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人公

作者&投稿:乌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李商隐的这一句诗道尽了底层人们对于家仇国恨的麻木与无奈。
尽管,谁都没有权力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不同阶级对于生活的选择或者屈服,但是,我们也更不应该用一些苟且的思维去掩盖对于情怀、气节和道德的思考。
历史上,乐不思蜀的刘禅也因为对待国破家亡的麻木,而引起了人们两个极端的讨论。支持他的人认为他是顺势而为,是识时务者为俊杰;反对他的人认为他是毫无节操,毫无底线。
这两种声音在表面上看,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都是在片面地理解历史和生活的问题。其实刘禅的故事就是给我们抛出了一个人性问题——
当生命和尊严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
这个问题放在一个广泛的环境下,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为每个人面临的环境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思想觉悟不同,作出的选择是不可能相同的,大家评判它的标准也是不相同的。但是,“乐不思蜀”是算是一个特定环境下发生的特定事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它背后的逻辑方向是否可取?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刘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关于刘禅的历史形象,历史上也有多种声音。有人说他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有人说他是一个坐吃等死的人,也有人说他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但是,从我的个人角度来看,
刘禅不应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他就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从《三国志》的《
诸葛亮传》、《后主传》、《谯周传》、《董允传》、《陈祗传》及黄皓相关记载、魏国的《邓艾传》
等文献中,几乎都无处不在地在勾勒着刘禅的个人轮廓——
无才无德、无能无力。
1、喜好游乐、喜好女色
这一点,并不是历史对刘禅的捕风捉影,而是有太多实锤的。我们先来看看几处史料吧。
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三国志 · 谯周传》
(刘禅)至於四时之祀,或有不临,池苑之观,或有仍出,臣之愚滞,私不自安。夫忧责在身者,不暇尽乐,先帝之志,堂构未成,诚非尽乐之时。《三国志 · 谯周传》
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三国志 · 董允传》
类似于上述的引用,在各种关于蜀汉的史籍中是随处可见的。
我们时常说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不要过于在意外界的声音。但是,当我们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说自己有某种问题时,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反思?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也并不能成为我们掩盖缺点和自行其是的借口。
刘禅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是一个声色犬马、骄奢荒淫的人,这和刘禅自身的作风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我们还是要客观一点,这也只能说明刘禅的生活作风问题,并不能证明刘禅的智慧聪明问题。历史上,生活糜烂但是智慧超群的人比比皆是,像雄才伟略的曹操、李世民等帝王的私生活都是经不起细致考量的。刘禅的生活腐化和他有没有智慧的逻辑关系还有待于后面的继续论述。
2、亲近小人、远离贤臣
在延熙九年(246年)蒋琬亡故之后,刘禅已经开始亲自掌握大权,这时候的他三十九岁。如果刘禅真的如后世民间中所洗白的那样,是一个有智慧、有抱负有追求的人,那么此时他正当壮年、正值巅峰,完全可以大刀阔斧、励精图治,把蜀国逐步发展得更强大。
但是蜀国恰恰是从此开始高速地走下坡路,他的所作所为完全吻合诸葛亮《出师表》中“ 亲小人、远贤臣 ”的描述。
比如,他对从前常常直谏的董允就愤恨不已,因为董允经常在刘禅想要放纵自己的时候,进谏他要勤于国事,要体恤百姓。就好比刘禅经常想要酒后飙车一把,而董允却常常站在车前,大声说:“领导,饮酒不能开车!这是害人害己啦!”所以,刘禅看到董允就没什么好脸色,
这一方面从人性和欲望上是可以理解刘禅的,但另一方面也恰恰暴露了刘禅是一个没有什么格局和智慧的领导。
自(陈)祗之有宠,后主追怨(董)允日深,谓为自轻,由祗媚兹一人,皓构间浸润故耳。《三国志 · 陈祗传》
那么,刘禅掌权后,喜欢的是什么样的臣子呢?是陈祗和黄皓那样的弄臣。什么叫“弄臣”?就是搬弄是非、颠倒黑白的臣子。这种人往往是毫无底线的,他们只要能得到利益,什么都可以干,而且无所不用其极。这种弄臣最常用的招术就是“狐假虎威”,天天围着领导转,想方设法把领导哄开心了,然后打着领导的名义作威作福的。稍微有点常识和理智的人,都能感觉到这种人的可怕。
但是,刘禅就好这口毒鸡汤,只要能让我心情愉悦,哪怕你背后在掏我的家底,勾搭我的情人,你也是我眼里最懂事的马仔、最衷心的部下。
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祗死后,皓从黄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人无不追思允。《三国志 · 陈祗传》
刘禅这种“亲小人、远贤臣”的行为,给蜀国带来的伤害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论据

