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一书中告诉我们,拒绝做情感绑架的施暴者和受害者

作者&投稿:佟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比如说:父母对你说:“换个稳定的工作吧!我们是为了你好。”

丈夫说:“我这么爱你,你为了我牺牲一下又怎么了?”

朋友说:“我们关系这么好,你怎么好意思不帮帮我呢。?

于是,你一次一次的妥协,一次一次的顺从,就是因为你的不忍心,不好意思拒绝。但是,问问你自己,你真的是打心底想做这些事吗?你妥协的同时心里真的快乐吗?

那时的你,即使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了,你也是不开心的,对吧。

那么,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你家女儿对理科感兴趣,你却对她说:“女儿家家的,学什么理科?报个文科吧,以后找个文职的工作,轻松。我是为你着想,听我的没错。“

你看,就在别人迫使你的同时,你也会在无形之中给别人增加压力。我们很多时候,也会无意识地用情感绑架他人。

事实上,我们想要走出情感绑架的桎梏,就必须要想明白这些问题,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今天我要说的这本书《无声告白》中的主人公,就在经历着情感绑架的伤害,而她的父母也一直没有察觉到她的异样,导致她最终抵抗不了父母的“期待“带给她的巨大的压力,选择了以极端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悲剧的最后,她的家人终于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行为,选择改变,踏上新的人生之旅。

故事编排精妙,文笔深沉内敛,一经出版就广受好评,还长时间稳居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纽约时报》在谈到这本书的时候曾说:“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却依稀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者在书中扉页写的一句话总结的非常到位: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下面我们来说说这本小说的内容吧:

小说的开始是一场死亡。

詹姆斯教授家的大女儿莉迪亚死了。

死因是父母的“爱”。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教授是移民二代,从小在美国长大,却始终对这个国家没有归属感。

詹姆斯是黄种人,这让他在白人的世界中显得异常突兀。白人同学常常会用好奇的眼神盯着他看,却从来不会和他交朋友。

他就像一个局外人,一直游离在社会的边缘。

即使在他毕业后,在学校教书,有了体面的工作,这种边缘感也一直弥漫在他心间。

而莉迪亚的母亲上学的时候理科很好,还有一个当医生的梦想。

但是因为母亲,也就是莉迪亚的外婆不支持她,还一直强迫她学好厨艺和女工,将来安心的做个家庭主妇。

而且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更倾向于男主外女主内,最终莉迪亚的母亲只能呆在家里做家庭主妇。

父母就这么认命了,也在一直按照既定的轨迹生活着,但是他们不甘,心中始终怀着年轻时的梦想和这么多年的埋怨。

于是,他们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女儿身上。

莉迪亚的父亲希望女儿能融入白人的社交环境,交很多朋友,成为一个社交达人。而她的母亲则是希望女儿努力学习,长大后争取能当个医生。

他们常常对女儿说:“莉迪亚,我觉得你多交朋友可能会有好处。”活着:“女儿啊,其实当个医生会很有前途的。”

如果莉迪亚按照他们的要求做了,他们就会对莉迪亚特别好,嘴里不停念叨着“我女儿就是这么争气”,把莉迪亚追捧上天。

可莉迪亚一旦不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他们就会立马表现得非常失望。

莉迪亚总是认为,原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为了让父母爱自己,莉迪亚只得选择顺从父母的要求,一切都按照他们说的做,还不敢有半句怨言。

然而,莉迪亚的乖顺懂事,不是因为不会叛逆,只是因为害怕失去。

书中曾写道,莉迪亚的母亲为了实现自己的医生梦,曾经离家出走过。那时候,莉迪亚已经懂事了。

虽然,母亲最后还是放弃学业回家了,但那点差点失去母亲的恐慌,却一直笼罩在莉迪亚的心间。

她怕母亲会再次离开她,所以她再也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事事顺从母亲,想要用这种方式留住母亲。

其实说白了,莉迪亚就是情感绑架的受害者。这种人内心柔软,常常顾及别人太多,考虑自己太少。

其实,太过懂事的孩子,心里苦。

她被父亲逼着去社交,和同学处不好已经很心烦,回家为了让父亲安心,还要伪装成人缘很好的样子,抱着忙音的电话自导自演,装作在和朋友聊天。

即使莉迪亚早就意识到自己不被人喜欢,也不想拼命去融入集体,但是,她没得选。因此她过得非常压抑。

父亲的期待,还有母亲更沉重的梦想,压的莉迪亚喘不过气。

就连过生日,母亲都会送莉迪亚理科大部头书籍,平时也拐弯抹角对女儿灌输要当医生,要不比男人差。

虽然母亲的出发点是因为爱,但她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她拼了命想帮女儿实现的梦想,并非女儿的梦想,而是她自己的梦想。

