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眼桥的来历

作者&投稿:巧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九眼桥的来历~

九眼桥是以以前的桥下有九洞命名的!以前的老九眼桥位置就在现在新桥位置旁边,它紧邻新桥,老桥是在新桥正式启用后撤除的。属一环路的外圈。(也就是苦涩提供的图片样)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加以重修。

  九眼桥的来历

  2004-4-22 四川饮食网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加以重修。

  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起算,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古九眼桥于1992年冬拆去。

  九眼桥码头的历史变迁 2006-2-7 来源: 成都日报

  九眼桥码头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九眼桥一带是热闹的水码头,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都得从这里搭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大约在1936年,我离开南充家乡,到九眼桥附近水津街一家小酒馆当跑堂,这一干就是十多年,一直到后来水路“衰”了,酒馆老板关门大吉,我才离开了码头,另谋生路。

  码头因木柴而兴

  九眼桥水码头在锦江南岸,也就是白塔寺前面的河滩上。每天天刚亮,密密麻麻的船就停泊在那里,准备上乐山。船老板们都坐在船头吹牛摆条,或到岸边的小茶铺子喝茶。早晨的水码头,有点冷清。我所在的小酒馆也没什么生意,但到了下午,码头就热闹起来了,下苦力卸货的搬夫、拉黄包车的车夫、卖小吃的贩子都聚集在这里,从岸边下到码头的小路人挤人。如此热闹的原因,是因为装满青木冈木的船都从乐山回来了。

  当时的成都,还不兴烧煤,老百姓都用木柴烧火做饭,木柴需求量很大。乐山、峨边、洪雅一带,盛产青木冈木、松木,当地人要把木头卖出来,必须从水路把木头运到成都销售,因而成就了九眼桥的繁华。

  船老板的货到后,船夫的工作就算完了,他们三三两两地上岸,到茶铺子喝茶,到酒馆喝酒。而船老板就大声吆喝着:“搬货了!”立刻就有膀大腰圆的下苦力人围了上来,船老板用很低的价格雇用他们把木柴搬出船,下到岸边,送到沿河街道上的柴铺子里。

  九眼桥附近的水津街、水井街、黄伞巷等,有很多柴铺子,一间连一间。柴铺子的老板们常来我所在的酒馆喝点小酒,跟我还比较熟。虽然他们吃饭一般只点盘盐花生,打二两酒,连肉也舍不得吃,但他们个个都颇有家财。柴铺子老板都不出门卖柴,每天翘着脚等买主上门,很是悠闲,他们通常还把木柴拿给二道柴贩子卖。

  二道贩子大部分是乐至、安岳来的穷苦人,黄伞巷的烂房子里住了很多。他们从柴铺子老板那里拿到几捆柴,就泡点水使木柴发涨,这样看起来多些,然后在木柴外涂点泥巴,分成更多捆,拿到城里去卖给住家户,从中吃点利润。这些“猫腻”,外行人并不知道。跟着柴生意而兴起的,是棺材生意。双槐树街一带,是老成都著名的棺材一条街,专卖棺材板。这些铺面没有招牌,没有小工,平日里少有人问津。没有个丧事,一般人也绝少来到这里。

  码头上的穷苦人

  但是,在九眼桥水码头发家致富的,只能是些有财力的老板,下苦力的人在这里很是悲惨。那些搬货、拉车的人,劳累一天赚的钱,基本只够果腹,偶有多余的钱,或者用于喝酒、或者用于赌博,更多的人拿血汗钱来吃大烟(鸦片)。九眼桥附近,只有最低等的烟馆,这些烟馆设在破烂的木房子里,里面是个通铺,别无他物。不像春熙路上的高档烟馆,有女子为客人裹烟捶背。在九眼桥讨生活的苦力人衣衫破烂,挤在一起吃鸦片。即便有生意上门,他们都还要在里面把瘾过足了,才出去干活。这些人一旦吃烟上瘾太深,就没有力气拉车或搬货,最终成为“桥洞客”。

