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满 王富洲 屈银华 贡布下山后的命运

作者&投稿:房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等人登上珠穆朗玛峰后是怎样下山的~

  5月23日下午2时,许竞、王富洲、刘连满、贡布4 名突击主峰的队员到达了85

  00米。在他们建好营地之后,屈银华带着郭宗岳、群贝坚赞、多加、索南多吉、米

  马、云登、茨仁、却加、米马扎西等9 名运输队员也赶到了。他们将突击主峰所需

  的物资运到了突击营地,完成了最后一次关键性的运输任务。根据事先的安排,屈

  银华留下来担任拍摄电影的工作,其他9名运输队员完成任务后,返回8100 米营地

  休息。

  按原计划在从8500米突击营地出发时应该有10筒容积4 升,压力是170个一180

  个压力的氧气筒,但因为运输当中发生问题,结果最后检查时发现有两筒已经空了。

  他们估计,不是运输队员在路上不小心碰开了阀门开关,就是疏忽中把空氧气筒背

  上来了。屈银华的原定任务是拍摄从突击营地到“第二台阶”的电影,由于氧气不

  够,临时决定他的任务交由王富洲完成,屈银华也不再随突击小组行动。他们轮流

  吸用几筒白天用过、尚剩余一些压力的氧气筒,度过了这一夜。

  5月24日9时,许竞、王富洲、刘连满、贡布依次从帐篷里爬出来,用尼龙绳串

  连结组开始出发。不料,刚走出不远,登山队副队长、突击组组长许竞突然倒下了。

  已是在这样的高度,却失去了冲击顶峰的机会,这是相当可惜的。屈银华补入了突

  击小组,按既定方案,王富洲担任突击小组组长。

  突击小组继续沿着山脊前进。他们每人分得两筒氧气,用睡袋裹起来,其中有

  一筒带着调节器和面罩,一起塞进背包里,只将面罩留在外面,塞在背包旁边的小

  口袋里,以备使用。此外每人带有一副冰爪、几个钢锥,王富洲还带了一架电影摄

  影机,贡布多背了一个用红旗包起来的毛主席半身塑像和一些电影胶片。刘连满的

  背包里多装了一把铁锤。他们4个人平均负重量是14公斤左右。

  中午12时,他们到了“第二台阶”的裂缝脚下。两个小时以后,他们上到了裂

  缝尽头的一块大岩石上。这里就是史占春、王凤祥挖雪洞过夜的地方。

  在他们的右侧,竖立着一块笔直的4 米多高的岩壁。他们看到:岩壁表面没有

  支撑点,只有一些很小的棱角,无法用以攀登。岩壁上虽有几条裂缝,也都只有拇

  指那么宽,它们之间的距离又都在1.5米左右,很不利于攀登。

  刘连满在王富洲的保护下,在岩壁上打了两个钢锥。谁知他在攀登时,却连续

  三次摔了下来。贡布和屈银华分别尝试攀登了两次,也都摔了下来。

  最后,刘连满做人梯底座,屈银华脱去高山靴踩在他肩上,在岩壁上又打了几

  个钢锥。一个多小时后,屈银华才攀到“第二台阶”顶部,也就是这块岩壁的顶部。

  贡布、 王富洲、 刘连满相继登了上来。这时已是下午5 时。他们从突击营地到达

  “第二台阶”顶部,竟花了7个小时,其中3个小时便是在这块仅仅4 米多高的岩壁

  上面花掉的。

  片刻休息之后,他们结组继续前进。走过“第二台阶”上面的碎石坡后,他们

  踏上了一道冰雪坡。这时,长时间在前面担任开路任务的刘连满体力越来越差,高

  山反应也越来越严重,他一连摔倒了好几次。在海拔8700米处,他又一次摔倒再也

  爬不起来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把刘连满安置在一个既避风,又不会发生坠岩

  危险的一块大岩石旁的弧形拗槽中休息,准备回程中再把他带走。

  这时,他们携带的氧气剩下不多了。他们在自述中曾写道:“从8500米出发,

  在到达8600米的第二台阶陡壁之下时,每个人的一筒氧气只剩下40个一50个压力。

  由于背两个筒上攀费力太大而且返回时需吸用,故决定将每人用过的氧气筒放在第

  二台阶之下,吸另一简前进。在到达8700米左右(24日19时),每人的氧气又只剩

  40个一50个压力(合160升一200升),刘连满因身体不能支持,故决定留下并将他

  自己用剩的一筒氧气也给他留下,另外3人继续前进。”