父母的期待与莉迪亚害怕失去父母宠爱的情绪,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大网,控制住莉迪亚的身心,让她无法逃脱。

在书中,只有哥哥懂她所有的苦。每当觉得她自己快要窒息的时候,就会去向哥哥诉苦,让哥哥安慰自己。

对于莉迪亚来说,哥哥为她提供的情感支持,会给予她养分,让她即使面对父母期待的重压,也能有喘息的余地。

可遗憾的是,哥哥收到了大学录取的通知,马上也要离开莉迪亚了。

天啊,再也没人能理解自己了,莉迪亚十分绝望。她试图努力留下哥哥,甚至很幼稚地撕掉哥哥学校寄来的邀请函。

殊不知,这个行为却激怒了哥哥。哥哥生气了,开始不理莉迪亚。

这让莉迪亚彻底绝望了,就只有这一次是为自己做点什么,唯一想留住些什么,可它还是从指尖溜走了。

屋漏偏逢连夜雨,打击还在接二连三地袭来。

学业不顺、驾考失败,加上无意间发现父亲出轨的蛛丝马迹,莉迪亚身心俱疲。

好像任何一件事情处理不好,都有可能会让她拼命守护住的家庭土崩瓦解。

莉迪亚太难了,她明明只是一个还在成长的小女孩,却给自己压上了太过沉重的负担。

她也想过找哥哥帮忙分担。可那时候,哥哥早已沉浸在自己的大学梦中,根本顾不上关心自己的妹妹。

生活就是这么戏剧性。一连串的偶然事件的发生,结出了一个必然的结果。

这个结果的发生,其实莉迪亚周围的所有人都很难预料到,甚至很难理解,只有当事人自己,才知道那无助的滋味。莉迪亚扛不住了,终结了生命。

在莉迪亚死后,母亲意外的在莉迪亚书包里找到烟和避孕套。

她突然意识到,莉迪亚也许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乖乖女,也不是真心地在自己和老公面前塑造乖乖女形象。

而父亲也从女儿同学处知道,莉迪亚和他们并不亲近。在学校时,莉迪亚也常常是孤身一人。

莉迪亚死后,母亲去清理她的房间,在收拾的过程中,回忆起了曾经和女儿相处的细节。

莉迪亚的母亲这才猛地意识到,女儿开始对理科表现出兴趣,是在自己离家出走归来之后。

也就是时候,自始自终,莉迪亚都不爱学习。她努力考出好成绩,也只是为了讨父母的欢心。

莉迪亚的母亲终于触碰到真相。

她开始反思,也渐渐意识到自己对莉迪亚的爱太过主观,全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去给孩子最好的。

她把爱因斯坦的海报、元素周期表贴满女儿的卧室,把听诊器送给女儿做玩具,把《人体解剖学彩色图集》《科学界的女先驱者》之类的书籍作为礼物送给女儿。

她还依照自己的想法,竭尽全力为女儿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但却忽略了这些东西没有给莉迪亚带来欢乐,反而给了她无尽的压力。

莉迪亚的父母也会表达爱,可是他们表达的方式有问题,特别是,母亲一般只在听到孩子取得好成绩的时候,才会露出笑脸。

而莉迪亚的父亲也常常只会在听到女儿和同学相处融洽时,才会觉得高兴。

殊不知,他们这样的反应让莉迪亚产生了“ 父母的爱是有条件 ”的错觉。

这也让莉迪亚的生活更加如履薄冰。可惜的是,直到莉迪亚死去,她的父母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做错了。

最爱的女儿其实是死于自己的期待。知道真相了,可是也晚了。 很多时候,过度主观的爱,就是伤害。

莉迪亚的母亲开始慢慢放开对梦想的偏执,开始把目光投向自己拥有的家庭。

而莉迪亚的父亲也想明白了,既然无法改变混血的身份,那就也开始适应,而不再把这份希望强制转移到孩子身上。

好了,书中的大致内容就是这样了。

我们再来说说“施暴者”:情感绑架的施暴者,常常心怀爱意,他们抱着“为你好”的想法,试图给自己爱的人最好的东西。特别是作为父母,由于眼界或者思维本身的限制,他们的意见也会很主观。

虽说出发点是爱,但究其根源,常常是下意识变成去圆满自己曾经未被满足的需求。

很喜欢书中作者说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心得而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无声告白读书心得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声告白读书心得1 无声告白,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讲了一个不独特的故事。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道出该书的核心,接着从家里各个成员的角度去探寻莉迪亚死亡的真相。 这本书...

《无声告白》——我们终将找到真正的自己
刚看完《无声告白》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确切的感受。只是觉得,对于人物的人格和内心的表述,作者把握得十分准确。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最普通的女性的命运。故事的悲剧性在于,有些人一直试图与命运抗争,可是却一次又一次被命运拉回来,以爱的名义,以婚姻,家庭,责任的名义。真的,就像碰触毒品...

