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书生想上榜所读的科目有哪些?

作者&投稿:桓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的读书人地位高吗~

魏征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最好的例子。
唐朝时期,科举制已得到发展,寒门子弟也能凭借真才实学参加科举考试做官,从而成为人上人。然后读书——科举——成功——做官——权势财富地位——命运改变。
因此不管在各朝各代,读书人的地位都蛮高的。

那个书生是种毒的死人。

教学内容和学制

唐朝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和史书为主,根据他们的难度和份量的不同分成所谓“
大经”、“中经”和“小经”。《礼记》、《左传》为大经;《诗经》、《周礼》和《
仪礼》为中经;《易经》、《尚书》、《公羊传》和《毂梁传》为小经。学业有“通二
经”、“通三经”和“通五经”的分别。所谓通二经,要能学好一大、一小二经,或者
两个中经;通三经的,要大、中、小各通一经;通五经的大经全通,还要中、小经各能
一通。除此之外,所有的学生都要能兼通《孝经》和《论语》。

因为秦始皇把秦地的文字、方言强行定为官方语言,所以,大部分用齐、鲁方言写成的
古典经文的阅读和理解都成了很大的问题。两汉以来,注解、诠释这些经典成了知识分
子们最重要的功课,成就巨大,著述众多。唐朝的学生除去学习经典的正文,还要同时
学习这些注释。

《孝经》、《论语》两经加起来,限期一年学完;《尚书》、《公羊传》、《毂梁传》
分别为一年半;《易经》、《诗经》、《周礼》、《仪礼》各限两年;而《礼记》和《
左传》可以长至三年。除去学这些经典,每天还要练写一篇字,学习时事政治的处理方
法,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和《尔雅》等书。其它专科的教学内
容和学制也类似,不过总的年头短一些。

《尚书》主要记载从尧、舜、禹到春秋以前的大事记和帝王、公候,贤良大臣门的命令
、文件等,有中国最古之书的称号;汉朝以后,《易经》被看作阐述儒家哲学思想最重
要的著作;《诗经》号称是孔子删定,通过它可以学习语言文字,还可以陶冶性情、考
鉴周朝政治的得失;《周礼》、《仪礼》和《礼记》都是战国以后的学者们凭借着古史
资料和自己的想象,整理出来的周朝的礼仪制度;《春秋》相传是孔子所作,记载了春
秋时代的政治事件。但因其书文字简洁、难懂,所以,后来读《春秋》的人,都得参考
注释书。西汉末年以后,《左传》被认为是与孔子同时的左丘明写的,定为《春秋》最
权威的注释著作,与《公羊传》和《毂梁传》并行(所谓“传”,是注释的意思,与今
天“传记”的传不一样);《论语》虽说是记载孔子言行的书,但在唐朝显然还没有受
到太大的重视;《孝经》原来颇重要,后来被宋儒判为伪经,失去了经典的地位。

唐朝科举,还有一样教材,《新唐书·选举志》没有提及,就是梁朝的昭明太子编的《
文选》,选了很多古时候优秀的诗文。而唐朝考诗、赋,全要参照《文选》。杜甫曾说
“《文选》烂,秀才半”。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对进士深恶痛绝,声称“家不置《文
选》”,以示不肖于作进士。
科举本来是分科考试选举的意思,后来到宋神宗以后,经王安石倡议,才渐渐归一了。
唐朝科举考试,学生按所选专业特长不同,分科报考,分为秀才、明经、开元礼、三传
、史科、进士、童子科和明法、算学、书学等类。

考试方法有帖经,就是默写经文;大义,就是背诵或默写先儒对经典的注释;策,是依
据经典或考量时政,对具体问题提出解答;论,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及诗、
杂文、赋等。十岁以下应考的称为童子科,只考朗诵。

秀才考五道方略对策,按照文字通顺与否和道理讲得好坏评分。行文通顺,道理透彻的
为上上第,其次为上中、上下和中上第,这四等为及格,其它为不及格。明经先要默写
经文,然后背诵经典注释,再回答时事政治三道题,也是头四等为及格。考历史的叫史
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史记》、《前、后汉书》和《三国志》。口试对文辞的注释一百
条,然后问对策三条。口试对百分之七十,对策答好两条的就算及格了。十岁以下的孩
子应童子科,以朗诵为主,考一部经典,再加上《孝经》和《论语》。

