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佛教的根本立场

作者&投稿:闻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中道是佛教的核心立场,各个大小乘宗派均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化。然而,关于中道的解释在不同宗派间有所差异。以下是对其内涵的阐述:


小乘观点认为,中道主要指八正道,或者通过理解十二因缘来实现,即远离断见和常见的非断非常之理。小乘经典强调八正道的重要性,它引导修行者远离外道的苦乐二边,通过修习达到涅槃。比如,《中阿含》卷五十六中的教导,强调了八正道对于远离偏见和达到解脱的重要性。


《杂阿含》则认为中道在于理解并脱离断、常二见,准确领悟十二因缘,即不执着于世间有无,而是保持中正之道。一切法中,无绝对的“有”或“无”,因此要远离偏见,如实看待因果关系。


小乘论部进一步解析,八正道和中道谛只是中道的组成部分,真正的中道是超越断、常二见的非断非常。法相宗和三论宗各有其独特的中道理论,如法相宗强调空有中道,三论宗则主张八不中道,认为中道是破除各种迷妄,洞察缘起无自性的根本真理。


在天台宗的教义中,中道被分为世谛中道、真谛中道和二谛合明中道,分别对应俗谛、真谛和超越二谛的空假中。天台宗通过空、假、中三谛来阐明中道,其中包含隔历三谛和圆融三观的不同层次。


总的来说,中道不仅仅是修行的路径,更是一种智慧和观照,它要求修行者不执着于任何一边,不陷入断常二见,而是达到对世间法的如实理解和超越。这种中道立场是佛教教义的核心,是通向解脱和觉悟的关键所在。


扩展资料

中道(梵madhyama^-pratipad,巴majjhima-pa-t!ipada,藏dbu-mah!I lam)指脱离边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又称中路,或单称中。《大宝积经》卷一一二云(大正11·633c)︰‘常是一边,无常是一边,常无常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我是一边,无我是一边,我无我是中,无色无形,无明无知,是名中道诸法实观。’




佛本是道文言文
最后终于采取道释并重,不分上下的政策。武则天并非一味偏袒佛教,在根本问题立场上是站在道教一边。 比如对《老子化胡经》的问题。万岁通天元年(696),东都福寺僧惠澄乞除毁《老子化胡经》,武则天令朝臣详议。 当时朝中有四位大臣认为化胡是实,为经不虚:道释同体异名,老君变化不测,即使史籍无据,可释教不异老...

分析儒教,道教,佛教的文化整合,希望详细一点。谢谢你
在区分三教和三教合一时,有一条界限是需要分明的,即站在佛、道的宗教立场上说三教一家,和以三家观念统一到一个宗教形态之中是有着根本性的变化,虽然后者也可说是前者观念发展的结果。 纵观从三教到三教合一观念的变化,可以察看到中国社会的一些发展动态。首先,自唐以后,无论是从外在的政治统一,还是内在的专...

儒家道家佛教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什么的生存主张?
儒家仁爱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在坚持“人为贵”的立场上,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这对于转变近代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传统,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大的价值。道家生态伦理观。“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家认为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与万物一样都是由道创生、...

中观哲学的基本立场之三── 佛陀之教的权与实
在《中论》的其他篇章里,龙树大体上都是站在批判论敌的立场,而甚少表明自家的观点,可是在第十八品里,他却一反常态,而积极地从正面来表达自己对佛教基本教理的态度。其中我们见到了他特有的无我论与缘起观,也看到了他竭尽所能地来彰显那原本不可言诠的「诸法实相」,其他诸如以「四句」的形式,来总括佛陀有关...

佛教的根本特质是什么
因此,今天我要和诸位讲的,是关于佛法的根本特质,其题叫做‘’?本此而谈,以免说得太远,而使诸位把握不住佛法的中心论题。 佛教是释迦佛陀所创立的:在时间方面,已流行了两千五百多年;在空间方面,已普遍到世界各个区域,不用说,这自有佛法的真理所在,不然的话,决不会流传得这么广和这么久。因为如此:有人从宗教...

形神俱妙基本信息
而另一种情况是,形神合一后变得无形无相,即所谓的“白日飞升”,个体的肉体升华,精神也随之升天。《抱朴子内篇・论仙》中有记载:“根据《仙经》所述,上等修炼者通过提升形体至虚无,成为天仙。”总的来说,虽然道教的形神观念在内丹术中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外在表现,但其根本立场始终是形神...

