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痰饮

作者&投稿:靳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水湿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形成后便成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上次我们说的湿气,可以这么认为,湿气是水湿痰饮的最早状态,换句话说,身有湿气,不做正规、正确、有效的处理,将会发展成为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同源而异流,分之为四,合则为一 ,都是人体津液代谢(输布与排泄)过程中发生障碍,停留于体内不同部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 ,故就其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更清者为水,而湿乃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和水明显。

由于同源异态,临床常出现两者并见相兼、难以截然分开的情况,如水湿、水饮、湿痰、痰饮等。在论述痰、饮异同时,《证治汇补》有言:“饮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肠胃之液,自内而生。其初各别,其后同归,故积饮不散,亦能变痰,是饮为痰之渐,痰为饮之化。若其外出,则饮形清稀,痰形稠浊,又不同也。”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痰饮应该是两个事物,是一个并列词组。其包括“痰”与“饮”。

(痰)




中医的痰主要指的是由于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病理产物,主要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中医的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的是能够看得见的一些痰液,比如吐的痰、哮喘病表现出来的喉咙痰鸣等。无形之痰,一般都是看不见的,比如癫狂,痰迷心窍以及风湿痹痛,引起的手足关节变形的一些痰。对于这种病症,主要用一些温化、温运的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学认为,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密切,其中又与脾的关系最密切。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之说。

脾为生痰之源: 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有关。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可将津液布散于肌肤皮毛,肃降可使水道通调,使上源之水下行。若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降与布散,便停聚于肺,而化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水湿不运 ,便停于体内,或肌肤四肢,或脏腑等部位。 若停聚于肺,聚而为痰,痰浊阻肺,影响气机,则肺气不宣、不降,可见咳嗽、痰多 ,甚或上逆作喘。肺病停痰,痰浊阻肺,不单纯是肺本身病变,而其根源多是因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肺而发病。如临床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脘腹不适,四肢困重,纳食不香,大便溏薄或泄泻,又见咳喘痰多。则其治法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外,关键还应补益脾气,增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水湿得化,肺内停聚之痰再生无源。肺气宣降协调,诸证便解。

肾为生痰之本 ,这一论述本身是有其病理根据的。标与本是相对而言的,但为何以肾为本,以脾为标呢?这涉及到“痰之所以为痰”的问题。《医贯·痰论》在褒扬王节斋“首揭痰之本于肾”时,同时批评道:“惜乎启其端而未竟其说,其所制之方,皆治标之药。”其所谓治标及脾而未及肾者。张景岳亦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景岳全书》卷三十一)在人之各脏腑中,肾为先天之本,阴阳水火之根。在调节体内津液运行输布中,肾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素问·逆调论》云:“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职司开合,为气化之本。水液流通敷布的道路是三焦,剩余水分的贮存排泄是膀胱,而肾脏统领管辖着这两个脏器。“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灵枢·本输篇》)肾对水液的输布调节,就是主管关口门户的开合。饮自入胃后,水液的升降开合,始终由肾主管,故谓“肾者,胃之关也”。(《素问·水热穴》)肾对体内水液所司开合之功,具体是靠肾中阳气温煦蒸化的气化作用,肾的气化作用正常,则升降开合有度。开,则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合,则机体需要的水液能在体内保留。如此维系着体内水液运化输布代谢的相对平衡。肾的气化作用,除了“为胃之关”,“将两脏”之处,无论是脾的运化,还是肺的宣降,悉依赖于此。一旦气化失职,开合不利,水液的输布调节失常,清津不能运化,浊液不得排泄,水湿停积,便酿为痰浊;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即所谓“火不生土”,水反乘脾,聚而成痰。概言之,肾水亏而生痰,其结果有二,或肾虚不能制水,水不归源,肾水上泛而生之;或阴虚火动,如龙火出海,则肾水沸腾而生之。其所生之痰,既可凌心射肺,发为水肿;亦能内阻肺络,使肺失宣肃;还能壅津于脾,使脾失健运,甚而痰凝气滞,阻滞血运,结为淤血。

肾阳虚衰,水泛为痰者,《傅青主男科》日:“肾中之水,有火则安,无火则泛,倘人过于入房,则水去而火亦去,外之则水虚而火亦虚,水无可藏之地,必泛上为痰矣,治之法,欲抑水之下降,必先使火之下温,当于补肾之中,加大热之药,使水足以制火,火足以暖水,则水火有既济之道,自不上泛为痰矣,方用:熟地、山萸、肉桂、牛膝、五味子。”