唐朝初年,秀才科等级最高。贞观年间,有一个州被推举应考秀才科的,没有一人及格
,太宗大怒,处罚了州长,并废除了秀才科的考试。后来时有时无,到了玄宗天宝年以
后,就名存实亡了。从此,知识分子仕进,就以进士与明经两科为主,而最看重进士。
进士考试的科目、方法缕有更改:开始是先考五道对策,然后默写大经一种。经和策全
通,为甲第;对策答好四道,默写经文对了百分之四十以上,为乙第。继而要求进士先
写两篇杂文,文辞通顺、熟悉格律,才考对策。到玄宗天宝年间,要求进士先考经文,
然后做诗、文和赋,全通过了,再考五道对策,对策全好,才算是及格。后来时而要考
官书文章、时而要考经文、经义,最后定为:第一场考诗和赋;第二场考论议;第三场
考对策;第四场考经文。后世批评唐朝以诗取士,就是这里来的。

学历与资格

唐朝官员的等级叫做品位,共有九品,称为“流内”。在这九品之下,还有所谓的“流
外官”,主要是所谓的“吏”,既办事员。一到三品中又分“正”、“从”,“正”在
“从”之上。四品到九品,除去分“正”、“从”,还各分“上”、“下”,如五品中
就有四阶,分别为“正五品上”、“正五品下”、“从五品上”和“从五品下”。总计
起来,共为三十阶,用来区分贵贱、高下、轻重和优劣。

文武行政官员称为职事官,皇亲国戚和立了大(军)功的有爵位和勋、封。所有这些官
员都有相应的品位,这个品位或称“本位”、或称“散位”,标志着学历与资格。散位
中最高的是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最下一等是从九品下的“将仕郎”,共二十九
阶(没有正一品)。职事官中最高的是正一品的“三师”和“三公”,最下一等是从九
品下的“内侍省主事”等,共三十阶。三品以上,称“清望官”,四品以下,但职守重
要的,称“清官”。勋官最高的是正二品的“上柱国”,最下一等是从七品上的“武骑
尉”,共十二阶。爵位有九等,分别为“王”、“郡王”、“国公”、“郡公”、“县
公”、“县候”、“县伯”、“县子”和“县男”,从正一品至从五品。

科举考试及格登第,是获得了品位的一个途径。随着所考的科目难易及成绩优劣不同,
所获得的品位也不同。秀才上上第为正八品上,明经上上第为从八品下,而进士考试获
甲等的,为从九品上,以下类推。考书学和算学的,则在九品之下。

考核、选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担任行政职务称为“选”。参选要有学历和资格。学历
,就是科举的结果。资格包括“出身”、“门荫”、“前资”和“流外入流内”。

所谓“出身”,主要指有爵位的人。嗣王、郡王的出身为从四品下,以下至公、候、伯
、子、男依次类推。五品以上的大官们的孩子有“门荫”,就是乘爸爸这棵大树的荫凉
,借光作官的意思。一品官的孩子,得正七品上的荫,从五品官的孩子得从八品下的荫
。但这个荫凉不是家中所有的孩子都能乘得到的:皇帝、皇后的直系亲属,一家荫两个
孩子;一、二、三品官家,只能在指定的两个孩子中荫一个;而五品官家,只能荫及一
人,而这个人还必须是上边指定好的。既没有爵位,又没有功勋,又没有作大官的爸爸
,要参选作官,就得走第三条路:科举。科举是中国知识分子最主要的仕进之门。

作过官,经过考绩,予以升迁,升迁所达的阶品称为“前资”。“流外入流”指的是九
品以下的流外官也可以通过勤奋和功劳进入九品。其程序与前资类似。“吏”可以入流
,办事员可以变成行政长官,唐朝的这条仕进道路曾经被很多人批评,认为这些人没有
读过圣贤书,为人和品质不高,不应该让他们担任领导职务。所以,宋朝以后,“吏”
就完全被屏置在领导干部队伍之外了。

授予职事官必须依照散位。原则上讲,散位六品的,只能授予六品的职事官。假如职事
官阶高过散位,叫做“守”,或者“兼”;假如职事官阶低于散位,则叫“行”。

靠勋官、门荫和流外入流进入仕途的人,不能作清资官,不授予三品以上官。

官员的选用
选人授官,在唐朝是很严重的事情。每年五月,中央向各衙门颁发空缺出的名额和选官
的条件。而应选的人要把籍贯,父亲、祖父的官职,近亲的姓名、籍贯,自己的履历和
身体健康情况,历年考核的结果,有没有受过行政和刑事处罚等,附上申请,一并通过
本单位或原单位,上交到吏部。还要有京官担保。父亲当警察、监狱看守、皂吏的,经
营工商的,冒名顶替的,都不许参选。有揭发假冒的,授官时从优。选考的当天,考场
周围,戒备森严,不许闲杂人出入。