  当时已是19点左右,继续前进就意味着要摸黑行军,这在当时中国登山运动中

  尚无先例。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是出于什么考虑做出这个决定:‘当5 月24日19时左

  右我们在开会讨论,根据当时情况应采取怎样行动时,大家认为虽然天气将晚,但

  考虑到原来的气象预报是25日天气将变坏,大家的体力与每人所余的氧气量都不容

  许再拖太长时间,而且全组也没携带扎营装备,又考虑到顶峰的风力一般在夜间比

  较白天要小一些,而当天又是晴空,星光映着雪光,还是隐约地可以寻找一下攀登

  路线。更主要的是想到了党的指示与6 亿人民的希望,所以就决定只有前进不能后

  退,不能错过时机,不拿下顶峰誓不回头。”

  当他们走到8750米左右高度时,太阳的余光已全部消失,他们只好根据在下边

  测定的大致路线与过去的登山经验,在视域很短的星光和雪光下摸索前进。不言而

  喻夜行军困难更大,好坏路线的选择不太容易,只好在屡攀不上。此路不通时再另

  找旁处上攀。在攀登岩石陡坡时看不见支撑点,只能用手脚随时攀登随时摸索。在

  进行上下方保护时一方面牢固的固定点不易寻找,另一方面看不清被保护者的具体

  行动与路线的困难程度,所以容易滑落与发生危险,上方的滚石看不见,不能预防,

  滑脱工具与失掉的装备也不易找寻。

  在他们到达8800米左右高度时,他们的氧气基本用完。由于过度疲劳加上每人

  的氧气筒中的氧气太少或没有了,所以在吸用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就根本不吸用

  了。在这样的高度,还要同严寒和复杂艰险的地形拼搏,仅仅依靠空气中微弱含量

  的氧维持生命活动。在这成败关头,他们要经受的是生与死的考验。他们开始了人

  类登攀运动史无前例的艰险历程。他们共同的信念是:“只有前进,不能后退!”

  最后的路程,他们一点儿体力也没有了,完全是爬着前进的。

  他们3 人在向主峰前进时,贡在前,王、屈在后,快到顶峰时,发现有一小峰,

  贡上去后,以为到了。等王上去后,才看见附近还有一高峰,又继续前进。

  主峰在他们攀上的岩石堆的西边, 他们爬完了这一段路程。1960年5月25日北

  京时间4时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峰。

  他们在山顶的活动,众多的文章和资料都有一致的记载。

  他们攀上了主峰,仰望头顶,除了夜空和闪亮的星星,再也没有可供攀登的路

  程了。

  贡布从背包里拿出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尊毛泽东半身塑像,用旗把像包起来,放

  置于顶峰。

  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虽然带着摄影机,但由于是夜间,却无法拍摄世界最高

  峰顶峰资料照片,以及他们在顶峰的活动情况。他们在顶峰停留了约15分钟后开始

  下山。

  在到达顶峰时,他们详细检查氧气筒,发现有两个已一点儿都没有压力了,所

  以就在顶峰丢下去,另外一个只剩下6个一7个压力(合24升一28升)。为了防止返

  回途中发生意外,他们就将这个快用完的氧气筒背下来了。在回到8800米左右(25

  日6时)时,3个人都感到体力太疲乏,呼吸太困难了,他们就将这筒仅有的一点氧

  气分着吸完,然后将空筒扔掉了。

  这时,天渐渐地亮了,他们回头便看见了自己攀登顶峰留下的足迹。屈银华取

  出一直随身带着的轻便电影摄影机,把这一英雄壮举和值得纪念的一刻,摄人了镜

  头。

  他们在8700米处与刘连满再度会合。

  刘连满在王富洲等3 人离开后,便在背风岩石后睡下,当时他根据自己的身体

  情况估计,已无生存的可能。于是他花了半个多小时,吃力地用红铅笔在日记本上

  给王富洲写下一封短信:

  王富洲:

  ……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给你们3 人回来时用则也许管

  用。永别了!同志们。你们的同志刘连满。5.24。

  写完信后,刘连满便昏昏沉沉地睡去了。良好的素质训练,造就了他强壮的体

  魄,对高山缺氧反应的逐步适应,坚强的意志力,以及那只睡袋,使他最终脱离了

  死亡的魔爪。一觉醒来,他竟然又重新站了起来。后来他见到王富洲、屈银华和贡

  布,第一句话就是让他们吸他留下的那瓶氧,他们3人都被感动得落下了眼泪。3个

  人将刘连满留下的氧气分着吸用了。

  当4 个人返回到“第二台阶”顶部那个岩壁下时,天气变了,天上飞起纷纷扬

  扬的大雪,能见度很低,行走更加困难。他们又找到上山前所留下的4 个没用完的

  氧气筒,痛快地饱吸了一气,当时就吸空了两筒,背着剩下不多氧气的两筒预防万

  一。当晚 9时左右,他们返回了8500米的突击营地。在休息以前,大家才将这次登

  山中所剩下的仅有的几十升氧气用完。

  在8500米突击营地,他们商议后决定分批下山。由体力较好的贡布和刘连满在

  一天之内赶下山去,一方面求援,一方面送胜利消息。贡布和刘连满只在途中8100

  米营地吃了一点儿东西就一直赶到了北勒。

  王富洲与屈银华27日到北勒,28日到达6400米营地。

  5 月30日北京时间13时30分,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已生活了两个星

  期的中国登山队队员,全部返回大本营。王富洲、贡布、屈银华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6月1日,大本营举行庆祝大会。许竞在会上作了这次登山活动的初步总结。许

  竞代表登山队队部正式公布:在这次登山活动中,共有53名队员打破我国男子登山

  高度7556米的最高纪录,其中还有28名队员到达了8100米以上的高度,占世界各国

  登山队在过去178年中到达这个高度的69 人次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二。一次登山活动

