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敦煌食谱:和尚尼姑也喝酒

作者&投稿:隆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一千多年前的敦煌人爱吃饼喝粥,实行分餐制,酒店里总是人满为患,甚至连和尚尼姑在面壁诵经之余,也爱来上几口。寺院收入的大部分粟都用来酿酒或换酒。
敦煌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绢画、法器等文献中,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的饮食资料。这使我们有机会回到一千多年以前,看看当时的敦煌人吃什么?怎样吃?
主食蔬菜水果 佐料一样都不少
敦煌人的主食中,麦类有小麦、大麦、青稞、罗麦、荞麦等;壳类有粟、黍、粳米;豆类有豌豆、荜豆、黑豆、大豆、豇豆、小豆、雁豆等。除此以外,敦煌人还采集一定的草籽充当荒年的食物。
敦煌人的副食也比较丰富。敦煌有比较发达的畜牧业,牛羊等家畜是肉食和乳品的来源。敦煌自古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习俗在这儿或多或少留下了踪迹。唐代吐蕃统治过一个时期,吐蕃人喜爱乳食的习惯也影响了敦煌人。敦煌人喜欢狩猎,周围有野兔、野马、野骆驼、盘羊、黄羊等,许多文献记载他们有“猎户”、“黄羊儿”、“野味”等字样和“网鹰”、“捉鹰”活动,说明打猎活动不仅仅是敦煌贵族的消遣活动,也是他们获取肉食的手段之一。
敦煌的油料作物有胡麻、大麻和红蓝,也可能已栽培油菜籽。唐宋时,敦煌已有堪称发达的园囿经济,除了私人经营蔬菜的种植和买卖外,许多寺院都拥有菜园,品种有萝卜、生菜、蔓菁、葱、蒜、韭菜、葫芦、豇豆、苜蓿等。敦煌人还采集一定的野生植物和菌类,如草豉、荠菜、菌子、马芹子等,用以补充蔬菜的不足和改善口味。
敦煌号称“瓜果之乡”,早在汉代,敦煌的优质瓜就很有名,东汉明帝时已作为贡品。瓜的种植面积也非常大。有一件敦煌文书记载,沙洲各渠就有十几家瓜园。敦煌的果类有葡萄、梨、柰、果子、桃、杏、枣、胡枣、胡林子等,几乎包括了当时中国北方所有的水果。
敦煌人的调味品有花椒、生姜、盐、豉、醋、酱、浆水等。花椒和生姜来自外地,以“秦地生姜”为上乘;其他调料均在当地制作。敦煌人嗜酸,文献中不仅记载寺院自己酿造醋酱,而且用原粮去街上换取。说明当时敦煌有不少酿造醋酱的作坊。浆水是一种通过将蔬菜发酵而产生的酸菜水,有解暑、降温、化腻、利消化的功效,至今仍是西北人喜食的一种调味品。
爱吃饼和粥的敦煌人
和当时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一样,敦煌人的主食以各种饼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小麦以及加工成的面已取代粟和黍成为主食,也因为从汉代开始,饼类食物逐渐成为北方人喜爱的食物。敦煌饼类食物的名称有近三十种之多,比任何史料中出现的都多,有胡饼、饩饼、炉饼、馒头、水饼、白饼、薄饼、蒸饼、烧饼、沙饼、乳饼、菜饼、煎饼、馓枝、糕糜、笼饼、梧桐饼、环饼、索饼、龙虎蛇饼、菜模子、小食子等。这些饼大部分用麦面做成,少部分用粟面或糜面做成。
当然,这些被称为“饼”的食物在今天看来并不是饼。因为早先人们将凡是用面做成的食物均称为“饼”,如一些炸食、蒸食、有馅的食物及面条等,与今天的饼并非一致。