选人作官,有四个标准:一是“身”,看人的体格相貌;二是“言”,听人的语言对答
;三是“书”,看人字写得如何;四是“判”,看人文章是否通顺。四个标准都符合,
要先看德行,德行相同,则看才能,才能相同,则看功劳。“书”和“判”是笔试,“
身”与“言”为口试。口试又叫做“铨”。因为“铨”分别由吏部尚书和两位侍郎主持
,分为“尚书铨”、“中铨”和“东铨”,所以又称“三铨”。选完还有空缺名额,落
选的人考三篇文章,叫做“宏辞”,考处理三件公务,叫做“拔萃”。

六品以下,由吏部按照资格和空缺,拟定官职,上报宰相。再经由宰相反复核查后,请
示皇帝,下旨授官。五品以上,则不由吏部拟官,而要直接上报宰相,由他们考量拟定。
授五品以上的官,为了郑重其事,皇帝使用特别的委任状,叫做“制”和“敕”。三品
以上,则更加隆重。皇帝亲临,宰相为辅,到太庙举行授官仪式,委任状是刻在竹子上
的“册”,所以叫做“临轩册授”。

唐朝入仕作官,有三个大门坎儿。一是要入流,流内为官,流外为吏;二是要进五品;
三是要进三品。六品以下的散位都叫“郎”,所以,又称为“郎官”。原则上讲,作官
谨慎无误,没有超人的政绩,正六品就算是到头儿了。五品以上为“大夫”。五品以上
的官,没有在外作过州、县官的人和很多其它的人,根本就不许作。又有严格的人数限
制,而且,要出类拔萃,考核优异,皇帝特别恩眷、器重,才能授予。至于三品以上的
官,因为地位高,声望远,不轻易授人。除了宰相和各部门长官以外,剩下的差不多都
是名誉官,而没有实权,常常授给历朝元老,以示恩宠。

七十岁以上,或者衰老、有慢性病,不能胜任公务的,允许退休。在唐朝,退休叫做“
致仕”。五品以上官致仕之后,拿一半俸禄。唐朝官员的履历常常开始于“某年进士”
,终于“以某官致仕”。
内容是从西祠胡同里找的


古代书生腰间绑了什么东西,竟然山贼望而却步?
3. 考生进京的途中,沿途的官府都会特别优待赶考的书生。如果书生在路上出了什么问题,朝廷还会追究当地知府官员的责任。因此,官员们都不愿意因为疏忽而失去乌纱帽。4. 在科举考试的那一年,官府会对山贼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山贼们为了避免被围剿,不想无故送命,所以看到书生腰间绑的特制旗子,就会选择...

唐朝文凭欺骗:为功名作品和表叔一起借
是作品。在古代,作品往往代表着文凭。比如唐朝,书生们经常将诗文等自己创作的成果,写在卷轴上,送给官场显贵、名士要人,借此表现自己的才华程度,以期获得青睐,希望能得到军师、师爷、谋士、账房之类的职位,挣点薪水养活一家老小。如果穷到家徒四壁的地步,家里等米下锅怎么办?文人们迫不得已,只好摆个...

书生感慨命运不公,吕洞宾却让他睡30分钟,睡醒后他为何突然恍然大悟...
落榜书生《枕中记》中说唐朝有一书生卢氏,多年寒窗苦读,就为了一举中第,光宗耀祖为国效力。但当他壮志凌云赴京赶考之后,他却名落孙山。落榜后的巨大心理差异,让卢生郁郁寡欢。后来卢生崔头丧气地骑着小毛驴,离开了繁华的长安城,也离开了他梦寐以求的富贵大道。在回乡的路上,卢生是越想越...

唐朝高僧与书生对出最难对联,一千年来无人对出第二种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位年轻书生从陕西去往河南投奔亲戚。这日的黄昏时分,天眼看就要黑了,书生却走入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芜之地,正愁没地方投宿,却看见不远处的凉亭内有一位老和尚。书生上前请教老和尚何处可供安歇,老和尚说并无他出,附近只有他所在的寺庙尚可落脚。老和尚看年轻人的...