  老九眼桥有九个桥洞,最边上的一个桥洞因为长期淤积河泥,渐渐高离了河面。乞丐、流浪汉、暂时找不到活路的穷苦人,都住在这里,当上“桥洞客”。这里整天臭气熏天,肮脏无比,有时路过,就能看见一张破草席下盖着一个人,露出两只枯瘦的脚,实在惨不忍睹。桥洞中如此,桥上也是如此。九眼桥上,是旧成都的“人市”。闲暇时,我常到桥上逛逛,这里都是穷人家卖儿卖女的地方,成都的富人家需要书童、马夫、老妈子,都到这里来选。我曾看见一个乡下老头子,一边“呜呜”地哭,一边牵个小女孩在桥上走。那女孩的脖子后,插着个“草标”。那老头把女孩卖给个公馆的人后,用卖得的钱卖了个锅盔递在女孩手里,又哭着下了桥。这样的场面,在九眼桥上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端午龙舟会

  九眼桥水码头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农历五月五。一到这天,城里的人都赶到东门看赛龙舟。这活动,自然是当时成都有头脸的大人物们筹办起来的。这些军政界的要人,也都借端午这个名头出来游乐一番。

  平日里停在水码头的船都变了摸样。船老板把花花绿绿的旗子竖在船上,并在船头船尾挂上红绸子。等到那些老爷太太们来了,就掀起船舱里的帘子请他们入席。船舱里有干净的桌子,佳肴美酒、香茶烟灯什么都有。老爷太太们落座后,就舒舒服服地在船里看风景,摆龙门阵。

  等这些人到达后,龙舟会就可以开始了。龙舟划过的路程,大约是从新南门到望江楼的这一段河面。这一段河面的岸边,和九眼桥上,都站满看热闹的人,大家大声呐喊,给划龙舟的船夫助威。那些负责敲鼓的人,就站在桥上,拼命地擂鼓。号子响后,船夫们个个卖力地划船,既是不为了给船老板丢脸,也想要争个彩头。

  岸上的人最喜欢看的还是抢鸭子。龙舟竞渡结束后,筹办活动的老爷们就喊人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十只鸭子丢到水里,任人下水争抢,谁抢得到就归谁。对于很难开油荤的苦力人来说,这可是最实惠的彩头。常常有一些水性好的岸边看客,按捺不住一个猛子扎进河,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抱着鸭子回去打牙祭。但这种情况比较少,更多的是一无所获,灰溜溜地上岸,鸭子没得,反落得一身湿。那些船工个个都是水里搏命的老手,鸭子基本上落在他们手中。

  九眼桥挖宝闹剧

  老成都人都知道一段关于九眼桥的顺口溜:石牛对石鼓,银子二万五。有人蒙得穿,买尽成都府。据说当年张献忠离开成都时,在九眼桥码头上船,临走时把他抢来的金银财宝秘密埋在九眼桥一带的河中。可惜张献忠没能回来就死了,财宝的埋藏地点也无人知晓。

  对于这个传说,并没有多少人当真。因为即使是真有金银埋在河里,也没有办法去挖。上了年纪的老成都人,可能都还记得一个“测水深”的把戏,那就是站在九眼桥上,把铜钱或镍币丢进水里,然后竖起耳朵听声音来判断水深,结果当然是什么也听不见。这种把戏虽然荒唐可笑,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锦江,水势的确很大,尤其是九眼桥一带,水涌过并不宽的桥洞,浪花翻涌,颇有气势。夏天涨洪水时,水甚至可以漫到九眼桥桥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挖宝谈何容易,但偏偏有人不信邪。

  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竟然真有人来挖宝。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我正在酒馆里清理灶台,老板在外面逛耍。忽然老板跑回铺子,对我和另两个小工喊:“走!看闹热,有人要在九眼桥挖宝!”我听后马上跟老板跑了出去。

  一到九眼桥桥头,就看到好多个官员模样的人在那里交头接耳,个个都喜笑颜开。还有近百个人,拿着锄头等工具,在河边上不停地掏挖。河边还有一个大抽水机正在抽水。听那些围观的人说,这是个有袍哥和军官入股的挖宝公司,好像叫“锦江淘银”,要在这里挖张献忠埋的宝贝。只所以在冬天开挖,就是要避开夏天的洪水。