肾阴亏损,水沸为痰者《青主男科》云:“久病痰多,切不可作脾湿生痰论之,盖久病不愈,未有不因肾水亏损者也,非肾水泛上为痰,即肾火沸腾为痰,当补肾以祛逐之,方用熟地、仁、山药、山萸、麦冬、芡实、五味子、茯、益智仁、车前子。”

痰的生成有不同原因,所以又有虚、实兼见之证,必须依据痰的常见证型进行确定。

实痰 :①痰浊壅肺:胸闷、咳喘促,喉中痰鸣,痰多或白或黄,或稀或稠,苔,脉滑。②痰阻中焦:胃脘堵,嘈杂不饥,泛吐痰涎,头目眩,肢体沉重,或腹泻便夹液或白冻,肠鸣,苔,脉濡滑。③痰瘀互结:心悸失眠,易怒善惊,或胸痛脘闷,喜太息,或精神失常;或突然昏扑,呕吐痰;或进食发噎;或咽喉不利,似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或发瘤厚;舌红或暗、苔厚或黄或白,脉弦滑。④风痰闭阻: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或突然昏,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厚,脉弦滑。

虚痰 :①肺虚痰恋:咳喘日久,动则甚,痰稀或,或自汗畏寒,易于感冒,或潮热盗汗、额红,舌红或红,薄白或少,脉细滑无力或细。②牌虚痰盛:纳呆恶心,泛吐痰浊,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虚浮,腹胀便溏挟冻,舌淡红或淡、苔腻,脉细缓无力。③肾虚痰泛:久病痰喘气促,呼多吸少,动则更甚,痰多而稀薄,头晕耳鸣,畏冷喜温,腰膝酸软,或肿,或晨泻,或夜尿频多,舌淡苔白或,脉沉细无力。


(饮)




张仲景对于饮病有着系统而深刻的认识,只是把“痰”“饮”并称,并在《金匮要略》中设“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专篇论述。由于汉晋唐时期,痰与“淡”“澹”相通,如《脉经》《千金翼方》等中的“痰饮”均作“淡饮”或“澹饮”。而《说文解字》云:“澹,水摇也”,说明水饮有变动不居、流动性的特点,因知仲景所言“痰饮”是一个偏正词组,“痰”在这里主要是用来修饰“饮”。

《金匮要略》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后世据此把饮留胃肠者称为痰饮,饮停胁下者称为悬饮,饮停肢体者称为溢饮,饮停胸肺者称为支饮。但由此分类可以看出,痰饮是有广义、狭义之分的。广义泛指水饮不化、停留于人体某些部位者,狭义则单指饮留胃肠者。对此,清代医家李彣释言:“夫饮有四,而此独以痰饮名,总之水积阴或为饮,饮凝阳或为痰。则分而言之,饮有四;合而言之,总为痰饮而已”(《〈金匮要略〉广注》)。

痰饮,作为中医病证,是体内水液未能被完全输送或充分转化利用,停聚在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多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累体虚导致。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为痰饮病证的总称,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的痰饮指饮停胃肠之证。一般可表现为咳痰,喉中痰鸣,胸闷,苔腻,脉滑等,也有不见痰液排出,而表现为眩晕者。常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慢性胃炎、心力衰竭、冠心病、心律失常、肾炎水肿等。




实呕·痰饮停胃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实呕·痰饮停胃证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实呕·痰饮停胃证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疗 6.3 针灸治疗 6.4 饮食疗法 6.4.1 推荐食材 6.4.2 推荐食疗方 7 关于呕吐 8 参考资料 ...

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均有
【答案】:A 考点:1.痰饮的概念: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2.源流:《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之说。《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立专篇论述,并有广义、狭义之分;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则。隋唐至金元,有痰证、饮证之分,提出"百病兼痰"...

中医什么是外感实邪.痰饮胀满?什么症状?怎样医治?
外感分风寒暑湿燥,虚实是人体的状态。没有外感实邪说法(是否是湿邪?)。痰饮、胀满一是致病因素,一是症候。我推测:你问的是否是,外感风寒,牵动内饮而引起的胸胁胀满咳嗽。关于治疗,就比较复杂,伤寒论写的明白,得辩证施治。大法应发表兼除内饮。或可用小青龙汤。这是我的推测,具体治法,应找...