上联:十口为古,白水为泉,进古泉连饮十口白水。出自何处?
出自湖南邵阳市一口井旁边的对联。唐朝时期有个书生从南方来京赶考,走到湖南宝庆府的时候已经是口干舌燥了。正要想找个地方找一些水解解渴。就在这时书生看到旁边有一座亭子。上面写着“古泉”二字。书生非常高兴。拿起旁边的桶就开始打水。一连喝了十几口水。书生看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口井的...

在唐朝是经商好,还是做书生考试做官好?唐朝有什么法律是限制了经商的...
足见进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为人所看重的。(3)唐代对民间工商业者政治上的歧视及社会地位上的限制政策,在玄宗开元末年修成《大唐六典》时,被以法律明文确立下来。《大唐六典》明确划分了士、农、工、商的四人界限,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还规定州县要“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

唐朝有些士子选择终南捷径,为什么行得通呢?
这是为什么?“终南捷径”因何成为古代文人出仕的便捷途径?这和古代的一个典故有关,我们接着往下看。话说唐朝唐中宗时期,有个叫卢藏用的书生,苦读多年,终于考取进士,但是却未能及时入朝为官,为了能够尽快做官,便跑去长安南边的终南山隐居,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和身价。为什么选择终南山呢?因为终南山离...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候 什么意思啊? 出自哪里? 全文是?_百...
1、意思是:请你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凌烟阁是指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阁。贞观十七年(643),唐太宗为表彰太原首义和秦府功臣,命阎立本绘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画像于凌烟阁。若个:哪个。万户侯:受封食邑达一万户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禄。2、该句...

唐朝一书生,为何要带着妻子隐居山中,活了一百六十岁?
这个书生就是吕洞宾。他原本是唐朝的一名书生,已经考中了当时的进士,但是他看到当时的朝廷动荡不安,所以就带着自己的妻子到深山中隐居。起初他在洞中修道,后来又出去道。吕洞宾和当时十分著名的火龙真人学习了剑气和一些高超的医术,而且很有成效,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高人。但是在他学成归家的时候,他的...

古代的书生一般都不会武术,这是为什么?
古话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原本就不错,有人质疑,为什么书生不学武功呢,这样一来能强身健体,二来也可以保护自己。但其实,书生不是不想学武功,而是有原因的,一是因为书生要考取功名,需要十年苦读,所以他们根本没时间去学武功;二是书生整天读书,身体素质差,根本就学武功就没有底气,...

宏伟区13646862041: 唐朝科举考试常设的考试科目有哪些 -
轩管诺迪: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

宏伟区13646862041: 如果要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 有哪些科目可供选择
轩管诺迪: 四书五经必须明白,三坟五典必须精通.

宏伟区13646862041: 唐朝常设考试科目是什么 -
轩管诺迪: 科举考试的内容 隋、唐、宋 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

宏伟区13646862041: 隋唐科举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
轩管诺迪: 隋朝的科举,初设明经、进士、秀才三科,其中秀才科最难.新唐书云:“秀才者,文才杰出,对策高第之人”,明经重在经学,进士重在考试策论.到了唐代,科举制度更加发展完备,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策、道举、童子八科.其中明经与进士最难,明经还是考经义,而进士则要考“诗赋各一篇,时务策五道”,最为难考.

宏伟区13646862041: 唐朝科举制度的主要科目有哪些?他们主要考察哪些内容?唐朝科举制度有何历史作用?
轩管诺迪: 科举考试在贞观时,分为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主要考察诗赋),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考生的治理政事的能力. 作用:1.科举制度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2.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和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着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3.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4.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官吏任命的权利,从地方豪门士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宏伟区13646862041: 古代科举考试科目有哪些? -
轩管诺迪: 1.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

宏伟区13646862041: 唐朝科举常设的科目有哪些?主要考试哪些内容?其中哪科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 -
轩管诺迪: 常设科目有诗赋,明经,武则天时增设武举;明经是考古文;主要途径是诗赋和武举.

宏伟区13646862041: 唐朝科举制度重在考察哪些能力?
轩管诺迪: 唐朝科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宏伟区13646862041: 唐朝的科举考试最重要的科目是什么 -
轩管诺迪: 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种最为重要.

宏伟区13646862041: 唐朝科举考试以 哪两科 两科最重要 -
轩管诺迪: 唐朝岁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秀才(高宗时废除)、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六科.最受贡生们欢迎的是明经、进士二科.原因是其难度没有秀才科大,内容没有明书等三科专,而及第者经复试合格后所授之职,用今天的话,又大都安排在中央与地方从事行政工作.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