  这些工人干劲还很大,天天在这里挖土、排水。挖宝的消息很快传开来,每天都有一群一群的人从成都各条街道赶到东门,看工人挖宝。来看挖宝的人可谓人山人海,九眼桥着实热闹了一番,甚至还有治安队的人别着枪在这一带巡逻,维持秩序。我所在的酒馆生意也因此红火了好几天。那段时间,我忙着跑堂,没能去观看。

  没过多久,一个更惊人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石牛和石鼓都挖出来好几天了,金银财宝马上就要“现身”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和老板都惊讶无比原来那个顺口溜说的是真的。那天,我们酒馆里只留了一个人守,全跑去看挖宝。果然石头做的牛和鼓都被挖出来了,斜躺在河边的泥巴里。这时看热闹的人已经里三层外三层了,我好不容易挤进去一看,几个技术专家模样的人正拿个机器在探测。忽然,一个挖土的工人说:“出来了!”我看见坑里全是生锈的铜钱,密密麻麻粘成一片。工人把铜钱取出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围观的人纷纷抱怨:“啥子哦,就只有些烂铜钱,白看那么久。”挖宝的闹剧就这样收场了,后来那石牛和石鼓也不知所终。

  衰落的水运

  九眼桥码头的热闹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再也无法繁荣下去了。这个时候,成都用木柴的人家已经不多了,水津街的柴铺子一间接一间地关门,赚够了钱的柴铺子老板们都转了行业,有的开了煤店。住在黄伞巷里的柴贩子纷纷离开,回老家务农去了,成都的大街小巷里从此少了卖柴人的身影。我所在的酒馆生意一天比一天“秋”,老板整天苦着脸,最终只得把铺子关了了事,我也在1951年离开了成都,走的时候,我特意到九眼桥水码头上去看了看,河里已几乎没有柴船了,往日的热闹场景不复存在,反到有些冷清。这个东门著名的水码头,可谓因木柴而兴,因木柴而废。

  我这一别就是近三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听说九眼桥有了劳务市场,我才又来到这个我曾熟悉的地方谋生路。九眼桥附近街道的模样大致没变,只是九眼桥原本拱起的桥背经过整修,变得平缓了些,桥的西边则多了一座新桥,也就是今天成都人所说的“新九眼桥”。至于繁华的水码头和码头上发生的那些稀奇有趣的事,自然已成为了过眼云烟。这里往来的都是背着编织袋的外地人,流连在街道旁等待雇主,没有人去看一眼已废弃的水码头。

  从此后,我留在成都做着小生意,有空常到九眼桥走走。九眼桥在1992年被拆,重修了一座依然有九个桥洞的混凝土桥。而老码头居然派上了用场,有夜航的游船从这里驶往黄龙溪,但成都的水运兴盛的日子,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

九眼桥的来历

  2004-4-22 四川饮食网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加以重修。

  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起算,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古九眼桥于1992年冬拆去。

  九眼桥码头的历史变迁 2006-2-7 来源: 成都日报

  九眼桥码头的历史变迁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九眼桥一带是热闹的水码头,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都得从这里搭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大约在1936年,我离开南充家乡,到九眼桥附近水津街一家小酒馆当跑堂,这一干就是十多年,一直到后来水路“衰”了,酒馆老板关门大吉,我才离开了码头,另谋生路。

  码头因木柴而兴

  九眼桥水码头在锦江南岸,也就是白塔寺前面的河滩上。每天天刚亮,密密麻麻的船就停泊在那里,准备上乐山。船老板们都坐在船头吹牛摆条,或到岸边的小茶铺子喝茶。早晨的水码头,有点冷清。我所在的小酒馆也没什么生意,但到了下午,码头就热闹起来了,下苦力卸货的搬夫、拉黄包车的车夫、卖小吃的贩子都聚集在这里,从岸边下到码头的小路人挤人。如此热闹的原因,是因为装满青木冈木的船都从乐山回来了。

