会热点都可以和学习特定内容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价值又可以使学生学会参与教学过程(参与自然和社会的考察及调查),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1.2生物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课堂里还应尽可能地寻找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体会的结合点,渗透他们关心和苦恼并期求解决的问题。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它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要。”例如膳食的合理营养问题、烦人的“青春痘”问题、提高用脑效率问题、与性有关的困惑和烦恼问题、为朋友或亲人的疾病忧虑的问题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和生物课的内容有关,应成为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素材。例如讲食物和营养一类的课,可以让学生计算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讨论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膳食标准,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不仅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

1.3教学过程中要有科学史的分析

教学过程中结合特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分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且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探究的兴趣,并认识到生物世界的奥秘无穷。例如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立,有长达293年的历史,许多学者的贡献。从1648年荷兰的范•赫尔蒙特柳树生长实验证明植物生长要以水为原料,到1772年约瑟夫•普里斯特著名的绿色植物放氧的实验,继之以塞尼比尔的绿色植物吸收CO2,到范•尼尔的紫硫细菌光合作用的研究得出生成的硫来自于H2S,因此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来源于H2O。一直到1941年,由于原子能的研究而能够制造出同位素,以含18­­O的水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才确证光合作用是从水光解开始的,放出的O2确实来源于水。让学生投入科学史的分析中,将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以及生物学和化学、物理学的相互关系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细胞学说的建立历史及其发展,进化论的确立及其发展,发育生物学的发展,遗传学的曲折历史等还有许多具体发明、发现,都是课堂教学设计可运用的素材。这些内容既可以教师介绍或设计出简约的探究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来介绍,这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

1.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生命科学的新成就

生命科学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在探求生命本质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过程中,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向学生适当介绍生命科学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世界上新的生物科技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时,向学生介绍离子泵的研究进展;在学习显微镜时,向学生介绍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学习新陈代谢时,向学生介绍酶工程技术;在学习植物分类时,向学生介绍分子分类技术。另外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技术(分子农场,转基因技术、癌病的攻克等)、细胞融合、HGP计划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动力,了解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好素材。只有学生充分认识了生物学科的真正价值,他们才会感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进而产生自觉的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如果仅靠着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来维持,那么,学习内容稍一枯燥,理论性较强一些,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很难真正主动、持久、深入的进行下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2.1注意课堂导入,创造兴趣氛围

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变为活跃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好的课堂导入在新课一开始就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

(1)问题导入,如在讲光合作用时,设问“有人说:大米和面粉中的有机物分别由水稻和小麦的叶制造出来的,对吗?”经过学生议论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叶是怎样制造出有机物的呢?”再如讲伴性遗传时设问“通过调查发现男性色盲发病率远高于女性色盲,这是为什么呢?”用这些使学生觉得新奇而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情境导入,如在学习生态平衡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人造生态系统——养着鱼的玻璃缸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出“这是一个人造生态系统,你们看这些生物能在一定时期内生存下去吗?为什么?如果鱼缸中的水遭到营养物的有机污染,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的导言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较快的进入分析思维状态。再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演示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然后设问“我们吸入的是含氧丰富的空气,呼出的却是含二氧化碳比较多的气体,那么,我们吸入的氧到哪儿去了?呼出的二氧化碳又从何而来呢?”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当学习内容枯燥或抽象时,若不能及时消除,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减,同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也会产生怀疑。此时直观手段能起到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克服学习难点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手段,如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幻灯、录像以及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变抽象为直观,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现象、生命过程等尽可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看得见,摸得着。经常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颖和变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知识从多途径刺激大脑,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如讲授“花的形态和生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解剖观察桃花、油菜花等,然后让学生讨论,我再通过挂图总结,最后结合录像来学习花的生理。在学习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遗传和变异等抽象内容时,则不仅要利用好常规直观手段,还要用好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模拟、动画等功能来展示微观生命世界。声图动画并茂,不仅趣味性、直观性强,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以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生命发育过程,而且能创造良好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和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情境的创设,能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它是诱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3做好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理解生物知识,培养科学兴趣等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尽可能采用探索实验的方法。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即可采取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来获取知识。实验采取两人一组,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新鲜洋葱根尖置于解离液中(问题:解离液有什么作用?),解离后进行漂洗(为什么要漂洗?)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动机,染色过程中提出:我们所用染料是一种什么样的染色剂?在联系“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这个知识点获得答案后,进一步提示学生解决上一个问题,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浯的感觉。在观察临时装片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并思考、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所做的实验现象较明显,有的却不成功,培养学生养成反思实验过程乃至一般学习过程的习惯。通过实验过程和提出问题建立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情感性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情感性是指通过强化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前提。