  中有这么多人到达这个高度,在世界登山史上是空前的。

  5月23日下午2时,许竞、王富洲、刘连满、贡布4 名突击主峰的队员到达了85

  00米。在他们建好营地之后,屈银华带着郭宗岳、群贝坚赞、多加、索南多吉、米

  马、云登、茨仁、却加、米马扎西等9 名运输队员也赶到了。他们将突击主峰所需

  的物资运到了突击营地,完成了最后一次关键性的运输任务。根据事先的安排,屈

  银华留下来担任拍摄电影的工作,其他9名运输队员完成任务后,返回8100 米营地

  休息。

  按原计划在从8500米突击营地出发时应该有10筒容积4 升,压力是170个一180

  个压力的氧气筒,但因为运输当中发生问题,结果最后检查时发现有两筒已经空了。

  他们估计,不是运输队员在路上不小心碰开了阀门开关,就是疏忽中把空氧气筒背

  上来了。屈银华的原定任务是拍摄从突击营地到“第二台阶”的电影,由于氧气不

  够,临时决定他的任务交由王富洲完成,屈银华也不再随突击小组行动。他们轮流

  吸用几筒白天用过、尚剩余一些压力的氧气筒,度过了这一夜。

  5月24日9时,许竞、王富洲、刘连满、贡布依次从帐篷里爬出来,用尼龙绳串

  连结组开始出发。不料,刚走出不远,登山队副队长、突击组组长许竞突然倒下了。

  已是在这样的高度,却失去了冲击顶峰的机会,这是相当可惜的。屈银华补入了突

  击小组,按既定方案,王富洲担任突击小组组长。

  突击小组继续沿着山脊前进。他们每人分得两筒氧气,用睡袋裹起来,其中有

  一筒带着调节器和面罩,一起塞进背包里,只将面罩留在外面,塞在背包旁边的小

  口袋里,以备使用。此外每人带有一副冰爪、几个钢锥,王富洲还带了一架电影摄

  影机,贡布多背了一个用红旗包起来的毛主席半身塑像和一些电影胶片。刘连满的

  背包里多装了一把铁锤。他们4个人平均负重量是14公斤左右。

  中午12时,他们到了“第二台阶”的裂缝脚下。两个小时以后,他们上到了裂

  缝尽头的一块大岩石上。这里就是史占春、王凤祥挖雪洞过夜的地方。

  在他们的右侧,竖立着一块笔直的4 米多高的岩壁。他们看到:岩壁表面没有

  支撑点,只有一些很小的棱角,无法用以攀登。岩壁上虽有几条裂缝,也都只有拇

  指那么宽,它们之间的距离又都在1.5米左右,很不利于攀登。

  刘连满在王富洲的保护下,在岩壁上打了两个钢锥。谁知他在攀登时,却连续

  三次摔了下来。贡布和屈银华分别尝试攀登了两次,也都摔了下来。

  最后,刘连满做人梯底座,屈银华脱去高山靴踩在他肩上,在岩壁上又打了几

  个钢锥。一个多小时后,屈银华才攀到“第二台阶”顶部,也就是这块岩壁的顶部。

  贡布、 王富洲、 刘连满相继登了上来。这时已是下午5 时。他们从突击营地到达

  “第二台阶”顶部,竟花了7个小时,其中3个小时便是在这块仅仅4 米多高的岩壁

  上面花掉的。

  片刻休息之后,他们结组继续前进。走过“第二台阶”上面的碎石坡后,他们

  踏上了一道冰雪坡。这时,长时间在前面担任开路任务的刘连满体力越来越差,高

  山反应也越来越严重,他一连摔倒了好几次。在海拔8700米处,他又一次摔倒再也

  爬不起来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把刘连满安置在一个既避风,又不会发生坠岩

  危险的一块大岩石旁的弧形拗槽中休息,准备回程中再把他带走。

  这时,他们携带的氧气剩下不多了。他们在自述中曾写道:“从8500米出发,

  在到达8600米的第二台阶陡壁之下时,每个人的一筒氧气只剩下40个一50个压力。

  由于背两个筒上攀费力太大而且返回时需吸用,故决定将每人用过的氧气筒放在第

  二台阶之下,吸另一简前进。在到达8700米左右(24日19时),每人的氧气又只剩

  40个一50个压力(合160升一200升),刘连满因身体不能支持,故决定留下并将他

  自己用剩的一筒氧气也给他留下,另外3人继续前进。”

  当时已是19点左右,继续前进就意味着要摸黑行军,这在当时中国登山运动中

  尚无先例。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是出于什么考虑做出这个决定:‘当5 月24日19时左

  右我们在开会讨论,根据当时情况应采取怎样行动时,大家认为虽然天气将晚,但

  考虑到原来的气象预报是25日天气将变坏,大家的体力与每人所余的氧气量都不容

  许再拖太长时间,而且全组也没携带扎营装备,又考虑到顶峰的风力一般在夜间比

  较白天要小一些,而当天又是晴空,星光映着雪光,还是隐约地可以寻找一下攀登

  路线。更主要的是想到了党的指示与6 亿人民的希望,所以就决定只有前进不能后

  退,不能错过时机,不拿下顶峰誓不回头。”

  当他们走到8750米左右高度时,太阳的余光已全部消失,他们只好根据在下边

  测定的大致路线与过去的登山经验,在视域很短的星光和雪光下摸索前进。不言而

  喻夜行军困难更大,好坏路线的选择不太容易,只好在屡攀不上。此路不通时再另

  找旁处上攀。在攀登岩石陡坡时看不见支撑点,只能用手脚随时攀登随时摸索。在

  进行上下方保护时一方面牢固的固定点不易寻找,另一方面看不清被保护者的具体

  行动与路线的困难程度,所以容易滑落与发生危险,上方的滚石看不见,不能预防,

  滑脱工具与失掉的装备也不易找寻。

  在他们到达8800米左右高度时,他们的氧气基本用完。由于过度疲劳加上每人

  的氧气筒中的氧气太少或没有了,所以在吸用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就根本不吸用

  了。在这样的高度,还要同严寒和复杂艰险的地形拼搏,仅仅依靠空气中微弱含量

  的氧维持生命活动。在这成败关头,他们要经受的是生与死的考验。他们开始了人

  类登攀运动史无前例的艰险历程。他们共同的信念是:“只有前进,不能后退!”