有些饼的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是有记载的,可以据此得知它们与今天的某些食物之间的传承关系。比如,胡饼、烧饼、梧桐饼、乳饼、炉饼等,与今天在北方流行的烧烤的饼相似;蒸饼、笼饼与现在的馒头相似;龙虎蛇饼是一种做成龙虎蛇形状的蒸食,它们往往用在一些具有礼仪性质的仪式上,比如诞生礼、成人礼及其他祭祀上;馒头、菜饼、菜模子则与现在的包子差不多;薄饼、煎饼等,与今天的煎饼、摊饼相同;有些与今天的油饼相似,有些和今天的馓子一样,不过形状各异而已;有些与今天的点心相同,有些与今天的油炸糕相似,常用来作为尊贵客人的加餐或点心;糕糜是西北地区惯有的食用谷面和糜面的方法,即将面用开水烫好后,加入酵子,蒸成发糕,这种吃法在今天甘肃的一些山区仍可见到。其他一些饼,如饩饼,只有用面量的记载,尚不能断定它们的制作方法。
除了几十种饼外,在敦煌还流行粥、馓饭、水面、煮菜面、细供、灌肠面、油面、炒面、麦饭、饭、糌粑等十几种食物。像凉面、馄饨、酿皮子、粽子等今天流行的食物,在当时就已是敦煌人的盘中餐了。另外,敦煌文献中还记载了“须面”,这应当是史料中对挂面的最早记载。
敦煌的粥有好几种。有浆水粥、白粥、米浆水、酹粥等。其用料并不仅是米或小米,而是用面做的。羹也是敦煌人经常性的饮食品种。敦煌人之所以喜爱粥及羹,与他们经常吃油炸食品有关。敦煌“饭”的含义也较广,用小麦蒸成的叫“麦饭”,在初唐的卷子上还有记载,但到了五代、宋初就不见了;用面做成的某种食物也叫“饭”,应当与今天河西人将面条等称作饭相同;另一种是粳米做成的“饭”。
胡食和胡气
敦煌饮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胡食和表现在饮食习惯上的胡风。在其饮食品种中,几乎有一半是胡食或由胡食演化而来,特别是以饼为代表的面食。铺设、坐姿、酒器等也或多或少沾有胡气。东来西往的商客带来各种饼的制作技术,而制作各种饼来满足商人对不同饼的爱好,也是敦煌的饼肆成功的经商方针。
当时敦煌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如灌肠面、糌粑。灌肠面是在动物的肠子里装入面和油、血的混合物,然后蒸熟的一种食物。在今天的藏族地区仍是一种家常的吃法。敦煌曾被吐蕃统治过一个时期,必然受其影响。敦煌人常将灌肠面用来祭神,看来,它是一种高级食物。糌粑也是藏族的饮食品种,在敦煌藏文卷子中有记载。说明在吐蕃人统治时期,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在影响着敦煌人。
唐五代时的敦煌,人们的饮食礼仪正处在一种新旧交替的变化当中。餐制、坐姿、用具等,无不显示这一特点。
古代敦煌人实行分餐制
唐五代时,餐制仍处在两餐向三餐的过渡阶段。从文献记载看,有时是一日三餐,有时是一日二餐,有时是在两餐外再用点点心,从事重体力劳动时,也记载有“夜饭”,但定量比另外两餐要少一些。
在有“案”的时代,敦煌人席地而坐,实行分食制,食物放在案上,由厨师或仆人“举案”放在食者前面。从壁画上看,唐五代时的敦煌,食桌已完全代替了案,人们围坐而食。从进餐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人已围坐在餐桌(一种低矮的长方形桌,像现在的茶几)周围进餐,但与今天的合食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每个人的食品仍然分开,每人面前放盘碟,由厨师或专人将食品分给每位进餐者。
在一些饮食活动的记载中,常常按人头分碗、碟、酒杯等餐具。
在敦煌及嘉峪关魏晋墓中,可以看见敦煌人跪坐而食,继承着古老的传统。到了唐五代时,大部分已盘腿席地而坐,从壁画中可以看到人们或盘腿围坐在炕上,或在一种和食床一样高的宽长条凳上盘腿或跪坐。这种坐法的优点是避免了因久跪大腿血液不容易流通而发麻的弊端,有可能受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敦煌当时已出现了高凳,虽然没有在高凳上进食的画面,但不排除坐在上面用餐的可能。