主体性教学特别重视情感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情感性教学环境不仅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从这一意义上看,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不如说是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否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氛围,一般用以下4个指标来衡量:(1)师生皆有愉悦的心理体验,无情感障碍;(2)教师发出的信号能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反应,无抵触情绪;(3)教学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的信息,无强制感;(4)师生之间的情感互相促进,不是消极制约。教学中教师应对照以上指标,不断强化师生情感交流,以期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

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必须注意:(1)相互尊重。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以同样态度尊重教师,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学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其情感表现最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知识接受分歧,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在讨论的气氛中将分歧和难点、重点一一化解,教师决不能搞“一言堂“,否则,将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3)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渲染课堂气氛。(4)以美激情。教师要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态、坚定自信的神态、庄重大方的举止,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以融洽师生情感。(5)师生互爱。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关怀,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表达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等,都能使学生深切的体验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激发出学生爱师的情感,创设师生互爱的富于人情味的教学情境。

4、教师活动应具激励性

所谓教师活动的激励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处于一种能动、活跃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愿望与需要,然而参与意识的水平和参与的主动性程度是大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活动的激励性,要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与发展,内在动力的形成。为此,教学中应采取以下几种激励方式。(1)成功激励。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且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他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习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其认知内驱力即学习的认知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与学习成功有关。因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可以使其尝到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更多的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二是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2)评价激励。就是通过实施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教学评价在正确判断教学状态的前提下,给学生一种促进和鼓舞,激发其向更高的目标迈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意志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同时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优生,要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要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总之,课堂上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当教师通过激励措施,使学生树立了一定要学好生物学的信心时,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学习活动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开发潜能,提高素质的过程。

1、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各类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学习,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学习动机。目前,教育心理学家越来越重视认知内驱力的作用,越来越强调以“了解和理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的价值。他们指出:教育的主要职责之一是,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而不是让他们为各种外来的奖励所左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当学生认为学习内容与达到自己目的有关时,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这种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对生物学科的认知内驱力,即对生物知识感兴趣,有好奇心,对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本质感觉到奥秘无穷、富有探索性,对生物知识感到与人类的生活、生老病死息息相关,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现代文明紧密相连,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感到会极大的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极大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总之,当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生物学知识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物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生物教师要充分利用生物学科自身的认知价值和特有的魅力,去激发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向,主动学习,让学生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从学习中获取学习的动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呢?
1.1生物知识要密切联系社会