  最后的路程,他们一点儿体力也没有了,完全是爬着前进的。

  他们3 人在向主峰前进时,贡在前,王、屈在后,快到顶峰时,发现有一小峰,

  贡上去后,以为到了。等王上去后,才看见附近还有一高峰,又继续前进。

  主峰在他们攀上的岩石堆的西边, 他们爬完了这一段路程。1960年5月25日北

  京时间4时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峰。

  他们在山顶的活动,众多的文章和资料都有一致的记载。

  他们攀上了主峰,仰望头顶,除了夜空和闪亮的星星,再也没有可供攀登的路

  程了。

  贡布从背包里拿出一面五星红旗和一尊毛泽东半身塑像,用旗把像包起来,放

  置于顶峰。

  王富洲、屈银华、贡布虽然带着摄影机,但由于是夜间,却无法拍摄世界最高

  峰顶峰资料照片,以及他们在顶峰的活动情况。他们在顶峰停留了约15分钟后开始

  下山。

  在到达顶峰时,他们详细检查氧气筒,发现有两个已一点儿都没有压力了,所

  以就在顶峰丢下去,另外一个只剩下6个一7个压力(合24升一28升)。为了防止返

  回途中发生意外,他们就将这个快用完的氧气筒背下来了。在回到8800米左右(25

  日6时)时,3个人都感到体力太疲乏,呼吸太困难了,他们就将这筒仅有的一点氧

  气分着吸完,然后将空筒扔掉了。

  这时,天渐渐地亮了,他们回头便看见了自己攀登顶峰留下的足迹。屈银华取

  出一直随身带着的轻便电影摄影机,把这一英雄壮举和值得纪念的一刻,摄人了镜

  头。

  他们在8700米处与刘连满再度会合。

  刘连满在王富洲等3 人离开后,便在背风岩石后睡下,当时他根据自己的身体

  情况估计,已无生存的可能。于是他花了半个多小时,吃力地用红铅笔在日记本上

  给王富洲写下一封短信:

  王富洲:

  ……我知道我不行了,我看氧气瓶里还有点氧,给你们3 人回来时用则也许管

  用。永别了!同志们。你们的同志刘连满。5.24。

  写完信后,刘连满便昏昏沉沉地睡去了。良好的素质训练,造就了他强壮的体

  魄,对高山缺氧反应的逐步适应,坚强的意志力,以及那只睡袋,使他最终脱离了

  死亡的魔爪。一觉醒来,他竟然又重新站了起来。后来他见到王富洲、屈银华和贡

  布,第一句话就是让他们吸他留下的那瓶氧,他们3人都被感动得落下了眼泪。3个

  人将刘连满留下的氧气分着吸用了。

  当4 个人返回到“第二台阶”顶部那个岩壁下时,天气变了,天上飞起纷纷扬

  扬的大雪,能见度很低,行走更加困难。他们又找到上山前所留下的4 个没用完的

  氧气筒,痛快地饱吸了一气,当时就吸空了两筒,背着剩下不多氧气的两筒预防万

  一。当晚 9时左右,他们返回了8500米的突击营地。在休息以前,大家才将这次登

  山中所剩下的仅有的几十升氧气用完。

  在8500米突击营地,他们商议后决定分批下山。由体力较好的贡布和刘连满在

  一天之内赶下山去,一方面求援,一方面送胜利消息。贡布和刘连满只在途中8100

  米营地吃了一点儿东西就一直赶到了北勒。

  王富洲与屈银华27日到北勒,28日到达6400米营地。

  5 月30日北京时间13时30分,在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上已生活了两个星

  期的中国登山队队员,全部返回大本营。王富洲、贡布、屈银华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他们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6月1日,大本营举行庆祝大会。许竞在会上作了这次登山活动的初步总结。许

  竞代表登山队队部正式公布:在这次登山活动中,共有53名队员打破我国男子登山

  高度7556米的最高纪录,其中还有28名队员到达了8100米以上的高度,占世界各国

  登山队在过去178年中到达这个高度的69 人次的百分之四十二点二。一次登山活动

  中有这么多人到达这个高度,在世界登山史上是空前的。

  刘连满1933年12月生于河北,5岁丧父,故乡的盐碱地几乎寸草不生,家中弟兄6人靠母亲要饭维持生活,但靠吃高粱皮拌野菜长大的童年却给了他异乎寻常的力量。10岁时他能挑两桶水从村东走到村西,这与生俱来的力气和强健体魄成了他日后征服一座座雪峰的天赋条件。