无声告白的读后感
无声告白的读后感5 你好,我是权建卓,7.16中午看完这本书,今天谈谈。《Everything I Never ToldYou》中文译名《无声告白》,作者是伍绮诗,书封面上写着“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凭借处女作夺得20__美国亚马逊年度图书桂冠”。 “告白”有表白的意思,但这里不是,一个沉重的故事。 1、故事是个好故事。开篇第一句...

听书《无声告白》第三节感悟:要么安心接受,要么全力以赴改变
《无声告白》我们到了第三节内容,莉迪亚的家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故事穿插着进行,第三节内容讲到了莉迪亚的葬礼。詹姆斯为了不让玛丽琳看到莉迪亚面目全非的样子,坚决钉上了棺材。纵使玛丽琳有多伤心,看到女儿这样的样子只会更加心痛。而在葬礼上,内斯看到了杰克,这个他认为莉迪亚的死有关的人。他想...

读书笔记|无声告白——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花费了几天时间看完这本书,合上书不知不觉盯着封面上“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句话开始发呆。思考自己度过的这小半辈子,到底有没有找到过真正的自己。“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全书以这样的叙述开始。莉迪亚是全书的线索,是以她的死亡串起的一系列的故事...

无声告白
之前在十点读书上听过这本书,后面有事就断了,没有读完,最近有空就重头读了一遍。这本书以“莉迪亚死了”拉开了序幕。之后讲述了莉迪亚家庭环境及个人成长,莉迪亚的死因也慢慢清晰,读到开头就感受到了这本书的悲凉。莉迪亚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父亲詹姆斯是一个生活在美国的中国人,哈佛教授,但...

《无声告白》讲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吗
小说讲了一个过度承载了父母期望的女孩最终走向了不归路的故事,作者匠心读到,先把死亡的结局交代了,再回过头来带着我们抽丝剥茧追踪原因。因为惧怕父母的分离,家庭的崩解,女孩拼尽一切努力地迎合父母,被迫放弃了自我,虽然她内心深处无比痛苦,但是被遗弃的经历无疑更痛苦,更令人无法忍受。这其实又...

《无声告白》:与众不同的一出悲剧
无声的告白 玛丽琳曾经失踪这件事给这个家庭带来了不确定性。更给幼小的莉迪亚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影响,她为了把母亲留下来,承诺要做到母亲要求的每一件事,她是如此的爱着父母,以至于逼着自己承载父母的梦想,可是她忘了问问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她想到那个根源,她要从改变自己怕水开始,从此她就可以...

无声告白
压抑,沉重,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无数次中断,不想读下去,却又一次次地压下这种无力感。小说结局算是好的吧,他们总会在不经意间想起莉迪亚,就好像莉迪亚还在他们身边一样,她的死亡让他们学会了爱、理解和坦白尊重。书最后,当别人问起内斯,你有几个妹妹?内斯会告诉他们,我有两个妹妹,一个不...

《无声告白》读后感
正如书中所写——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无声告白》读后感5 《无声告白》故事年代和电影《绿皮书》同是1960年代,大背景浸透了可怕的种族歧视。 这是一本看着会揪心的好书。很多细节描写同样折射大家生活的影子:逼着子承父志、害怕被无声遗弃、害怕过度关注、害怕被忽略、害怕梦想...

巴青县19782908803: 不加抗拒是什么意思 -
贯菲双子: 1、不加抗拒:施以某种动作无法抵抗或拒绝; 2、不加:不能超过,施以某种动作; 3、抗拒:抵抗和拒绝.

巴青县19782908803: 无声告白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
贯菲双子: 其实,有时候,结果比过程更重要.很多时候,都是抱着求胜心理去做事情.也许这些事情并不需要分出胜负,亦或者输赢也并不十分重要,淡然处之就好.甚至,世上大多事如此,但固执的认为结果比过程重要.只要有个好结果,不就什么都不重要了吗?重在参与只是失败者为自己找的冠冕堂皇的托词,社会可只看你的结果.

巴青县19782908803: 人中白的功效与作用(如何炮制)
贯菲双子: 1、人中白,又叫溺白垽、溺垽、白秋霜、秋白霜、粪霜等,人中白是人尿自然沉结... 6、飞人中白:取净人中白研成细粉,再水飞至无声为度,倾出混悬液,静置后,分取...

巴青县19782908803: 为什么我和一个我喜欢的男生告白 他要我多看一点书 有一天我的疑惑会解开 什么意思啊 -
贯菲双子: 多看看书的意思是,不要以为喜欢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在一起.到时候哪天后悔了,伤的是两个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