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应从“STS”的高度,让学生明确生命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生物教学置身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之中(而不是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更多地认识和接触到与生物学相关的真实的社会问题,将生物学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生物学科的地位,使他们树立为人类文明进步而努力学好生物学的雄心壮志。在每一节生物课里,应尽可能的把社会问题或社会普遍关注的事引入课堂,并和学习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例如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了解联合国国际粮食首脑会议提供的资料:当今世界饥饿和营养不良的人数;人口增殖到2030年的估计数字及粮食要求数,预计尚需增加粮食产量30℅。让学生感到光合作用与人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探究光合作用机理的积极性。在“遗传和变异”的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知道染色体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等基本知识外,思维的触角更应延伸到遗传育种的研究、新植物品种的开发等对解决粮食短缺的重要作用。在植物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生理活动及所需的生活条件,更应指出植物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应向学生介绍由于对森林的滥砍滥伐而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使得越来越多的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类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等。使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优生学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生态农业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生物资源的问题等。总之,从世界到我国到地区的社会问题、社会热点都可以和学习特定内容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价值又可以使学生学会参与教学过程(参与自然和社会的考察及调查),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1.2生物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
课堂里还应尽可能地寻找生物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和体会的结合点,渗透他们关心和苦恼并期求解决的问题。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它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要。”例如膳食的合理营养问题、烦人的“青春痘”问题、提高用脑效率问题、与性有关的困惑和烦恼问题、为朋友或亲人的疾病忧虑的问题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和生物课的内容有关,应成为使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设计的素材。例如讲食物和营养一类的课,可以让学生计算一日三餐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讨论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膳食标准,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不仅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性。
1.3教学过程中要有科学史的分析
教学过程中结合特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分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且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产生探究的兴趣,并认识到生物世界的奥秘无穷。例如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确立,有长达293年的历史,许多学者的贡献。从1648年荷兰的范•赫尔蒙特柳树生长实验证明植物生长要以水为原料,到1772年约瑟夫•普里斯特著名的绿色植物放氧的实验,继之以塞尼比尔的绿色植物吸收CO2,到范•尼尔的紫硫细菌光合作用的研究得出生成的硫来自于H2S,因此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来源于H2O。一直到1941年,由于原子能的研究而能够制造出同位素,以含18­­O的水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才确证光合作用是从水光解开始的,放出的O2确实来源于水。让学生投入科学史的分析中,将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培养以及生物学和化学、物理学的相互关系的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细胞学说的建立历史及其发展,进化论的确立及其发展,发育生物学的发展,遗传学的曲折历史等还有许多具体发明、发现,都是课堂教学设计可运用的素材。这些内容既可以教师介绍或设计出简约的探究过程,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来介绍,这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
1.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生命科学的新成就
生命科学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在探求生命本质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教学过程中,结合特定的教学内容向学生适当介绍生命科学的巨大发展,尤其是世界上新的生物科技进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如在学习细胞膜的功能时,向学生介绍离子泵的研究进展;在学习显微镜时,向学生介绍电子显微镜技术;在学习新陈代谢时,向学生介绍酶工程技术;在学习植物分类时,向学生介绍分子分类技术。另外脑科学的研究进展、基因工程技术(分子农场,转基因技术、癌病的攻克等)、细胞融合、HGP计划等等,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动力,了解生命科学发展前沿的好素材。只有学生充分认识了生物学科的真正价值,他们才会感到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意义,进而产生自觉的学习动机。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如果仅靠着对学习内容的需求来维持,那么,学习内容稍一枯燥,理论性较强一些,学习就会受到影响,很难真正主动、持久、深入的进行下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点,采取多种方法,不断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使之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2.1注意课堂导入
创造兴趣氛围

课堂导入阶段,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变为活跃状态,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好的课堂导入在新课一开始就能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作用。
(1)问题导入,如在讲光合作用时,设问“有人说:大米和面粉中的有机物分别由水稻和小麦的叶制造出来的,对吗?”经过学生议论后,教师可进一步设问“叶是怎样制造出有机物的呢?”再如讲伴性遗传时设问“通过调查发现男性色盲发病率远高于女性色盲,这是为什么呢?”用这些使学生觉得新奇而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学习动力,使课堂气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情境导入,如在学习生态平衡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人造生态系统——养着鱼的玻璃缸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出“这是一个人造生态系统,你们看这些生物能在一定时期内生存下去吗?为什么?如果鱼缸中的水遭到营养物的有机污染,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的导言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较快的进入分析思维状态。再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呼吸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演示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然后设问“我们吸入的是含氧丰富的空气,呼出的却是含二氧化碳比较多的气体,那么,我们吸入的氧到哪儿去了?呼出的二氧化碳又从何而来呢?”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化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兴趣