  当时的成都,还不兴烧煤,老百姓都用木柴烧火做饭,木柴需求量很大。乐山、峨边、洪雅一带,盛产青木冈木、松木,当地人要把木头卖出来,必须从水路把木头运到成都销售,因而成就了九眼桥的繁华。

  船老板的货到后,船夫的工作就算完了,他们三三两两地上岸,到茶铺子喝茶,到酒馆喝酒。而船老板就大声吆喝着:“搬货了!”立刻就有膀大腰圆的下苦力人围了上来,船老板用很低的价格雇用他们把木柴搬出船,下到岸边,送到沿河街道上的柴铺子里。

  九眼桥附近的水津街、水井街、黄伞巷等,有很多柴铺子,一间连一间。柴铺子的老板们常来我所在的酒馆喝点小酒,跟我还比较熟。虽然他们吃饭一般只点盘盐花生,打二两酒,连肉也舍不得吃,但他们个个都颇有家财。柴铺子老板都不出门卖柴,每天翘着脚等买主上门,很是悠闲,他们通常还把木柴拿给二道柴贩子卖。

  二道贩子大部分是乐至、安岳来的穷苦人,黄伞巷的烂房子里住了很多。他们从柴铺子老板那里拿到几捆柴,就泡点水使木柴发涨,这样看起来多些,然后在木柴外涂点泥巴,分成更多捆,拿到城里去卖给住家户,从中吃点利润。这些“猫腻”,外行人并不知道。跟着柴生意而兴起的,是棺材生意。双槐树街一带,是老成都著名的棺材一条街,专卖棺材板。这些铺面没有招牌,没有小工,平日里少有人问津。没有个丧事,一般人也绝少来到这里。

  码头上的穷苦人

  但是,在九眼桥水码头发家致富的,只能是些有财力的老板,下苦力的人在这里很是悲惨。那些搬货、拉车的人,劳累一天赚的钱,基本只够果腹,偶有多余的钱,或者用于喝酒、或者用于赌博,更多的人拿血汗钱来吃大烟(鸦片)。九眼桥附近,只有最低等的烟馆,这些烟馆设在破烂的木房子里,里面是个通铺,别无他物。不像春熙路上的高档烟馆,有女子为客人裹烟捶背。在九眼桥讨生活的苦力人衣衫破烂,挤在一起吃鸦片。即便有生意上门,他们都还要在里面把瘾过足了,才出去干活。这些人一旦吃烟上瘾太深,就没有力气拉车或搬货,最终成为“桥洞客”。

  老九眼桥有九个桥洞,最边上的一个桥洞因为长期淤积河泥,渐渐高离了河面。乞丐、流浪汉、暂时找不到活路的穷苦人,都住在这里,当上“桥洞客”。这里整天臭气熏天,肮脏无比,有时路过,就能看见一张破草席下盖着一个人,露出两只枯瘦的脚,实在惨不忍睹。桥洞中如此,桥上也是如此。九眼桥上,是旧成都的“人市”。闲暇时,我常到桥上逛逛,这里都是穷人家卖儿卖女的地方,成都的富人家需要书童、马夫、老妈子,都到这里来选。我曾看见一个乡下老头子,一边“呜呜”地哭,一边牵个小女孩在桥上走。那女孩的脖子后,插着个“草标”。那老头把女孩卖给个公馆的人后,用卖得的钱卖了个锅盔递在女孩手里,又哭着下了桥。这样的场面,在九眼桥上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了。

  端午龙舟会

  九眼桥水码头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农历五月五。一到这天,城里的人都赶到东门看赛龙舟。这活动,自然是当时成都有头脸的大人物们筹办起来的。这些军政界的要人,也都借端午这个名头出来游乐一番。

  平日里停在水码头的船都变了摸样。船老板把花花绿绿的旗子竖在船上,并在船头船尾挂上红绸子。等到那些老爷太太们来了,就掀起船舱里的帘子请他们入席。船舱里有干净的桌子,佳肴美酒、香茶烟灯什么都有。老爷太太们落座后,就舒舒服服地在船里看风景,摆龙门阵。