另外,由于受众多少数民族进食习惯的影响,也有在铺的食毯上进食的习惯。因为在寺院的进食物品分配中,少不了“铺设”,而在寺院的物品账目上,也不止一次地出现了食毯、食氍毯、食单等。这很容易使我们想起一些少数民族的进食习惯。
请客吃饭的理由多
在基本满足生理需求后,人们的饮食活动逐渐增加了社会意义。一些固定形式的饮食活动随之出现,这就是我们今天称作的“宴会”。
敦煌文献中记载的宴饮活动很多。但当时不叫“宴会”,根据不同的规模和性质,叫做“局”(或“局席”)、“筵”、“顿”、“设”、“看”、“小食”、“中食”、“解火”、“解劳”、“斋”等。“局”又叫“局席”,或简称为“席”、“筵”。最早,人们比较重要的饮食活动是在用某种植物编的席上举行的,这种席子也叫做“筵”,后来就以“席”或“筵”代称宴会。至今,一些地区仍将宴会称作“席”。“局席”是唐五代社会对宴会流行的说法,一直流行到清末。时至今日,以“局”称宴会又重新成了时髦,这就是称宴会为“饭局”。当时的敦煌,“局席”一般指比较正式的宴会活动。
“设”本来指设祭、设供、设馔等,后来引申为一种宴饮活动。
“看”的本意是礼节性的拜访,但在敦煌是指为了某项事情而进行的饮食活动,有招待、慰问之意。
“顿”最早为以首叩地之意,后又引申为聚会、宿食之所。敦煌的“顿”,均与某项活动有关,如庆祝上水、窟上下彭、送葬等活动结束后,大家在一起置酒、聚会。
“小食”、“中食”无疑是一种宴会活动,“小”和“中”并非时间概念,也非参加者的多寡,而多指饮食的等级。从检索到的例子看,规模不小,人员也不少,往往用在送行、照例聚会等活动中。
“解火”、“解劳”原意是指因劳累而上了火,需通过吃一些食物来败火。这本来是一种简单的饮食活动,但敦煌的“解火”、“解劳”,已演变成了较复杂的宴会活动。
“斋”本来指僧人的饮食活动,但因敦煌是一个佛教很盛的社会,僧人饮食的称谓也影响了世俗社会,俗人的宴饮活动有时也称作“斋”。
和尚尼姑也喝酒
敦煌石窟中有世界上最早的蒸馏酒酿造图,偌大的敦煌,见诸文献的酒户及酒店近三十家,这还不包括寺院和大量的私人酿酒。敦煌酒的品种非常多,按原料分有粟酒、麦酒、青稞酒、黍酒、葡萄酒等;按品种分有清酒、胡酒、甜酒、白酒、药酒、混合酒等。酒的酿造技术已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在敦煌,几乎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都喜欢饮酒。归义军首领、各政权来敦煌的使节、走卒贩夫、佛门僧人,都是酒店的常客。甚至连和尚尼姑,在清灯古佛面壁诵经之余,也来上几口。寺院收入的大部分粟都用来酿酒或换酒。酒的作用已远非一种饮料,而成了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润滑剂,几乎一切世俗的社会活动甚至一些宗教活动,都少不了酒。如招待使节、祭祀娱神、节令仪式、各种宴会、迎来送往、婚丧庆典等,都必须有酒。
在正式场合中每人一个杯子。敦煌的酒器有瓮、角、注子、洮子、勺子。洮子是用来温酒的,说明敦煌人喜欢饮热酒。
敦煌人当时喝酒已有了现如今常见的划拳行令方式,称作“喧拳”,此外还有一种文雅的以“拗笼”做筹的酒令方式,这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常识,因此盛行在士人或贵族之间。
敦煌人的酒量也非同小可。归义军给来敦煌的使节每人每天所供的酒达到了2升多到3升不等;从一些文书中的记载计算,一些人的酒量达到了每日5升到7.5升不等,约合今天的6斤到9斤,与景阳岗的武松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他们所饮的酒大多都是粟酒,酒精含量较低,与今天的白酒不能比。