3、懦弱胆怯、不顾尊严
民间关于刘禅放弃抵抗、选择投降的选择还有争议,所以,我也暂时避开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刘禅是怎么向魏国的邓艾投降的吧?看看什么是
毫无争议的弱懦和彻头彻尾的无耻。
(邓)艾至成都,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馀人面缚舆榇诣军门,艾执节解缚焚榇,受而宥之。《三国志 · 邓艾传》
这里面,“ 榇 ”就是棺材的意思,也就是说,
刘禅把自己捆绑起来、抬着棺材到邓艾军营前乞求饶命

虽然说失败者就要承受失败者的耻辱,但是耻辱不代表可以没有底线。
你打不过人家,主动认输不算太丢人,但是主动下跪就有点没骨气了,主动下跪还不算,还主动帮别人去舔皮鞋,这就显得毫无节操、不配为人了。更何况,你作为一国之君,邓艾只是一方主帅,他无权也不敢把你怎么样,至于要这么卑微下贱吗?
综上所述,
刘禅在本质是一个极端自私而且弱懦的人,是一个没有信仰和底线的人,也是一个没有勇气和担当的人。这种人基本是也不可能成为有大智慧的人。
刘禅为何会成为那样的人?
通过上述的描述,我想刘禅是不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答案已经跃然纸上了。但是,为了让大家更立体、更客观地了解刘禅,也为了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反思什么。我们还是先来探讨一下刘禅为什么会成为这么一个人。
我们通常说,
一个人的性格与他的成长环境是分不开关系的。这个成长环境其实家庭底蕴、教育经历、自我思考等很多个方面。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大,我就不多言了。大家只要认真看看“寒门难出贵子”、“企业文化对一个员工的影响”、“单亲家庭孩子的性格特征”等社会话题就会有所体会的。
刘禅也是成长在居无定所的环境中的
。刘备和他的老祖宗刘邦一样,虽然在创业上有一套,但是常年征战在外,对家庭、对孩子都没时间精力照顾,也不怎么上心。而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性格的最终成型,与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是最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保持高度的理性。事业重要还是家庭重要?虽然对每个人来说,排序都会不一样,但是千万不要顾此失彼,为了这个就完全丢开那个。
建安十二年(207年)
,那年刘邦四十六岁,正寄人篱下于荆州,也是这个艰难时期生下了刘禅。
建安十三年(208年)
,曹操南下,刘备兵败逃窜,抛妻弃子,刘禅于乱世之中颠沛流离,朝夕难保。
建安十六年(211年)
,五十岁的刘备应刘璋邀请率军入川,却把四岁的刘禅留在荆州,由继母孙夫人(也就是孙权的妹妹)抚养,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孙夫人对刘禅怎么样,但是孙夫人骄横霸道的性格却是出了名的,估计刘禅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呵护和教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刘备称汉中王,立十二岁的刘禅为王太子。章武元年(221年),
刘禅十四岁时,刘邦才开始安排董允教导刘禅。
相比于曹操的那些孩子,刘禅还真的上不了台面。
我们经常被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多时候,孩子是确确实实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开始输了。
刘禅的命运有点像刘盈,但是他没有刘盈那么幸运。第一他爸刘备没有刘盈他爸刘邦厉害;第二他妈没有刘盈他妈吕雉厉害,何况还早早死了。
刘禅因为早年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内心里没有什么安全感,也没有什么责任感。这种人大多数情况下只适合过一些混吃等死的日子,很难成大器。
一个没有大格局、不够坚毅勇敢的人往往会很沉溺于自我的小世界,会满足于眼前的舒适感,会得过且过地求安稳。
刘禅这种性格在我们现在的很多人身上也是能对号入座的。一个内心真正丰富、强大的人会觉得不安全吗?一个人充满斗志、毅力的人会得过且过吗?一个真正勇敢、坚强的人会选择委曲求全吗?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骨子里的某种性格在支撑着我们自己的精神认同,而每一种性格的养成都受我们的经历、见识、格局和蜕变的影响。
“乐不思蜀”的智慧漏洞
“乐不思蜀”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大致的意思就是,刘禅率蜀国不抵抗就投降魏国之后,被封为“安乐公”,每天就是吃喝玩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但是,像司马昭那样生性狡黠的人依然对刘禅不放心,除了不断安排各种娱乐节目消磨刘禅的心志,一有机会还不断地羞辱和试探刘禅。有一天,司马昭请刘禅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其他人都是触景伤情,唯独刘禅大声叫好。司马昭故意夹枪带棒地问刘禅是否想念蜀国,而刘禅回答道:
“此间乐,不思蜀”。
司马昭听后,微微一笑,心里充满鄙视。
“乐不思蜀”的故事后来成了“胸无大志”的典型,但也有很多人把其理解成明哲保身的智慧。
上面的两种观点没有绝对的对和错,因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基础和条件是不同的,我们既不能责全求备也不能自甘低下。
首先我们得承认,刘禅在当时那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如果要保全性命的话,确实没有更多的选择。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这种事放在刘禅身上,只能说是一种妥协,不能算是什么智慧。
因为从根本性的政治角度来讲,刘禅的乐不思蜀,并不是其最终活下来的决定性因素。大家见过哪个铁定心思要杀你的皇帝,因为你一句“我在这里很快活”就放过你了?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
能化解的仇都是真正仇,类似于“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一个人真正铁定心思要置你于死地,请记住,求饶、装怂只会让你死得更快。一只猫看到一只老鼠,没有选择把它吃掉,只是一味地调戏它,只能说明这只猫现在还不想或者不能吃这只老鼠,而不是因为这只老鼠装可怜装得多好。
那么,认怂是不是就毫无道理或者毫无作用呢?有,只是要分对象、分情况而已。
比如你们夫妻吵架要离婚,如果双方还有感情,说离婚只是一时气话,这个时候一方认怂,能够化解矛盾。要是你们已经感情破裂了,铁定心要离婚了,你怎么认怂都没用。又比如,你工作上犯了错,你的领导很生气,要处罚你。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仁慈善良的人,你跟他认错、认怂,也会让他心软而减轻对你的考核;如果你的领导是一个铁石心肠、六亲不认的人,你的认错和认怂只会让他感觉处理你更理所当然、冠冕堂皇而已……
生活的道理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得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就按这种思路,我们再来看看刘禅的乐不思蜀为什么不能成为智慧,只能成为笑话?看看它的逻辑漏洞在哪里?
1、“ 此间乐,不思蜀 ”这句话其实并没有什么水平可言,谈不上什么智慧。你公司破产了,到一个新公司就职。新领导问你有什么感想,你说这个公司好玩,不想以前那个破家了。这种话乏善可陈。其实,
司马昭逼问他的用意是很明显,也很简单的,就是要确认他无心复国、对魏国没有政治威胁而已。刘禅只要把握这一基本原则,完全没有必要放下尊严去回答这个问题。
2、智慧很多时候是双向作用的,既要看到当事人的表现,又要看到对手的真实意愿。司马昭因为当时刚刚窃国成功且东吴未灭,对刘禅赶尽杀绝的心思本就不重。
刘禅连这种信号都没有领悟到,把他乐不思蜀的行为上升到智慧层面显然有点抬举他了。
3、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些事能做不能说,有些话能说不能做。“乐不思蜀”就只能做不能说。因为你蜀国已经灭亡,你呆在魏国吃口安乐饭,这不算啥!这是在人情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你公开囔囔,就会变成你这个人没骨气、没节操的表现了。
如果还有朋友不能理解这个逻辑,就打个比方吧,一个失足女子,能公开说自己的职业吗?不管是不是不得已,是不是真享受,“此间乐,不从良”的话都是不能说的。
4、一个人应该做什么事、说什么话,不光是由自己的能力决定的,也取决于自己的身份。刘禅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曾是一国之君。蜀国灭亡了,或许还只是他能力有问题;但是说“乐不思蜀”这种话,只能说明他格局和品德有问题。
你是公司的一个普通员工,你可以适当地别的公司好多了,但是,你是一个公司高管,一定是不能表达这种负面言论的。你作为一个小兵,遇到困难时,你可以说这事没法干了;但是你如果带领一个团队,你能说不想干了吗?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对应的,我们应当享受相应的待遇和尊严,同时我们也要承担其相应的责任和义务,这些都是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的因素。
刘禅显然只享受了他作为一个君主所应该享受的福利和光环,而没有承担起对应的责任和义务。
乐不思蜀的保命哲学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小聪明,远远算不上大智慧。
思考:生命和尊严的选择
其实,我们在讨论刘禅“乐不思蜀”的问题时,本质上是在讨论生命和尊严相冲突的应该如何做选择的问题,这也是刘禅给人两种不同印象的根本原因。
关注于生命本身的人,会觉得他的言行是人之常情,甚至满含智慧;关注于价值和道德的人,永远不会觉得刘禅的“乐不思蜀”是一种智慧。