对于唯物主义无神论者和民间迷信者,佛教相对更认可哪一方呢?
哪一方也不反对,但是哪一方也不认可。佛教承认多神论,但是否定神造论。佛教肯定万法唯心,但是又认同唯物主义思想。佛教站在唯物与唯心的中间。两边都不去依靠。佛教虽然有着宗教的色彩,但是佛教的教义与佛教里正信的佛教徒是坚决反对迷信崇拜的。用科学、哲学等等都解释不了也涵盖不了佛教,因为佛教...

基督教和佛教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根本区别是基督教拜的是看不见的真神,宇宙万物的创造者主宰者,佛教拜的是人和偶像,因为佛祖是人。这个佛字的偏旁是单立人。我们看到拜佛的都在庙里拜,其实拜的是人手所造成的偶像。还有一个区别不得不说,就是靠什么得救的问题。人类起初是有罪的,两教都这么认为。但基督教是靠信得救,基督教...

佛家的 正见 从何而来
在其后的注释中,将正见解为‘有布施、有祭祀、有供牺(或咒说)、有善恶业之果报、有此世、有彼世、有母有父、更且此世有真人往至善处,自知证此世彼世’的认识,这显示当时流行在外道思想中的问题已经侵入佛教,是脱离原始佛教根本立场的解释。如果正见是这种无常、苦、无我乃至缘起的法的认识,...

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瑜伽行派所说的根本心。音译又作阿梨耶识或阿黎耶识,意译为藏识、宅识等。向来的小乘部派佛教只建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瑜伽行派却认为在此六识的深处,有不断地生死轮回、经常都有持续活动的根本性的心,并称之为阿赖耶识。而最先提到此阿赖耶识的是《解深密经》。关于a^laya一词...

河间市15963162166: 什么叫中道而行?
端木品诺丽: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超越有无、增减、苦乐、爱憎等二边之极端、邪执,是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中道的思想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因此,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能认识世间生灭、差别的万法,一一皆具足常住不灭的中道真理.能够如实认识世间实相,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风所吹动,自然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这就是佛法.

河间市15963162166: 无色无空是什么境界?怎么解释?一真法界
端木品诺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节录自『佛法是救世之光』) 印顺导师 「色(受、想、行、... 在印度佛教中,这二大流,始终保持了释迦佛法的根本立场--缘起中道论(非形而上学...

河间市15963162166: 中观学派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端木品诺丽:[答案] 中观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较早出现的重要派别.大乘思想在酝酿了百年左右之后,需要一个相对全面的体系,龙树从佛教的根本精神出发,在批判地吸收各种学说的基础上,对当时已有的大乘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全面地组织起一个完整的大乘思想体...

河间市15963162166: 大乘般若中观之智,帮我解释一下啊!! -
端木品诺丽: 中观派是出自印度本土的大乘佛教的一派,代表人物是龙树菩萨,他做了一部论著叫《中论》是中观论的代表作.中观的主要思想是'八不缘起',即“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用这八对矛盾来说明诸法缘起性空. 而其根...

河间市15963162166: 般若中观思想知道是什么?谢谢 -
端木品诺丽: 中观派,与瑜伽派对立,以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其思想认为:由世俗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于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方能证得的诸法实相,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

河间市15963162166: 佛教里的大乘佛教的创始人是谁? -
端木品诺丽: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创始人都是释迦牟尼佛.佛的很大大乘经典,都是对堪受大乘佛法的上根器的人所说,根器不足的人,都没听过大乘佛法,才导致小乘人认为大乘佛法非佛说.也因为这个原...

河间市15963162166: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
端木品诺丽: 对此一句(以及《金刚经》中很多言句),若是落于情解,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佛在经中开示我们不要取一切法,所以我们不能对一切法有执着.”这样一来,极易生出大慢心:不学习任何佛法以及世间法.因为要舍弃一切法才对.可是,...

河间市15963162166: 你好 我家里面有尊佛像 能帮忙辨认下么? -
端木品诺丽: 龙树菩萨(梵文:Nāgārjuna bodhisattva),又译龙猛、龙胜,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大约活跃于公元一五〇年至二五〇年之间,他首先开创空性的中观学说,肇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 龙树菩萨是大乘佛教史上的第一位伟大论师,传说寿高一百五十(或说二百),著有大量的大乘论典,其中最主要的有《中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论》等.《中论》阐发缘起性空的深义;《大智度论》采取中道立场来彰显般若真理;《十住毗婆沙论》则以深远的见解来宣扬菩萨之大行.

河间市15963162166: 简评佛教缘起论 -
端木品诺丽: 【缘起论】 为阐释宇宙万法皆由因缘所生起之相状及其原由等教理之论说.与'实相论'相对称.为佛教教理两大系统之一,据说此划分始于隋代之慧远.与之相对之实相论又称实体论,乃审察诸法之实相本体,并以之为教理之论说.缘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