敦煌的历史,是怎样从发展辉煌到战火连天的?
大约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的西域政策拉脊衡开了帷幕,敦煌作为丝绸之塌基路的咽喉之地,成为汉武帝统治、管辖西域的重要基地,名闻宇内。与丝绸之路相伴随的是,中原文明与古印度、古波斯、东罗马等文明的沟通。从这之后,直到一千多年后海洋商贸正式兴起前,敦煌都是重要的商贸与文化都市。如果仅靠想象,也许我们很难...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哪一幅
敦煌壁画中最为壮观的壁画之一是《五台山图》。这幅壁画堪称瑰宝,其规模宏大,描绘了我国古代一千多年前佛国圣地的景象。它展示了超过500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200多个亭台楼阁,画面恢弘,气势磅礴,堪称世界罕见的古代地图艺术杰作。《五台山图》详尽地再现了五代时期五台山的宗教气息和世俗生活,艺术...

敦煌必去的景点和地方有哪些?
参观完第九层,我们结束了敦煌莫高窟的游览。丰富多彩的壁画和真实与虚构的故事 2.鸣沙山今天的敦煌是河西走廊西部的一个小县城,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它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2005年,敦煌的旅游收入达到3.9亿元,让甘肃很多县区羡慕不已,其中鸣沙山和月牙泉功不可没。“一弯如月弦始,半比镜明”。月牙泉,...

敦煌壁画千年不褪色之谜
一是颜料,敦煌壁画颜料紧张身分为进口宝石。二是环境,敦煌那边干旱少雨,湿度低敦煌莫高窟虽经历千年,但地处沙漠干旱气候区,年蒸发量是降雨量的千陪,尤其建在远离人口密集的沙漠腹地,这样自然和人为的损毁条件少了许多.当地人自古也都诼信佛教,这一艺术瑰宝才得以保存至今.实在是国之大幸 。

敦煌元素穿越千年惊艳世界
特别是作为世界孤本的唐太宗书《温泉铭》、堪称考古报告的沙州都督府图经、世界第一卷全卷雕版印刷品的金刚波罗蜜多心经等文物,描绘了一千多年前敦煌的社会生活画卷。除了敦煌主题,文博会上的展览涉及了和“一带一路”相关的多个主题,包括古道天马——丝绸之路上的交通、织路·丝路织物艺术展、演绎...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价值
是中华文明所在,是中国文化璀璨的发源地,还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在历经几千年的风霜之后,凭借着独有的绰约之美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但就如同是一个渊博文化的长者,一直向大家讲述着这些年来的百转千回。一、敦煌莫高窟在这一个千佛洞里面就可以感受到将近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哪一幅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五台山图》。《五台山图》再现了我国一千多年前的佛国圣境,描绘了超过500多位任务,亭台建筑多达200个,卷面恢弘,气势磅礴,是世界罕见的古老的形象地图。《五台山图》再现了1500年前五代时期五台山佛国圣境的宗教氛围和世俗风情画卷。作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叫做《五台山图》,《五台山图》再现了我国一千多年前的佛国圣境,描绘了超过500多位任务,亭台建筑多达200个,卷面恢弘,气势磅礴,是世界罕见的古老的形象地图。相传是武则天称帝后,有一天做梦梦到了文殊菩萨在五台山说法,于是第二天就火速命令工匠描绘出了她梦里文殊菩萨说法的...

「原创」西行漫记(五)千年莫高窟,令人心颤的人类瑰宝(上)
敦煌,丝绸之路千年绕不过的故事;敦煌,中国西部一个很小的城镇,沙漠中的一片绿洲,却在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石窟群,盛开出莫高窟这一朵怒放的艺术奇葩,闪耀了1650年,璀璨了世界。因为一句承诺及一卷跑光的胶片,让我开始了对这个遥远地方的守望和追寻了30年,常常在午后慵懒的阳光下,捧着...

敦煌壁画中最大的一幅是什么
中国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就具备了很高的颜料发明制作技能和化学工艺技术,敦煌壁画颜料主要来自进口宝石、天然矿石和人工制造的化合物。壁画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

大武口区19198061029: 求文化苦旅读书笔记,书中每一篇文章就一份读书笔记,一共20篇,每篇200字,急!!! -
毓宗曲伏: 《文化苦旅》是作者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得首奖,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其中《道士塔》《阳关雪》等,是通过一个个古老...