  1951年,已在哈尔滨西郊小三姓屯落户的刘连满参加工作,到了哈尔滨电机厂任警卫队员。聪明好学的他很快被领导发现了,多次安排他参加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班。这个大厂更给了他施展体育才能的天地,他参加运动会的几乎所有项目,并代表厂里参加市及机械行业全国运动会,都取得很好成绩。1955年底,全国总工会要人组建中国第一支登山队,刘连满成为最后被确定的12名队员之一,到苏联参加登山学习,从此命运将他与雪山连在了一起。1957年中苏联合登山队来到四川最高峰贡噶山面前,贡噶山虽然不到八千米高,但山势极其险峻,气候十分恶劣,这里是人迹不至,鸟儿也难以飞跃的禁区,高风呼啸,凛然的白雪泛着不可侵犯的寒光,但是刘连满来了,他要将梦想的旗帜,插在那不可一世的峰顶,这要饭长大的穷孩子要以钢铁的意志和大山较量,在这次攀登中,他11次与死亡擦肩接踵,但他终于成功了,他也终于明白,不是他征服了大山,是大山接纳了他,接纳了他的勇气,他的顽强,他超人的毅力,他忘我的纯净。贡噶山复归平静,再没有人掀开过她神秘的面纱。回到北京后,庆功会上,刘连满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是黑龙江获此荣誉的第一人,并接过贺龙元帅亲手颁发的奖杯。

  下一个目标终于锁定在珠穆朗玛峰,中苏联合登山队决定1959年联合攀登。大概是从小吃百家饭长大的缘故,天地养育了他,众人养育了他,在刘连满的心里没有自我的概念,他是那么无私,那么纯朴,在登山队,他一直是领导最信任的人,再加上他身体好,力气大,技术高,这一次,他又被赋予了重任———做修路队长。为了建营地、往山上运物资、送给养,必须先开辟一条上山之路。在悬崖峭壁处架梯子,在陡的地方拉绳子,刘连满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一切准备就绪,中国第一支登山队5名突击队员,1960年5月24日,终于来到8500米处的突击营地。此时队长许敬体力已经不行了,只好留下,刘连满、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四人继续向顶峰冲击。寒冷、饥饿、极度的体力消耗,到8700米处即第二台阶时,他们已是筋疲力尽,而且将近两天两夜没吃东西了,但向上的欲望战胜了不可忍耐的痛苦,生与死成了无暇顾及的渺小问题,只要身体还能动,就只有攀登。第二台阶处有一6米多高的峭壁,仿佛一把斜插的尖刀,他们摔了多少次,总是上不去,刘连满心生一计———搭人梯,他站在最下面,冰镐插在岩石裂缝处,屈银华踩着他的肩,再踩住冰镐向上,就饶过了向内倾斜的陡坡,攀了上去,贡布也踩着刘连满上去了,刘连满上去后,再回身用绳子拉王富洲,这6米高的峭壁用了他们6个小时时间,又向上爬了约100米,刘连满实在坚持不住了全身的体力已经耗尽,饥饿的肠胃仿佛要把他的精神抽空,他躺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上,一动也动不了了。看着三个队友暮色中艰难移动的身影,在心里同他们默默告别,他觉得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将长眠在这巍巍高山中,也许这是他最好的归宿,连同他不能亲自登上世界最高峰制高点的深深遗憾,长眠在皑皑白雪之中。他把自己的氧气瓶解下,写下一张遗言:“富洲同志,这次我不能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任务,由你们去完成吧,氧气瓶里还有些氧气,对你们下山会有帮助,告别了。”然而生命最终没有弃他而去,第二天中午,王富洲他们下来的时候见他奇迹般的还活着,也许是休息了一夜的缘故,也许是看见队友们回来的激动,他一下子站了起来,和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大家都哭了。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是5月25日早上4点20分左右登上去的,在珠穆朗玛峰顶埋下了国旗和毛主席像。

  刘连满因在这次成功登顶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和多次接见,周总理亲自发出请柬,邀请他作为登山队的惟一代表参加建国十四周年国庆观礼