  等这些人到达后,龙舟会就可以开始了。龙舟划过的路程,大约是从新南门到望江楼的这一段河面。这一段河面的岸边,和九眼桥上,都站满看热闹的人,大家大声呐喊,给划龙舟的船夫助威。那些负责敲鼓的人,就站在桥上,拼命地擂鼓。号子响后,船夫们个个卖力地划船,既是不为了给船老板丢脸,也想要争个彩头。

  岸上的人最喜欢看的还是抢鸭子。龙舟竞渡结束后,筹办活动的老爷们就喊人把事先准备好的几十只鸭子丢到水里,任人下水争抢,谁抢得到就归谁。对于很难开油荤的苦力人来说,这可是最实惠的彩头。常常有一些水性好的岸边看客,按捺不住一个猛子扎进河,在众人羡慕的眼光中抱着鸭子回去打牙祭。但这种情况比较少,更多的是一无所获,灰溜溜地上岸,鸭子没得,反落得一身湿。那些船工个个都是水里搏命的老手,鸭子基本上落在他们手中。

  九眼桥挖宝闹剧

  老成都人都知道一段关于九眼桥的顺口溜:石牛对石鼓,银子二万五。有人蒙得穿,买尽成都府。据说当年张献忠离开成都时,在九眼桥码头上船,临走时把他抢来的金银财宝秘密埋在九眼桥一带的河中。可惜张献忠没能回来就死了,财宝的埋藏地点也无人知晓。

  对于这个传说,并没有多少人当真。因为即使是真有金银埋在河里,也没有办法去挖。上了年纪的老成都人,可能都还记得一个“测水深”的把戏,那就是站在九眼桥上,把铜钱或镍币丢进水里,然后竖起耳朵听声音来判断水深,结果当然是什么也听不见。这种把戏虽然荒唐可笑,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锦江,水势的确很大,尤其是九眼桥一带,水涌过并不宽的桥洞,浪花翻涌,颇有气势。夏天涨洪水时,水甚至可以漫到九眼桥桥面上。在这种情况下,挖宝谈何容易,但偏偏有人不信邪。

  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竟然真有人来挖宝。记得那是一个冬天,我正在酒馆里清理灶台,老板在外面逛耍。忽然老板跑回铺子,对我和另两个小工喊:“走!看闹热,有人要在九眼桥挖宝!”我听后马上跟老板跑了出去。

  一到九眼桥桥头,就看到好多个官员模样的人在那里交头接耳,个个都喜笑颜开。还有近百个人,拿着锄头等工具,在河边上不停地掏挖。河边还有一个大抽水机正在抽水。听那些围观的人说,这是个有袍哥和军官入股的挖宝公司,好像叫“锦江淘银”,要在这里挖张献忠埋的宝贝。只所以在冬天开挖,就是要避开夏天的洪水。

  这些工人干劲还很大,天天在这里挖土、排水。挖宝的消息很快传开来,每天都有一群一群的人从成都各条街道赶到东门,看工人挖宝。来看挖宝的人可谓人山人海,九眼桥着实热闹了一番,甚至还有治安队的人别着枪在这一带巡逻,维持秩序。我所在的酒馆生意也因此红火了好几天。那段时间,我忙着跑堂,没能去观看。

  没过多久,一个更惊人的消息传到我耳朵里:石牛和石鼓都挖出来好几天了,金银财宝马上就要“现身”了!听到这个消息,我和老板都惊讶无比原来那个顺口溜说的是真的。那天,我们酒馆里只留了一个人守,全跑去看挖宝。果然石头做的牛和鼓都被挖出来了,斜躺在河边的泥巴里。这时看热闹的人已经里三层外三层了,我好不容易挤进去一看,几个技术专家模样的人正拿个机器在探测。忽然,一个挖土的工人说:“出来了!”我看见坑里全是生锈的铜钱,密密麻麻粘成一片。工人把铜钱取出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围观的人纷纷抱怨:“啥子哦,就只有些烂铜钱,白看那么久。”挖宝的闹剧就这样收场了,后来那石牛和石鼓也不知所终。