大武口区19198061029: 一千多年以前的敦煌饮食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毓宗曲伏: 敦煌饮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胡食和表现在饮食习惯上的胡风.在其饮食品种中,几乎有一半是胡食或由胡食演化而来,特别是以饼为代表的面食.铺设、坐姿、酒器等也或多或少沾有胡气.东来西往的商客带来各种饼的制作技术,而制作各种饼来满足商人对不同饼的爱好,也是敦煌的饼肆成功的经商方针.当时敦煌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如灌肠面、糌粑.灌肠面是在动物的肠子里装入

大武口区19198061029: 文化苦旅每章章读书笔记 -
毓宗曲伏: 漂泊的旅程中,是谁在孕育千年文化的土地上,留下了一串串探索的足迹? ——题记接触《文化苦旅》的第一篇文章是《道士塔》.它在整本书当中也是堪称经典.荒茫大漠中,一个古老的意象,记载了敦煌文明的兴衰,见证了一个没落王朝...

大武口区19198061029: 一千多年以前的敦煌人饮食上有哪些特点?
毓宗曲伏: 和当时中国北方广大地区一样,敦煌人的主食以各种饼为主,这一方面是因为小麦以及加工成的面已取代粟和黍成为主食,也因为从汉代开始,饼类食物逐渐成为北方人喜...

大武口区19198061029: 作业怎么做,初二的 -
毓宗曲伏: 亲爱的,你整人呢吧 1.喷香 2.设周长为x米. 当按30米种时,设需要的树的数目为y y=x/30-1 当按25米种时,设需要的树的数目为Y Y=x/25-1 由题设条件可知 Y-y=36 即x/25-1-(x/30-1)=36 通分可得 x=5400 又可得,Y=5400/25-1=215棵 所以可得...

大武口区19198061029: 一千多年以前的敦煌有哪些特色小吃?
毓宗曲伏: 当时敦煌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如灌肠面、糌粑.灌肠面是在动物的肠子里装入面和油、血的混合物,然后蒸熟的一种食物.在今天的藏族地区仍是一种家常的吃法.敦煌曾被吐蕃统治过一个时期,必然受其影响.敦煌人常将灌肠面用来祭神,看来,它是一种高级食物.糌粑也是藏族的饮食品种,在敦煌藏文卷子中有记载.说明在吐蕃人统治时期,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在影响着敦煌人.唐五代时的敦煌,人们的饮食礼仪正处在一种新旧交替的变化当中.餐制、坐姿、用具等,无不显示这一特点.

大武口区19198061029: 《文化苦旅》读后感1000字 -
毓宗曲伏:其一: 读《文化苦旅》有感 匆匆地读过一遍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心情有些沉重. 前些时候舆论对该书及作者争端颇多,如今看过并粗略地研究了一下,觉得议论是理所当然的....

大武口区19198061029: 以前人们没有牙刷、牙膏那么以前人用什么洗牙 -
毓宗曲伏: 以前人们刷牙、洗牙,分材料、方式、工具三方面来详细介绍: 一、材料 1. 末粉:将不溶性硬质物磨成细末状,入口清漱齿根.秦朝时有用石砖末的,汉朝时有用瓦磨成粉的.据说还有动物骨粉的. 2. 盐:兑盐水来漱口,是民间很常见的...

大武口区19198061029: 一千多年以前的敦煌人使用哪些调味品?
毓宗曲伏: 敦煌人的调味品有花椒、生姜、盐、豉、醋、酱、浆水等.花椒和生姜来自外地,以“秦地生姜”为上乘;其他调料均在当地制作.敦煌人嗜酸,文献中不仅记载寺院自己酿造醋酱,而且用原粮去街上换取.说明当时敦煌有不少酿造醋酱的作坊.浆水是一种通过将蔬菜发酵而产生的酸菜水,有解暑、降温、化腻、利消化的功效,至今仍是西北人喜食的一种调味品.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