我们很多时候都会面对与刘禅相似的问题。
比如,你求我呀,你求我我就放过你;比如,你还说你爱我,连给我低头擦一下鞋的诚意都没有,你凭什么说爱我?又比如,领导问你,在我手下干活感觉好不好,你只能硬着头皮说好……
那么,面对利益冲突时,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选择呢?两害相权取其轻,什么意思呢?就是选择对自己伤害较小的选择。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句废话,但是很多人却并能做好好它。因为很多人并不明白对于自己来说,什么是真正的利,什么是真正的害;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害更大、更长久。
格局狭小、眼光短浅、思想呆板、见识浅薄、性格自私的人往往只会看到与自己直接相关的、眼前的、表面化的、不容易长久且副作用极大的利与害;而志存高远、目光长远、思想活跃、见识宽广、志趣纯雅的人则会看到更本质、更长远、更真实且没有不良反应的利与害。
我们的尊严值多少钱,归根到底还是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塑造、如何去评估?
有些人给钱就干活,有些人工资不到位宁愿闲着也不干,这就是人与人选择上的差别。刘禅的选择并不符合他的身份和地位,也直接拉低了他整个人的格局和品质。
我从来不去谴责那些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是对于德不配位的领导,经常会口诛笔伐。因为商女是没有那种能力、觉悟和空间来做出更多的选择的,但是作为一个领导,你得为你自己的责任、风骨和气节做出表率。如果领导和商女都可以无差别地做同样的事情,那历史和生活凭什么要突出领导的身份、地位和作用呢?
刘禅的乐不思蜀并不是什么智慧,而是对历史文化与思想道德的一种污染。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近义词:乐而忘返。刘禅,小名阿斗,是三国时蜀国的后主。由于他昏庸无能,最终导致国家败亡,被曹魏吞灭。刘禅作为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可谓登峰造极,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在众多的古代昏庸君主中“脱颖而出”,十分有名。 本文写刘禅被俘至洛阳后竟然乐不思蜀的事迹,从中可见此人昏庸之一斑。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期的蜀汉后主刘禅,刘禅是刘备与甘夫人的儿子,是刘备的长子,一共在位41年,蜀灭亡后,被封为安乐公。甘夫人因为晚上做梦的时候梦见自己吞下了北斗星,并且这个时候又有了身孕,所以刘禅的小名才叫阿斗的,刘备登基之后刘禅被立为太子,之后继位成为蜀汉后主,得到诸葛亮的...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和谁
刘禅。《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刘禅。《乐不思蜀》 的故事: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 不想念蜀国。"乐不思蜀的意思意思是很快乐,...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简短介绍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蜀汉怀帝刘禅,小名阿斗!乐不思蜀和扶不起的阿斗是紧密相连的,正因为“乐不思蜀”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出了名,司马昭这才看清楚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就没有想杀害他。乐不思蜀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shàn),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大家肯定都有听过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可能还在写作中经常使用到这个词,乐不思蜀和中国汉字的很多成语一样,都有典故,那么乐不思蜀的典故主人公是谁呢?详细内容 01 刘禅(shàn)(207年-271年),字公嗣,小名阿斗,涿...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刘禅,刘备的儿子,蜀国的国君。“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是刘备之子刘禅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
刘备的儿子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如下: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