  衰落的水运

  九眼桥码头的热闹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再也无法繁荣下去了。这个时候,成都用木柴的人家已经不多了,水津街的柴铺子一间接一间地关门,赚够了钱的柴铺子老板们都转了行业,有的开了煤店。住在黄伞巷里的柴贩子纷纷离开,回老家务农去了,成都的大街小巷里从此少了卖柴人的身影。我所在的酒馆生意一天比一天“秋”,老板整天苦着脸,最终只得把铺子关了了事,我也在1951年离开了成都,走的时候,我特意到九眼桥水码头上去看了看,河里已几乎没有柴船了,往日的热闹场景不复存在,反到有些冷清。这个东门著名的水码头,可谓因木柴而兴,因木柴而废。

  我这一别就是近三十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听说九眼桥有了劳务市场,我才又来到这个我曾熟悉的地方谋生路。九眼桥附近街道的模样大致没变,只是九眼桥原本拱起的桥背经过整修,变得平缓了些,桥的西边则多了一座新桥,也就是今天成都人所说的“新九眼桥”。至于繁华的水码头和码头上发生的那些稀奇有趣的事,自然已成为了过眼云烟。这里往来的都是背着编织袋的外地人,流连在街道旁等待雇主,没有人去看一眼已废弃的水码头。

  从此后,我留在成都做着小生意,有空常到九眼桥走走。九眼桥在1992年被拆,重修了一座依然有九个桥洞的混凝土桥。而老码头居然派上了用场,有夜航的游船从这里驶往黄龙溪,但成都的水运兴盛的日子,终究是一去不复返了。

http://www.scysw.com/wenhua/2004422103903.htm: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加以重修。
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起算,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古九眼桥于1992年冬拆去。


‘奈何桥’的由来?
有趣的是,有一些关于桥的鬼话里,还常有女鬼在阴间生子,又为婴孩求食于桥上或桥头的情节。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婴孩被命名为桥,后来还中了头名状元。此外,甚至还有阎王命令他的心腹助手阴才,治理水鬼之患,命他为人们搭架浮桥,从而将功赎罪的鬼话。奈何桥的民间信仰在中国由来甚久。唐人张读所撰...

鹊桥的来历
有钱能使鬼推磨,其实知道钱好的不光只有鬼,人也知道,其实仙更知道。王母动用自己的私房钱打算为女儿在银河上建一座的桥,这样织女想什么时候见牛郎都不是问题了,而且,当初王母只说划道河阻挡他们俩,可是没说不能过河相见啊。王母找来专门修桥的喜鹊,本以为自己贵为王母,一个小小修桥的小仙...

地名来历
只知道杭州“猫儿桥”的来历。从前,杭州琵琶街拐弯的地方有座桥,桥边住着一个老皮匠。老皮匠是个孤老头儿,家里养着一只猫。这只猫通身光秃秃的没有几根毛,难看死了,它不会捉老鼠,懒得连叫也不高兴叫,一日到夜闷声不响地伏在老皮匠脚边打瞌睡。邻居们看着不顺眼,都劝老皮匠:“趁早丢...

天津市复兴门桥的来历
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特意跑去一睹它的丰姿。啊,壮丽,雄伟!双层桥面,落差间隔达5.5米;上层桥面,东来西往的车辆任意奔驰;下层桥面,南去北走的车辆畅通无阻;四条匝道把上下两层桥面巧妙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错落相连并行不悖的交通网。在桥上凭栏下望,忽然意识到:旧日的桥的概念似该...

马嘶桥的来历是什么?
灵渠自东向西流去,另外一条双女井溪自南向北而来,这座桥要横跨在两水之上,自然就与众不同了,它叫“马嘶桥”。马嘶桥的来历与东汉伏波将军马援有关。马援,有一匹“千里驹”。他一生打了许多仗,“千里驹”随他立了不少功。因此,马援常在人前称赞:宁折一虎将,莫失千里驹。公元42年,马援奉命...