当学习内容枯燥或抽象时,若不能及时消除,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学习的障碍,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减,同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也会产生怀疑。此时直观手段能起到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克服学习难点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手段,如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幻灯、录像以及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变抽象为直观,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现象、生命过程等尽可能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感知,看得见,摸得着。经常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颖和变化,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使知识从多途径刺激大脑,增强了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如讲授“花的形态和生理”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解剖观察桃花、油菜花等,然后让学生讨论,我再通过挂图总结,最后结合录像来学习花的生理。在学习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分裂、遗传和变异等抽象内容时,则不仅要利用好常规直观手段,还要用好计算机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模拟、动画等功能来展示微观生命世界。声图动画并茂,不仅趣味性、直观性强,能真实、形象、生动地展示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以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生命发育过程,而且能创造良好的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和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实践证明,直观情境的创设,能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化、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它是诱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3做好实验
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是生物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理解生物知识,培养科学兴趣等都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方法均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并尽可能采用探索实验的方法。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即可采取实验探索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让学生在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的过程中来获取知识。实验采取两人一组,引导学生将课前准备好的新鲜洋葱根尖置于解离液中(问题:解离液有什么作用?),解离后进行漂洗(为什么要漂洗?)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动机,染色过程中提出:我们所用染料是一种什么样的染色剂?在联系“染色体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这个知识点获得答案后,进一步提示学生解决上一个问题,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浯的感觉。在观察临时装片过程中,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并思考、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所做的实验现象较明显,有的却不成功,培养学生养成反思实验过程乃至一般学习过程的习惯。通过实验过程和提出问题建立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情感性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的情感性是指通过强化师生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本前提。

主体性教学特别重视情感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认为情感性教学环境不仅是优化认知过程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从这一意义上看,课堂教学与其说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过程,不如说是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否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氛围,一般用以下4个指标来衡量:
(1)师生皆有愉悦的心理体验,无情感障碍;
(2)教师发出的信号能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反应,无抵触情绪;
(3)教学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的信息,无强制感;
(4)师生之间的情感互相促进,不是消极制约。
教学中教师应对照以上指标,不断强化师生情感交流,以期创设最优化的教学情感氛围。

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中必须注意:
(1)相互尊重。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生才会以同样态度尊重教师,才可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教学民主。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其情感表现最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融洽。大量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气氛中,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知识接受分歧,教师应让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因势利导地组织讨论,在讨论的气氛中将分歧和难点、重点一一化解,教师决不能搞“一言堂“,否则,将大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以情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用自己的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以引起师生情感共鸣,渲染课堂气氛。
(4)以美激情。教师要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教态、坚定自信的神态、庄重大方的举止,给学生以美的感染,以融洽师生情感。
(5)师生互爱。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教师要通过自己对学生的关怀,通过各种表情动作表达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注视、赞美的目光等,都能使学生深切的体验到教师对他的爱,从而激发出学生爱师的情感,创设师生互爱的富于人情味的教学情境。
4、教师活动应具激励性

所谓教师活动的激励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使学生处于一种能动、活跃的动力状态,从而引起学习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达到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目的。

一般来说,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愿望与需要,然而参与意识的水平和参与的主动性程度是大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励、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活动的激励性,要立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学习与发展,内在动力的形成。为此,教学中应采取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1)成功激励。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并且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他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习的行为都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其认知内驱力即学习的认知需要,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与学习成功有关。因为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可以使其尝到学习的甜头,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成就动机水平。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更多的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给予不同的学习任务,使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二是给学生以成功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潜在力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主动性。
(2)评价激励。就是通过实施激励性评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使教学评价在正确判断教学状态的前提下,给学生一种促进和鼓舞,激发其向更高的目标迈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教学评价要注意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承认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在知识基础、认知能力、意志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确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同时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对优生,要激起他们的成就感和进取心;对差生,要激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有自卑情绪的,要亮化其闪光点;对在学习中受到暂时挫折的,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总之,课堂上的激励,要真诚、热情、恰到好处,使每一个人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从而克服消极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当教师通过激励措施,使学生树立了一定要学好生物学的信心时,学习便成为学生自觉行动,学习活动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过程,也是学生开发潜能,提高素质的过程。

多从现实着手
从最常见的生物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辅助生活小实验,如发酵酸奶等


论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
就课堂作为教师和学生对于知识进行传授和交流的平台,探讨高中生物课堂中创新型教学方式。 随着社会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对于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改变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更新,以求对教学方式的转变起到指导...