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同时为了争取时间,大家一致决定刘连满留下来,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在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迎着夜幕继续向顶峰进发的同时,刘连满正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头旁边休息。严重缺氧使他的两耳嗡嗡发响,眼前白一阵黑一阵地迸散着“金星”,他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为“死亡地带”的高度上,窒息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他拉过身旁的氧气筒,气压表上的红针表明还剩下最后几十个压力的氧气。但是,他的眼前出现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他知道他的战友们从顶峰胜利归来时,将比他更需要氧气的支援。他决定,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战友。他毅然把氧气筒放回原来的地方,自己昏昏睡去……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昏睡中的刘连满感到四肢在严寒中愈来愈麻木,心脏在缺氧的状况下跳动得愈来愈急促,他清楚地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向他扑来。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然而他更加深刻地感到,三位正在同顶峰搏斗的战友比起他来更应当活下去,因为他们正肩负着一项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啊!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他担心自己在昏迷中停止了呼吸,战友们不知道他的氧气筒里还保存着氧气,他又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在日记本上给战友们留下了一封短信。
王富洲同志:
我没有完成党和祖国交给我的艰巨任务。任务交给你们三个人去完成吧!我这氧气筒里还有点氧,留给你们三个人胜利回来时用吧!也许管用。
你们的同志 刘连满
与此同时,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正在苍茫的夜色中步履艰难地向前移动着。脚下的雪坡变得愈来愈陡,也愈来愈滑。他们翻过两座石岩以后,又登上了一座雪坡。藏族队员贡布在前面开路,不到几分钟就累得连腰也直不起来。于是,屈银华上前开路,他经过很长时间才前进了两三步,但两腿一软,又滑回到原来的地方。最后,王富洲走到前面,他坚持为大家开出一条前进的道路。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努力。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到达8830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大胆而果断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攀登。
现在,他们每跨越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继续朝顶峰走去。
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榴莲满意成功


平坝县14777074737: 中国攀登珠穆朗玛峰最后的事迹 -
归彪哈西: 1960年5月24日下午5时左右,中国首次攀登珠峰的刘连满、贡布、屈银华和王富洲四人离开8500米的突击营地,来到位于8700米高度的“第二台阶”下方.这是一道高达6米多的岩石峭壁,左侧是无法攀越的断岩,右侧是深不见底的北壁大山...

平坝县14777074737: 1960年中国登珠峰,刘连满最终有没有死?(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呢?)如题 谢谢了 -
归彪哈西: 刘连满于1993年退休.年逾古稀的刘连满,如今身体还非常硬朗,走起路来还像以前一样. 王富洲屈银华贡布都还没死呢

平坝县14777074737: 登上地球之巅的故事梗概 -
归彪哈西: 5月24日清晨,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贡布,4人向珠峰突击.他们用了人梯的方法闯过了“第二台阶”.他们冒着缺氧、天黑、体力不支、寒冷,等困难,继续向珠峰突击.因为考虑到刘连满的身体,他们把他留在一个避风的石头边,刘连满为了队友毅然放弃了氧气,王富洲、屈银华、贡布终于登上了珠峰.

平坝县14777074737: 登上地球之巅写了刘连满哪些事件?他是怎样一个人? -
归彪哈西: 《登上地球之巅》写了刘连满两个事件:一、在突击第二阶梯时甘做人梯.二、放弃登顶并在危机关头将仅剩的保存生命的氧气留给队友.刘连满是一个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意志顽强的人.简介《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飞鸟也无法飞过", 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但是,中国登山队员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向其顶峰发起冲击.1960年5月, 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刘连满、王富洲、屈银华以及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骄傲的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五星红旗在地球之巅上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本文生动地记述了登山队员们突击顶峰的过程.

平坝县14777074737: 登上地球之巅内容的概括是什么啊!! -
归彪哈西: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

平坝县14777074737: 60年代中国登上队第一次征服珠穆朗玛峰的情况 -
归彪哈西:[答案] 1960年,才有5年建队历史的中国登山队征服了珠穆朗玛峰,走的恰恰正是北坡、他们创造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奇迹!这一年的5月24日,由组长王宫洲及屈银华、刘连满和藏族队员贡市组成的中国登山突击队,从8500米基地出发作最后冲刺.此时,平...

平坝县14777074737: 登上地球之巅中第4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感受
归彪哈西:《登上地球之巅》中第4段主要写中国登山队员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向其顶峰发起冲击.1960年5月, 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刘连满、王富洲、屈银华以及一级运动员贡布(藏族)四人从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巉岩,骄傲的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

平坝县14777074737: 世界上谁最登上珠穆朗玛峰? -
归彪哈西: 中国人:屈银华、贡布(藏族)、王富洲——第一次.刘连满因身体不适,未能在第一次登上顶峰. 参考——初一下语文23课《登上地球之巅》

平坝县14777074737: 登上地球之巅的主要内容150字 -
归彪哈西: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穆朗玛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到8 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只好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平坝县14777074737: 《攀登者》的原型故事是什么?
归彪哈西: 电影《攀登者》的原型是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登山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于... 1960年5月25日凌晨4点20分,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登顶.《攀登者》中角色都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