奈何桥的名字的来历和传说
所以,走在奈何桥上时,是一个人最后拥有今世记忆的时候。这一刻,很多人还执着于前世未了的意愿,却又深深明白这些意愿终将无法实现,就会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也是这座连接各世轮回的桥命名为奈何桥的原因。 奈何桥的来历: 桥可通神、通仙、通天国,也可以通鬼、通冥府、通地狱。从民间文化的层面...

洛阳桥的来历
福建泉州惠安县西南三十里,有一条洛阳江,据说当年唐玄宗游此,感慨此地山川胜概,有类洛阳,故得名。江上有桥,即著名的洛阳桥。关于此桥的来历,说法不一,然而当地人都认为是宋朝状元蔡襄所建。据民间传说,在宋之前数百年,当地有一屠户,操刀半生,一日忽有所觉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并将...

武汉有趣的地名的来历
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 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户部巷”何以得名 户部巷命名的由来,民间传说很多,比较可信的为:明清两朝,武昌城内衙门云集。如今的司门口附近,以前是中央布政使...

五块石地名来历
从中国核动力院门口坐34路公交车往西行,过了高升桥站,就到了“五块石”。据老成都人说,这里原来有五块大石笋。石笋高丈余,围广八、九尺。据最近出版的《历代诗人咏成都》一书的考证,石笋位于唐城西外大街侧,后来把这个地方改为“石笋街”。以五块石头命名一条街,可见这五块石头大有来历。相...

重庆一号桥的来历?
重庆城公路建设始于1927年,南区干道1935年、中干道1937年完工,北区干道1952年才全线通车。一号桥东连一匹山,西接华一坡,中间深山沟,小河沟不大不长,却又陡又深,阻断了北区干道十几年。抗战胜利后,重建北区干道,到1947年,路修到华一路口,因这山沟又停了下来。桥的设计有了,桥墩立起来...

海南区18850629089: 九眼桥(四川成都的历史文化景区) - 搜狗百科
弋江通乳: 桥上有九个眼珠儿

海南区18850629089: 九眼桥的来历 -
弋江通乳: 九眼桥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

海南区18850629089: 九眼桥有什么故事? 历史哦!!!!!!! -
弋江通乳: 九眼桥在成都的桥梁中占据重要一席,是因为它有九个桥洞而得名.桥下河水清澈,中间还有一个河堤.站在水旁,从堤上流下的水声音震耳欲聋.河的下游有一些树枝和大片泥土组成的一块土地上,一群翩翩起舞的白鹭忽飞忽落,美极了!九眼桥本身也很是优雅,九个桥洞,上面布满了青苔,它告诉人们:“桥的历史很悠久”.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年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阵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

海南区18850629089: 九眼桥的传说 -
弋江通乳: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1790...

海南区18850629089: 九眼桥的来历 -
弋江通乳: 九眼桥是以以前的桥下有九洞命名的!以前的老九眼桥位置就在现在新桥位置旁边,它紧邻新桥,老桥是在新桥正式启用后撤除的.属一环路的外圈.(也就是苦涩提供的图片样)

海南区18850629089: 你能回答我成都九眼桥名称的来由吗? -
弋江通乳: 我不能,不过我记得李伯清曾经说过.

海南区18850629089: 九眼桥为什么要叫九眼桥啊? -
弋江通乳: 嘿嘿,确实有9个洞哈, 九眼桥,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乾隆五十五年(1790)又加以重修. 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从桥基点起算,长约120米,宽25米,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形成半立式交叉桥.古九眼桥于1992年冬拆去. 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九眼桥一带是热闹的水码头,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都得从这里搭船启程.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也得在这里上岸. 是成都的妹妹不?交个朋友哇.

海南区18850629089: 成都有什么有名的桥?有什么历史和故事? -
弋江通乳: 九眼桥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古名宏济桥,又名镇江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系石栏杆、石桥面的大拱桥,长4宽3高3丈,下有9洞.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1788)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改名为九眼桥.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