在新课程标准中,哪些方面可以体现出生物学课堂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新课程标准中,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可以体现出生物学课堂中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具体内容: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生命观念主要是引导学生“用什么想”,科学思维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去想”,探究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怎么...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许多同学家养有宠物,如何解决宠物随地大小便?同学们根据经验,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法,促进了对条件反射的理解。此外,利用学生关注和社会正发生的热点问题,学习相关的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兴奋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总之,现实生活为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了最丰富的活动内容。只要留心,你就会发现无...

如何上好初中生物课发言稿
一、现在生物教学的现状首先,说说我对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的认识。目前初中普遍存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且后进生面广,学校设施不完善等情况。多年来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控制着学校的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取消生物学科。升学考什么,学校抓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考试科目上,学生对生物学的厌学情绪极其严...

高中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_百度知 ...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课堂教学为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随着生物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时间紧、学习内容多,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显得更加迫切。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性是指教师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有效地提升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有敏锐的生物学问题意识,能进一步关注自身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有效开展合作学习
1.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也不是一堂课自始至终都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既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又要把握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1)知识面广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因学生知识储备和阅历的限制,独自...

如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生物学教学亦如此,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生物学教学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农村中学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重要性就更显突出。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贯彻面向全体...

如何在生物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

浅谈中学生物老师如何上好生物课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生物老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下面就如何上好一节生物课,谈一下本人的浅薄认识。一、备好课,明确本节的教学目标 上课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清楚自己这一节课到底要干什么,即学生...

怎样让生物课堂活起来
根据我个人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如何推行新课改——让初中生物课堂活起来。首先,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改变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要求教师要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课程改革及教学当中,在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

离石区19555437379: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
莘果醋酸: 一、求趣——激发爱好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前提从教学的过程和要达到的目标来看,处于主体地位的只能是学生,决定着学、影响着教.要使教学取得高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的积极性,与教师的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机械记忆会...

离石区19555437379: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
莘果醋酸: 江安学校 曾喜迎摘要:阐述要发挥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可以采取引导探索归纳的教学方法,还必须注意对学生情感志趣的培养,以及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离石区19555437379: 浅析初中生物教学如何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
莘果醋酸: 培养学生自主性必须通过问题激趣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故事激趣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操作激趣来巩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离石区19555437379: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
莘果醋酸: 首先要解开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有自己合理的要求,满足学生内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设置的作业也应该具有不同层次,体现课程的选择性,适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享受学习的趣味性.心理学家认为,当某种事物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立刻创设这种能满足学生兴趣的情境时,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充满激情的.

离石区19555437379: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谈生物教学中如何体现生本教育理念 -
莘果醋酸: 生物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是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而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根本,则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

离石区19555437379: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及现状
莘果醋酸: 高中生物教学方法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更新新课程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每位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学校的一切工作,最终都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

离石区19555437379: 浅谈在生物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莘果醋酸: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应当作为科任教师的重要工作目的确定下来,通过科任教师这个重要角色发挥作用,培养具...

离石区19555437379: 教学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
莘果醋酸: 一、改变教学方式,营造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环境 “环境造人,环境育人”.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造愉悦和谐的学习环境.通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

离石区19555437379: 新课改下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莘果醋酸: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的全面实施.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当前面临新形势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更新教学观念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新课改中来.新课改要求培...

离石区19555437379: 如何发挥学生在高效课堂的主体作用 -
莘果醋酸: 高效课堂就是要着眼于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 让 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 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又有独立的人 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 教学内容中有许...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