泽泻汤《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
泽泻汤是源自经典医籍《金匮要略》中的一剂针对痰饮咳嗽病的方剂,主要用于治疗特定病症。当患者感到心下部位存在支饮,伴随有持续的冒眩症状时,泽泻汤便是首选的治疗方法。该方的组成包括泽泻,每剂需要5两,即15克,以及白术,用量为2两,即6克。制作过程简单,需将这两种药材加入300毫升的水中,...

什么是脾是痰之源肺是藏痰之本脾与肺有什么牵连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出自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所著的《医宗必读·痰饮》。说起“贮痰之器”——肺,大家都能理解,但中医认为痰的产生不仅与肺关系密切,还与脾有关。脾有运化水液和营养物质的职能,是人体水液及营养代谢的中间环节。脾出现了问题,便不能正常运输营养物质来养肺,水液...

为什么说脾是痰之源
脾为生痰之源 定义:脾之运化功能失常,致使津液代谢失调,是痰饮生成的主要原因。脾为生痰之源,病因病理学术语。指痰饮证的病机。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

清痰饮简介
2.3 主治 因患头风,痰厥头疼,以致瞳神散大。2.4 清痰饮的用法用量 以白水2钟,煎至1钟,去滓热服。2.5 制备方法 上锉。古籍中的清痰饮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八)治心病方]2.安魂汤 枣仁以敛心气,龙骨、牡蛎以安魂魄,半夏、茯苓以清痰饮,赭石以导引...

为什么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求解,谢谢
脾主健运,运化水液,是水液代谢的中间环节。若脾虚健运失职,则水湿停滞,淤而成痰。《医宗必读·痰饮》:“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可将津液布散于肌膝皮毛,肃...

肺寒痰饮的治疗药物
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但中医主要将其分为热咳、寒咳两大类。亦有从致病原因将其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而热咳和寒咳的分辨并非一般认为晚上咳是寒咳白天咳为热咳这样简单,还应配合中医的四诊八纲去仔细分辨。热咳又可分为风热及燥热咳,风热咳多由感冒风热引起,常伴咽痛,畏寒发热,鼻塞,黄涕,...

三种人不能吃茯苓 茯苓能治疗水肿痰饮
讲完化湿药后,向大家讲述的是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温湿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利水渗湿药第一味药材是非常常用的茯苓。茯苓属于利水消肿药,它...

梁平县15561476424: 中医痰饮指的是什么 -
仲肾妇炎: 问这种问题没有意义的,简单说就是营养物质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变成不该变成的样子.有时候在肺胃的痰饮会在分泌物或者呕吐物中看得见,有时候也不一定,所以没必要去深究这个说法.服药以后症状有改善,或者自己感觉好起来就算有效,如果没感觉就说没感觉,看医生是否需要调整疗法药方什么的.

梁平县15561476424: 中医学痰饮指的是什么呢?
仲肾妇炎: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 为饮.痰不仅是指咯吐出来有形可见之痰液,还包括瘰疠、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 组织中、看不见形质的“痰”.

梁平县15561476424: 中医常识中什么是痰饮?
仲肾妇炎: 所谓痰饮,就是指水液代谢障碍而引起的局部病理产物,又成为某些以痰多、苔腻、脉滑等为主症的疾病的致病因素.一般来说,黏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为病的一般特点,它不仅指有形之痰,而且也包括了无形之痰.在临床上,痰饮有咳痰量多,喉中痰鸣;胀满水肿,肠鸣食减;胸闷,呕恶,眩晕,心悸;苔厚腻,脉弦滑,这四大特点.

梁平县15561476424: 下面潮湿有异味怎么治疗 - 全科 - 复禾健康
仲肾妇炎: (1)辨痰饮停积的部位 饮停胸肺者为支饮,饮停胃肠者为痰饮,饮流胁下者为悬饮,饮溢四肢者为溢饮. (2)辨寒热 (3)用以确立或清或温的治则.一般而言,痰饮总属阳虚寒凝,水饮停聚.如《症因脉治·痰症论》曰“饮主于水,寒多热少.”若饮邪郁久化热、饮热互结者则表现饮渐粘稠,身热,口苦,舌苔黄,脉数等热象.临床寒热相兼之候也常有之. (4)辨虚实 (5)痰饮病虽以实证居多,但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证,其本属肺脾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其标则为水饮停聚或停饮郁久化热,但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或表现为本虚为主,或表现为标实为主.应从起病之新久、饮邪之盛衰、禀赋之强弱来权衡虚实,如新病饮盛为实,久病正虚饮微为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