乐不思蜀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元年(221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刘禅,即蜀汉后主,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任皇帝。关于乐不思蜀的典故,发生在刘禅投降魏国后。以下是对该典故的 乐不思蜀的典故:1. 蜀汉后主的统治与灭亡:刘禅作为蜀汉的后主,其统治时期,蜀汉逐渐走向衰落。随着实力的消耗和魏国的强大,最终刘禅选择了投降魏国。2. 移居...

慈利县17790873127: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 -
祖庆炎立:[答案] 主人公:蜀后主刘禅 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 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慈利县17790873127: 卧薪尝胆、破釜沉舟、闻鸡起舞、三顾茅庐、入木三分、乐不思蜀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
祖庆炎立:[答案] 卧薪尝胆: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 破釜沉舟:秦末起义军领袖项羽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和好友刘琨 三顾茅庐: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 入木三分:王羲之的书法 乐不思蜀:三国时蜀国的后主刘禅

慈利县17790873127: 乐不思蜀说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祖庆炎立:[答案] 说的是三国时期蜀国后主刘禅,国破后,被虏至晋朝,被照顾得很好,一次司马炎故意让人奏了一支蜀地民曲来试探他的态度,原蜀国大臣听后无不痛哭失声,只有他依旧大吃大喝没反应,皇帝问他,他于是就说了这句名言:此间乐,不思蜀!这就...

慈利县17790873127: 破釜沉舟,入木三分,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啊,急啊 -
祖庆炎立:[答案] 破釜沉舟的主人公是项羽秦朝末年,秦派兵攻打复国后的赵国.赵军不敌,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被秦军包围.被项梁、项羽叔侄等各路义军拥立的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让他们带领军队前去援救赵...

慈利县17790873127: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
祖庆炎立: 最佳答案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

慈利县17790873127: 成语“乐不思蜀”中的主人公是谁 -
祖庆炎立:[答案] 刘备的儿子--刘禅,【解 释】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相当于今天的四川省.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

慈利县17790873127: (1)"乐不思蜀"成语的主人公是________.(2)《中国民间故事中》写到的清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在中国民间故事中,许多故事的主... -
祖庆炎立:[答案] “乐不思蜀”成语的主人公是刘禅. 中国民间故事中写到的清官有包公案、龙公案、刘公案等. 在中国民间故事中,许多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女的,请列举出4个这样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七仙女》、《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

慈利县17790873127: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是谁(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
祖庆炎立: 对蜀国不满的英雄和的第二个皇帝都是非常无能的君主.在位期间只知道享乐,最后... “这里很好玩,但我不去想它.”这也是为之高兴的由来.一、乐不思蜀讲的是谁的...

慈利县17790873127: 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啊 -
祖庆炎立: 刘备的儿子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如下: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慈利县17790873127: “鞠躬尽瘁、入木三分、乐不思蜀、图穷匕见、杀妻求将”的主人公是谁? -
祖庆炎立:[答案] 鞠躬尽瘁 :诸葛亮表 入木三分:王羲之 〖解释〗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 “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乐不思蜀:刘禅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